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夕情緣

七夕情緣2013-02-28 20:15:50來源: 東曉七夕節是在農曆七月七日男女青年歡度的節日。農曆七月七日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因之象徵愛情與求偶。同時七夕節提倡乞巧,為長知識而導致了不少發明,如七七板、益智圖和有關遊戲。當今已成為我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是在農曆七月七日男女青年歡度的節日。農曆七月七日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因之象徵愛情與求偶。同時七夕節提倡乞巧,為長知識而導致了不少發明,如七七板、益智圖和有關遊戲。當今已成為我國的情人節。七夕又稱七夕節、乞巧節、少女節、女節、女兒節、情人節、雙星節、雙七節、女王節等。除了唐代有六夕,五代時以七月六日為七夕節外,歷代都以七月七日為七夕節。七夕節的來歷 牛郎織女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故事為天上織女思凡,下界嫁給了淳樸善良的牛郎,婚後男耕女織,育有一雙兒女。所飼一牛甚有靈性。但好景不長,織女下凡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發現,便遣天兵天將押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觸斷牛角變成小船,牛郎挑著一雙兒女乘小船追趕。王母怒將金釵在天上划出天河,河水波濤洶湧,從此牛郎織女只好隔河相望而泣。喜鵲為之動容,於七月七日相集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據傳每年七夕人間豆棚瓜架之下,少男少女可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牛郎織女的傳說與天文知識 世人只知牛郎織女的故事凄美動人,卻未知這種神話傳說與天文相關。殷商時期已有牛郎織女諸星座之名。此二星見諸戰國木棺。據天文學所載:牛郎星屬天鷹座,織女星屬天琴座。牛郎星有三顆,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牛郎星為河鼓二。《爾雅》云:「河鼓謂之牽牛」,人們把河鼓一、河鼓三附會為牛郎的一雙兒女。牛郎星東南方的六顆牛宿星被認為是牛郎牽的牛。織女星也有三顆:即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構成三角形,被認為是織布的梭子。織女星東南方的四角形的漸台,被認為是織女的織機。牛郎織女雙星又在銀河的兩岸。在古人的思維中,萬物皆有靈性,包括星辰在內。認為天上男女同人世,神也有男女,婚後同樣生兒育女。歷代詠七夕的著名詩詞 唐代孟浩然旅居他鄉,獨自過七夕,引起思鄉愁緒。其《他鄉七夕》詩曰: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宋代楊璞的《牛女》詩: 未會牛女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楊璞意為不知牽牛的用意,每年七月總邀織女在天上穿梭織錦給人間看,讓人間乞得巧法,豈不知人間之巧多著呢! 北宋秦觀的《鵲橋仙·詠七夕》最為有名: 纖雲弄巧,飛星流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為北宋著名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才情風流著稱於世,他的《詠七夕》後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成為千古絕唱。 元代白樸的《摸魚兒·七夕》又有另樣情懷: 問雙星有情幾許,消磨不盡今古。年年此夕風流會,香暖月窗雲戶。聽笑語知幾處,彩樓瓜果乞牛女?蛛絲暗度。似拋擲金梭,縈迴錦字,織就舊時句。 愁雲暮,漠漠蒼煙掛樹。人間心更誰訴?擘釵發細蓬山遠,一樣絳河銀浦。烏鵲渡,離別苦,啼裝灑盡新秋雨。雲屏且住,算猶勝嫦娥,倉黃奔月,只有去時路。 白樸這首詞別有牛女尚能一年一會,較嫦娥奔月無歸路不知好了多少倍。唐人李商隱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句可為例證。 清代高雨亭《七夕》詩云: 女伴穿針乞巧時,半彎新月動相思。天邊星宿人間客,一樣明朝有別離。 高雨亭認為天上人間一般,一樣都有悲歡離合,一樣都傾心婚姻自由。如今婚姻自由被「王母」之類干預之封建殘餘不復存在了。 清代燕以均年雖垂老而詩極有風趣,耐人尋味。其《詠七夕》云:相看只隔一條河,鵲不填橋不敢過。作到神仙還怕水,算來有巧也無多(高雨亭、燕以均的詩,均出自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 燕詩大有鼓勵青年男女要有勇氣衝出封建網羅、爭取婚姻自由、永浴愛河之意。七夕節紀念、祭祀活動 浙江嘉興在七夕用香搭一個香橋,祈求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收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山東則把七夕視為牛的生日,感謝它對牛郎織女的貢獻。河南陝縣在七夕晚上,姑娘們給牛郎織女送飯,同時還唱歌:年年有個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牛郎哥、織女姐快相會。 俺給你送饃,教俺學做活。 俺給你送湯,教俺扎鞋幫。 俺給你送菜,教俺學剪裁。 俺給你送水,教俺納鞋底。 俺給你送醋,教俺學織布。 俺給你送瓜,教俺紡棉花。 俺給你送油,教俺學梳頭。 七夕除了祭牛郎織女外,民間還有敬其他神靈。台灣當晚要祭七娘神,認為該神是生育之神。湖北宜昌,七夕晚上用荷葉插上香蒲,注入燈油,製成荷葉燈,掛於門前,紀念宜昌秦末兵災罹難的人們。浙江昌安則祭祀高二娘女神。還有些地方,七夕節期間士人多拜魁星,認為該神主仕途;有時也拜「五文昌」,包括魁星、文昌、朱衣神君、呂洞賓、關公。七夕乞巧 七夕之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件賽巧,擺上些水果乞巧。 七夕乞巧的習俗原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一》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褸,俱以習之」的記載。這也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各地乞巧節的種種紀念形式 各地乞巧紀念形式也不盡相同。七夕之夜,婦女們置香案,供瓜果祭祀牛郎織女,入夜則聽「天語」。大家乞求智巧,預卜未來自己的命運。明代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霧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謂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巧征矣。」 除了乞巧外,還流行「鬥巧」。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雲在宮內時……見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受。」隨後,宮中的宮娥一起學習穿七巧針乞巧。據說有個手巧的宮女,把自己用生菱角雕刻成的各種奇花異草進獻皇帝,皇帝非常高興,晚上把這些小玩意隨手放在桌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鬥巧」,不久便在民間傳開來。 在江南,七夕節日還要搭彩樓,婦女互送綵線。這種活動、明顯反映了廣大婦女對自己的生活懷有一種純樸的美好追求。 在民間也保留了許多七夕節的風俗,其中乞巧佔有重要地位,如唐代婦女在七夕前抓一隻蜘蛛,放在盒內,第二天打開,如果內有蜘蛛網,就說明他得了巧。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用稻草紮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之形並給他穿紅戴綠,把她供奉在庭院里:端出事先準備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剪下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使之浮於水面,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進行穿針引線比賽,舉行剪窗花活動等。 山東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喜歡在此日著新裝,歡聚一堂,月下結盟七姐妹。有的還在吟唱: 天皇皇,地皇皇 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針,不圖你線, 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 在浙江農村,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果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巧。有些地區則認為七夕節下的雨水為織女的眼淚。廣東雷州半島的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時玩浮針,當夜在月光下置一桌,放若干碗水,待月光來臨,各人往水面上放一針,觀察針下的影子,針頭、尾中間部分分別代表少年、中年和老年,依影粗細判斷一生美滿與否。古稀老太撫摸著幾歲的孫男嫡女,年復一年地望著天河在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人們除了乞巧外,還在七夕祈求: 七月七日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乞巧的同時,婦女也在節日中祈求結婚生育。台北的情人廟有一幅對聯:「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就是乞求愛情不渝的寫照。除此之外,情人廟的雞心石上還刻有一首小詩: 情人雙雙到廟來,不求兒女不求財。 神前跪下起過誓,誰先變心誰先埋。 更加直白地道出了痴情男女希望白頭偕老的內心愿望。 此外還有一種七夕「種生」風俗,也是一種求育巫術。即在節日前,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另外還有用蠟塑成各種形象物,放在水上浮起。這都是取悅於神祈求得子的巫術,可能是由唐代「弄化生」演變而來的。當時是以蠟做成小人放在盆內,置水中祈子。還有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葉打水洗頭髮,傳說這不僅可以使女性年輕美麗,未婚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唐代詩人羅隱《在七夕》里作出了生動的描述: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描繪了七夕晚上的風俗:全家聚宴,女子默默祈禱找個如意郎君,然後排成一行,按順序拜祭仙 女,進行乞巧活動。七夕節的飲食與平日的不同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乞巧食,其中以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最多。吃餃子、麵條在中國魯西南地區也比較流行。婦女們還常把針、錢幣、棗等物包進餃子里,如果誰吃到包有此物的餃子,就意味著能得巧,能得財福,能早婚得子。在七夕節時,還有很多民間糕點鋪,喜歡自製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巧果,出售時又稱「送巧人」。 隨著七夕節乞巧活動的發展,娛樂性活動也相伴其中,出現了熱鬧非凡的乞巧廟會。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記載:「七夕前三五曰,軍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一種供奉之物)。兒童輩特地新妝,竟誇鮮麗。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物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園正,謂之「得巧」。一般家庭常製作很豐富的精巧食品,在葡萄架下,說笑宴飲,俗稱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哭聲。姑娘們常於此拜星乞巧遊戲,如穿針、拋綉針等。少年男子則吹拉彈唱,玩智力遊戲,如玩葫蘆問、七巧板、益智圖、積木、游山湖、八卦陣等。七夕節的文化活動 各地都喜歡在七夕晚上演《天河配》,以此紀念牛郎織女相會。崑曲則演《長生殿》,劇情本來講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似乎與七夕無關,但兩人正是在七夕晚上發願盟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樂天在其不朽名著《長恨歌》中的動人章句千古絕響。在此詩問世千年後,洪昇著的古典名劇《長生殿》問世、上演,至今仍在蘇崑的名園中、舞台上演出,常演不衰。壯族、土家族、苗族也過七夕節,滿族的祭星節,鄂倫春的祭月亮,也與七夕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的七夕被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至七夕時情人們互贈禮物、花卉,對著牛女吃夜宵,已成為時尚。民俗因時代而異,這充分體現了民俗的變異性。
推薦閱讀:

七夕有腔調 | 有傘的孩子,不必努力奔跑
七夕七夕,盈盈一握齒留香!
七夕送什麼禮物好啊?

TAG: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