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丁仲修:也來談國畫

丁仲修,山東膠南人。1946年生,自幼酷愛丹青,自學繪畫,2004年入王明明高研工作室深造,作品九次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全國大展並獲獎。其作品在《美術》、《國畫家》、《美術之友》。《美術報》等期刊發表或專題介紹。出版有《當代著名畫家丁仲修技法解析》,《丁仲修梅花圖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丁仲修》、《大匠之門---丁仲修寫意山水精品》等。

作品九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各種畫展。

《春雪》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中亨杯」全國美術大展。

《無欲則剛》入選中國美協第二屆美術金彩獎展。

《蘇醒》入選中國美協「全國當代花鳥畫」大展獲銅獎。

《綠色的呼喚》入選中國美協第二屆「西部大地情」山水畫展。

《血染的風采》入選中國美協「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畫展。

《塵封不住的蒼桑》入選中國美協「太湖情」提名展。

《春聲》入選中國美協「草原情」提名展。

《歲月長歌》入選中國美協「紀念黃道周」提名展。

《東風不語》入選中國美協08中國畫大展。

山水畫分別獲省、青島市美展銀獎。

丁仲修 血染的風采

讀了童中燾教授的《也說國畫》和高鴻先生的《讀<也說國畫>—與吳冠中商榷》文章後(美術之友07-02期)筆者頗有感想。兩篇文章皆是理論大家所著,筆者不過是一個國畫愛好者,並不敢做高談闊論,但越讀越有許多疑問,不得不提出來,請教於各位。

吳冠中先生說「中國人看那洋畫畢竟是異種,於是乎我們傳統了幾千年的畫法為國畫,以示正宗。國畫和洋畫之分本應淡化或結束與『五四』以後的大交流中。」

丁仲修 歲月無聲

不管是洋畫還是國畫,異種也好,正宗也罷,這都是藝術範圍。藝術是一個民族的需要,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沒有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這大可不必去搞什麼統一,也不可能統一。這就像世界中各民族的文藝音樂一樣,西方的芭蕾,印度的梵樂,中國的京劇……各自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這並不能改變和替代。就中國本身而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就各民族之間的藝術也不能統一。正如我們聽到馬頭琴的音樂便立即就聯想到一望無邊的蒙古大草原,便也就立即聯想到了藍天白雲和羊群,這是任何樂器也替代不了的,因為這是幾千年來民族的文化積澱所形成的。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各民族的藝術相互滲透,相互吸收,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需要,但這種滲透和吸收只能完善和加強民族藝術,他不存在淡化和結束。

丁仲修 千言萬語

我們再來談國畫,中國象形文字從起源經過幾千年來演變為現在的方塊字,這獨有的方塊字形成的漢語體系也造就了獨有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字的書寫和毛筆的應用也就造就了中國獨特的國畫藝術。千百年來中國畫不斷地改變和完善,至於何時稱之為國畫且不去管他,引起童、高二位先生觀點不同的焦點是:這國畫的牆是怎麼築起來的。然而不管二位意見如何不同,仍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存在,那就是,國畫不該有牆。

其實筆者認為,這「牆」的定義似乎不妥。既然是牆,就應堵,如果通,就沒有牆。一個民族的文化有他的淵源和發展軌跡,縱觀中國的繪畫史,不管是人物、花鳥、山水……似乎是沒有法定的筆墨程式,自古至今都在不停的變化和發展,並且在不斷的吸收異族文化的精髓。

丁仲修 大漠聽風

早在四世紀的中國,敦煌壁畫就已經吸收了印度畫風。

宋元山水畫家多以大自然為摹本,他們深刻認識和領悟大自然,把自然觀察的很細緻。看他們的山水畫作品,結構準確,明暗關係處理到位,寫實性很強。他們根據自己的領悟和觀察,總結形成了各自的筆墨描繪形式,這無疑在山水畫史上成為照耀千古的豐碑。

明清時期雖然興起了相互摹仿、抄襲的畫風,但這也是發展的必然。由於宋元山水畫成就的輝煌,引發了後人摹仿,這在繼承民族文化中也是有積極作用的。儘管摹仿前人之風盛行,但其中也還是出現了徐渭、石濤、虛谷等大家不同的筆墨形式。

丁仲修 生生不息

石濤早就主張「筆墨當隨時代」。他說「我學古人之法,古人學誰之法?」因此他推崇「法自我立」,提出了「畫山水者應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的主張。

清代虛谷的繪畫藝術也是來自對客觀具象的真實感受。他的畫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都呈現出了一種嶄新的格調,在傳統基礎上已逐漸形成了近似歐洲現代繪畫的特色。

如果說國畫法定的筆墨程式造成的陳陳相因,這種不良風氣恐怕應歸罪於芥子園畫譜的推廣。因為芥子園畫譜給國人充當了教科書作用。由於它的推廣,造成了學畫者大多流於形式,普遍相繼摹仿,至今扔有不少初學者,包括個別美術院校仍把他當做教材使用。

丁仲修 遙看草色

當然,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時不能拋開歷史。在生產力和科學極不發達的當時,它的推出也可能為普及起了一個積極的作用。但時至今日,如仍把它作為課本應用那就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了。

對中國畫的改良和發展貢獻最大的莫過於徐悲鴻了。他提倡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提倡寫實主義,以素描為基礎,直接師造化。他自己說:「我學西畫就是為了發展中國畫。」他反覆講:「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歐洲之寫實主義。」他既繼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國美術傳統,又借鑒了西方美術之精髓。在他的倡導和培養下,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寫實畫家,使我國人物畫得到了最大完善。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寫實人物畫已達到了極致。這時期的作品恐怕與西方的寫實畫並沒有多大距離。在山水畫方面,由於徐悲鴻的影響,一大批的山水畫家,如李可染、劉海粟、林風眠、黃永玉等都各自成功的使國畫衝擊了清代的陳陳相因,千人一面的局面,成功的把西方繪畫的精髓吸收到國畫中。徐悲鴻提倡改良後的國畫在國人看來,不但沒有使國畫淡化,反之更加完美。

丁仲修 往事

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水墨實驗」及「新文人畫」風靡一時,許多畫者以「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口號進行宣傳推廣。而其作品,大多只是色墨攪在一起,凌亂的塗滿紙張,因為作者自己也說不清所畫何物,便乾脆以「1號/2號」命名之。當時的報刊、電台等連續報道,由於各大媒體的不負責任的炒作,使得一些畫家紅極一時,但國人並不買帳,僅幾年的時間這些人便銷聲匿跡,其作品也當作了廢紙。王朝聞先生說過:「美術美術,不搞真善美,盡搞假惡丑,那還叫什麼美術?!」我想如果這樣的中西結合一直推廣下去,恐怕連洋畫也要結束了罷。

我想中國畫吸收世界各民族的精髓充分發展和提高,這是時代的需要,但必須符合民族的需要,符合民族文化的需要。

丁仲修 秋

在童教授文中提出的「中國畫的表現方法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高的標準是筆墨」的觀點,筆者認為不妥。提起「筆墨」,還要提起吳冠中先生的老觀點「筆墨等於零」。在這方面高鴻先生已經解釋的非常明確。國畫藝術中的筆墨僅僅是繪畫中的基本功,它是技術層面的,技術層面是第二位的,這就像文學作家認識漢字並不一定寫出好文章;音樂家熟悉音符並不一定譜出好樂曲一個道理。沒有高的境界是出不來好作品的。藝術最高境界是把畫家的情感注入作品中去:范寬的山水,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及後來蔣兆和的「流民圖」,李伯安的「走進巴顏喀拉」……這都是作者對社會,對生活,對自然的深刻感受和理解,充分領悟後所迸發的情感,寄予作品中。羅中立的一幅「父親」使許多觀眾在作品面前流下了眼淚。這些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使人們久久難忘,這恐怕都不是僅僅靠熟練的筆墨技法所能造就的。

丁仲修 梅花

八大山人作品的荒涼、貧寂、枯木歪斜和花鳥中動物的孤獨、睏倦、白眼向人、滿紙凄寒冷逸,這也是作者特有的經歷及遭遇造就了他特有的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傾訴,這同樣不是僅靠筆墨和技法能達到的。

紅樓夢之所以成為傳世經典,取決於作者對社會和生活的深切感悟和理解,以及較一般人更深刻的人生價值觀念,這完全是超出寫作技巧範疇的;「二泉映月」之所以永久的打動聽眾,也是因了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所造就的內心抒發而感動世人,使音樂具有了強烈的語言,取得的成功。

丁仲修花鳥作品

因此,藝術創作首要的是要注入畫家本人的情感。他的作品向人們展示的應該是畫家本人的情感與胸懷,也就是把作者的心聲和感悟寄於畫作中,真正的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語言,這樣的作品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大師的作品之所以成功,正是他們獨有的個性及情感賦於了作品以生命。有強烈的繪畫語言。

藝術創作需要境界,境界是第一位的,技術層面是第二位的。境界來源於藝術家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對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的不斷積累,對自然萬物的深刻認知和理解。

丁仲修花鳥作品

目前我國國畫藝術空前繁榮,國畫家創作環境異常寬鬆,藝術市場也日益興旺,學習國畫藝術和參與國畫藝術收藏的人群也日益膨脹,各大院校更相繼開設美術專業及相關的輔導課程,但是,真正理解「筆墨等於零」之深意者,為數甚少。真正理解繪畫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表現——表現畫家對自然萬物、社會生活的感受、認識和領悟。然而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廖廖無幾。面對畫家的日益浮躁,急功近利,不得不感嘆這才是國畫藝術發展中的最大悲哀。

丁仲修花鳥作品

--- END ---

私享丨出品


推薦閱讀:

國畫收藏門道:捂住名家名作
唯美國畫梅花詩文畫,美輪美奐
國畫寫意翠鳥的畫法
國畫入門教程——枇杷的畫法

TAG: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