外媒批評「中國式相親」 相親和自由戀愛矛盾嗎?

對「中國式相親」,不隨便貼標籤、不做泛道德評價、不以偏概全,才是對待年輕人選擇應有的理性態度。

針對《中國式相親》這檔相當火爆的真人秀節目,近日,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版發文稱,《中國式相親》賦予父母干預子女選擇的權力,將那群在後台觀察的年輕人看做是毫無主見的表現,並得出中國「千禧一代」是一群長不大的「巨嬰」的結論。

這顯然是外媒對中國年輕人選擇的又一次誤解,這背後既有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觀念所致,也有輿論傳播和泛娛樂化思維引發的謬誤。

不同於西方,中國年輕人在婚戀觀念上回歸自我選擇的歷史並不漫長。所謂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儒家文化觀念影響下的思想,它根深蒂固,並隨著時代變幻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總的歷史趨勢是,年輕人越來越追求自我選擇,社會輿論對婚戀觀的多元化轉變也愈發寬容、開放。即使是思維再保守、頑固的家長,一般也不會公開表示對子女婚戀的干涉,否則就會引來周邊親鄰的「好心勸告」。

但是,相親的形式經久不衰,就在於它能保證男女交往中的「理性」與「靠譜」。

比如人們愛講的門當戶對、家庭合適等,這些因素在相親中最容易被準確了解、及時把握,可謂直接、簡單、合理。只是相親形式的目的性讓一些人感到了功利與庸俗,似乎它玷污了愛情的純潔與自由,但即使在歐美社會,婚姻也擺脫不了階層、家庭等現實因素的烙印。在這個問題上,中西方婚戀文化方式不同,但最終的指向是殊途同歸的。

外媒在批評中國年輕人選擇相親時沒有看到,相親與自由戀愛不矛盾,相親中聽取長輩意見也不等於家長控制年輕人的選擇。

對於相親這種形式,既不必將它批評得一無是處,也不必將其看作保護子女婚戀幸福的法寶。形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還在於通過某種形式來尋找到合適的另一半。

至於誤解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外媒只從真人秀節目中來解讀一個社會現象,這就落入了以偏概全的思維藩籬中。

《中國式相親》節目雖關注婚戀這個社會話題,但呈現方式卻是娛樂性的、易於傳播式的,這就必然會對涉及到的問題有所誇張、放大,甚至有些電視節目會借相親、婚戀的噱頭來炒作,其中反映的價值觀會引起輿論熱議,但未必是年輕人真正的心聲。

如果想了解年輕人的婚戀選擇,社會調查和社會學研究才是正道。根據傳播學的規律,受眾得到的信息、觀念可能是大眾傳媒有意識篩選的結果,如果不加以反思而全盤接受,就有可能將個案當成整體狀況、將小問題盲目擴大為大問題。

在外媒的批評中,中國年輕人被矮化為長不大的巨嬰。這的確是一部分群體的現象,但整體上並非如此。對「中國式相親」現象,不要被電視節目所呈現的片面信息誤導,不隨便貼標籤、不做泛道德評價、不以偏概全,才是對待年輕人選擇應有的理性態度。

推薦閱讀:

我也來說所謂「時尚」和「根」(二) ——兼論《財經國家周刊》「中國時尚的『根』和『魂』」是什麼?
我給祖國算算命:『中國』八字分析
中國畫的分類·二十種
三大問題,可能讓中國走上不歸路!
中國皇帝列表(3)

TAG:中國 | 戀愛 | 中國式 | 自由 | 相親 | 批評 | 中國式相親 | 矛盾 | 外媒 | 自由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