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高速公路(護法法師)

涅槃的高速公路 護法法師

  自序

  《涅槃的高速公路》是在傳達「樂行道,速通達」的觀念。一個人學佛之後,不快樂,有悶氣,有束縛,是不正常的。不快樂的人接觸佛法,會變得快樂;快樂的人,會更快樂;更快樂的人,則解脫更快。這是檢查佛教徒的工具,是「涅槃的高速公路」。

  佛法引導人們互相尊敬、友善,但不是擁有!真正的宗教思想不是佔有或控制,不是一師、一寺、一道場或一地域的「山頭主義」,而是了無掛礙,讓身心獲得完全的自由。自由是解脫的序曲,沒有自由,猶如身處監獄。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融入了本土文化,好像食物加了調味料,雖然口味十足,但已失去了佛陀的原味思想。佛法傳遍世界,大家通常只會說:「佛教在尼泊爾、泰國……」,但中國人卻信心堅定地自稱為「中國佛教」!這是需要大家好好省思的。

  本書的內容,有些是上課的筆記,故事的部分曾刊於《維鬘》、《妙心》等雜誌。

  附錄的故事出於巴利聖典,與中國佛教的味道可能不太一樣,大家可以試著嘗嘗不同的口味。中文表達或許無法傳盡佛陀教法的妙處,請讀者發揮想像力,用心體會。

  《涅槃的高速公路》,有些人感覺書名奇怪,也有些人覺得蠻好的。個人出版此書的目的,是要服務大眾,與大家分享佛法。讀者若因此感動,請與他人分享;若覺得無聊,個人還是很感謝。


  1. 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就有十八界。由此可以深入認識自己。

  2. 自問:每天眼睛見的東西有多少?算一算,能分辨的有多少?能記得的有多少?影響身心的又有多少?人們有太多的煩惱都由眼而入,所看到的不斷刺激,持續消耗身體的能量。因此,一旦六根因為外境的牽引而亂跑時,坐下來,休息五分鐘,或許可以使身心恢復平衡。

  3. 同一色塵,小朋友產生的眼識與大人不同。小孩的眼根較清凈、無污染;大人內心複雜,又有各種習氣,不能如嬰兒般純潔清凈。

  4. 別人一句好話或壞話,我們往往不讓它隨時間過去,而把它留在腦中,存檔在心裡,時時影響著身心。

  5. 人們常常告訴自己:「我在想(某事)」、「讓我好好想一想」,或勸告別人:「你要仔細想一想」。殊不知其中的「我在……」、「讓我……」、「你要…… 」皆是根本煩惱。抓住這個我相不放,就永遠不得解脫。

  6. 「我」這個概念,從那裡來的?「心」所製造出來的。

  7. 因應問題,一味地「想」,並不能解決。因為「想」始終只是「想」,而且想完一件,可能接著產生另一問題。倒不如以單純喜悅的心情面對就好,不必浪費時間和精神在「想」。

  8. 學習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觀照色(聲、香、味、觸、法)的來臨,清清楚楚地知道顏色(聲音、香氣……)的來來去去,不執著。常常這樣練習,可以達到如如不動的境地。

  9. 「貓」不知道人們稱它為「貓」;「豬」也不曉得被稱為「豬」。「貓」、「豬」只是文字稱呼的假定名相,並不是真實。我們也不清楚貓怎樣稱呼人們!我們說豬笨,它真的笨嗎?說豬臭,它並不覺得自己臭。因此聽別人講一句話,不該立即相信,必須以智慧分辨。

  10. 自問:生活中,什麼人、事、物控制著我們?是自己作主?或被別人控制?有人被老闆控制,有人被工作和責任控制,有人被家人和同事控制,有人被錢控制,有人被感情和婚姻控制,不得自由。想想:是否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心)所控制,成為它們的奴隸?

  11. 生命的目的是為了生存。但追求維持生存的資糧,也會反過來牽制我們。

  12. 身體、生理上的欲樂或痛苦會控制我們。做某件事之後,心理上的喜悅、快樂或憂慮、鬱悶,也會使身心不得自在。

  13. 缺少智慧了解,盲目的信仰會使人迷失。

  14. 患工作狂的人被熱情和忙碌所支配。

  15. 每天起床後,問自己:「○○○,你起來了!」有意識地看看諸根,自我檢視,透過此法觀照無常。

  16. 緊張時,有沒有停下來想過?其實,緊張是自己在緊張,不是外界在緊張。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當下放輕鬆?

  17. 執著錢、愛錢,但錢有沒有執著我們?錢說過它愛我們嗎?執著外在的東西,而它一點也不在乎我們。仔細想來,是不是人比較笨?

  18. 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賺錢?」是不是為了不必再掙錢?為什麼要工作?是不是為了不需再工作,想得到休息?但一般人沒有「覺」,忙了一輩子,還不曉得休息。

  19. 四聖諦是佛法的根本。身為佛教徒,每天須詳細觀照四聖諦。不懂四聖諦,將不懂佛法;離開四聖諦,則見不到佛陀。

  20. 四聖諦是檢視自我很好的工具。比如:心中存有敵人,是苦;詳細檢查討厭的原因、經過及影響,是集;除去敵意,不受它影響,解脫自在,是滅;培養慈悲心及正見,健全自己,是道。又如:在暗夜的森林中,心生恐懼,是苦;四周一片漆黑,是集;有光明照耀,是滅;盞盞燈火,是道。

  21. 「生命」與「苦」的關係為何?出生前,在母胎內飽嘗痛苦。十月住胎,狹窄、黑暗、充滿惡臭,肢體被壓迫,飽受熱氣蒸煮。母親行走、坐立皆令胎兒顛動震蕩,痛不欲生。母親喝下冷、熱湯,均使胎兒倍感煎熬。

  22. 胎兒與母親的器官相連,母親吃藥物殺細菌治病時,為何胎兒不會受傷害而死?因為業力的能量太強。

  23. 出生那一剎那,有如自鑰匙孔拉出一條巨龍,痛苦可怖,此乃最大的苦。出生後初觸空氣、洗澡,皆使胎兒如嫩芽般的身體倍嘗苦痛。

  24. 出生後至成長期間,尚有數不盡的苦來於自己或他人。因此,生是一切苦的根源。

  25. 為何人出生時是頭朝下?這是業風的能量太大,造成一出生即顛倒。

  26. 有生就有苦,「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八苦之中,「生苦」包含著其它七苦——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燃。一旦「生」之後,所有的苦便群集而至,不斷投入。

  27. 生命不斷地變化,所以有苦。試問:孩童時的快樂,還在嗎?記得多少?可否重來?由此體會無常之苦。

  28. 為何有人老得快?主要是由於心理影響生理所致。包括:內心紛擾雜亂,背負太多的壓力、悶氣。而易怒,嗔恨心強,燃燒身體的能量,將加速老化。

  29. 深刻了解了四聖諦,年老時較不會緊張、害怕。學佛,從某方面來說,即是學習死亡。學佛之後,可以隨時準備死亡,迎接死亡。死,是安詳、平靜、微笑的。面對死亡,只有寂靜,沒有對話,沒有話說。是一種美。

  30. 一般來說,孩子們比較單純、快樂、自在;大人反而不如小孩。孩童挨罵,一會兒又恢復笑臉;大人能否做到呢?小孩想哭,就放聲哭;大人往往有許多顧忌,甚至哭不出來。

  31. 古印度習俗早婚,大多十幾歲就結婚。此時思想單純,考慮的較不複雜,問題、苦惱較少。遲至三、四十歲才結婚,心思複雜,考慮的條件太多,徒增煩惱。

  32. 純因信仰而皈依者,容易迷失。由見「法」而皈依者,較容易有正信。

  33. 緣起法是佛教的精神,包含整部大藏經。但,緣起法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引起疑惑和誤解。

  34. 緣起即觀照事物原來的樣子,沒有人能夠改變。因此,可以放下,不必執著。它,是一種力量,一種真理。

  35. 任何事情都有原因。找到因,就得滅。佛陀為何放得下?因他覺悟緣起、緣滅。為何我們放不下?因為不知道緣起,就不得滅。

  36. 若心想:「我有錢。」並執著錢是「我的」,則會擔心失去,一失去便痛苦。觀察因緣:「這錢只是恰好路過我的口袋,總有一天會失去。」了知失去也是緣起,就不會難過。

  37. 世上存在著沒有原因的事物嗎?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有原因,這是一種法則。

  38. 為何越老記憶力越差?因為貪、嗔、痴累積太多,影響記憶。小孩子較單純,所以記性好。學佛最重要的,就是離貪、嗔、痴。

  39. 不懂佛法的人,老了之後可能活得不安,猶如旱鴨子掉入水中,鼓翅掙扎。學了佛法,就像習得游泳技巧,水不能威脅他。

  40. 生死一體,生死、死生,相續不已。知道人出生的因緣,就不怕死。修習「念死」,較不會苦惱。

  41. 「悲」不在肉體內,而於吸氣、吐氣之間,和心之路上,不是「我的」。觀照心路上的人、事、意念,會提高生命的價值。

  42. 學佛要能碰觸到自己的心,否則徒勞無功。

  43. 靜坐過程,清楚觀照腦際浮現的念頭,包括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每天持續將好念頭記下來,長期累積,用來省察自己。感覺內心情慾太多時,可做倒立運動。

  44. 有苦,但沒有受苦者。有因緣集聚,但沒有我。有寂滅,但沒有解脫者。有道,但沒有走在道上的人。

  45. 想到星期天這一天,是自己的日子,就輕鬆、舒服。周一到周六,泰半為別人而活,為了家人、工作、學生……。星期天,時間應該留給自己,愉快的享受。

  46. 所謂「無明」是指:

  (1)沒有知識  (2)不懂四聖諦  (3)沒有學問  (4)存有邪見  (5)以無常為常  (6)以苦為樂  (7)以無我為我  (8)以不凈為凈  (9)以不真為真  (10)以無神為神  (11)不懂五蘊  (12)不理解身和心

  47. 基督教講神愛世人,有「愛」則易生執著,更衍生痛苦。佛陀不講愛世人,也不講保祐世人,只分享體悟到的真理,接不接受在個人。佛陀不會強迫別人相信,若不接受,他也不會難過,始終如如不動。

  48. 學佛之後,自己變得快樂,也要試著將佛法散播四方,隨緣助人,但不求感激或回報。內心追求別人的感謝,將產生痛苦。

  49. 養兒育女是一種責任,不是為求子女的報答。應無所求、不執取,否則會失望、痛苦。

  50. 人與人相處,只要思想溝通就好,不要想主宰對方。一心想要改變對方,不但自己會很累,也造成雙方的痛苦。尤其夫妻、父子、朋友間的相處,更是如此。讓他成為他自己那樣子,不必強求改變。

  51. 為何一般人行善,便要求得到好結果?口說好話,便求獲得好反應?因為無明。懷著無明為善,最後仍會產生煩惱。

  52. 為什麼做好事時,會有無明?因為執著,懷著期待,就會受傷害。如此,即使有果報,也不大。

  53. 佛陀的行動(Action),沒有期待,不會受報(Reaction)。超越善與惡,行於中道,故無煩惱。

  54. 自己的行為,不論做的、說的、想的,必定要負責任。最快速的解脫方法是,做任何好事都不執著,單純的出於慈悲。如此則易平靜、安詳,行為才會趨向清涼行、中道行。

  55.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的,因一切皆是無常。但人們往往容易取著,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在家居士,最好常練習放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觀想:「這東西剛好來到我家,以後必定要失去。」如此,較不會執著。

  56. 人們因為執著的緣故,已經跑得太久、太累了,實在應該放下執著,過著輕鬆、自在的生活。

  57. 大家都不喜歡壓力,然而事實上,仍有一大堆壓力圍繞著我們。壓力從何而來?心的無明執著製造出來的。

  58. 為何不能把壓力解除?是內心打了結,故無法輕鬆、自在。

  59. 生命中有太多的執著,這些執著均須捨棄。包括:

  (1)對六根、六塵的執著。  (2)對儀式、戒條的執著。  (3)對意見的執著。  (4)自我中心的執著。

  60. 靜坐之中要求靜默(Silent)。身要靜默、心要靜默,一切執著的東西都靜默。

  61. 我們是靜默國王--佛陀的弟子。要時時休息,靜默。愚笨的人不懂得休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因為他的內心太急迫、太亂了。一天之內能不能找出五分鐘、十分鐘,真正讓自己休息?

  62. 觀受念處可以解脫。一切的行為都會產生受。它來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產生的受有苦、樂、不苦不樂;還有善、惡、不善不惡;時間上,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乘起來達到一百六十二種受。

  63. 有時自問:為什麼喜歡做這件事?答案往往是:因為做這件事帶來的感受很舒服。比如:喜歡打高爾夫球、談戀愛、上某一家館……,都源自於喜歡的感受。

  64. 「受」會隨因緣的不同而改變。比如:餓的時候、吃到半飽與吃到飽滿的時候,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可以試著多與自己的感受做朋友。

  65. 常常感覺一下:起床後的感受?運動後的感受?喝冰水時是什麼感受?生氣時呢?經常以靈敏的心去覺照自己的受,將可進一步認識自己。

  66. 要有自己的風格,不必在乎別人的言論和批評,更毋須依別人的話生活,否則將迷失自己。

  67. 若問十個人:「你最想要什麼?」答案可能就有十種。有人想要錢,有人追求愛情,有人要工作,有人想聰明,有人尋求解脫,有人想要……。若心中還存著「想要」的念頭,就是取著和貪愛。

  68. 台灣人多半不懂如何休息,身和心不斷忙於俗務,即使有時間也不休息。看看佛陀,為何總是坐著?不忙著工作?他坐著休息,身心多麼舒服呀!見過忙碌奔波的佛嗎?

  69. 學佛,能不能就從佛像開始?佛陀的五官令人感覺清凈,他的眼、耳、鼻、舌、身全都在休息。凡夫則相反,五官均被外界所迷,色、聲、香、味、觸的感受牽引著,到處亂跑,停不下來。由於五官充滿貪、嗔、痴,凡夫就終日活在生死疲勞之中。

  70. 日常生活中,不斷執取外物,自己卻意識不到。眼喜歡看美色,耳喜歡聽好話,鼻喜歡聞香氣,舌喜歡嘗美味,身喜歡觸柔,這些都是我們想要的。

  71. 人們也執取不好的東西。比如:說「我不喜歡運動。」其實,應該是「我喜歡不運動。」又如:「我討厭打球。」這個「討厭」本身就是執取。因此,任何念頭或想法生起時,都要清楚。

  72. 佛陀雖慈悲,但也教誡人。只不過開示當時,內心清清楚楚,不會激動,也不被情緒牽著走。

  73. 凡夫無明,因此眼、耳、鼻、舌、身、心均有毛病,不正常。比如:眼迷於明星的華麗外表,心被電影情節所感動。殊不知這些全是假相,不真實的。其它耳、鼻、舌、身、心都常常被騙,不能如實知世間。

  74. 講授佛法的老師須注意幾點:

  (1)能視聽者根機、層次的不同,善加逐步引導。  (2)要從心上改變聽聞者,首重在「通心」。  (3)要懷著慈悲心教導。  (4)莫傷害任何人。  (5)不要想到「利」。

  75. 學習貴乎對自己有益。否則,多學不一定有用。

  76. 做優良教師的品質是:

  (1)能選擇恰當的時機施教--應機而教。  (2)真實明了自己所說的,不誇大、不欺騙。  (3)能以柔和的言語和態度施教。  (4)明確認清教學目的。  (5)懷有愛心、慈悲心。

  77. 「世俗人」的特質包括:

  (1)內心含有各式各樣的雜染,不清凈。  (2)隨波逐流,迷失在世俗中。  (3)身、心內外,劇烈燃燒。  (4)五根忙亂,意念迷糊。  (5)昏沉。  (6)五蓋(遮蓋著身心)。  (7)遠離戒律。  (8)易受世人言論影響,而輕率相信;本身無正見,為他人所轉。

  78. 凡夫多半活得無明,不知真理,如此則有100%的苦。一旦「想知道原因」,「想明白事實真相」,表示有自覺,煩惱立刻減少了50%。到第三階段,明白了緣起的道理,苦惱逐漸止息。最後是徹徹底底洞察真理,即達到解脫的境界。

  79. 為何人有苦?因為執著。對某一件事的「興趣」也是執著。比如,喜歡享受某些東西,從中獲得樂趣,卻沒想到這終究也會帶來痛苦。佛陀不講究享受,所以解脫。

  80. 人們常在心中執著:「這東西是我的。」事實上,它從來不屬於任何人。

  81. 常常懷著:「我的家」,「我的太太」,「我的孩子」……等念頭,壓力和負擔會越來越重。仔細想想:太太是不是我的?孩子屬不屬於我?若這麼問自己,壓力馬上減輕泰半。

  82. 一般父母總認為兒子理當是自己的,殊不知結了婚,馬上變成太太的。父母養兒育女,不必將兒女當作私產,負責照顧即可。看看鳥類撫養幼鳥,長大之後,就不再管它,任其自由來去,多麼輕鬆,無掛礙。

  83. 讀書一定要真正受益,才有意義,否則根本不必讀。作研究、修行、念經……等等也是如此。

  84. 我們的心,「大」好呢?或「小」好?心「空」最好。心為何無法空?因為儲藏太多的垃圾,有過去的、未來的。一直想,不斷拿出來溫習,無法活在當下。

  85. 什麼時候可以活在當下?呼吸時。煩惱生起,注意力馬上轉移到呼吸。此時知道,人只要呼吸就好,其它的不需要也可以。正念當下呼吸,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會執著和攀緣。

  86. 誘捕猴子的人,將食物放在窄口瓶內。猴子伸手抓取,愈貪心,抓得愈緊,被卡住,結果遭人類捕獲。試想,有時候是否人也像那隻愚痴的猴子一樣,老執著某一樣東西不放呢?

  87. 阿羅漢達到真正的清凈、無煩惱,境界甚至比菩薩高。前者無執著、無渴愛,永遠不會難過。後者懷著渴愛的悲心,仍有壓力,也會難過。所有痛苦的原因來自「渴愛」。

  88. 靜坐要能觀照當下的呼吸。學習靜坐,若沒有「Be here and now」(活在當下),則無效。

  89. 希望有美好的一天嗎?每天起床後告訴自己:「今天我要過美好的一天」。晚上睡覺前問自己:「今天過得好不好」?天天練習,試著清楚一天內做的事。

  90. 每天有沒有感覺到做了什麼事是美好的?如果有,內心的喜悅會多一些。

  91. 知識有三種層次:

  (1)從聽講或書本上得來的。猶如別人喝檸檬汁,我們並未嘗到滋味。  (2)用思考想像來的。就如想像著檸檬汁的滋味。  (3)禪坐悟得的真理。如同自己喝下檸檬汁,享受真原味。

  92. 常常想,目前擁有的東西能永久嗎?錢財、妻子、兒女、名譽、地位……,這些東西能維持多久?真的屬於我嗎?事實上,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的。

  93. 人們常因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記恨了好幾年。事實上,說話的人,根本不在意,或者早已忘記說過那句話,甚至不在世了。可是我們仍牢記著,懷恨在心,豈非笨蛋。

  94. 好事不記,滿腦子儘是壞事。如此說來,我們正常嗎?

  95. 靜坐可看清自己的心,觀照生活的方式。自問:生活有沒有亂七八糟?輕鬆、舒服嗎?什麼情況下感到真正喜悅?自己要清清楚楚。

  96. 常觀想死亡,看問題會比較深入、清楚。多修「念死」可以減除我執,逐漸產生智慧。

  97. 易受他人話語左右,心神浮動,這是缺乏「定」。

  98. 內心的污染受到刺激,就很有力量,導引到煩擾的境地,不得自在。

  99. 我們常想:我過去如何如何,現在怎樣怎樣,將來會如何如何。這些都不實在,只是想法而已。不要老是活在想法之中。

  100. 人的無明就像彎彎的狗尾巴,即使用繩子把它綁在棍子上做矯正,也無效。

  101. 人必須學習安慰自己。起床後,面對鏡子刷牙時告訴自己:「你看起來很有精神,很帥!」以笑容、喜悅、鼓勵的話迎接自己,多麼美好!

  102. 努力拜佛像,佛陀不會因此而感動。不拜佛像,佛陀也不會罵我們。最重要的是有沒有「覺」。想藉拜佛像得到保佑,不如靠自己保佑自己。因為是我們自己產生覺心,先皈依自己,才能皈依佛、法、僧。

  103. 佛法可以保護我們,幫助改掉不好的行為、感受、觀念和習氣,建立良好的人格。

  104. 知道當下活著,當下呼吸,一切煩惱馬上消失。此時不用想過去,也沒有未來。

  105. 調查一下,一星期內快樂的時間多,或痛苦多?以此驗證學佛的結果,行為、觀念改變了多少。

  106.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快樂。西方人稱佛教徒是最快樂的人(Happiest Being)。要如何成為最快樂的人?須注意三方面:行為、言論、心地。倒掉心理的各種垃圾,使個人在身、口、意三方面均成為最美的人。

  107. 人的問題、不滿皆在肉體裡面,在六根之中,不在外面。一切痛苦均來自身體內。

  108. 學了佛法之後要會運用,用來改善生活方式,讓自己遠離痛苦,走向清涼、自在。

  109. 愚笨的人習於取著。執著喜歡的人,執著討厭的人,徒增煩惱。

  110. 靜坐要能觀照無常,照見每天都在步向死亡的路上。

  111. 討厭的人不在心裡,不在腦子裡,而在一呼一吸之間。煩惱、痛苦、憂愁也都在呼吸之間。

  112. 有人在經歷苦之後,生命變得更苦;有人經過苦的歷程,反而得到樂;有人在苦的磨鍊後,獲得解脫。這中間需要什麼?智慧!

  113. 為什麼會有苦?因為自認是「我的苦」、「我在受苦」。本來不苦的,變成了苦;本來苦的,苦上加苦。以無我的心態面對,較不會執著苦或自己在受苦。因為愚痴和無明,帶來痛苦。

  114. 心中存有「我討厭的人」,一直放不下。錯就在自己,不在對方。

  115. 苦來時,凡夫會迷失,跳不出來,被它束縛。執著苦是我的,就不能解脫。

  116. 人執著「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存款」、「我的汽車」、「我的……」,會產生痛苦。佛陀沒有「我的」,沒有苦。

  117. 肉體是什麼?能執著它是實有的嗎?肉體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充滿不凈,隨時變化,不能由我們自主。人註定要歷經生、老、病、死,死後肉體便腐爛、生蟲,不值得執著。

  118. 有了心思,加上無明,便產生「我」、「我所」的假相。我們往往被假相騙了,不知「我的」觀念是假的。

  119. 心愛的玻璃杯被人打破,通常會生氣、難過。玻璃杯會破是無常,杯子是無我。買的時候,懷有「無常觀」,知道它隨時會破,較不易生苦惱。念頭一轉,當下解除不少痛苦。

  120. 肉體的苦,可以靠藥物治療。心靈的苦,必須靠轉變心念來解除。

  121. 靜坐中,慢慢看清內心的痛苦。學習放下這些苦,放下即解脫。

  122. 一天之中,有幾個健康的念頭?多少病態的念頭?想想,生氣的感覺好不好?對身體健康嗎?心裡舒不舒服?為什麼要當作「我」在生氣,這樣是不是太笨蛋!

  123. 修身念處,學習「觀身」,幫助了解自己。觀照「吃飽」是什麼感覺?「飢餓」是什麼感覺?苦惱,什麼感覺?睡飽後,什麼感覺?……久而久之,便清清楚楚地認清身心。

  124. 養寵物,費心照顧,即變成它的奴隸。別人罵我,心中不高興,變成他的奴隸。別人讚歎,心中高興,變成他的奴隸。想想看,有沒有當別人的奴隸?

  125. 「禪」的巴利文是「JHAANA」(禪那),燃燒障礙。「JHAA」意為「燃燒」,「NA」意為「障礙」,包括五種遮蓋身心的東西(五蓋即貪、嗔、掉舉、昏沉、疑)。

  126. 富有的人不一定快樂。心中存有貪念,十元都捨不得,心態和乞丐沒有兩樣。

  127. 念頭不正確、生鏽、腐爛,就全身不舒暢。念頭要改,否則到那裡都不快樂。內心喜悅,不論到何方,均感快樂。此時成為一個自立的人,不需外界力量支撐。

  128. 生活及工作上,往往背負許多沉重的壓力,雖不喜歡,仍得承受。倒掉不必要的負擔,讓身心舒暢,這很重要!

  129. 睡覺前默念:「我現在要休息」。躺下時,什麼都不想,練習讓心死掉,放下萬緣。如此,清晨起床,心情會很愉快。

  130. 靜坐的目的:

  (1)為了全身新鮮(Fresh),六根寂靜。  (2)散播慈悲心,將恨轉變為愛。內心沒有討厭的人,身體也會健康。  (3)閉上眼睛往內看,內觀,清清楚楚地觀照。

  131. 意念不要製造太多生命的壓力和負擔,讓身體達到真正的輕鬆。

  132. 感覺身心很重、很緊,要如何變輕、放鬆?可以靠靜坐達成。

  133. 佛法簡單地說,是一种放松生命的方式(Relaxing way oflife)。

  134. 人們喜歡跟雜染遊戲,與煩惱合作,始終被困在「苦」中,甚至苦上加苦。這是愚痴的代表。

  135. 禪坐的人,可以得到一種健康的能力。不但身體會變好,由於臉部肌肉放鬆,面貌也會轉好。這是靜坐凈化自心,心輕安帶來身輕安,身體自然健康。

  136. 靜坐之後,全身放鬆,可以看清楚各項問題,如此一來,什麼都可以解決。

  137. 肉體塞滿垃圾,好東西就進不來了。

  138. 我們常作心的奴隸,心製造出許多錯誤的觀念、假相,欺騙我們,造成身心不得安寧。因此,須調查心產生的念頭,以便贏心,作心的主人。

  139. 靜坐中,念頭起來時要加以調查。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好的、不好的,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透過此,了知無常,明白萬事萬物皆不斷地變化。

  140. 做下列五件事情,要慢而不要求快。爬山要慢慢走;學習要細心的、慢慢的;賺錢要慢慢的,不求一夜致富;追求某一目標也要慢慢進行,不求速成;生氣也要慢慢的,不要一下子爆發出來。

  141. 每天重覆做某事時,要在內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心裡要清楚。比如:愛喝酒的人要常自問:「我為什麼要喝酒?」甚至吃飯、穿衣、洗澡……的原因,都要清楚。

  142. 人都會死。但,為何平時感覺不到死亡的迫近呢?因為生命之流的速度太快,每天這樣過日子,感覺不到會死亡。停下來(靜坐),就看得清楚。

  143. 心本清凈,因六根接觸六塵,產生許多污染,變得不清凈。心不攀緣外在世界,自然安寧。因此,不要找尋目標。殺掉心,讓心止息,如靜止的水,沉澱雜質後所呈現的純凈。儘管外在世界如何紛擾,也不會影響心的清凈。

  144. 台灣民間信仰中,神明的愛都是商人式的愛,一種有條件,有利害關係,交換式的愛,而非無所求、清凈的愛。

  145. 人都有分別心。有「我」,就有「別人」,產生一種對立關係。除去這種分別心,必須練習「無我」。因為無「我」,就無「他人」。渾然一體,對人的愛心,才不會是假的。

  146. 起床後,深呼吸三次,告訴自己:別人得罪過我的,我從今起要原諒他;我得罪過的人,希望他能原諒我。如此觀想,培養自己的「原諒心」,心裡越來越舒服,很多心結都可以解開。

  147. 懷有慈悲的呼吸,全身都變得柔軟。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心中不再有敵人,即使是得罪過我的人,也希望他過得快樂。

  148. 菩提(Bodhi)譯為「覺悟」,意即「學習看見自己的心」。這並不圓滿,因為還有「自己的心」,仍屬於一種根本的執著。雖看見了心,卻不一定能解決煩惱。因此,應譯成「覺不悟」,即學習「無心」,連「心」都沒有。因為菩提里,沒有心的位置。

  149. 「自在」中含藏了「自己」,即「我執」仍在,一樣會衍生痛苦。「自不在」,則拋棄了自我的執著,才能真正放輕鬆,瀟洒地解脫。

  150. 靜坐可說容易,也可說不容易。靜坐首先要控制「心」,找到「心」,並加以調查,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151. 修不凈觀是為了了解無常,真正認知到萬物不斷地改變,來來去去,無可執著。洞察到身體,乃至萬事萬物皆屬無常,隨時在變化,便知不可執取任何一物,智慧就逐漸產生。

  152. 當想擁有,痛苦便伴隨而來。比如執著想法、主張、學問、信仰、……。心中有了這些,自然產生對立、比較和衝突,永遠不得解脫。

  153. 執著佛法的不同教派、教理,也是一種不可解的執著。

  154. 凈土就在每個人心中,不在遙遠的某處。因此不必執著外在的凈土。認知這一點,才能享有內心真正的清凈。

  155. 佛法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的身、心、六根、五蘊,直接從肉體下功夫。懂得身體內外的東西,自然能夠了解佛法。

  156. 生活上往往出現許多結,這些結來自眼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心想……,障蔽了我們,使我們看不到佛陀。

  157. 若心中有結,則無法找到凈土。將心中的結打開,處處是凈土。

  158. 不須到處燒香拜佛,祈求保佑。只要對周遭的人練習無所求的愛,快樂立即產生,佛自然會來到我們心中。

  159. 無法天天練習靜坐的人,可以試試睡前作清清楚楚的吸氣、吐氣,放鬆全身,使肉體全然休息,心也休息。如此,隔天起床會感覺很舒服。

  160. 要如何才能時時擦掉內心的雜染呢?靠專註的吸氣和吐氣。猶如走鋼索的人,全神貫注於腳下,專註不散亂,保持警覺心,達到如如不動的境地,外在聲光影響不了他,此時心中便不容易帶有雜染。

  171. 莫因「聽說」而煩惱,否則將成為愚痴的人。新聞報導或廣告不見得是真實,因此不要輕易相信而受它們誤導。

  172. 呼吸時,心隨氣息的進、出而進、出,表示心還不定。吸氣、吐氣之間,觀照一下有沒有疑問升起。吸氣、吐氣時,發覺心昏沉,當下馬上提高警覺心。

  173. 吸氣、吐氣時觀照有沒有過去的、未來的事在心中翻滾;有沒有生氣、貪愛浮現。若有,當下要它消失,專註於一呼一吸就好。

  174. 心與息的關係:

  (1)貪心的人,呼吸快速。  (2)嗔心的人,呼吸呈現粗、熱。  (3)痴心的人,往往感覺不到呼吸。  (4)尋心的人,想太多,呼吸呈現粗、散。  (5)信心的人,老實,呼吸較有規律。  (6)覺心的人,能時時覺察到氣的變化。  以上可當作六面鏡子,用來體察自己的人格。

  175. 身跟心可以藉由呼吸連接成為一體,使身、心相依於息。

  176. 吸氣與心分離,各走各的路,表示缺乏警覺心。此時必須靠靜坐,讓兩者合成一條路。如此才會安詳、安全,所有心靈上的問題也都能回答。

  177. 不必老是讚歎別人美,因為看到美則心生對立,自己變成丑的。這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感覺是可以改的。應該認為自己是第一才對。常常告訴自己,我要變成最美麗的人,如此在身、口、意三方面經常為善,久而久之,自己會越來越漂亮。

  178. 人常迷於人工化的美(Artificial Beauty),而忽略了純真的美。人也常陷於人工的慈悲心(Artificial Love),而非自然流露的慈悲。

  179. 何謂「想蘊」?六根所接觸者,再一次想念、記載或記憶,累積聚起來的,稱為想蘊。

  180. 時常想到那些事,有助解脫呢?

  (1)無常。  (2)無我。  (3)一切皆不凈,即使外表美麗,本身仍然屬不凈。了知這一點,則能離貪、攀緣和執著。  (4)肉體無用。  (5)能舍。  (6)不執著,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7)寂滅(出離,解脫)。  (8)世界上沒有一樣可靠的東西,生活的所需非常單純,不需一味追求外在的物慾。  (9)諸行是不可愛的。物質和心所造之物,不永恆,會不斷變化。   (10)時時懷著警覺呼吸。

  經常提醒自己這十樣,就是在修行。

  181. 各國使用的語言不同,然而人類內心的話語是一樣的,亦即人的覺性是可相通的。

  182. 諸法住於心,一切好的、壞的、美麗的、醜陋的皆由心所製造,故要好好看住我們的心。

  183. 若心中存留著「長的念頭」(Long Thought),剪不斷,理還亂,則容易生掛礙,如同背負著一袋垃圾那麼累。

  184. 阿羅漢的心境是純凈簡單的,沒有長的念頭,沒有痛苦。外境來,短暫感受之後,馬上放下,不會黏著,不會存在心中反覆地想。

  185. 佛陀沒有長的念頭。他人的冒犯、污辱、惡行不會放在心上。發生之際即忘記,解脫自在,如如不動。

  186. 昨天的煩惱,一年前做錯過的事,需要一直留在心中嗎?如果讓它們變成長的念頭,徒然造成內心負擔,不得自在。

  187. 五蘊是重擔,要快快倒掉。有色,但沒有蘊,讓它來來去去,不要累積在身心。


推薦閱讀:

神秘的「死亡公路」是怎麼形成的?
英國的超強吸水路面是什麼原理?
單從路面寬度來講,如何劃分公路等級?
為什麼收費公路一年會虧損這麼多?
中國最險最美的公路:一路驚艷的318川藏南線

TAG:高速公路 | 公路 | 涅槃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