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和上法師《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一】一、地藏菩薩的本體論:今天要跟各位講的「地藏菩薩行法」,基本上我們是依著《地藏經》來講的。《地藏經》我已經講了好幾次,不管你有沒有來聽,我都假設你聽過了。聽別人講的也都算,但講的地藏菩薩一定不是同一個;不同的人講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百千萬化身」,因為講的都不是地藏菩薩,是「自己想」的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絕對不會是你想像中的那樣。甚至,我現在講給你聽的,你也可以這樣想:「那是你想的地藏菩薩,跟我想的不一樣。」各位來聽經,都是用大腦來聽的,假如可以不用大腦,當下就可以開悟了。帶著大腦來聽的,都只「差一點點」就開悟了;前輩子也是這樣「差一點點」,而且,永遠就只差那麼一點點。為什麼?因為你一直都是用大腦。問題是,現在跟你講「不要用大腦」,結果你回去以後就一直想:「到底要如何不用大腦?」想得整夜失眠,隔天又跑來問:「師父,我想了一整夜,到底要怎麼樣不用大腦?」這樣修行就永遠不會成就。教你不要用大腦,可是你不會用,那麼,你唯有把頭腦用到精疲力竭,這時才會發現「原來這個叫作不用大腦」。不過這還是得看你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如果你是工作一下就要喝早茶,喝完早茶又「找碴」——找碴知道嗎?沒事就自己找麻煩——然後再工作一下子,又吃午飯了。吃完午飯再打個盹,休息一下,再起來工作一下子,屁股還沒坐熱,又要喝下午茶了。照這種情況來看,你絕對找不到答桉,想要開悟,門都沒有!這個就不是「差一點點」,而是差很多點了。那種差一點點就開悟的人,都沒辦法開悟了,更甭提這種差很多點的,那更不可能了。我從剛剛講到現在,好像儘是講些多餘的廢話,無非是要告訴各位——你要是真的想修行,那就要想辦法;辦法要自己想,否則給你再多的法都沒有用。以前練武有所謂的十八般武藝,刀、槍、劍、兩節棍、三節棍……等等,就算師父每樣都教你,你也不見得能用,知道嗎?一個真正練武的人,一定會從中選一項作為他的專長;「選哪一項」要你自己來。十八般武藝師父可以通通教你,但是要哪一項,一定要自己來。同樣的,師父什麼法門都可以教你,你自己不修沒有用。如果只是「師父叫我念經,就念念看;師父教我念佛,就念念看;師父說要拜佛,就拜拜看……」,這樣子,怎麼跟你講也沒用,只有下輩子再來了。像這樣「什麼法門都修」,下輩子來,做什麼生意都會賺錢,可是只賺那麼一點點,因為都只是「修修看」嘛,所以下輩子來也只是「賺賺看」,餓不死也養不肥,想把自己養得像河馬那麼壯,那不可能,因為福報沒那麼大!所以不要看人家賺很多錢,你就是賺不到,賺上下班那種薪水可以,因為都是「修修看」;做什麼都可以,但是很難成就。你要懂得如何完全投入;修行就像游泳一樣,一定要全身跳下水,不可能「我就把鼻子留在上面」。你鼻子要留在哪裡?要修行,就要全部投入才有可能。你說「不行!鼻子下水就會淹死了……」,那你鼻子要割起來放在岸邊嗎?「只有完全投入!」講行法就是這樣子,這部份一分一毫的客氣也沒有,知道嗎?你跟師父講:「師父,我很忙……。」師父也只能說「好啊」,不然怎麼辦?不好也不行啊,回到家修不修在你了,師父拿你有辦法嗎?很多人問我:「師父,你為什麼癌症沒有死?」癌症為什麼要死?當年醫生跟我宣布「只剩二十一天」,既然只剩二十一天,那你叫它「停止前進」就好了嘛;到我真正要死的時候,一定只剩下二十一天就死了。因為它現在停止,我還沒叫它開始走,它就不會動,你不用擔心。他說:「你怎麼有辦法?」其實哪有辦法?它很簡單:你就完全跳入法海,法的大海你要跳下去,你要完全投入!修行要完全投入,可是很多人都是「修修看」;今天師父說要拜佛,那我回家就拜拜看,閩南話講的「懵拜」啦;師父說要念經,回去以後就「懵念」啦;叫他持咒,他就「懵持」啦;叫他打坐,他也是「懵坐」啦……,反正都是「懵修」,「修修看」這樣而已。修行不能只是修修看,「懵字牌」的不會成就,一定要完全投入。你跟師父說你很忙,師父也只能說「可以」,要是跟你說「不可以」,你回去也是「自己准」了。既然這樣,師父只好做個順水人情「准你」啦,不然怎麼辦?不準,你就不來了嘛。你假如想修行,記得,修行不講人情!假如只是來懵聽、懵拜,那就另當別論了——回家你也會跟人家講「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或是「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可是,自己有沒有想過:「念佛已經念了多少,福究竟有沒有增?拜佛也拜了多少,究竟罪有沒有滅?」講這些話給別人聽,其實也只是「懵講」而已,事實上自己從來沒有當真過,這種都不是真正的學佛人。真正的學佛人,要對自己負責,所以我從來不問師父。一開始學佛,我也問題很多,洋洋洒洒列了四、五千個,問得那個師父一看到我,乾脆躲起來,說他不在。等我真正精進時,便什麼也不問了,因為問題要自己解決。所以當醫生宣布我只剩二十一天時,怎麼辦?你是要被它嚇死呢,還是不給它死?這是關鍵!如果是要被嚇死,可能一聽到,當場就四肢發軟,暈倒了。如果不給它嚇死,那要怎麼辦?只有一條路——完全投入。修行就叫做完全投入,記得!它是百分之一百的投入。這一會主要是跟大家介紹《地藏經》和地藏菩薩。《地藏經》大家都會念,可是問你《地藏經》在講什麼,「就是有一本經叫作《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真正要你講,你又講不清楚。同樣的,地藏菩薩是什麼,你也只會講:「就一個光頭的菩薩,拿著錫杖……。」那你有沒有留意到,地藏菩薩是穿長衫還是穿袈裟?「哎喲!你不講,我還沒有想到…」可見大家都是「懵念」跟「懵看」,從來沒有真的弄清楚過。《地藏經》是在描述地藏菩薩的本願沒錯,但是《地藏經》跟地藏菩薩有所不同,我們這裡跟各位講的是佛法的本體論,也就是地藏菩薩的本體論。《地藏經》是用來演繹地藏菩薩的;各位要知道,任何一部經都是用來演繹那位菩薩的,裡面鋪陳說明的重點不外乎二個:一個是講菩薩的本質,一個是菩薩的作用;而本質的部份,我們把它叫作本體論。佛經的本體論跟哲學家的本體論不一樣。哲學家在講本體論的時候,那跟數學的運用狀況差不多,加減乘除的時候沒問題,可是講到微積分、函數、矩陣時,大家就會像「鴨子聽雷」,不知所云了。同樣的幾乎大部份的人都不懂本體論;大乘佛法的信徒,可以說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都不懂。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論》,裡面提到「八不中道」;「八不」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八個通通是講一個東西——真理的本體。這一個論證法很有名,它就是講本體的存在、真理的存在,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四對現象,來論證真理存在的情形。所以佛法在講本體論的時候是很精準的。人類歷史上,從雅典一直到近代,「本體」這個部份是西方哲學領域討論不到的,因為「八不」當中,它連「兩不」都沒有,「不生不滅」就沒辦法講了,那「不一不異」更不用提了。所以在講本體論的時候,佛法最精準也最明確。告訴大家,你要記得一個大前提——經典是用來演繹菩薩的。那麼,這個是在講什麼?菩薩是不是真理呢?菩薩是真理的絕大部份而已,尤其像地藏菩薩這種。至於各位這種菩薩,當然包括我在內,都叫做假名菩薩,跟真理大概掛不上邊。現在大家見面就「菩薩好,老菩薩你好、小菩薩……」,這種都是假名菩薩。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這種真的菩薩,他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真理;等覺菩薩甚至可以說已經是一百分的真理了。但是這個一百分還不夠,因為佛陀的一百分跟菩薩的一百分不一樣。像等覺菩薩都可以說是一百分了,一百個「一百分」就是一萬分;假如一個燈泡是一百燭光,把一百個燈泡一起點亮,那就是一萬燭光了。可是一個佛的總分,大於一百位滿分菩薩的總分,知道嗎?所以這是不同的。一位佛的總分,大於一百位菩薩的總分,但不是「一萬零一分」而已,是「一萬的一萬倍」以上。這也只能這樣跟你講,因為這是大腦想像不到的,所以叫作「不可思議」;大腦想像得到的,叫作可思可議。當然有的人見識少,也可以叫作不可思議,變魔術也是不可思議境界,但那種不可思議是不解脫的,魔術師沒有解脫。阿羅漢是「可思議的解脫境界」,這些大菩薩、法身大士的解脫,叫作「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這是不一樣的。至於佛陀呢?佛陀的殊勝,那就是「不可思議的平方」了,不是加倍而已。「經」是用來演繹菩薩的,菩薩佔了絕大部份,這時候就有一種傾向,各經典之間,菩薩與菩薩的話好像重疊,可是又有點不一樣;地藏菩薩跟觀音菩薩就重迭了,「百分之九十九」一樣,只有「百分之一」不一樣,那百分之一的不一樣就叫做性格。因地叫性格,果地叫性德。除了性德不一樣,絕大部份是一樣的。因此有些人就把觀世音菩薩畫成女孩子,地藏菩薩則是手拿錫杖,一臉清秀的出家相。照理說,地藏菩薩的造型應該是要威武勇勐才對,不然怎麼去破地獄之門、怎麼去救度眾生,對不對?可是現在都畫成英俊小生了,可見畫地藏菩薩的人也是自己想的。所以我們必須弄清楚,「經」究竟是要演繹什麼。「經」是演繹菩薩的沒錯,那麼,菩薩又是什麼?這點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其實,菩薩就是每個人生命里的生命因素,每個人都有。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里有眾多的生命因素,其中一個叫作地藏菩薩的生命因素,這個生命因素一定要把它激發出來,否則修行會修得很痛苦。假如你想要改造生命,「地藏」因素的激發,對你有絕對的幫助。很多人很想「求智慧」,或是要「大慈大悲」,這些都是生命因素。菩薩就是生命因素,觀世音菩薩就是講「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同樣的,地藏菩薩就是講「地藏」這個生命因素。「觀世音」、「地藏」是生命因素的名稱沒錯,問題是,「觀世音」、「地藏」又是什麼?「就頭髮上有別一個『佛』字別針,那位叫做觀世音…」,或是「剃光頭、手拿錫杖那一位就是地藏…」是這樣嗎?告訴各位,你假如從來沒思考過這些問題,表示你不曾完全投入過,都是聽人家講「念觀世音菩薩很好」,你就跟著念;哪天又聽人家說「念地藏菩薩功德比較大」,又改念地藏王菩薩。像這種都不叫做「學佛」,這個叫做「功利主義者」或是所謂的投機分子,知道嗎?因為只想要「多賺」一點嘛!用現代話來講,「地藏」叫作生命的藍圖,也就是你的人生藍圖;換句話說,就是現在常聽到的「生命的地圖」。你這個生命要怎麼走,有沒有想過?「生命的目標在哪裡?生命的真相是什麼?這樣子活在這個世間對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輩子來就這樣嗎?人生要怎麼活著才有價值、有意義……」這些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很多人進佛門來,都不是在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桉,而是「看看哪一個會保佑我,我才跟他拜」;看一看,「嗯,這位比較順眼,我就拜這一個…。」這哪叫學佛?這個叫做三教九流的拜拜,閩南話講的「有拜有保庇」嘛!拜拜只是為了求得心理的平安。基本上,這樣也不能說有錯,但它是凡夫的行為。我們進佛門來不該是為了這個,應該是為了改造你的生命、為了轉凡成聖;這時,它需要有個藍圖,而地藏菩薩正是那張藍圖!換句話說,地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是在「指導我們這些在法界中迷失的孤兒,儘快返回生命的故鄉」。同樣的,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又是什麼呢?以現代話來講,叫作「免疫力」,因為我們這些法界中迷失的孤兒常常受傷,不是天災,就是人禍,那要怎麼辦呢?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可以讓你復原,不會受了傷就永遠帶著,它具有復愈的能力。總之,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免除困苦的逼迫,早日恢復身心健康的能力」;而這個生命因素是我們生命中本來就有的。「經典」就是開啟生命因素的鑰匙,要你誦經,就是要你透過經典的持誦,來開啟這個生命因素,如此,絕對受到保佑。但假如這個生命因素不能開啟,那誦經就跟錄音機沒兩樣,時間一到就播一遍。很多人誦經,就只有三句經,怎麼說?他時間一到就「如是我聞…」,接著「腦筋一片空白」,但經典也能一字不漏地誦過去,最後「…信受奉行」,叩!就起來了,前後就這三句。這樣有沒有功德?也是有;什麼樣的功德?下輩子來如果當魚,水一定足夠;如果當蛇,會生草澤地里,不會在沙漠里;像各位生在馬來西亞,沒颱風、沒地震,一年四季風和日麗,這也是福報很大。修這種「三句經」,就是修得這種福報,可以「常生好國」,但生命還是「沒有解脫」。所以各位要懂得如何誦經,透過誦經開啟那個生命因素,這才是重點。大家要了解,佛法講的本體是很完整的。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地藏經》存在的價值就是「開啟你生命的覺醒」。那麼,佛法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就是開啟我們整個生命的大覺悟。覺悟什麼?真理的存在!你或許會覺得:「我不懂真理,日子也蠻好過啊!」這就表示,你對真理真的不了解。今天這個時代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物理」很興盛,物理的研究雖然也屬於真理的範疇,但這個真理跟生命無關,所以叫做物理;真理一定跟生命有關係,所以物理不是真理。問題是,今天的人相信物理,不相信真理,不管做什麼,都會以物理為衡量標準,甚至會說「真理一斤值多少?覺悟一斤多少錢?既然覺悟沒有價值,那我幹嘛覺悟?還是教我賺錢比較實在吧!」各位,賺錢容易嗎?很多人賺了很多錢,累積數代的龐大家產,有時一夕之間就全沒了。你看光是去年(二00八)的金融風暴,就蒸發掉了多少?這個叫做「無常」啊!物理絕對是無常,而且物理的生命會「折舊」;各位不要忘了,你的生命也會「折舊」。很多人每年生日都要慶祝一下,有什麼好慶祝的?沒過一年,你的生命就折舊一年,那是要慶祝什麼呢?慶祝更接近死亡嗎?這個世間是「物理」的,它會有盲點,就像眼睛只能往外看,卻沒辦法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樣,物理再怎麼研究,它都無法了解生命是什麼,你要留意這一點。物理現象里的生命是愈來愈折舊的,到最後,它不是「等於零」而已,絕大多數的人都變成「負數」;負數是什麼?造業,掉進三惡道。負的才會掉進三惡道,倘若不是負的,前輩子的加一加,重新投胎再來人間。假如是正的話,下輩子再來,就比這輩子進步了;但絕大部份都是負的。佛法告訴我們,有一個真實的生命,它是永恆的,什麼是永恆的生命?就是《心經》上講的「不增不減」,因為沒有折舊,那就不增不減。各位要記得!只要是永恆的生命,你就不用擔心生病,不會被人家嚇死,因為你知道病也是「無常」,以前不知道造了什麼業,所以這輩子會病。因此,你要走進永恆的生命里,不要活在折舊的生命里。各位,要不要去永恆的生命那邊?永恆的生命,才是佛法的目的。永恆的生命要怎麼去?它有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都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個叫做「聖解脫道」,也就是大乘佛法中講的禪觀、瑜伽行;另一個就是我們講的「圓融道」。地藏菩薩這個行法,特彆強調圓融道,直接就入法界,它開啟你的是這條道路;《地藏經》存在的價值,就是告訴你圓融道怎麼進行,當你把地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激發出來,你就直接進法界了,重點在這個地方。假如你不了解這個世間跟法界的結構,《地藏經》你是看不懂的。這世界有一個人大概懂這一點,可是他講不清楚,這個人就是我師父。他一直跟我講《地藏經》很好。我問他:「怎麼個好法?」「就很好啦!」他說他師父教他的。他師父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就是修「地藏」跟「華嚴」兩個法門,我師父也是修這兩個法門。他跟我講:「你要弘《地藏經》。」我跟他也是因為地藏菩薩的因緣才認識的。他老人家叫我弘《地藏經》,作弟子的當然要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在這裡講《地藏經》。當年他咐囑我一定要把《地藏經》弘開來,並且附帶跟我講了一句話——「《地藏經》是《華嚴經》的一部份」。我當時問他,從哪邊可以證明。他說:「你自己去找。」他既然這樣講,表示他知道、已經證明了,可是講不出來。告訴各位,從證得到會講之間,最少要花二十年的時間。當年義玄禪師在大愚禪師那裡開悟回來,一直到他講「三玄三要」時,已經是二十年以後。所以修行要趁早,不要到老了才開悟,還沒來得及講出來,就要拿去火化了。以前有一個成就者,人家問他:「你還沒開悟之前是怎麼樣?」他說「如喪考妣!」「那開悟以後呢?」他還是說:「如喪考妣。」這就是所謂的「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沒開悟之前的「如喪考妣」,意思是急急急,急著要開悟;開悟以後,也是急急急,急他講不出來。兩個急是不一樣的,你知道嗎?當然這隻有開悟的人才有辦法體會,各位如果想要開悟,那就得要完全投入才有可能。這裡面有個問題——開悟以後在講什麼?經典這樣看,你看不出來。前面我跟各位說「《地藏經》是在演繹地藏菩薩的」,這樣講好像「於理可通」,假如我說〈普門品〉是在演繹地藏菩薩的,那你一定會說那個法師頭殼壞了。於理可通的,你就接受了,問題是,你不知道它到底在演繹什麼。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辦法了解它裡面牽涉的三個部份——語言模式、思惟模式和行為模式。經典有一定的語言模式、思惟模式和行為模式,這三個就是「身、語、意」業。它的表達方法跟我們世間的表達方法不一樣,因為這部經典是在「定中」講的;換句話說,就是要入定以後才能講。我們現在都不是在「定中」,我們是在「定外」,定外要了解定中的東西,你要怎麼了解?

告訴各位,假如是在定外講的經,那完全是依照你個人的喜好講的,知道嗎?照這樣說,這下可麻煩了,我在定外講,如果講錯要怎麼辦?很多人不敢講經,「哎喲!講經要背因果,我又沒有開悟怎麼講?」其實,講經跟開悟無關,因為講的人,一定是講他知道的,不可能把不知道的講給人家聽。當中可能有些人是為了某種目的而講經的,裡面有貪心,當然就要背因果了;種了貪的因,自然就會受報。假如只是單純地想把佛法告訴大家,就「我所知的」講給人聽,當然都在定外;定外講的大概百分之九十都不對;雖然不對,但沒有錯,知道嗎?因為你一定是勸善,佛法沒有叫人家造業的。譬如,講《地藏經》,講到後來無非是要你持齋、家人往生的時候一定要誦經念佛、放生、印經、布施功德,這些都是行善,這哪有錯?但是我告訴你,這些跟生命改造、轉凡成聖沒有關係,但是會替你的人生「加分」。所以有沒有因果?會不會有報應?當然都有,但它是Plus的,是「加分」的報應;如果是那種假借名義,背後的目地無非是希望大家多捐一點、紅包包大一點的,那就要背因果了,這就是Minus的因果。發自於你身、口、意的一切,不管你知悉因果與否,它都有因果;你造的任何業都是因,只要緣到,果報就到了。

學佛的人知道有這種關係,所以就少造惡業,多造善業;但善業、惡業只是Plus和Minus而已,佛法最重要的不是在這裡,而是要出三界的問題,是生命改造的部份,關鍵在這裡。各位真正想要了解這個部份,那就要訓練自己「如何入定」。很多人常講,要「舍識用根、轉識成智;要從這個世間的生命,轉到那個生命…」。怎麼轉?要轉到哪裡,沒人知道,轉到地獄也是轉,轉到天上去也是轉,我們要的是——轉出三界!轉出三界的這個「轉」又是什麼?這個「轉」就有點像「芝麻開門」,光是講「芝麻開門」,門還是不會開,聽說還得要搭配「咻」那一個,門才會開。同樣的,現在大家修行就好像只知道「芝麻開門」那四個字,「咻」那一個沒有學到,門就是不會開;而「那一個」是什麼?就是「那一個」。你要轉過去,有一個關鍵,所以祖師們就在那邊「那個、那個」,我們卻在這邊「哪一個?哪一個?」他急得不得了,就說「這個…這個」。講「那個」,你又要問哪一個;講「這個」,你又要問在哪裡?所以才會有「如喪考妣」的公桉。每次跟各位談到這裡,好像都快要開悟了,「師父,你快講、快講…」可是講了你還是不開悟啊!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二】

二、世間與法界的結構:

前一章我們談到身、語、意業都有它的模式,現在因為我們是在定外,娑婆世界裡的一切都是直接表達的,看到樹就是樹,看到石頭就是石頭,看到你就是你……這種直接表達、敘述的方法,叫作「直述法」。定中的那個世界,它沒有我們這邊的狀況,因此它用來表達定中的那些境界,用的都是「隱喻法、譬喻法」,不直接講,所以都有它的意義的。比如它用「樹」來譬喻,究竟「樹」是講那裡面的什麼東西,你沒有進到裡面,當然就不知道了。定中的那個境界,我們叫作法界,但不能說定中的境界都是法界,它必須是「定中所見的境界,成長到成熟的階段」,才能叫做「法界」;入法界以後的東西,你要怎麼表達它才會穩定?我們一般所謂「定中的境界」,通常是指禪定,也就是四禪八定的境界,這跟出三界的境界不一樣。因此「法界」的表達法,它有一定的模式。

談到這裡,就必須先將「世間」與「法界」結構跟各位說明,這部份各位「不一定了解」;我們所謂的「你不一定了解」,指的是你對這「世間的生命」、「世間的存在」不一定了解,不是指法界。絕大多數的人,對於所處的這個世間都不了解了,更何況是另一個世界,他怎麼可能會了解?法界你是絕對不了解的。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你對這個世間到底了解多少?(這部份我以前都講過了,沒聽過、不了解的人要自己去找。)這個世間,傳統的佛教把它叫作「虛幻的世間」,意即它是假的、一切是虛妄的;既然這個世間是虛妄的,它裡面的生命當然也是虛幻的。以往是這麼講,但是我覺得這樣講並不是很妥當,怎麼說呢?比如說「你結婚了」,結婚是事實,老婆有了,怎麼能說老婆是虛幻的呢?小孩也生了,怎麼能說小孩是虛幻的呢?所以用現代比較貼切的講法,應該是把它叫做「世間的生命」、「世間的結構」。

生命是怎麼誕生的?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可是找不到答桉,因為他們所研究的是「物理」,根本上與生命無關,怎麼去研究生命?再怎麼研究,都是在物理範疇之內,所以會發現什麼叫做內分泌,什麼是蛋白質、氨基酸,什麼細胞……,但他沒有辦法解釋「為何這個生命會思考」。現在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大腦,以為思考是來自大腦;透過大腦的研究,發現大腦好像分成左右兩瓣。其實那兩塊是什麼,你知道嗎?那兩塊叫做「豆腐乾」,現在各位的大腦都是豆腐乾,因為都已經僵化了。然後這些研究人員,就開始用槌子敲敲這邊、敲敲那邊,發現「喔,這一區是管語言的,這一區是管思考的,這一塊是感情的區域……」,問題是,對於它「為什麼會思考,為什麼對於聲音、語言特別有反應……」,科學家沒有辦法解釋;這時候,他就一定要透過某個東西來詮釋,結果就全錯啦,百分之百全錯。

這個世間的結構不是西方人講的「唯物」而已,因此想要從物理中找到答桉,那不可能。唯物只能研究到佛法講的兩大部份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所有的物理現象,可以總結成六個——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把它叫作「六塵境界」。六塵是所有生命元素當中最原始的六個元素,這個元素叫作單一塵境,「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個單一塵境。每一個單一塵境,經過「加工」以後,就會變成複雜情境。戰國名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說」有沒有聽過?它的意思是說,「馬」是單一塵境,「白馬」是綜合塵境,綜合塵境不是單一塵境,所以就有「白馬非馬」的說法。「白馬不是馬」,這部份很多人解釋不清楚;假設馬是「色塵」的話,白馬就是「綜合色塵」,單一色塵不等於綜合色塵,我們這樣比喻你就清楚了。但是告訴各位,其實馬還不是單一色塵,它是綜合法塵,這一點學佛人就看得比他更清楚了。

除了「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另外有一個叫做法塵,法塵跟這五塵不一樣,兩個部份加起來叫作六塵。物理研究的是前五塵,第六塵不研究;第六塵屬於心理學的範疇,但心理學研究的是「綜合法塵」,不是單一法塵,而且前五塵它不知道如何運用。「綜合法塵」就是把前面「五塵」加上「法塵」綜合運用,產生的概念,這部份在佛法中,統稱為「所」。「所」是一部份,另一部份是「能」;「能」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的「色」跟六塵的「色」意義不同,你要留意;六塵的「色」是指形狀、顏色等等具體物質的東西,五蘊的「色」就很廣了,它包含六塵和綜合法塵,所有世間一切森羅萬象,統稱為色。兩個「色」的定義不一樣,兩者是有差別的。五蘊當中的「色」跟「受」必須成立,「想、行、識」才會存在。所以你要知道,能、所之間是這樣,五蘊跟六塵一相應,這個世間就誕生。

這個世間的結構,是「六塵」跟「五蘊」的相應而產生的;五蘊是「能」,六塵是「所」,「能、所相應」產生這個世界;而人會一直生死輪轉,最主要的就是五蘊當中的「想、行、識」跟法塵的相應(當然「受」是必然的,沒有「受」,你就不會「想、行、識」了)。很多人有很多的煩惱,就是想、行、識太多了。想、行、識在做什麼?想、行、識就拿「法塵」跟「色聲香味觸」碰在一起,造成綜合法塵;你的想、行、識一直加工、運作,這個都是業識身,生死輪迴的根本。

有一種人,他的法塵只跟五塵當中的一個連在一起,假如只跟五塵中的「聲塵」連在一起,那他這個部份會很敏感,其他部份只有一般福報,這個人就叫做「音樂天才」;假如這個法塵,只跟「色塵」單一相應,這個人一定是美術家;假如這個法塵,只跟單一「觸塵」相應,這個人一定是舞蹈家或者是運動員。

這個世間是怎麼誕生的?就是這樣誕生的;而你要了解這世間的生命狀態的關鍵就在這裡,生命就是在這種結構底下所產生的。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哪裡是萬物之靈?不過是拿「綜合法塵」跟「想行識」碰在一起,就叫做萬物之靈?「因為人類有靈性、會想、會思考…」,結果你看,把這個地球搞成什麼樣子?自以為很厲害、很了不起,其實這個叫作「識性發達」!《地藏經》把這種識性發達,叫作「南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難調難伏」。《地藏經》在陳述世間眾生的生命現象十分清楚,哪是什麼萬物之靈?而是識性發達,「剛強難化,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在經文裡頭,光是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講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或者「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這類的話語,我數了一下,就有十遍之多。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世間的結構,也就是它的整個環境,使得這個世間的生命一直向下沉淪。

你不了解這個世間長成什麼樣子,怎麼會想要出離呢?所以《地藏經》它第一個就把這個世間講得很清楚,這個世間的背景、生命的誕生是什麼樣子。各位想想看,你的起心動念「無非是善,無非是出離,無非是菩提」嗎?不是嘛!而是「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為什麼都是業、都是罪?因為這個世間的生命結構本身就是錯誤的循環,所以一講就是無間地獄。經典是講「無間地獄」,其實那叫做「無間業」,因為這個結構底下的思惟模式是那個樣子,起心動念都是錯誤的模式,所以都是「負」的。這就是這個世間的狀態,《地藏經》在這一部份講得很清楚。

《地藏經》的另一個部份,則是告訴你「怎麼樣出離」。要怎麼出離?它提出一個東西——發廣大願力。所以,一般我們會講「大願地藏王菩薩」。為什麼「大願」叫地藏王菩薩?就是你要一直發大願,大願要一直累積進去;願力,這是一個基本定義。所謂「發願」,意思就是發你這輩子做不到的,這才叫作「願」。現在很多人不敢發願,「唉唷!做不到就欠菩薩了……」。如果是做得到的,本來就該去做了,不需要發願;要你發願,就是要激發你這個生命因素出來。發這個願力做什麼?帶你進法界!所以,你所發的願力的總價值,必須超過所有一切眾生業力的總和。發願就要這樣發,知道嗎?菩薩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願力大於一切眾生業力的總和。一般人發願,就發芝麻綠豆般的願,都發自己能做得到的,那不過是利益交換嘛,等於把法界當賭場,把佛菩薩當抽頭,那你賭輸怎麼辦?你自摸,他就要分紅;若你賭輸,他要吐出來嗎?弄錯了,佛菩薩不是這樣,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絕對無私的。為什麼一切眾生他要窮盡呢?因為他一定要超越「眾生業力的總和」,《地藏經》一再強調這個部份。當然它理論上沒這樣講,否則就不叫作「經」,變成「論」了;「經」只是演繹而已,它不是邏輯,所以它會強調「大願地藏王菩薩」,關鍵就在這裡。地藏菩薩的大願就是這樣,所以經裡面一再講到,他發大願要一切眾生離苦。

《地藏經》裡面講到「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時最清楚了,她並沒有隻求自己的母親離苦就好,而是「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因此那個鬼王跟她講:「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因為婆羅門女的孝順,替母親設供修福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這些功德不僅使她媽媽得以生天,連同她媽媽的「同期同學」都一起生天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也這樣做呢?它的意思是說,這功德一做,不是你往生的親人得益而已,跟你親人有關的這些「同學」也通通往生了,她媽媽也結了善緣。這就是佛法不可思議的地方!是你大腦想像不到的。所以你儘管發大願,沒有人叫你這輩子一定要做到。不是發願「這輩子要成佛,下輩子就不用修了」,而是要認真修,發願「下輩子來,繼續行菩薩道」。所以,發願在《地藏經》里是非常重要的;而發願有個要領,就是要一再地、一再地發願。不要想說「我前輩子大概已經發過了……」,人家地藏王菩薩生生世世都在發願,沒有度完的眾生還要再來度。不要以為眾生都度完了,就跟地藏王菩薩一樣坐在桌上給人拜嗎?不是。度完眾生才叫作「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不是坐在桌上,也不是掛在牆上,而是要「活在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里」,那個時候真實的生命才開始,而你奮鬥的目的不也是這樣嗎?

很多人拚命賺錢,錢是賺到了,可是人也差不多「快掛在牆上」了,這樣賺錢有什麼意思?還不如趁現在趕快享受生命比較要緊,對不對?賺錢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要過幸福快樂的人生才對,如果不是,那乾脆就不要賺了嘛!同樣的,不是修到成佛就結束了,成佛以後,那一種燦爛完美的人生才正要開始,所以才說生命是永恆的、燦爛的、光明的,只有在這種前提之下,那個真理才叫作不生不滅。你不了解,以為成佛就結束了,布一蓋人一躺,然後就火化變成舍利子。那就弄錯了,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

接著我們要來講另一個重點。前面講到這個世間是五蘊跟六塵相應而產生的,那麼法界又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在《地藏經》里講得最明白了,法界就是「菩薩的願力」與「眾生的業力」相應而產生的;要入法界,沒有菩薩的願力進不了。所以你要趕快發願,而且要發「無窮無盡的廣大願」,也就是剛才講的,這個願一定要能夠大於眾生業力的總和,這就叫作願力。以此願力而形成法界,才能夠跟眾生的業力相應,要不然眾生業力一來,你就「翹翹倒」了。假如你只是發一個小願,眾生的業一來,那就雞蛋碰石頭,馬上破了;假如你發的願力像個大石頭,那眾生的業力跟你相應,就會反過來是石頭砸雞蛋,它馬上就化解了,你就幫他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相應。

一個菩薩的願力,大於全部眾生的業力總和,這個就是法界產生的地方;當你的生命發起這個願以後,「法身」也就相應誕生了。各位你現在能不能發起?「等一下,我回家算算看,這樣要修到哪一輩子才能成佛……」,如果是這樣就不行了。看到什麼狀況,你就發那個願,而且願力一定要一個比一個更強、更大;同時,你要切記,發願不能膨風,不是吹牛給佛看的:「佛啊!我發願,願度一切眾生,你要先給我賺五百萬以後,我就開始度眾生……」,這種願都不算!發願饒益眾生是沒有條件的。

「講經」其實就是我發的願,剛開始我也不知道要講給誰聽,只是說「隨緣」,如果有人願意聽我講,我就去講。發完願,就把願力寫在一個牌子上。沒多久,有個人說因為我會講閩南語,所以要我去講給他聽。既然願發了,就要做嘛,可是你知道嗎?光是交通往返的時間就要花上四個鐘頭,去到那邊只講一個半小時。你可以跟他說「只有你一個人,你過來,我講給你聽」嗎?當然不行!他要聽經,沒有條件的,我就是要去講給他聽,這就是願力,沒有為什麼。就這樣,一個星期一次,前後講了三年。那時候,也有一個法師想要講經,打電話給我說:「幫我弄個五十個人的班,程度不能太低,至少高中畢業……。」那位法師要講經,但他有附帶條件,問題是,你要附帶條件,眾生很難符合你的需求,知道嗎?結果到現在,他還沒開始講經。

各位來聽我講經,一定要做筆記,因為我講的都是你外面聽不到的,我們的「語言模式」、「行為模式」、「思惟模式」,你一定要先架構起來;你來修法時,我教你的東西,你入定以後才會推動,才有可能入佛三昧。假如不懂得我們的語言模式、行為模式、思惟模式,那入定以後,肯定不會推動,那就不是入佛三昧了,可能會是邪魔三昧。所以,你跟我之間的共識——語言模式、行為模式、思惟模式——一定要建立起來,那入定以後,「定中境」現前時,你才會知道下一步怎麼做。所以入定以前,這些工程都要先完成,完成以後,你一入定,就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

各位要到我們這裡來修行,基本工程一定要做好,資糧道要具足。我們講的資糧道,不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講的,我們有這裡的一套標準。你要跟那邊學,就照那邊的標準;但是你想按照我們這邊的方法出離,資糧道一定要架構起來。我們的資糧道有兩個部份,一個是「工程面」,一個是「技術面」。工程面,第一就是人格性必須健全,五大人格性要健全;所謂健全就是七十五分,沒有要求你要到達一百分。第二,你要有健全、健康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第三,你開始探討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具備這些條件,進來以後,要開始進行四項前行功課:第一,「聽經筆記」;聽經兩百個小時,並做筆記。第二,「基本教材」裡頭的基本功課,包括《大悲咒》要幾萬遍,《華嚴經》經首要幾萬遍;《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要會背,不會背也要很熟,我們都有測驗的。第三個,「華藏工程」一定要進行。第四個,要來參加「行法共修」,同時要繳交作業及接受考試。

這些你不能都不懂,不懂,你也沒辦法入定——其實我們這個不叫作入定,是「入三昧」,入定只是簡稱。你有了三昧力,才可以改變你的業力,這樣才能轉入法界;能不能改變業力,能不能入法界,這是關鍵!所以你要想擁有這種能力,上師的指導你要來學,要有共同的共識才有辦法,外面的雜訊不要學太多。我跟你講,在我們這邊修學,外面的雜訊都不能用,因為那些雜訊會干擾你,你絕對無法入定。既然不能入定,你修了老半天要幹嘛?而我們這裡的入定,不是要你到四禪八定去,是直接就要出三界了。所以我們不講入定,叫入三昧。什麼三昧?直接帶你出三界的,這就是我要指導的。我們也有一整套的訓練,你必須把這個弄好;接受好訓練,在這個定中你要進行的是「舍識用根」——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是破根本無明;第二個,找尋根性;第三個,舍識用根。舍識用根完畢,照見五蘊皆空,然後轉識成智,入法界。就算你是上根器的,這最少也要五年功夫。這些行法有一定的規矩,一定要照那規矩來。首先我們要求的就是「共識」你要具備,否則沒有辦法進行。

願力跟業力相激蕩構成法界,而就在你的願力能夠禁得起眾生業力激蕩的同時,你的法身就產生了。這個時候法身產生,已經滿十信位了。各位假如對於修行的次第跟步驟不了解,那你很難進行。古代對於這些「次第」很清楚,我們現代之所以弄不清楚,就是因為沒辦法了解。我們都知道,證得初果(須陀洹)以後,天上人間七次來往,就會證阿羅漢。至於為什麼,你就不知道了,因為你對「次第」不了解。

這裡我用這張「生住異滅圖」簡單跟各位說明一下。人類大腦里存在的現象,我把它分為生、住、異、滅四個階段;「生」叫作本體念,「住」叫作生滅念,一般修行是在這個階段;「異」是善惡念,修養的人是在「異」這個階段;「滅」是變異念,生死凡夫是在這個階段。凡夫生死的階段,念起念滅為「變異念」,念念之間皆有無量概念,統稱為意識形態;此階段的眾生,每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意識形態,這時他是把「第一個意識形態」當成「第一念」;每一個意識形態有「無量的概念」,每個概念又有「無量的識」,每個識有「無量的念」。處在這個階段的人,腦筋裡頭轉的都是這種意識形態,而且意識形態的取捨,傾向於競爭而造惡業,造業就變成業識身。所以生死輪迴是「業識身」在輪迴,受苦受難也是業識身;這個業識身,西洋人把它叫作靈魂。

從「生住異滅圖」可以看到,「異」這個階段的概念取捨是「善惡念」,統稱為概念;概念又分為「染識」和「凈識」,要到達凈識才能真正進入修行,「修養的人」就是在「異」這個階段。修養是「生天」的,就是剛才講的,你的人生平平凡凡,但如果都是Plus(加分),就是在這個地方。這裡我們只是簡單講一下,真正要講,可能要花上二十個小時,才能將這張表講完。真正的修行是在「住」這個階段,「生滅念」是修行的領域。從工程面來講,修行開始線是從「凈識」開始;到了「住」這個階段,「見識成概念」證初果,「見念成識」證二果,「見念頭」證三果,「破無明」證四果,它有一定的路程。這是從工程面講的。

另外一個是從「技術面」講的,我們看一下「成佛之道」這張圖,這是從技術面來講修行的狀況。這個地方是用「禪修」作為例子來說明,念佛也一樣的。從「禪坐」一直上來,這個地方要經過「數、隨、止」三法文化跟三法功德,這裡頭功夫很大。基本上,剛才講的四個基礎修法你都要有,然後訓練到「置心一處」;這裡是技術面的「修行開始線」。修行到這裡,我們不進入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共外道禪,我們不進去,從「欲界」這個地方,就要出三界了。

從「置心一處」修行開始線,然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樣上去;因為修行開始線是初向位,初果向不入位,初果位是「初信位」,二果向是「二信位」,二果位是「三信位」,三果向是「四信位」,三果位是「五信位」,所以四果向是「六信位」,四果位阿羅漢破「我執無明」是「七信位」,發心再破「法執無明」是「八信位」,破了法執無明就是「九信位」,接著回小向大證「十信位」;十信位滿,才能夠進入法身。這裡頭的修行法,都在《華嚴經》裡頭,我講的這些也都是從《華嚴經》裡頭出來的。先簡單跟各位講到這裡,這個不是三言兩語帶過去就好,它有實際修行的狀況。我們常講的,知道不算,做到才算!重點是要去實踐,實踐才能兌現、才能證果!(編按:有關「生住異滅圖」及「成佛之道」,海雲和上在《華嚴學導論》一書有較詳盡的解說。) 關於這兩張圖請到群共享里去找。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三】

三、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這一章要跟各位談的一個重點是,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這部份要從胎藏界曼荼羅講起,各位才能了解地藏菩薩在整個佛教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否則你大概也只知道「有個地藏菩薩吃飽沒事,那個錫杖滿街晃,看看有沒有人受苦受難需要救援的」。其實,《大日經》是《華嚴經》一種行法的綜合轉換,我們把它叫作「另一種象限轉移」;整部《華嚴經》是講「理」,它另外還有一本,只講「圖像」,不講理論,這一本就是《大日經》;《大日經》的圖像轉變出來,就是「胎藏界曼荼羅」。

「胎藏界曼荼羅」裡面有十三院,但你從圖三的圖像看不出來,圖四是把它簡化成文字,這樣比較好對照。「胎藏界曼荼羅」中間是「中台八葉院」;「八葉院」就是八葉蓮花之意,正中間就叫作「中台」,一共是九尊佛;中央主尊為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東院為寶幢如來,南院為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西院為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北院為天鼓雷音如來,東南院為普賢菩薩,西南院為文殊師利菩薩,東北院為彌勒菩薩,西北院為觀自在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從東門向西門,由上往下,最外圍是「外金剛部院」,再進來是「文殊院」,主尊是文殊師利菩薩,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會成佛;再進來是「釋迦院」,主尊是釋迦牟尼佛。「文殊院」、「釋迦院」表過去佛。再進來是「遍知院」,接著進入的是「中台八葉院」,本尊是「大日如來」。「遍知院」和「中台八葉院」是現在佛。往下走是「持明院」,以般若菩薩為主尊;先有般若空性,然後獲得虛空寶藏,再入「虛空藏院」,又入「蘇悉地院」成佛。持明院為現在因,虛空藏院與蘇悉地院為未來佛。這是從過去佛的成就方法,來學習未來佛要如何成就。

我們修法是從南門或北門進來,橫的這一條是表示動態的成佛之道。從北門進來的,叫作「福德門」;從南門進來的,叫作「智德門」。這是胎藏界兩個入法界的修學方法。從北門「福德門」入,先經「地藏院」,地藏院是以地藏菩薩為主尊;再往前就是「觀音院」,觀音院是以「觀自在菩薩」為主尊;再進來就是中台八葉院,依循觀音的悲行,經北院而到達彌勒之成佛,這時候是入法界了。一般我們把這個修法,稱之為「福德門圓融道」的行法,其中行菩薩道是「地藏院」的關鍵。因為菩薩道的重點,就是架構在眾生的苦上,依於眾生苦來發願的,再依眾生的性格、因緣,廣設方便之行,這就屬於「觀音院」的大悲,所以圓融道實際上是「願為表,悲為里」的悲願之行。因此在中台八葉院中,就以觀世音菩薩表菩薩的因行,而行滿之果德,則是以「彌勒」來表示。此行法是以「菩薩願力」與「眾生業力」相應,而行象限轉移,也就是從「世間」直接轉入「法界」。

從南門「智德門」入,往前進入「除蓋障院」,以「除蓋障菩薩」為主尊;再往前是「金剛手院」(薩埵院),以「金剛薩埵菩薩」為主尊;再往前就是中台八葉院,循文殊空性,經南門「寶生佛」而到達「普賢」成佛之境,這時候也是入法界了。一般我們把這個修法稱為「智德門解脫道」的修學方法;這個「次第道」,依眾生性格,在「金剛手院」有無量無邊法門。前面「福德門圓融道」的行法是直接在世間轉入法界後,證空性;「智德門解脫道」是次第的修行方法,是在這個世間的結構中,透過「入定」轉移世間結構,經一定程序的培訓與改造後,脫離生死輪迴的束縛,徹底拋棄識性、無明的牽制,再轉入法界。

整個行法都在這裡面,這只是簡介,真正要講沒那麼容易,因為這還要配合修法,不是講而已。要修之前,這一張圖要先看清楚,假如是上上根器者,跟六祖惠能差不多的,大概要兩年;假如跟我一樣笨,最少要四年,再重修就八年了。從以前到現在,修這一法的,光這一關要「畢業」就很困難了;即使畢得了業,也還只是幼稚園的程度而已。話雖然是這樣講,但你要是能把這張圖看清楚,智慧就會增長很多,因為每看一遍,等於是讀了一遍的《華嚴經》。也許你會說:「那我讀《華嚴經》比較快,至少《華嚴經》是中國字還看得懂……。」字看得懂沒錯,但是等你讀完,從頭讀到尾可能也只有一個結論:全部忘光光。讀到後面,前面的全部不記得了。

我記得第一次把《華嚴經》全部讀完以後,從頭到尾,只有一句話記得,就是善財童子跟每位善知識講:「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因為整部經,這句話大概重複了六十幾遍,其他的就全部忘光光了。告訴各位,你在看這一張曼荼羅時,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它會認識你」,因為裡面都是佛菩薩,最差的也有天王,當你看他的時候,同時有多少佛菩薩盯著你看,知道嗎?雖然你可能沒認得幾個,他們都記得你,萬一哪一天你掉到地獄去,他那個杓子一定會把你撈起來。

胎藏界曼荼羅裡面一共有十三院,可是我們怎麼算都只有十二院,還有一院是隱藏在裡面的,它就是「本院」——中台八葉院的本尊「毘盧遮那佛」,遍知院中間的「一切如來智印」,釋迦院的「釋迦佛」,文殊院的「文殊菩薩」,除蓋障院的「除蓋障菩薩」,金剛手院的「金剛薩埵」,觀音院的「觀自在菩薩」,地藏院的「地藏菩薩」,持明院的「般若菩薩」,虛空藏院的「虛空藏菩薩」,蘇悉地院的未來佛「寶瓶」代表——這個本院是第一院,具足三世十方一切佛;第一院以外另外有十二院,所以加起來十三院。整個歷史上,包括日本東密在裡面,都不知道第十三院在哪裡,這個秘密我們已經替你解開了;我解了很多佛法里的秘密,這個就是其中之一。

各位要了解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就是從「地藏院」這裡,這邊進來的,叫作「圓融道行法」;從「除蓋障院」這邊進來,叫作「聖解脫道行法」或「次第道行法」。次第道就是步驟一個一個很清楚;圓融道沒有次第,一次就完成了。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不管是圓融道或次第道,它都牽涉到一個佛教的根本、佛法存在的價值目的——就是要我們入法界。

大家都在學佛,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各位曾否想過「佛法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你有沒有發現「佛法好像有很多地方很矛盾」?譬如它講「人生很苦,所以要到極樂」,那極樂到底是怎麼個樂法?人生是怎麼個苦法?我們常講「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真的十件事就有八、九件不如意嗎?要是這樣,你早上起床,走路就會踢到,上廁所會掉進馬桶,刷牙時牙刷就突然斷掉……。事實上不然嘛!所以講人生很苦,其實只是跟著人家無病呻吟而已。可是你會發現,真有苦的情境發生時,也許三小時就過了,但很可能過了三年,你還是忘不了這個苦;問題就在這裡,是你沒辦法將苦忘記,是這一點在苦。苦本身是虛妄的,麻煩的是,你忘不掉那個苦。既然很苦,就把它給忘了嘛,偏偏你就是忘不了;這個「忘不了」就是凡夫生死輪迴的根本,知道嗎?

告訴各位,「苦」就是構成世間的一個主要因緣,它就是「六塵」和「五蘊」的相應而產生的。然而,佛法也告訴我們,另外還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它直接從這個世間錯誤的結構里,轉入法界正確的結構里;轉得進去,你就解脫了!這個行法叫作「圓融道」,而這個圓融道在《地藏經》裡面——這裡所謂的《地藏經》是指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通通是在講「菩薩的大願」;透過一再地發起大願,你可以轉入那個世界,這就是它的法門。從北門進來,第一個碰到的就是地藏院的地藏菩薩;換句話說,地藏菩薩的這個行法,就叫作圓融道的行法。圓融道這個名字是我取的,因為從南門進來是「次第道」,從北門進來我把它叫作圓融道,意思是你不一定像南門進來的這種次第修法,你用《地藏經》這一種修法就可以過來了。

談到次第道和圓融道,這要講一點佛教歷史了。佛陀的時代,正值印度文明衰微,其原來正確的行法消失了,因此佛陀振臂一呼,強調真實法的修法,也就是「次第道」行法;現在南傳的修法,基本上就是次第道的行法,亦即我們所謂「聲聞乘」的部份。當時的印度社會沒人可以反駁他,因為每一個來跟佛陀辯論的人,對於圓融道和聖解脫道這兩個部份,老是講不清楚,所以一一都被他駁倒了;而印度在這個部份,它有六種學說,我們佛經里(尤其大乘經典),把印度這些異於佛教的其他流派,統稱為「六師九十六種外道」。當時之所以稱他為外道,一方面是因為他跟佛教這一道不同,佛教以外的就通通叫作「外道」,另外是因為他們來跟佛陀辯論是百戰百敗,佛陀是百戰百勝。

佛教從佛陀時代興盛以後,主要就是強調這個「次第道」的修法,同時也中興了印度的修行方法;但是這些佛教特色,後來又被印度文明再吸收回去,佛教的特色就不見了。於是佛教就必須再改革,改革時又從印度文化里吸收回來,變成了大乘;這是第二期的佛教思想。大乘擴大以後就產生一個問題,這個修行方法跟「次第道」的修法有什麼不同,因此到第三期佛教思想時,就把印度所有的修法全吸收進來。因此你要留意到,現在所有的密法通通是印度教的東西,這部《大日經》其實是把所有印度教的行法通通吸收進來,然後把它圖像化;而它整個理論的架構是從《華嚴經》的理論基礎上來的。所以,從理上來講,是《華嚴經》;從圖像上來講,是「胎藏界」;從修行的過程來講,是「金剛界」。金剛界跟胎藏界這兩部曼荼羅,是整個密法修行的總歸納。

佛教發展到第三個階段,就把這個「圓融道」的思想給吸收進來了;換言之,從地藏院這邊修進來,主要是修福報,你要一再地種福田。各位留意到,既然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叫作「十大願王」,那「大願」應該是普賢菩薩,為何稱「大願地藏菩薩」呢?那是因為「地藏院」的地藏菩薩是整個圓融道的因地本尊,果地的本尊是普賢菩薩。所以「願」是以地藏菩薩的大願為主,所有的願都是在度眾生上,一定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普賢十大願是這樣發的:「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眾生的業無有窮盡,菩薩大願要度盡眾生。

各位發這樣的大願只是根本而已,重點是你要如何去實踐。「願」就是要去行的,不是跟菩薩隨便講一講就算了,所以才叫作「行願」;「行願」是以普賢為代表。所以你會發現,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這十個大願,通通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實踐標準。所以地藏菩薩廣度眾生、度盡眾生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具體實踐,就是普賢的十大願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具體實踐,就是行十大願王。但是行十大願王,可不是文字上這樣講講就算了,就以「懺悔業障」這個願來說,要怎麼懺?「念一句佛號,拜一拜」這樣就叫懺悔業障嗎?不是!它是要你有「很深刻」的自我反省與檢討,知道嗎?有做錯的,不是懺悔就好了,必須馬上改正。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看不到自己有錯,可是人家又不理你……。」譬如在公司上班,你花了很長的時間,很用心的擬了一個規劃桉,可是當你在會議中提出來以後,不但沒有被採用,還被大家狠狠地批判了一頓。這樣也就算了,沒想到過了一個月,這個提桉就被別人拿去用了,這下你可就要得內傷了,暗自在那邊氣得直跺腳。不要生氣,這種情況就證明你要拜懺了,趕快拜懺!怎麼會這樣?因為你前輩子侵犯人家的著作權,這輩子果報現前,一報還一報,那是不是要趕快懺悔?如果不懺悔,這樣的果報還是會繼續發生。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如果你有「明明沒有錯,可是別人就是要冤枉我」的情況發生,那你就要趕快拜懺。不要在那邊「我又沒錯,為什麼要懺悔?」有可能你真的怎麼找,自己一點錯也沒有。告訴你,問題不在這輩子,是錯在前輩子,知道嗎?這輩子有這種情況,那叫作「業相」;業相現前時,你就要趕快懺悔,否則還會繼續發生,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為什麼?連利息一起算進去。懺悔是什麼?就是把前桉了結了;當你想到「一定是我前輩子,也是這樣侵犯人家的著作權,這次才會被冒用」,這個業就了結了,在反省檢討的時候就把它迴向了。拜佛的這種功德,你看,是不是拜一拜業就消了?是不是罪滅河沙?這樣一拜,前桉就了結了,那不就跟「塗銷」掉一樣?以後就不用再還了。你要是不趕快懺悔,那就會一次比一次嚴重,後面的連利息一起加上去。

我跟各位講,一次業障要拜一百零八拜,也就是你不要只塗一次,塗一百零八次就乾乾淨淨了,痕迹都不留了。你是真懺悔,它就會消失掉。所以一有業相,一定要把它懺悔掉。它第一個就是懺悔,意思就是把我們在這世間結構里的業——眾生業——除掉;現在,我們先把自己的業除掉。第一個是懺悔,其次你要發廣大願,一再地做,自己的業會愈來愈輕,你的願在法界里會愈來愈增長。所以在拜懺、懺悔時,你自然就會往這邊發願:「眾生有這種苦,我一定度;有這種苦的,我一定百千方便而為救拔。」當你發這種願出去,你在法界的法身就一直成長了;成長到某一個程度,你的業力就消失了。它是怎麼消失的呢?因為你在法界的三昧力可以轉化世間的業力,可以轉化你自己的業力;當你自己的業力能轉的時候,你就能轉眾生的業力。

要轉眾生業力就沒那麼容易了,「轉自己」畢竟只有一個,可是「眾生無量無邊」,因此,你的願更要快速成長;既然你的業力在逐漸消失中,你的願力應該要成長得更快,這樣你「願力的絕對值」會正向一直成長,那你一定可以超越眾生的業力。眾生業力的總和,加加減減,大概就在那個數字範圍,而你的願力一直在成長,那一定可以超越它。眾生業力也是無常,眾生本身也有修功德的,所以它在增增減減當中,就那麼大。當你的「絕對值」大於「眾生業力的總值」,你的法身就到達要入法界的時候了。告訴各位,你這樣行就是真正的菩薩,而且可以稱為「摩訶薩」,法身大士就可以稱為菩薩摩訶薩了,它是從你的願力成長上來的。這個地方要怎麼修,正確的行法要按照「地藏院」的行法來;當你行到某個程度,要怎麼樣讓你的願力能夠長久維持,再來就是「觀音院」的大悲,所以你看他發大願就是從「觀音院」的大悲來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里有一個很重要的章節〈存亡利益品〉,裡面觀世音菩薩出來,並且這個時候,佛陀咐囑很多菩薩要弘揚「地藏」這個法門,尤其特別交待觀世音菩薩,它這個是連在一起的。當你通過「觀音院」以後,就進入「中台八葉院」;所以,你從福德門進來,觀自在菩薩的大悲直接就成佛了,彌勒佛是未來佛。如果是從「除蓋障院菩薩」進來,金剛薩埵法門,它是從文殊師利的般若智慧來成就普賢菩薩的,從這邊來成佛;普賢菩薩也是成佛,他是原始佛。兩個行法不同,所展現的性格也不一樣。

從福德門進來的修法,一定悲願在「地藏院」這個地方展現,所以它的行法,是從生命結構的改變跟世間結構的改變,「直接」轉入法界。五蘊跟六塵相應而誕生這個虛幻的生命,這個生命的存在是虛幻的,所以它的現象是遞減的、會折舊的,生命是永恆、燦爛的,沒有死亡的逼迫。你要留意到,在法界里是那麼地殊勝,跟我們想像的觀念完全不一樣,因此從地藏院進來的這種行法來看,跟各位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修行不要用大腦」,用大腦想的,根本沒辦法修行,尤其是發「立足於猩Ⅰ穸嗦奕耆刑帷溝拇笤浮<偃縭怯么竽裕惴⒄庵執笤福竽躍突嵯耄骸剛庖貅崾導。俊垢嫠唚悖桶湊帳笤竿趵矗庋e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巴利文的音譯,在地藏的法門裡叫作「一實境界」,唯一的一個真實境界;在《華嚴經》里稱為「一真法界」。要發願,就要發這種願,且這個願是架構於「為眾生的業力」而發的,如此,你的願力就會跟眾生的業力相應。這個世間是六塵境界跟五蘊的相應,而它的相應是來自於「受」,生死輪迴的根本因就是那個「受」,你會感受到。因為有「受」,它會刺激你記憶體中的「阿賴耶識」(八識);一激發以後,當你的慾望增加,「受」跟「識」會加工,「想、行、識」就起來了。你去留意,只要用大腦,一定是「受」跟「識」起作用;「受」跟「識」一起作用,「想、行、識」就一直轉了;想、行、識只要一轉,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個世間的結構,是「六塵」跟「五蘊」的相應而產生的;五蘊是「能」,六塵是「所」,能、所相應產生這個世界,所以在這個結構之下的生命是不對的,它的相應在「受」。

在法界裡頭,是你的願力跟眾生的業相應,你從眾生的業苦而發願,這個願一定跟廣大的群眾有一個相應的地方;跟你不相應的,他在求救時,那就沒有你的事,他就見不到你。不會有那種見到眾生苦而不救的菩薩,沒有救是因為他沒看到,菩薩不會見死不救。所以你想要這個菩薩來救你,你就要跟他的願相應,否則你就見不到他,因為他的願力是跟你的業相應的,否則任你怎麼求救也沒用。為什麼?因為你的業會跟你的本尊去相應。所以很多人問:「師父,我要修哪個法門?」修哪個法門?你的業苦,一定跟你的生命因素相應,所以那個菩薩會來跟你。

有一個雪山童子的公桉,世尊過去世還是婆羅門因地修行時,發願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跑到清凈的雪山去修行。某天,帝釋天化現成恐怖的羅剎要來考驗他,就在空中宣說過去佛所講的偈子:「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聽到這個偈子就很高興,便請那個羅剎再跟他講下半偈。但是羅剎說他肚子餓死了,必須喝血吃肉才有辦法講。雪山童子求法心切,慨然應允,於是羅剎才跟他講下半句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童子聽了以後就開悟了。他遵照承諾,要給羅剎吃,但要求羅剎給他一點時間,好把這四句偈凋刻在山岩的石壁和樹榦上,這樣後來的修行人才可以看得到。等他書寫完畢,就爬到高樹上,投身一跳,捨身給羅剎吃;就在那個時候,羅剎變現還原帝釋天的身形,從空中將他接住,並且率領諸天人在他腳下頂禮。根據《大涅盤經》的記載,世尊就是因為這樣的因緣而超越十二劫,在彌勒之前成佛。

現在這個行法就告訴我們,你從這邊來修行成就——從福德門進來,從地藏、觀音到彌勒;觀音是大悲,「依悲起願」來實踐,直接就進入成佛的階段。這是這個行法的一種特色。

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簡單介紹到這裡。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四】

四、「法、報、化」三身與「世間、凈土、法界」之間的關係:

前一章我們從《大日經》的胎藏界曼荼羅里,看到了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以及地藏行法的特殊性。這裡我們沒辦法將整個佛教思想的演變史詳細說明,因為要講的話,不但必須講到過去佛教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還要再講到了我們這一期佛教——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編按:有關佛教思想的演變,海雲和上在《華嚴學導論》一書有較詳盡之說明)。接著我們要從〈忉利天宮神通品〉來看《地藏經》跟《華嚴經》的關係,以及地藏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佛成佛的時候,分有七處九會,第一處是在菩提樹下,第二處在普光明殿,第三處就是在忉利天宮;忉利天宮這一會,是講開始正式修行,也就是〈十住品〉的部份。那麼在忉利天宮有〈升須彌山頂品〉跟〈須彌頂上偈贊品〉。

各位可能沒有留意到,《八十華嚴》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是實叉難陀翻譯的。《華嚴經》是理論的經典,裡面把理論行法講得很清楚,是「法身佛」的一個經典;也就是大家常念的「南無本師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既是法身佛,也是本師。可是,《地藏經》里出現的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有點不一樣了。

從釋迦牟尼佛的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跟毘盧遮那佛是合一的。現在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跟毗盧遮那佛是分開的,所以我們會產生一個問題——毘盧遮那佛(法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釋迦牟尼佛(化身佛)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就悉達多太子本身來說,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毘盧遮那佛都是他,所以四個是一個,三個也是一個,三身一體。可是現在從我們來看,這三個到底是哪一個,你就不知道了。這個跟佛教思想的歷史演變有絕對的關係,跟你雖然無關,可是想把佛法弄清楚,這部份你就必須了解。這裡頭「法、報、化」三身跟「娑婆世間」、「凈土」,還有「法界」三個有一定的關係。入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法身是毘盧遮那佛,只要入法界證法身,就是毘盧遮那佛;每一個行者都一樣。所以你入法界,你就證得毘盧遮那佛。全法界為一法身,十方一切諸佛同一法身,所有的法身都是同一個。

大家看「中台八葉院」這張圖。中台八葉院中間是毘盧遮那佛,東院為寶幢如來,南院為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西院為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北院為天鼓雷音如來,東南院為普賢菩薩。西南院為文殊師利菩薩、東北院為彌勒菩薩,西北院為觀自在菩薩——我現在要請問你,我們都在他的世界裡,假如你是投生到「南院」這個世界來,那你五方佛要怎麼排?有沒有想過?很多人學佛,跟參加觀光旅遊團一樣,一路上都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這樣就白學了,不行!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不管你是投生到南方或東方世界都一樣,中間這一尊一定是毘盧遮那佛,所以同一法身;但是,這裡頭又衍生另一個問題,東南西北這幾尊佛,是不是也是法身?不是,它既不是法身,也不是化身,它們都是報身佛。其他十方一切佛通通是講報身佛,包括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也是報身佛。那麼,我們現在講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還是報身佛?這個你就搞不清楚了。我們現在看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報身佛,化身佛是指佛入滅前四處趴趴走、講經說法的那個佛,那個佛會吃飯也會睡覺。他現在已經入滅了,現在你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絕對不是化身佛,這一點沒人跟你界定,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什麼佛,知道嗎?要弄清楚喔。

佛的「法、報、化」三身弄清楚以後,你再回頭來看佛經,一看就很清楚了。現在不管你看到的是什麼佛,除了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其他通通都是報身佛;化身佛是指未入滅前的那個釋迦牟尼佛。現在你講的、所信仰的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現在你是受到他的教化作用所影響,並非他親自告訴你的;而你受到的這個影響,可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誤的,我把它叫作雜訊,因為你聽聞到的都不是正確的佛法,全是一些自以為是、一廂情願或想當然耳的佛法。你唯一的佛法,是從文字記載上得來的,但對文字記載裡面的內容,有根本不了解。

現在我們受到佛報身的影響,其實已經是非常弱了;假如這個報身能夠很圓滿地影響你百分百,那是在正法時代才有可能。佛還在的時代叫作佛世時代,佛世時代,佛可以親自指導你;佛入滅以後的五百年屬於正法時代,正法時代,報身佛對你的影響力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像法時代降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到了末法時代,大概降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了。我們現在呢?可以說是處在「無法」的時代,各位要正法的話,那就要照標準來。

既然佛有「法身、報身、化身」,相對的就有「法界、凈土、世間」。我們前面談到地藏行法是直接從這個世間轉入法界,但是我漏講「凈土」這個部份。各位知道什麼是凈土嗎?凈土是哪些人去的?這個世間的產生、人的誕生是因為六塵跟五蘊相應而生,因此不會修的人,就會「修一半」;他想辦法把六塵跟五蘊相應的部份切斷,切斷了就不受世間污染。問題是,因為他沒有發起大願,法界就進不去,那怎麼辦呢?這時候就要有一個「休息站」給他去,那個休息站叫作「凈土」。所以你去看凈土的相關經典,那裡的人有一個特色:一直在「培養善根」,從來就不必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操心。你去看《阿彌陀經》裡面描述的凈土,裡面沒有說那裡的人要去上班、上班要打卡的。他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供養十方諸佛,就是「培養全方位的自性善根」。凈土裡面也沒有我們這邊的選舉、國論或什麼種種議論,那裡只有和雅音、微妙音,通通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意思是說,凈土的人善根還不夠,必須念佛、念法、念僧增長他的善根。你留意到,一再地培養善根,這就是凈土人在做的事。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在世間修地藏行法的這種「圓融道」,應該要具備哪些條件?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對佛法僧三寶具足信心」;對三寶具足信心,自性善根才會增長。第二、「盡形壽奉行菩薩道」;菩薩道的重點是架構在眾生苦上,依於眾生的苦而發廣大願。第三、「每天做歸零功課」;遇到任何挫折,業相現前,都是做歸零功課——懺悔,全部懺悔,這樣你就把這個世間的結構徹底給瓦解了。這三個是行圓融道的要件,你這樣修行,直接就入法界了,把凈土那邊要修的,在這邊一併修完了。這樣講得很清楚了喔。

講圓融道時就不講凈土,因為它直接就進去了。凈土是那些內守悠閑、住阿蘭若的阿羅漢去的,他的五蘊已經跟六塵不相應了,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了,是已經出三界了沒錯,可是沒有入法界,那就只有到凈土去了,凈土是這樣來的。所以凈土它並不完美,這裡所謂的「不完美」,意思是它沒有法界那麼圓融。它是凈土沒錯,權教菩薩就住這裡,那有沒有等覺菩薩會來這裡?也會來,但是偶爾來「掛單」一下。這些等覺菩薩真正住的地方是在法界里的「蓮華藏世界」,那個凈土才是這些大菩薩住的;那個凈土裡的佛叫作賢首如來,裡面住的都是文殊、觀音、地藏、普賢這些大菩薩。因為他們的大願都是跟法界眾生相應,所以都在外面到處跑,可是總有與眾生不相應的時候,他就回去那裡休息。但有時候離宿舍太遠了,就暫時在凈土裡面「掛單」;他要掛單,肯定是住「總統套房」嘛,因為他的等級跟所有的報身佛是一致的,報身佛住什麼等級的房間,他就住什麼等級。所以你要知道凈土是做什麼用的。

凈土、世間、法界的定義都跟各位講了,既然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報身佛都有凈土,那請問釋迦牟尼佛這位報身佛的凈土在哪裡?告訴各位,釋迦牟尼佛的凈土就在「僧團」里,就在道場里;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凈土。你注意,僧團有一條公約叫「六和敬」,而在這個公約底下,所有住在道場的人,尤其是出家眾,只有做功課、只有辦道,就連種田、維持生計都不可以。你去留意看看,這部份南傳佛教維持的最好,它只有辦道,要吃飯就去托缽,回來道場就是辦道。這就是凈土,在這個凈土裡充分的培養「全方位的自性善根」。

其次,因為「和敬」,所以道場里只有和雅音、微妙音,只有念佛、念法、念僧,沒有別的。看看我們現在的道場,已經走樣到什麼地步?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地方。住在道場里,你的標準就是朝這個方向——辦道、培養全方位的自性善根,然後大家和合相處,念佛、念法、念僧。有這樣的地方,就是佛陀的道場,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凈土。問題是,現在我們好像這一點凈土的影子也沒看到,這樣可以說佛教興盛嗎?哪有興盛?根本不興盛!

各位了解凈土真正的定義跟實質狀況以後,你會發現「只要有五位出家眾以上,和合共處,好好地認真辦道」,那裡就是他的凈土。他只有這樣規定,沒有叫你一定要證阿羅漢。照這麼說的話,往生釋迦牟尼佛凈土是最簡單的了,它只有一個條件——剃頭,什麼要求也沒有,可是光是要你把三千煩惱絲剪斷都困難重重了,那要怎麼往生呢?不是死了才叫往生,現在就可以來。你看看,這麼簡單的條件你都不願來,你想極樂世界有那麼好去嗎?極樂世界還要念到一心不亂。當然進來這個「凈土」很簡單,但是就得看你能不能專心辦道,能不能真的念佛、念法、念僧,與人相處和雅音、微妙音。所以要出家很簡單,人格性健全這個資糧道要先具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五大人格性」:人格完整、心理健全、人生觀健全、人性不能扭曲、人際關係良好等五個前提。意思就是出家以前,你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不能是那種在家跟父母處不來,老是跟兄弟姊妹吵架或跟親戚朋友怎麼樣的,出了社會又不正常工作。想想看,為人處世都有問題了,他怎麼精進修行?人格有問題的都不能精進修法,一精進,男的成魔,女的成精,不然牛魔王、蜘蛛精怎麼來的?就是因為人格不健全。人格健全,精進才有可能成佛。

告訴各位,修行本身不難,難的是你資糧道不具足。只要人格性健全,一出家馬上就進入凈土了,往生還難嗎?要是人格不健全,走到哪裡,就跟人吵到哪裡,既不會做事,又不會做人,這種人沒辦法修行;為人處世沒問題,修行很容易,馬上就進入凈土了。我跟你講,往生凈土的基本條件就這麼簡單,第一,人格性健全。第二,社會、家庭生活很圓滿。第三,你要開始尋求出離;你發覺人生不是只有這樣子,雖然家庭生活各方面都很圓滿,可是我們的人生只有這樣子嗎?人生的意義、價值是什麼?你們開始尋求出離,男的就到男眾道場,女的就到女眾道場,大家一起來打拚嘛!拼什麼?往生凈土。其實你在這樣的前提下出家,進來就往生凈土了,然後透過這個凈土直接轉入法界,就這樣子。當然,假如你家裡能夠形成一個凈土,那也可以;問題是,你家裡是不是真的是凈土,那我就不知道了。它不是很安靜的靜土,是心地清凈的凈土。

從「世間、凈土、法界」到「化身、報身、法身」,我們都跟你定義得很清楚了。所以你只要在這個道場里,按照佛陀的教法,這裡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凈土,這很清楚。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這個定義絕對清楚,一點含煳都沒有。釋迦牟尼佛的凈土定義很清楚,它是以培養自性善根為主,然後是清凈音、和雅音,就念佛、念法、念僧,不是以柴米油鹽或七情五欲作為你奮鬥的目標。所以只要有這樣的地方,你放心,那個道場絕對是十方諸佛、天龍八部所擁護的,關鍵就在這裡。那現在不是我的問題了,關鍵是看各位了。

我們遇不到佛,那就沒有化身佛,法身佛又還沒證得,還有一點福報能夠來學佛;能夠學佛就能遇到報身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他很圓滿了,可是我們不圓滿,我們只「碰到一點點」,知道嗎?因為你現在所學的佛法不完整,我是盡量把它講完整一點,可是一裝到你的腦筋去就不完整了。因為你都是把它當作知識,知識就變成雜訊互相干擾。聽我講好像講得不錯,等一下哪個法師來,「嗯,他也講得不錯」,大家都講得不錯,問題是,你就是成不了佛!為什麼?因為沒有遇到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遇到的都是斷斷續續、片片斷斷的報身佛,所以你的佛法都是雜訊,沒辦法統一,都是不完整的。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忉利天宮神通品〉一開頭就講「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佛成佛時到了忉利天為他的母親說法,那麼,各位有沒有想過:「佛陀是用法身,還是化身跟他的母親說法?」還有,「佛陀到了忉利天,是怎麼認出他媽媽的?」悉達多太子一生下來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往生了,那他怎麼認得他的母親?就算認得好了,天人的身相比世間人的身相高大好幾倍,長相也莊嚴多了,那他是怎麼知道哪一位是他的母親?各位有沒有想過?我之所以跟各位提這個問題,是要告訴各位,你在讀這些東西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實質的問題?這個叫作歷史現場的還原,假如你沒有辦法把那個現況還原,那你就永遠「不知道」,這樣學佛不會開悟。

如果按照《華嚴經》的說法,佛陀是用「法身」去的,他不動本座而遍三千,化身還在菩提樹下,是成佛的剎那同時到了忉利天宮。問題是,他的母親在忉利天,忉利天還是欲界天,法身是沒有辦法跟「化身」講,因為天界是化生,所以他就用化身來跟他母親相應而說法,是這樣來的。佛陀在忉利天所講的,是這個世間的結構問題跟這個世間的生命特質,它跟法身這部份不一樣,我們是把它列在一起講。我們講《華嚴經》提到世間的結構時,就會帶進去講,這是從「中本華嚴」的立場來講的,我們還沒有辦法講到「大本華嚴」的情況。「中本華嚴」的立場就是把法身、化身並著講,講化身時,就要講這世間的生命結構;講法身,就是法界的生命結構。

世間是無常的,法界是永恆的,兩個是不一樣的;可是我們講經的時候,法身跟化身之間的關係,常常會交融著一起講,兩者你要是沒弄清楚,那就會愈聽愈矛盾,「怎麼剛剛師父講這樣,現在又講那樣?」因為剛剛師父是講法界,現在是講世間。講的人沒講錯,聽的人倒是常常聽得煳里煳塗了。因為如果全部都講法身,你根本做不到。就像我們跟各位講「要發大願」,就會有人跑來跟我講:「師父,我也很想發大願,可是就是發不起來……。」為什麼發不出來?因為還沒有真正感受到世間的苦,假如真的感受到了,你那個願一定發得出來。當你真的體會到苦,你會發現苦也是虛幻、無常的,但世間的眾生還陷在苦的泥沼之中,這時你就會發願要幫他們把那個苦除掉,當你這樣想的這一刻,你的願已經發出去了。你要是真心體會到、感觸到:「唉呀!眾生怎麼這樣煳塗,把這個假的拿來那邊苦,我要用什麼辦法幫眾生把那個迷惑除掉呢?」那時候你的大願已經出去了。

願要怎麼發,我們已經教過各位很多方法了,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你要去做」,但它不是形式上做個別人看。有些同修是很認真做功課,可是他怎麼做你知道嗎?因為他有好幾個師父,每個師父都叫他做功課,一個功課至少要兩三個鐘頭,那你看他還要不要睡覺?看得實在可憐!這個功課叫作「形式功課」,下輩子來有兩種大福報,第一種福報,體重六噸以上,那大概是大象、河馬、犀牛、鯨魚這一類的吧!你做那麼多功課幹嘛?沒有必要的贅肉那麼多。對你來說,那些功課有很多是「特別重要」的法門,對啊,犀牛角、象牙,那些是特別重要的沒錯。很多人往往為了這個而喪失性命,何必呢?那已經修錯了,修到形相上去了,福報當然很大。

另外一種福報是,你功課做完,一直迴向「希望我事業順利」,下輩子來真的事業很順利,假設你一輩子從頭到尾的花費不過是一百萬,結果你賺了好幾百億,一場金融風暴,財產就蒸發了百分之九十。修了那麼多的福報,可是你根本用不大。不然就是修給「五個人」用,哪五個人你知道嗎?水災、火災、盜賊、官府,遺產稅第五個,最不幸的就是留給不孝子花光了。我們要的不是這種福報,這是有漏福,我們要的是無漏福。

很遺憾,功課做那麼多,都是修有漏福。各位,你要懂得做功課的精華在哪裡;你現在所做的任何功課,都叫作媒介,真正修行的那個法門,叫作「真實法」。不管你是修圓融道還是次第道,真實法的要件都是這三個:第一,就是「疑情」;所謂疑情就是「我這樣做對嗎?」那麼,你拜佛的時候,自然就會去想「不是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嗎?我都拜到膝蓋長繭了,那罪滅了多少?」或者你是念佛的,「我這樣念對嗎?要怎麼念才會福增無量?」我這樣修對嗎?當你有這樣的疑情產生時,就是開始摸索了。

第二個要件是「摸索」。摸索什麼?我的心要去相應,跟我修的那個法有沒有相應?就像剛才跟各位講的「發願」,你每年發一大堆願也沒用,每年都在改,天天都在改,改了也沒用。發那個願,是你的心要跟眾生的業相應,而那個眾生的業是你自己要經歷過的,要是沒有那種經歷,你那個願根本發不起來,只是形式上的發願,那沒有效。修法也是一樣,這個疑情帶著,你會去找尋正確的,找尋的過程就是摸索,你已經開始在進行了。第三個,「解決困難」;進行的過程中或是做了以後,你會碰到種種的問題、狀況,當下就去解決它;一定要想盡辦法去解決,這樣才可以超越它。就在這個狀況,你的生命就在成長了。就是這三個要件——疑情、摸索、解決困難;問題解決了,你就超越了。

做功課不是形式上的,而是你的心要去觸動;發願也一樣,一定要真的發願,去找尋內心真正與法界相應的那個東西。因為要進入法界,你的發願一定要跟眾生的業相應,而那個業一定是你親身經歷過的。譬如,很多人為了小孩子很操心,擔心他書讀不好,有沒有交到壞朋友,甚至擔心被綁架……。怎麼辦?你就發願,因為你已經遇到這個苦了,那你就知道天底下有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為子女操心,你就從這裡來發願——將來有眾生因為子女的事煩惱,我就去度他——這樣願就發出來了。當有眾生有這樣的苦產生時,就跟你相應了,知道嗎?

發願並不難,它是你的良知問題;平常你人生沒有目標,做事毫無章法,佛法它啟發你可以這樣做,給你一條很明確的道路。這樣,你就很容易定位,人生會有信心,不會茫茫然的。如此,我們的人生不也就夠了嗎?當然,有些人有福報,認為「我的人生就這樣」,那一種想法未必正確,因為你是在世間結構下的人生態度,對於出離世間的這個生命結構不了解。我們跟你講的定位是「出離世間」,不是叫你放棄這個世間,因為我們講的圓融道,是圓融「世間與出世間」,意思就是不但可以在現有的生活領域之下,同樣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又可免除那些潛在的煩惱與憂慮,而且還可以出世間,這豈不是「三全其美」?各位何樂而不為呢?這是圓融道最殊勝的地方。次第道就不一樣了,你非得出家修行不可;尤其是女眾,想要證得阿羅漢,還得出家才能修得阿羅漢,但也不要以為我們講的次第道很簡單,女眾到「那一關」就過不去了,或是只有一再地重修,沒有為什麼,男生就是脾氣不好,女生是情緒不佳。女生要是情緒可以降伏,要證阿羅漢也是很快。你看沒事的時候,女眾看起來也很慈悲,一有事的時候,就變成狂風暴雨了,因為情緒不穩定。這部份提供給各位做參考,雖然是講到出世間,但世間的部份也要講到,因為要出世間,就要圓融世間,所以才叫作圓融道!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五】

五、 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

前一章我們從忉利天宮談到凈土、世間、法界,這三個你要弄清楚,否則後面我們在講什麼你就看不懂了。為什麼祖師們要強調法、報、化這三身?《華嚴經》里講十身,我們是簡單地把它稱為三身。南傳佛教什麼身也不講,它只有釋迦牟尼佛一身。為什麼大乘佛教會有法身、報身、化身?這裡面牽涉到的是整個佛教思想史演變的狀況。古代這些祖師大德們的表達,古代的人很清楚,他們一聽就懂、就開悟了,可是我們現代人來看,就看不懂這些到底是在講什麼。我舉個例子,歐洲很有名的哥德式教堂,最早大概是在十二世紀左右就有了,剛開始蓋出來的建築,都被譏笑醜死了,所以才會用「哥德」那個輕視的字眼,「哥德」就是蠻族的意思。後來,一直到了十八世紀才被肯定。現代要再蓋那種房子,蓋不出來了,每年為了維修那個古堡,不知道要花個幾百萬。

現代人腦筋用慣了,以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認為古代人迷信、落伍,我們現代人聰明多了。這個叫作「自大」,假如這一點不能看破,修行大概沒什麼機會。古人對於他那個時代的人用這種方式表達,能夠開啟當代人的內心光明,就達到目的了。像我是常常鑽研在這些古書裡面,常常覺得古人講的這些邏輯非常好,只是來到現代,我們看不懂了;假使有人能以現代的語言、白話的方式,將這些古人寫的經文,循著它的脈絡寫下來,這才叫作「翻譯」。問題是,來到現在,你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了,怎麼翻?我舉《占察善惡業報經》里的經文為例,它裡面有一句:「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一般人通常就這樣念過去,不會追究它的真實義,你知道這在講什麼嗎?虛幻的生命。當中的「憶念」、「緣慮」、「覺知」,就是在講「虛幻的生命」。

以現代語言來講,虛幻的生命就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記憶」,第二個是「推理」,第三個是「目標」。所以古代這個詞,你要翻就翻成「記憶、推理、目標」。推理是指合理的推理,推理一定有目標,一定有個結論。古代用那個詞,古人一聽就開悟了,我們現在來看那些用語,縱使看個一百遍,也不明白他在講什麼。講到這裡,也許你會說「你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古代那個詞,就是你講的那個意思?」如果這樣想,你就是完全用大腦了,那就弄錯了。這個就是不能用大腦;因為它整部經行文下來,就是在談「妄想心」的部份。有關妄想心作用的理論部份,我們以前已經講過很多了,你要懂得那個理論工具的轉換。這類的辭典還沒有人編出來,各位可以發心去編,現在不編,兩百年後才會有人去做。我們華藏工程五百年計劃,這就是計劃中的一部份。但前提是,經文要能夠看的懂,經文懂了以後,才能去彙集編著這個部份。

我們跟各位談起的部份,有很多東西,因為時空的轉移而產生了種種的隔閡。我們來比較看看現代和古代有什麼不同。古代的社會環境有三個特徵:第一,是社會封閉的時代;第二,是知識匱乏的文盲時代;第三,是個農業時代。現代呢?現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是高教育水平、資訊發達、工商業繁榮的時代,跟以前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用大腦跟以前用大腦不一樣,以前的人不太用大腦,現在是叫你不要用大腦,你卻說「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如何不用大腦」。所以你的方法一定要有所不同,各位假如真的想修行的話,要把這個部份弄清楚,好好地修行,你要帶著疑情——我要修,那我要怎麼修——這樣就好了。沒有人叫你這輩子一定要修成就或證阿羅漢果。你只要這輩子帶這樣的疑情:「我一定要修,到底要怎麼修?」一定會遇到可以指導你的善知識;假使你找不到人可以指導你,那是因為你有業障,是那個業障障了你的聖道,只要你一直帶著這個疑情,下輩子來,一定會遇到善知識來教你。假如沒有這樣的疑情,你根本找不到,你用大腦去找絕對找不到,而且經常當面錯過。

我跟大家講我自己的例子。以前我師父常常要帶我去參訪四大名山,也鼓勵我去印度朝聖,可是我都沒去,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現在那些「聖地」都人滿為患,到處都是觀光客,那些寺院招待這些來來去去的觀光客都忙翻了,你想哪裡會有聖人嘛。當然,主要的是我心中一直有個原則——不顧靈山,只顧名山,無有是處;所以寧可花時間,先把我的靈山顧好。當然如果有機會到哪裡去,我也會參訪一些所謂的大師,看一看大師的風範,就這樣而已。其實這樣匆匆參訪,你指望他能教你什麼?通通都是談一談「修養」之類的。真正修行的部份談不進去;因為他也不好意思開門見山的講,我也不好意思問太多,所以大家都禮貌上點到為止。我講這個例子是告訴你,你要懂得真用功,必須放棄一切,這是個關鍵。我哪裡也不去,只照顧自己,前後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去年聖人就找來了,把賢首慈恩宗的傳承交給我們了,到我們這邊是四十二代,這叫作傳衣缽。所以你要找聖人,怎麼找?雖然我肯定一定有大修行人能夠把真正的行法傳給我們,但是找不到,找不到就不要找了;你真修行,就會跟他們在法界中相應。

我常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定位;不能定位,是因為你對自己沒信心。因為我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所以定位以後,我說「不要我去找你,你們應該來找我」。就這樣過了三十年,這三十年當中,我常常有孤苦伶仃的感覺,就是所謂的「頭無遮陰之篷,腳無立錐之地,前後左右又無可靠之壁」,就這樣一個人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但是時間到了,他就自己找來了。這三十年里的三大因緣,第一個就是「遇到我的剃度恩師」;他是怎麼來找到我的,你知道嗎?就是地藏菩薩叫他來的;照理說,我要剃度,應該是我過去找他,但卻是他來找我的。一開始,是有位同修去找他,結果沒幾天,他就跑來找我,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我要求他幫我剃度。就這樣,第三次見面時,他就幫我剃度了。他是我「定位」以後第一個相應的,而我師父夢參老和上就是華嚴宗的。

第二個相應的是「華嚴宗的正式傳承」。雖然我師父是學華嚴的,因為他是跟著慈舟法師學,所以沒有華嚴宗的正式傳承,而我們要找華嚴宗的正式傳承,卻從欽因老和上那邊找過來ぇ。第三個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也找來了;因為華嚴宗本身是屬於中觀論派,大乘的兩個行法,一個中觀論,一個瑜伽行,全部掉到我們家來了,但都不是我去找來的。你為什麼要找呢?我這樣講,也許你會說「那是你才有可能……」,告訴你,任何人都一樣,修行靠自己。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個人吃個人飽,個人修個人了;你不修你不了,你不吃你不飽。」難不成我餓了,可以那五百塊給你,叫你幫我吃飽?不可能嘛!餓了就要自己吃。同樣的,你也不要跟著流行走,流行是一種慣性,慣性是一種相續心,跟著流行走,只有繼續生死輪迴。你能不能有此認知?所以我不斷地告訴各位,修行要怎麼一步一步走上來,你要能覺知、覺知。這個「覺知」跟剛剛前面舉例里的「覺知」不一樣,剛才的意思是「目標」,跟我現在講的覺知不一樣。中國字很麻煩,各位要把它弄清楚。

從前面到這裡,我們所講的,你要用在大乘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它不是華嚴所專有的,因為整個佛教思想的架構就在這裡。從現在到未來佛教思想的演變,這叫作「第四期的佛教思想」。第一期是佛世時代「部派思想」;第二期是「大乘佛教思想」,我們剛擦講的中觀論派跟瑜伽行派是第二期的;第三期佛教思想是在唐朝那個時代形成的,這時候是「以密教為中心的思想」,接著中國文化就進入停滯狀態,沒有繼續發展,因此第三期佛教思想的義學就停止了,但是禪觀繼續發展(編按:有關四期佛教思想及禪觀的演進,在《華嚴學導論》一書有較詳細的介紹)。時代改變了,我們必須重新開始,不能完全用舊有的佛教思想。但是問題來了,新的佛教思想還沒有誕生,舊的現代人又不會用,那怎麼辦?很顯然地,產生新時代佛教思想的動力就在各位的身上了,因為這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不是我一個人可以辦得到的。所以我們提倡了五百年的華藏工程計劃,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五百年里,我們要把所有的東西用現代的理論重新架構,但這不表示古人講錯,你記得這一點,我們是立足於古人的理論跟經典展開的。

第四期佛教思想裡頭要展開的東西相當地多,因為第三期佛教思想發展到最高峰就是「華嚴思想」,會昌法難之後,華嚴思想就停止了。所以身為華嚴子孫的我們,接下去的路要自己往前邁進了。告訴各位,華嚴思想跟華嚴宗的發展,是百分百繼承了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我不知道其他宗派能不能這樣講,但肯定我們是第一個講的。這樣講,別人聽了當然會不高興,但他也可以這麼講,因為佛陀可以有很多孩子,大家都可以繼承這一個法身慧命的DNA,沒講只有獨生子。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佛陀未出家前的悉達多太子談起,悉達多太子是半夜逃跑出去的,佛傳上是寫說「他騎著飛馬逃出去的」,問題是,那時候的馬哪來的翅膀?故事書都寫得很美,寫實版應該是他把守城的人打昏了,或是三更半夜爬牆逃出去的。他十九歲就跟馬夫車匿半夜逃出城,你看他是不是一個具有革命性格的人?

後來佛陀悟道以後,車匿也跟著他出家,而且成為佛史上第一位惡比丘。因為他從佛陀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跟著他,一直到後來悉達多太子成佛,也是跟著佛陀,所以別人都別想管他,他是老大。所以不要一直用你的意識形態來看整個佛傳,想必佛陀的生活里也遇到很多挫折,就因為他具有這種革命性格,他才能覺知;假如他是那一種溫溫吞吞的性格,怎麼會有覺知?也不會半夜爬牆出去。那時候的牆應該是那種很高的牆,他能有這種魄力完成這個壯舉,你就知道他出去以後非成功不可;所以他在修行上是超乎你想像的精進,佛陀是不倒單。不倒單,可不是你想的坐著睡,而是入定,維持清清明明的狀態,這樣生命能量就會恢復,出定以後就開始工作忙碌。這跟你想像的不一樣,因為你沒修行,大家都不修行,然後就說佛陀是坐著睡。誰在跟你坐著睡?他的行法是急驚風的行法,跟我們想的那種慢郎中行法不一樣。

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就不一樣,他要修行的時候,空調要先開一個鐘頭,點個香精,坐墊要鋪好,吃飽喝杯咖啡,上個廁所,肚子消一點再打坐,要不然會堵住;每半個鐘頭要下來一次,再喝杯茗茶,可能是陳年普洱也說不定。他的修行方式,就是要條件具足才修。釋迦牟尼不一樣,他卧如弓,可是你看彌勒菩薩那個肚子怎麼卧如弓?一定是大字型睡覺,不然那個肚子挺起來像一座山。兩個是完全不同的修行方式。這只是提供給各位作參考。

我們再看一下胎藏界這個圖,前面我們從這張圖可以看到地藏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也從佛陀到忉利天宮說法,談到《地藏經》是《華嚴經》的一部份。你從北門「地藏院」進來,這個修法叫作「福德門圓融道」;從南門「除蓋障院」進來,這個修法叫作「智德門聖解脫道」。從福德門進來是直接修圓融道,從這個世間轉入法界,重點是需要「發願」,而發願的要領是——你要去相應;這是關鍵,光是文字願沒有用。智德門進來的這個行法跟發願沒關係,就算髮願也是發要成佛的願,這個願跟行願不一樣,從福德門進來的是「行願」。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講,這兩邊行法的人搞不清楚一種狀況,就是通常教你禪修的人,沒有教你發願,而教你念佛的人,可能會教你發願,但也僅止於「願生極樂世界」。願生極樂當然也是一種願,但那個願是想要生極樂,跟我們講的「行願」不一樣,通常我們把這種單一願叫作「迴向」,而不叫作願。所以要往生極樂的人幾乎都在迴向往生極樂,因為它是單一願。

這裡講的「大願」是要去實踐,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你要「廣設方便」,記得這一點。發大願的願,它是綜合願,你遇到什麼境界就發什麼願,那個願要一直不退,而且一直擴大、一直成長,是盡未來際要去做的,所以叫「行願」,跟迴向願不一樣。迴向極樂世界是單一迴向願,而地藏菩薩這個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不是單一迴向願,它是廣大願,在你「廣設方便」的時候就是行法;所謂廣設方便,是為了達到這個願的目標你去做的。廣設方便不一定成功,而且常常會失敗,但你的智慧一定增長,這是一個行法。

通常次第道它有兩個部份,一個是禪法,一個是密法。不管禪法、密法或是凈土念佛,所有禪凈律密要進行的行法,我們把它統稱為「禪觀」。像我現在跟你講的這些,講一堆好像跟實際修行沒關係的,這個叫作「義學」。義學是傳統的講法,新時代叫作哲學。哲學的「哲」,拆開來就是「折口」,什麼叫作折口,就是把自己的口折起來,意思就是去實踐;哲學的英文叫作「philosophy」,在西方就字義來講就是「愛智慧」,意即不斷地求智慧;假如從求智慧的立場來講,他就變成實踐學了。可是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學哲學的不是「愛智」,是「愛講」,很會跟人家辯,都是在折別人的口,不是折自己的口。假如是折自己的口的那種哲學,它就接近哲學了。所以我們這裡就不用「哲學」來講,因為誤會太多了,我們叫「實踐學」。

實踐學就是「禪觀」,而「義學」是把禪觀的過程里,內在感受的那個境界陳述出來。從智德門來為什麼不講發願呢?因為它是一步接一步過來。你記得,是一步接一步過來,而且不能「躐等」,用跳的過去,那就沒用了,就不能完成了。所以在我們這邊進行的整個行法,在你證到阿羅漢以前,過程當中大概有兩百多張的表格要你填寫,也就是考試的表格有兩百多張,而且不是考過及格就算了,它會一再地回過頭來驗證。因為很有可能是剛好被你「蒙到」猜對的,不是真的會;就像你以前讀書一樣,有時是胡亂猜對的,不是真的會。修行跟一般學校的考試不一樣,不是形式上過了,你就真的過關了,它是講真功夫的,若是沒有那個功夫,到了那個地方,自然就卡住了。修行本身,沒有任何人情可言,當你到那個地方不行,只有重來,就算禪師不叫你重來,你要沒有真的解脫,閻羅王照樣來抓你去報到;到時候,你跟死神說:「不是我,我已經得到證明了,幹嘛還來抓我?」他就跟你說:「那個證明是假的,我要抓你才是真的!」

以前有一位高僧叫作金碧峰,禪定的功夫很深。有一天,皇帝送了一個紫金缽給他,他心裡很開心,於是對這個缽起了貪愛之心。一日,他的陽壽盡了,閻羅王差了兩個小鬼來找他,可是因為他入定去了,小鬼找不到,這下只好去找土地公幫忙了。土地公想一想說:「還不簡單,金碧峰最愛他的紫金缽了,你們只要敲二下紫金缽,他自然就會出定。」果然,二個小鬼輕輕往紫金缽彈了三下,金碧峰就出定了。「是誰啊?幹嘛敲我的紫金缽?」小鬼跟他說:「你陽壽盡了,是閻羅王要我們來抓你的。」金碧峰心想:「這下不妙了,修了老半天,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於是就跟兩個小鬼商量,讓他再好好瞧一瞧這個紫金缽。小鬼說:「好吧!再給你幾分鐘。」就在此時,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個粉碎,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這一次他已經心無掛礙了,留下一句:「要拿老僧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拿老僧金碧峰。」各位有沒有這種本事?他有真功夫不怕,沒功夫的,看到小鬼兩腿就發軟了。

修行一定是論實力,馬虎不得。很多人強調有什麼易行道、簡便法門,沒有啦!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千萬不要輕信那些。修行沒有所謂的「跳樓大拍賣」,假如可以的話,佛陀早就跳了,哪有那種打八折,然後再對摺的?沒有這回事兒!功夫是一步一步很紮實走的。如果以數學來形容,智德門次第道的修法就是一種「多元聯立方程式」;它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必須一步一步地走,而且每個環節都要很清楚,假如沒有弄清楚,進去一定會迷路。這是一個比較繁瑣的修法,很多修行人就是搞不清楚那個「聯立方程式」,看到就昏倒了,總是想有沒有最快、最好的方法。沒有啦,你要一步一步地把基礎扎穩,一步一步上來,否則智德門你進不去。

假如你是從「福德門圓融道」的修法,它就不需要這樣,但你必須一再地發願。問題是,很多人很怯弱,「唉唷!要是發了,萬一做不到…我看這條路還是行不通!」當你一再地這樣想,一再地這樣嘆氣,那願就發不出來了;即便有發願,發的願也是那種「功利願」,也就是「我發這個願,看能不能給我怎樣……」。發這樣願沒有用,它不是功利,也不是交易,他是要你去實踐,真的要你去做。這裡面你要記得——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心性有關;真想要修行,你要從修行的立場來看,不要從紅塵中的立場來看。「師父!我現在還要上班,還要養家,哪有辦法發這種願……。」如果你不從修行的立場來看,那就沒有辦法了。

「發願」是從世間要轉入法界的一件大事,必須要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各位,你要記得,紅塵中的事,就歸紅塵中處理;所有要入法界的事,就用法界的方式處理,這個絕不矛盾。所以要發願就趕快發願,不要扭扭捏捏,那麼怯弱,圓融道不能修,解脫道不能修,那你要幹什麼?找來找去,到最後只有死路一條。別想那麼多,這兩個修行方法,你要能夠去行。修行其實不難,但你要是自己在那邊煳成一團,就難了。本來這碗飯、這碗粥,你一口一口吃就好了,可是你硬是要把它捏成一團,一口塞進去,我看是去見阿彌陀佛比較快。一步一步來,一口一口吃下去,這不是很自然嗎?所以不要和成一團。佛法不是你想的,大腦想像不到,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修。所以我們常講,想當然耳、自己想的、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這些都不是佛法。佛法就是佛法,你要好好地找個善知識,從頭到尾修過來。不要去想:「師父,我要快一點的,我很忙。」你永遠都要快一點,永遠都很忙,那就永遠都「快要開悟」,而永遠不會開悟!所以你要嘛,一定從基礎來,不要以為自己程度有多高,資糧道一定要先具足;資糧道具足了,那一關很快就會過了。只要你基礎打穩,不管以後你到哪個道場去或是跟隨哪位善知識,都是要從頭來,但你會很快;假如連基礎都還沒有的,那對不起,你就在這個地方好好地把基礎打穩吧!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六】

六、知苦樂法:

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光是釋迦牟尼佛與地藏菩薩講「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這類的話語,就有十遍之多。這一章我們要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摘取十例,來說明這個世間的結構,在這個結構底下的生命如何向下沉淪,以及我們要如何修行才能出離這個世間。首先我們來看〈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序言的部份: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讚歎釋迦牟尼佛,能與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經文到這裡屬於序言的部份。這段經文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在《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中,也提到佛讚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說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而到了經文最後,也說到「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教化眾生」,可見經文都是互相呼應的。

經文的序言首先就提到「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它這個「智慧神通之力」,就是要調伏剛強眾生,是他們能夠知道「苦樂法」。那麼,什麼是苦樂法呢?它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結構所造成的生命是苦的,一切皆苦。所以,各位皈依的時候,會要你發菩提心——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那你能不能如實作證呢?「如實作證」就是指,你已經「經驗」到了,如果還沒有,現在就要發這個心——我要如實作證,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你要能夠這樣做,那才叫作「知苦樂法」。「樂法」就是指法界法,你要進法界去。《地藏菩薩本願經》開宗明義就告訴大家——娑婆世界的結構是苦法,法界的結構是樂法,你應該要怎麼樣發大願來轉入法界。因為要講這個,所以後面才有「各遣侍者,問訊世尊」,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在〈分身集會品〉裡面,佛陀跟地藏菩薩講到,「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佛陀跟地藏菩薩說,我在五濁惡世教化這些剛強眾生,要調伏他們舍邪歸正,也就是把「世間法」舍掉,並進到「法界法」去,十個當中才只有一兩個而已;雖然有一兩個,但這一兩個還有壞習氣。你看,佛陀教化這些眾生,十個才一兩個算是及格,但還有壞習慣。你想想看,佛陀親自教都「十有一二,尚惡習在」了,都那麼難教了,何況是我們來教,你想成果會是怎樣?所以大家都「懵修」,哪有一兩個?這就告訴我們,在這一個世間結構之下,要你發起決心還真不容易。這樣說來,你發不起大願,那也是很正常的嘛;但你也不要以這種想法來自我安慰,否則就「永不出息」了,永遠沒有出息的一天。你想要離苦得樂,想要真正地脫離這世間對你的束縛,唯有從這個法中來得利益。所以儘管發起大願,不用擔心!後面我們會告訴大家,為什麼要這樣發願。

第三個是在〈分身集會品〉後面,「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累劫」,你看多麼長的時間!佛跟地藏菩薩講,你看我累劫這麼認真地在五濁惡世,教化這些剛強、難化、罪苦眾生,但還是有沒被調伏的,那就「隨業報應」。這種世間結構就是五濁惡世,而在這個結構之下的眾生就叫作「凡夫種性」,凡夫種性就是這種狀況。當然各位能夠來聽聞佛法,這就表示已經沒有那麼剛強難化了,不過「韌性」還很強就是了;很多想要斷的,但還是斷不了,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雖然不至於剛強,但難化可是真的!

第四個是在〈閻浮眾生業感品〉,裡面提到「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這些還沒有解脫的眾生,性識無定,惡習就結業,善習就結善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這就是我們講的六塵五蘊,就是因為六塵境界而產生的。「輪轉五道」,因為隨著你六塵跟五蘊之間的結構,你就在五道輪迴,永無休息(「五道」就是五趣,其實就是一般講的「六道生死輪迴」;講六道,就是把「天道」跟「阿修羅道」分開講)。沒辦法,在這種結構底下的生命就是「凡夫種性」,所以我們要從世間結構轉到法界結構,法界結構是「如來種性」。怎麼轉?透過這個「菩薩種性」轉過去,所以發大願是菩薩行,我們叫作菩薩願力,關鍵在這裡。假如這個理論不講,我們真的是不知道怎麼修,講發願,怎麼又牽拖到這世間來?關鍵是法界「菩薩種性」要養成,如果用的還是凡夫種性,你的願絕對發不起。所以經文後面又講「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是〈地獄名號品〉,裡面提到「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行惡眾生,業力甚大」,這句就講得更明顯了。從佛法講的真理來看,我們在這世間的起心動念都是錯的,因為你本身的結構就是錯誤的;只要是在這凡夫種性的結構下,即便動的是善念,所有的善念也只是「修養」而已。所謂「修養」,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好好先生」,但是好好先生一樣要生死輪迴。在論到「出三界,免輪迴」,它跟修養無關,但它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生天」;但不見得生到很高的天,因為都是在欲界內,你都是以慾望在行善,價值判斷都還是在「概念」中,所以不可能到「四禪定」,那就不可能入「四禪天」,都還是在欲界內。在欲界,一般人修養得再好,最高是到達「兜率天」(知足天),兜率天表示「少欲知足」。假如證的是欲界的初果(不是指四禪定的初果),那都是在「知足天」,那就進到彌勒內院;假如沒有證初果,只有修養,那是在彌勒內院。彌勒內院跟彌勒外院的「果報」,那就差多了;因為彌勒內院是三界外,彌勒外院還在三界內,這個不一樣。

既然談到這裡,我們來談談「業力」的部份,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免除業力的束縛。要免除業力的束縛,你就要到法界去,即使不入法界,那你也要入凈土。當你把世間結構的業力免除掉,解除掉應該是要盡法界的,但是你又沒有願力,也沒有完整的修法,那就到凈土了。凈土宗有一派主張這是易行道,主要是因為次第道太複雜,所以把它叫作難行道,其實,次第道不等於難行道,之所以難行,那是因為你找不到門徑,找得到門徑那就是易行道了,超易行的。你到凈土裡面去,其實那個才麻煩;所有的阿羅漢,因為已經把這個世間的結構斷了、破了,可是他又發不起入法界的大願,死後一定通通到凈土,這就是阿羅漢的特質。阿羅漢已經出三界了,就好像我們移民出去了,這邊的國籍已經取消,可是又沒地方去;這邊只辦「移出」,那邊沒有辦「轉入」,要到哪裡去?所以就有阿彌陀佛這種菩薩行,把那些人通通弄到他那裡,阿羅漢就通通到他那邊去。你要到法界去,一定要有一個「標的」,沒有「標的」時,就暫住凈土了,等你「回小向大」才有可能進法界,否則進不去。

南閻浮提眾生,對於這個世間結構產生一種執著;而那個執著是怎麼產生的,各位有沒有討論過?還是從來都不會發起那種覺知去探討?這部份我們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是因為六塵跟五蘊;而六塵為什麼會跟五蘊相應?因為「識」,「六塵」跟「六識」相應。六識是「無明」的作用,「無明」就是這個世間成就的前提,知道嗎?前提!「六塵」假如是與「根性」相應,那就不進來這個世間了,就到法界去了;那些六塵直接跟六根相應的,是在法界里,那就沒有我們的事了,因為沒有這個世間,也不必講佛法了,因為他就在真理裡面、薩婆若海里。佛跟你講世間很苦,因為他不在世間里,我們是在這個世間當中;當「六塵」跟「一念無明」相應,我們就在這世間了。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修了老半天,要是我的法身一念無明起,那豈不是白修了?」告訴你,沒那回事!因為「法身一念起」時,已經入法界了,不會無明起。會到這個世間來,是因為無明起作用,把你勾引到這個世間來,這時候是「識」起;「識」與「受」蘊相應時,就到這個世間來了,世間結構就誕生了。假如「識」(六識的識),不跟「受」蘊相應,就不會到這個世間來,關鍵在這裡;因為無明介入,才有這個六識,六識跟受蘊相應就到世間來了,世間結構就產生了。但是,為什麼直接跟「受」,不是跟「色」?因為色蘊所包含的是「六塵境界」,六塵境界當中有一個「法塵」,法塵跟五塵交融(現在叫作「加工」)以後,就變成「綜合法塵」;綜合法塵再加工,變成「概念」;概念再加工,就變成「意識形態」,這一些統稱為「色蘊」——所以色蘊是很複雜的,現在很多人,不管你怎麼講、怎麼勸,他都不能醒過來,其實他是用「意識形態」來投胎的;意識形態投胎,基本上是剛從三惡道出來的,所以你怎麼跟他講佛法都沒有用,因為意識形態的習氣太重,所以他不會接受;即使接受,也是認為這裡有利可圖,他是在求這個東西——這時候構成的就叫色蘊,「色蘊」跟「受蘊」再相應時,就造成這世間的生命,是這樣來的。所以這裡面幾個階段要弄清楚,佛法的理論在這裡講的很明白,我們現在有必要把這種東西的理論重新架構起來。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疑問:「修了老半天,有用嗎?成佛又怎樣?一念無明起,不是又來了?」這種講法叫作「倒果為因」,不是這樣。你是因為無明起,才掉到這個世間來;當你修成就,根性起作用以後,六根跟六塵相應,是入薩婆若海,不會到世間來。薩婆若海就入法界去了,不一樣的,這兩個是不同的。所以修行成功以後,再也不會跟世間相應了,他通通在法界;再相應的,是願力來拯救眾生的,那是法界的作用了,跟世間沒關係。

第七個是在〈如來讚歎品〉,裡面提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為什麼會「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為你是在錯誤的結構里。你說我是「幫人、救人」,怎麼會是業、怎麼會是罪?幫人、救人,這叫作「善習結果」。有沒有聽過?世間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社會也常常有這種狀況發生。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當然那是講花報,在佛法里是指正報的部份)?那叫作「三世冤」。所謂三世冤就是,假如我這輩子很窮,那我這輩子認真布施,下輩子來就很有福報;因為很有福報,所以開始吃喝玩樂,酒色財氣樣樣都來。這下可好了,又造業了,下輩子來又窮困潦倒,然後再修福報;這就叫作「隔世冤」,隔世的怨嘆。修了老半天,福報來了,但又開始造業了,又得到惡的果報。

當然不見得是一輩子對一輩子,有時候不小心修了很大的福報,那個福報三輩子也吃喝不盡;但是這三輩子,也造了三輩子的業,苦報再來,又是三輩子受不完,這就是隔世冤。隔世冤的情況,就是在錯誤的結構里所造的。所以各位不要只修福報,福報叫作「福德」,你還要修功德;功德是從「善根」修的,唯有善根才能帶你出三界。當你在三界內,那就是世間結構的部份。不是說修養不好,修養修得的是天上福報,還是在三界內。當你離開天上福報下來時,起心動念,又是業,又是罪。

第八個是在〈利益存亡品〉,裡面也談到這個問題,它說「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它這裡同樣是講「舉心動念,無非是罪」,這都是指這種錯誤結構中的一種狀況。所以我們才跟你說,「我如實作證,一切皆虛妄」,世間結構一切皆虛妄,你到法界結構里去。南傳佛教的法,是強調三法印、四念處,也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是講世間結構;大乘佛法是從法界結構來講,那就講「常樂我凈」。各位要留意,這兩個是不同的行法。所以你要是拿大乘佛法的「常樂我凈」去跟南傳佛教的人講,他一定說,你錯了。你要留意,兩者的基礎點不同,大乘佛法是直接從「法界結構」上來談的,而聲聞乘則是從「世間結構」上來談的。從世間結構來談,你跟他談《地藏經》里世間結構這個部份,他會說這個對;但是你假如從「《地藏經》的發大願,轉入法界結構」這部份來談時,他又不接受了。

所以這裡產生一種現象,在佛教思想的發展過程里,聲聞乘的修法就是這十個,我要講的這十個部份,它是基礎;所以聲聞乘的基本修法,你也是需要修的。我們不否認「解脫次第道」的部份,原因也在這個地方,因為它是基礎。有了「出離道」的基礎以後,你才能架構「菩提道」;菩提道架構完成,才能架構「菩薩道」;菩薩道架構完成以後,才能夠架構「普賢道」,否則你的普賢道會是空洞的,關鍵是在這裡。

雖然我們是弘揚「普賢乘」,但我們不能否認或藐視「聲聞乘」,因為他是我們的基礎跟核心,你要留意這一點。所以我們不講小乘,而是叫作聲聞乘或是把它稱之為「基礎佛教」;可以把大乘,也就是菩薩乘的部份稱為「應用佛教」,基礎佛教是要拿來應用的。你要對比,就這樣對比,不要把人家看扁了,也不要自我膨脹,兩者其實是平等的,不是法平等,是他們的存在是平等的;因為沒有聲聞乘的基礎,就沒有菩薩道的發展。

法界的存在,它是一種真理,真理他只是「存在」而已;存在是一種名詞,就跟法身是個名詞一樣。要進入「法界的結構、法界的生命、法界的存在」時,它會有一個過程,那個過程主要講的是「菩薩種性」,而法界存在里的是「如來種性」;是在透過「菩薩種性」進入的這個過程里,我們才講這個法界結構,一旦你進入到法界裡頭,它只是一種存在而已,沒有什麼法界結構不結構的。可是,透過菩薩種性要進入法界的這個過程,就要相對於世間存在的這種「凡夫種性」,來講法界「如來種性」的狀況。所以當你在談法界存在、法界結構時,其實是就「菩薩種性」來講的,菩薩種性講的是「相對」的真理;而從如來種性來講的,它是「絕對」的真理,你一定要弄清楚這當中的差別。我們從知識領域、哲學領域或講經的情況來談時,你可能有時會覺得「師父怎麼一下講這個,一下又講那個?」你就會有矛盾的現象產生,因此這部份我們很啰嗦地一再跟各位談。

第九個是在〈閻羅王眾讚歎品〉,裡面提到的「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南閻浮提眾生很難調伏,就如前面講的「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困難的時候,就來求菩薩保佑你發財,真的發了財,卻吃喝玩樂去了。「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本來發個心,師父監督著他:「你不是說發財要護持嗎?」擠了半天,終於擠出一塊地來。沒多久,遇到惡緣跟他說:「拿去蓋廟怎麼會賺錢?開賭場賺得比較快。」他想想:「也對喔!」廟不蓋,竟然開起賭場來了。這個就是「若遇惡緣,念念增益」;「雖遇善緣」,一獲利就忘了。

第十個是在最後〈囑累人天品〉,「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即使發善心,也是一下子就退了。師父說要做功課,他也「好!好!好!」佛像、香、什麼都買回去了,弄了老半天,通通布置妥當了。隔了一陣子,師父再問他:「功課有沒有做?」「啊……最近很忙。」你跟他說要到家裡去看看,「唉唷!師父,我很忙…。」結果去到他家裡一看,佛像滿是灰塵,還有蜘蛛網。你看!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問他「在忙些什麼?」他也不好意思說出口,這就是「若遇惡緣,年年增長」。由此可見,我們處在這個時代里,在這個世間結構底下,就像「如魚遭網」一樣,魚在網的旁邊,即使游開了,等一下又游到網裡面來,這個就是你的意志力不夠。所以苦樂法當中,真的是很難講。

現在「正法」幾乎消失了,大家都在修行,天天有人修,代代代有人修,可是修到後來「法」不知到哪裡去了。怎麼會不見了?這些都是因為這個世間的結構所造成。所以今天你要修行,你要發「大勇勐心」才有可能,否則根本找不到法界在哪裡。法界的部份,我算是已經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也交待清楚了,你有沒有辦法現在就發起:「我現在知苦樂法了,我要兌現樂法,把這個世間的苦法、世間的結構粉碎掉,然後進入法界,我的生命是屬於法界的。」告訴各位,你馬上就可以這麼做,不是不行,是你腦筋裡頭有一大堆的意識形態。什麼叫作意識形態?我們再看一下「生住異滅圖」。我們前面把《地藏經》那十個講完,再來看這個圖,你就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剛強難化。

人類大腦里存在的現象,我把它分為「生、住、異、滅」四個階段,我們講的意識形態,就是指在「滅」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叫作「變異念」,生死凡夫是在這個階段。往前則是「異」,在「異」的階段叫「善惡念」,修養的人生是在這裡。再往前是「住」的階段,這裡就是修行的領域,你要修行,就是要到達這個階段。再往前,是「生」的階段,「生」這邊就是薩婆若海,父母未生的本來面目;這個第一念,叫作「本體念」。現在因為你一念無明起,無明與這個相(第一念)結合即是「色」,這是第二念,受是第三念,然後開始五蘊運作;這時已經是在「住」的階段,是「生滅念」了,這個階段是你現在的大腦想像不到的,而在這裡頭使他停止運作,就叫作修行;所以說這個地方是屬於修行的領域,但它已經跟「本體」無關,生生滅滅了,因為無明已經介入。

受、想、行、識繞一圈叫作五蘊識,統稱為「識」,此識有「無量念」,此無量念都稱為「生滅念」,生滅念為「識」,「識」的取捨與住心,就是出離因及性德、佛剎之根本因;所以說「住」這個階段是屬於修行的領域。五蘊識以後大腦還沒辦法記憶,像愛因斯坦這些頂尖的科學家,他們所能用的是到「八識識」,也就是「無量的五蘊識」構成了「八識識」;而「無量的八識識」才構成一個「概念」。「概念」就是屬於「異」這個階段了;這時候「概念」的取捨為「善惡念」,每個「概念」有無量「識」,概念取捨之間通常「取善念,造善業」。到「滅」這個階段,就是「意識形態」;每個意識形態有「無量的概念」,意識形態的取捨傾向於「競爭而造惡業」。世間結構就在這裡,大家都在這裡比厲害,互相競爭;競爭是比較好聽的講法,講難聽點是叫作鬥爭,斗個你死我活的。所以意識形態一起,你就造惡業了。好一點的人,那就是到「善惡念」這邊,我們叫修養的人生。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我要如何離開「意識形態」的人生,而進入「修養的人生」?

「修養的人生」這邊它分有兩個部份,一個叫作概念,也就是「染識」的部份,另一個是「凈識」。通常我們講的修養,就是在「染識」里,因為染識的這種概念,它會有一個中心價值觀在,也就是所謂的「道德律」,我們通稱為「族群公約」;很多人往往為了滿足這個族群公約,把自己的「生命空間」消失了,以迎合族群公約的需要,而我是把這樣的人稱為「乖兒子、乖女兒」。在座各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屬於乖兒子、乖女兒系統的,這個系統通常會有個情況,我們把它叫作「乖兒子症候群」,意思就是他會壓抑自己來屈順別人的需求,所以他永遠都是那麼體貼、順合別人的意思,但也因為這樣,常常壓抑自己、扭曲自己卻不自知。事實上他的人生,有一股無明的無奈,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長期以來都是這樣,所以無法覺察自己有壓抑。這種人他的意見和爸媽不合,他會為了順從爸媽,就把自己的意見丟到垃圾桶;長期下來,壓抑久了,人性也跟著扭曲了。事實上你有一種苦悶,說苦也不是苦,可是講不出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找佛菩薩了。很多人都是從這邊走過來的。佛陀十九歲就很叛逆,所以才會半夜爬牆逃離王宮去求道,我們到了五十九、六十九了,還是不敢爬牆出去,「萬一摔下來,這把老骨頭怎麼承受得起?」這就是因為有這種中心價值觀掛著。

告訴各位,修行能夠成功的人,其先決條件就是:個人的「生命空間」跟「族群公約」取得一種平衡。意思就是,他懂得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雖然有時也會有不平衡的狀態,但是他很快會調回來。我們不是,我們現在都是往一邊傾,在族群公約底下,完全把自己壓抑下來,自己的生命就不見了,一輩子「生命空白」了,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你看鐵達尼號的故事很美啊,女主角本來也是壓抑自己,順從媽媽的意思要嫁給一個有錢人,後來愈想愈不對,本來要自殺,後來在船上碰到了男主角,開始解放自己壓抑的心靈,從而譜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追求自己所愛的,對不對我們先不管,但是她會去追求她所要的,這個生命是很可愛。當然這故事是編的,鐵達尼號這艘船是真的沉下去了,但故事情節是拍電影的人編的;它告訴你,生命要取得自己的生命空間很難拿捏,因為有一個族群公約在,而你為了讓族群公約能夠兌現,去滿足某一種慾望需求時,就要壓抑自己的生命空間了。

這類情況,歷史上的記載不勝枚舉,小老百姓有這種情況的就更多了。歷史上的政治婚姻就是這種狀況,為了兩國的和平,就把公主嫁給對方,這哪有自己的生命?完全是為政治而嫁的嘛,而且不去也不行,這樣的婚姻你想會幸福嗎?它完全是族群公約的問題,當中沒有一點自己的生命空間。我們是修行人,這部份要去拿捏好,自己要取得平衡;而在這平衡當中,有可能族群公約會高一點,或自己的生命空間高一點,那沒關係。像藝術家這類的,就屬於生命空間高一點;當老師這一類的,是族群公約高一點,但還是能維持平衡。

假如自我的生命空間很高,族群公約完全不顧,那叫作邊緣人,社會的邊緣人。這種人跟社會、家裡都不合,最後就變成流浪漢了。兩者之間,你要取得一個平衡,其中一邊高一些或低一點都不要緊,那是個人性格問題;這部份能夠取得平衡,修行很快會成就。我不是叫你完全叛逆啊,完全叛逆就變成遊民了。悉達多太子就是很叛逆啊,太子是準備要繼承王位的,他的族群公約就很大,而他為了要打破這個族群公約取得平衡,只有叛逆爬牆出去了。但是在這以後,他就處理得很好了。

我們要講的是,生活在這個世間底下,你是處在這種狀況中,一定要把「意識形態」跟「染識」的問題處理恰當;染識的這個「族群公約」跟「生命空間」處理恰當以後,一旦進入「凈識」就很簡單了,因為到達「凈識」,就是我們所謂「工程面的修行開始線」,當你到了這個地方,而技術面也到達修行開始線,這時技術面一發動,你就入三昧,直接就進去了;象限轉移,就到法界了。假如意識形態還很重的話,在這個地方,要把你推進去,推不進去,這是一點人情也沒辦法講的。有很多同修意識形態特彆強,到這個地方全部卡住,換句話說,有太多個人理想、個人色彩,或是「想當然耳、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這些人,到了那個地方,就是轉不進去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你可能在其他地方學好了,來到這個地方也能進去,但進去以後「迷路了」,這個更麻煩了。你不進去還可以重修,進去以後迷路了,那個重修更困難。用世間法來講,進不去的叫作「活當」,進去以後迷路的叫作「死當」;那不只重修,還要很多次,因為你的雜訊太多,那些雜訊要重新洗掉,才能再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真的要在我們這裡修行的話,有幾個工作你一定要做好,「四修法」就是要幫你重新架構一套這個系統的修行模式。我們這個系統的修行模式,它是一個生命改造的工程,這個工程需要一套心靈方程式,因此你必須先架構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那種想法、觀念,進去到這裡就會全部卡住了,進不去;假如你已經具有所謂外道的禪定訓練,這裡你可能很容易進去,但進到這裡面去,這些外道的雜訊會讓你全部迷路,你會找不到我們要找的根性。

在我們的修行里,你要進去之前,首先要「先破根本無明」,也就是把一念無明起的「無明」先拿掉;但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雜訊,這一點就拿不掉,你就沒辦法舍識用根。其次,禪宗公桉有一個「十牛圖」,第一個就是找牛,那個牛其實就是根性,你要「找到根性」。牧牛圖是直接講「入定以後的境界」,你現在一開始要「找牛」,你找不到,進到裡面才能找牛。我們講「舍識用根」,就是你要先找到根性,不然你怎麼用根?而要找根性之前,要先舍識;舍識就是先破根本無明。所以它是兩個階段:第一,破根本無明;第二,找根性。破根本無明就是不用識性,然後再找根性。這部份等講到行法時再講,你要先把這部份弄清楚,修行有這樣的過程。

從這裡可以了解,我們的意識形態才是真正剛強難化的部份;到了概念以後,你就要開始做調整,讓生命空間與族群公約得到平衡,平衡的模式是怎麼樣無所謂,因為那是性格問題,但一定要維持平衡,不能絕對傾向一邊。所以我會說,釋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間比較大,族群公約比較少的人;彌勒佛是族群公約較多,生命空間比較小的人,兩個的性格全然不同。所以你會發現,釋迦牟尼佛是比較苦的,他成佛的時候人壽百歲而已,福報一點點;彌勒佛成佛之時,人壽是八萬四千歲。你看看,八千四百倍!是福報很大很大的時候。為什麼福報會那麼大?因為他族群公約照顧得多,而釋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間照顧得多。你去留意看看,這些在佛門中其實都要重新詮釋,不然各位是看不懂的。

以上所談的,就是要你離開世間結構的原因,而這個世間結構就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未解脫者,性識無定」,都是這種狀況;所以遇到善緣,增長一點點,進一步退十步;而遇到惡緣,念念增長,只進不退。這就是世間的結構,它本來如此,但是你轉入法界,那就不一樣了!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七】

七、如何從世間轉入法界:

這一章接著來介紹地藏菩薩的大願。前面我們將這個世間結構當中所發生的現象,跟各位介紹過了,因為是從根本談起,所以我們把它叫作「本體論」;從根本上,讓你了解到這個世間的結構也讓你了解,我們的生命來到這個世間,其實是一種「痛苦」的錯誤,不是「美麗」的錯誤。歷史上有很多錯誤是錯的很美,但是這個世間的誕生是痛苦的錯誤,所以才有「苦、空、無常、無我」。假如不痛苦的話,那應該是「美空無常」,不會是苦空無常。

常常有人說「佛教很悲觀,都講苦、講死」,如果這樣想,那就弄錯了。佛教將這個世間的根本指出來,目的是讓你了解,不是要你產生悲觀的。這種情況,就像有些人會以為:「當初因為一念無明,所以才會生死輪迴,可是我現在這麼努力的修,修到解脫成佛以後,萬一又一念無明起,又掉下來……。」如果真是這樣,那個一定是假修行,不是真修行。我們講「象限轉移」,是要你轉出三界,結果你是轉移到「生天」去了,生到任何上帝的身邊,一定會再下來,那時就不是「一念無明起」,而是「福報享盡」墮落紅塵,不一定是犯了天條,受天帝釋處罰才下來的。同樣的,你掉到地獄去,業苦受盡了,閻羅王照樣不會留你,因為業盡了,地獄裡除名了,閻羅王就把你趕出來了。

釋迦牟尼佛有一輩子也掉到地獄去,因為他媽媽生病,他卻跑去賺錢,這個果報就使他掉到地獄去了。一到地獄,看到一個人出來,頭上頂著一盆熱火輪,看到他就說:「這個是你的!」啪!就把熱火輪丟給他。哇!他一痛起來,趕快往城裡跑,一進去看到裡面的人都痛苦地頂著熱火輪。這時他心裡想:「哇!反正這熱火輪這麼痛苦,你們的通通給我好了,我替你們頂。」就起這麼一個念頭,他的火就熄了,閻羅王就出來跟他說:「這裡沒有你的份了。」他一出來,就生到天上去了。

另外有一個人叫作鬼見愁,這個人很兇狠,見到人就打,人見人怕,連鬼都怕他,所以外號叫作鬼見愁。有一天看到一隻蜘蛛在路中間,本來想要一腳把牠踩死,突然產生一個善念,把腳跨了過去,饒了蜘蛛一命。死後當然到地獄去了,閻羅王跟他翻一翻、秤一秤,發現他什麼好事也沒做過,只有一次會起一個善念,沒有把那個蜘蛛踩死。於是閻羅王就給他一個機會,跟他講:「前面有個洞,你可以從那裡出去。」於是他到那個洞,發現從天上掉下一根金色的蜘蛛絲,於是他趕快牢牢地抓住,使盡全力地往上爬。爬了一陣子,很累,就停下來休息一下,往下一看,哎呀!不得了,下面有一大票跟著他往上爬。他心想:「這麼多人抓住這條細絲,繩子一定會斷掉……。」於是就伸腳把那些人通通往下踹下去,結果這麼一踹,蜘蛛絲就被扯斷了,他又掉回到地獄裡去了。

釋迦牟尼佛那一輩子,也沒有想要做壞事,只是因為要賺錢,沒辦法孝順媽媽,這樣就要下地獄了,可是因為有仁慈的心,到了地獄起了這一個善念,所以很快就上來了。反倒是那個鬼見愁,本來就應該待在地獄,縱使有了那麼一個機會可以上來,結果還是再掉回去。這個就是佛法講的「平等性」,造什麼業,受什麼果,這不是悲觀,也不是講苦、講報應、講地獄,是講一個事實如此。

佛教最重要的是告訴你:要充實實力,充實一種陽旋光性的實力,陽剛性的實力;讓你的生命能量充滿著陽剛之氣、浩然正氣、善良之氣。為什麼?因為假如缺少浩然正氣,你會一直「貪瞋痴」下去,當貪瞋痴習氣一養成,嚴重的情況就會跟鬼見愁的例子一樣;假使你養成的是「戒定慧」的習氣,那就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萬一不得已而做錯決定,導致要下地獄時,頂多也是「燙兩下」就回來了。做壞事本來就應該受處罰,你也不必怕被閻羅王處罰得多嚴重或是處罰錯誤,那是你的大腦在作怪,閻羅王絕對不會處罰錯誤的,因為當你仁慈心一起時,地獄就消失了,怎麼會過分呢?不會過分!當你有心要代眾生受苦,這個就超越了,這種善因馬上就兌現善果了,絲毫不爽!

我常跟各位講,佛法這種生命改造工程,是宇宙中、你的生命歷史當中,最偉大最精密的一項工程,你知道嗎?絲毫不爽。因緣到的時候,你要躲都躲不掉。這不是恐嚇你,是告訴你真實的狀況。佛法一點都不悲觀,他絕對是積極的,所以告訴我們世間的結構是這種狀況,也告訴你法界的結構是什麼狀況,不但如此,還教你怎麼樣從世間轉到法界去。這怎麼會悲觀呢?假如這個都不能講的話,那不是悲觀、樂觀的問題,而是叫作煳塗,因為你活在這個世間,卻搞不清楚這個世間在幹什麼,只是莫名其妙的來。人家問你:「為什麼姓陳?」「我爸爸姓陳。」這個不用你講我也知道,問題是,為什麼你要到他家去姓陳呢?怎麼不到馬家去姓馬呢?你能不能選擇?無法選擇;為什麼你來到這個家,因為你跟這個家有共業。因緣怎麼組合,不是你能決定的;這個叫世間結構,你的六塵跟五蘊一相應,你就下去了。這世間的苦,你要徹底認識。現在很多人都有業障,不是沒有苦,前面講過「業力甚大,能深巨海,能敵須彌,能障聖道」。當然那種福報大的人,你要講佛法給他聽很難,因為他現在有福報,要是他聽你講,可是會障了他的「聖道」;現在有錢是老大,他講話別人都得聽他的,他不需要佛法。你要留意這些問題,這是世間的結構。

法界結構已經簡單地跟各位介紹了,現在關鍵是,我們要怎麼樣從世間轉過去。這部份我們在行法中已經跟各位介紹過了,它必須透過那個密密麻麻、偉大又精密的生命改造工程,唯有透過實踐,才有辦法兌現。其實這個工程不是很繁瑣,只是因為你沒有找到下手處。你現在在這個世間,而你想要出世間,那就是「入法界」。很多人只會講出世間,也不知道要出到哪裡去。「世間」、「凈土」、「法界」的關係前面介紹過了,從這裡可以知道,透過生命改造的過程,我們的色身可以由化身轉變成法身,我們可從世間直接轉入法界;知道這個原則以後,接下來就是怎麼樣入法界了。按照《地藏經》的行法、我們密法曼荼羅的指導,這個地方叫作「圓融道」;圓融道告訴我們,就是要發大願,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大願。這一部經從頭到尾都沒有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只有講要度盡一切眾生;「廣設方便度盡一切眾生」,其實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不是見到每位善知識就說「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嗎?他就是要發大願,廣設方便度盡一切眾生。所以你看普賢十大願上面講:「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這叫「四無盡境」,你要這樣發願。修行度眾的時候,假如有「唉唷!我好累喔」,那就不及格了,普賢行者是永遠不會累的。那要怎麼樣可以不累呢?你就要好好訓練了。透過大願,讓你的願「超越所有眾生一切業力的總和」,這是從修行來的。

發願是無盡的,我們來看看地藏菩薩他怎麼發願。地藏菩薩發的第一個大願,是在〈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我們先來看這段經文: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你看這個佛號念起來就不一樣,他很威勐、很快速地具足萬行,是這樣的一位如來;「千福」就是無盡的福,各種福都具備了。那時候的地藏菩薩,身為大長者子,看到這位佛的相如此的好,那麼有福氣、那麼莊嚴,就起了歡喜心。然後就問那位佛:「你以前是做了什麼,才會長得這麼漂亮?」

我們現在學佛以後都不講「漂亮」,都要講「莊嚴」,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嗎?哪裡不同?其實只有語言不同嘛,其他都是一樣。就像你看到一個小孩子很可愛,沒學佛前,可能就直接講「好可愛,好漂亮!」學佛以後,漂亮都不能講了,要講莊嚴。小孩是同一個人,只是因為你有學佛,所以他變莊嚴;你沒學佛,他就變漂亮,這種就叫作「意識形態」!告訴各位,學佛假如有這樣的意識形態,修行肯定不會成就。那些很重視名詞、名相、語言文字的人,下輩子來就當喜鵲,嘰嘰喳喳,聲音很好聽;不見得很漂亮,因為你不要漂亮,你要莊嚴,留意到喔;這些都是意識形態,不是真實的,但是有很多人很執著這些,甚至也有師父這麼教。我是不反對,也不鼓勵,因為我也不能說他錯,他確實也在佛門中,這也是一法,法法平等;但是有必要這樣嗎?佛教就教這個嗎?就像我們現在一見面,都不講「你好!」而是「阿彌陀佛!」現在的佛教有人這樣教沒錯,但這個是學佛嗎?南傳、藏傳佛教都沒有這樣講,難道這樣就不是學佛嗎?我們在教你拜佛的時候很清楚吧,「右手先下去,右腳下跪;然後左手下去,左腳下跪;然後頭頂下去,翻蓮花掌……。」這些叫佛教禮儀,大眾在一起的時候是這樣,這個叫作「族群公約」;可是只有你一個人時,你跟佛協調好就可以了。你怎麼做,佛臉色變的時候,你就知道做錯了;佛的臉色沒變,表示你沒有做錯。你就注意看佛臉色有沒有變,沒有變,你怎麼做都不要緊。有些人很在意這些,那未必是真的。

但是這個地方不一樣,地藏菩薩身為大長者子的時候,看到佛那麼莊嚴,這是真的,這叫作因佛發願;他見佛相好,千福莊嚴,所以直接就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從這裡你就可以知道他發願的因在這裡。佛就告訴大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你要證得像我這麼莊嚴,就要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各位知道這個佛是怎樣地莊嚴嗎?這個佛的名號叫作「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個佛很特別,不僅威勐,而且行動很快。以現代人的標準,應該身高在兩百公分以上,而且身材魁梧,不是病懨懨那一種。「具足萬行」,意思是這個佛知識淵博,學術很豐富,一定經得起你一問再問,不會你多問幾次,他就說你「所知障重」,因為這個佛的識性發達到一百分以上。英國有個很有名的科學家,叫作HawkingStephen(霍金),幾乎跟愛因斯坦一樣聰明,但這些人的識性大概也只到達百分之六十而已,還沒到達百分之百。這個佛是識性百分之百,根性也百分之百。像我們的大腦開發,大概不到百分之十;換句話說,識性頂多是百分之十。這尊佛不僅識性達到百分百,而且舌頭還可以繞過大腦。我講這個你會不相信,會認為「舌頭那麼短,怎麼可能跑到這裡來?」「廣長舌相」有聽過吧?佛有三十二相,其中一相就叫作廣長舌相,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遮住。你從這裡就可以看到,這尊佛是多麼地莊嚴,而這個莊嚴是從修行中來的。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長者子很乖,聽了佛這麼說以後就發這個大願了。各位留意,這就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個願的來源。地藏菩薩雖然沒有講這一句話,但它整個願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祖師們才把它濃縮成這八個字。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願絕對陽光、絕對積極,因為他沒有受苦,他是見到佛的莊嚴而發願,因佛發心,這種願永不退轉。我們一般人沒辦法像他這樣因佛發願,因為你根本沒有見到佛,要怎麼以佛發願?前面我們講過,你現在遇到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化身佛;這兩千五百多年來,我們都是受他報身佛還在人間的影響;你受影響了,所以叫作「圓滿報身」,知道嗎?我們現在遇到的都是報身佛。

地藏菩薩發這個願是非常積極、陽剛,也絕對陽光,「一點陰」也沒有。這裡哪有陰?這叫乾卦,六爻全陽,所以叫純陽,怎麼會是「陰」呢?有些人說「家裡不能誦《地藏經》,誦了『那個』都來了」,或是講「家裡不能供地藏菩薩……」。誰說不能供?供地藏菩薩是最好的。告訴各位,不要聽人家外面隨便講,尤其非佛教的人,那個叫作「雜訊」,假如連這種雜訊都會影響你,你還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更別講發大願了。還有人講地藏菩薩是地獄教主,地獄教主叫作閻羅王,怎麼會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到地獄是破壞地獄制度,是為了救拔眾生、粉碎地獄而去的,怎麼會是地獄教主呢?這個願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他是純順境、純陽光,不要弄錯了!「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這是第一大願的狀況,我們都看到了,不是我編的;釋迦牟尼佛跟文殊師利菩薩講,你有聽到,那你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接著來看地藏菩薩發的第二個大願,這部份也是在〈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就是前面那段經文的下一段。我們先來看這段經文: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卧,諸天衛護。……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宏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跟前面的「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不一樣,他是「定自在」,有點像阿羅漢一樣;「覺華」,這個佛像蓮花一樣,悠悠靜靜地躺在水上。裡面婆羅門女的故事,我們就不講了,經文很白話,大家自己看就可以了。我們來看這段經文後面,婆羅門女是怎麼發宏誓願的。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婆羅門女好像從夢中回來。因為那時她還沒有真正修行,所以講「尋如夢歸」,其實這是入定、入三昧,所謂的「定中見」,在定中所見到的境界。你修行當中,偶爾也會碰到,但那不是叫作「定中見」,而是叫作「瑞相」;有時是生活中來的,內心最然很清楚,可是真正要講,卻又講不清楚,而且你想要再進,也進不去。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前立宏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這是地藏菩薩第二次發願。你看,他都是立大願,都是「盡未來劫」。所以,各位不要想「我這輩子發這個願,下輩子就到極樂世界休息去了,可以喝下午茶,又可以念佛,然後都是微妙音、和雅音……」,不是這個樣子。這個發願都是盡未來際、未來劫;未來一切所有的時間,遇到的一切罪苦眾生,都要廣設方便,運用各種方法使他們解脫。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後面這幾句也很重要。這個無毒鬼王是現在的財首菩薩,那個婆羅門女就是地藏菩薩。告訴各位,你要是碰到鬼不用怕,會怕,是因為怕碰到「陰的」鬼。你有沒有想過?假如鬼是陰的,那你是人,人是陽的,那你幹嘛要怕?你碰到鬼,嚇得轉身用「跑」的;其實那個鬼碰到你,是轉身用「飛」的。所以見到鬼,「阿彌陀佛!」就好了,因為你是「陽」,是光明的;它是「陰」,碰到你,早跑掉了。所以不用怕,學佛人不怕鬼。像這個無毒鬼王,他是財首菩薩,那還怕什麼?怕鬼的人,一定是壞事做多了,否則沒有什麼好怕的。

地藏菩薩發的第三個大願,是在〈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我們先來看這段經文: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佛跟定自在王菩薩講,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劫,那時候有個佛,叫作「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個叫「十號具足」。什麼叫十號具足?經文直接講「時世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其佛壽命六萬劫」就好了,為什麼要講十號具足?前面那兩個佛都沒講十號具足,為什麼這裡要講?這個意思是說,這個佛的修行特別認真,各種法門都修,所以號「一切智成就」。要成佛真的不難,只要入法界得法身大士都可以叫成佛,但不是十號具足;像六祖惠能也是成佛,但他不能叫十號具足。告訴各位,假使你把中國大乘佛教這個系統,也就是把六祖惠能的弟子都去掉以後,全世界歷史上的佛教徒,會低於現在統計的百分之五十以下;換言之,六祖惠能所影響的佛教徒,占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一半以上,知道嗎?你都沒統計過。就這一點來說,證明在某一部份,惠能的成就是跟佛一樣大的,但不能叫作「十號具足」,十號具足是一切智成就。

為什麼這裡講一切智成就?這個佛未出家前,是一個小國的國王,跟鄰國的國王一起行十善饒益眾生,但是鄰國內所有的人民,多造眾惡。二個人就商量,要怎麼樣廣設方便度那些多造眾惡的人民。其中一個國王發願,早成佛道,以便將這些人全部度盡;另一位則是發願,如果不將這些人度盡,讓他們都能安樂,並得證菩提,他就不願成佛。這裡講的很清楚,各位留意他們發願的狀況,前面那位國王,為了要趕快成佛來度一切眾生,所以他一切法都必須要學,因此叫作「一切智成就如來」;後面這位就是地藏菩薩,他是等這些人通通成就以後,然後才要成佛,這就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願。各位要從這個地方去看,發願是怎麼發的。

「十號具足」的意思,就是各種法門都成就。我們在這個世間要成就,你不一定什麼法門都學,你只要先學會一法——發願;也就是「圓融道」這一法。至少你先入法界嘛,「十號成就」都是在入法界以後學的,你現在想要「十號」都學,你學不來的。就以「調御丈夫」來說,你要教化一切眾生,那就像調御野牛一樣,我看你連調自己都調不定了。我跟各位講,你要度自己就像度一頭野牛而已,就是「十牛圖」裡面要調伏的那頭牛而已。可是你要度一個眾生,那就好像把一百頭牛牽到高速公路,然後說:「排好,我『砰』一聲以後,全部一起跑。」到時你再看看哪一頭牛會理你才怪!所以先不提度一切眾生,你先調調家裡那幾頭牛,看看你調不調得來再說。我看是沒兩下,你就被「調掉」了吧!為什麼這麼難?因為你沒有那種能力。

我們現在開始發願,廣設方便就可以有這個能力;修行入法界,這輩子可以完成,要度眾生是盡未來際的事。這輩子,你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下輩子我可能要做什麼,你就發那個願就好了。像我這輩子就講經,下輩子來,我可能是專門來「唱歌度眾生」的,也說不定。唱什麼?唱普賢十大願王、地藏菩薩嘛,怎麼不行呢?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可以學,不是不行,但是你這輩子做什麼,就先把那部份做好,下輩子的以後再講。我們都是以「十號具足」為前提,但不是現在十大類的法門都要學。這是十號具足的情況。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八】

八、無上正等正覺——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

前一章我們從地藏菩薩如何發願談起,並且講到了「十號具足」。針對「十號具足」這個部份,我們跟各位再做一些補充和介紹。當時佛陀因為要跟印度社會的六師九十六種外道辯論,所以對這些外道的理論及法門都很通達,所以叫作十號具足。佛陀因為對這些外道的理論很熟練,所以每次跟他們辯論,每次都贏,因此當然可以稱他們為外道;但是來到現在,我們什麼也不通達,跟人家辯,怎麼辯就怎麼輸,那就不能叫人家外道了,他不叫你外道就不錯了。

我們現在之所以沒辦法跟人家辯,歷史上是有因緣的。佛陀當時針對印度各宗派的錯誤和缺點一一反駁,佛教特別凸顯的是行法的部份、修行的部份,這部份我們把它繼承下來了,就是現在所謂的「原始佛教」;可見卻也因為這個部份,使得佛教在印度社會幾乎消失了。怎麼說呢?因為從印度文明的系統來看這部份,他們認為佛陀的法並不究竟;這也是我常跟各位講的,學佛不要意識形態,你一用意識形態,把「你所知」的佛法跟別人講時,就一個「外道」的立場來看,會以為原來佛法也不過是如此而已,那就完了;這一點也是佛教為何在現今世界不能興盛的原因。

兩千六百年前到三千年前那個時候,印度的修行方法幾乎完全消失了,而這個時間之前的一千五百年,也就是現在算起大約四千五百年前左右,有幾個偉大的修行人出來,向大家都知道的克里須那,他是專門弘法的,現在的BhaktiYoga就是講克里須那;這部份演變成後來的「中觀論派」。另外一個拉克魯希,他是濕婆神化身的,專門講行法的這部份,就是「瑜伽行派」。現在大乘佛法只把中觀論派接了下來,這部份講經講得很多,至於瑜伽行法的部份,怎麼修就不知道了。「瑜伽」yoga這個字翻譯過來的,雖然現在社會上「瑜伽」似乎很普遍,但現在講的瑜伽不是真的瑜伽,不是用來修行的,只是用來健健身或維持好身材這樣而已。從這麼廣泛的立場來看,當你只是以原始佛教的說法來代表佛教時,問題就來了,從外道的立場來看,他們會覺得佛陀也沒什麼成就;譬如從他們的AshtangaYoga來講,它有八個階段,以他們的立場,照「你所講」的這樣來認知佛教的話,佛陀的程度大概是修到他們的第五或第三階段而已。

若是那些對佛法的認知是在持戒階段的人來詮釋佛法,那他們就會以為佛陀之修到第一階段而已,你知道嗎?尤其是有些人,持戒持到「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愈修身體愈來愈差,那佛陀就變成連修到第一階段也沒有。本來佛陀是十號具足、萬丈光芒,被你講成「小不點」一個,因為你對佛法根本不了解,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來詮釋佛法。拿「廣設方便」來說,你怎麼廣設方便?你的廣設方便就是素魚、素鵝、素雞……,這哪是廣設方便?這都是你自己想的!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來看,哇!有魚又有蝦,怎麼吃?而且又不是真的,都吃假的;結果佛教徒都成了假的佛教徒,叫作「素佛教徒」。我跟你講,你自己變假的都不知道。人家吃齋是過午不食,你現在吃齋呢?這隻有你自己知道。以後你到閻羅王那邊,去找地藏菩薩來作證,這沒有辦法。

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十號具足」是心胸很廣大的。你發願就是要學這個,所有的法門都學起來的,這個就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我們現在認識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意識形態的:「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者,正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整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定義,從「智正覺世間」來講,它沒有錯;可是從「眷屬世間」來講,這個就沒有定義到了。從眾生世間來講,也就是所謂的眷屬世間,一個眾生都不能漏,全部都要窮盡,也就是經文這裡講的「廣設方便,度盡一切眾生」,但這個定義就沒有含括這個部份了。第三個從「器世間」來講,器世間要圓滿,要讓眾生免於苦難,可是一下旱災,一下水災,溫室效應,這個器世間要怎麼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包含了這個部份。所以不要看這麼一個詞,要翻譯都很困難,而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單是以「無上正等正覺」來解釋,你還講不清楚。因為這種東西,尤其是古文言,那個文字不能定死,他是很有彈性的,他這個詞裡頭告訴你的,不是「無量法門誓願學」,而是「無量法門皆成就」,它是指這一個東西,這樣才能十號具足。很多人修了大福報,會飛天、穿牆透壁,修那些沒有用,這些都不在這十號裡面。你要修這十號,十大類的正法都要修。所以不管你是發大願(圓融道)的修法或是次第道的行法,你要十大願具足,這兩方面你通通要有,反覆地訓練才有可能。這是指這個部份。

我們繼續來看地藏菩薩發願的因緣。第四個地藏菩薩的發願,也是在〈閻浮眾生業感品〉,我們來看經文: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凈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各位看這世間有多長,地藏菩薩發願以來已經這麼久了。可是,現在要各位發個願,「唉唷!這輩子做不完就欠佛了……」,其實你沒做到,佛也是笑笑,不會翻臉。你跟他亂髮願或是不發願,他也那樣笑;你發願,他也不會特別高興,晚上跑下來跟你握手。

「有佛出世,名清凈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叫作清凈蓮華目如來。這時候有一位羅漢福度眾生,遇到光目女設食供養,於是羅漢就問她「欲願何等」。光目女跟他說:「我想知道我母親現在在哪裡。」羅漢愍之,就入定去看看。結果看到光目女的母親墮在惡道,正在受極大的苦,於是問光目女她母親生前是做了什麼事,導致現在在惡道受極大苦。光目女跟他說:「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你看這個女兒幫她母親算帳算得很清楚,她媽媽吃什麼,她都看得一清二楚;看在她眼底,內心其實很痛苦。所以才會在她母亡之日,資福救拔,並祈求羅漢可以幫她。羅漢愍之,為作方便,於是教光目女:「汝可志誠,念清凈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光目女就照著羅漢教導的那樣去做了。

經文裡面故事的細節,各位自己去看,我們主要是要講地藏菩薩怎麼發願的。後來,光目女的母親,因為她為其母造福,得以出生為婢女之子,可是壽年只有十三,而且還會再落入惡道受苦。光目女問這個婢女之子,就是她母親說:「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回答她說:「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光目女聽了非常難過,於是哭著對天空發願說:「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她是以這個因緣,因她母親而發願的;我們發願是有「緣」的。所以地藏菩薩跟眾生痛苦有關,之所以會相應,正是因為他有這個緣而發那個大願。因此,當你在這種環境里,你求地藏菩薩一定相應。

地藏菩薩願發得太多了,經典也沒有一一記載,你有苦難,跟地藏菩薩講就對了,經典沒記載的照算;因為他曾經發過願,你有那個緣就會跟他相應。你看他發願的那些功德就知道了,這個願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由來,就是從這個地方做結論來的。當然地藏菩薩他老人家沒這樣講,因為地藏菩薩發願以來,所謂「百千萬億不可說劫」,沒有辦法用我們的數字來形容,以人間的語言來講,祖師大德們就把它歸納成二句結論——「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兩句話就是從這邊來的,這都是在講地藏菩薩的大願。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奇怪,它語出何處,就是從經文這裡歸納來的。

這個願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凡夫在因地、在這個世間結構下產生的這些狀況,而菩薩已經幫我們架構好入法界的那個願。現在你想當菩薩,想當個行者,就依地藏菩薩這樣發願;學他這樣發願,就可以入法界,你就可以離苦得樂。換言之,當你在幫眾生離苦得樂的時候,你就離苦得樂了;這是佛法中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世間的結構又會告訴你:「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有好處的,那就叫作對價關係、買賣關係,那就無法成就,成就的都是人天福報。其實不用擔心,絕對有好處,而且那個好處是你無法算計的,知道嗎?你儘管照著地藏菩薩這樣發願,這樣去利益眾生就好了,你就可以「轉」過去了。

大概三十幾年前,有一位同修,因為經濟風暴而公司倒閉,身上所剩無幾,算一算總財產只剩下四百三十幾塊錢。他想想,只剩下這一點錢,有這個錢或沒這個錢,對他來說似乎也沒有兩樣,於是通通把它放到功德箱去了,連坐公車的零錢也沒留。因為他破產了,曾經想過要自殺的,後來打消了念頭。那個地方恭奉的是地藏菩薩,所以他就跟地藏菩薩講:「我希望生生世世當你的傭人,幫你扛錫杖,你發什麼願,我就跟著你。」他那時候也不是真修行,所以發願說要當地藏菩薩的「傭人」。發完願,反正身上一毛錢也沒有了,也不用等公車了,直接用走的走回家。走啊走的,走了很久,愈走肚子愈餓,走到一個路口,腳已經開始發軟,頭也開始發暈。以前很有錢,從來也不會這樣餓過。就在這個時候,迎面走來一個熟人,心想:「糟糕,討債鬼來了!」沒想到那個人一見面,就跟他說:「走,我請你吃飯。月有陰晴圓缺,事業總有失敗的時候,不要緊,我請你吃飯去!」這下他才鬆了一口氣,放心的跟他去吃飯。接著當然就是狼吞虎咽,盡量地吃。他的朋友看他那樣,心想肯定餓了好幾天,就產生了同情心,問他想不想東山再起,他可以提供資金給他。就這樣,在那個朋友的協助之下,果然東山再起,事業做得非常好。所以,後來他常常說那位朋友就是他的地藏菩薩;每次有法會,他就說「發廣大願,發廣大願」。像這種人叫作大死一番,絕地逢生,一般人是要死不活、要活不死,要你發個願,你就要顧這個、要顧那個。油瓶里還有一、二滴油,那個最麻煩,那一個人他是連油瓶都破了,就全部放下了。他是這樣發願的。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經文。

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恆河沙願,廣度眾生。

這裡提到這位羅漢就是無盡意菩薩,光目女的母親是解脫菩薩,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都是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恆河沙願,廣度眾生。各位想想,那我們呢?你不要說「人家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以前也是人家的女兒、人家的兒子,他是這樣發心來的;你也是人家的女兒、人家的兒子,為什麼不能這樣發心呢?經過恆河沙劫以後,你也是了不起的菩薩啊!你看光目女的媽媽,曾經也造那樣的業,可是現在是解脫菩薩了。所以,要不要看你自己啰,是看你怎麼發願,看你怎麼修行!

學佛主要的還是看你自己,你一定要當下做決定。我是結了婚才決定要出家,可是那時候小孩還小,怎麼辦?於是我決定「十年後一定要出家」;你能不能肯定「一定要出家,不出家會死」;能不能很篤定、很肯定地修行——我一定要解脫生死,否則我就是騙了閻羅王。告訴各位,跟佛菩薩發願,你要是沒做到,反正佛菩薩永遠是笑笑的;可是跟閻羅王發願,那可就笑不起來了。我就是這樣跟閻羅王發願:「我今天一定比昨天進步,我要是今天不比昨天進步,你就來抓我去。」因此,這個願隨時逼著我,這餐飯一定比上一餐飯進步;我跟他發的願是「今天比昨天進步」,可是一天吃三餐飯,我就要求自己「這一餐飯,一定比上一餐飯進步」。你們吃飯的時候是合掌,我是一定反省自己:「有沒有進步?剛才端碗要吃之前是什麼樣子,現在有沒有更進一步?」假如沒有,那就不吃。一定要這樣逼自己,不然要誰來逼你?閻羅王已經在那邊等了,你要不要拼?一定要自己逼自己,每餐飯都要逼你自己。這樣怎麼會不進步?怎麼會不成就呢?

譬如以講經來說,同樣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進步,不是把昨天講過的,再拿來講一遍就算數了。以《地藏經》來說,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但是我每次講的內容都不一樣;內容難免會有些「剪貼」的部份,因為不可能地藏菩薩的名字把他改了嘛,但是內容一定會不一樣,因為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進步。問題來了,每天都要更進步,但我總不能每次愈講愈深,這樣大家肯定會睡著了,那我就得訓練自己要怎麼「深入淺出」地講。你一定要逼自己去進步,自己的事,別人不能逼你。所以希望各位發願,就要發真的能讓你進步的願,而且這個願發下去,你會永無止境地窮盡它。像我剛剛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願,你就帶著疑情——「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學辭典上都有解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嘛;可是,究竟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當時印度人講這句話時,它主要是在講什麼?很顯然地,從佛教的全方位來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要圓滿三世間——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顯然地,三個部份都要具足。

「無上正等正覺」就像金字塔的那個「塔尖」一樣,塔尖的重量不重,但它代表的是整座塔的成就;而佛教的整體成就,即是包括了「三世間的圓滿」。三世間的圓滿,我把它濃縮下來,叫作「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用白話來形容,意思就是「最適合人居住的世界」,亦即現代人所謂的和諧世界、世界和平。和平就是要具備這三個條件,以白話來講,「智正覺世間」就是每個的人心靈很充實、很豐富,沒有所謂的心靈空虛;「眷屬世間」很和諧、很和樂,沒有對立,也沒有抗爭;「器世間」圓滿,地球生態平衡,不會有臭氧層、溫室效應這些問題,自然資源均衡,足夠全人類使用,不會像現在有百分之九十的資源是集中在六分之一人口的手中。這些都是器世間和眷屬世間不均衡的現象,而且儘是發明一些讓人們心靈愈加空洞的東西,這都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這裡來看,你就可以知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在講什麼。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去講佛法,否則只會把佛法扭曲及窄化而已,弄到後來,就只剩下「阿彌陀佛!」那四個字,本來是六字洪名就變成四個字了。不能窄化,窄化以後佛法就看不到了。它很殊勝、很廣泛,是普遍而不能窮盡的,處處圓滿的;人到達止於至善,族群也到達止於至善,世間也到達止於至善,這才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然,怎麼算呢?想想看。這部份提供各位作參考。

〈閻浮眾生業感品〉前面經文一開始,是「定自在王」問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於是佛陀把地藏菩薩久遠以前,怎麼發願的經過講完以後,定自在王菩薩也發起要廣演這部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定自在王說完以後,就合掌恭敬退下去了。這個是請法的狀況,就像各位現在都在場一樣。「定自在王合掌恭敬,作禮而退」,他一退,換四天王起來請法了。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

四天王問世尊,地藏菩薩那麼久的時間,發了這麼多的大願,怎麼度了那麼久還沒度完?還沒度完又加大願,一直押下去,這籌碼會不會押太重了?你留意到,四天王問的問題,跟你、我一樣都是用大腦,因為四天王也還是在世間內的世間人,不是菩薩。菩薩出世間,就不用大腦。用大腦就會這樣想:「怎麼還沒度完,又發大願,這樣一直押下去,會不會壓垮了?或是會不會變成呆帳呢?」所以在這個世間結構底下,用腦筋的,起心動念還是業、還是罪。我們來看佛陀怎麼跟四天玩說: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四天王聞已,涕淚悲嘆,合掌而退。

佛陀跟四天王說:「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佛陀的意思是:「好吧,你們既然這樣問,我就告訴你,地藏菩薩在這個閻浮提內,是怎麼慈哀救拔眾生的。」各位注意「方便之事」這四個字,佛陀回答的重點就是這四個字。「方便之事」就是從「事相上」來講,因為四天王問的正是這個東西,佛陀才講這個部份。所以四天王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意思是「對對對,我要聽的就是這個」。

佛跟四天王講,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來,一直在度脫眾生,這願還不能慢。「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重發願。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因曼」就是起心動念。這裡的「百千萬億方便」就是相應剛才前面的「方便之事」;佛要講這些方便之事,跟四天王講地藏菩薩是怎麼教化眾生的。「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哇!地藏菩薩遇到什麼樣的人,就講什麼樣的話,遇到生意人,就講生意話;遇到政治家,就就講政治話…,地藏菩薩就這個樣子。這裡面他一共舉了二十三個例子。

各位有沒有遇過地藏菩薩?告訴你,我們都遇到過,地藏菩薩不一定是現穿長衫、拿錫杖這個相,而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跟你講「你有什麼缺點,可能會有什麼果報」,那個人,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就是地藏菩薩。所以只要任何可以「啟發」你,而讓你免於過錯的,你就應該懂得珍惜、改過,那就是地藏菩薩。生活中一個一個都有,在你生活中太多了。現在問題是,有福報的人就很麻煩,會有「他想的都對」的這種情況。當你有福報的時候,就要想想看,「我會不會用福報來培養福報?」會這樣想的,這是中根人;「用福報來培養善根」,好好修行、出離三界,這是上根人;下根人沒有感覺,哪有什麼福報不福報,先做了再說,直到福報用盡,就開始後悔了——遇到失敗、福報用盡才會覺醒的人,叫作「下根器」;而所謂的「隔世冤」那種人,有福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報,苦報再修福報,修了福報再造業……,這種是生死輪迴的眾生,什麼根器也算不上。

生活中我們都遇過地藏菩薩,問題是「脫獲善利,旋即又忘,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你也不是不信,可能今天聽完經回去,就馬上開始做功課,可是做了兩個月,就逐漸冷澹下來;所謂「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邊,三年佛就回西天了」,全忘光光了。這個情況就是前面講的這種世間結構的狀態。想想看,自己的生死大事,你要不要「很肯定地做決定,然後盡此一報身,永不退轉」?這樣肯定就可以了,反正「盡未來際」你也看不到。你進了法界以後,就可以盡未來際;可是你不進法界,只是現在念一念,但至少這輩子一定要做完嘛。能不能遇到挫折、痛苦或病痛,依舊「我此願王,永不退轉」?還是一病起來,「唉唷!你都不知道痛死了,怎麼念佛…」所以各位,你能不能很篤定?篤定很重要,而要如何篤定,那就是我們自己要用功的地方,別人幫不了你。

希望各位在這裡能夠弄清楚,事相上的事情,我們一般都很難做得到,其實這部份是最簡單的。你只要記得,日常生活中能讓你有所啟示,而停止造貪瞋痴、身口意這些惡業,那就是地藏菩薩的大願示現,你都要感恩地藏王菩薩。我不知道各位怎麼做,以我個人來說,當生活中有所啟示而止住惡業,我就「一百零八拜」;因為感恩,感恩就一百零八拜;懺悔也是一百零八拜,這個就叫作「歸零功課」,全部回到原點來。正面的、有所啟示,「一百零八拜」;負面的,「唉唷!好險,」只是業相現前而已,一樣是「一百零八拜」;感恩也是「一百零八拜」。你說「本來想要幹下去的,後來沒有做,反正也沒造業,那應該不用拜……」,不是,那是地藏菩薩示現,趕快一百零八拜,要不然下次他就不來了。你會說「我又沒有看到地藏菩薩!」其實他已經給你看了,這就是「見如來」!

當你的自性有所覺醒,然後改過,這不是見如來嗎?真的行者是從這裡來的。所以「圓融道」有三個條件,第一、「對三寶具足信心」;這個地方菩薩現前,怎麼會沒信心?第二是「菩薩行、廣大願」,所有的願都是菩薩行,這樣才能培養你的菩薩種性。第三、「歸零功課」,懺悔、發願、感恩,通通都是一百零八拜就對了。「師父!我一天總共一百零八拜,可不可以?」馬馬虎虎,也可以啦。不過,認真修的人,每天有幾樣,他就拜幾次,,你要以「一百零八拜」統稱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每天的反省跟檢討。每天花半個鐘頭反省檢討一下,將人生的理路稍做整理,這樣絕對夠,這個效果最大。希望各位,真修真行!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九】

九、信心——定位——發願:

前一章我們講到四大天王跟世尊請法,世尊告訴四大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一共舉了二十三個例子。這個經文有這種特質,他不直接跟你講「有幾個」,就這樣一直舉例下去,一共講了二十三個;而如果你也是這樣誦過去,反正幾個也沒什麼差別,這樣你就不知道這裡面在講什麼。

四大天王跟菩薩不一樣,他只是天王,我們先不管他是不是菩薩來示現的,於「事相上」他是天王。在佛教很明顯,出家眾頂禮諸佛菩薩,但到天王就不頂禮了,因為天王還在三界內,而出家眾則是志求出三界的人。告訴各位,雖然志求出三界,但也還沒有出三界,所以還是乖乖地頂禮比較好。但你要留意到,「事相」一定是世間法,出家眾對天王這樣頂禮是不當的。因為這是表法性質的,所以我們在頂禮天王時,就一定附帶一個四天王修的法門,我們是頂禮這個法門;法門代表真理,三寶中的法寶,這樣頂禮法寶可以。「我是出家眾,他是在家中,我怎麼頂禮他呢?」頂禮法門總可以吧,那你就要把法門給撐上來。所以你看很多儀軌上,譬如說迎請三寶的時候,「佛、法、僧、戒」寶都可以頂禮,但是頂禮到衛護天王時,就不稱弟子某某了,直接稱呼自己的名字。這個就告訴你,事相是有別的,佛法在這裡弄得很清楚,事相歸事相,理論歸理論。

現在是四天王請法,所以佛陀告訴四天王的是「事法」,不是「理法」。菩薩從理法上講,「理法」是窮盡的;「事法」上,是只有你現有的,因此佛陀回答四天王的例子,是講二十三個,不講三十二個。很奇怪,「二十三」恰好是「三十二」相反;這個就是告訴你「立場」的不同,三十二是從「理」上來講,是菩薩的狀況;二十三是從「事」上來講,這個世間結構的狀況。這個叫「語言模式」、「思惟模式」,你要弄清楚。

我們為什麼跟各位提這些呢?因為我們在讀經的時候,發現它有一種結構隱約存在,但它並沒有講清楚。這些古人一看就懂了,現代人受了西方思惟的訓練,不把它挑出來,你就不知道。尤其是這個地方為什麼突然跑出四天王來?有它「表法」的意義,因為這部經講起來是「理事圓融」的,它有理、有事,不是專講事,也不是專講理。所以整個經文的結構,就出現這種多維度、多元化的狀況。所以你讀經、研究佛法、學佛的時候,不要單一把它看死了,這裡面其實是多元化的運用。

如果按照一般講經,一句一句講下來,其實是不會講到這個部份,通常只有在「玄談」的時候會講。「玄談」用白話來講,叫作序論或總序,也就是將這部經的理論,綜合地講一遍,所以天台家有「五重玄義」,也就是分五個重點,將這部經的內容大約先講一遍,但它不按照經文的次序;華嚴有「十玄談」,是將這部經的十個重要的理論跟背景講一遍。然而,不管是五重玄義或是十玄談,講的都是佛經里的普遍現象——它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所代表的是什麼。像這個「二十三」跟「三十二」就是指這個意思,「三十二應身」、「三十二相莊嚴」大家大概都知道,都是指菩薩的這種狀況;這個地方講「二十三」,他只是簡單地用這種方式表達「事法」,所以才講到「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斗諍報……」,一個一個講下來。這種情況不是在講誰,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這樣而已,我們通通要把它清除掉。這是從「事法」上來談這個部份。

接著要跟各位談的是,這部經有多少個佛菩薩、天王出現。第一位出現的菩薩是文殊師利法王子。這部經事實上是佛陀無問自說,你看〈忉利天宮神通品〉一開始就講,釋迦牟尼佛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都來了,然後各種瑞相現前,「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的天龍鬼神、數不盡的眾生也都來了。佛陀在沒有人發問的情況,就問文殊師利法王子:「汝觀一切諸佛菩薩……。」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佛陀不問其他人,而是問文殊師利菩薩?這是有因緣的,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是佛陀會下菩薩道者智慧第一的弟子;而智慧則是成佛之母,意思就是智慧是成佛的根本,沒有智慧,你成不了佛,這就是經文上常看到的「文殊師利常為諸佛母」。現在講的這個地藏菩薩法門,是直接成佛的法門,當然要有智慧才有可能,所以佛就詢問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因為這個法門屬於圓融道,不屬於次第道,所以即使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也是「千劫測度亦不能盡」,圓融道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透過圓融道不一定證空性,他不跟你講空性,你看這裡從頭到尾沒有講空性,但是你直接可以成佛,這就是「不可說不可說」了。也不是不可說,是我「不會說不會說」,因為我都說了。這個法門就是那麼殊勝,信不信由你,反正我這樣說了!

為什麼找文殊師利來問,這個因緣我們講的很清楚了,古代不會有任何一部經或論討論這個部份,因為他們一看就懂了,「佛問文殊師利」,就是「智慧」跟「覺悟」互相叩應。古代這樣講就可以了,現在的思惟不一樣,就會想「為什麼不問普賢菩薩或觀世音菩薩?普賢是老大,觀世音菩薩神通最厲害,文殊是老幺,是不是問那一個最不會的?」它用意不在這裡,用大腦推理才會產生這個狀況。這裡頭有這種情形,我們可以從中發覺更多,這地方我已經答覆各位了。

佛陀問完文殊師利菩薩之後,接著是文殊師利請法:「既然佛你說這些都是地藏菩薩度的,那麼地藏菩薩到底在因地做了什麼事,立了什麼願,可以成就這些不思議的事?」於是,佛就提出「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因緣。各位要知道,文殊菩薩這一個請法的動作,剛好跟「佛為什麼問文殊菩薩」相呼應。在經文的結構里,他都是講「生命因素的相應性」,他不會要你「走路的事」去問「右手」,問右手一定是問打球的事,一定是有相應的。事實上第二品經〈分身集會品〉講的是佛與地藏相互之間的應答關係,佛跟地藏的關係,這個就是進入主題了、進入主要論點了。第三品是〈觀眾生業緣品〉,我們先來看這前面的經文:爾時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問地藏菩薩言:「聖者,閻浮眾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其事云何?」……地藏白言:「聖母,若有眾生作如是罪,當墮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

這品經一開頭是摩耶夫人問到閻浮提眾生造業差別所受的報應是怎麼樣?地藏菩薩回答:「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復如是,非但地獄罪報一等。」各位留意到,地藏菩薩這邊回答的是「千萬世界,乃及國土」,不是只有講這個世界,意思就是他現在要講的是「宇宙中的真理」,不是此方世界特有的現象。這個真理是什麼?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他絕對跟「人性、生命、人生」有關,無關的叫物理,他談的是這個問題。所以他講「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都一樣。「非但地獄罪報一等」,不是只有地獄罪報一等而已,造業差別所受的報應,不是通通到地獄去,還有別的。現在的人常常喜歡這樣罵人:「你這樣做會有報應!」其實,只要是發自於「身、口、意」的,通通有報應,不管你怎麼講、怎麼做,通通都有報應,只是報應成佛,還是報應下地獄而已,通通都叫作報應。所以不要聽人家講「會報應」就氣得半死,好壞都有報應,不是只有地獄有報應。

摩耶夫人因為還是凡夫,所以搞不清楚狀況,問錯了,地藏菩薩跟她糾正以後,摩耶夫人就再重新問一次;「且願聞於閻浮提罪報所感惡趣」,我要了解做壞事是怎麼報應的。地藏菩薩說,假如只是要問做壞事得什麼報應,那我就大概講一下給你聽。地藏菩薩跟聖母說,南閻浮提罪報名號如是,「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對父母不孝或者殺害父母的,就是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毀謗三寶、不敬佛經」的,也是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講的就是「無間地獄報」。第三個,「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慾,或殺或害」,這樣的人也是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第四個是,「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這樣的人也是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第五個是,「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前面這五條,都是很重的罪,這個叫作斷頭罪,一般講的「唯一死刑」。

你留意,後面這四條通通是講同一個問題,在佛門中不認真修行,假借出家人名義,做的卻不是出家人的事,甚至傷害三寶或傷害眾生,通通是「無間地獄業」。在佛門中,你認真做,即使沒有做好,這個叫作沒有福報,不會墮地獄。它的重點在於,你弄錯了,進佛門的動機是錯誤的。動機錯誤就是想法錯誤,用錯誤的想法一直轉,地獄出來以後,又再一次下地獄;出來又下地獄,這個叫無間地獄。動機跟你的根本思惟有關,所以我們特別重視的是「你的動機要純正」。有很多人進到佛門來,只是為了取得一種「認可」,現在的話叫License,只是要取得一個證書說「我是個什麼……」;假如進佛門求的是這種東西的話,基本上都是無間地獄業。「師父,你就說我已經成就,這樣就好了。那這樣我就可以做什麼做什麼……。」這是挾持師父給你那張License,然後讓你好方便做事。如果這樣,那就搞錯了,這種動機錯誤都是無間地獄業。動機純正很重要的,他第一個是談這個。當然後面地藏菩薩講了很多了,這裡就不一一地跟各位談。

第四品是〈閻浮眾生業感品」,這個地方也舉了兩尊佛出來。地藏菩薩跟佛在談的當中,會中的「定自在王」問佛有關地藏菩薩發願的因緣,因此佛再講了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地藏菩薩發的兩個願,裡面有兩個佛,一個是「一切智成就如來」,一個是「清凈蓮華目如來」。光目女的故事,前面我們大概談過了,最後四天王也在這會中出來,四天王示現的狀況前面已經跟各位談了。

第五品是〈地獄名號品〉,這品經是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普賢菩薩跟地獄有什麼關係?普賢菩薩應該問天國的事,怎麼問到地獄去了?這麼想叫作意識形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今天大家都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灰色的,這種觀念不對,而有這樣觀念的人卻非常多。有一次我到某個大學去演講,有個同學起來發問:「佛教為什麼那麼悲觀,一直講無常?」我跟他講:「你也可以講樂觀一點啊,就是因為無常,你才有成功的機會;因為無常,所以你也可以當總統;因為無常,所以明天會更好;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會成佛。」傳統的這種講法,容易引發這種狀況,人家活得好好的就要去跟人家講:「人無千日好,總有一天會生病。」或是女孩子長得很漂亮,你偏偏要去跟人家講「花無百日紅」,儘是講這些,人家當然會覺得佛教很悲觀。可是你換個角度,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你跟他講「病也是無常,所以你的病很快就會好」,這樣不是很好嗎?通通往悲觀那面看,或是通通往樂觀那面看,兩者都不對,因為他只是一種「存在」,存在有光明,存在有黑暗。普賢菩薩就是代表存在;在很多地方,普賢菩薩是講法界存在的光明面沒錯,可是在娑婆世界,世間的存在就是黑暗的,所以他站出來問地藏菩薩:「仁者,願為天龍四眾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使未來世末法眾生知是果報。」普賢菩薩藉著地藏菩薩來請問黑暗、狂風暴雨的存在;風和日麗是我普賢菩薩的本分沒錯,但那是一種存在,狂風暴雨也是一種存在。

第六品是〈如來讚歎品〉,這品經是「普廣菩薩」請法;佛讚歎完地藏菩薩以後,要會中的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護衛此經,以令一切眾生證涅盤樂。說完會中就有一位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菩薩請法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你留意到,菩薩請法都是為了眾生而請法;你看經文這裡,普廣菩薩是這樣請法:「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菩薩都是為眾生請法的,可是各位想想看,你都是怎麼來跟師父請法的?你問的都是「我的……我……」,這樣請法你就負債了,難道師父成天沒事,就坐在那邊等人來抽籤卜卦?這個就很麻煩,都是因為有煩惱或是有事情不會處理,才來問師父,這哪是請法?

這種情況應該是要這樣講:「師父,有一件煩惱事,我沒智慧,不會解決,你看要怎麼辦?」你要這樣請法,而且請法之前一定要供養,這個地方沒有講到這個部份,但你一定要有。因為不準備供養,你的請法會很隨意,隨便問一問;你如果隨便問,師父也隨便回答,因為很認真跟你答也沒用,因為你不是當真問的,這種情況下,師父認真跟你回答,那個認真也會被你變成不認真。所以你一定要很慎重,真的是請法。本來是開方便門給大家進修,結果你就把這方便當隨便,法給你,也是要修不修的,那沒有用。

普廣請法以後,最後佛陀交代「依願流布」,「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我們請法後都不是這樣,師父講一堆以後,你也不知道後面接下去要怎樣,沒有下文了。你請法,記得一定要回饋,要做答覆。師父把法交給你,你回去以後修得如何,要再回來跟師父說,「照你所講的,我依教奉行,回去修得怎樣,成果如何,或是遇到什麼困難……」,這才叫作「請法」。這是相互之間的一個責任問題。你現在隨便問問,我也隨便答答,反正我有認真、沒認真你也不知道。下次你再過來呢?反正上一次是隨便問的,這一次也是隨便問,那就跟碰運氣一樣。我跟各位講,這樣子你負債很重,這個地方他講得很清楚。

普廣為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請法以後,釋迦牟尼佛就跟普廣講:「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各位留意到,佛陀一共講了十一件事,最後加一個總結。普廣請法的這個部份,本身就構成一部經了;這十一件事,「十」表圓滿,「十一」是突破,表示「無盡」的意思。這個就是經文的語言模式。換言之,佛陀在答覆普廣菩薩的時候,講的是「無量無邊」,不是只有這幾件事,所以他用「十一」來表達。因為要是把它全部記錄下來,你受持不了;十一個你都背不起來了,講無量無邊你怎麼記?這是一個。第十二個是總結,就是把這個「無量無邊」總說一句話——就是這麼殊勝就對了。字面上看起來是十二個,它是無量無邊的意思。這是它這個地方用菩薩來代表的一個特殊性。

第六品的最後,普廣問到:「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我要把這部經推廣開來,那要怎麼樣取名?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這三個名字很特別:第一,通常講這部經叫什麼名字,都是在經文最後才會出現,它在〈第六品〉這個地方就先講了,這是《地藏經》不同的地方。因為《地藏經》有個特色,他也是三個理論循環,第六品本身就是第二循環的部份,他單獨就可以成為一部經典。其次,我們來談這部經三個名字講的「本願」、「本行」、「本誓力」:本願的「本」,就是你本來要做的,所以這就不是你發不發願的問題;「本行」也是你本來就要行的;「本誓力」是堅決的能力,換言之,就是要盡你所能,完全投入地去做。總之,這部經的重點就是要你去實踐「你本來就要做的」,因為只有透過這些實踐,你才能夠出三界、入法界,就按照這個方法去做。普廣問的是利益人天的問題,也就是要怎麼做,還有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你這麼實踐的好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直接入法界。

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很多障礙,你知道障礙從哪裡產生的嗎?你會說「因為我過去造的業,能深巨海,能敵須彌,能障聖道」,所以我現在心發不起來。告訴各位,你的業力其實只有一個——沒有信心。你只要有信心就好。前面我們跟各位分析過了,在這個世間底下的生命結構是虛幻的,他就這三個因素所構成的:「記憶」、「推理」,以及推理的「目標」;這三個都是虛幻的,是你的五蘊和六塵相應來的。真實的生命,是你要進入法界,而要入法界,真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位」;發願就是定位,定位來自信心,你沒有信心,所以就不敢發願,在修行上就會漂浮不定。為什麼很多人修了那麼久,還是這樣漂浮不定?就因為沒有誓力,他這裡叫作「本誓力」。

一旦你有信心,很肯定地定位下去,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勇往前行。這個行,是「廣設方便」的行。很多人在度眾上發生的最大困難,就是「理事不能圓融」。既然發願要度眾生,你有個親戚整天遊手好閒,手上一有錢就拿去賭博,你也很想度他,問題是,你一跟他開口,他就是跟你要錢,那你要不要給?「師父啊,這樣我到底要不要給?」給或是不給,你會在那裡猶豫不決,自相矛盾:給了錢,他就拿去賭博;不給他,可是心裡又想度他。這就是理事不圓融,你要廣設方便嘛。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天道場來了一位「小不點」,一進來就跟道場的人要二佰塊,那你要不要給呢?廣設方便嘛,你要給,那要怎麼給?我出來以後,就問那個小不點:「為什麼要給你兩佰塊?」他說:「我沒錢,你就可憐可憐我嘛。」我跟他講:「可憐你可以,可是你要拜佛,一拜一塊錢,二佰塊,你就拜二佰拜。」他拜了五十拜以後,滿頭大汗,已經拜不下去了,然後說:「給我五十塊。」我們就給了他五十塊。隔天一大早,他又來敲門了。一開門,就看見他滿頭大汗的說:「給我剩下的一佰五十塊,我剛剛已經在門口拜了一佰五十拜。」他一大早就跑來拜佛了。假如全世界的人願意為「一塊錢,拜一拜,那你就廣度眾生了。這也是「廣設方便」嘛。所以它不是「YES」或「NO」的問題,不是「給」或是「不給」,而是你要怎麼給、怎麼做,要怎麼樣廣設方便,才能度他。沒有智慧的人,人生就會沒有信心,就會在那邊「給或不給」地猶豫不決。本來有同修,二佰塊拿了直接要給那個小不點,要是真的這樣給了,那就犯戒了,眾生的錢怎麼可以這樣隨便給?不給又不慈悲,那就要廣設方便,這就是修行!我們講的這些都是行法,所以才跟各位講,你不用怕發願,一定可以做得到。

第七品是〈利益存亡品〉。第七品中間有一段經文,我們先來看經文: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會中有一位大辯長者,已經證「無生」很久了,現長者身,化度十方。長者問地藏菩薩:「世間的眾生,命終以後,他的大小眷屬為他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種種善因,那位命終之人,有沒有得到利益呢?」我想很多人都很想知道這個問題,同修們也常問。地藏菩薩在後面的經文里,已經回答得很清楚了,經文的部份我們就不講了。經文講的「七分之中,而乃獲一」,「七」是指七菩提分,七個當中,做的人得六個,亡者得一個。現在很多人都把它講成「七分得一分」,那也馬馬虎虎,算可以啦。它是七菩提分,七種菩提中,亡者只是因緣,做的眷屬自己得六種菩提。這裡頭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很多人到了最後要走了,然後很遺憾的說:「假如給我再來一次,我就不這樣過了。」到最後才在後悔,聽起來是很遺憾,但倘若最後這一念是「假如能早一點學佛就好了」,光是這一念,下輩子來一定能見佛聞法,他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臨命終時,有這些眷屬幫他修功德、設齋,表示他還有那個善因在,最後一口氣要走的時候,覺得「人生應該學佛」,但他沒有學。這種情況,不一定跟死有絕對的關係,有時是因為心力不足;像孔子就會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種感嘆,孔子講這句話時還健在,只是心力不濟了,意思是假如我還有能力的話,我要學易。所以有些人是因為心力不足,想做但無法做,但是已經感覺到:「唉,應該要學佛、要修行。」雖然他這輩子已經沒有辦法進行了,但是下輩子來一定可以做。奉勸各位,有很多人家族相當富有,但是所做的事業可能不是很好,專門殺生或政治鬥爭之類的,都是在造業害人,這種情況,最好是有那個能力蓋一間廟普渡眾生,普渡所有幽冥界的眾生。因為死亡當中,有很多是枉死,要為他們做超薦,這個功德做下來,自己有七分之六。假如全家族都能一做會更好,至少可以免除那個共業。尤其是買股票,買到那一種專門殺生或賣豬肉乾的,你說「我沒殺,只是買股票而已」,但你那個股票賺了,最好還是多做一些善事吧!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十】

十、畢竟成佛:

第八品〈閻羅王眾讚歎品〉,是閻羅天子來請法的部份,這個地方有幾點要跟各位談。「閻羅」講的就是鬼王跟地獄的事,三惡道當中,這裡是最痛苦的地方。地獄的苦,你離開以後,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大腦的設定就是有這個好處,前輩子的事,這輩子都忘光光了。假如你前輩子的事,現在還記得,那你這一生就很痛苦了。雖然忘光光,但是那個「影子」還是在,所以你會有恐懼感。這裡要跟各位談的是,閻羅天子、地獄惡鬼都是「存在」的一相,這是不可逃避的;但是在存在的當中,地獄惡鬼是最不好的部份。在這個世間的結構底下,它是最不好的,但並沒有說他不可以談,這裡就拿這個部份來談,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這些最不好的鬼王,包括這裡講的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和無毒鬼王,這些鬼王其實也都是菩薩,最惡的鬼王也還是菩薩。既然這樣,那我們才一點點惡而已,應該是比這些鬼王更有機會得救,是不是這樣?所以我才跟各位講,佛教絕對沒有消極、悲觀思想。各位想要永取解脫,你記得一點——不要抱怨。永遠記得,佛教徒沒有抱怨的權利,也沒有悲觀的權利,因為你的生命當中有「菩薩種性」、「如來種性」,受點苦和委屈,那正是你要轉化的地方。假如你不懂得轉化,認為那是個苦、是委屈,那肯定會很苦。你與其在那邊抱怨,何不去拜一百零八拜呢?消業障、增福壽你不要,卻選擇抱怨,讓自己一直墮落下去。記得!有任何的抱怨,絕對不是華嚴行者、普賢行者,會抱怨的人不可能學華嚴。

修圓融道的人,有什麼好抱怨的?一有不如意、委屈通通是一百零八拜;每當有抱怨的念頭,那就一百零八拜。為什麼要去跟人家講?你講完回來,也是一百零八拜;造兩個業,才拜一次。會抱怨的人,一定沒有「警覺」,才會去跟人家抱怨。記得!凡是想要跟人家講什麼不如意的事,你就一百零八拜,不必講。告訴各位,你只要花三個月的時間轉過去,命運就改了。有的人喜歡去點痣改運,不用點,拜一百零八拜,花三個月的時間好好地去訓練。尤其是女眾,特別喜歡抱怨,當你想要抱怨,就一百零八拜,命運馬上就轉了。求官位的,常常一百零八拜的話,平步青雲,不會有人要鬥爭你;求事業的,常常一百零八拜的話,沒有金融風暴;常常生病每天要吃藥的,一百零八拜,藥罐子自然就會不見了。你要記得,它的關鍵就在這裡——當我想要抱怨,當有那種悲觀的狀況一產生時,就一百零八拜;佛菩薩的光芒會照耀你,這叫作佛光普照。你記得,要給佛光普照,不要給閻羅王普照。

前面我們已經跟給位講清楚了,我們的生命因素里,存在有「菩薩種性」跟「如來種性」,所以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沒有抱怨的權利。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來看看閻羅天子的問:

……是時閻羅天子瞻禮世尊及回視地藏菩薩,而白佛言: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誤入險道…」

閻羅天子問世尊:「我看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度脫眾生,不辭疲倦。大菩薩有這麼大的神通,為什麼這些眾生前輩子才來,報盡出去了,怎麼又跑進來了?為何眾生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這個閻羅王在那邊執行任務,他也是存在。你知道哪種人會當閻羅王嗎?正義感太重、是非心太強、好打抱不平的人,都是閻羅王報,這些都是閻羅王界的。所以勸你還是圓融一點,雖然到那邊不受苦,是常常叫人家去受苦,但你就會常常在那邊檢討:「到底是我要害他,還是他自己來的?」

佛就跟閻羅天子講:「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它的重點就在這裡,南閻浮提眾生的心性剛強,難調難伏。因為這個世間的結構,所以他「結惡習重」;這個世間,六塵五蘊之間的關係太重了,所以「旋入旋出,勞斯菩薩」,關鍵就在這裡。在這個世間結構之下,你偶爾好,偶爾壞,而佛教則幫你指出最究竟的根本:你要離開這個錯誤的結構,進入到正確的結構——法界的結構。這樣才能真正的永取解脫。你在這個世間或是到天國去,福報享盡又下來了,只有出離三界入法界,才能永取解脫,永遠不再輪迴。從閻羅王跟我們談的這件事情,你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你受的苦極大,要解脫就很快,只要你按照正確的方法,絕對沒問題。講這個不是在恐嚇你,是告訴你真實的狀況。

這品經里第二個出現的是惡毒鬼王,第三個出現的是主命鬼王,我們來看經文: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第三個主命鬼王說:「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於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你看這個鬼王的本願是「甚於利益」,怎麼樣在世間人「生時死時」去幫助他,可是這些眾生不懂我的意思,所以搞得生時、死時都不安寧。第二個惡毒鬼王也說:「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所以鬼王的工作不一定都是害人的,有損害人的,也有利益人的。這些都是他們的本願,他不會故意要害人,心存不善的人才會去害他,這是鬼王的發願。世間也有人是發這種願,警察就是這樣,你是壞人,我就來抓你。

重點在於人心,你要清凈;善良是相對的,但清凈更為重要。要怎麼清凈?真的能清凈,就能夠出離三界。在世間結構底下,你的五蘊跟六塵會糾結在一起,所以你的判斷會跟著世間人的中心價值觀走;世間人說怎麼樣好,你就跟著走。世間的價值標準一改,你就變了。假如中心價值觀是正確的,那你世間的福報就是正的;中心價值觀是錯的,你的福報是負的。比如,以前你聽人家說吃魚翅很補,你就拚命的補,這就是中心價值觀;現在社會的中心價值觀是不能再殺鯊魚,那你現在就不吃了,也開始跟人家提倡不吃魚翅。世間的中心價值觀一變,你就跟著變。中心價值觀不可靠,它不是真理;假如你是因為這世間的中心價值觀而發願,那個叫作「世間願」。佛經裡面講的是超越世間的,它是絕對真理。

最後世尊跟主命鬼王講:「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並且跟地藏菩薩講:「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凈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所以鬼沒有什麼好怕的,它是大士所現的鬼身,只是你的意識形態會認為鬼很可怕。你不要看到鬼王就怕,他也只是一種存在。你看他經文這裡講:「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凈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這裡告訴我們,生命中的存在是很不可思議的,不要用你的大腦去想,大腦想不透的。這裡頭他用事相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中都有「如來種性」,現在你要把它兌現出來。怎麼兌現?一定要透過「菩薩種性」的實踐,這很清楚了。它用這種事相來表達,我們來看,怎麼看也看不懂,但是佛陀都知道,所以經文後面佛跟地藏菩薩講:「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佛陀說這也不可思議。我們也是很不可思議,明明就有如來種性,怎麼會迷惑顛倒到不知道呢?

我們舉一個例子給你做參考,你去留意這個問題。通常那些精明伶俐、聰明能幹的人,常常會被那種憨憨型的人氣得七孔冒煙,因為那種憨憨型的人,往往都是一副狀況外的樣子,「這個你應該要知道的,怎麼不會?」那個憨憨型的就一副「我怎麼知道?」的樣子。聰明能幹的人遇到這種狀況,你就稍微想一下:「眾生,總有不懂的部份…。」然後你去留意一下,有些狀況是「他懂,你不懂的」。譬如憨憨的人,在判斷好人、壞人的直覺特別厲害,雖然不太會做事,可是這一點他比聰明能幹型的敏銳。聰明能幹型的人,對事情的判斷是快又准,但是看人就不一定了。不信的話,各位可以從生活中慢慢去檢驗。所以如果有人要招聘員工,可以找那種憨憨的秘書先幫你看一下,大概准沒錯的,當然為了慎重起見,你自己可以再看一遍。我們做事常常功虧一簣,這就是在「用人」上出問題,這是一個訣竅,提供給你做參考。

接著來看〈稱佛名號品第九〉,我們先來看下面的經文: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地藏菩薩跟釋迦牟尼佛說,有一些事要讓大家知道,就是多多聽聞佛的名號。我們跟各位講過,這些佛號都是報身佛。記得!通通都是報身佛。因為報身佛是起作用的,多聽、多念,對你會有好的作用,知道嗎?假如《地藏經》沒時間從頭念到尾,你也不是真的想「要怎麼樣入法界」,那這一品〈稱佛名號品〉你要常念,甚至於要背起來。沒幾個字,耐著性子就背起來了。為了你好,為了自己好,我就把它背起來。這裡頭一共有十九個菩薩名號,加上一個,一共二十個;加上哪一個呢?那一個你自己去猜,我不跟你講。這二十個名號對你有絕對的幫助。前面這十個佛比較特別。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個一個來看。地藏菩薩說,假使有人聽聞「無邊身如來」的佛名,「暫生」恭敬,只要「一念間」生起恭敬心,就可超越四十劫的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這可是地藏菩薩說的,要不要念隨你了。第二個佛是「寶性如來」,假使有人聽聞寶性如來的佛名,「一彈指頃,發心皈依」,聽到馬上皈依寶性如來,這個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很贊喔!各位當下就可以發心皈依「寶性如來」。

第三個是「波頭摩勝如來」,假如有男子女人,聽到這個佛名,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何況是志心稱念?所以各位要多念幾聲。第四個佛叫作「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聽到這個佛名,一念皈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第五個佛叫作「拘留孫佛」,假如有男子女人,聽到這個佛的名號,志心瞻禮或是讚歎,這個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地藏菩薩遇到的佛太多了,各位知道拘留孫佛是誰嗎?他就是賢劫第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

第六個佛叫作「毘婆屍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這個佛是過去七佛的第一尊佛。第七個佛是「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第八個佛叫作「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第九個佛叫作「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第十個佛叫作「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這些佛都有他的因緣,我們沒時間一個一個跟你講,各位可以自己去查資料。這些佛都在華藏莊嚴世界海里,他們的本願都很殊勝。我們現在發願,也只能從你自己身上發願,各位能不能發這些佛的大願呢?這些佛號多念,你發的願就會很殊勝。這十個佛都是很殊勝的,願力都非常不可思議。

「又於過去有凈月佛,山王佛,智勝佛,凈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後面這裡有九個佛。從前面到這裡已經念了十九個佛號,大家對於佛名號一定要生恭敬心。

有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對於所有其他宗教信仰的神,你也要有恭敬心,不要有「啊!他是外道神,我們有佛菩薩就好」的說法,如果這樣,晚上睡覺你就知道了。尤其是這些所謂護法神將,你不要亂罵,也不可輕視,更不能藐視任何宗教的教主,一樣都要有恭敬心,因為他們可能都是這些佛的種種的方便示現,所以我們一律都要尊重;因為你沒有天眼,也沒有法眼,更沒有佛眼,根本看不出來他是誰示現的。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毀謗到佛了,何必自己造業呢?至少他不叫人家做壞事,所以我們應該彼此尊重。這是中卷經文的部份。簡單地各位提一下,這些佛菩薩的出現。第九品是地藏菩薩講佛的部份,是講你入法界以後,無量無邊諸佛,你都可以遇得到。所以它最後講你一定可以進入,原因就在這裡,「大通山王佛」就在這個地方。

接著是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我們先看底下的經文: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這一品經是地藏菩薩問佛陀:「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希望佛能夠講一下,南閻浮提眾生在修福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布施,為什麼有輕有重?有的人一生受福,有的人十生受福,有的人則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報,這是為什麼?地藏菩薩問佛這個問題,難道他不知道為什麼嗎?他當然知道,他是請佛來告訴我們,好讓眾生懂得要怎麼樣布施比較好。從當機來講,「佛」跟「地藏」對應,這是我們自性中的對話;你也想說:「我要布施,應該要怎麼布施會更好?」

佛跟地藏菩薩講,就等於是告訴我們。他第一個講,假如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遇到最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痴、無目等種種不健全的人,這些大國王等,「欲布施時」——你注意到,就是要布施的時候——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這些國王等所獲得的福利,就像「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布施給這些貧窮下賤的人時,能夠這樣誠心誠意的真心布施,所得的福利跟布施給百恆河沙佛的功德是一樣的。

我們在進行生命教育時,常跟各位講,你要發心真的做,看起來是世間善法,但是那個「真心」是你出離三界的關鍵。真心是什麼?這很難跟你講的清楚,每個人都想真心,可是往往在你那個所謂真心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另外一個目的,但你自己也不清楚。可能你是為了那張證書,不是真心的。假如是真心,你的救濟只是要讓那些貧窮的人免除痛苦。各位在廣度眾生、廣設方便時,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假如你還要回過頭來,希望「我能獲得些什麼?」那就不是「為眾生」。想想看,關鍵在這裡。經文這裡一共舉了十個,前面五個都是跟這些「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講的。

第二個是跟這些國王及婆羅門講「對於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能夠躬自營辦,供養布施」的福報。第三個是講「遇到先佛塔廟或經像毀壞破落,能夠恭敬發心修補」的福報,所以它講:「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第四個是講,「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卧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第四個雖然是講未來世的國王及婆羅門等,其實也是跟我們講的意思,就是跟那些生活不錯的人講。假如你遇到這些老病及生產的婦女,能不能真心的來幫助他們?它這裡講「具大慈心,布施醫藥等」,這些困苦的人要生產,但又沒有錢,這時你要真心的給予幫助,而且不要期望人家的感謝,連留個電話也不必了,這個才是真的。

後面五個也是一樣,都是講這「功德利益」的部份。我們要跟各位講,這十個是講圓滿的意思,就是在你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情境,布施的時候不要有所揀別——哪些是我要,哪些是我不要。它這個講的都是指生活上有餘力的人,不是被生活逼得很苦的人。在古代的印度,國王和婆羅門皆屬貴族階級,指的是這些生活很悠閑的貴族們;來到現代,就是講生活穩定、有點儲蓄的人。當你在面對那些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人,要真心的給與幫助。真心給與,當中就沒有一絲毫的目的,要留意到這一點。佛法講的都是生活中的東西,以「齋僧」來講,它的意思就是培養僧人,我們現在都演變成請師父吃飯。請師父吃飯不是齋僧的意義,它是要你怎麼樣去培養僧眾、培養這些修行人?為什麼說「造塔廟、印經書、齋僧」這些功德最大?雖然救助這些困苦的人是直接的,「造塔廟、印經書、齋僧」這些看起來是間接的,但是為何間接的功德比較大?因為一旦你把這些人才培養起來,他可以饒益無數的人。蓋塔廟給大家來膜拜、頂禮,看起來是屬於世間的,事實上一個塔廟就像是一個「出世間的學校」,因為它從心理上把你內心的桎梏解除,讓你得以超越,所以它的功德很大,關鍵在這裡。

下面是第十一品〈地神護法品〉,我們先來看經文: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盤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地神護法品〉是「堅牢地神」跟佛講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部份。這個地方講的「地神」,主要是「心地」,生命中內在的根本所示現的。他講到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這四個菩薩,這四個菩薩很特別,前面我們講中台八葉院時也跟各位談過,地藏菩薩與這四尊菩薩是修行中最重要的菩薩。那四個菩薩主要是次第道,地藏菩薩是圓融道。你要留意到,以前你不知道,現在來聽就知道了,不過知道也不算,你要做到才算。

堅牢地神跟世尊提到:「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嘆,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這個就告訴你,你直接弄一個地藏菩薩的寺院,自己在家裡做供養。以現代來講,家裡要弄一個地方,最好是面向南,但沒有南面的位置,向北方看或東、西看,都沒有關係。總之,你在家裡設一個區域,擺個地藏菩薩形像,怎麼做都好,天天燒香供養,瞻仰禮讚。這樣供養可以得十種利益。第一,土地豐穰;第二,家宅永安。「土地豐穰」就是講,做事業的人可以事業順利;上班的人上班順利,人家要裁員,不會裁到你。第三,先亡升天;第四,現存益壽;第五,所求遂意;第六,無水火災;第七,虛耗辟除;第八,杜絕惡夢;第九,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無水火災」,早上才下個雨,交通就亂成一團,可是你出去,就是不會遇到,好像搭直升機飛出去。所以我看還是家裡供地藏菩薩,這個比較實在。這是堅牢地神所提的。

最後世尊跟堅牢地神講:「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佛是跟堅牢地神和持分地神們講,只要有人按照《地藏經》來修行,你們就以本神力而擁護之;「以本神力」就是堅牢地神的神力。堅牢地神在中國來講就是「姜子牙」,因為《封神榜》里,他宣讀封神榜,封來封去,封了一大堆,最後忘了把自己封進去,後來天帝釋發現還有一個土地沒人管,就把地球歸他管。哇!這下子最後一個賺到了。我們一般稱呼的土地公是持分地神,不是堅牢地神。堅牢地神有大威神力,統管這個地球的事情就對了。所有的菩薩經過這個地球,在他那邊都有記錄,所以他很清楚。你依《地藏經》行事,我告訴你,叫作畢竟成佛,這個是你要出世間的一個關鍵,也是圓融道最直接的一個法門。理論的部份,真要講的話,那太複雜了,我們講的是《地藏經》,不是講《華嚴經》,《華嚴經》講的就是整體的部份,這個地方我們只是簡單地跟各位提一下。

接著我們來看第十二品〈見聞利益品〉的經文: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若能以此回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第十二品是〈見聞利益品〉。這品經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第三次循環」,因為這裡又講到「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這是第三次放光。第三次放光以後,還是一樣有種種的菩薩來,佛就直接告訴大家說:「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人天中利益等事」,這是第一個;「不思議事」,這是第二個;「超聖因事」,這是第三個;「證十地事」,這是第四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這是第五個。這五個是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的。雖然是佛讚歎地藏菩薩的,但意思也是跟你講,當你這樣稱揚、稱念地藏菩薩,就可以獲得這五種殊勝的果報,人天中所有不如意事,你都可以超越它;生活中遇到煩惱,不知道該怎麼做,你記得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這個叫作「不思議事」;「超聖因事」,你想要修行,不知道怎麼下手,你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但是你要記得「圓融道」那三件大事——第一,「對佛法僧三寶具足信心」,這裡頭包括三個條件: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第二,「盡形壽奉行菩薩道」,對三寶有信心行菩薩道,最少是盡形壽,假如連形壽都盡不了,那就沒有辦法盡未來際;至於如何廣?那就要「廣設方便」了。第三,「每天做歸零功課」,遇到任何挫折,業相現前,都是做歸零功課「一百零八拜」;一天有幾個,就幾個「一百零八拜」。你假如說「我一天二十幾個」,那叫作活該!你怎麼會有那麼多不如意事?假如真有那種情況,你可以篩選幾個最嚴重的,因為有可能在仔細尋找自己的缺點時,你會過於苛刻,把一些芝麻綠豆的事也通通挑出來,不必。一開始最少一天五次,加起來總共是「五百四十拜」,那對你還至於會怎麼樣。五百四十拜,拜完大概是一個半鐘頭,你只要這樣拜,拜到身心覺得很輕鬆時,大概你的業力就要消除了。剛開始拜,可能全身會像新買回來的機器人一樣,一拜下去,骨頭會「唭唭叩叩」叫,當你拜到覺得「拜起來很舒服時」,大概就沒業力了。那時你會覺得,即使找不到有不如意的事也要拜,這時你的業障就過了,命運就改變了。

佛讚歎完地藏菩薩後,這時觀世音菩薩也起來讚歎地藏菩薩,並且希望世尊為未來一切眾生,再講講地藏菩薩有什麼功德利益不思議事。「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佛一共講了十個,這是第一個。

它這裡是講天人福報盡了,現五衰相或墮於惡道者,只要看見地藏菩薩的形像,或是聽聞地藏菩薩的名號,就可以轉增天福,永不墮三惡道。講天人你可能不懂,我們以現代人來講,就是現在福報還不錯的人,有一天福報盡了,當官的人,官就當不成了,下次選舉就落選了;做事業的,事業就做不好;「衰相現前」時,有的身體健康就產生變化,有的是家庭發生變化。總之,就是由盛轉衰的整個變化。這時候,你只要看見地藏菩薩的形像或聽聞名號,一瞻一禮,就可以轉增天福,受大快樂。告訴各位,你不要等到這些現象出現時才要求做,趁現在有機會、有能力,奉勸各位發心造地藏菩薩像,不用太多,一百零八尊就好。當然還是隨分隨力,有錢有能力就造,要不要造就看捏,做了功德是你自己的。

「複次,觀世音……」,經文只要講到「複次……」,就是要另起一段。佛一共講了十個,到最後面一個「佛告觀世音」,那就不講「複次」了。最後一個,佛跟觀世音講,地藏菩薩在閻浮提有大因緣,對眾生有大利益,就算是百千劫也說不盡。所以,最後要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這品經文的最後面,是世尊的偈贊,叫觀世音菩薩來護持地藏菩薩的部份。

第十三品是〈囑累人天品〉,這是最後一品了。我們先看一下經文: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這個是第三個大眾集會的品目。「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注意了,這四句話你要背起來。「辯才」在這裡,不是「辯論口才」之意,而是指你的才能、才華不可思議;因為他要廣設方便,所以要有很廣泛的才華。用現代話的另一個講法,就是飽讀經書、能力很廣的意思。

這品經裡面,最主要的就是「虛空藏菩薩」的出現。「虛空藏」就是福報多如虛空的寶藏的意思。它經文裡面講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以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假如「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這些種種的功德利益當中,以「畢竟成佛」為究竟,就是直接入法界,達到止於至善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們知道有很多的法門、經典,都提到「最後畢竟成佛」,每一部經也都有它的根據;而這部經是告訴我們,怎麼樣透過圓融道,從這個世間結構進入法界結構的成就方法,所以最後的總結就是這個「畢竟成佛」。

我們再看一下「胎藏界曼荼羅」。從東門向西門,由上往下,最外圍是「外金剛部院」(東方),再進來是「文殊院」,主尊是文殊師利菩薩,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會成佛;再進來是「釋迦院」,主尊是釋迦牟尼佛。「文殊院」、「釋迦院」表過去佛。再進來是「遍知院」,主尊是「一切如來智印」。進入「中台八葉院」有本尊「大日如來」。「遍知院」和「中台八葉院」是現在佛。未來佛要怎麼成就?「持明院」,是以「般若菩薩」為主尊;先有般若空性,然後獲得虛空寶藏,再入「虛空藏院」,又入「蘇悉地院」成佛;「蘇悉地院」就是成就的意思,以「寶瓶」代表。為什麼成佛之前跑出一個「虛空藏菩薩」呢?《地藏經》最後講畢竟成佛,也是虛空藏菩薩來講;這個理上、事上,佛法是一體的。你看《地藏經》跟這裡有什麼關係?他就是把整個胎藏界的部份,從「地藏院」進入「觀音院」,到成佛的過程。這沒人講,你就不知道了,經典一定要交會地去看,你才看得出來。所以《地藏經》本身就是密教、密法,但是所有修密的人沒有密碼,所以就進不來這個密教寶藏,也得不到寶藏。現在我把密碼交給你,其他就看你自己了!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推薦閱讀:

無盡的孝道—地藏菩薩
《輕鬆伴我心》
縱將白刃臨頭顱,猶如利劍斬春風
《地藏菩薩本願經》(二)
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TAG:菩薩 | 法師 | 地藏菩薩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