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賞析?教學設計

雜詩十二首(其二) 陶淵明

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陶淵明的生平經歷,知道魏晉門閥士族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迫害;細心品味詩中的意象,理解詩歌的藝術構思和意境創設。

過程與方法:教師範讀提示字音、節奏,學生參照注釋朗讀分析初通大意,師生共同探究主題、手法、思想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作者「歸隱田園、獨善其身」的人生選擇,感受作者寂寞、苦悶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教法 教學重點:朗讀品味詩句的意思,理解詩歌抒發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學方法:涵詠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意味,討論作者人生選擇的意義。教學設想:讀一讀,想一想,評一評,議一議l

一 、課前導入: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其中寫到: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讓我們與陶公對飲暢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三、朗讀賞析

1.齊讀前六句,概述詩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確: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風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戶、枕席;「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運行過程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後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

2.詩歌的七、八兩句在詩中起何作用

討論明確: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詩歌的後六句抒發了作者何種感情

討論明確: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餘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脫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的願望連根拔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願望也將落空,焉能不「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呢!

時間交替,生命凝止;宇宙無垠,生命孤獨;生命的好戲還未上場,時間的舞台已經撤走。這就是雜詩第二首意象的深層結構。

4.分析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

討論明確:歷來人們對陶淵明詩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關注,其實陶詩在平淡沖和的整體風格下,有著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陶詩中對悲情採取的委運任化的態度與洒脫的情懷深深地吸引了歷代的讀者,反而使他們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讀整首詩歌體會獨特的藝術構思

討論明確:陶淵明的詩善於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讀探究詩歌的主旨

討論明確: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鬱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這種思想在《雜詩十二首其一》、《擬輓歌辭》等詩中多有體現。

四,課外討論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人生選擇

[評]

《雜詩》是在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後,陶淵明50歲時所寫,共12首,此首為其中之二。這是離他辭彭澤令歸耕園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中,他感到獲得了自由,心情舒暢,寫下了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渾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露出箇中消息。

此詩起首處氣勢恢弘:「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萬里河山一片寧靜肅然,籠罩在月光之下。望著這浩蕩空闊的景象,詩人的心被感動了。正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浩渺長空,星轉斗移,又一次鼓動起詩人潛在的激情。接下來四句,「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冷風入戶,使詩人感悟到季節的交替、時光的流逝,思緒萬千,徹夜難眠。這四句詩承上啟下,由此轉入傷感悲戚的格調。詩人本懷有遠大的抱負,少年時即有濟蒼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但是頻繁的戰亂、黑暗的官場,使這位志高行潔的詩人理想破滅了,只能歸耕園田,獨善其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其五》),他的心終於得到了寧靜。可是濟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詩人心底涌動著,撞擊著。在這樣一個晚上,無邊的月色,高遠的長空,又把它從詩人心底牽引出來。想起少年時的遠大志向,中年的官場磨難,直到行將老矣的現在,怎能不讓詩人感慨萬千呢!然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漫漫長夜裡,只聽到詩人獨自嘆息的聲音。這種痛苦的孤獨感,並不僅為夜深無人語而來,我們從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從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以至後來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等詩句中,都不難找到共鳴。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願隨波逐流,因而都難容於世,也更深的體會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痛苦,這是不可解脫的、刻骨銘心的痛苦。

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之後,我們對此詩後面出現的變之音,當會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生活的旋渦中逃避開來,停泊在寧靜的港灣,但卻無法迴避自己內心不時而來的風風雨雨。這可說是此詩的內蘊所在。

【附錄】

陶淵明的人物生平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考證陶為奚族人,但其證據略顯薄弱)。(《宋書》隱逸傳雲:「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謚稱靖節居士,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台、賦詩灣、顧淵石、醉卧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2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恨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他用客觀的記敘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的生活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鍊。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白日淪西阿》賞析

白日淪西阿①,素月出東嶺②。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③。風來入房戶④,中夜枕席冷。氣變悟時易, 不眠知夕永⑤。欲言無予和⑥,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⑦。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⑧。

【注釋】

①淪:沈。阿:山嶺。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萬里輝:指月光。蕩蕩:廣闊的樣子。景:同影,指月輪。這兩句是說萬里光輝,高空清影。 ④房戶:房門。這句和下句是說風吹入戶,枕席生涼。 ⑤時易:季節變化。夕永:夜長。這兩句是說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⑥無予和:沒有人和我對答。和,去聲。這句和下句是說想傾吐隱衷,卻無人和我談論,只能舉杯對著隻身孤影飲酒。 ⑦日月:光陰。騁:伸、展。這兩句是說光陰棄人而去,我雖有志向,卻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這件事。終曉:徹夜,直到天明。這兩句是說想起這件事滿懷悲凄,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賞析】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其意義乃是長青的。《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並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去夜來之一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蕩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舍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推薦閱讀:

《滁州西澗》賞析
崔顥《黃鶴樓》賞析
雜詩·秋風何冽冽原文、翻譯及賞析
送友人原文、翻譯及賞析
歷代詠王昭君的詩歌賞析

TAG:設計 | 教學 | 陶淵明 | 賞析 | 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