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氣」與「勁」的探討(魏坤梁) 2
四、太極拳之「勁」
太極拳「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沾粘連隨必須依靠強度僅「四兩」的「氣」,這是太極拳能夠使人「終不得力」、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化解的保證;而點穴與發人於丈外的攻擊則必須依靠「何堅不摧」的力量,這力量的實質也是「氣」,但其強度很大。為了與運用於沾粘連隨的對外沒有作用力的「氣」相區別,所以,太極拳先人用「勁」來表示這種「氣」。這樣,在自古以來的普遍語言中可以通用的「氣」、「力」和「勁」在太極拳特有的一家之言中所表示的概念就互不相同了,《楊氏老譜》清楚地反映了這一情況。但很多太極拳家仍有用「力」表示「氣」和「勁」的情況,也有用「氣」表示廣義之「力」的情況。就是說「力」和「氣」往往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的,這種一詞具有廣義和狹義的情況在古今漢語中都是存在的。廣義的「力」包括了「氣」、「力」和「勁」,廣義的「氣」也包括「力」和「勁」,狹義的「力」則是指與狹義的「氣」和「勁」之性質不同的力。如古拳譜中的「力由脊發」中的「力」其實是指「勁」;而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訣》中所說的「氣由脊發」其實是指古拳譜的「力由脊發」;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所說的「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語中的前一個「力」是指「純剛之力」,後一個「力」指的其實是「勁」或廣義的「力」。
對於「勁」與「力」的區別,《楊氏老譜·太極體用解》表述為:「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反映「勁」是表現為通過肌肉傳遞的,而「力」是表現為骨槓桿的作用。《楊氏老譜·太極體用解》還指出:「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這就是說用「力」能夠持續地提拿數百斤重的東西,這是由於手臂局部肌肉收縮的力學效果;而用「勁」不能持續提拿幾斤重的東西,這是因為「勁」是依靠全身肢體包括手臂肌肉的不用力放鬆才傳遞至手臂的,手臂局部的肌肉沒有發生等長收縮的槓桿作用,所以不能持續地提拿重物;但「勁」的鍛煉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打擊的威力可以大於「力」。打個比方,「力」就象棍棒,可以橫向懸掛數百斤重的東西,而「勁」則象軟鞭子,幾斤重的東西也不能橫向懸掛,但學會用鞭子後,鞭子的威力會大於棍棒。比如龍捲風就是一種「動量傳遞」,龍捲風雖然沒有任何槓桿,卻可以將上噸的重物卷到高空去;波浪也是一種「動量傳遞」,波浪里雖然沒有任何槓桿,巨浪卻可以將一條船撕裂;又比如鐵鎚有兩種,一種的柄是硬棍,另一種的柄是軟竹片,石匠開山打石所用的就是這種鐵鎚;硬柄鐵鎚可以頂抗住數百斤的力,軟柄鐵鎚則不能勝任,但是軟柄鐵鎚可以擊碎十分堅硬的大石頭,硬柄鐵鎚就不能勝任了。「力」與「勁」也有這樣相似的區別,「勁」雖然不能持續提拿重物,但傳遞至手臂所發出之「勁」的強度可以遠比手臂局部所能夠發生的「力」大得多。太極拳家先人中有手臂肌肉並不粗壯的,比如孫祿堂先生,但是其手臂能夠發出驚人的力量來,這力量就是「勁」。這「勁」就是全身的力傳遞而至所形成的。而一個人手臂局部發生之「力」的強度是不可能超過手臂局部肌肉所能夠發生之力的,用「勁」卻能夠改變這種情況,這就是「勁」的一個「猶有妙出於硬力者」;用「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勁」很大,卻感到所消耗的體力不是很大,這是因為「勁」是全身之力所形成的,由於這一個特點,使得以弱勝強就有了可能,這是「勁」的又一個「猶有妙出於硬力者」。太極拳之「勁」雖然不能持續不變作用於人,但對於太極拳所擅長的武術手段點穴和發放來說已經是足夠了。
《楊氏老譜·太極體用解》闡述了太極拳之「勁」的重要特性,但還不是很具體,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述口訣》中歸納楊澄甫先生的傳授,對「勁」的闡述則更為具體,更使人能把「勁」與現代運動力學中的「動量傳遞」的特性相一一對應。該文說:「勁與力不同……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的便是力。」這就是說:①「勁」的使用,肢體必須放鬆柔軟,如李雅軒先生在《隨筆》中所說的不僅發勁的前後肢體是柔軟的,發勁的一瞬間肢體也是柔軟的,所發的「勁」是軟彈而出的,所以說「勁是柔的」;當然手臂的發勁是有堅硬一瞬間的,古拳譜中的所謂「哼哈二氣妙無窮」就反映了這種情況;但是這個時間實在太短了,以至於還沒有體會到堅硬,堅硬已經消失了,還以為手臂始終是柔軟的;有用「勁」經驗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手臂越是不用力地放鬆,手臂就越是能夠有強大的力量。肌肉是否放鬆是用「勁」和用「力」的重大區別,手臂用「力」總表現為預先手臂肌肉發生了等長收縮,往往甚至手臂的肌塊有與人扳手腕那樣有明顯的輪廓,在這基礎上手臂肌肉又發生了縮短和拉長收縮引起動作,這種局部肌肉收縮儘管也能發生強大的力量,但這力量主要是手臂局部肌肉發生的,而且人體所消耗的能量很大。而用「勁」則表現為包括手臂的全身肌肉預先處於充分的鬆弛,使得肌纖維有較長的預伸長。從運動力學可知肌肉在有較長的預伸長狀態下突然收縮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如運動解剖學介紹運動員預先拉長小腿三頭肌,收縮產生的力量可達598公斤,如果這力量傳遞至手臂的效率能夠達到80%,也即有478公斤的力量傳遞至手臂,這個力量也是很可觀的,而且還會明顯感到體力消耗較小。可見「勁」的始發部位放鬆對於用「勁」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肌纖維的初長度愈長,收縮發生的力量就愈大;而又因為人體越放鬆,「動量傳遞」的效率也越高,所以,全身放鬆,尤其是肩臂的放鬆,對於「勁」的傳遞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見李雅軒先生一再強調的「大松大軟」對於用「勁」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身由於放鬆而表現的相對柔軟也就成了用「勁」的一個重要特性了。②由於「勁」主要不是局部所發生的,主要是身體別的部位傳遞來的,如手臂的「勁」主要是由腳傳遞而來的,當然「勁」的傳遞途徑中很可能還有其它部位之「勁」包括手臂之「勁」的有序添加,但總的共同特性是傳遞活動的,所以說「勁是活的」;有用「勁」經驗的人也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手臂發出了很大的力量,但是手臂並沒有用力,感到力量是源於身軀的;左腳蹬踢,其實主要是依靠支撐體重之右腳的沉蹬,力量主要是源於右腳的。由於「勁」是傳遞的,用「勁」與用力又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太極拳用「勁」可以沒有預兆,可以沒有手臂先縮後伸的過程。而用「力」為了增加加速度,手臂是必須有先縮後伸過程的。③太極拳之「勁」是必須首先依靠全身內在力量通過小腹動態的下沉由腳產生的,如李雅軒先生反覆所說的是由腳往上涌的;內在動態的一沉就產生一個「勁」,所以,「勁」就象傅鍾文先生所說的如海洋的波濤,是有高潮和斷續的,就象是脈衝電流,或象是彈簧發生的力、鞭子發出的力,一下就沒有了,也如陳炎林先生根據田兆麟先生的傳授,在《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論勁》中說:「不見其形,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惟中肯之傾疾如閃電一發便收,斂氣凝神,毫不費力」,就是說太極拳發勁在手沒有與對方完全接觸之前手臂中是沒有勁的,在完全接觸的瞬間發勁才發生並且立即消失了,力量就象是彈簧一彈隨即就沒有了,所以說「勁是有彈性的」;當然能夠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但也只有做到了這樣,才是純粹的「勁」。「勁」的持續時間極短到了什麼程度呢?王宗岳注文將其比喻為「如弓發矢」,李雅軒先生在《隨筆》中說是「迅雷不及掩耳」,只有「一秒的十分之一」,這些都是說「勁」是轉瞬即逝的,這也就是說如果是連續發勁,這「勁」是波浪形一浪一浪的。由於「勁」的這種彈性特點,太極拳家在發勁時往往表現為手臂沒有明顯的移動,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描繪的楊澄甫先生的發勁總是表現為手臂的「一抖」、「一鼓」、「一彈」,姚繼祖先生在《武氏太極拳全書·拳解》中也指出「太極拳練到功夫高深時,發人時上肢……是不動的」。以前在上海、杭州偶爾也還可以看到一些太極拳前輩這樣的發勁。因為用「力」發人往往是憑藉與人還沒有接觸之前手臂的伸縮,外形有明顯的變化,其力的強度可以用手臂的質量與加速度來表示,接觸前伸縮的距離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力也就越大;而「勁」需要傳遞的高效,手臂活動大反而會消耗「勁」,所以,往往不需要手臂大的活動,而僅僅表現為手臂與別人接觸之後的「一抖」、「一鼓」、「一彈」。陳炎林先生在《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論勁》中將「勁」與「力」的這種不同表現表述為「力為有形,勁則無形」。④「力」由於是局部肌肉緊張形成骨槓桿所發生的,局部肌肉是始終緊繃堅硬的,所以說「力是剛的」;⑤由於「力」在人體中沒有發生傳遞,所以說「力是死的」;⑥由於「力」是骨槓桿形成的而可以持續不斷作用於別人,就象是直流電流,或象是柴棒作用於人,所以說「力是沒有彈性的」。
「勁」與「力」的不同還表現於「勁」的傳遞「向相運動」尤其明顯,反映為全身沉坐、後腳不離地、脊柱後撐所形成的所謂「命門後突」和「拔背」、力量是「支撐八面」的有多個相反方向的離心向外膨脹、手臂與身軀的運動方向相反、向前的勁力必然是向後勁力發生的結果、全身上下同時發生多個環節的反作用等。而「力」在用於向前攻擊時,為了增加移動肢體的質量,總是身體也同時移動,與手臂是同向運動的,甚至後腳離地,力是單方向的,或者由於轉身而發生旋轉力偶,不存在離心向外膨脹的力量。
由於「勁」與「力」有這樣的不同,人類是不習慣於用「勁」的,要能夠發生「勁」和使用「勁」,必須首先能夠用「氣」,而「氣」的發生和使用靠的是「不用力」與「用意」;這就是說,「不用力」與「用意」同樣是「勁」能夠發生和使用的基本條件,所以,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說:「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則得真正內勁。」而這種「不用力」是大多數武術所難以接受的,這種「用意」對於大多數武術也是不習慣的,所以,大多數人對於發生「勁」和使用「勁」也是不可能一教就會而能夠一蹴而就的。
太極拳之「氣」其實就是強度很小的「勁」,而「勁」則是強度很大的「氣」,凡是「勁」都具有「氣」的基本特性,所以「勁」被認為是「氣」所帶動的,但從上述可知「勁」與「氣」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氣」往往引起肢體明顯的動作、能夠源源不斷而強弱變化的差別很小,就象是脈動電流,沒有象「勁」那樣有明顯斷續的強度,「氣」雖然也屬於力,也即屬於「剛」,卻不作用於外,使得他人覺察不到,如《楊氏老譜·太極下乘武事解》所說的「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等。「勁」則有明顯的古拳譜所說的「斷而復連」與「何堅不摧」的特性,就象脈衝;「勁」雖然一閃即逝,但對外會發生巨大作用力的效果。綜合太極拳古代經典、《楊氏老譜》,以及楊澄甫、李雅軒、陳微明、鄭曼青、陳炎林等先生的著作,現將勁、氣和力的特點簡要列表如下。
(待續)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拳基礎功法 陳太平
※太極精髓 聽雨軒sjh
※王培生先生太極推手文選
※過去的太極內功是這麼練出來的!(我不說你永遠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