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山東昌邑 丁維升

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語文來源於生活,並多層面多角度地反映現實生活。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還原生活,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透過語言文字去領略生活,提高對生活的認識,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師生在語文課上,共同遊歷江河山川,欣賞美麗風光,感受人間冷暖,構建生活化的語文教學課堂。一、教學內容要拓寬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人都要接受生活教育,教師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要善於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教學內容,用於無限的生活情境之中。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現。」這句話具體寫了邱少雲和戰友們潛伏任務非常艱巨。但對十一二歲的小學生來說,並不認為很難做到。於是,我讓學生端坐在座位上,堅持十分鐘不動,仔細體驗邱少雲和戰友十幾個小時「紋絲不動」,「一聲不吭」的感受。經過實驗,學生才感悟到人的身體,長期保持一種姿態是難以忍受的,這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常識。這樣,語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產生了聯繫,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語文。如:教學《參觀人民大會堂》一課時,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按參觀的順序寫」的寫作方法,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北京,根本不了解大會堂。於是,在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將參觀的路線畫出,並動手描繪出大會堂正門、中央大廳、大禮堂等的圖片,置於教室四周。這樣做,所有學生興趣盎然,貼近了生活,具體地了解了人民大會堂的雄偉壯麗和建設速度,體會到了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和建設祖國的高度責任感。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語文教師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個性發展的服務者。要給予學生讀書品味的時間,充分的提問質疑的時間。學生讀懂得不講,學生似懂非懂的教師引導學生領悟,讓他們試著講。例如:在教學《小珊迪》一課時,我以一名總導演的身份讓學生自己熟悉「劇本」,把主動權全部放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入情景,小組自願結合,按照「旅館前」、「旅館裡」、「珊迪家」,三個不同場面來編演課本劇。此時學生既是學習知識的主體,又是一名出色的演員。特別是表演小珊迪的學生,通過「請」、「請求」、「乞求」這三個詞語,在賣火柴的過程中通過語氣、情感的不同變化,學生的感情得到真誠的流露,表演的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在表演過程中,同學們選擇了最感人的、催人淚下的場面—珊迪家。再演其他兩個場面。在此,我抓住了問題的切入點,問:「這樣的寫作順序行嗎?」同學們搖搖頭。然後把表演順序進行調整,從而加深了對寫作順序的進一步理解,達到了訓練目的。各小組表演結束後,給予及時的表揚與鼓勵,樹立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讚揚他們既是出色的導演,又是一名技藝超群的小演員。以探究為目的,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勇於創新的精神。二、教學活動生活化教師布置語文作業時,除鞏固課內知識技能外,還要社會化、生活化,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如,在學習《一夜的工作》前,布置學生上網、上圖書館查閱有關周總理工作的資料,為深刻理解課文作鋪墊,並培養其搜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專題性的作業,即圍繞一個專題開展一系列活動,完成系列調查報告。如三月「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中,組織學生查找雷鋒資料,調查周圍學習雷鋒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紀兒童勤儉節約的狀況,最後寫日記,開班會,出小報,討論交流等。另外,還有探究性、交流性、參觀性的生活化作業設計等,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去研究身邊的生活,關注社會動態,做在生活中學習的主人。只要你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很豐富的。如具有幾千年文化積澱的北京,便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而其現代的一些公益設施,高樓林立的市中心,又可讓學生了解現代社會的生活氣息。還有與社區聯誼;與手拉手學校交友互訪;參加假日小隊實踐活動;參觀訪問工廠、公司;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捕捉生活焦點新聞等等,讓教材、課堂作為窗口,多渠道地開展生活化語文活動。三、通過訪問,觀察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存在著時空距離,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並擴大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由於距今已有30多年,這對學生來說非常遙遠,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在此教師先組織學生閱讀關於周總理的一些資料,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去採訪一些老人,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周總理的人物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也有助於課堂上感情的激發,而且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興趣盎然。如《貓》一文,貓對於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學生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小動物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它們一樣富有生命和活力。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並且在學完了之後,還可讓學生去仿寫,這樣又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四、演一演,再現生活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藉助於情景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孫臏、田忌和齊威王。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孫臏胸有成竹的理解,而且對田忌和齊威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像力、創新能力都得了很好的鍛煉。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教師可藉助多媒體,播放當時戰鬥的英雄場面,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革命戰士為了戰鬥的勝利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一種強烈情感的陶冶。使學生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五、進行交談,領悟生活在語文課中除了讓學生感受、品味,還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說。一次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結束全文時,我請學生談談對小女孩經歷的看法。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在大年夜人人都和家歡樂,但她卻在賣火柴,甚至連雙象樣的鞋都沒有,真是太可憐了。」有的說:「她真是不幸,連自己的爸爸都經常打罵她,疼愛她的親人又都離她而去。」也有的說:「在大年夜裡我們都能收到很多的新衣服等好東西,但她像流浪兒一樣流落街頭,最後還被活活餓死、凍死,所以她太悲慘了。」……這些觀點無疑是學生在對比了自已的生活後所發出的感受。而有一個學生卻說:「在課文結束時,小女孩的死是幸福的,她是帶著幸福而死的。所以雖然小女孩的經歷是悲慘的,但她的死是一種解脫,她的死擺脫了痛苦。所以,我認為她的死是圓滿的結局。」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里立刻議論紛紛,大部分表示不贊同;也有的若有所思,覺得說的有點道理。此時,我也覺得很驚訝,但我沒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沒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輕率應付。首先,我為他的發言與眾不同而喝彩。然後我請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自己進行再議論。小組討論後,學生有的說:「她遇到了太多不幸的事,連最起碼的溫飽都沒能如願,所以她的命運很悲慘。」……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分析無疑是有一定深度的。最後,通過學生的討論及加上教師的指點,使他們對課文的寫作目的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這樣做,不僅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而且讓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推薦閱讀:

刑法案例教學資料:刑法疑難案例彙編(九)
李小龍腿法之李三腳的後滑步在實戰中運用教學
前言 - #史上最詳(羅)細(嗦)滑板入門教學#
交誼舞快速入門(基本步 教學)
全國新課堂教學3

TAG:生活 | 現實 | 語文 | 教學 | 山東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