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脊診整脊之初
引用:
針對樓主病例說幾句。譬如「落枕」,頸椎手法治療,通常一次即愈,不治療,也通常幾天就自愈了,說明小關 ...csd123 發表於 2010-3-29 21:35
引用:
其實眾所周知,整脊前提都是要先做放鬆手法的,肌肉放鬆疼痛有所緩解後,才具備整脊成功的有效條件和保障,否則,整復不但難以成功,而且容易出現問題。
說得相當及時到位,初入此道新手且莫硬來,手法當輕巧。患者放鬆的狀態下,施用手法很容易成功,患者緊張狀態下很難完成手法,勉強施用反而可能引起新的損傷。比如頸椎斜扳法,患者緊張狀態下硬施手法,很可能造成胸鎖乳突肌或斜方肌的拉傷(自己一手扳頭一手摸頸部受力部位,感受一下哪些肌肉和關節等參與該手法,我都是先在自己身上模擬體會的),重者可能損傷寰樞關節甚至延髓等重要組織器官。應用手法時,首先選用適應該疾病的、安全性最高的、你最有把握的手法,局部輕手法松解按摩,待患者放鬆配合的情況下再施手法,患者緊張時,可反覆預演以搖法用心感受,待患者放鬆狀態下,或分散其注意力,多選患者呼氣將盡時(須用心體會,與受術者的呼吸感覺等融為一體,常運針感受針感得氣感者更容易體會)最容易成功實施手法。自學脊診「觸診」之路相信大家對正骨整脊已經有了一些認識,雖然我認識的也不多,但我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樣,多認為手法是次要的,觸診才重要,觸診明確是整脊的前題,精確的觸診才可能有療好的效果!而觸診也是比手法更加難學的,因為正脊手法網路視頻多的是,雖然良莠不齊,但多少能讓我們學著點,可是講觸診卻很少,有的也多是文檔,而且只是講了方法,沒講如何診斷認識。我在自學正骨整脊之路一文中,講述了我對正骨整脊的認識和學習實踐的過程,只是類似故事的一個文章,雖然文中略提到了一些,後面跟貼講了一些,但沒有系統的將我如何悟懂脊診觸診講明,這裡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因為不方便歸納,而且我也不想歸納,網上書上那些名家歸納的遠比我的要好,可是歸納好了對大家並沒有什麼太大幫助(大家哪個看那些名家講的觸診方法而學會的??),我只是一步一步的講我是如何學會弄明白的,大家如果按我說的一步一步的實踐,相信也一定能學會。一樓我不準備寫正題了,我想跟大家提個醒,雖然此文是我用心所寫,而且也是自我實踐的經驗之談,可是我還是不希望大家去學(不是我不自信,雖然拿不出手,也是我的一翻心血,根據我的實踐,也是確實有用的;更不是我想藏私,如果我要藏私就不拿出來了),因為我學習的時候就全憑自己摸索,沒有參考別人的方法,如果你們參考我的方法,不一定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也許能從我雜亂的語言中學會點東西,可是恐怕還很難有自己的成功!還是我那句話:觸診就是多摸,摸得多了自己心裡就明白了。先學會了諸多別人的方法並不一定是好事,有自己的研究才最能理解,要不然研究生都要做課題寫論文,而不是要你背誦前人的東西。再提醒一下,你要參考我的方法還是要走自己的路?決定好了嗎?如果真要參考我的方法,請繼續看樓下,如果要自己走出一條路,當然我更加真心支持,並希望你能將你的經驗公布在清陽供大家交流!下面開始一步一步講述,此步驟是我回憶當初自己漸悟的過程,因為一直沒總結,所以語言可能比較雜亂(我之所以沒有總結,因為每一個心得都是我自己慢慢體會出來的,用不著再總結在紙上了,我的心裡已經牢牢記得並且清楚異常,可是真讓我按清晰的步驟講,限於個人文學水平,還真是講不好,呵呵!),就是這樣一步步發展的,亂點你就將就著看吧!記得我先是從腰開始的,最初開始多是摸腰間盤突出,大家知道腰間盤突出多在腰三四,腰四五,腰五骶一最常見,且腰椎一共只有五節,我先令患者站立,面對床彎腰手扶床邊(自然站立,兩臂兩腳平行),站其後先定位腰四,再從胸十二向下,一一摸各椎棘突,我最初是只用一個拇指摸的,自上而下摸起來,大體上應該距離均遠,高度基本一致,如果某一節高起或凹下,再按下該節上下兩個間隙及左右兩邊有無壓痛,再稍向外摸該棘突周圍的四個夾脊穴有無壓痛,多能找到壓痛點。如果某兩節距離明顯與其它距離不同,多是此處疾患,按前法觸摸其周圍四點。最初多是邊摸邊詢問患者(懷疑此處有問題了再按壓詢問,不必每處都問難辨主次混淆自己的認識,到處按壓也會令患者自身感覺出錯,最後弄得處處都痛了),患者說此處有壓痛時再仔細感受此處有何異常。後來又漸漸摸椎間隙的不同,如果某個椎間隙突然變寬或變窄,其本身或兩旁多會有壓痛,甚至其上下節椎間隙也會有壓痛。再後來想到了西醫脊柱望診的按壓棘突變紅,看過幾次無法仔細辯明,於是改變策略,先輕輕的摸到棘突的最中線,用指甲掐一下,再摸到下一節最中線掐一下,整體掐完,如果相領的兩個掐線差距很大,多說明有問題。而後又學會將兩拇指相對,分別放到上下相鄰的兩棘突上,指腹最中點摸到棘突最中點放放置好,如果兩棘突不在同一條線,很容易從對頂拇指的位置看出來。我又想到了摸棘突的兩邊,沿著棘突一邊自上而下摸,如果突然明顯偏出,即考慮有問題,可後來發現有些下一棘突確會明顯較上一棘突粗寬,於是學會了兩個拇指一起沿棘突兩邊觸摸如果兩邊均增寬且幅度一致,即無問題,如果兩拇指均突然偏向同一方向,大多是有問題。後來參考了一些資料,試用三指觸診,中指放於棘突上食指無名指放兩邊自上而下的摸,檢查曲度和棘突偏歪。在用雙手拇指沿棘突兩邊觸診時,發現病變部位的夾脊穴附近往往肌肉緊張,甚至有些條索樣物質,於是總結出雙手拇指觸診時,不僅可用橈側來感覺棘突的偏歪情況,更可將拇指垂直於脊柱,前後推尋按感受肌肉緊張度和有無病理反應物,如有,多是此處有問題。站立位摸完了再做西醫的體征檢查(如拉塞格征等),然後再卧位檢查,姿勢要求放鬆擺正,如身體偏歪,多是不能放鬆的一側為患側。卧位檢查同站位一樣,一一選用觸診手法,我現在多是先用三指觸診,再用雙手拇指觸診法和單拇指觸診相互結合的觸摸,在懷疑異常的位置再用雙拇指相對和尋找病理反應物等方法觸摸,各觸診法相互印證,站立和俯卧位相互印證,反覆檢查並最終確認。胸椎的檢查法基本同腰椎,很多胸椎的棘突間正中會有壓痛。頸椎最初用腰椎的方法,發現許多不靈,後分析頸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長短懸殊,且頸旁肌肉隆起高過棘突,用雙手觸診時不方便。後來總結用單手拇指自上而下壓觸,如果很容易摸到的 多是患椎(第七頸椎除外)。後來在頸椎按摩的過程中,發現指下橫突明顯異常的,附近多有壓痛,於是想到頸椎橫突的觸診,一開始是用按摩的方法觸摸,後來參考腰椎雙手拇指觸診法摸到異常橫突再摸該椎棘突,參考觸診,後又根據一些資料的雙拇指橫突觸診改進,使觸診準確率更高!現在對頸椎的觸診多是先單手拇指摸頸椎棘突,再雙手拇指觸摸頸椎橫突,觸到異常橫突時再觸摸該處棘突,相互參考結果。後來又根據一些神經的分布規律,以及參考一些資料的脊神經與疾病分布圖等,根據疼痛的部位和一些疾病來判斷哪節脊椎的改變,即神經定位診斷,後又將其反面施實,在觸診定位基本確認時詢問患者是否有一些相關疾病,多令患者驚訝,現在我的很多患者都認為中醫不僅有摸脈診病還有摸脊診病。還可根據肩、髕的高低和腿的長短來分析可能哪一邊的疾病,我現在正在研究如何據此分辨何段椎體異常,不過具體定位的方法還沒有頭緒。
很多觸診問題較重,但主訴臨床癥狀輕,部分臨床癥狀重,但觸診印象明顯輕於臨床癥狀
這個情況很普遍,個人認為與發病方式、部位、時間等發病因素有一定關係,外力引起的急性發病肯定癥狀較重,長時間姿勢不當引起的可能觸診較重但癥狀不一定重。與患者自身體質也有很大關係,如年齡、胖瘦等因素。最常見的如同是腰45椎間盤左側突出0.3,但也許一個痛得厲害,另一個甚至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這與椎管粗細,局部神經分布,發病方式等均有關,觸診也是同理。脊柱觸診本身也是隔皮猜骨,而且這個骨還特複雜,難免有些偏差,比如我在頸部觸診時,剛開始學會橫突觸診,覺得好用,準確率高,就忽視了棘突的觸診,結果按壓自認為有問題的地方問診驗證,慢慢發現也不盡准,後與棘突觸診聯用感覺更好更周全準確,比如有些疼點緊貼棘突旁,有些痛點卻在夾脊附近,有些有病理反應物(如條索)的多在反應物附近。應該多方面綜合觸診驗證,體驗多了自然經驗多了,準確率應該能更高。個人總結一般情況下棘突距離的變化引發的癥狀可能較輕,高低位置變化稍重,偏歪更重些。如是脊柱的偏旋或彎曲,即使癥狀不重,病情也是重的,當是舍症從診,不能因為癥狀輕就以為沒事,還當結合西醫的體征檢查等,有條件的與影像學檢查相對照。且不可因影像學資料豐富忽視觸診,有些情況較輕影像學並不明顯,稍有問題也可能不報的(比如平片上兩相鄰棘突略有偏離,你猜影像科會報嗎,而觸診的話可能非常明顯),而我們非影像專業的看得非常高明的也不多,且不可像一些西醫那樣離了檢查不會看病。csd123:很寶貴的經驗,很精闢的講解!頸椎橫突的觸診我其實一直未窺門徑,更多時候還是主要依賴棘突及其周圍整體和局部指下感覺印象判斷,而正如樓主所言,頸椎棘突分叉且無固定規律,除2,7 外其他很難觸摸清楚,所以個人感覺指下軟組織信息及壓觸時患者感應及二者相關性情況有時在診斷時的價值甚至不亞於甚至超過骨骼信息價值。橫突觸診有待進一步實踐積累。因其壓觸時導致的患者不適感覺反而影響操作和判斷。就頸椎病書本目前共識概念而言,人群中多數尚不符合。對於觸診印象和癥狀不符情況,就診斷而言,尚須分辨骨骼先天如此還是病理代償平衡,有道是有諸內必形諸外,脊柱病變是因,周圍軟組織定會有相應變化,即便日久代償平衡仍會遺留蛛絲馬跡,先天畸態往往缺失這些信息。所以就脊柱疾患而言強調觸診重要同時,不可厚此薄彼地疏忽癥狀本身所蘊涵的病理矛盾價值。患者癥狀不重,醫者大可不必徒擔風險只為追求脊柱整齊而整脊,人體功能平衡有許多不同存在形式,或許患者當下的就是對他最好的。萬一脊柱整齊了,患者癥狀加重了,誰來為我們開脫? 脊柱觸診需要採集的信息至少包括如下元素:脊柱骨性形態,脊柱周圍軟組織形態,患者對壓觸的感覺,且以上均須回歸結合癥狀體征。
推薦閱讀:
※輕鬆自學七日瘦身瑜伽[圖文]
※14歲的她立志當一名藝術家,自學圓珠筆畫,畢生追求畫畫!
※教你免費獲取Coursera上優質學習資源&證書,輕鬆入門機器學習
※「意志」不夠,學習動力不足的根源
TAG: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