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學習謀略之西漢劉邦
人們總說歷史由勝利者書寫,卻殊不知,勝利者本身正是歷史所賦予他的榮譽。
泗水縣亭長劉邦在咸陽服役的時候,看到了秦始皇出行的場面,他羨慕不已,說:「大丈夫當如此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在錢塘江邊,20出頭的項羽也看到了秦始皇,卻很不屑地說:「彼可取而代也!」
一個是低姿態,一個則是狂放。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勝在發出這聲感慨時,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是那個舉起反抗大旗的第一人。如果不是他,比秦始皇小三歲的劉邦定然只會終老於吏,而對項羽來說,書劍恩仇的豪俠才有可能是他最好的歸宿。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在這神諭一般的吶喊下,英雄豪傑們競相被領進了歷史舞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陳勝揭竿起義不久,公元前208年,項羽和他的叔叔項梁舉兵江東。一年後,劉邦也在沛縣起事,被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擁為沛公。
項羽的貴族身份是很有號召力的,更何況,他「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英雄氣十足。在江東,只要項羽振臂一呼,自然應者雲集,這樣的天然優勢別人無法比擬。反觀劉邦,他不過是身無旁物的屌絲而已。但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卻是劉邦的魅力標籤,這為他贏得了不少擁躉。舉義前,劉邦藏匿在芒、碭山一帶,雖為「匪首」,卻一點也不落魄。因為當初那些被劉邦義釋的囚犯們知道,他們所擁戴的是一位敢擔當、講義氣的好領袖,值得追隨。
劉邦何以能成為沛公?司馬公在神神叨叨說了那麼多怪象後,終於很誠實地回答道:「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怕事不濟、擔心受死,這才是劉邦被推舉為老大的真正緣由。這樣做確實很不地道,但沒辦法,造反畢竟是高危職業,除了劉邦,誰還能有這個膽?
「天下苦秦久矣」,劉邦終於替大家喊出了壓抑已久的心聲。就這樣,一個前途未卜,情非得已,一個自信滿滿,光芒四射。他們以不同的姿態走出了原地。
好出身會帶來高收益,這話用在項梁叔侄身上再合適不過。收下縣、定江東、並東陽、拔襄城,項軍勢如破竹,成了實力最強造反派。陳勝死後,項梁很快便以老大的身份向各路將領發號施令。而此時的劉邦,依然還在沛、豐、碭等地掙扎著,僅僅是項梁麾下的別將而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投身項家沒多久的范增拿出這句讖語,向項梁建議,江東原為楚地,如今大家盡來依附,是因為項家世代都為楚國將領。這是人心所在。所以,當下之急,是必須復立楚王后代為王,如果「不立楚後,其勢不長」。項梁對這個策略一拍即合,他很快就找到了正在牧羊的楚懷王的後代熊心,立為楚懷王,建都盱眙。項梁則自號為武信君。
在群龍無首的關鍵時刻,范增的這出「借屍還魂」讓項家一下子成為了「從民所望」的主心骨,勢力一時大增。
只可惜,在東阿、城陽、濮陽等地大破秦軍、尤其是斬殺了李由之後,項梁有些飄飄然了。戰勝而驕,項梁的手下宋義看到了危險,他諫言:「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項梁置若罔聞,很快,就為秦將章邯所敗,死於定陶。楚軍實力銳減,章邯便將目標對準了巨鹿城內的趙軍。
楚軍受挫,楚懷王急忙遷都彭城。倉皇間,對人事安排也重新做了布置。因為宋義的先見之明,楚懷王便拜他作了上將軍,統領諸將,號為卿子冠軍。劉邦則被封為了武安侯,這成了他的新起點。從此,劉邦將兵自重,名正言順。而項羽雖被命為長安侯,卻依然止步於次將的身份,勇而無分。
在接到趙軍的請救後,楚懷王和諸將做出了決定,命宋義、項羽北救趙,令劉邦西進,並約定,先入關者可稱王。他們很清楚,沒有項羽的「疆悍」,沒有他的急欲復仇,他們抵抗不了秦軍。他們也更清楚,「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而「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劉邦則「素寬大長者」,所以,這個重任只能他來扛。劉邦從一開始就抓住了人心,這是他比項羽高超的地方。而這樣的安排,與其說是出於制衡,倒不如說是朝廷對項羽的深深戒懼。
公元前207年,項羽隨宋義率軍救援趙國。行至安陽,項羽想與趙國來個裡應外合,卻無奈領導坐觀虎鬥,按兵不動竟達46天之久。正值天寒地凍的時候,項羽眼見兵士凍餓難忍,又看到宋義居然熟視無睹、大擺宴席,一怒之下便闖入賬中把他殺了。事畢,項羽當著一眾將領的面,借楚王之名命令道:「宋義與齊國陰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死他。」項羽何等英雄,諸將何能不服?為了不留後患,他緊接著派人殺了宋義的兒子宋襄。面對項羽的先斬後報,楚懷王只好依其命而行。對不起,我比你想像的還要「疆悍」!從此,項羽「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人們對項羽的忌憚徹底變成了畏服。
為迅速解決秦軍之圍,項羽派英布等人率二萬人馬為前鋒,先渡漳河,切斷了秦軍糧道。此時,在秦將章邯、王離的進攻下,趙軍岌岌可危。雖然路程只有十幾里,但前來救援的諸侯軍始終不敢與秦軍交鋒,紛紛作壁上觀。項羽見狀,便親率主力渡過漳河。他下令每人只帶三天的乾糧,鑿沉了全部船隻,砸毀了所有飯鍋,以示不歸。了無生還之路的楚軍於是人人死戰,以一當十,九戰九捷,終於大破秦軍。十幾路諸侯軍見項軍無比勇猛,無不欽佩、惴恐。在受到項羽召見時,他們來到行轅,「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巨鹿讓項羽一戰成名。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不單是勢在必得的決心體現,也是項羽軍事謀略的過人之處。前有漳河之險,後有斷糧之虞,遠師疲敝,唯有激勵軍心,才能速決成功,項羽的這一險著果然用得恰到好處。
很快,在項羽的威名下,已為趙高讒言所禍的章邯投降了。然而,項羽並沒法完全信任秦軍,竟一夜之間在新安城南坑殺了二十萬降卒。這一凶頑之舉,讓項羽大失人心。
就在項羽高歌猛進時,劉邦也一路拼湊、騰挪西進。先是依酈食其之言,襲占陳留,大得秦軍積粟。後又聽張良之謀,掠取了要地轘轅(念環元)。在宛城,劉邦更是聽取了陳恢的意見,不殺降,盡「封其守,因其止守」,並自領降卒西進。於是,在「諸所過毋得掠鹵」的政治攻勢下,宛城、西陵、析縣、驪縣皆降,「通行無所累」。
一邊是項羽的猜疑、殘暴,一邊是劉邦的信任、寬大,民心就這樣把歷史的天枰壓向了劉邦這裡。
公元前206年,劉邦終於先其他諸侯來到了咸陽。「好酒及色」的劉邦本想止宮休舍,卻被樊噲、張良力諫而止,只得「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還軍於霸上。
一方面,劉邦向關中百姓約定:「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於是秦法悉除。秦人大喜,紛紛獻饗軍士,劉邦又推辭不受,不願勞費百姓。這一下,讓大家大喜過望,唯恐他不為秦王。這副高逼格的姿態,瞬間拉升了劉邦的民意值。毛澤東在總結這段歷史時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其所言極是。
另一方面,劉邦也不真的在霸上坐等,在聽了屬下的獻言後,他當即派兵駐守在函谷關,以距諸侯,儼然擺出了必王關中的態勢。
看到劉邦入定關中如此不客氣,項羽勃然大怒。范增也鄭重告戒,劉邦在咸陽的所作所為充分說明「其志不在小」,當「急擊勿失」。怒火攻心下,項羽攻破了函谷關,駐軍於鴻門。
四十萬比十萬,這樣的結局,誰動動腳趾頭都能想到。劉邦第二天就來到了項羽面前謝罪。老大的過錯,當然由小人來背。劉邦卑顏媚辭,在說了一通鬼都信的謊話後,項羽終於不忍,讓他安身得脫。面對項羽的婦人之仁,范增徹底無奈:「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之宴,人稱不戰之戰。劉邦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壯大自己,策略性地作出重大讓步,其著眼於將來、以退為進的做法,果非大謀略家難以為之。
沒多久,項羽來到了咸陽。殺降王子嬰、燒秦宮、收貨寶、掠婦女,項軍所過之處,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所望。
劉邦用克制贏得了自己的籌碼,而項羽則用暴虐享受了作為征服者的快感。更甚者,有人向項羽建言,關中地險肥沃,可以建都稱霸,而他一心要東歸故里,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就如錦衣夜行。進言的人諷刺他,說他是沐猴而冠。項羽一氣之下,就把他烹了。這是一個極具戰略價值的建議,秦所以一統天下,也正在於有了這個地利之便。如果項羽肯聽從,至少他所建立的西楚政權是可以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可惜,匹夫無謀。一個納諫如流,一個惡言惡行。天下雖然未定,但其高下已決。
眼看天下在手,項羽便佯尊楚懷王為義帝,自號西楚霸王,借義帝的名義分封諸將為王,盡逐故主。對於劉邦,項羽也沒含糊,他聽了范增的意見,背約遷劉邦於巴、蜀、漢中,又派三萬士卒進行監視。同時以章邯、司馬欣、董翳為王分守秦關,鉗制劉邦,以絕其東進之途。沒多久,項羽借故在江南沉殺了義帝。雖為戰勝者,但件件樁樁,項羽一樣也沒做好。人心於是大為「不平」。
後來,二人在廣武對峙時,劉邦於兩軍陣前就把這些事搬了出來,力責項羽:「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項羽只好不出一言,唯有大怒。理虧,腰板當然不硬,天下人都明白得很。
劉邦儘管被遷到了巴蜀,還燒絕棧道,做出了「無東意」的姿態。但他還是聽了韓信的話,篤定了「決策東鄉,爭天下」的主意,以退為進,安撫百姓,準備力量,還定三秦。不難看出,靈活機動、不以陳規、不務虛面、注重實用、一切服務於政治目的,一旦條件成熟,殺伐決斷,毫不遲疑,正是劉邦的厲害之處
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得人心,齊、梁、趙等地很快紛紛反楚。借著項羽北上平叛的當口,劉邦從故道急襲章邯,一路降下了司馬欣、董翳,很快略定了關中。
修治河道、故秦之園池園囿,令人分而田之、大赦罪人,撫慰父老、以萬人或以一郡來投降的,封萬戶……與項羽的凌暴無所作為相比,劉邦的段位著實高出太多太多。在正式立漢後,劉邦緊接著又為義帝發喪,臨吊三天。從此,他站在了道義的最高點開啟了與楚項奪天下的帷幕。
為迷惑項羽,張良向他書信一封,自言只要得到關中即行停止,同時亮出齊、趙的反書,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相比於劉邦,齊、趙的威脅才更大。也許是信以為真,也許是不以為意,項羽便自領主力北征齊、趙去了,而劉邦趁勢連和五路諸侯,佔領了西楚都城彭城。但項羽依舊雄偉無比,在如此逆境下,他竟然抽身西進,在靈璧睢水處大破漢軍,將劉邦的父母妻子都擄為了人質。眼見楚強漢敗,其他諸侯又紛紛去漢附楚。
劉邦用儘力氣,總算在滎陽暫時穩住了腳。然而,多次交鋒後,漢軍很難再支撐下去。劉邦想求和,卻被范增拒絕。後來,在陳平的離間之下,項羽逼走了范增,走死故鄉。項羽自斷臂膀沒多就,劉邦就在紀信的幫助下,僥倖逃出了滎陽。
除掉了范增,無奈項羽還是太過強大,劉邦只好聽取建議,深溝壁壘,充當起吸引項羽西進的主力。同時命韓信北連燕、齊,以分散楚軍,待休養生息後,再擇機與之決戰。不久,高壘深塹的劉邦採納了酈食其的意見,據敖倉之粟,反守為攻,在彭越、韓信的破襲、策應下,再次奪取了成皋。由此,田橫、彭越、韓信相與輪番攻擊楚軍,項羽之勢漸漸不濟。楚強漢弱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戰爭連綿太久,百姓苦不堪言。項羽便向劉邦提出了中分天下的要求,劉邦也意欲止息,然而張良、陳平攔住了他:「楚軍兵罷食盡,可趁機取之,決不能養虎為患」。劉邦被一語驚醒。為了取得韓信對自己的絕對支持,在張良的授意下,劉邦不得已卻又極其認真地駁了韓信假齊王的請求、封了他真齊王。於是,在漢軍的乘勝追擊和韓信的有力合圍下,項羽在垓下被圍,終於兵敗自殺。劉邦如願當上了皇帝。
後來,在群臣的一次朝賀中,劉邦又回想起這段過往,向他們發問,「我何以能有天下?項羽又為何失去了天下?」高起、王陵認為,劉邦願「與天下同利」,不像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所以失天下。酈食其也是這麼覺得,降城就侯其將,得賂就分其士,豪英賢才誰不樂意賣命?劉邦不以為然,他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一語中的,遂為千古美談。
不分高低貴賤,不講經歷出身,人盡其才。這正是劉邦所以雄才大度的地方,所以韓信說他是善「將將」。放眼一朝之內,張良曾為韓相,張蒼曾是秦朝御史,蕭何、曹參原為秦朝小吏,韓信、英布都是一介平民,樊噲以屠狗為業,周勃以織席為生,陳平也不過是個窮書生……由此可見,在劉邦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過程中,正是這種不拘一格、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策略,才為其取得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
劉邦的知人善任、深謀遠慮,從他對後世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來。劉邦病重時,呂后問他:「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呂后問其次,劉邦又舉出了王陵、陳平和周勃,告訴他:「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劉邦死後,呂后任用這些人,繼續執行了他恢復經濟、與民休息的政策,為漢王朝的鞏固和天下的穩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恩比對劉邦有過這樣一段評語,他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對劉邦來說,這是一個公允而至高的評價。
查看博主原文>> 0
轉載 喜歡 3 閱讀(1155)┊ 評論(0)┊ 收藏(0) ┊轉載(2) ┊ 喜歡▼ ┊列印┊舉報
推薦閱讀:
※古人夫妻之道:妻子的品質決定丈夫的位置
※納蘭容若喜歡誰?
※如果現代的一個城鎮集體穿越到先秦時代,會被古人反殺嗎?
※古人的自稱
※為什麼古人會說「天機不可輕易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