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並實踐下面五個理財法則,遲早能成富翁

第一個理財法則:弄清楚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消費」  例如:  10年前甲和乙是大學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在城裡購買了一套房。乙去買了一輛「 二手奧迪」。5年後的今天: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里,以後還是都歸自己。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第二個理財法則:儲蓄收入的30%  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經濟學課只教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  第二個概念: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的進行消費。  哈佛教導出來的人,以後都很富有,並非主要因為他們是名校出身、收入豐厚,而是他們每月的行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點不一樣:  哈佛教條:儲蓄30%的工資是硬指標,剩下的才消費。無論錢有多少,夠不夠用,反正30%的儲蓄不能動,只能超額完成,剩下的錢就越來越多。  一般人:先花錢,能剩多少便儲蓄多少,儲蓄剩下的錢並不多。

第三個理財法則:堅持儲蓄至少10年關鍵是要完完全全執行,打工一族才可以變為富有。巴菲特在他的書本里說他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到13歲時,當他有了3千塊,他買了一隻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85歲,是美國首富,比「微軟」主席比爾·蓋茨還有錢。

第四個理財法則:不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也不用所有的籃子來裝一個雞蛋

這話的意思就是:錢多了要讓多種投資產品來分擔資產風險,錢少時,盡量少投資,即使投資,也不要投得過雜,因為錢本來就少,投雜了不但不賺錢,而且很費心。

第五個理財法則:六三一法則

即:總資產的60%要保留,不要拿去投資,可以保底和保證基本生活正常和生活質量不受影響。

總資產的30%要買風險相對較小,收益穩定可靠的理財產品。比如去購買健康保險、儲蓄類保險、及國家債券等風險小的產品。

總資產的10%可以進行風險投資,去風險市場搏一把,高風險、高回報,賺了皆大歡喜,虧了不傷元氣。


推薦閱讀:

為人處事的六個黃金法則
平衡用神法則(一)
衣櫥必備款搭配法則
職場新人的入門法則:少想多做加立即執行
人際交往中的不要法則

TAG:理財 | 實踐 | 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