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漆黑的夜晚,他們可以看到常人看不見的東西

周一·最新發現 |周二·牧夫專欄

周三·太空探索 | 周四·觀測指南

周五·深空探測 | 周六·星空的詩 | 周日·天文周曆

作者:沈環宇

編排:馮中

「如果你的身邊恰巧有一位天文愛好者,也許你時常會看到他(她)好似螞蟻搬家一樣拖著沉重的旅行箱上山下鄉,去野外觀星。許多人以為他們是特地去觀看什麼壯觀的天象。事實上,我們頭頂的星空是很靜謐的,除了偶爾飛逝的流星,並沒有什麼特別刺激眼球的東西。而他們之所以選擇在那一天出行,無非是三個因素剛好湊在了一起:晴天、無月、周末休班。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翻翻日曆看一下的話,你會發現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好日子一年之中也沒多少。這種日子對普通人來說也許只是一個曬被子的好時機,而對天文愛好者們卻意味著一場期盼已久的盛裝節日。

接上篇

無獨有偶,夏季夜空中最令人著迷的銀河(Milky Way)看起來也是煙霧狀的。西方人曾以為那是天堂中一條用牛奶鋪就的道路。1609年,當伽利略把自製的天文望遠鏡指向銀河的時候便發現它其實是一條由無數單個的恆星組成帶狀結構。也許是類似現象啟發了後來的天文學家,有人開始猜測天上所有的雲霧狀天體都是未被分解開的星團。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 1738~1822)就曾經耗費相當大的精力用於磨製超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其初衷之一便是試圖將更多的雲霧狀天體分解為單顆恆星,以證明其星團本質。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有些出人意料。的確,赫歇爾利用更大的設備成功分解了一些前人難以分解的星團,但與此同時也發現了更多更加暗淡的深空天體。其數量之多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赫歇爾不得不將它們以一千個為一組分批出版,公之於眾。這便是後來NGC星表和IC星表的雛形。

到上世紀初的時候,天文學家手中口徑最大的望遠鏡當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爾遜山上的254厘米(100英寸)胡克反射望遠鏡。據說邁克爾遜曾用它測定參宿四的半徑和距離。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巨無霸設備也只能將很少一部分深空天體分解為單顆恆星,餘下的雲霧狀天體則被天文學家籠統地稱為星雲(Nebulae)。至於星雲的本質究竟是「星」還是「雲」,它們究竟是銀河系以內的天體還是銀河系以外的星系,這些問題在當時都不甚明了。不過在此之前,有人曾發現某些星雲的直徑同照亮它的恆星的亮度成正比,而另一些人則從M51這樣的深空天體中發現了螺旋結構存在的痕迹(參見圖4與圖5)。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Edwin P. Hubble, 1889~1953)據此猜測前者多為銀河系內的雲團,而後者則是一些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恆星系統。等到1924年的時候,哈勃終於獲得了支持自己猜想的關鍵性證據。當時,他利用威爾遜山上的望遠鏡成功分解出了M31附近的幾顆單個恆星,然後利用造父變星法測定了它們的距離。他發現這些恆星距離我們都遠達數十萬光年(這個數字後來被修正到254萬光年),遠超當時已知的銀河系尺度。由此哈勃確認了第一個河外星系的存在,即前文提到過的仙女座星雲。

圖4,1845年由羅斯伯爵(Lord Rosse)手繪的M51。他在使用一套口徑為72英寸的反射式望遠鏡目視時發現了M51的螺旋結構並手繪下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5,現代的照相設備拍攝的M51渦旋星系照片,與圖4對比之下不難看出羅斯伯爵手繪的真實程度令人驚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埃德溫·哈勃的發現不僅終結了天文學界關於宇宙島(即河外星系)是否存在的多年爭論,而且澄清了深空天體的本質。如今,天文愛好者所關注的深空天體通常包含了以下八種類型的天體:1)疏散星團;2)球狀星團;3)行星狀星雲;4)發射星雲;5)反射星雲;6)暗星雲;7)超新星遺迹;8)星系。

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它們。

1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

這兩類天體都是最早被發現的深空天體類型。疏散星團以前文提到的昴星團為代表。其他一些肉眼可見的疏散星團還有金牛座的畢星團(Cr50)、天蠍座的托勒密星團(M7)、南天的珠寶盒星團(NGC4755)等等。從全天分布上看,疏散星團基本都位於銀河系平面附近,垂直於銀河系平面的兩個銀極方向上則少有分布。事實上,疏散星團的成員們看起來並不總是聚集在一起的。隨著天體測量技術的提高,天文學家們發現許多夜空中看似不相干的恆星,實際上卻可能同屬一個疏散星團,只是由於星團中心距離我們太近,難以察覺而已。這樣的天體系統統稱為移動星群。最著名的移動星群當屬大熊座移動星群(Cr285),它的成員星囊括了從北斗七星到天兔座的許多亮星。該移動星群的中心距離地球約80光年,移動方向朝向人馬座。

球狀星團以前文提到的武仙座暗弱天體(即M13,武仙座大球狀星團)為代表,此外,位於人馬座的球狀星團M22也屬於最明亮的球狀星團之列。不過,在南半球的天空里還隱藏著兩個更大、更壯觀的球狀星團:半人馬座歐米伽星團和杜鵑座47星團。只是它們的赤緯較低,只適合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觀賞。與疏散星團不同的是,球狀星團看起來更緻密,尤其是核心處,幾乎不可能分辨出單個恆星。球狀星團的直徑一般在十光年左右,成員星數目可達十萬量級。目前已經發現的系內球狀星團約有150顆,以銀河系核為中心呈球形分布。不過,由於我們的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夏、秋兩季天空中的球狀星團數目似乎更多一些,而冬、春兩季相對較少。

2

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得名自它在望遠鏡中的形象,因為它們初看起來就像行星那樣,會呈現出一個細小的圓面。不過也有面積廣大的例外,例如寶瓶座的螺旋星雲(NGC7293)在望遠鏡里看起來就有半個滿月那麼大。夜空中的行星狀星雲數目繁多,形狀千奇百怪,色彩斑斕,放在一起,儼然就是銀河系裡的一場珠寶展示會。它們的來源多為新星爆發,有的還可以用望遠鏡在星雲中心找到當年爆發後殘留的中央星(一般是白矮星)。

3

發射星雲、反射星雲和暗星雲

這實際上代表了星雲存在的三種方式,前兩種是可見的,後一種則是因為不發光的巨大星雲遮擋了其背後的星光,因而看起來好像是星海中間一個神秘的空洞。最著名的暗星雲當屬南十字座中的煤袋星雲,人們用肉眼就可以在南半球的銀河中看見其輪廓(參見圖6)。

圖6,南十字座與煤袋星雲。圖中央四顆星組成的十字架便是南十字座,它左下方那一片黑色無星區域即煤袋星雲。南半球的原住民早在史前時代便知曉這個星雲,可是北半球的人們直到1499年才得知它的存在。煤袋星雲沒有正式的NGC編號。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發射星雲和反射星雲是根據星雲的光譜類型來區分的,不同的光譜類型代表著完全不同的發光機制。一般來說,發射星雲之所以能被看到,是因為它的附近存在熾熱的恆星或者星團,星雲中的氫原子被後者加熱後發生電子軌道躍遷。當電子被氫原子核重新俘獲的時候便會向外輻射特定波長的光子。在宇宙空間里,這種輻射以656.28納米波長的紅色H-α線為主。所以發射星雲看起來都是紅色的。圖6的右下角就可以看到三片這樣的發射星雲。

相比之下反射星雲的發光機理要簡單得多,它實際上就是一片被附近恆星勉強照亮的暗星雲。根據瑞利散射定律,光的散射能力同頻率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反射星雲看起來基本都是天藍色的。

4

超新星遺迹

這類天體中有一個如雷貫耳的成員,即梅西耶星表的第一號天體:金牛座蟹狀星雲。它是1054超新星膨脹至今的遺迹。它之所以著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它是少數能被人們與歷史上已知的超新星爆發事件相結合的星雲遺迹。要知道,歷史上多數有記錄的目視超新星都沒有在可見光波段留下痕迹,或者說,夜空中絕大多數的超新星遺迹都是史前時代的某次爆發留下的。比如雙子座中的水母星雲(Jellyfish Nebula, IC443)就來自於三千至三萬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發。

圖7,哈勃色版的水母星雲。

圖片來源:每日天文一圖(APOD)

5

星系

此類天體中最著名的當屬前文講到的仙女座大星系(M31),它的規模約為銀河系的兩倍,距離地球254萬光年,幾乎是人類裸眼能看到的最遠物體。距離M31不遠的三角座內還有一個肉眼勉強可見的漩渦星系M33,是本星系群里僅次於M31和銀河系的第三大星系。除此以外,在南半球還有兩個更壯觀的河外星系,即大、小麥哲倫雲(Magellanic Clouds),它們都是距離我們較近的銀河系伴星系。由於銀河系塵埃帶的阻擋,本星系群以外、肉眼可見的河外星系基本都分布在遠離銀道面的地方,或者說南、北銀緯比較高的方向上。比如,北銀極附近的獅子座、后髮座、室女座、大熊座和牧夫座等等都是河外星系大量聚集之處。同理,南銀極附近的鯨魚座、鳳凰座和天爐座中也分布有許多著名的星系和星系團。這些星座的深空天體均以星係為主,前四類天體較少。

如此看來,單單是深空天體就有那麼多有趣的目標等著人們去探索。天文愛好者們自然也就每晚都忙得不亦樂乎了。

- 完 -

配樂:解仁江

責任編輯:馮中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號:astronomycn

梅西耶天體周期表

via 牧夫天文

◢ 贊 賞 本 文 作 者 ◣

打完賞記得加牧夫君好友:aimufu

謝謝閱讀


推薦閱讀:

夏日沉醉的夜晚之醉人合聲
你所經歷過的最漫長的那一夜是什麼?
一定要在黑漆漆的夜晚看的冷門知識,一定要悄悄地看哦
半夜去天安門廣場蹲守升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800度的近視眼不帶眼鏡晚上在高速路上開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TAG:夜晚 | 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