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鑒賞(鑒賞表達技巧)

鑒賞表達技巧一、表達技巧簡介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在現代作品中,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另外還要分清實寫和虛寫,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還有視覺聽覺嗅覺等不同的感受。

景物描寫作用

v塑造背景環境。營造氣氛。以景襯情,以景襯境。襯託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奠定感情基調。推動情節發展。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由於是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種事物或情況抒發感情,直接抒情時的語言往往有強烈的主觀性色彩。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是直接吶喊出心中的不滿,表明了自己與權貴們決絕的決心。

(2).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於物、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來抒發感情。我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野草、溪流、落日、沙漠、古道、邊關、清風、細雨等作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借頑強抗爭的「原上草」,盡情抒發了抗爭命運的強音。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無比的喜愛之情。當讀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家人的思念躍然紙上。

2.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要讀懂詩歌就要掌握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襯托、渲染、象徵、對比、先揚後抑、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以聲襯靜、以動寫靜、欲揚先抑等

 (1)、比興手法  比興手法是古代詩歌中較常見的,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  (2)、對比手法  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將封建統治集團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與勞動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奪、凍死路旁的悲慘狀況,作了鮮明的對照。  (3)、象徵手法  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及對人生的樂觀態度。   (4)、渲染烘托  如柳宗元的「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通過對景物的渲染烘托,抒發了他對劉禹錫等人的懷念之情和遭受貶逐的感慨;又如白居易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瑟琶行》),渲染了一種蕭條悲涼的氣氛。渲染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技法。在文學創作中指用較為濃重的筆墨,連續用幾個、十幾個乃至幾十個情調一致而又富於變化的意象對同一種環境氣氛、人物行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藝術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烘托:畫家畫畫,如果孤零零地畫出一個月亮,就會顯得單調;如果在月亮的周圍畫上幾縷彩雲,月亮就顯得格外有神。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5)、運用典故  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因為詩歌要「寓萬於一」,以簡括體現豐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兩點,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這些典故的運用,借用歷史事實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直用

直接引用典故的本來意義,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用周瑜破曹的故事,展示了周瑜的颯爽英姿,折射出的是詞人內心深處建功立業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詩的最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詩人巧用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賢,禮賢下士之不凡氣度來勉勵自己,以求一統天下偉業的實現

活用

靈活地變用典故,突出典故某一個側面的意義,從新的角度加以引申發揮。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的是有關廉頗的舊事,以廉頗自況,感慨自己雖年事已老,可為國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無人問津。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詩句。原詩是寫熱戀中的女子對情人的思念期待,曹詩借用這詩句表明對才識淵博的人的期待。

反用

按典故的固有含義反其意而用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原是後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宋文帝建立行宮的勝地,用「可堪回首」讓人倍覺失望,持批判態度。

姜夔《揚州慢》的「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原詩顯示的是揚州十里長街的繁華景況,詞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現了揚州現狀的凄涼情形,從而寄寓了詞人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7)、虛實結合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又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8)、襯托是古典詩歌重要的藝術技巧,襯托分為正襯與反襯。暢當的《登鸛雀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兩句,就是「以天垂四野、黃河奔向遠方山谷的壯闊景象,映襯出鸛雀樓的雄偉氣勢」

(9)、動靜手法是指在一首詩中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門」,就是以響襯靜,與「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3.謀篇布局的技巧古代詩歌,尤其是近體的律詩絕句,篇幅雖然短小,但十分講究謀篇布局。上一講引到的王維《觀獵》,首聯起得突兀,「風勁角弓鳴」大有先聲奪人之勢;頷聯寫發現獵物,奮力追擊的情形,生動而又逼真;頸聯寫獵罷歸營,不著痕迹地表現了將軍策馬疾馳的風姿;末聯以「回看」一語寫將躊躇滿志的神情,以與首聯對比照應,頗令人回味。清人評論這首詩時說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絕頂」這絕非過譽。懂得古代詩歌謀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詩歌鑒賞必備的條件。詩歌的句式是相對固定的,比如律詩中的起承轉合,詞中的過片,上下片之間內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規則,這些為同學們準確地理解詩歌提供了條件。 古典詩詞的一般結構是先寫景後抒情。如蘇軾的《念奴嬌》,上闋狀寫赤壁之景物,下闋通過與周瑜經歷的對比抒發「人生如夢」的感慨。而作為唐詩之巔的律詩,很多暗合「起承轉合」這一結構。金聖嘆說律詩的結構如四季:「一二須條達如春,三四須蕃暢如夏,五六須掣制如秋,七八須肅穆如冬。」試舉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為例:「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一二句寫登山一事起,為引發詩情做鋪墊;三四兩句緊承一二句,寫詩人對登高一事的主觀感受;五六兩句用「但」(只)字一轉,拓展到對人世的感嘆;七八借用典故凝重結尾。整首詩歌,一層進一層,顯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1)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

(3)、呼應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繫。

(4)、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層層深入、首尾呼應、有總有分、詳略得當、巧妙過渡、伏筆照應、鋪墊、卒章顯志、以小見大等。

。4、修辭手法的運用

主要有比喻、比興、擬人、誇張、對偶、反覆、互文、雙關等,重在理解其作用。

詩歌有很多種修辭手法,如誇張、擬人、對比、比興、比喻、借代、設問、反問、對偶、反覆、重章疊唱等。掌握常用的修辭手法,對理解詩歌的感情和創造的意境很有幫助。以下列舉常用的8種修辭手法。

A.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動化。如劉禹錫的《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B.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出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中「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生白髮,髮長「三千丈」,愁思深重啊!

D.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對偶是詩歌中格外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其中「無邊落木」對應「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下」的落葉聲對應「滾滾來」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從中不難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E.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如林逋《山園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先偷眼」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F.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用名片語合,構成典型環境。

G.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H.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二、典型試題分析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的題目望海樓米芾雲問鐵瓮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江城內。②鐵瓮:鎮江古有「鐵瓮城」之稱。③滄洲:濱水的地方。(1)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瓮城矗立雲間,鄰近青天,作用是。(2)本詩頷聯分別冠以「三峽」和「六朝」,從和兩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了詩歌的氣勢。(3)對「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A.登樓望江,聯想到了三峽的險峻B.片片帆影,倒映在詩人的酒樽里。C.征帆流舸,激起詩人飲酒的豪情。D.濤聲陣陣,引發詩人作詩的雅興。(4)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①②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題。米芾的詩題為「望海樓」,而從樓所踞的城池寫起,這是為望海樓鋪設高接雲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環境。於是第二句開始寫樓,樓而能「飛」是形容樓高如同凌空架構,又是形容樓檐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首聯二句是詩人自遠方對望海樓的仰視。堅如鐵瓮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限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極寫望海樓的高峻奇偉。可見第(1)題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樓的高峻。命題者就詩的第二聯出了兩道題。這一聯寫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望海樓下臨大江,晝夜奔騰,濤聲入耳,觸發了詩人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動了舉樽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謂妙趣橫生。在這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景與情一下就脫開了眼前的實際,空間、時間大大拓展。詩人馳騁想像,讓江聲帶著三峽崔巍險峻,讓帆影映著六朝的繁盛。這樣,詩人的見聞感受便突出瞭望海樓的高大久遠。可見第(2)題的答案是:空間、時間;第(3)題的答案是B。就在詩人盡情觀賞、興緻勃勃之際,黃昏來臨,遠處傳來陣陣的畫角聲,像在催促紅日西沉。日落了,平靜的江邊升騰起白色的霧氣。這一聯寫景是自樓內向樓外遠望,視線隨地平線延伸。在這裡,紅日、白煙形成色彩對比,日落、煙起形成動態對比,畫角之聲與黃昏的靜又形成對比。它們又融合起來構成完整的畫面。這樣看來,第(4)題的答案是①色彩(紅、白);②聲音(畫角);③動態(催、起)。(寫出其中兩點即可)尾聯由「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透露出茫然、低沉、傷感的情緒。本聯因與試題無關,不再作分析。四、練習及答案1.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秋思張籍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1)秋風本無形,詩人為什麼用「見」?請說說你的理解。答:(2)「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一個成功的細節描寫。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一細節描寫的成功之處。答:2.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畫眉鳥歐陽修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1)這首詩寫了幾種畫眉鳥?是怎樣寫畫眉鳥的?答:(2)作者寫畫眉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3.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東欄梨花蘇軾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1)詩人為什麼見「東欄一株雪」而「惆悵」?請聯繫全詩作簡要分析。答:(2)有人認為「梨花淡白」與「一株雪」相重複,主張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熳」。你對這一主張有什麼看法?答:4.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渡湘江杜審言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審言,唐代詩人,唐中宗時曾被貶到極為偏遠的降州。這首詩是他被貶的途中所作。(1)清人吳喬說:「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試據此對「今春花鳥作邊愁」一句作評析。答:(2)簡析「獨憐京國人南竄」在整首詩中的作用。

答:5.閱讀下邊一首詞,完成(1)—(2)題。鵲橋仙夜聞杜鵑陸遊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鳴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鄉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注]①驚殘:驚醒。②故鄉:即家鄉。(1)這首詞「茅檐人靜」等三句描寫了什麼景象?有什麼作用?答:(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鵑」兩句運用了什麼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答:附:答案及簡析1.(1)秋風無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黃,百花凋零,給自然帶來秋光秋色,因此雖無形卻可見。用「見」可將秋風及其帶來的秋景聯繫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2)這一細節看似平常,但它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複雜而微妙的心理。能讓讀者體味其中濃濃的鄉思之情。2.(1)這首詩寫了兩種畫眉鳥,一是林中的,一是籠中的。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畫眉鳥。前者在林中「隨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後者鎖於金籠之中,完全沒有自由。(2)這首詩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讚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的憎惡之意。3.(1)詩人見梨花而「惆悵」是因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開、柳色深青遠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傷春之感;「人生看得幾清明」便是直接感嘆人生短促)(2)不能改為「桃光爛熳」,因為「梨花淡白」是緊扣詩題寫景,如果改為「桃花爛熳」本詩就變成寫桃花了。「花滿城」也就成了「桃花滿城」了。4.(1)「今春花鳥作邊愁」是從憶昔游轉到今春的邊愁。鳥語花香本應給人以歡樂,然而詩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發遠去邊疆的哀愁。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且句中「花鳥」更反襯出邊愁。(2)這是全詩的中心,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兩句憶昔游而悲,見花鳥而愁;後一句為江水北流而感嘆。這都是詩人遠離京城,正在南竄途中的感慨。這三句都是從「獨憐京國人南竄」生髮出來的。5.(1)這三句描寫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於為杜鵑出場作鋪墊,也為後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的心境作鋪墊。(2)運用烘托手法,其好處是以「靜」襯托出杜鵑啼聲的悲切。(「總無聲」襯「啼杜宇」,而啼聲「催成清淚」)。

推薦閱讀:

胖人穿衣有技巧 ,學會這幾種搭配瘦成閃電!
墳地(公墓)安葬技巧
『非薦品』談戀愛一定要有技巧嗎?
vivox9和x9s使用起來有什麼技巧?
刁吉祥:看命技巧 八字論命(一)

TAG:詩歌 | 表達 | 技巧 | 古典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