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復語文(詩詞閱讀+標點符號)

詩詞閱讀與欣賞

能力考級 E

[考點解說]

詩歌鑒賞高考要求:

A. 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

B. 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

考點解說如下:

1.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徵,分

析寓於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

2.鑒賞作品的語言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基本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還包括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上的藝術效果。

3.賞析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覆、反問等修辭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相生、以動寫靜、虛實結合、正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直抒胸臆等表現方法。

4.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包括概括主旨、簡析作品的思想意義、人生意義、賞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

[知識積累]

舊體詩歌的語法特點

舊體詩歌受字數、平仄、押運、對仗等格律限制,語句上有一定的語法特點。這些特點不但現代文不具備,連古代散文也不具備。因此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更好地讀懂舊體詩歌,鑒賞舊體詩歌。

舊體詩歌常見的語法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省略

1.省略主語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

前邊「借問」的主人是「路人」,後邊「遙招手」的主語是「蓬頭稚子」(被省略),因為他「怕得魚驚」,所以對人只是「遙招手」。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張旭《山行留客》)

即使天氣晴朗沒有雨色,而走到白雲深處霧氣也會沾濕衣服的。這裡主語「霧氣」被省略了。

2.省略謂語中心詞——動詞

第一種:只有一個簡單的名詞性片語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春日懷李白》)

有庾信詩的清新,有鮑照詩的俊逸。這是杜甫對李白詩的評價。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山中下了一夜雨,就見到樹梢上層層流水直瀉。

第二種:把兩個名詞性片語排在一起,讓讀者體會它們之間的關係。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李頎《望秦川》)

秋風蕭蕭的聲音,是從許多人家的竹林傳出的;那一片令人生寒的翠色,是由五陵一帶的松樹染成的。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浮雲飄忽不定,遊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樣;夕陽傍山緩落,依依不捨,老朋友惜別之情猶如落日。

第三種:複句,其中一個分句有謂語,一個沒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晴川歷歷」同「芳草萋萋」同是主謂句,而「漢陽樹」同「鸚鵡洲」都只有名詞。前後聯繫起來,就構成一幅美麗的景色:灑滿陽光的平川歷歷在目,漢陽樹看得更加分明;芳草青翠茂盛,鸚鵡洲顯得更為秀麗。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

「雲鬟濕」「玉臂寒」都是主謂句。「香霧」「清輝」都是名詞。「香霧」與「雲鬟濕」,「清輝」與「玉臂寒」的關係都很清楚。安史亂中杜甫被擄至長安。月下懷念在州的妻子,設想妻子也對月懷念自己。夜深了雲鬟為露水浸濕,有似香霧;玉臂在月光中更感寒冷。

一騎紅塵妃子笑。(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一騎紅塵」是片語,「妃子笑」是句子,兩者構成因果關係:一個騎使在滾滾的煙塵中飛馳而來,楊貴妃見到笑了。

第四種:有副詞而無動詞。

副詞不能充當句子的主要成分,只能修飾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舊體詩歌常只有副詞而省略動詞。

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鼙。(杜甫《出郭》)

故鄉猶(處)於兵荒馬亂之中,他鄉也(是)烽火連天。

羌笛何須怨楊柳。(王之渙《涼州詞》)

羌笛呀,你不須(吹奏)這悲戚哀怨的《折楊柳》!

3.省略介詞

舊體詩歌省略介詞十分常見。「動詞﹢名詞」有的是動賓結構,如「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然而如果一概把它看做動賓結構那是大謬的。

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落九天」是「落自九天」,從九天落下來。

二十五弦彈夜月。(錢起《歸雁》)

「彈夜月」是「彈於夜月」,在月夜彈奏。

4.省略連詞

舊體詩歌極少用連詞,讀時必須體味其前後關係。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假設關係:(如果)東風不與周郎方便,(那麼)深春時連二喬也要被鎖在銅雀台中了。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轉折關係:就在這座山中,(但是)雲霧繚繞,不知他在哪兒。

怕得魚驚不應人。(胡應能《小兒垂釣》)

因果關係:因為害怕把魚兒嚇跑了,所以不敢回答人家的問話。

二.倒裝

為了適應格律的要求,或者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語序的現象。

1. 定語與中心詞倒置

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詠柳》)

一樹高——一棵高樹。

雨里雞鳴一兩家。(王建《雨過山村》)

雞鳴一兩家——一兩家雞鳴。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水清淺——清淺水;月黃昏——黃昏月。

2. 主語與賓語倒置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危石咽泉聲:受到高而險的石頭的阻擋,清泉發出低沉的聲音。

日色冷青松——青松冷日色:深山松林蔥鬱,使照在青松上的陽光也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

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杜甫《禹廟》)

雲氣噓青壁——青壁噓雲氣:禹廟外雲霧飄涌,好似從青壁上生髮出來;

江聲走白沙——白沙走江聲:在積滿白沙的大江上,傳出江水奔騰咆哮的聲音。

三.表面上是「主語﹢動詞﹢賓語」,實際上含著比喻關係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蘇軾《新城道中》)

嶺上浮著晴雲,猶似披著絮帽;樹頭升起旭日,如同掛著銅鉦。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長征》)

連綿曲折的五嶺山脈(在紅軍腳下)如細浪騰跳,高大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似泥丸滾動。

四.流水對(串對)的起句與對句的一定關係。這種關係可視為複句中分句間的聯繫。

律詩是八句組成的,頷聯與頸聯一定要對仗,其形式有正對、反對、流水對、借對等。其中流水對的起句與對句不是矛盾對立,而是連貫而下的: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承接關係(時間先後)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承接關係(空間先後)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王維《觀獵》)

——承接關係(動作先後,先飲酒後回營)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假設關係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因果關係(先因後果)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

——因果關係(先果後因)。今日六軍在馬嵬驛駐軍不發,逼迫玄宗處死貴妃,是由於當年七夕玄宗與貴妃同望牽牛織女星,相約生生死死為夫婦,只顧私情,不理政事所引發的。

一身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遊《夜泊水村》)

——轉折關係。自己一身許國有萬死不辭之心,然而雙鬢已白,無再青之時了。

五.互文見義

「互文見義」雖屬於修辭範疇,可是它與語法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也附帶說明一下。

舊體詩歌因受字數的限制,或從音節、對仗等方面考慮,常把一個完整的意思拆開分置。讀時必須前後互為補充,或互相拼合。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樂府《木蘭詩》)

將軍與壯士經歷多年的苦戰,有的壯烈犧牲,有的光榮凱旋。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秦漢時的明月照在漢秦的邊關上。

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客人下了馬,客人主人上了船。

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煙霧和月光籠罩在寒水上,月光和煙霧籠罩在沙岸上。或:月光籠罩在水氣瀰漫的河面和沙岸上。

我們不能用語法去約束舊體詩歌,但可就其語言現象歸納出語法特點,以幫助我們閱讀舊體詩歌,進而欣賞舊體詩歌。因此了解舊體詩歌的語法特點,仍不失其積極的意義。

[知識拓展]

▲古詩詞義正解

1.將:相偕、隨

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相偕)

杜甫《新婚別》: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隨)

2.肯:如果

杜甫《客至》: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3.恰恰:多而密

杜甫《江畔尋花七絕句》之一: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4.想:像

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5.可憐:可愛

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二: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6.兒童:年輕人

杜甫《羌村三首》之二: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7.雨腳:像線一樣一根根相連接的雨點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8.闌干:縱橫貌,多形容淚流滿面的樣子

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杜甫《彭衙行》:彼此出妻孥,相視淚闌干。

9.煙塵:指塵埃,詩中常喻戰爭

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白居易《長恨歌》:九重城闕煙塵生,千騎萬乘東南行。

10.煙花:指暮春時節艷麗的景物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1.參差:彷彿

白居易《長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12.白屋:白茅草所蓋的草房或不加任何漆飾的房屋,多指窮人居住之處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13.青春:春天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14。瀚海:指沙漠

《名義考》:「以沙飛若浪,人馬相失若沉,視猶海然,非真濁晦之海也。」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15.停云:思念親人

陶淵明《停雲》詩自序:「停雲,思親友也。」

蔣捷《洞仙歌?對雨思友》:世間何處,最難忘杯酒?惟是停雲想親友。

16.雲雨:指男女歡會,典出宋玉《高唐賦》

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一: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鄭畋《馬嵬坡》: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17.鬥草:與端午節古俗有關,多指少女踏青遊玩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

晏殊《破陣子》: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柳永《斗百花》:春困厭厭,拋擲鬥草工夫,冷卻踏春情緒,終日啟朱戶。

[知識延伸]

▲古典詩詞中常見意象集錦

1.折柳

喻惜別懷遠之意。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2.哀鴻

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後用「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悲痛)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寫的就是人民痛苦流離的生活。

3.巴歌

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典出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唐人李群玉《自灃浦東遊江表途出巴秋投員外從公虞》:「巴歌掩白雪,鮑肆埋蘭芳。」元人謝應芳《水調歌頭?再和寄酬袁子英蕭寺》:「多謝寄來雙鯉,白雪陽春數曲,為我和巴謳。」多與「陽春白雪」比較著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

4.白衣蒼狗

又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典出杜甫詩《可嘆》:「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雲,一會兒像白雲,一會兒像灰狗。宋劉克莊《沁園春?和吳尚書叔永》:「笑是非浮論,白衣蒼狗,文章定價,秋月華星。」

5。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典出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釁金,遂成二鉤獻於闔閭,詣宮門而求賞……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杆,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不受朝廷重用的失意情懷。

6.蒓羹鱸膾

指家鄉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或《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菜羹,就是菰菜和蒓羹,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例如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蒓羹鱸膾哉?」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瞬西風又起,忽搖動蒓鱸鄉思。」

7.雙鯉

代指書信。典出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敦煌曲子詞?魚游春水》:「鳳簫聲絕沆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雲山萬重,寸心千里。」字面看好像是清波上無雙鯉跳躍,其實是指千里之外,煙波浩淼,音信全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寫的也是睹物(雙鯉魚)思人。

8.紅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

9.莊周夢蝶

典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代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幻無常的事物。如陸遊《冬夜》詩云:「一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10.採薇

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採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11.碧血

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顧炎武《贈朱監紀四輔》:「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語出《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後來也用「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未泯。《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12.折桂

比喻科舉及第。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典出《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曰:『卿自以為何如?』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唐人權德輿《伏蒙十六叔寄示喜慶感懷三十韻因獻之》:「握蘭中台並,折桂東堂春。」

13.懷桔

指孝順雙親。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唐人張祜《送魏尚書赴鎮州行營》詩云:「伍員忠是節,陸績孝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養親》:「下馬入門懷桔拜,身今卻在白雲邊。」

14。紅葉

代稱傳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雲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唐人范攄《雲溪友議》:相傳唐人盧渥從宮牆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後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後來借指以詩傳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懷》:「無情紅葉偏向御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15。擊楫

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宋人趙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沖斗劍,誓清行擊中流楫。」又稱「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16.崑山玉

比喻傑出的人才。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後來就用「崑山玉」比喻優秀的人才。例如劉禹錫《送李中丞赴楚州》:「憶君初得崑山玉,同向揚州攜手行。」

17.詠絮

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唐人盧綸《宴趙氏昆季書院因與會文並率爾投贈》:「詠雪因饒妹,書經為愛鵝。」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另見《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東晉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其叔父要求比擬白雪,謝郎謂空中撒鹽,而她答以柳絮因風起,深得謝安賞識。後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指非凡才華。《紅樓夢》第三回:「可嘆停機德,誰憐詠絮才。」「詠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詠詩才華。

18.柳營

指軍營。唐武元衡《送張六諫議歸朝》:「笛怨柳營煙漠漠,雲愁江館雨蕭蕭。」典出《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讚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如唐人鮑溶《贈李黯將軍》:「細柳連營石塹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9。南冠

指囚犯。出自《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鍾儀囚於晉,仍然帶南冠,彈奏南國音樂,範文子稱讚這是君子之行。後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親。」李白《流夜郎聞酺(pú)不預》:「北闕聖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竄遐荒。」

[學法指點]

▲古詩詞鑒賞三步曲

第一步:讀詩應知詩家語

古詩詞鑒賞的第一步就是應該讀懂詩歌,詩歌的意思讀不懂就談不上鑒賞。如杜甫《秋興八首》中的兩句詩:「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運用了倒裝句式,按照一般的說法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杜甫在這首詩里主要是寫京城長安的風物之美,強調那裡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尋常——稻是被鸚鵡啄余的香稻,梧桐是被鳳凰棲老的碧梧。這就是詩家語。

由於律詩和詞有著嚴格的格律,語言上有許多特點,諸如受字數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於韻腳的約束或修辭的需要,不得不運用倒裝;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內容;遣詞造句要合轍押韻等,因此有些句子殊難讀懂,所以掌握一些古詩詞的語法知識,對於鑒賞詩歌特別重要。

C. 詞類活用

如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其中的「鏡」應為「照鏡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其中的「恥」應是「以……為恥」,以生活在聖明的時代卻閑居無事為羞恥,表明了想當官的願望。

D. 互文見義

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其意思應是「煙月籠罩著寒水,煙月籠罩著沙灘」;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其意思應是「花徑不曾緣客掃而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而今始為君開」等等。

E. 倒裝

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正確順序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其順序應為「何日遣馮唐持節(到)雲中」等等。李清照《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常語序應該是「西風捲簾」,即陣陣西風翻卷著帘子。還有課文中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F. 鍊字

語言的技巧之一,以切情、切境、切題為前提,對詞語進行反覆的推敲、錘鍊、修改,以達到聲音優美、語言精練、形象鮮明、情趣濃郁等目的。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就是「鍊字」的典範。

第二步:知人論世讀注釋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對此,後世歷代詩文論者多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出身如何,身份如何,經歷如何,品性如何,平時事迹如何,功業如何,這作品是他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等等。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繫起來考察。如曹操的建功立業,李白的大唐盛世,杜甫的安史之亂,韋莊的晚唐哀歌,南宋詞人辛棄疾等人報國無門,元曲放曠譏刺,清末憤激譴責等等。

「知人論世」還應包括了解作者的風格流派。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就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趣味,這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而思想觀點、藝術見解、藝術風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體就是流派。如屈原的瑰奇悲憤,謝靈運的清新自然,陶淵明的淡遠閑靜,「初唐四傑」的清新,李白的飄逸豪邁,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恬淡幽美,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的悲壯高亢,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李清照、柳永的婉約,晏殊、歐陽修的綺靡,王安石的雄峻等等。

要是實在不懂呢,就請看清楚詩歌下面的注釋!

如北宋黃庭堅《寄黃畿復》:

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癉溪藤。

[注釋]黃畿復,作者朋友,曾任并州、郢地知府,為官清廉,頗有政績。

明白黃畿復是個官員,那麼詩中「治病不蘄三折肱」就是寫他從政,而不是寫他從醫了!意思是黃畿復當官,就像一個良醫治病一樣,並不需要多次折騰,自為好官。

第三步:吟哦推敲辨技法

懂了「詩家語」,又「知其人」「明其世」,之後,我們就應在心中反覆吟哦,仔細推敲,明辨技法。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辨別詩歌的表達技巧。

1.用典

古詩詞中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簡潔含蓄、餘韻盎然。用典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概括為事典、句典、詞典三類;若從形式與內容的結合來看,則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等。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的均為事典,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五個典故都是京口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而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都是正用;王維的《山居秋暝》中的「王孫自可留」用的是句典,語出《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纓纓」,且為反用,王孫沉醉其中,大可不歸。

2.抒情方式

古詩詞中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即是通過與侍女的對話和景物的變化來表現傷春之情,這就是間接抒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的感嘆,這也是間接抒情,叫借物抒情。

還有種間接抒情叫情景交融,也叫寓情於景。這種方式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此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範。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通過等幽州台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3.烘托

它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漢樂府《陌上桑》借「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反應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三次江月描寫,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美麗動聽、引人入勝和琵琶女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此外還有以動襯靜、以靜襯動、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烘托手法。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4.象徵

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藉助某一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徵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如白居易《白雲泉》:「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就是採用象徵手法來寫景寓志,泉水波浪象徵社會風浪,抒寫了他貶官江州後隨遇而安、獨善其身的思想。

5.虛實

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文藝作品在寫到較複雜的事情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李白《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似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喻廬山瀑布,為虛寫。再如《夢遊天姥吟留別》,夢遊天姥山,觀奇景,見仙人,美不勝收,其樂融融,是虛寫;夢醒後的所見和打算是實寫。另外,像陳陶的《隴西行》中有「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兩句,前一句為實寫,後一句為虛寫,虛實對照,寫出了詩人對百姓因戰爭而出現的家庭悲劇的深切同情。

6.含蓄

含蓄的主要特點是意在言外。但應該看到,這種言外之意,仍得之於作品語言文字的觸發。如杜甫《春望》中的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比鳥驚心。」「國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瘡痍;臨「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煙稀少。花鳥平時是供欣賞娛樂之物,此時詩人看到花開而泣,聞到鳥鳴而悲,可知詩人的哀傷和時世的頹敗。這首詩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正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以啟發讀者的想像和體會,從而表達了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

7.跌宕

在詩歌欣賞中,跌宕一般指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或詩歌結構的曲折變化。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表現了詩人感情由喜悅而悵然,由悵然而充滿希望,既有希望又充滿失落的一種感情變化,這種一波三折的變化,就是「跌宕」。

8.反襯

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照。常見的反襯有「以樂景寫哀情」「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以樂景寫哀情;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以動襯靜,用「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來襯托山中的寧靜。再如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襯「獨酌」的孤獨寂寞。又如歐陽修《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來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

9.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形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塗法」。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潔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如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如辛棄疾「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等詞句都運用了白描手法。

10.借古諷今

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有識之士,大多博古通今,對現實有較為深刻的體察,而他們大多數又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時。生活在那個時期,心中積鬱不滿,但又不可明說,特別是揭露時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說,於是他們往往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尋求載體,以便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思。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實際上是李清照巧借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讚頌他那生為人傑、死為鬼雄的豪俠氣概,用他「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過江東來辛辣地嘲諷畏懼、怯懦、苟安江南的南宋朝廷及其投降派。

借古諷今之詩,乃是借鑒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方面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觀今鑒古,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理解鑒賞這類詩詞,必須時刻結合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時的心境和心態。

11.動靜、遠近、高低結合

動和靜這對矛盾,在詩歌中常表現為相反相成,、互相轉化,對立統一。我國古代山水詩在表現某種山林野趣時,由於一些詩人深受佛道思想的影響,常有追求清幽靜謐、遠避塵俗的癖好。在表現那種清靜境界時,往往捕捉某種細微的動態物象或聲象來作反襯,更能顯出此境之清靜;其實,詩中的清靜之境乃是詩人恬淡安靜的心境的載體,也是詩人刻意追求的那種審美境界。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前兩句是動景,後兩句是靜景,動靜結合,一句一景,生動形象。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鴻秋潯陽即景》:「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此曲寫潯陽一帶的秋景時,由近寫到遠,由水寫到山,由地寫到天,由靜寫到動,由晝寫到夜,高低遠近天上地下,通過鋪排,生動活潑、形象細膩,在讀者面前呈現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畫面。

12。點面、抑揚、正側面結合

廣鏡頭為面,特寫鏡頭為點,粗線條勾勒多為面,細筆描繪多為點,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兩句為「面」,千山無鳥飛行的蹤影,萬徑無人行走的痕迹;後兩句為「點」,一個披蓑戴笠的老翁,獨自一個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釣。

先抑後揚和先揚後抑,無論哪種表現形式,都是為了突出後者,強調後者。如王昌齡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先寫閨中少婦興沖沖地登上翠樓欣賞春色,用「喜」鋪墊;由一「忽」字過渡,轉入因看到楊柳嫩綠之色,想起送別丈夫參軍,現還未歸,自己是孑然一身,何等嫩貌難耐,不免產生孤寂落寞之感,有「怨」上心頭,如此先揚後抑,情緒急轉直下,悲不自勝。

13.比喻

詩詞中運用比喻,在寫景狀物時能突出生動的意象,強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議論抒情時能使抽象的情與理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如秦觀《鵲橋仙》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孟郊《遊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再如古人在寫行役之苦、思鄉之恨、懷人之情時,常以月亮傳情達意,但又很少直接寫月,而常用借喻,比如「玉輪」「冰輪」「銀盆」「玉環」「玉盤」等等。

14.比擬

賦予無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為,或者賦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為動作,從而使描寫生動形象,使畫面鮮明靈動,使表情達意更別緻、更雋永。如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卻嫌」「故穿」四字通過擬人、擬物把春雪描繪得多麼美好而富有靈性,饒有情趣。又如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將「菊」「蘭」「明月」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事物,表現了女主人公難以排遣的離愁別恨。再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後兩句運用擬物手法,把無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現了離愁的難以排遣,成為千古名句。

15.雙關

古典詩歌講究含蓄美,因而雙關手法運用較多。雙關又分為諧音雙關和語意雙關。雙關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達意更含蓄、更有趣。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蓮子」諧音雙關,指「憐子」(愛你)之意。又如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絲」諧音「思」,「淚」字語意雙關,明指蠟淚,暗指相思之淚。再如劉禹錫《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諧音「情」,實指情思。

16.借代

借代在古詩詞中運用得最廣泛。稱人時可用籍貫、官職、做官地等來代稱,稱物時可用一些有特徵的或相關聯的另一類事物來代稱,有的代稱甚至相沿成習。借代在詩詞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體,或含蓄,或形象,或別緻。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衣冠」代指晉代士族,即名門望族,因為他們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寬大的衣服招搖過市而顯耀自己的身份。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代指富豪之門,他們常把大門油漆成紅色,以顯示宅府的華貴及身份的顯赫。再如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本指漢武帝寵幸李夫人一事,這裡代指唐玄宗寵幸楊貴妃一事。

17.誇張

誇張可以使感情表達得更強烈、更鮮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讀者。如漢樂府《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現的事為誓,表達了對愛情的熱烈堅貞和無所顧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鮮明。又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白髮因愁而生,長達三千丈,該是多麼深重的愁思!以此寫愁,匪夷所思!真乃誇張出奇句。再如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後兩句兼用比喻和誇張,承上句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為具體的形象,既寫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饒有新意。

18.對比

古代詩人在創作時經常通過對比來表明自己對事物、對世事的喜惡或憎憫,如杜甫《自京赴奉先永懷》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豪之家酒肉香味飄出深宅大院,而外邊卻餓殍遍野,對比何等鮮明,反映了當時貧富對立的社會現實。又如李約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通過大旱之時兩種不同生活場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對比,深刻揭露了尖銳的階級矛盾。其他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張俞《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兩首詩,通過強烈對比,反映了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不勞動者反而佔有勞動果實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除了上述所寫以外,古詩詞的表達技巧還有移情、比興、鋪陳、渲染等等。

[方法揭秘]

▲古代詩歌鑒賞複習方法談

第一步:精彩回放,讀熟課文

1.熟讀背誦

要求利用早讀時間或其他邊角時間複習背誦印發的詩歌,做到會讀會背會寫。

2.精要講析

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簡明扼要地講析,旨在引導學生吃透文本,獲得閱讀詩歌的有關知識,鞏固、拓展鑒賞知識。

3.歸類比較

待上述工作完成後,進行歸類比較,旨在引導學生髮現閱讀的一般規律,從而指導他們的閱讀實踐活動。有了上述「背誦」和「精析」兩方面的準備後,就可以自由地多方面地歸類比較。

第二步:系統歸納,儲備知識

縱觀高考詩歌鑒賞題,考點的設置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表達方式。因此,完成第一步後,我們還要將零散獲得的鑒賞知識進行歸納,使它們在學生頭腦中相對系統起來。

一般說來,需要系統梳理以下知識內容:

1.表現手法

常見的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聯想、想像、以小見大、以聲襯靜、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比較襯托、正側面結合等。

2.表達方式

古典詩歌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抒情、白描。因為「詩言志」,抒情要作重點掌握,明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區別,明確間接抒情的不同形式,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於景等。

3. 修辭手法

準確判斷並賞析常用的幾種修辭方法,即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

設問、反問、互文、通感等。

4. 風格

體會詩風的清新飄逸、沉鬱頓挫、質樸平淡、典雅莊重、雄渾、悲壯;體會詞風的

豪放、婉約。

5. 流派

詩有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詞有豪放派、婉約派。

6. 語言

體會清新、平淡、典雅、絢麗、委婉、奔放等語言特點。

7. 形象

體味詩歌所塑造出的不同的精神形象。

8. 用典

積累諸如八公山上、巫山神女、女媧補天、毛遂自薦等等一些歷史掌故、神話傳說

和歷代文學作品中較常見的語句和事實。

9. 詩的體裁分類

明了抒情詩和敘事詩的不同。逐一了解借景抒情詩(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

行》)、即事抒情詩(如李白《送友人》)、詠物抒情詩(如于謙《石灰吟》)的抒情特點;掌握敘事詩不同於抒情詩的地方。

10. 詞句理解

綜合運用古詩文知識去解讀。

11. 意境

常見的意境有安謐美好、清新自然、華美壯麗、恬淡閑適等。

以上知識須結合具體詩歌逐一理解吃透。

第三步:例題引路,指導方法

在這一步中,教師指導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迅速準確地把握詩歌內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讀標題

讀標題常常能抓住詩歌的關鍵內容。

析意象

從意象去分析詩的情趣、詩的基調、詩的社會意義等。

品意境

引導學生在讀詩時充分調動積累,展開聯想和想像,去再現、補充詩的內容。

評技法

在深入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去把握詩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有利於更加深入地體會詩歌的特徵和思想感情。

想作者(背景)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觀點、寫作風格,才能做到知人論世,依人察情。

2。解答的準確和表達的規範

讀懂所給的詩歌,固然至關重要,但將思考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也不容忽視。一般說來答題時大約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緊扣要求

題目怎麼問就怎麼答,問表現手法就答表現手法,問修辭手法就答修辭手法,問主題就答主題,要求什麼就答什麼。要具體作答、緊扣題目要求,不可泛泛答題。

要點齊全

高考閱卷一般是采點給分,因此要注意表達文字的切入點,力爭多答幾點。

推敲用語

力求表達流暢,用語特別是鑒賞術語要準確、簡明、規範。

第四步:練習反饋,及時補漏

知識在練習中鞏固,問題在練習中發現,能力在練習中提高。所以,精編練習進行訓練十分必要。選詩要注意控制難度,詩詞中若有典故,要考慮學生在中學階段是否接觸過,如果不曾接觸,就應該或者加註,或者不選。題目設計,當然是以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評價思想內容諸方面為著眼點。

[技法探討]

▲古詩鑒賞方法探討

從2002年起,古詩鑒賞真正進入鑒賞的狀態,它要求考生能夠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審美情趣進入作品,進入作者的內心,感知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語言,領略作品的表達技巧,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怎樣把「意會」到的東西「言傳」出來,我想應該調動積累,梳理整合,歸納一些常見的分析角度,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術語。

首先,談談詩歌的形象

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動靜、指向、強度、虛實等。形象的色彩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等。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傳達出無比歡欣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與強度的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品風格。如都是寫友情:李白詩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詩為「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灧堆」。李白選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給人以飄逸之感;杜甫選取的形象是「灧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給人以沉鬱之慨。

形象還常常通過動靜相生、相互映襯的手法來開拓詩境,傳達情感。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詩中所寫的」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

詩歌的形象有時與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各方面發生聯繫,被賦予某種特殊意義。如「折柳送別」「魚雁傳情」「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還有我們學過的「就是那一隻蟋蟀/在《豳風·七月》里唱過/在《唐風·蟋蟀》里唱過/在《古詩十九首》里唱過/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在姜夔的詞里唱過」。這些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我們在分析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

其次,談談詩歌的語言

詩貴含蓄,詩歌的語言往往具有以下特點:暗示性、跳躍性、多義性、隱喻性等,分析時應注意這些特點。

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要熟記一些,如: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工麗、含蓄、質樸、自然、恬淡、閑適、幽靜等。

分析詩歌語言還應注意古詩的「鍊字」。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春風又了江南岸」的「綠」字。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草」「春色」「黃鸝」該是寫美好景色的,但一個「自」字寫出了碧草無人欣賞,一個「空」字點出了黃鸝徒然歌唱,兩個字盡現凄涼孤寂之情。

第三,談談詩歌的藝術技巧

詩歌的藝術技巧包括內容很多,常見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構思、修辭特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風格流派等。

行文構思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採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採用意象疊加的形式;「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前幾句圍繞「求賢」節節上揚,末句點出不是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等等。

詩中常用的修辭特點有擬人、誇張、對比、排比、對偶、比喻、反覆、反問、互文、通感等。

詩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事、議論、抒情、描寫等。描寫又有白描和細描的區分。如白居易、陶淵明的詩多用白描,王維的很多詩則善工筆細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詩中多用借物抒情、融情於景等間接抒情的方式。

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興、象徵、對比、反襯、虛實結合等。如「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懷古》)前三句極力渲染昔日之繁華,結句卻落筆於今日之荒涼,巨大的反差、強烈的對比,讓人頓生人事變換、古今盛衰之感慨。

詩中的風格流派如李白的飄逸豪邁,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劉禹錫的寄寓深遠,陸遊的激昂悲壯,陶淵明的平和沖淡以及「郊(孟郊)寒島(賈島)瘦」「元(元縝)輕白(白居易)俗」等等。

[訓練平台]

▲詩詞鑒賞示例

唐代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注釋]帶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請簡要分析「欲去問西家」一句中詩人「欲去」的客觀原因是什麼。

答:從「扣門無犬吠」和「問西家」等細節可以看出,詩人「欲去」的客觀原因是因為探訪友人陸鴻漸沒有遇見。

[友情提示:請注意題干中「簡要分析」和「客觀原因」這兩個關鍵詞!]

2.「欲去」還「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答:「欲去」表現了詩人茫然、失望、惆悵等複雜的感情,「問」則表現了詩人眷念不舍、心有不甘等複雜的感情。

[溫馨提示:很多同學極容易按照思維的定勢,將「『欲去』還『問』」句的理解重心落在「問」上,從而導致理解的片面性和答題的不完整。其實在「『欲去』還『問』」句中,「欲去」表現了詩人的一種心態,「問」則表現了詩人的另一種心態。兩者有因果關係,卻沒有主次之分!]

3.詩中的陸鴻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作品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刻畫這一形象的?

答:作品通過前四句對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間接表現了陸鴻漸的高潔不俗;通過最後兩句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託了陸鴻漸的瀟洒疏放。作者就是從這兩方面塑造出了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4.有人評論說這首詩的尾聯「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和賈島《尋隱者不遇》的末兩句「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恰為同趣。試作簡要分析。

答:此詩尾聯中借西鄰之口說出陸鴻漸整天流連山水的情況,這就從側面烘托出陸鴻漸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尋隱者不遇》的末兩句也同樣通過童子的回答,從茫茫白雲,深邃遙靄,捉摸無從中可見一個性情高潔的真隱士形象。

[方法指導: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要重點注意以下幾種常見的失誤:

對人物形象的性格概括不夠全面;

對凝練的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體味不夠深入;

對詩歌所用的典故不夠熟悉,對其表情達意的效果更是無從說起。

對詩歌採用的藝術手法判別不夠準確,對其藝術效果的分析若即若離、不夠到位。

明代楊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注釋]楊慎:明代文學家,出身於官宦之家,24歲高中狀元,一度平步青雲,春風得意。後因直諫,觸怒皇帝,貶謫雲南,終身流放。本篇是作者晚年寫於流放地的作品。

1。請分析鑒賞「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句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答:「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一幅色彩鮮明、境界開闊的畫面,畫面背後體現的是作者對歷史深刻的思考。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而歷史興亡、古今世事就是在這變與不變的交互運動中消逝。作者寓情於景,流露出深沉的感慨。

2.請分析評價這首詞作的思想感情。

答: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懷古詞。上闋寫古來多少英雄,無論成敗,都如大浪淘沙,轉眼成空。下闋寫古今歷史興亡,無數世事,都成為漁樵閑話的談資。「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等詞均是作者看透世事後透徹的領悟,在看似輕鬆超脫的語言背後蘊涵著作者深沉的歷史感慨和深切的人生感喟。深沉的歷史感慨給人無盡思考,深切的人生感喟令人傷感不已。

[方法指導:在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時,要重點注意以下幾種常見的失誤情況:

挖掘、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容易忽略語言、形象、表達技巧,架空分析。思想內容的評說是建立在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的,真正了解了形式美的內涵,也就能探知思想內容的要旨。

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往往容易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要在準確、深入地揣摩、體味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客觀地、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價。

由於體悟不夠深入,分析不夠細緻,歸納不夠準確,對作品的評價往往出現言不及義、似是而非等問題。要在深入體味、仔細分析、全面歸納、準確評價上多下功夫。

北宋秦觀《鵲橋仙?七夕》: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問:有人認為秦觀「善翻古人之意」。請問詞人對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神話傳說提出了怎樣別開生面的見解?請結合作品作簡要的分析評價。

答:詞人對牛郎織女雙星一年一會的神話傳說提出了別開生面的見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詞人認為,在金風玉露的銀河之濱,雙星的歡會肯定勝過人間兒女們朝朝暮暮無數次的團聚;只要真誠相愛,即便是終年天各一方,也應該比朝夕相伴的世俗情趣可貴得多。詞人一反前人「七夕」之作的感傷情調,以清新之筆巧翻古人之意,揭示了愛情的真諦。

南宋張輯《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樓作》: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注釋]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多景樓,為南徐勝跡,在鎮江北固山上。

1.請結合詞的上闋簡要分析「幾多愁」中詞人「愁」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答:見塞草連天之荒敗秋景而心生愁意,見中原淪陷而心生愁意,又見新秋,年復一年,恢復無望,而心生愁意。

2.詞的下闋中「漁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形象?在這一形象中,寄託了詞人怎樣的情懷?請作簡要分析。

答:詞的下闋中「漁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刻畫了一個漁翁(隱士)形象,這一形象寄託了詞人有心報國卻又報國無門的情懷。

[答題揭秘:解答本題時,一要注意作者為「南宋」人,要聯繫南宋特殊的時代背景來思考。那是一個害死岳飛的時代,是一個苟安江左的時代,是一個不思光復的時代,是一個即將玩完的時代;二要注意注釋中對「多景樓」的註解,聯繫辛棄疾、陸遊、楊萬里等登北固山所寫的抒發抗金北伐、一統中原,有心殺敵、報國無門的諸多名作來思考;三是在品味詞意時要重點揣摩「又」和「惟有」兩詞,「又」見新秋,年復一年,恢復無望,自然心生愁意,想起陸遊的詩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痛苦之極,失望之極!於是便「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逃離吧,隱居吧,這樣的狗屁朝廷且看它完蛋那又如何?這個世界最最奇怪了:當權者總是關閉報國的大門,想報國的人往往報國無門!哈哈,真有趣!]

王昌齡《從軍行》:

甲: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乙: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請簡要分析兩首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

答:同為邊塞詩,都抒寫了戍卒的無盡邊愁(徵人懷鄉思親之情)。

2.這兩首詩在「情」與「景」關係的處理上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請作簡要分析。

答:甲詩先寫景後抒情,乙詩先抒情後寫景。

唐代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 這首詩運用了反接手法。

2. 由於想到自己被貶時家裡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發生的意外,所以反而害怕,不敢向人打聽了。如此反接,深刻表達出作者不喜反怯,憂慮重重、提心弔膽的心情。

唐代韋應物《聞雁》: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憂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1.表達作者有家難歸的惆悵之意。

2.運用了點染手法。先點明歸思,再用秋雨、雁聲來烘托,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宋代蘇軾《東坡》: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釋]犖确:山石大而多的樣子。

1.這首詩是蘇軾貶謫黃州後所作,題目中的「東坡」既是他勞動與生活的處所,也是他的「號」的來源。文學史上所稱「唐宋八大家」除了蘇軾外,還有韓愈、歐陽修、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

2.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說說它好在哪裡。

答:「雨洗東坡月色清」,豈只月色清明,同時環境清幽,更喜心情清閑。

3.有人認為蘇軾在《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流露出的心態與本詩相近。請簡要分析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態。

答:「雨洗東坡月色清」,心境也清;「自愛鏗然曳杖聲」,隨遇而安。表現了詩人開朗、樂觀,豁達、豪邁,不氣餒、不頹喪的良好心態。

唐代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有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1.本詩一二句寫秋景,三四句寫夢境。

2.這首記游詩中流露出作者生不逢時,有志難伸的失意與失望,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

答:A。寫景突出遲暮之感。B。寫清夢反襯現實的苦悶。C。「壓」字寫出生活的重負。D。「夢」字寫出生活的失意。

3.前人說這首詩奇之又奇,幻之又幻,你以為呢?

答:船上醉夢,天在水中,幻也;一個「壓」字,夢也有了重量,奇也;竟然夢壓銀河上,奇之有奇,幻中之幻也!

唐代王昌齡《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唐代高適《塞上聽吹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1. 這兩首詩屬於邊塞詩,都寫了樂曲聲和月色,藉以抒發戍邊者的情懷,可謂聲色傳情。

2. 為什麼說後一首三四句有「語言雙關」的特點?

答: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寫塞上梅花盛開,在風中一夜之間散落在關山處處;實際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風將笛聲吹送到關山處處。

3. 前一首詩「關山」指樂曲《關山月》。

4. 後一首詩第三句用了拆字離合的手法,又稱「離合體」。「借問梅花何處落」,實指「梅花落」笛子曲。

唐代杜甫《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1.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道出了思歸的感傷。

2.屬於借景抒情手法中的「以樂景寫哀情」,備見其哀。

唐代韋莊《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1.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

2。為什麼說台城柳無情?

答:A。台城已經荒涼破敗了,可它依舊繁華茂盛。

B. 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了,可它依舊終古如斯。

C. 春來楊柳吐翠,一切的一切在它的眼中不過煙雲,它從不管朝代興亡人事滄桑。它的無情其實就是時間的無情歷史的無情,下筆尤為冷峻。

3.詩人在憑弔古迹時流露出一種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試簡述你的理由。

答:同意。韋莊生活在晚唐,到了這個時候,唐王朝昔日繁華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清代鄭燮《題畫竹》: 且讓青山出一頭,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龍孫發,多恐青山遜一籌。

1.詩著「龍孫」指什麼?

答:竹筍

2.本詩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揭示哲理的?

答:用山的固定不動與竹的生枝拔節作對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哲理。(或者回答: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

唐代許渾《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說說第三句的表達效果。

答:從側面烘托友人離去後,詩人惆悵孤獨的感受。

2.同寫送別之情,第二句和第四句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答:第二句以樂寫哀。第四句側面烘托正面抒寫相結合,將友人遠離後的悵惘空虛之情表達得含蓄深沉。

宋代陳與義《襄陽道中》: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卧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1.這首詩描寫的是暮春時節的景象。

2.表現了詩人獲得升遷的喜悅之情。

唐代王維《田園樂》: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1.這首詩寫景的特點有哪些?

答:A。意象豐滿,詩中有畫。B。動靜結合,以聲襯靜。C。繪聲繪色,色彩豐富。D。情景交融,妙合無垠。

2.詩中的山客是怎樣的心情?

答:閑適、恬靜。

唐代白居易《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柔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1.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與金色比嫩,跟絲線比柔。

2.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楊柳的痛惜之情。

唐代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這首詩運用了什麼手法?

答:襯墊。

2.前人說這首詩的第三句「走處仍留,急語須緩,可悟用筆之妙」,試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理解。

答:第三句是典型的映襯和鋪墊。作者用兩岸猿啼之悲映襯自己心中的豪邁之情,表達蔑視三峽艱險的氣概,同時豐富了江行的景物;另外,用猿聲鋪墊,靠它來緩和語勢,在快速船行中插入猿啼不止,使全詩不單調,有起伏,委婉有致,不再直瀉無餘。比直寫「乘奔御風不為疾」要含蓄有味多了,詩文就是這樣寫的——同一個意思,不要說穿;同一種感受,借物以傳。

宋代李清照《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1.作者所詠什麼花?理由何在?

答:作者所詠桂花。丹桂飄香冠中秋。或答俗語「八月桂花遍地香」。

2.此詩以議論見長,作者是如何展開議論的?

答:首先,作者直接點明此花「自是花中第一流」,然後在與梅、菊的比較中稱讚它「冠絕中秋」,最後用屈原不詠桂花來突出自己獨自讚美。

唐代王駕《雨晴》: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宋代楊巨源《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1. 楊詩對象是早春。心情欣喜。

王詩對象是殘春。心情惋惜(或答惆悵)

2. 這兩首詩的下聯表現手法的相同點是什麼?分別表達什麼情感?

答:相同點都是虛寫,所寫並非眼前實景。楊詩用想像中盛春時的喧鬧反襯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詩想像春色在鄰家,希望春天不曾遠去,表達了想把春天留住的惜春心情。

宋代楊萬里《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 這首絕句取景很別緻。「泉」用「眼」搭配,「流」則用「細」來形容,透出一個「小」字,體現出般般景物「小巧」的特點。

2. 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一個「愛」字,把讀者引入一個精緻溫柔的境界,情味盎然,饒有奇趣,表現手法是「擬人」。

3. 最後兩句,「蜻蜓」與「荷花」相依相偎,寫出一種和諧的動態美,富有生活氣息。

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 表現手法:反襯

2. 作用:襯托將士們保家衛國的高度責任感、自豪感,歌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3. 「黃沙百戰穿金甲」內容之豐富表現在戰時之長、戰況之苦、戰地之惡、戰事之多、戰士之強、戰敵之悍。

唐代白居易《夢元九》: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注釋]湓:pén,水往上涌。

唐代元縝《酬樂天頻夢微之》: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

1.這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朋友之間真摯的思念之情。

2.「夢」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詩與元詩都寫了夢,但在寫法上卻截然不同,試簡要分析二者的不同點。

答:白詩不說自己夢別人,卻說別人來夢裡,全從對方著想,構思精巧;元詩「惟夢閑人不夢君」,用不能入夢寫出自己的凄苦心境,琵琶反彈,翻空出奇,內容更為深廣,感情更為真摯。

唐代韓愈《游城南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1.此詩頗富奇趣,寥寥數筆,便給人滿目春光的印象。其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係。請從這一角度作簡要賞析。

答:作者將草樹擬人化。春將歸去,似乎所有的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一時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連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因風起舞,化作漫天雪飛,真是滿目春光。

2.「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兩句,耐人咀嚼,有景有悟,似有寓意。請簡述你的理解。

答:沒有才思的楊花榆莢也懂得勇於創造,形成漫天飛絮好像漫天飛雪一樣,給天地增添春色,表明一個缺乏才能的人,只要勇於創造,也能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

唐代杜審言《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釋]杜審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曾兩度貶官。唐中宗時曾被貶到南方極偏遠的峰州,本詩便寫於這次流放途中。

問:這是一首追思昔游、懷念京國的抒情之作。詩人緣情寫景,景隨情遷,運用反襯手法來表達主觀情致。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的也是這種手法,司馬光評說道:「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局可知矣。」下面請就《渡湘江》一詩,評析其「反襯」手法的運用。

答:這首詩運用反襯手法將今與昔、哀與樂、人與物巧妙地聯繫起來,以昔日比襯今春,以園游比襯邊愁,京國逐客反襯湘江逝水,詩人南竄反襯江水北流,使自然的鳥語花香、北流湘水也化作遠去邊疆的哀愁,從而有力地渲染了人物的愁緒,突出了主體形象。

無名氏《雜詩》: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問:請說說「一樹梨花一溪月」妙在何處。

答:「一樹梨花一溪月」寫了故鄉的景色、故鄉的花,不僅意象美,而且形式也美。故鄉的梨花,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小溪的伴奏之中,簡直像飄渺的仙子一樣可愛,它讓飽經世態炎涼的人備感樸實親切。雖然只是「一樹」,卻幽雅高潔,具備一種靜態美。「一樹梨花」與「一溪月」,形成迴環的節律,容易表達一種迴腸盪氣的依戀懷緬之情,正與詩人表達的情感一致。從修辭角度看,這裡用「一溪」寫月,一箭雙鵰,非常新奇,它不但同時寫到溪水,而且把不可攬掬的月色,寫得如抬手可掬,非常生動。

元朝張鳴善[正宮]《塞鴻秋?山行警》: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1.這首元曲題為「山行警」,聯繫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人們什麼?

答:應珍惜時間,不要留下許許多多的人生遺憾。

2.「天也暮日也暮雲也暮」「斜陽滿地鋪」,表面上寫的是時近傍晚,實際上寫的是什麼?

答:人至晚年。

3.「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其深層含義是什麼?

答:回首人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遺憾。

元朝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元朝白樸《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3. 兩首小令在表現手法上的共同之處是什麼?

答:兩首小令都運用白描手法,描繪秋天景色。

4. 兩首小令的意境及所表現的情感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答:《秋思》選取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意象進行巧妙組合,創造出蕭瑟蒼涼的意境,突出的表現了孤獨與哀傷的羈旅悲懷;《秋》描繪「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等滿天秋意,然而意境明朗開闊,以之表現了一種清新、寧靜、美好的情思。

清朝賀雙卿《鳳凰台上憶吹簫》:

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後,酸酸楚楚,只似今朝。

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注釋]賀雙卿:極有才情,但婚姻不幸,丈夫生性粗暴,婆婆也不講情理。此

詞是作者病中送別好友韓西後所作。賀雙卿曾教她誦讀詩詞,並為她「偷素粉」抄寫《心經》。韓西出嫁後,每次回娘家必探雙卿,噓寒問暖。

古人評此詞:「連用四十餘疊字,脫口如生,靈心慧舌,不讓易安專美前。」

1.請簡要賞析上闋畫線句子中疊字的運用之美。

答:望望無限摯情,山山水水幾多關心,去多太多惆悵,隱隱迢迢無限懷想,將送別之情表達得更為深切。

2.下闋作者用五個「誰」字連續發問,表達了她怎樣的感情?

答:一是表達除韓西外,沒人關心自己,道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二是以韓西的友情,反襯丈夫、婆婆的無情,既寫出了自己體弱多病,孤寂落寞,又控訴了丈夫、婆婆的殘忍無情。

[附錄中國古代女才子詞:

劉氏《憶秦娥》:

花深深,一勾羅襪行花陰。行花陰,閑將柳帶,試結同心。

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愁登臨,海棠開後,望到如今。

——此詞為劉氏懷想赴京趕考之老公而作,信至京城,太學生廣為傳播,酒樓小姐及髮廊妓女皆歌以唱之。

向氏《卜運算元》:

休逞一靈心,爭甚閑言語,十一年間並枕時,沒個牽情處。

三歲學生兒,四歲嬌痴女。說著行人也自愁,你自思量取。

——丈夫休妻,向氏著此詞,丈夫見而憐之。

名妓聶勝瓊《鷓鴣天》: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幾程?

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白居易妻見而贖之。

驛卒女《卜運算元》:

只知眉上愁,不識愁來路。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曉起理殘妝,整頓教愁去。不合畫春山,依舊留愁住。

驛卒女《題壁詩》:

玉階蟋蟀鬧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

一枕凄涼眠不得,挑燈起作感秋詩。

——陸遊見而納之。

清代吳蘋香《如夢令》:

燕子未隨春去,飛入綉簾深處,軟語話多時,莫是要和儂住?猶豫,猶豫,含笑回他不許。

——就是許啊!真當玲瓏剔透,嫵媚風流。

宋代周邦彥《關河令》: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 清朝陳廷焯(zhuó)《雲韶集》說:「『雲深無雁影』,五字千古。」陳廷焯的評語是否得當?請作簡要分析。

答:恰當。暮雲沉沉,似乎聽到卻又看不到傳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簡約的語言將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狀、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過景物傳達出來。

2. 試比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與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兩句在表達特點上的異同。

答:同:都是借酒寫愁,都言酒醒後愁思更深。

異:周詞實寫眼前,直接表達長夜難耐、寂寞無限的心境;柳詞則以設問虛擬未來愁狀,借想像勾勒出一幅凄美圖畫,一景傳情,來表達離別的傷感。

唐代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古人評論「風正一帆懸」這句詩的妙處時,說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從全詩看,這句詩表現了哪些大景?

答:風正表現——風平浪靜;一帆懸表現——大江直流。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這種生活真理是什麼?

答:A。新事物總會代替舊事物。B。順境總是脫胎於逆境。C。黑暗的盡頭便會迎來黎明。D。幸福總是來源於痛苦。E。一切美好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到來。

宋代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發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詞中有何作用?

答:總起全文,且貫穿全篇。上片寫出獵神情舉止之狂,下片由實而虛寫由打獵激發的壯志豪情。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樣的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答:勾勒出了挽弓勁射,英武豪邁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作者希望帶兵征討西夏,為國立功的心態。

唐代王昌齡《採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問: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那麼畫面的中心是什麼?試析詩人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答:畫面的中心是採蓮少女。詩人將少女和美麗的自然融為一體。少女的綠色羅裙與碧綠的荷葉,少女粉紅色臉龐與鮮艷的荷花互相映照,襯托出少女的清新嬌艷;少女的形象在畫面中若隱若現,留下悠然不盡的韻致,勾起回味無窮的情思。

唐代馬戴《落日悵望》: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1.本詩以「落日悵望」為題,從全詩內容看,作者悵望的原因是什麼?

答:客中久滯 思鄉情切 年華漸老 感時傷逝

2.請從語言、表達技巧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寫一段5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答:作者觸景生情,由「孤雲」「歸鳥」的疾速飛去,想到自己久滯不歸;由夕陽落山,想到自己年華老去。聯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對比法。雲、鳥行去之快與自己留滯不歸形成對比,表達對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③比興手法。首聯、頸聯既興且比,「孤雲」「歸鳥」既引起鄉情,又是自比;由夕陽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陽自喻,表現了自己離家的孤寂與老去的傷感。

錘鍊詞語。這首詩鍊字遣詞形象傳神,「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著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

心理描寫。「臨水不敢照」的心理描寫,明抑暗揚:照了才愁,是原本無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情景分寫,層次鮮明。一三句寫景,二四句言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時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西下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有曲達其意之妙。

唐代李商隱《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釋]這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題目「端居」,即閑居之意。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說,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稱素秋。

問:前人評說這首詩的第二句中的「敵」字用得「險而穩」。假如不用「敵」字,你認為還可以用什麼字?試結合全詩說說,「敵」字與你所用的字比較起來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答:還可以用「對」「卧」「度」「支」等字。書信也無,歸夢也無,千種無聊,萬般無奈,用「敵」字偏重主觀感受,寫出了遊子孤獨寂寞,不堪相思之苦的悲凄情狀。

宋代林逋《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喧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3. 頷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而以「橫斜」「浮動」尤絕。你認為好在哪裡?

答:頷聯兩句從水邊之影和月下之香寫梅花的姿態和神韻,突出梅花的清幽高潔之美。「橫斜」描繪了梅花的姿態;「浮動」一詞,以有形之態狀無形之物(暗香),給人一種梅花馨香微微蕩漾,沁人心脾的感覺。

4. 這首詩表現了梅花的高潔和自己的喜愛之情,是如何表現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作者採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現梅花的高潔和自己的喜愛之情。首聯描寫了梅花生活的環境,不同凡響的性格和引人入勝的風韻;頷聯具體描寫梅花的姿態和神韻;頸聯用「霜禽」和「粉蝶」對梅花的喜愛進一步烘托梅花的高潔和自己的喜愛;尾聯說只有詩人的低聲吟詠可以與之匹配,用不著世俗的歌舞宴飲來作伴。則將梅花的高潔和自己的喜愛渲染到極至。

宋王安石《孤桐》: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注釋]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怨恨。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史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1.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色?請作簡要說明。

答:比喻、象徵、托物言志。詩人以孤桐自喻,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

2. 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分析。

答:表現了詩人在與保守派鬥爭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甘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思想感情。

唐代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釋]蓬:一種遇風便脫離根部拔地起飛的草。班:分離之意。

1.「轉蓬」「孤蓬」皆為古詩中用來象徵遊子的語彙,本詩選用了後者,請結合作品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答:重在強調分離後的孤獨,這便寓有對友人遠走他鄉的關切之情,詩人用「孤蓬」一詞,將分離時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得更加真切、深摯。

2.「蕭蕭馬鳴」本是《詩經?車攻》中的詩句,「蕭蕭」指馬的長鳴聲。李白在化用此句時添一「班」字則翻出了新意,請結合作品談談新意所在。

答:班馬即行將分離的馬,添一「班」字,暗示分手這一客觀存在,寄情於物,通過分別的馬兒發出眷戀的嘶鳴,巧妙地點出與友人離別之意,頗有推陳出新的效果。

3.「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聯,是傳誦既久的佳句,請結合全詩談談此二句在抒發情感方面的妙處。

答:將行蹤不定的遊子比作飄忽不定的浮雲,將友人之間的別離比作日薄西山、欲落未落的奇景,化實景為抽象的感情,生動形象地表達出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比喻見情]

浮雲飄舞,紅日斜照,山水分外秀麗,在這樣美好的景緻中,友人卻將遠行,令人頓生眷戀之情。詩人寓情於景,將離別的情意表達得頗為濃郁、深沉。[情景交融法]

宋代蘇軾《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桔綠時。

1. 這首詩的主旨是:讚美菊枝在肅殺的深秋時節傲霜獨立的品格。

2. 寫荷、菊的作用是:襯托橙和桔,讚揚它們的盎然生機和不畏嚴寒的堅貞氣節。

3. 為什麼說冬天是一年好景?因為寒冬培育了橙與桔堅韌的品格和崇高的氣節。

4. 詩人為什麼盛讚冬天?因為冬天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只有嚴酷的環境才能鍛煉人,才能檢驗、識別一個人的風骨。

南宋朱熹《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 上聯寫了什麼景?作者怎樣描繪方塘的清凈?寫了半畝方塘和天光雲影。作者將方塘喻為明鏡,用天光雲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現塘水的清澈。

2. 作者用方塘比喻什麼?用清澈明凈的塘水比喻讀書達到心領神會的高超境界。

3. 作者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只有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文化修養。

宋代葉紹翁《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1. 上聯含蓄在哪裡?

A.「屐齒印蒼苔」說明陰雨初晴,不明寫春雨,純用暗示。

B.詩人從春雨中聽到杏花消息,故前來遊園欣賞,也沒有明說。

C.主人門雖設而常關,有人叩門也「久不開」,說明主人懶於社交,徑自隱居園中與春色為伴,可見高雅洒脫。

2. 下聯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賞析其藝術特色。

作者用擬人手法,寫活了「紅杏」,表現了早春的蓬勃生機。用「一枝」代表滿園,眼看出牆一枝,心想牆中萬枝,餘味無窮。

3. 本詩蘊涵什麼哲理?

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機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錮不了的。

宋代晏幾道《鷓鴣天》: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歸。

1. 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

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遊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2. 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

3. 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唐代柳宗元《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葉覆溪橋,荒村惟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1. 中間兩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荒村景象?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中間四句,處處圍繞一個「荒」字,描繪出一幅荒涼凄清的畫

面:經霜襲擊的樹葉在變黃,在瑟瑟秋風中孤獨地飄落,溪上小橋鋪滿枯葉;荒村除古木之外,一無所見;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時節也時斷時續,只剩一線。荒寂之景表現了詩人無可奈何的落寞、幽怨之情。

2. 尾聯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流露出詩人久居窮荒孤寂抑鬱的情懷,貌似曠達,實則憂憤。

3. 有人評價此詩表現「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對此,你何以理解?

詩人借山水排遣謫居生活的鬱悶之情,希望忘卻得失恩怨、是

非榮辱,但這種寧靜、淡遠又與詩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無機心表現「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嫻靜中深蘊著憂憤,曠淡中凝聚著寂寞。

唐代方澤《武昌阻風》:

江上春風留客舟,無窮歸思滿東流。

與君盡日閑臨水,貪看飛花忘卻愁。

1.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藝術手法高妙,請任選一個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滿腹的離愁;擬人手法,春風留客,春景宜人;比喻,以春水喻愁情,寫思鄉之濃;以閑適寫哀愁,以樂景寫愁情,從側面表達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即以樂景寫哀情)

唐代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1. 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意境全出。」參照此例,聯繫全詩,說說頷聯哪兩個字跟境界的關係最為密切,為什麼?

重、遲。借寫帆重、鳥遲烘托詩人別情的痛苦、凄切。

2. 全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借景抒情。集中體現在中間兩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在尾聯,詩人胸中所有的離愁別緒噴涌而出,別淚與散絲交織,形象而又強烈地抒發了離愁。

比較閱讀:

杜甫《詠懷古迹》(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李白《王昭君》: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1. 請從整體上簡要說一說這兩首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的詩,在藝術風格和表達情感兩方面,各有怎樣的不同。

藝術風格:李詩飄逸 杜詩沉鬱

表達情感:李詩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和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鬱怨憤之情。

古詩閱讀: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1. 這首詞的詞牌叫什麼?

《採桑子》

2. 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西湖情景?

暮春時節

3. 說說「始覺春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若有所失的空虛感,繁花過後的清醒感。

4. 作者寫燕子的活動,作用是什麼?

反襯室內的一片清凈,表達作者喜歡自然、享受寧靜的恬適之感。

宋代蘇軾《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5. 上片開頭兩句寫夜深人靜,其中的「缺」「疏」「斷」幾個子極寫作者的什麼心情?

幽獨凄清

6. 第三句中的「幽人」指誰?

作者自己

7. 下片「揀盡寒枝不肯棲」採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和什麼表現手法?

擬人的修辭 虛實結合(或類比)的表現手法。

8. 說出「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含義。

表面上寫的是孤鴻不願選擇高枝棲息,寧願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實際上卻寫出了作者用孤鴻自比,表現了自己遭到貶官後內心的孤苦和清高。

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一聯:

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

錢鍾書《七綴集》解說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聯:

「鬧」字把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彷彿在視覺里獲得聽覺的感受。

葉燮在《原詩》中評析杜甫:

「碧瓦初寒外」:設身而處當時之境,覺此五字之情景,恍於天造地設,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意能言之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不可解,劃然示我以默會想像之表,竟著有內、有外、有初寒,特借「碧瓦」一實象發之;有中間、有邊際,虛實相成,有無互立,取之當前的自得,其理昭然,其事自然也。

「月傍九霄多」:從來言月者,只有言圓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而惟此「多」字可以盡括此夜宮殿當前之景象。

「鐘聲雲外濕」:斯語也,吾不知其為耳聞也,為目見也,為意揣也,其與隔雲見鍾,聲中聞濕,妙語天開,從互理中實事中領悟,乃得此境界也。

唐代陸龜蒙《新沙》:

渤解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

1. 簡要分析詩歌后兩句在表達上的作用。

詩人用誇張、諷刺、詼諧、虛擬等藝術手法明確並深化了詩的主題——封建官府對農民敲骨吸髓的賦稅剝削。

唐代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 這首詩中說「最是一年春好處」,結合全詩看,春好在何處?

好在早春的時光和早春的草色。

2. 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的?

A. 從視覺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出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來。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B. 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遠遠勝過煙柳。

唐代李華《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 首句的「草萋萋」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寫出了大片土地荒蕪,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的景象。

2. 如何理解「花自落」「鳥空啼」中的「自」和「空」。

「花自落」強調了「無人」,寫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無人來欣賞,只好任其自開自落;「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到山花爛漫,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鳥空啼」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寫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涼。

清代鄭燮《題畫竹》:

且讓青山出一頭,疏枝瘦干未能謀。

明年百尺龍孫發,多恐青山遜一籌。

1. 詩中「龍孫」指什麼?

初長的竹筍(竹筍的別稱)

2. 本詩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揭示哲理的?

用「山」的固定不動與「竹」的生枝拔節作對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哲理。

唐代張籍《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 秋風本無形,何以說「見」呢?

A. 用「見」字可將秋風和秋風所帶來的肅殺景象聯繫起來。

B. 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2. 本詩有一細節描寫,試簡析之。

行人臨發又開封。

A. 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扣「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說不盡的複雜微妙心理。

B. 讓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寫中體味到作者的濃濃鄉思。

唐代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1. 賞析三四句的精妙。

A. 表達對戰死沙場的將士的深切同情。

B. 以春夢對屍骨,反差強烈,極具藝術震撼力。

2. 詩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A. 對戰死將士的同情。

B. 對烈士家屬的同情。

唐代王駕《雨晴》: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G. 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B. 惜春之情

C. 失望之情

H. 四句號稱神來之筆,如何理解?

B. 用鄰家有春反襯自家的惆悵

C. 一個「疑」字,蘊意無窮,啟人情思。為什麼蜂蝶都到牆那邊去了呢?也許是鄰家留春有術,也許是蜂蝶飛到鄰家之後,又會飛到另一個鄰家去……

唐代劉bān)《新晴》:

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余。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1.全詩將「南風」人格化,運用了擬人手法。

2。表現久雨初晴後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常識匯總]

古詩欣賞常識

一. 結構特點常用詞語

開門見山 層層推進 環環相扣 前後呼應 疊詞 倒裝

意象並列 心物同構 起句押韻 中間對偶 嚴謹 周密

二. 語言特點常用詞語

凝練 簡潔 平淡 幽默 詼諧 直率 委婉 含蓄

質樸自然 清新秀麗 生動形象 清幽雄奇 洒脫豪邁

奔放 悲慨 洗鍊 沉鬱 亮麗 行雲流水 曉暢

水逝雲卷 風馳電掣 聯想豐富 想像奇特 入木三分

三. 風格特點常用詞語

飄逸豪放 沉鬱頓挫 清新明快 秀巧工麗 委婉含蓄

剛健雄奇 恬淡平穩 蒼涼凄美 悲壯曠達 纏綿悱惻

四. 表現手法常用詞語

A.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用典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諷今 以事抒情 以物喻人

B. 描寫手法

渲染 鋪陳 烘托 對比 象徵 白描 動靜相生

以聲襯靜 點面結合 虛實結合 欲揚先抑 先抑後揚

明貶實褒 正言反說 小詞大用 潑墨如水 惜墨如金

C. 修辭手法

誇張 擬人 對比 比喻 比興 對偶 互文見義

借代 頂真 設問 反問 用典 無一字無來歷

無一字無出處 一切景語借情語 一字之工,令人色飛

D. 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總共有五種: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五. 思想感情常用詞語

悲憤之情 讚美之情 惜別之情 思鄉之情 依戀之情

懷古之情 奉獻之情 顛沛流離 閑適恬淡 歸隱山林

豪邁之情 憤世嫉俗 懷才不遇 傷感悼亡 樂觀開朗

六. 表達效果常用詞語

意象豐滿 含義深遠 真摯感人 耐人尋味 情景交融

想像奇特 聯想豐富 意境高遠 意韻悠然 動人心魄

催人淚下 鮮明對比 強烈反差 言有盡而意無窮

極具藝術震撼力 錘鍊詞語 富有藝術感染力 很有張力

淋漓盡致 入木三分

標點符號

1. 表意明確的人名或地名不用雙引號

當太陽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時,與神女般若隱若現的「海爾—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陽旁邊,金星、木星也同現在天宇。[海爾—波普是人名,並無特定意思,不用雙引號]

2. 對象不具體的引用不打冒號

耿大媽對兒子說:「大成,見人該問好就問好,該行禮就行禮,別怕人笑話,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嘛』。」[「俗話說」後面的冒號去掉,將單引號移至「嘛」前面]

3. 含有問意的陳述句不用問號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橋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非常關心這座立交橋將怎麼建?那裡的近千株樹木將怎麼辦?[第一個問號改為逗號,第二個問號改為句號]

4. 不是全盤引用句末不用句號

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神形兼備,充滿生機。」[句末的句號放到引號外邊]

5. 選擇性問句只保留最後一個問號

是今天去呢?還是明天去呢?我實在拿不定主意。[第一個問號改為逗號]

6. 表示諷刺、表示否定、表示特指的詞語要用引號

日本佔領東北以後,國民黨政權依賴美國,宣傳美國將出面主持公道,結果還是被人家扔棄了。[「公道」一詞加上引號,以示諷刺和否定]

7. 多句引用要追求形式上的統一

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把「動物」後的句號放到引號外面。

8. 起補充說明的語句要用小括弧

中國猿人,全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或簡稱「北京人」在我國的發現,是對古人類學的一個重大貢獻。[把「全名」前的逗號去掉,在「全名」之前,「北京人」之後加小括弧]

9. 轉折前用「但是」並列要用分號

我國年滿18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把「選舉權」後的逗號改為分號,表示並列]

10. 不是一本正經地引用不用冒號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麼了,你?」[把冒號改為逗號,或者改成: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於是便問道:「怎麼了,你?」]

11. 有呼告的句子問號放在後面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同志們。」廠長嚴肅地說。[問號改為逗號,「同志們」後的句號改為問號]

12. 總括上文應用冒號

證券交易所內那些穿紅馬甲的人便是經紀人,穿黃馬甲的人則是管理和服務人員;這是全世界都統一的。[「人員」後面的分號改為冒號]

13. 概數的表示不用頓號

小河對岸三、四里外是淺山,好似細浪微波,線條柔和,蜿蜒起伏,連接著高高的遠山。[去掉頓號。「三四里」「十七八」等概數都不用頓號,例外:小學三、四年級]

14. 部分引用詩句後面一律不用句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如果為理想、為真理而死,那不是死,而是生,一種不朽的生——永生。[把「鬼雄」後的句號移到引號之外,改成逗號]

15. 冒號提示下文,有「是」「有」等提示語

在全面第十屆發明展覽會上,長沙九中的展品:三角函數作圖器、帶鏡子的安全帽、記事發卡、鋤尖緊固器……引起人們強烈的興趣。[或者將冒號改為破折號,或者在「展品」後加一個「有」字]

16. 破折號解釋說明,前面不要任何提示語

第四十三屆世乒賽的主題是——和平、友誼、繁榮、發展。體現這一主題的會徽、吉祥物、推薦歌曲已向社會推出。[破折號應改為冒號,因為前邊有提示語「是」,或者把提示語「是」去掉]

17


推薦閱讀:

手相:食指根部出現這4個符號,八方來財,早晚富貴!
手相中出現這個3個符號,富貴有望,一生不為錢犯愁!
手相中巽宮出現這3個符號,一生富貴有餘,倉儲滿財!
八卦符號
符號探索——女性生殖器崇拜

TAG:閱讀 | 詩詞 | 標點符號 | 語文 | 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