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4)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卷十五
【100】感應道交從凈土宗來說有兩種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六面,我們講到丙二:『依唯識性發明空性』。
那麼我們凈土宗的修學,在大乘當中它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一個佛力加持的法門。也就是說一般的聖道門,當他的心跟法接觸的時候,只有兩種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那麼我們凈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個力量——就是佛陀的、攝受力。那麼凈土宗當我們在念佛的開始,我們的生命就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麼這當中我們要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蕅益大師說,我們必須要「轉他成自」。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已經成就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把他的功德,成功的把它轉化成我們自己的功德才可以。那麼轉他成自的關鍵呢,就在「感應道交」四個字了。有些人提起佛號,是可以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些人提起佛號,是不一定能夠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麼我們必須在念佛的當下,我們那個明了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是一個關鍵。
感應道交從凈土宗來說,有兩種差別,一種叫做平時的感應道交,一種叫做臨終的感應道交,這兩個內涵是不一樣的。
我們平時的感應道交,主要的主角是第六意識,所以我們第六意識提起佛號的時候,完全是一種信仰的心,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我們更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力量來救拔我們。所以當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無助的時候,我們用一種信仰的心,對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欸,把彌陀的功德給啟動了,這個時候消災免難、趨吉避凶。
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是發生在第六意識,你那一種很堅定的信仰,去跟彌陀的本願功德感應了。但是平時的感應道交呢,它能夠解決我們生命的一小部分的問題,它不能夠解決我們生命整體的問題,不可能。就是你的生命當中突然間有什麼災難,有什麼障礙,它把你給突破了。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對你的生命的影響層次有限,因為你生命的本質——輪迴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所以凈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終的目的,是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因為它牽涉到生死問題了。
那麼臨終的感應道交的問題就複雜啦!因為它除了第六意識以外,它多了一個第八識,我們無量無邊的過去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當我們要處理生死問題的時候,第八識就出現了。臨終的時候,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不是第六意識一時的宗教情操,一時的信仰而已,你必須成功的把第八識所有的力量,都能夠達到順從本願。
我想我們今天會來到三界流轉,我們阿賴耶識的業力,肯定是不順從本願的,我們一定是順從生死輪迴嘛。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要調整自己的阿賴耶識的力量,做好臨終的準備。往生的人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阿賴耶識現前,它不能障礙你。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所有的種子,都是跟彌陀的功德是隨順的。雖然你沒有斷,但是你有辦法把它調伏、引導,跟你所規劃的、所發願的凈土的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帶業往生。你要把業帶走之前,你必須調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馳的,你帶不走它的,它把你帶走。
所以凈土宗呢,你一旦要離開生死,你就必須面對阿賴耶識了,你遲早要面對的,因為臨終的時候阿賴耶識一定要現前。那麼這個時候,從唯識的角度,我們面對我們阿賴耶識要處理兩個問題了:一個是業力的問題;一個是思想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在臨終之前,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個讓你所有的業力順從本願;第二個讓你所有的思想順從本願,要做兩件事情。
當然我們先處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我們所有人都希望臨終提起佛號的時候是願我臨終無障礙,不要忽略了業力的力量,雖然我們臨終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業弄得很強大,你臨終是障礙重重,你很難提起正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先透過懺悔、皈依、發願,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你一個凈土宗的人,如果你要處理你的業力,你要勤修懺悔,對於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殺盜淫妄,對於今生所造的殺盜淫妄,我們要在佛前至誠的修懺,發露自己的過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專拜阿彌陀佛,關鍵是要以慚愧心,用慚愧心來面對業力,這是第一個:懺悔法門!
第二個:皈依。我們要有一定的功課,來跟阿彌陀佛好好的修皈依,讓佛號能夠在我們心中產生專一相續的力量。因為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知道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到來。所以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佛號在你的身口意當中,要有一定的相續,要凈念相繼,直到阿彌陀佛現前之前,你這個佛號,心中要能夠一段時間的運轉。所以你必須跟阿彌陀佛很熟悉,我們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這個佛號跟你是很相對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運轉當中,你這個佛號帶起來是相對比較順暢的,是個很習慣性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訓練這種跟佛號的一種皈依的力量。
第三個:發願。就是要嚴持凈戒,懺悔是針對過去,發願是針對未來,好好的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過失。所以這個懺悔、皈依、發願,就是讓我們過去的罪業,讓它沉澱下去,讓它不能構成往生的障礙。
所以順從的意思就是:讓善業得到啟發,讓罪業得到沉澱。你必須在臨終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想辦法透過懺悔、皈依、發願的事修,每天做功課,想辦法讓你阿賴耶識這個大海水當中的業力沉澱下來。
第二個讓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業的力量增長廣大,因為善業會幫助你往生,它跟彌陀本願的功德是相隨順。所以我們要達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你要處理你的業力的問題。當然最重要就是思想問題,你要能夠做到,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個思想的改造就是最關鍵,我們一個正常人,沒有經過佛教的訓練教育之前,我們臨終一定起顛倒。因為你平常是起顛倒的,所以臨終,只好起顛倒,因為它是等流性。所以不起顛倒,它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溝通來引導它。所以我們在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慢慢把罪業調伏了以後,現在要做的就是開始去引導我們的思想,讓它順從本願,不要再順從娑婆世界了。
那麼我們在講到這個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我們提出了三個重點:一個就是「空性的教育」;第二個「菩提的教育」;第三個「凈土的教育」。就是三種的觀照,透過觀照空性、觀照菩提、觀照凈土,我們必須把思想讓它跟凈土的功德是相隨順的。當一棵樹它平常的生長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長,你把它砍掉以後,它很自然的往西方傾倒;當一棵樹平常是往東方生長的,它突然間死掉以後,這棵樹一定往東方傾倒。所以我們不能夠忽略我們平常的心念,因為它對臨終是有一定的影響力量。所以我們在透過前面的業力的引導,現在開始講到思想的引導。怎麼把我們這種錯綜複雜的思想,把它做一些調整,讓它能夠順從本願,那麼第一件事情就是:觀照空性。
【101】我們所追求的這些相狀的背後是什麼呢?
好,我們看講義,那麼根據唯識的體性,來發明空性的道理,這當中有三段:一引頌述義。我們先引用天親菩薩的《三十頌》的偈頌,來發明唯識的空性是什麼意思;第二個我們提出一個問答,來解釋這當中的疑惑;第三個做一個總結,把唯識的空性的正義,把它開顯出來。我們看第一段引頌述義,引用天親菩薩的偈頌來發明空性的道理,好,請合掌:上來所示「唯識相」乃緣起之色心等諸法之差別事相,「依他起性」名;此中言「唯識性」者,乃一切緣生諸法之實性,名「圓成實性」。
這個地方的第二句話那個言唯識相,這個相是打錯了,要改成言唯識性,佛性的性。
好,我們先簡單的把它消釋一下。我們前面講到「唯識相」,就是心識所變現的這些各式各樣差別的影像,有這個富貴的影像、有貧窮的影像、有莊嚴的影像、醜陋的影像,各式各樣的影像,那麼這個都是阿賴耶識的業力變現的。那麼這些影像是怎麼來呢?是透過因緣的力量,這個因緣當然指的是善惡的業力所變現的色心諸法,這種差別的果報相,那麼這種叫「依他起性」。這個它就是眾多的業力,眾多的因緣的業力,所成就的一種體性。那麼「唯識相」它是可以去感受的,透過你的眼睛、鼻子,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產生快樂、痛苦的感受的,這個就「依他起性」。那麼現在我們講到這個相狀的背後的本體叫「唯識性」,是一切緣生諸法的真實體性,叫「圓成實性」,是一種圓滿真實的功德。所以在這個相狀的背後,它的一個本來面目,它的一個真實體性叫做「唯識性」。那麼「唯識性」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說這麼多的假相,它的背後的真實的功德是什麼?我們來把這個偈頌念一遍:
如《唯識三十頌》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我們一般人都是用六根,我們一般人的特點就是活在直覺。我們一般的生命現象,就是把生命完全跟著我們的感覺來引導我們,就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的感受。如果是給我們快樂的感受,我們就去追求;如果是給我們痛苦的感受,我們對這個人事就排斥。所以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生命,就是在這個相狀裡面打轉,但是這樣子是不好的。我們應該把這個相狀,按照佛陀的意思把它剝開來,看看它到底這些相狀的背後是什麼呢?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其實這個相狀的背後,有一種很殊勝的珍寶我們忽略了,我們太急於去感受外在的東西,我們只是去品嘗人生的表相,我們忽略了這個表相的背後,有一個很殊勝的摩尼寶珠,就是『此諸法勝義』,就是這是一切表相背後的一種殊勝的義理、殊勝的功德,是我們一般生生世世所忽略的。那麼這個是什麼呢?就是真如的功德。這個真如的功德有什麼好處呢?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這個功德是你得到以後,你永久不會失掉的,你可以永遠的解決你痛苦的問題,這個就是「唯識的實性」。它是你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根本功德。《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感覺了,我們急著去品嘗人生的快樂,享受人生,所以我們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在品嘗人生的表相。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刺激我們的六根,來創造我們一時的快樂,然後就好了,我們一般人是這樣子,你今生活得快樂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把人生的追求放在表相上,就失去了去了解這表相的背後是什麼,它有更美好的東西,一種真實圓滿的功德,這一塊被我們忽略了。
【102】真實圓滿的摩尼寶珠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來看看,那麼這個真實圓滿的摩尼寶珠,到底是怎麼回事?好,我們往下看:
《識論》釋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廣釋。
那麼《成唯識論》這個觀心法要,蕅益大師解釋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就是當我們把人生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由業力所變現的這些所謂的因緣假相,富貴、貧窮、莊嚴、醜陋,這些假相把它剝開來,其實人生的這個本體,是一種真如的功德。
什麼叫「真」?就是真實而不虛妄。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真實」:佛教界的定義,「真實」它必須要非因緣所生法,它必須有獨立自主的體性,只要隨因緣變化的都不真實。
比方說你今生福報很大,你很有錢,這件事不真實,因為你來生就變化了,它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這個事就不真實。就是說這個東西它的背後的力量,要靠一種因緣的力量來支持你,而這種力量不是你能夠控制的,這個就不真實了。就像做夢一樣,第一個做夢是短暫的;第二個你不能控制夢境,你沒有自在力。
一種真實的功德,它必須要不受因緣的干擾,就是我今生是這樣,我來生還這樣子,第三生還這樣子。就是說它必須要永遠的保護你,它必須要永恆的給你一種安穩的快樂,要長長久久這個叫「真實」,你可以自主。
比方說你現在口袋有一千塊,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這一千塊是你借來的,你跟某甲借了三百塊,你跟某乙借了三百塊,你跟某丙借了四百塊,你有一千塊對不對?這一千塊對你來說不真實,因為你是借來的,借來的人家會把你討回去,你得還人家,是吧?在《楞嚴經》講,凡是借來的都不真實。你向因緣所生法借來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對不起,當因緣消失的時候,它帶走,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凡是所有的快樂,向因緣借來的,不真實。第一個你沒辦法做主,你這個錢是向別人借來的;第二個你沒有主導權。
我們今生所有的快樂都是借來的,你的壽命是借來的,你的長相也是借來的,你的財富也是借來的,你的眷屬也是借來的,你失掉了因緣的對你的支持,你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諸位,凡是借來的東西你就必須要還,這個佛法說是不真實的,夢幻泡影。
那麼「真如」不一樣,它不是借來的,它是宇宙間一種真實的功德,它不受因緣所生的干擾,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誰能夠掌握了「真如」,誰就能夠掌握永恆的自在,永恆的功德,它是一個很重要的珍寶,因為它真實。
好,第一個:「真如」的功德。第一個它真實,就是它有一種獨立自主的作用,它不受因緣的干擾,它不會因為你死亡而消失掉而變化,這第一點;第二它恆常不變。它的存在不受因緣的干擾,而且存在以後,它永久不會變化,它不會隨你的情緒而變化,也不會隨順你的善惡業力的因緣而變化。所以這種真實的功德,在整個十法界的凡聖階位當中,它能夠永恆,永久的保持它一致性的體性叫「真如」,就是『湛然不虛妄』「湛然」。
就是不變化,而且它有自在的功德,那麼這個當中有多種名稱,叫做「一真法界」或者實際等,如其它的經論當中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它的意思都是一樣。
這個當然我們今天學佛,我們試著去改變我們的人生,對不對?佛教它是一個很現實的一個修行,它不是一個哲理,它是要改造人生,離苦得樂。那麼我們當然有兩種做法:第一個從業力上去改造。我們不斷的斷惡修善,我們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從業力上來改造人生,但是這樣子的改造是表面的改造,就是數量上改造,但是你不能產生本質上的變化。比方說海水,海水是鹹的吧?那我們現在面對一個阿賴耶識的海水,你說我怎麼辦呢?我加一點淡水下去,把它的鹽巴的成分稀釋一點,可以,但是海水是鹹的本質,你不可能改變它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生只活在事修,我們只知道懺悔、皈依、發願,那麼我們不可能改變海水的本質。就是說我們雖然積集善業,我們雖然持戒念佛,在我們生命當中,會創造一種善業的力量,讓我們的生命會出現一時的快樂,但是你不能解決輪迴。
你不能解決輪迴的時候,你生命的痛苦的本質不能變。因為所有的痛苦在於輪迴,輪迴對我們的傷害,就是讓我們永遠活在不安穩的狀態。因為你不知道你要來生要去哪裡,你沒有辦法規劃,它好不容易把你丟到某一個地方去,你慢慢習慣了,對不對?習慣以後,你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活了幾十年,你也習慣了,它要把你破壞掉了,破壞掉它又把你丟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可能做人,也可能到畜生道。所以它這個業力的牽動,讓我們對未來充滿著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輪迴。因為你不知道你來生要漂到哪裡去?
所以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你找不到家的感覺,這就是輪迴給你的痛苦。你不知道你死亡到來以後,你何去何從,你完全沒辦法做主。所以我們只是斷惡修善,問題在哪裡呢?就是說你可以保證你一時的快樂,但是你不能夠徹底解決輪迴的問題,你不能產生本質上的改變。本質上的改變在於真如的操作,誰能夠掌握真如,誰就能夠掌握輪迴的反轉。
【103】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來生就不可能往生!
這樣講好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也曾經受了很多的果報,所以因果的相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現在這個業力的問題,已經沒辦法去解決了,因為這個業太多了,現在的關鍵在哪裡?就是說你要怎麼去操控業力,你有兩個選擇:用自我來主導它,我們習慣性面對生命的時候,想要去主宰它,這就失去了真如的這個摩尼寶珠了。諸位,我們對生命只有兩個選擇,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須放棄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須放棄對人生的主宰,你只有兩種選擇。我們必須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所以思考的改變,在佛教裡面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因為你斷惡修善這個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斷惡修善,顯不出佛教的殊勝。現在關鍵就是說:當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的時候,你怎麼面對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來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導我的一切,讓我今生活得快樂,可以!你會用你的第六意識的智慧,讓你所有的善業表現出來,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對不起,你付出了輪迴的代價!我們講過,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啟動輪迴的業力,你只有放棄了主導權,真如才會出現。
在《涅槃經》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說有一個富貴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時候,有一個打扮很莊嚴的女眾來敲門,這富貴人家說:「你是誰啊」?
她說:「我是功德天」。他說:「你能夠給我什麼呢」?「我可以給你種種的人生的財色名食睡,種種的快樂,讓你今生活得非常殊勝快樂」「唉呀」。,這個富貴人家說:「那我非常歡迎你」,把她請家裡面來。到了晚上的時候又有一個女的來敲門,就長得極度的醜陋,這富貴人家說:「你是誰啊」?她說:「我是個黑暗」,他說:「你能幹什麼呢」?她說:「我要把你所有的快樂通通破壞掉,我要給你種種的煩惱跟業障。」富貴人家說:「那我不歡迎你」。黑暗說:「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樂,你就必須吸收痛苦。」那麼這富貴人家就拒絕了,就把她們姐妹都趕出去了。她們姐妹就到另外一個貧窮人家,這個貧窮人家呢,兩個都收了。
佛陀說這個富貴人家,是一個覺悟的菩薩,他成功的拒絕人生的快樂,所以他才能夠拒絕人生的痛苦。那麼這個貧窮人家是誰呢,就是生死凡夫。
諸位,當你要去追求快樂的時候,你要永遠記得:你一定會付出代價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償失。輪迴的快樂,給你的快樂太少,但是它對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實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痛苦,但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輪迴呢?因為我們老是記得好的那一塊,我們老是記得生命給我們好的這一塊,我們對它的愛取,永遠停在我們心中的妄想執著。我們曾經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後就不斷的攀緣它。所以我們很少人會看到生命的本質,你看看佛陀怎麼解釋輪迴,他說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實你說刀鋒上的蜂蜜,我們能夠有多大的快樂呢?但是你舌頭被割傷了,這個痛苦是長久的。
所以佛陀要我們放棄對輪迴的主宰,你只要想主宰輪迴,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來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條件,一定要把對人生的主宰先放棄。你不放下,你的人生就充滿了業力,你的人生充滿了業力,從你心中創造的佛號,也充滿了業力,這個佛號不是往凈土去的,是往娑婆世界去的。
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兩種選擇,為什麼富貴求道難,因為你福報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這個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積了這麼多的善業,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義工,廁所沒人掃我去掃,飯沒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該享受的時候了。所以越是富貴的時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臨終的時候,綁住你的生死業力低一點,你現在就要慢慢放棄對人生的主宰。這個第七意識是很可怕的——恆審思量我相隨,第八識不可怕。
諸位我們要現在我們要知道,臨終的時候第八識現前,不要怕第八識。第八識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只要沒有第七意識來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輪迴的力量。第八識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識兩個連在一起。如果你沒有自我意識,第八識,有什麼用呢?它是這個分散的業力嘛!但諸位,你千萬不要讓第八識跟自我結合在一起,第八識這種分散的片段業力,當它被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這種自我意識串起來的時候,那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現在不是改變第八識,因為你現在已經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年,去把無始劫所造的業懺乾淨,不可能。但是現在你要做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我,不能讓這種片段的業力,把它串成一種輪迴的力量,這是我們要做的很重要關鍵。那麼要阻止第七意識的活動,就必須放棄主宰。因為第七意識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識的業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所以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放棄對今生的主宰,這個時候你生死的業力就全盤的停下來,全部的停下來,這個輪迴的機器就慢慢慢慢停下來。我們過去的懺悔業障,只會讓輪迴的力量部分的消滅,但是你修無我觀,使整個輪迴的機器整個停下來。所以『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這個對你生命是一個從根本上改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摩尼寶珠——真如。
【104】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就去修對治空有什麼缺點?
好,我們來看看《觀心法要》怎麼說。前面的這個理論是從真如的功德,那我們來看看真如的體性,我們把它念一遍:
《觀心法要》,於一切位,聖凡因果世出世間諸分位也,由真如不變隨緣,故云於一切位;常如其性,由真如隨緣不變,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凈,如水與冰同一濕性,豈凝然死定之謂哉!
好,那麼蕅益大師把這個思想再把它發揮出來,所以這個真如是於一切位,它表現在整個十法界的因果當中,就是四聖、六凡的因果當中,世出世間的因果當中都有真如的本體存在,叫「於一切位」。其實我們凡夫也有真如,只是我們呢,我們太想主宰人生,所以把真如讓它隱而不顯。
那麼第一個,真如在哪裡呢?在整個凡夫的世界,整個聖人的世界都有真如。只是聖人成功的把它顯現出來,凡夫呢,因為喜歡掌控人生,就讓真如產生了這個遮蔽的作用。那麼真如是什麼體性呢?「常如其性」,它是恆常的在因緣當中,保持它的不變的功德,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所以總結: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第一個,真如它不像我們的因緣果報,是變來變去的,你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畜生、一下子做餓鬼,給你一種不安全感。真如你得到以後,你就非常的有安全感,它永遠不變化。第二個它也沒有增減,『處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凈』,它沒有垢凈的概念,就像水跟冰,水是真如,冰就是因果。哪裡是外道只是修無想定,想要去開顯真如呢?一定要靠智慧的引導,去破除這種主宰的自我,才能夠開顯。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真如有兩種概念:一種是理性的真如,一種是功德上的、修德上的真如。唯識學強調的真如是修德,就是你要去修,你要去破壞這種自我的主宰,然後真如才會顯現出來,你修行以後才有的真如,這第一個,從修德;第二個是本具的,就是你不管修不修,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就可以了。你知道你人生的因緣果報,本來是沒有的,那麼一念妄動才有因果的,那麼這兩種概念都很重要。諸位,我們要先安住在理性的真如,再去追求功德上的真如。為什麼呢?因為你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你就去修對治空有什麼缺點,我解釋一下:
因為真如你去觀的時候,第一個:你去觀人生,第一個你接觸到人生的相狀,就唯識相,因為它是我們生命最表層的東西。那麼這個相狀,你一定要從相狀裡面觀察它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無我無我所,然後再進入到裡面的真如。所以我們在面對相狀的時候,你怎麼辦?
那麼凡夫跟二乘人對人生的相狀,是走極端的。因為他們都認為相狀是實際有。那麼你不知道相狀是本來沒有的,只是如夢如幻的,你認為相狀是真實有的,就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態度。比方說凡夫看到相狀的相續,就想做盲目的追求。因為你昨天是長成這個樣子的,你今天也這個樣子,因為你昨天的房子還在,今天也在,所以你假設它永遠在,凡夫在這個相狀的相續當中產生執取。那麼二乘人用無常來觀相狀,產生極度的厭惡。
諸位,因緣的假相沒有錯,你也不能太排斥它,因為你剛開始在修,找真如的時候,要離相清凈嘛。但是你找到真如以後,你要從空出假,你要借相修心,要莊嚴這個真如的時候,我們後面講到菩提心,講到往生的願力,你都要借相狀的,借佛道的相狀,來上求佛道,借眾生的相狀,來啟發你的大悲,這都要借眾生相、佛道的相狀。所以二乘人,他在找真如的過程當中,用極度的相狀的毀滅,使令他偏空了。就是他的人生只能夠從假入空,他不能從空出假,錯損菩提了。諸位,當你站在一種本來清凈的角度,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面對相狀的時候是一個溫和的心態,你知道相狀沒有錯,你只要不執著它就好了,問題在你自己,因果沒有錯。
障礙真如顯現的是我們心中的執取,並不是外境。你今天在找真如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你的過程很重要。如果你用很嚴重的厭惡的心,厭離娑婆,可能會讓你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這個地方問題很嚴重,你以後要回入娑婆很困難。如果你想走大乘的路線,你一定要記住雙向思考,《法華經》的一佛乘的思想,當然你在修行的時候,你最好是一個整體的布局,你不能夠說:唉呀,我先達到這個目標以後再說,小乘人就是這樣,小乘人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用極度的無常觀、苦諦觀,把三界講得一無是處,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好像所有的過失都是三界引起的,當然成功的激發他的出離心,但是以後慘了,他以後要付出代價,因為他的後半段很難走了,他後半段他要積功累德,真如找出來以後,你還要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你要讓真如不是只有清凈的空性,你要去莊嚴它,用六度來莊嚴它的時候,你還要怎麼樣呢?回入娑婆度有情!
諸位,你厭離娑婆只是暫時的厭離,你不能產生永久的厭離的感覺,要不然你以後就很難走了。厭離娑婆是需要的,但是你用什麼態度來厭離,那很重要,你最好不能夠對未來產生後遺症。所以從《法華經》的思想,我們不同意用極端的方式,用毀滅的方式來離開三界,因為你以後回不來,你會產生一個不好的陰影。
我們再講一次,三界沒有錯,錯在我們想要掌控它,現在問題在哪裡?你現在問題出在你自己的心的執取。所以當我們在找真如的時候,你要對治的是你心中的執取,而不是把所有的過失都歸罪給三界的假相。講清楚一點,第八識沒錯啊!你不能夠把第七意識呵責,你連第八識也否定,第八識它轉識成智,是大圓鏡智,對不對?它是一種清凈的法身。
所以你為什麼要先安住在清凈心,就是說你要觀想,其實這些相狀是如夢如幻的,它沒有錯,是你自己想要去掌控人生,所以你自己去召感輪迴的,不是三界的果報有錯,所以我們是叫做「先離相」。所以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壞因緣的假相,這個很重要。諸位,你只要用毀滅的方式,來毀滅這個相狀去找到真如,你以後就慘了,你後半段很難走了,你把你的菩提道的後半段,這個路給截斷了,你走上了小乘的道路。
所以大乘佛法是兩條嘛,從假入空,最後你得從空出假,這個假就是假相。所以你安住在清凈心的角度,你知道這個假相,它不會障礙你,是你要執著它,它才對你產生障礙。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種理體的真如,去修空觀,這叫「對治觀」。對治什麼呢?對治第幾意識?用第六意識修觀,對治第幾意識?是了!對治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沒錯嘛,是吧?因果哪有錯呢?你不能把所有的假相、因果,三界的因果全部否定,因為你以後還要回入娑婆嘛!你還記得嗎?你當初發的願,是吧?你把第八識的因果都否定了,那你以後回來怎麼辦呢?你這個心態就有障礙了。所以安住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你對假相會比較中道,見相離相,勇敢的面對它。但是你只要不主宰它就好。這個是最高明的找到真如的方法,而且以後為你未來的從空出假,做了非常好的布局。
諸位,我勸大家我們在走佛法的時候,你一開始就走對。如果你急功好利,你為了快,你用那種偏激的手段,來處理人生的假相,你以後一定會後悔,一定後悔,而且來不及了。你看法華會上,小乘人用極度的方法遠離三界以後,他回入娑婆,障礙重重,那個法執太重了。阿賴耶識釋放假相沒有錯,錯在第七意識。改變執著,不能改變假相,你只要放掉它就好,是你自己要去主宰它。
好,那麼我們先把這個觀念,先把它釐清。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卷十六
【105】我們應該放棄主宰,追求自在!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八面,我們看到丁二:問答釋疑。
那麼我們一個凈土宗的修行者,當然我們希望能夠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所以我們叫做:「為菩提道,求生凈土」。那麼求生凈土,我們就面臨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生命的相狀,一個是生命的本體。生命的相狀是由善惡的業力來主導,首先我們希望我們臨終是一個很安和的相狀。我相信我們沒有一個人希望我們臨終的時候是死於非命,或者是遭受到極度病痛的摧折。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願我臨終無障礙。所以我們對於生命的相狀給我們的感覺也不能忽略。因此我們也應該多多的拜懺、多多的念佛、多多的持戒、發願,把所有的懺悔、皈依、發願的功課,都把它迴向到:願我臨終無障礙。我們希望臨終能夠創造一個很詳和的相狀,來幫助我們提起正念,這個是有需要的。所以我們第一個:我們要規劃一個未來美好的相狀,這第一個;第二個,這重要了,就是你要掌握一個正確的本體的操作。就是這些相狀是誰操作呢?所以我們開始處理我們的思想。
我們把相狀處理好以後,我們把相狀剝開來,看到我們生命兩個本體:一個是自我,一個是真如。自我意識是我們習慣的操作的模式,其實宗喀巴大師他也講到一個觀念,說我們其實生生世世也做了很多的善法,就是我們過去也念過佛、也布施、也持戒,但是我們的善法為什麼不能變成一種解脫的功德,都全部落到輪迴的業力裡面去呢?因為我們想要掌控這個善業,我們一直希望那個善業為我所用。你越是想要掌握它,這個善業,這個檔次就越低了。偉大的佛陀,他也曾經做了很多的善業,那麼為什麼佛陀的善業,它能夠變成一種自在的功德的莊嚴?「佛為法王,於法自在」,因為他操作善業的心態是正確的,他用空性來操作它。
所以當我們在面對因果的時候,除了假相以外,這個本體就很重要了。
你到底在造善的時候,你希望你怎麼來處理你的善業,你希望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的善業,如果你想掌控它,那對不起,它會帶給你無量無邊的生死輪迴的力量。所以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在講到本體的問題了,就是你怎麼去面對你過去生所造的業力。當然佛陀的智慧就是說我們應該放棄主宰,我們應該追求自在。因為你主宰它,第一個它今生也會給你帶來痛苦,你這個善業,帶業,你的福報,快樂的福報帶業;第二個,你付出了生生世世輪迴的代價。所以佛陀在開顯真如的時候,就是告訴我們,放棄輪迴的主宰,放棄生命的主宰。那麼這個地方有兩個問答,那麼要我們放棄,我們必須要有道理來說服我們,憑什麼要我們放棄自我呢?
【106】既然無我,那誰去造業呢?
好,我們看第一個問答:
問:若實無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答: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那麼我們前面講到我空法空的真如,是生命的本質,是生命的本體,那有人就提出疑問了,他說呢:假設我們的生命的假相的背後,沒有一個自我來操控我們的因果,那麼外道就提出一個疑惑說,那既然無我,那誰去造業呢?誰來得果報呢?
從我們一般的認知就是:這個業,是誰在拜佛?當然是我在拜佛,我在持咒。那麼我們以前是用自我來造善業,那麼未來也是由這個我來得果報。那麼外道的意思就是說,假設你毀滅了自我,那你就違背了因果道理了,因為有一個我,才能夠合理的建立一個因果的道理,因為我自作自受嘛!由這個我去造業,然後由這個我來得果報,這樣才合理。那你現在佛陀說一切法無我,生命的本體是真如,是空性,那你這樣不是把因果給毀滅了嗎?
佛陀說:空性的真如並沒有毀滅因果。佛陀說:『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
他說:這個受用果報,不一定要靠我,就是一念明了的心嘛!那麼這個心呢,透過第八識的業力的釋放,這個因緣力故,就是一切都是第八識的業力的釋放,讓第六意識來承受,所以它們兩個相續不斷。第八識從開始出生就不斷的釋放業力,那麼第六意識就透過感受來接受業力,這從小到大,『相續不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所以它這個地方就說明,當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它是沒有一個造作者,這個很重要。就是說我們以前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第六意識會產生一個錯覺:欸,這個是誰做的?是誰想要來傷害我?其實這個地方沒有一個造作者,因緣力故。《楞嚴經》講得更徹底,叫「循業發現」,就是你業力成熟了。
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徹底的消除這種對立的感覺,我相、人相的對立。
所有你今生的遭遇,只有一種情況叫做「因緣力故」,或者叫「循業發現」,所以它沒有我嘛!就是你一個明了的心,接受因緣的力量的主導,因緣讓你快樂,也是因緣讓你痛苦,這當中是無我、無我所的,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完全是你過去生的因緣成熟了,所以它引導你快樂、引導你痛苦,所以不是由我讓你快樂,也不是由我讓你痛苦。也就是說你的快樂痛苦,不是你主宰出來的,是你的因緣成熟,是因緣讓你快樂,也是因緣讓你痛苦,這是第一點,這是我們應該認知的。
【107】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生命怎麼連貫下來呢?
我們看第二段:
問:實我若無,云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答: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
那麼這個地方提出第二個問題說,假設我們的生命當中,沒有一個自我來主宰、來操控,那麼怎麼會有一些『憶識誦習恩怨等事』?為什麼我們會去回憶到過去曾經熟悉的人事?「誦習」就是熟悉的人事,而產生恩怨,而產生愛憎取捨呢?
就是說沒有一個我,那誰來記憶這件事情呢?我怎麼會回憶到過去,我跟這個人熟悉,對這件事情熟悉呢?那麼假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我們的生命怎麼連貫下來呢?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生命是不是要斷滅了嗎?
但是佛陀回答:「然諸有情,各有本識」,因為有第八識嘛!第八識是永遠保持相續,而且它能夠保存你過去生所栽培的種子,跟第六意識的思想的現行,互相為因緣,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因為第六意識的熏習力故,得有如是能夠回憶過去的事情。
我們前面講到當人生是無我的時候,這個受果報叫「因緣力故」,但是在造因的時候叫做「熏習力故」。所以你在做功課,不是我在做功課,你是在創造一種熏習而已,沒有一個我。你的第六意識明了性,去拜懺、去念佛、去修止觀,這個時候,你第六意識創造一種熏習的力量,一種種子、一種功能,儲存到第八識裡面去,一種熏習的力量。
所以你人生其實是兩種力量,一種是熏習力、一種是因緣力,哪有我在呢?由熏習成熟了,變成因緣,因緣力。那麼因緣在釋放的時候,你又不斷的在熏習。所以你人生就是一種熏習的力量,引生因緣的力量,由因緣的力量又引生熏習的力量。所以它是沒有一個真實自我在主導的,這個自我概念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你自己以為你可以主導人生,其實是熏習跟因緣兩種力量來主導你,你是產生錯覺了。
【108】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好,我們總結:
結示: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生命其實它是一個相續的水流。這個水流它主要是兩種力量構成的,一個是熏習力,一個是因緣力。這兩種力量就推動著水流,往人天去,往三惡道去。這個水流不是你說了算,不是你主導的,是因緣的力量跟熏習的力量來主導這個水流的。所以它沒有一個主宰的能力,只有諸識。這個諸識當然主要指的是第八識,它釋放因緣的力量,還有第六意識它創造一種熏習的力量,那麼這兩種識的交互作用,那麼前滅後生,剎那剎那的生滅,造成了因果的相續。由於這種因緣力跟熏習力兩種交互作用,它產生一種很緊密的相續,就讓你有一個自我的感覺出來,由第七意識產生種錯覺。那麼於中呢,就把這種相續的因緣,執著有一個我來主導人生,其實是錯誤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凈土宗的感應故事裡面講到一件事,說明朝有一個居士叫黃景范先生。這個居士他出生在一個讀書人的家庭,他也是相當有智慧,年輕就有功名。那麼他二十二歲的時候,突然間患了頭痛的病,就是頭經常痛,時間一到就痛,而且經常做惡夢。那麼乃至有一天他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夢到一個鬼,一個很強壯的鬼,披頭散髮拿著刀子追他,追到他以後呢,就一把抓住他的衣服,就想拿這把刀把他殺掉,「還我命來」。
那麼刀要殺他之前,突然間,在空中出現了一個光明,有一個老和尚坐在那裡,就是蓮池大師了,就是他前生的師父。蓮池大師趕快說:「且住!且住!」蓮池大師是大威德,他一講,那個鬼就不敢動了。他說:「你不要殺他,冤冤相報不好,」但這個鬼說:「我不殺他,我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恨。「反正你不能殺他」」。那麼這個鬼沒辦法,就拿刀子把這個黃景范的舌頭給割掉,割掉就把舌頭帶走。帶走以後呢,蓮池大師就跟黃居士說:「你不要著急,你回去做兩件事:第一個好好拜懺,第二個呢,你要持楞嚴咒咒心,你一百天後就有消息」。
那麼這個黃景范在做夢,夢醒了以後,他手去摸這個舌頭還在,但是講不出聲音,從今以後聲音就發不出來。他當然對他師父有信心,因為前生的蓮池大師示現給他看,那麼他就每天拜懺,持楞嚴咒心。過了沒多久,有一天睡覺的時候,又來一個女眾,一個女鬼:「你好睡啊」,就拿地上那個沙,就往他身上一撒。那麼這個沙一接觸他身體的時候,像火燒一樣,特別的刺痛。那麼她第二次要再撒,他在閃的時候突然間有一個金剛力士,拿一個傘把它打開來,幫他擋了一下,就閃過去了。黃景范說:「你是誰啊?」他說:「你持楞嚴咒,我是那個楞嚴咒心的金剛護法居士。」所以那次夢以後,他對這個楞嚴咒心持得更精進。
所以他後來,那個女鬼經常出現的時候,他越精進的時候啊,那個金剛力士那個傘就越變越大,後來那個傘就變成很大的傘。那麼這樣子過了一段時間,他就經過這個一個男眾的鬼要殺他,一個女眾的鬼要撒這個毒沙,他也不敢不做功課,那麼到了第一百天的時候,發生一件事情,到黃昏的時候突然胸口劇痛,到晚上的時候吐血,吐了一整臉盆的血,吐到最後整個人幾乎虛脫了。他就在昏迷當中,就是非常勞累當中就睡過去,睡過去以後,他隱隱約約心臟還是痛的,就看到一個法師。這個法師說:「我叫大慶法師,我是你過去生的同參道友,他說你現在心口很痛對不對?那沒關係,你坐下來,我誦一部你前生經常誦的經,給你聽聽看。」他就誦《金剛經》,他說你前生最喜歡誦《金剛經》,就誦《金剛經》給他聽,他聽完以後,哦,他那個胸口痛,就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後,大慶法師說:「我帶你去一個地方,讓你知道你今生的因緣果報。」就把他帶到一個很大的房子,他說:「你進去,我在外面等你。」
那麼這黃景范就把門推開以後,就看到中間坐了一位戴一頂帽子、穿著紅色衣服的閻羅王,坐在那裡很威嚴,旁邊有一些拿著木棒的侍衛,那麼前面已經跪了兩個人,一個男,一個女的,就是在夢中,一個要殺他,一個要撒他那個毒沙的女眾,那麼黃景范一進去,也就跪在中間。閻羅王就說了,他說:你前生啊,你爸爸是做官的,大戶人家,你有三個兄弟,那個黃景范排行老二。
這個黃景范前生的時候,人長的是非常莊嚴而且很有才華,那麼他的大哥,相貌平平,才華也是一般般。那麼他媽媽呢,這個三個兄弟裡面,他的媽媽,前生的媽媽,特別疼愛這個老二黃景范。那麼後來他們三兄弟結婚以後,這個老大,才華一般般的老大,娶的太太特別的漂亮也特別有才華。黃景范很有才華,他娶的太太很平凡。他媽媽就多事,就跟黃景范說:你啊,你應該配你大嫂才對,這個你太太配不上你。那麼他一開始聽,他也不在意,結果他媽媽就慫恿他說:我們應該把老大給害死,把你老婆也害死,你們兩個就結婚。後來他媽媽經常這樣講,後來他就受他媽媽的影響,兩個人就合謀,用一種毒藥把他大哥跟他老婆給毒死。毒死以後,在他媽媽的撮合之下,他就跟他大嫂結婚了。然後毒死以後,他也不敢報官,就埋在他們家的後院。從今以後晚上就睡覺就不平安了,就經常有鬼魅擾動了,後來沒辦法,就請了一個出家師父做法會,出家師做完法會說,他說你們家這個事我沒辦法解決,冤有頭債有主,他說你要去解決這個問題,你只能夠去雲棲寺找蓮池大師。
後來黃景范他看情況,殺了人,殺了兩條命,他沒辦法,他就到蓮池大師那邊出家了。出家以後,當然他出家前,就跟蓮池大師報告他如是如是的經過,蓮池大師叫他修三年的苦行,整天為大眾師服勞役,晚上就拜懺,白天就做工作。三年以後再去念佛堂念佛,念了十多年,然後往生了。往生了以後就得這個果報,他前生的修行有善根力,就召感了蓮池大師跟他這個師兄,出手救他。但是他自己造的罪業,遭受到這個短命多病的果報。
所以我們看到黃景范,他一生的遭遇啊,兩種力量:從因地上來說,熏習力故。他前生有兩法的熏習,第一個殺業的熏習,他殺業不是一天兩天,他預謀已久,然後付諸行動把對方殺死。這個第六意識的瞋心所發動的殺業,這是一種熏習;第二個他後來懺悔、出家了、念佛,凈法的熏習。
所以他前生的第六意識,在造業的時候,他沒有依止我嘛!熏習力故。那麼得果報的時候,要因緣力故。兩種因緣:一個是善的因緣,一個是惡的因緣,同時現行。結果他媽媽因為沒懺悔,他媽媽就直接到三惡道去了,這閻羅王說了。所以你說,它哪有我呢?如果我去造業我去得果報,這個我是不能改變的。
所以我們人生是不斷的變化,其實現在的你,跟小時候的你,有沒有一樣?不一樣了,為什麼呢?熏習力故,因緣力故。你這幾十年總有一些資料,新的資料輸進去了,是吧?你可能比小時候更好,也可能更糟。所以你小時候的我到哪裡去?沒有了!它就是一個明了的心識不斷的在變化。其實我們人生就是一念的心識在活動,這個心識,兩種力量在控制這個心識——因緣力故,熏習力故,根本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東西,來主宰你的生命。生命是不能主宰的,我們只能夠熏習,你只能夠在因地去熏習它,你不能在果地上去改造它,不可以,這個就是無我的真理。
【109】由於熏習力,就創造了人生的這些假相出來!
好,我們看丁三的唯識正義,我們把它念一遍,我們做一個總結。那麼既然是無我,那麼應該怎麼去解讀人生呢?
萬法唯識,現前一念識心,唯識性——人空、法空——即空。唯識相——舉體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即假。性相圓融——即相即性、即性即相——即中。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來正確的理解人生呢?就是觀照我們人生的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先看即假。
即假就是過去的熏習力跟今生的因緣力變現出來,變現什麼呢?因、果、依、正、自、他。當它是因地的時候,這個它是一種熏習的力量,這個也是一念心識的作用。它有相狀,因為你在熏習的時候,你可能是在拜懺的時候熏習,你可能是念佛的時候,也有佛號,也有相狀,或者是你在布施持戒,你也是有一個相狀,凡是熏習一定有相狀,你用一種美好的相狀,或者是一種邪惡的相狀來熏習第八識,所以它是因地。
等到你熏習的能量到一段時間的時候,果報就因緣力故,就變現一個果報出來,它也是有相狀。作依、作正,它那個心識變現你依報的國土,變現你正報的根身,也變現你自己的業力,也變現成他人的業力。所以我們凡夫的業跟眾生的業是互相的交雜,尤其是同一個家庭,這個業力更密切,有共業、別業,這個業力互相牽扯。
總而言之,由於因緣力,由於熏習力,就創造了人生的這些假相出來。包括因的假相、果的假相、依報的假相、正報的假相、自己的假相、他人的假相,這個都是生命的假相,這個都是心所變現的假相。那麼這個假相當把它剝開以後,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即空,我空、法空。這個地方沒有一個人可以去主宰你的生命,它完全是因緣力、熏習力的變現。
所以我們做一個總結,這個中道的思想就是「即相即性、即性即相」。在生命的假相當中,它有空性的存在,在空性當中也不妨礙生命的因緣假相,剎那剎那的生,相續變化,這個就是中道,這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這個蕅益大師曾說一句話,他說:我們應該思考一件事情,說:流轉三界中,到底是誰在流轉?你說我在流轉,不對啊!因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兩個相狀不一樣。你前生可能是一個男人,今生變成一個女人,所以沒有一個我啊!那我問你,既然不是我在流轉,那誰在流轉?對了!是一念的心在流轉。心識的熏習力、因緣力,它如果熏習好的,這個心識就往上走,它才能變現好的果報讓你的心來受用;如果它產生錯誤的熏習,它就往下走,往下墮落,這個心也變現一個痛苦的果報,讓你的心來受用。
其實全部是心嘛,哪有我呢?當你一個好的熏習的時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當你錯誤的熏習的時候,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所以整個因緣果報,蕅益大師說: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其實都是你心的作用,沒有一個我。
【110】瞋心為法界,一切法俱瞋!
舉一個例子,在《安士全書》上說一件事,說這個江西有一個很大的湖泊,這個湖泊的旁邊有一個山丘,這個山丘上面有一個龍王廟。雖然不大,但是很靈感,而且這個龍王很兇,它這個湖泊,這些做生意的,或者是來遊玩的遊客,哪一個遊客膽敢從它的龍王廟過去,不下來拜它,那就慘了,那你這個船肯定要翻船,所以每一個人要經過這個龍王廟的時候都必須要靠岸,來禮拜這個龍王,來供養這個龍王,才能夠平安的通過這個湖泊。
那麼有一天有一個律師叫三昧律師,這個在戒律裡面很有名的,明朝的三昧律師,他剛好有事,要從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他就跟一般做買賣的人坐同一個船,就經過這個龍王廟,那麼其他人當然就乖乖的下船,去禮拜龍王,那三昧律師說我一個出家人,我不能去拜你龍王嘛,就在船上等候,其他人就去拜龍王,拜完要走的時候,龍王就說話了,就依附在那個廟的管理員身上說話,他說你們船上是不是有一個出家人,他沒下來拜我,請他進來,他是我過去的同參道友。
那麼大家就派一個人去把三昧律師請進來了,那麼這個龍王就說,他說:三昧律師,我們過去生是同參道友,我們兩個一起住茅篷修行,我這個脾氣特別不好,老是動瞋心,老是喜歡罵別人,那你那個時候老是勸我,我也不聽。但是我們做功課的時候,你做功課我也一起做,我們兩個的善法熏習都差不多,所以我今生福報很大,但是表現在龍王果報,那你的福報,就表現在出家的果報去了。它說:我現在看到你呀,我很慚愧,懺悔。它說:我願意把我這幾年來別人對我的供養,這些倉庫的東西,都麻煩你拿去供養三寶,我請你請出家師父幫我做法會,來超度我。
後來它就囑到那個廟的管理員,龍王廟的管理員,把所有裡面的衣服、珍寶,就拿去供養三寶做法會了。做法會結束的時候,那個龍王廟的龍,就又去附在那個管理人身上說,它說三昧律師,我麻煩你,明天以後,在山後面有一條蟒蛇死掉了,請你把我埋葬一下。結果三昧律師去看的時候,那個蟒蛇有三、四十公尺長。
那現在我們要去看這個因緣果報了。它前生是一個出家人,持戒修福,但是他熏習力故是怎麼熏習呢?他用瞋心來熏習。諸位,熏習不是外相,是你的心態。雖然我們一生當中,我們的心有很多種心,但是一定有一個主流的心態很重要——強者先牽。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說:「瞋心為法界,一切法俱瞋」。我們今生可能會有很多的不同的心態,有善念、有惡念,你要注意那種勢力最強大的心念,因為它會整合你所有的心態,往一個不同的方向去。
這個出家人他造的是一個善業,但是,『熏習力故,舉體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因為他這個善業是以瞋心為法界,所以這個熏習是以心為本,結果全體變成蟒蛇的一個醜陋的果報出來。三昧律師跟他是同參道友,他是以道心為法界,所以他整個熏習,他變現出今生一個出家的師父出來。但是因為他本體都是空,所以生命可以改造。
【111】我執、法執越重的人,你越容易讓相狀相續!
諸位,你知道我們佛法裡面的修行,這個善根有什麼好處,諸位知道嗎?當你的生命墮落到三惡道的時候,如果你有善根,你容易從三惡道裡面彈出來,你的時間就不會太久。因為你的善根是金剛種子。你看佛陀講一句話說:七佛出世尤為蟻子,八萬大劫尤為鴿身。你看有些人做螞蟻,七佛出世還做螞蟻。所以蕅益大師說,越做越糊塗了,有些人墮入到生命的時候,他很難反轉,有些人墮入生命的時候,他很容易彈跳,關鍵在空性的道理。如果你對空性完全不理解,你自我意識很強,你得一個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很難反轉,很難反轉。當一個跑道要換成另外一個跑道的時候,就大方向的改變,空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也就是說有些人造了罪業,他墮落到一個果報,他這個果報有很堅固的相續力;有些人他得到一個痛苦果報的時候,那個果報啊,它相續不久,這個就是考驗你空性的善根,就是你對生命越執取的人,你很難從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反轉。所以諸位,你不斷的修空觀,即便你臨終的時候,遇到一個不好的因緣先出現,你很容易從因緣裡面產生反彈,叫「斷相續」。
所以我們的唯識相,唯識相它是成功的把相狀變現出來,但是這個相狀會相續多久,相狀不能決定,看它的本體。你越執著的人,我執法執越重的人,你越容易讓相狀相續。決定相狀是業力決定的,決定相續就考驗你的智慧了,你空觀的智慧了。
反正佛法把人生分兩塊,一個是生命的相狀,一個生命的本體,你兩個都要會操作。在相狀上,相狀的操作,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空性的操作上,修我空觀、法空觀,把自我意識、主宰性消滅掉。所以我們要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你首先要操作生命的相狀,第二個你要操作生命的本體。臨終兩個都很重要,一個是業力的問題,一個是思想的問題。好,我們差不多了,我們到此吧。今天先講道理,修行這一塊我們下一堂課再講。
那麼諸位對於生命的相狀,跟生命的本體,這兩個有沒有問題?你臨終的時候,這兩個操作都要到位,第一個相狀不能產生邪惡的相狀,你要讓生命的相狀在溫和的相狀,這第一個,創造一個溫和的相狀;第二個臨終的時候,對娑婆世界不能有貪念,不能有執著,你要放棄主宰,你不能有想要主宰來生,你不能夠不受後有,過去不談了,你在臨終的時候,你還想要主宰以後,你就完了。你必須放棄主宰權,你才可能往生凈土。就是我到今天為止,我放棄我對未來生命一切的主宰權,這個時候提起佛號就感應道交了。
【112】我應該要做得很好,這個我會不會成為一種障礙?
學員:師父,我請教一下:那我們佛陀他三個阿僧祇劫,通通是在娑婆世界做菩薩道,那這樣子的話,怎麼說呢?因為意思說,我們不要留在娑婆世界,可是好像還是每個人的願不太一樣。
師父:是是是,這個沒有對錯。因為佛陀選擇在娑婆世界歷練,當然每一個人選擇不同,娑婆世界的問題比較複雜,就是說熏習力嘛,因緣力嘛,對不對?娑婆世界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容易啊!你們全家都學佛的,應該不多吧?對不對?那你家有四個人,三個人都很放逸,他們的熏習都是很雜染,你們家:你哥哥在看電視,你妹妹在跳舞,你在中間拜八十八佛,是吧?考驗唄,是吧?每一個人釋放自己的磁場,是吧?因為這個共業,它有一個互相影響。如果你生長在正法、像法時代,好一點。末法時代,就是說大家都墮落,大家就像喝醉酒一樣,你在大家都醉的時候,眾人皆醉,結果你也跟著醉了,怎麼辦?所以末法時代你要能夠逆流,就是我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我無住,很難,除非你一個人住。就是說這個末法時代,你很難創造一個很清凈的熏習。當然這個是個人選擇,我們凈土宗當然就自己說自己的好,那是正常,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學員:師父慈悲!弟子有一個問題,關於今天晚上那個無我觀,我覺得不太好理解,就是這個明了的心,還有第八識的業,還不算是我嗎?
師父:這怎麼會是我呢?第六意識它能夠控制自己嗎?「我」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第二個有主宰性。第六意識它是常住嗎?它變化,對不對?你認為第六意識可以做主嗎?第六意識可以做主,你認為第六意識隨時都聽你的嗎?你控制不了它的,說實在的,是吧?你起煩惱的時候,你控制得了它嗎?它有主宰性嗎?沒有嘛!它也是一種因緣,它在熏習的時候,它在造業的時候,它有它的過去的種子在支持第六意識,你有辦法主宰第六意識才怪。
學員:師父,那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樣,然後每個人的業力,第八識裡面的業種子又不一樣,那要怎麼樣把它……
師父:所以說人生就不一樣,各打各的妄想嘛!所以人跟人很難交集,因為各打各的妄想。你不要說人跟人,你們家四個人就各打各的妄想,因為每一個人自變自緣,每一個人變現自己的水泡,然後攀緣自己的東西,怎麼可能一樣呢?所以眾生無邊,煩惱無盡嘛!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人生是真實的,那應該只有一個,因為它虛妄,所以它是妄想捏造出來,那就各打各的妄想。如果人生是真實的,那應該每一個人都緣到真實相,那就一個,佛陀只有一個法身,所以凡夫在智者大師說,是同中求異在平等中求差別。諸位,當世間上差別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是生死煩惱越重的時候。你看你現在去看超商,跟你小時候去看超商不一樣,花樣更多。就是當人生越多元化的時候,這不是吉祥的事情。聖人是在差別中找到無差別,找到平等。如果你覺得你越修行,你人生越多元化,你認為這樣好不好?不吉祥,是的,表示你的熏習是錯誤的熏習。一個真實修空觀的人,修行是越來越單純,念頭越來越少,越來越少,越來越少……記得,修行是在差別中找到無差別。所以差即無差,凡夫是無差成差,從無差別中去用妄想去創造差別。
學員:師父慈悲!師父今天的課提到說,空觀這個破壞自我意識特別有效。那一開始學佛的時候,可能我們的觀念裡面都會認為說,我們要修很多的善業,就是布施啊,行善成為一個好人。可是到某一個階段之後,會常常認為說我修得很好,我應該要持戒持得很好,我應該要做得很好,這是不是成為一種障礙?
師父:這個法沒有障礙,就是說善業沒有障礙,是你自己的自我意識,把這個善業引導到一個錯誤的地方。這個我們一碼歸一碼。第六意識沒錯,第六意識它發心修善沒有錯,對不對?第八識如此的收集你的資料也沒錯,第七意識出了差錯。
學員:所以這個觀念是要破掉的?
師父:對,你要放棄對這個善業的執著。凡是你想主宰這個善業,你就會啟動生死輪迴。
學員:所以也就是說,我們在做這些善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攀緣寄託有一個相狀,說我做了這件事,我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師父:我們一般人造善的時候都有所期待,我以後要得這個果報了,是不是?有沒有?有沒有這種概念?沒有,那你們不錯。對不對?我說正常人了!你們可能是比較好的修行人,正常人都會有我今生辛苦一點,沒關係,來生啊,各憑本事啊,是吧?那我們一般人在造善業的時候,都有一種期待來生受果的心情,這個就是一個輪迴的力量,自我概念,所以你必須放棄。為什麼要迴向無上菩提?為什麼要修空觀?就是放棄對人生的主宰權,你放棄它你才有辦法得到自在。我們必須用主宰權來放棄主宰而追求自在,追求主宰是不正確的,結果你還是沒辦法主宰。
你們覺得我們現在一直想要追求主宰,你認為你能夠主宰你的人生嗎?你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對不對?我們還是受業力主宰。追求主宰啊,這個是錯誤的概念,這是很嚴重的錯誤。你必須放棄對人生的主宰,你才可以換取對人生的自在,你別無選擇。
學員:師父慈悲!那個剛才講到放棄對人生的主宰,但是呢,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對錯的事情,該做不該做的事情,有時明明知道是錯的事情,但因為個人原因嘛,還是要去做什麼的,但是這種呢,那不就是要隨心所欲了,假如是不是不這樣……
師父:不是不是不是!我們在因地,因為你因地的時候,你要注意你的因地,就是說你不能夠去對生命的結果去主宰。因地呢,你要盡心儘力,你該幹啥還幹啥,因地呢,要凡事盡心儘力,是吧?但是結果的時候呢,成敗交給業力,你要放棄對生命結果的主宰。講清楚一點,就是對生命的結果,就是說這件事情你該怎麼做,你還怎麼做。比方說你教育子女,你很用心的教他,他就一定會滿你願嗎?不一定,因為你不可能改變他嘛!
但是你做為一個母親,你該講的,該教他的,還得教他嘛,但是他未來會變怎麼樣子,你不能主宰。因為他不是你的東西,他有他背後的業力,他有他背後的因緣。所以我們對人事沒有主宰權,但是我們可以去盡我們一份的力量。過程要儘力,結果要放下,凡事盡心儘力,結果交給業力。
學員:師父,我們不知道可不可以用電腦來解釋第七識、第六識,第七識我們可不可以給它想成是好像計算機的program,然後第六識就是好像user,就是那我們要改變那個第七識的話,就是好像變成programer,這樣去改變它的結構,那第八識是好像雲端,儲存了很多信息。
師父:我對計算機不熟悉了,類似了!我們很多比喻就是類似,你要把它融通也可以了!其實人生只有第六跟第八在作用,第七意識是多餘的,第七意識這個執我是多餘的。你現在要把第七意識消掉,你把第七意識改變了,你整個生命就活起來了。第六意識沒錯,所以你不要老是讓第六意識不想,無想,你也是改變不了自己。所以第八識也沒有錯,你不要老是認為你是業障凡夫,業力會產生障礙,是因為你主宰它,就變成障礙了。
其實它不障礙你,你不產生執我,所有的業力都可以導歸凈土的,第八識是很好商量的,知道吧。只要你把第七意識改變了,你第六意識跟第八識很好溝通。其實第六意識也很好溝通,第八識,也很好溝通,關鍵在第七意識。
好,我們今天先講出它的空性的理論。總之,你先記住人生分兩塊:「人生的假相」跟「人生的本體」。那麼我們如何來操控人生的本體,找到我們真如的功德?我們下一堂課再開始說明。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卷十七
【113】改造我們的生命必須調整我們的心態!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面,我們講到甲三:修行方法。
我們大乘的修學次第,不管你是什麼宗派,它一定是先建立一個理論的架構,才有一個實際的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去改造生命之前,我們先要了解生命的真相。那麼唯識學也不例外,它是先講理論,再講方法。唯識學對人生的理論,它主要建立一個宗旨,它說一切萬法都是我們一念心識所變現的,就是「萬法唯識」的概念。那麼這種萬法唯識的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輪迴當中,是誰在輪迴?是我們一念心識在輪迴。就是你為什麼來投胎?因為心識把你帶來投胎的,那麼你到凈土去,又是什麼因緣去的?是你一念心識到凈土去的。所以我們整個生命是由我們心識來主導,那麼心識又是怎麼來主導我們?在唯識學把它分成兩塊來觀察:一個叫唯識相,一個叫唯識性。
唯識學的經論,它是先講唯識相。就是我們剛開始在觀察我們內心世界的時候,會看到心識所顯現的一個相狀,所謂的因緣果報的相狀。那麼當然這個相狀,你都可以感覺得到,比方說你今生有富貴的相狀、有莊嚴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一種相狀,這些都是過去的心的業力裡面顯現出來的。
那麼我們在觀察人生的時候,第一個,先從相狀來觀察人生,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那麼當我們在了解相狀以後,我們第二個再觀進去,觀察我們生命的本體,這個很關鍵,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那麼在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的本體是空性的,那麼這種概念是告訴我們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這些相狀的本質是空性?它說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的生命是無所得的,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的生命裡面,得到什麼東西。簡單的說,生命是沒有結果的。可能你對你今生的生命很滿意,因為你今生的善業表現出來了,讓你富貴、讓你莊嚴、讓你眷屬美滿、讓你健康長壽;也可能你對今生的相狀不滿意,因為你過去生臨終之前觸動了罪業,讓它表現出來,讓你今生多病、貧窮。
我們人生的相狀有很多種,但是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結果。我們沒有一個人是有結果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本體是空的,因為它本質就是空性。
比方說我們做夢,佛陀很喜歡用做夢來比喻人生,說你做第一個夢的時候你是一個國王,你有很多的珍寶,你活得很快樂,當然你實際上有感受到國王的假相,有那種快樂的感受,但是你把善業用完以後,你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了,變成一隻小螞蟻了,因為你善業已經用完了,福報享盡了吧。那麼你這個時候你做螞蟻,就想:那我上一輩子的夢跑哪兒去了?我有沒有辦法把上一個夢的一些東西,帶到第二個夢來?不可以!因為生命它的相狀,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它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它沒有獨立自主的體性,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也就是說我們今生所有的相狀都是借來的,你的快樂是向因緣借來的,用善因緣借來的,所以當善因緣釋放完畢以後,對不起,你借來的,你就得還,是吧!它就把你要回去了,所以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生命的本質是空?因為你的生命是借來的,它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子,如果你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它就是有自性了,你不是借來的,是吧。所以我們對相狀後面的本質的意思說,建立一種無所得,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你最好在死亡到來之前,早一點知道這件事情,不管你接不接受,它是一個事實。我們一次一次的輪迴都沒有結果,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也是一個因緣的顯現如此而已。
那麼從這個地方就是說:相狀是可以受用,但是本體是畢竟空。所以從這個概念裡面,蕅益大師就把這個唯識的整個人生觀,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把這句話記下來,你就知道怎麼觀察人生了。
它即空,就是人生無所得,人生只有過程,你好好把握當下的因緣,去積功累德;第二個:即假。你今生所有的因緣,都是你的心識變現出來的,心識舉體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全部是你的心識自己變現出來,讓你自己去攀緣它的,自變自緣。你跟外界接觸的時候,是你自己的業力變現一個影像,然後再引導你的第六意識,去攀緣這個影像,人生是這麼回事。所以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你會知道,其實我們一生的身口意的活動,都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不能超越你的內心世界去攀緣心以外的東西,不可能!違背萬法唯識的道理。所以我們從這個理論當中,我們知道,改造我們的生命必須調整我們的心態,因為它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當然從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當中,我們知道人生的真相以後,我們要開始做一些修行。修行就是說,到底我們哪裡出了差錯?人生有痛苦,一定有原因的,事出必有因。我們會輪迴,也是有原因的。為什麼我們今生死了以後,來生又得一個果報?那種相續的力量,那種生命相續的力量是怎麼來的?我們必須找出來,然後加以調伏、引導。所以這個修行就是實際的,我們開始面對自己了。我們以前的精神體力,都在向外攀緣一切的人事,現在是時候好好面對你自己了,我們應該找到我們內心的盲點,到了做一些調整的時候了,到了為臨終的正念做準備的時候了。
【114】什麼是依他起性?
這一科開始講到我們內心世界的一些調伏跟引導,哪些功能是錯誤的,應該調整、調伏;哪些功能是一種功德莊嚴的,應該把它帶動起來。我們這一科開始,講到實際的一種內心的操作。
好,我們看甲三的修行方法,分成三段:一、理觀;二、事修;三、結示。這個結示請大家改成總結。那麼乙一當中的理觀,又分成三段:一、通達三性;二、正修止觀;三、修學次第。先看通達三性,我們看一個問答:
問:夫證唯識理而登佛果,從初資糧位至究竟位,具幾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無分別智而得成就。其中行相,略述如下:
好的,那麼我們開始在迴光返照,我們開始修行的人,第一個一定要開始面對自己了。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從一個最初的資糧位,到最後成佛的究竟位,我們主要的是修「無分別智」。那麼這個無分別智,當然主要是從第六意識的一個觀照。我們知道,無分別智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生命是無所得,從無所得裡面,建立無分別智。
那麼這個無分別智,在修行當中,它是先把我們內心世界分成三塊,這三性很重要,你三性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哪些是你該斷的、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成就的,就是你必須把你每一個念頭,它到底是什麼性,你要很清楚。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的判斷,什麼是盜賊、什麼是地雷、什麼是寶藏,你才不會錯用心了。所以這個三性在整個唯識的修止觀是非常關鍵的,你要馬上判斷出來:哪些是你的錯誤的認知、哪些是一種正確的功德、哪些只是一個過渡的橋樑,你不用管它的。好,我們先把這個三性裡面,第一個依他起性先把它念一遍:
一、依他起性:依——依託;他——眾緣。謂宇宙萬法,皆須依託眾緣而得生起,即以賴耶種子為因,借諸眾緣而生。萬法既依託眾緣而生,則所現如幻如化,無有實體,但有緣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那麼我們先把這個名詞解釋一下,再講它的義理。這個依他,這個依就是依託,這個他,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來,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緣。
比方說這個杯子,這個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變現出來?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業力,你自己的業力、眾生的業力,那麼也就是說,就是這個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眾多因緣。那麼什麼叫做眾多因緣?就是宇宙間的萬法,就是我們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託眾緣而生。什麼叫眾緣?就第八識的業種子,還有我們臨終的那個攀緣執著的心的結合,而所現的一種如幻如化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空體的,它只有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業力的種子變現出來。那麼這一部分,沒有錯,諸位,當你的阿賴耶識是個種子的時候,它有善惡的概念,只要這個種子變成果報了,這個果報就沒有對錯了,它對你就不能構成障礙。我們在乎那個種子,因為那個潛伏的功能,在臨終是有引導性的。一旦種子變成果報,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為它已經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它對你的來生沒有影響了。
諸位,我們以前都是把心放錯了,我們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們注意果報,而忽略了我們第八識潛伏的那些種子善惡的功能,其實這個你錯了。當這個種子變成果報的時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為它對你來生不會構成影響了。
所以依他起自性,這個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個因緣所生的這個業力這一塊,通通沒有對錯,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這一塊叫做業力所變現的果報,這個叫「依他起性」。它是依託你很多的業,當然這個業不是一塊,它是一個族群的業力。你可能有一些布施的業,所以你富貴;但是你在富貴當中,你可能也做了一些殺生,所以讓你短命多病。所以你這個業是眾多的業的累積,就顯現了你今生的果報。那麼這一塊,你可以把它放棄,不要管它,過了就好了,這個對於你今生的往生,一點都沒有影響,因為它已經從種子變成果報了,這是第一個。
【115】什麼是遍計所執性?
第二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遍計所執性,我們把它念一遍:二、遍計所執性:遍——周遍;計——計度。凡夫六、七識,不了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於中妄執為實我、實法,無時無處不周遍計度,此即遍計所執性。
那麼「遍計所執性」,這種周遍計度執著,我們看它的解釋:就是這個第六識跟第七識,它不能了達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夢如幻。就是當我們的業力變成果報的時候,本來這個果報,已經變成果報了,它已經對你不能構成威脅了,因為它那個種子功能已經被破壞了,但是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果報,就把今生的果報,執著是真實的,就心隨境轉,就把心住在這個果報當中,就產生了生命的盲點——我法二執了。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是對往生最大的障礙,那個執著的,執著那個假相的心態,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在心接觸果報的時候,第一個當然是感受,可能是快樂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沒有形相的,一種直覺,那麼感受很快過去以後,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第六意識,它會產生一個取相跟分別,當第六意識開始活動的時候,它會把外在的相狀,把它轉成你內心的影像,這是第一個,第六意識開始透過你的想像力,把外相轉成內相,然後,再把它加以分別。這一分別以後,這個相狀就有變化了,如果你是樂觀的人,你的相狀,會往好的方向變化;如果你是一個悲觀者,你的相狀,就往不好的方向變化。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一旦安立名言以後,這個相狀就產生變化了,但這個問題還沒有在這裡喔。那麼一般人把相狀加以分別以後,大部分的相狀就過去了,但是有少數的相狀被保留下來,就是它給你一個特殊的感受,特別是給你快樂的感受,或者特別痛苦的感受。那麼這種感受,太強烈的感受,第六意識它的影像,快樂痛苦的感受,會刺激到第七意識的我愛執。當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這個「我執」結合以後,那就構成你生命的盲點了。因為你透過取相分別到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對你來說就是一個輪迴的力量了。
我再講一次,我們的生命就像放電影一樣,它是從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這個都沒有錯,生命在釋放果報都沒有錯。但是我們的心跟這個影像接觸的時候,取相這個也沒錯,你第六意識把這個眾生的共業,轉成你自己的業力,你自己受用影像,這個也沒錯。那麼第六意識取相以後,開始分別,這個地方,錯的還不是很嚴重,開始分別了:這個東西是好的、是壞的,把生命開始對立了,好、壞區分出來,安立名言了,這個地方問題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給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對你的刺激太大了,那麼它會大到怎麼樣?驚動第六意識背後的老闆,就第七意識出來,它把第七意識引出來,那麼當第七意識出來的時候,它會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這個影像上,然後這個影像就永遠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種引導你輪迴的力量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掉以後,我們會來投胎,因為你心中有太多執著的影像在裡面,在誤導你。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個就是遍計所執性,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乾淨。
什麼叫臨終起顛倒?這個就是「顛倒」!你心中累積太多這種我執、法執的影像,這個臨終隨便一個影像出來,就是一個輪迴的力量——愛取,這個就是一個問題點,就是盲點了。第二個,就是經過你的取相分別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就留在心中,變成一種遍計所執性了,這第二個。
【116】什麼是圓成實性?
我們看第三個:圓成實性。
三、圓成實性:圓——圓滿;成——成就;實——真實。即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顯此遍常體非虛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麼圓成實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會產生兩種結果:一個是你錯誤的理解產生遍計執;第二個是正確的了知走上圓成實。
好,我們看圓成實性,圓成實,我們先看這個成,關鍵在這個成,它是一種清凈解脫的功德,叫「成」,一種成就一種清凈解脫的功德,而這個功德是圓滿的,它普遍一切的時間空間,等到你得到以後,它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實的、它是沒有變化的。
也就是說,我們依止二空的智慧,那麼就著依他起當中開顯的諸法二空真如的實性,那麼這種實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實不虛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當我們遇到依他起的時候,你不生起執著,你知道它的本體是無所得的,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你就累積了一個圓成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它是解脫輪迴的力量。
所以諸位,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生命會累積兩種力量:一個遍計執的力量,你的執著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引導你輪迴生死;第二種力量是圓成實的力量,它會讓你從生死裡面解脫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是兩種力量都有。
【117】文昌帝君一些輪迴的故事
好,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在《安士全書》裡面,印光大師也經常提了,講到這個《陰騭文》文昌帝君一些輪迴的故事,故事很長,我們簡單的把它分成三塊。
那麼印光大師他把這個輪迴的一些問題,他舉文昌帝君的相貌來解釋。這文昌帝君的輪迴,我們簡單把它分成三塊。第一塊,他的相貌是一個謙謙君子,在《安士全書》上說,說這個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時候,他都是做一個士大夫的,那麼它用四句話來解釋他的相貌,說是: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說他在這十七世當中,只要有人有急難,他會去救助他;他面對孤獨的弱勢團體,會盡量去保護他幫助他;別人有過錯,他盡量包容他。所以他這十七世當中,他的緣起是善念跟善業的結合。所以我們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這十七世當中他的輪迴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夠做一些官,可能是一個大官、可能是小官,總而言之他都是一個士大夫,在生命當中相對安樂。
那麼這十七世的謙謙君子的相貌過去以後,後面產生變化了,第二段就是墮入龍身,他從一個謙謙君子的尊貴果報,變成一個醜陋的一個龍的果報。那怎麼回事?因為他後來有一生,他的關鍵點,他不應該投生在帝王家,因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麼他從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後來他投生在漢高祖的愛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兒子。那麼文昌帝君他夾帶十七世的善業,出來的時候那不得了,歷史上說這個人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時候給人家算命,說這個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個,他有這種漢高祖很多的個性,漢高祖的魄力、漢高祖的這種智慧,他完全繼承漢高祖劉邦的這種智慧跟魄力。所以漢高祖是非常喜歡這個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因為當時的太子,就是漢高祖的原配夫人呂后,她生的長子劉盈,後來的漢惠帝嘛,所以說不是說你有福報,別人也有福報。所以這個時候趙王如意慢慢長大以後,就跟這個呂后的太子就產生了矛盾,當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漢高祖劉邦說,希望把劉盈給廢了,而立這個如意做太子。其實漢高祖也有這個意思,因為漢高祖非常喜歡如意,因為劉盈的個性,相對比較懦弱、無能。那麼這個時候漢高祖就提議要廢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呂后當然不同意了。呂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個很有心機的女眾,所以她就召集了當初跟漢高祖打天下這些老臣,比方說樊噲、盧綰、蕭何等等,把他們集合起來,那麼就說這個漢高祖這個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廢長立幼!這個從周朝以來,皇上的繼承者都是嫡長子繼承的,哪有人用這個小兒子來繼承的,這會引生奪嫡之爭的,也會骨肉相殘的,所以群臣就反對了,漢高祖劉邦沒辦法了,就打消了此意。
當然這件事情就觸惱了呂后了,呂后就認為是戚夫人搬弄是非了,引起這次的奪嫡之爭。那麼漢高祖當然他也知道呂后的兇狠,他也知道,所以漢高祖在死亡之前,就趕快把如意封為趙王,讓他到趙國去上任,就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朝廷,到他的屬地去了。那麼漢高祖死後,呂后開始復仇了,她等了很久啊,那麼漢高祖一死,當然她的兒子,由劉盈就繼承為漢惠帝了,但實際掌權就是呂后了。
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找來,雙手砍斷、雙腳砍斷、把眼睛挖出來,然後幾乎她的六根都被破壞了,耳朵也被破壞了,然後就丟到豬裡面,養豬的地方去,就跟豬生活在一起了,那麼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她也害怕趙王如意的復仇,她就用一個理由把趙王如意給召回來。那麼趙王如意其實跟劉盈,就是這個漢惠帝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他們兩個人兄弟是非常好的。劉盈就知道,他母親可能要對趙王如意下手,所以他就讓趙王如意整天跟他在一起,連睡覺都在一起。但是這個漢惠帝劉盈,他有一個習慣,他早上會早起去射箭、去運動。呂后知道他有這個習慣,所以她就利用他早上出去那個時段,那個時候趙王如意還在睡覺就下手了。所以劉盈他去射完箭回來的時候,看到趙王如意已經七孔出血死在床上,他看了以後,嚇了一身冷汗,所以劉盈沒有多久也死掉了。
那麼趙王如意,當然合理的推論是被毒死的。那麼趙王如意在死之前,他很不甘心,因為他是有福報力來的,他不是一般人,就發了一個毒願:他說我死了以後,我要變成一隻毒蛇,我要吃光所有呂氏的家族來報仇。
那麼這是一個遍計執性,他把這種邪惡的影像抓著不放,本來這個影像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但事情過了,他心中沒有過,把這個影像牢牢的抓住,轉成一種邪惡的願力。
那麼這個時候的文昌帝君依止邪願,他要去投胎的時候,他經過一個山上,這個山上剛好有一對夫婦在禱告,這個夫婦年紀很大都沒有兒子,就跟山神禱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現在不能期待有個兒子啦,現在他們倆就很虔誠,把一個人的頭髮,把另外一個人的血,混在一個碗裡面蓋起來說:希望山神賜給我們任何一個動物都沒關係,至少是我們血肉之軀所構成的,不管你給我們什麼動物,我們把它當兒子一樣的善待它,就回去了。那麼他們兩個禱告的時候,非常虔誠。那麼文昌帝君的神識,經過那個山的時候被他們感動了,就動了一念的同情之心,所以就在他們那個地方的碗裡面投胎。投胎以後,這個老夫婦,到了第二天到山上碗一打開:哎喲,一條金色的小蛇!反正它是一個動物吧,拿回去養。那慢慢長大以後,文昌帝君他是不可思議的福報力,神通變化。因為他的投胎不是因為罪業,他只是一個錯誤的願力而來的,所以他夾帶他十七世的善業力,他能夠飛天,變成一隻龍。他來到人間,也可以變成一個人。平常就跟爸爸媽媽,人長的一樣,但是肚子餓的時候,變成一隻龍,就是一隻大蟒蛇了,去外面吃東西了。
但是有什麼問題?這個果報體有障礙,因為它變成一個蟒蛇,就必須要吃肉嘛,而且它跟呂氏又有一些冤讎,所以呂氏有一些家族,剛好也投胎同一個鄉村,這個縣裡面:有些是做人的、有些是做牛的、做馬的,它就每一天的去吃一個呂氏的他們的這個眷屬,一天吃一個。那麼吃其它也就算了,剛好這個縣令有一隻寶馬,非常喜歡他的寶馬,它也是呂氏的家族投胎的。那麼這個大蟒蛇它就聞得到:喔,這是呂氏家族來投胎的,就把這個縣令的寶馬給吃掉了。這個時候就激怒了縣令,一打聽:哎呦,就是這兩個夫婦養的,這個蛇是他們養的。就把那個兩個夫婦抓過來,他說:我限你們三天之內,交出你們的這個兒子,否則的話處死,那麼就把這對夫婦給關起來。這夫婦說我們的兒子是我們的命根兒,怎麼能夠交出來?寧死不交。
後來第二天以後,有一個年輕人來拜訪這個縣令了,這個文昌帝君就變成一個年輕人,找縣令理論,他說這個蛇它去吃這些眾生,它有過去的因果,你不能因為它在還因果的時候,去判這兩個夫婦,這兩個夫婦沒有錯,他說他們在償還因果,他就警告這個縣令說:你最好少管閑事。作為龍脾氣也不是很好,但是縣令他就說:我作為一個縣令,我一定要主持公道,這件事就這樣辦了。那麼這個年輕人,這個文昌帝君,這個龍就警告他說:你啊,我看你是死相現前了。講完以後就走了,走了以後就消失掉了。那麼到第三天早上的時候,這個龍就到那個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就把整個縣給淹沒了,淹死了兩千多人,就把他的父母救起來,其他全部都死掉了。
那麼這個時候就不是邪願而已了,這個有罪業,他除了呂氏家族以外,那其他人都是冤死的,所以它這個龍,它就不能再飛天了,從天上掉下來了,它就躲到湖泊裡面去了。但是因為它有這個罪業的招感,後來它這個地方也不下雨,就乾旱,湖泊也幹了,它的那個蛇的皮跟地面摩擦的時候,流出血,長了很多小蟲去咬它的身體,所以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痛苦,那個小蟲咬它的這個皮肉。
後來有一天早上,因為他過去有一個因緣,他對釋迦牟尼佛像很恭敬,就是他在周朝的時候,他遇到一個釋迦牟尼的佛像,他很恭敬的禮拜,跟釋迦牟尼佛結了一個善緣,所以佛陀現前放大光明,為它開導因果的道理。這個時候文昌帝君的這隻龍,就觸動它的善念,就痛哭流涕向佛陀懺悔,懺悔以後,就從龍身裡面跳脫出來了,後來做一個人,後來慢慢慢慢學佛,受三皈五戒。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說生命是怎麼來的?就是說我們截取他一段好了,它這個龍身是怎麼來的?流轉三界中,到底是什麼因緣讓它流轉?
「遍計所執性」!
你不能說它是業力,它造的可都是善業,它就是一種堅固的執著產生願望。
諸位,障礙我們往生的不是業力,是你曾經的人生經驗裡面有些影像,你抓著不放,揮之不去的影像,你心中認為這件事情是有結果的,你對這個影像有所期待,這個是你生死的根本。它龍王就是這樣來的,一念的遍計執變現了龍王的果報,一念迷生死浩然。後來它那一念的執著被釋迦牟尼佛開導以後,它徹底放下了,轉成圓成實性了。知道這個東西是過往雲煙,過去就過去,所以心把它放下以後,它龍王果報就消失了,一念的悟輪迴頓息。
所以輪迴的根本,與其說業力,你不如說執著更為直接。沒有執著,這個業力不能串成果報的。
所以這個遍計所執性,是整個往生的人要面對的。也就是說在我們內心當中,有些影像你是揮之不去的,它經常在你的心中出現,而且你期待這個影像在來生是有結果的,你違背了緣起法則。緣起法則告訴我們:所有的相狀都沒有結果。但是你認為它有結果,那就是執著了,因為你違背了真理。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的相狀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是真相,但是我們把這個相狀抓住,我們期待這個相狀有它相續的結果,這個就是你相續的力量,你對來生的那種期待就是輪迴的力量。
就是說本來是無一物嘛,是你自己去惹這個塵埃。人生的相狀,人家刺激你這沒有錯,這個因緣果報嘛,相狀永遠沒有錯,是你抓著相狀不放。所以是這個遍計執,問題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顯現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釋放完它本來自己會消失掉,那麼為什麼在你的心中永遠沒有消失掉?因為你把它抓住了,而這個就是你臨終的地雷了。
什麼叫做顛倒想?就是這個,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種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兩三個,但是只要有一個出來,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盡棄了,因為你的佛號的力量,絕對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麼?破遍計執,不是破相狀,破你的執取。你把相狀放掉就好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講無分別智之前,先知道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什麼。那麼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遍計執,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復到你內心的平等。你的心本來是清凈的,你之所以不清凈,是你自己去惹塵埃的,所以破遍計執,開顯圓成實,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
好,那麼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卷十八
【118】無分別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麼?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面,我們看到正修止觀。
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無分別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麼?當我們來到人世間以後,我們要面對我們過去的業力所顯現的種種的果報,所謂成敗得失。所以說果報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但是身為第六意識,它有個問題,它會產生一個錯覺,它認為這些果報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它認為這個果報是有結果的,是有所得的。所以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執著,它的前提是要來自於第六意識的錯覺,所以第六意識的錯覺,給第七意識讓它執著帶來很大的空間。沒有第六意識的布局,就不可能有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你看我們今天是先從第六意識下手,因為你今天讓魔王有機可乘嘛,第七意識如果是魔王的話,你第六意識為魔王創造了它活動的空間嘛,你第六意識不攀緣,第七意識能執著嗎?
所以很多人他跟我提一個問題說,既然第七意識出了差錯,為什麼我們不對治第七意識?冤有頭債有主,我們必須讓第六意識冷凍起來,你第六意識對人生是一種錯覺,你一直認為人生是有相續的,就是這結果還有相續的。你這個東西用完以後,你對這個影像有一種相續的期待,可能你想要去要報酬,你可能想要去貪愛它,這種相續的攀緣心,你不知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第一個。所以攀緣心是我們一個最大的錯覺。
第二個你攀緣以後也就罷了,你開始安立名言,把它分別產生一種人世間的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當你開始攀緣再加上你的分別以後,第七意識就開始活動了,就產生執著了,它就把你所攀緣的所分別的影像,就把心住在上面,這個時候就是一種顛倒妄想。一般的妄想不可怕,但是它已經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堅固的顛倒妄想,這個就是為什麼它可以把我們的生命從這一期帶到下一期,就是這個顛倒妄想,帶有執著的妄想,那麼這一塊就是我們整個無分別智所要破壞的。
【119】怎麼去修無分別智呢?
我們看丙二的正修止觀。那麼這有兩段,我們先看窺基大師的《幽贊》,先把它念一遍:
《幽贊》云:謂以「聞」「思」「修」所成「妙慧」為體。於中觀察,從緣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性」。愚夫不了,於斯妄執為我為法,喻實空華,性相都無,名「遍計執」。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觀二空所顯真理,譬如虛空,名「圓成實」。我們來看看窺基大師是怎麼說的。他說:這個無分別智怎麼修呢?從聞思修所成的這種妙慧。那無分別智它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聞所成慧」。佛教的修行都是要有傳承的,你不能夠說你閉著眼睛,就自己想出一套方法來修止觀,不可以的。你要聽聞佛陀的教法,佛陀雖然離開我們人世間了,但是他臨走之前,他把他心中所覺悟的道,都放在文字裡面了,留傳後世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欲知山上路,需問過來人」,我們一定要如實的學佛菩薩的教法,從教法當中建立一種正知見,知道什麼是輪迴的根本,什麼是解脫的根本,其實這兩個根本都在你一念心當中,你不要向外追求,問題不在別人,是你自己出差錯了,你自己仁者心動嘛,你動攀緣心了嘛,你不能怪人家去刺激你呀,相狀永遠沒有錯,依他起性沒有錯,是你自己仁者心動嘛。所以我們必須要從聽聞當中,知道我們的地雷在哪裡,寶藏在哪裡。
第二個「思慧」。聞慧它只是一個「理解」,到了思慧以後,它變成一種「勝解」。因為你開始去如理思惟了,那麼這個時候的勝解它會產生調伏力跟引導力了。它會對你的遍計執,心中的執取產生調伏,對你內心的這種好的圓成實的功德、空性的功德、放下的功德,慢慢產生引導。所以這個思慧,就有調伏引導的力量。
就是前面的聞慧只是一個正見,思慧就轉成一種正念,到修慧它是正念跟正定,引申到正定了,有禪定了,它就能夠在定中斷惑證真,轉凡成聖了。
所以這個無分別智有三個次第:「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三種智慧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無漏的智慧。那麼這種智慧怎麼觀察?觀察從因緣所生的這種色心諸法的假相,有三個:「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純粹從業力所變現的人事的相狀,就。好像虛空中的花,虛空中本來沒有花,那是因為眼睛有毛病、有業力,把花變現出來。但這個虛空中的花本是什麼?它不會持久,它剎那剎那生滅嘛。所以虛空中的花,就是我們生命當中暫時存在的這些因緣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你的業力在釋放的時候,它可能現出一個美麗莊嚴的花,也可能變成一個醜陋暗淡的花,這個花就在你的內心當中,你的虛空的清凈心當中變來變去,這個都沒有錯。
我們看第二個,問題出在第二個。那麼愚痴的凡夫在這個虛空夢幻的花當中,認為是真實的,認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緣它,攀緣的結果就產生執著了,就好像說你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花,其實這個是體性跟相狀都是畢竟空的,叫「遍計執」。那麼我們在觀察花的時候,我們就忘了虛空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這個花是不錯哦……當然我們的執著,不是全盤的執著,你對某些花產生執著。就是你從小到大你不可能對所有影像都執著,但是你小時候會留下一些影像,讓你在心中數數的現行。讓你揮之不去的影像,這個影像你就得小心了,因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就是你的心已經住在上面。諸位,影像是沒有力量的,所以在《楞嚴經》一再強調,妄想,顛倒妄想為什麼有力量?因為你給它力量。所以有人問佛陀說:既然是妄想,那它為什麼牽引我去輪迴?佛陀說:妄想是沒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靈,你賜給它力量,因為你執著它,所以你賜給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權交給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權交出來的,你本來是自在的,本來沒有輪迴嘛,所以本來是沒有輪迴,是你自己要去招感輪迴。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問題:輪迴是我們自己去攀緣招感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沒有輪迴是正常的。那麼當我們對這個影像產生執著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種輪迴的力量,叫「遍計所執性」。這個地方一定帶有影像,也帶有你的感覺在裡面,這個影像一定是有特殊的感覺,去觸動你的內心,這個感覺可能是痛苦的,極度痛苦,也可能極度的快樂,讓你不肯放下這個影像,這個叫遍計執。那怎麼辦?佛陀的無分別智,就必須破壞這個執著,在依他起上,我們觀察我法本空,就是說:你要告訴你,你抓這個影像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個影像本來是個假相,你為了執著這個影像,你付出了輪迴的代價,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須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說,當我們執著這個影像的時候,我們就沒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為我們老是被這個心中的恨跟愛來主導,我們為了讓這個愛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夠有相續的結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輪迴的代價,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慘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這個影像放下就好,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力量,是你給它力量了。所以我、法本空,你觀二空,你就把虛空的本質找回來。只要你把花給放掉,這個花自己會消失掉。
所以無分別智的意思就是說:你不需要把這些影像把它破壞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會消失掉,因為它本來就是生滅相。所以在修空觀的時候,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很重要,叫「離相清凈」。諸位不要對相產生破壞,以後你會後悔。所以我們無分別智破壞的是什麼?是你的「執取」。因為這個相狀以後還非常好用,後面會講到,你修菩提心的時候,你回入娑婆的時候,你還得要借這些順逆的相狀,叫做「順逆皆方便」。也就是說你後半段行菩薩道的時候,你還得借這個相狀,來成就你的功德莊嚴。
當然我們現在從一個離開輪迴的角度,這個相狀你不能碰它,現在不是你碰相狀的時候,你沒這個本事。佛法意思先離相清凈,再借相修心。
現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把你心中經常執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觀察這個影像本來就是生滅的,你抓這個影像對你沒有好處,你累積了輪迴的力量,因為它這個遍計執就是輪迴的根本。那麼你放下影像以後,你的心就恢復到原來的清凈了,這個清凈心就是什麼?就是「圓成實性」,一種解脫的功德。這個就是我們對三性的觀察。
那麼這三個概念大家建立起來了:我們破的是「遍計執」,我們要成就的是「圓成實」,整個破遍計執成就圓成實,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狀來修行,你都是在從相狀的執著到放下。
【120】離開了心就沒有一切法的存在
好,我們來看一看,它前面講到觀念,後面講實際的操作,那麼我們引用這個《占察業報經》裡面有一段的這個無分別智的觀法、唯識的觀法,我們先看第一段:
一、總說。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當觀察:隨心所有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好,我們這個無分別智,所謂的唯心識觀,就是這個萬法唯識的觀察。就是說在一切時一切處,當然我們剛開始做不到一切時一切處了,至少你一開始,你先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在佛堂裡面,先有一些行門的拜佛靜坐,先做一些止的工作,把妄想停下來,然後這個時候你就開始起觀了——「知唯是心」。你知道說:其實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識的種子變現出來。所以它是什麼?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是一種業力的釋放,所以這個是怎麼樣?人生沒有結果的,只有過程。也就是說沒有真實的東西,都是你內心的業力變現,讓你自己來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變自緣」,你第八識釋放一個影像,讓你來攀緣,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你今生的遭遇沒有人需要負責。如果一定要有人負責,那就是過去的你來負責。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業力嘛,你不能夠說:欸,他傷害了我,你這樣子講就不對了,什麼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釋放一個影像,但是受不受傷害是你可以決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這個,你可以不取這個影像,所以我們第六意識還是有主導權的。
我們要知道這一切,釋放者是第八識,接受者第六意識,全部都是內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變自緣,斷除你的向外攀緣的心。離開了心就沒有一切法的存在,這是你學唯識學的第一個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內心發生,不管是變現影像、不管是攀緣影像,都是你內心的事情,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個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當然你從佛堂里這樣思惟,離開了佛堂以後,你若心住念,你還是要想辦法,讓心安住在一種這樣的觀察、這種念頭、這種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觀察。你要觀察:這一切的人事,其實沒有真實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識變現一個業力的影像,讓你第六意識來攀緣,不要使心去攀緣外境,而不自覺知。
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可能要去佛堂裡面去培養一種正念,然後離開佛堂以後去歷練,慢慢慢慢地去告訴自己:其實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內心的影像,在念念當中,悉當觀察,隨心所有緣念。你一旦想到這些攀緣外在的人事以後,你還得要把心抓回來,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內心永遠知道是自己內心自己產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它沒有太多分別,所有的分別,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說:斷除你向外攀緣的心,斷除你有所得心。一個人要能夠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開始培訓內觀,這是很關鍵的。如果你不知道內觀你就很麻煩,臨終的正念對你來說就很遙遠了,你的心還在向外攀緣,你就離臨終的正念就非常遙遠,你臨終不可能有正念,因為你平常都沒有正念,臨終哪有正念?正念是栽培下來的,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要培訓自己內觀,知道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自己去攀緣。就是你必須把向外攀緣的心,把它變成向內觀照,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121】我們的分別心不但攀緣外境,還讓它產生對立!
好,觀照以後,這是斷攀緣,第二個斷分別。我們看第二段,它有兩個次第:二、別明。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好,那麼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它是兩個次第:第一個次第是斷除你向外的攀緣,讓你內觀;第二個斷除你心中的分別。
那麼你要知道第二件事情,就是說其實一切的外境人事,它之所以產生長、短、好、壞、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種種的概念,這種想法都是我們捏造出來的,外境根本沒有這些差別,而起於分別。也就是說,我們的分別心不但攀緣外境,還把這個外境安立了名言,讓它產生對立,諸位,要執著一定要產生對立:哦,這個花很好、這個花不好;這個人很不錯、這個人很不壞、很差,其實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人世間它在釋放影像,本來它是一真法界,你自己要在一真法界裡面,你自己把它切割成對立的世界。所以第六意識壞就壞在:它為第七意識的執著,它等於是為它做了一個很好的一個布局,第一個向外攀緣、第二個虛妄分別。你說這個杯子好不好?如果杯子會講話說:冤枉,我就是一個杯子,我那樣就是那樣,對不對?所以,所有的好壞,所有的對立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知道,外境沒有好壞了,它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它那樣就是那樣。那麼好壞的概念是怎麼來的?是第六意識多事,它自己把它分別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當知一切的外境,其實自己根本就沒有產生分別的概念,它本身沒有長短好壞有無的概念,它本身是離一切的對立相。所以我們在觀察,其實一切法的對立,是我們自己第六意識捏造出來的,離開了第六意識的對立,一切法就沒有差別。所以我們第六意識,第一個向外攀緣影像,第二個把這個影像,安立很多名言,讓它產生對立。我們看總結:
三、結勸。常應如是,守記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習「唯心識觀」。
那麼我們應該要經常觀察:「知唯妄念」。所有的影像,第一個你去攀緣它,你認為有所得,你認為它有結果,你認為它是實在的,第一個。攀緣來以後,你還要把它加以分別,然後讓這個世界變成一個對立的世界,最後讓第七意識來執著,產生了生死的業力。所以這一切都是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它們兩個合作無間造成的,這個跟外境其實沒有關係的,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分別智」。
【122】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這唯識的概念是這樣,唯識學呀,它的態度是這樣,它不直接從第七意識下手,它從第六意識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錯,因為你挑戰第七意識,你不見得是它的對手,但是第六意識很好控制。就是說:你不向外攀緣,不要加以分別,第七意識就動不了,它的概念是這樣子。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給它一個很好的環境,它必須要攀緣它、分別它,它才有辦法執著的。
舉一個例子,這是唯識學常用的例子。說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兒子,那麼當然這個媽媽對小兒子是比較寵愛的。有一天這個媽媽她經過老大的房間,看他讀書的時候,看了一眼,就發覺老大在看書的時候,在書桌上睡著了,手上拿一本書,她就:唉呀,嘆一口氣搖搖頭就走了;那麼經過老二的房間的時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書桌上睡著了,也拿一本書,她很高興點點頭也走了。
然後,晚上她先生回來就問說:欸,今天兩個兄弟用功情況怎麼樣?這個媽媽說:這個老大實在是沒善根。怎麼?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他不拿書本沒準還不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你看這個人。這個老二呢?老二不簡單,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連打瞌睡都捨不得把書本放下。
這個媽媽對兩個兒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別:一個是懈怠的,一個是精進。其實她看到一個同樣的相狀,但是她把這個相狀切成對立的,一個是她喜歡的,一個是她不喜歡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把第七意識請出來後續,它已經動了第六意識的攀緣和分別,我們合理的推論,她一定會產生執著,未來一定啟動生死的業力了。所以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布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
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迴的力量。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123】第一個離所取相,第二個離能取相!
好,我們把這個修行的無分別智說明了,就是破除帶有執著的妄想,那麼最重要就是無分別。我們看它的次第,丙三的修學次第,這當中有兩個,第一個:道前基礎;第二個:成就觀行。我們先看第一個道前基礎: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
我們在修習這個無分別智之前,修止觀之前,要有一點基礎。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首先我們在修止觀之前,要有福德資糧,你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資糧。因為你的福德力有虧損了,你身心世界就躁動,因為你的內心有太多的罪業呀,你很難靜下來觀察,因為罪業是躁動的。所以你要想辦法讓你身口意的罪業,要降到最低,這是第一個:減少罪業,增長善業!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個,智慧的資糧。你要有聞思的正見,你要了解什麼是遍計執、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圓成實。那麼你必須有一些正見跟福德,這兩種資糧來作為觀照的基礎。菩薩對這兩種資糧,是「善備無邊際」,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你這種準備工作做的越好,你的觀察越深入。
那麼『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那麼從智慧的角度,你要對法,這個法包括了生命的緣起、業果,包括生命的空性,在整個因果當中,沒有真實的我,沒有真實的法,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象,當它結束了以後,它也隨因緣而消失掉了。人生的因果是沒有結果的,它只有過程的釋放,這是第一個對緣起的理解。
第二個:空性。那麼對這種緣起跟空性的道理,你要產生一種堅定不疑的理解,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切義趣唯言類」。其實人生的好壞、成敗、得失的對立的概念,這種義趣其實都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唯識學很重要有一句話叫「唯識無義」,一切的生命的概念,都是你的心識安立出來的。好壞、成敗、得失的概念,是我們自己安立的,它沒有真實的概念。好,這個是我們在修道之前的基礎,看第二個成就觀行。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那麼《攝大乘論》裡面又提到這個觀行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講到方法,第二講到次第。方法,什麼叫修無分別智?「若知諸義唯是言」,你要知道你心中對人生的概念,好壞的概念成功的概念,什麼叫成功什麼失敗,其實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對立的概念,業力本身,它本身本來就沒有帶這種概念。所以你要知道,這一切都是你的名言安立出來的。所以你要知道這個道理,你就能夠隨順於、相似於唯識的真理了,那麼你從唯識的真理的隨順當中,就能夠親證這種二空的真實法界了。
我們本來安立名言,讓自己墮落到一種虛妄的法界,我、法二執的法界,現在你只要把名言破壞了,你就回歸到二空真如的圓成實性的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是指的能取的我、我相,跟所取的,有能取相跟所取相。那麼也就說:你要破執著,你必須要破你的分別,因為你一定是先有分別,才會有執著。
我們再看下面的次第:「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那麼他在破相的時候,在唯識的角度先破所取相,所取的人事,是你的心安立出來的,所以離開了心,這個所取的相狀,根本就沒有好壞的概念,就破所取相。第二個,再破能取相,這個能取的我,第七意識這個恆審思量這個我它也不可得,因為心性本來清凈嘛,它哪有一個真實的我在執著?所以智者了達能取所取的相狀都畢竟空,就平等的安住在一真法界,二空真如的法界了,就安住在圓成實性了。
所以它離兩種相:第一個離所取相,第二個離能取相。
這個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兩個相狀,唯識它是先離外相,再離內相,它先修外空再修內空,但是這個方法不一定好。圓教的思想:天台、楞嚴,比較高端法華、華嚴的思想,它是先修內空,再修外空,我們解釋一下,我們最好是先達到內空,觀察正念真如,我們知道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人生本來就沒有輪迴這件事情,先內空然後再觀察外空,那麼再破除,在沒有輪迴當中,你不要去執著如夢如幻的影像。內空叫做「正念真如」,它就觀察真如;外空,是觀因緣的「緣起性空」「因緣性空」、。站在內空的角度來修外空,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斷除生死,站在本來沒有執著的角度來調伏執著。所以它這個我們從性相圓融的角度,我們站在真如清凈的角度來破遍計執,這個是比較好的一個方法。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兒,今天的空性有沒有問題?這個很關鍵哦,我們要往生凈土,往生凈土是一個新的概念,你要先破壞舊的概念。你不把你過去生,輪迴當中留下的雜毒破掉,你就直接修信願,你這個信願夾雜了執著。我們一定是先排毒,然後再重新的給自己養分,所以這個無分別智很關鍵。先清除心中的地雷,後面我們再講到怎麼建立菩提,建立凈土的概念。
【124】禪凈雙修對我們是不是有助益了呢?
師父:欸,請說。
學員:那師父請問,這個凈土也是依他起的嗎?
師父:是。
學員:就是我們……
師父:但是它是清凈的依他起。依他起有雜染的依他起,比方說輪迴;這個佛菩薩叫清凈的依他起,還是要分一下。
學員:對。那我們實際上,用一個清凈的依他起,去代替一個雜染的依他起?
師父:是的是的,是的。這個轉移你的心態,對對對。因為大乘佛法是轉識成智,它不破壞心性的功能,它是把你攀緣娑婆世界的心,把它……我們不要說攀緣了,把它憶念凈土,其實就是攀緣,憶念,叫憶念,是這樣。
學員:那這裡邊我們講真如,跟禪宗講的自性是一是二?
師父:是一樣的,一樣,是的。
學員:那這樣的話,禪凈雙修,是不是會是有助益了嗎?還是說……
師父:因為你現在你念佛人,你不修空觀,有什麼問題?就是說我們一直在輪迴,我們心中已經留下一些問題了,一些盲點了。盲點你不處理,它是不是永遠存在?還容易起顛倒,你知道嗎?因為你每一次的輪迴,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兩個影像在你的心中,執著在裡面,對不對?那麼這個就遍計執,就這種輪迴的力量。當然你也可以不管它,但是你不管它,它不會放過你,所以你如果這個東西你不清除,你就直接修信願,你的生命就兩種力量了:一個是往生的力量,一種是輪迴的力量,是吧?那臨終就難說了。
所以凈土宗的人,你不用空觀來清除地雷,你的臨終就充滿了變數。你看往生的力量強,還是輪迴的力量強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念佛人,關鍵在哪裡?我們不是一張白紙,然後開始念佛。我們已經輪迴很久了,我們有太多的生命的經驗,而每一次的經驗,都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些帶有顛倒執著的妄想。也就是說,我們對娑婆世界有太多的貪念,那麼這個地方是一個問題呀,如果你不處理的話,它是個大問題。當然你也可以不面對它,但是你不面對它,關鍵是它也是存在。
學員:那最後能不能請師父,抽時間帶我們拜一堂八十八佛?因為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正確的拜法。
師父:我們講唯識學的課程,請坐請坐。
【125】唯識的真如跟《楞嚴經》的真如一樣嗎?
學員:師父慈悲,師父剛提到一個概念,就是隨緣消舊業,就是說盡量做到不攀緣,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歷緣對境的時候,好比說我今天選擇到美國來念書,或在台灣念書,做這個抉擇;或者說好比說我今天晚上選擇來聽這堂課,或在家,這種抉擇,都會造成後續產生境相上,就是很明顯會感覺到不同的地方。那這種事情會讓我們有種錯覺,誤認為說,我們對於果報是某種程度上,是有種掌控力。那我們實際上,歷緣對境有時候,又不得不去做這些取捨,那要怎麼去解釋說,這個都是果報變現的,我們沒有任何掌控力,應該要從什麼角度去切入?
師父:「攀緣」,它的一個定義是對結果,你來美國讀書是個結果,還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個結果,你結果變得更好,或者變得更壞,「結這叫果」,是吧?佛教的攀緣是針對結果,因地我們不叫攀緣,因地叫做「如理思惟」。我們現在講的是結果,你來美國讀書,這個結果還沒有出來嘛!這是你的因地嘛,來美國讀書不能講結果嘛,你可能會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糟,是吧?在因地你要如理思惟,佛教的攀緣是針對結果,你要去執著它的結果。過程因地不講攀緣,因為你不能什麼事都沒有分別,那你就會傻傻的,對不對?你要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嘛,你要能夠善能觀察諸法相嘛,於第一義諦而不動嘛。在因地的時候,你要知道善惡因果嘛,什麼事情對你的修行是有幫助的,什麼事沒有幫助的,你要趨吉避凶嘛。在因地上你要分別嘛,但是結果要放棄。這個問題在結果,你不能對結果有期待,因為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你要善加抉擇。好請坐。
學員:師父吉祥、慈悲!然後上一堂課,師父有講到說過程經歷,然後結果靠業力,然後您也有提到說,第七意識,如果第七意識不被啟動的話,第八意識業力它也不會有作用。所以我的問題是:如果今天第七意識被啟動,然後第八意識業力沒有的話,那經歷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師父:第八意識的業力會沒有?你再講一遍。
學員:就是如果第七意識,如果第七意識沒有被啟動的話,然後第八意識的業力,也不會有作用,所以那現在的話,那如果這樣的話經歷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師父:那就是無生。你至少輪迴結束,輪迴就自動會結束。輪迴結束有兩種結果,第一個如果你走小乘的路線,落入偏空涅槃,如果大乘就到十方凈土去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你走大乘一定往生十方佛土,比方說西方凈土或者東方凈土,還有很多凈土。你只要把第七意識的執著給調伏了,你的輪迴的力量就結束了,三界的輪迴就結束了,這個時候你的人生你就有資格叫做「隨願」,你就有願力了。你業力沒有消之前,你根本沒有資格談願力。但是你有願力了,那你就隨願往生十方佛土,那隨你的願力了,你是一個自在的人。但是你如果執著啟動了第八識,那你就不得自在,你沒有資格說你要願生哪裡去,因為娑婆世界不會放過你,關鍵在這兒。所以不管你要去哪裡,你要先解決娑婆世界的問題,我們必須把輪迴的力量降低,你才有資格談往生這件事情,因為它是確實存在的東西。
學員:師父慈悲,那唯識這邊叫「圓成實」,它也是亦名「真如」,那請問師父,跟《楞嚴經》上說正念真如,這兩個真如有不一樣嗎?
師父:《楞嚴經》的真如,它是偏重在內空是本來清凈,它是不需要修的,本來清凈是吧?本來清凈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只要你憶念它不迷惑就好了。《楞嚴經》的真如是正念、是內空、是本來清凈。唯識的真如是你要去修,你要斷分別,才會去開顯這個清凈,要離相,你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停下來,它那個清凈的圓成實才會顯出來,它是修來的。唯識學的空是外空,它要破遍計執。那麼《楞嚴經》的正念真如的空是:它是本來就清凈,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就好,知就可以了,本來就清凈你就不需要修的吧,它是一個理性。但是我們今天談的,這種無分別智,所選的真如空性,是要修的,你要去努力修的才有的,沒有修就沒有了。
學員:師父,弟子對那個空跟有,概念不是很清楚,《心經》上說這個色即是空,就是相狀本來就是空,為什麼說下一句它是說空即是色,為什麼說空就是相狀?
師父:因為就是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才會讓緣起有機會顯現。如果生命不空,我們先反證,假設你的生命不空,假設你的這個生命是有自性,那你來生還是這樣子,那就違背緣起了。你不管造善造惡,你永遠保持原狀,所以你必須要安立在本性是空,才能夠建立緣起法,這兩個是互相證明的,因為有空才有緣起,因為緣起所以它是空。假設你的生命不是空,那就違背緣起了,那就是自性有了。說你這個生命有自性了,那糟了,一百年後一千年後,你還是這樣子,不管你造善不管你造惡,那就沒有因緣了,這個因緣法就不建立起來了,一切法是有自性的,那麼生命就恆常不變了。所以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才會一切法畢竟有,因為空所以才有資格談緣起,才有辦法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這兩個是一體的,所以緣起所以性空,因為性空所以才有辦法緣起,它要不是空它就有自性了吧,有自性怎麼緣起?
好,最後一個。我們可能這一堂課上完,再上一堂課,我們會針對空性做一個研討。如果你有空性的問題的,這一塊是很關鍵哦,如何把輪迴生死的繩子,從你的心中解開來,這個很關鍵,我們在下一堂的下一堂課,下禮拜二會做研討。
學員:師父慈悲,弟子的理解對「遍計所執」的理解,就是說我們看到相狀,然後我們也有分別,我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可是我心知道我自己知道,我起了這個念頭,我是喜歡的,我貪著,然後我不喜歡的我起瞋恨心,可是就是我現在要對治的,就是說我不要去執著那個相狀,繼續進去是不是就是要破這一關?
師父:對對對。
學員:就是分別都還是沒錯,我應該是有分別的嗎?
師父:不能夠分別,你一分別你就會產生執著,但是到分別還不算執著,到了執著的話就是,我一定要得到它,就到落入遍計執了。但是等到這個時候,你要斷它就難了。斷煩惱、調伏煩惱跟調伏火是一樣,當火沒有燒的很大的時候,你就要下手,你不能變成森林火災了,所以當它變成執著就很難去動它。
學員:可是分別不是一種自然反應嗎?
師父:不能講自然反應,這是不自然的反應,非常不自然!因為你就多事嘛,你不能把錯誤當做自然,那你就完了。它是不自然的,它違背真理,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分別,是你自己給它分別的,你自己多事。我們要想辦法讓這個宇宙人生還它本來面目,不要加上你的加油添醋,它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好好的把今生走過去就算了。不要在人生裡面加太多的加油添醋,你會給輪迴增加很大的力量。
好,我們先上到這裡。那麼這個空性的法則是很關鍵的。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推薦閱讀:
※唯識精要前言
※略論「唯識」與「唯心」義
※唯識和中觀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三十一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唯識抉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