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妃,是不是勸降了洪承疇第一,庄妃勸降洪承疇的戲說第一個問題,庄妃勸降洪承疇的戲說。這幾年,電視劇、小說,炒得沸沸揚揚,一致都說洪承疇是庄妃勸降的,而且寫的是繪聲繪色,非常具體。有一本書叫《大清后妃》講得非常具體,我想把有一段材料給大家讀一下,大家聽一聽是怎麼戲說庄妃勸降洪承疇的。有一本書這麼說:「大明經略洪承疇,被俘後,以絕食誓言寧死不降之志,大玉兒夜入囚所勸降,洪承疇不予理會,仍昏昏欲睡。俄爾,忽見房內燈火輝煌,一陣香氣撲向鼻內,洪承疇定神一看,那美人正睡在他的被窩裡,大玉兒身許言勸,打出皇后底牌,終於降服了洪承疇」。就是庄妃不僅僅是在那兒勸,良言相勸,以情相勸,而且以身相勸,洪承疇醒來被窩旁邊躺著的是庄妃,就說庄妃用色和情勸降了洪承疇,很生動。電視劇這麼演,小說這麼寫,野史筆記也這麼寫,這裡面就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洪承疇是不是被庄妃勸降的,我想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先要了解一下洪承疇是怎麼回事。洪承疇何許人也。洪承疇歷史上有他的傳記,正史也有他的傳記,洪承疇字亭九,福建南安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大家注意,萬曆四十四年就是1616年,也是天命元年,就是努爾哈赤在這一年建立後金,黃衣稱朕,同明朝要分庭抗禮。恰恰在這一年,洪承疇中進士了,這也就意味著洪承疇的一生要同清朝結下不解之緣,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想稍微把話扯遠一點,就是當時中國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股政治勢力:第一,明朝。第二,農民軍。第三,清朝。在這三股政治勢力相互鬥爭當中,洪承疇在這個舞台上,演出了什麼樣的歷史活劇? 第二,洪承疇何許人也。 第一,明朝。洪承疇中了進士之後,萬曆、泰昌、天啟這三朝洪承疇都沒有受到重用,到了崇禎朝,洪承疇開始受到重用。為什麼崇禎朝洪承疇受到重用?因為崇禎初期,西北農民軍蜂起,崇禎知道洪承疇知道軍事,就派他做三邊總督,去同農民軍作戰,農民軍的闖王高迎祥在同洪承疇作戰當中,被洪承疇打死,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就接過闖王的旗幟也成闖王,他率著軍隊進入四川,洪承疇統帥軍隊同他作戰,李自成不敵,就是敗走陝西,洪承疇派他的部下叫曹變蛟統帥軍隊,李自成大敗,李自成以十八騎遁走商洛,就是李自成最慘的時候僅僅有十八個騎兵,僅有十八個人騎著馬,敗走到商洛地區,從此農民軍處於一種低潮的階段。 第二,農民軍。剛才說到了李自成這時候處於一種低潮,但是後來李自成又是一個高潮,他率著軍隊打到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當時不叫景山,明朝時候不叫景山,所以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就是正好處於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兩次高潮之間,這個時期,這個時候,是崇德三年。 第三,清朝。清朝這個時候,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是個什麼樣的角色,大家知道,天聰元年就是1627年,皇太極正式登上皇位,皇太極繼承他父親,做了大汗的位置,這年改元天聰元年,1627年,皇太極跟他父親在頭一年,率領軍隊打寧遠,結果兵敗寧遠。同年,努爾哈赤死了,皇太極對這件事情不服氣,不服輸。他就在天聰元年,就是,1627年帶著軍隊繼續來進攻,他的目的:第一,想雪寧遠兵敗之恥;第二,想取得新的軍事勝利,來鞏固他剛得到的這個汗位;第三,想擄掠一點糧食,來緩解後金這個時期的因為災荒造成的糧食危機。皇太極帶了軍隊先打錦州不克,又打寧遠還不克,回過頭來再打錦州,仍然不克,前後二十五天,大小打了二十五仗,敗了。所以皇太極非常氣憤,他說:「昔高祖皇帝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寧遠錦州都打不下來,怎麼張大金的國威呀?撤兵。皇太極不甘心,他就總結失敗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沒有紅衣大炮,他就加緊研究紅衣大炮。到了天聰五年,紅衣大炮研製成功了,皇太極統帥軍隊,帶了紅衣大炮打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打下來了。打下來以後大家感覺是好事情。不然,打了大凌河城,城毀了,沒得到城,把祖大壽招降了,招降了之後,祖大壽又叛逃了,又逃到明朝了。俘虜了大約有一萬人,這一萬人你還得管他吃飯,後金這時候鬧災荒,自己的糧食都沒得吃,怎麼管這一萬多人吃飯?所以後金將領內部,貝勒內部發牢騷,說這一仗雖然打勝了,但是有什麼意義呀?於是就調整策略,就是帶著軍隊入關,攻破長城入關,皇太極時期先後五次軍隊入關打到中原,擄掠了大量的金銀、財寶、糧食等等。緩和後金經濟的危機,並且也使很多的軍官、貝勒增加了財富。這也不是辦法呀,打完了跑回來,你在關內一城一地都占不住,有人又有意見了,說你這樣也不行呀,就是擄掠,你達不到遷都燕京,入主中原的目的。那怎麼辦呢?說還要打,一城一地的打,就是關外主要有四個城,最主要錦州、松山、寧遠等四個城,要把錦州打下來,把寧遠打下來,才可以進攻山海關,攻破山海關,才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皇太極就調整策略,就是先打錦州,錦州硬打又打不下來,就把錦州給包圍起來。包圍起來,錦州城裡的人沒有糧食吃,人沒有糧食,馬沒有草料,這個時候錦州城的守將,就是原來投降皇太極,又叛歸明朝那個祖大壽。錦州城裡到個什麼程度?兵士死了以後吃他那個肉,把弱馬殺了吃馬肉;沒有燒的,死的馬的骨頭,死的人的骨頭做柴火用,就到這個地步。祖大壽就告急,告到崇禎皇帝那裡,崇禎皇帝就派洪承疇做經略,率領八個總兵,十三萬步兵和騎兵,籌措了一年的軍隊糧食和馬的草料,來解救祖大壽的錦州之圍。洪承疇的軍隊就到了寧遠,寧遠再往北就到了松山,後金軍隊初打的時候就失利。這時候皇太極從瀋陽緊急趕到松山前線,我前面講過了,皇太極鼻子流血,用木頭碗接著,一面打了馬一面接著血到前線去,結果這一仗皇太極打勝了,洪承疇帶著他的軍隊,一萬多軍隊就逃到了松山城裡面,守城。那吳三桂很慘,吳三桂幾乎是一個人逃跑,跑回寧遠非常狼狽,十三萬軍隊,戰死五萬多人,屍體枕藉,海邊淹死人的屍漂在海灘上,就是近海的地方,像死的雁一樣漂了一片。但是有一個人,後金軍隊圍困松山,洪承疇內部一個將領,就把城門打開了,皇太極率軍隊清軍就打到城裡,就把洪承疇抓住了,抓住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東協總兵曹變蛟,還有遼東總兵王廷臣,皇太極下令,把遼東巡撫邱民仰殺了,把東協總兵曹變蛟殺了,把遼東總兵王廷臣殺了,給祖大壽看一看,你不投降不投降,不投降我抓來就殺了你。下令不殺洪承疇,把洪承疇帶回到瀋陽,就勸他投降,洪承疇是非常堅決不投降,皇太極就絞盡腦汁,就想勸洪承疇投降,這裡面就出現了勸降這一幕的歷史劇。 那洪承疇怎麼降的,是不是庄妃勸降,我說庄妃勸降洪承疇純屬戲說,歷史沒有這麼回事,松山城破了之後,明軍的敗報報到北京,舉城震驚,洪承疇當時是明朝的最重要的軍事統帥,報說洪承疇是殉國了,洪承疇殉國這個消息到了朝廷裡頭,崇禎帝很感憤,說第一給他建一個小祭奠他,第二設十六壇來祭奠他,十六壇一品官死了之後,設九壇,洪承疇設十六壇,一壇一壇的祭,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了,說洪承疇投降了,沒死,崇禎帝原來準備第16壇的時候他親自去祭奠,崇禎是非常尷尬呀下令不再祭了,那個廟剛開始蓋,下令停了,這件事情這個廟有一本書是劉獻廷寫的,書名叫《廣陽雜記》記了這件事情,北京正陽門東月城有觀音大士廟,其觀音廟,崇禎中敕建,以祀經略洪承疇,後知洪生降,改祠大士焉,就說前門,北京前門東月城,有一個廟,我們小時候還見過有這個廟,在東月城下面有一個廟,當時是崇禎下令是祭奠這個洪承疇的,那洪承疇到底怎麼降的,是不是庄妃勸降的,我說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庄妃勸降,那你理由是什麼呢 |
|
|
|
|
slw109 (看蝸牛闖紅燈) 從八品 UID 19904精華 0積分 66帖子 30閱讀許可權 10註冊 2006-4-23狀態 離線 |
[廣告]: 下載帶有Google工具條的Firefox瀏覽器,上網衝浪更愜意!
第三,庄妃勸降洪承疇不可信。第四,皇太極怎樣勸降了洪承疇。第一,文獻沒有記載。這麼重大的事情,滿文文獻、漢文文獻,朝鮮文文獻,沒有記載,經典沒有記載,檔案也沒有記載,可以說,沒有一條文獻根據。第二,違反後宮制度。後宮是有制度的,一個皇帝的愛妃你怎麼可以一個人出了宮,到一個俘虜將領的囚所,敵對方的將領的囚所,一個人,宮廷制度是不允許的。第三,安全沒有保障,庄妃已經有了兒子了,福臨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太極的兒子很少,個個視為珍寶。庄妃離開了皇宮,離開了兒子,單獨一個人,也沒有警衛,到洪承疇的囚所,洪承疇當時下決心我絕食,我要死,要殉大明皇朝。如果一個愛妃單獨到那兒去,出了閃失,責任何等重大呀,皇太極怎麼會做這種愚蠢的事情?第四,身許更屬荒謬。皇太極是大清國的一國之君,庄妃是他的愛妃,而且還給他生了黃九子福臨,他怎麼會派他自己的愛妃到敵國的一個將領囚室裡面,用色情來換取洪承疇的投降?洪承疇在皇太極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俘虜,我說庄妃身許洪承疇,勸說洪承疇投降,這不僅是戲說,而且是胡說。第五,雙方語言不通。洪承疇說漢語,庄妃是蒙古族人,說蒙古語,到了皇太極的宮裡頭,學了滿語,就是庄妃會說滿語,也會說蒙古語,就是不會說漢語,當時關外的漢人不能進到後宮裡邊,她沒有機會同漢人進行交談,所以庄妃會說滿語,會說蒙古語不會說漢語,那麼庄妃到了洪承疇這兒,兩個人語言不通,又不能有翻譯第三者,有翻譯第三者又不能發生那種感情的事情。所以,從語言來說,他們沒法交流,不可能用色情和身許來勸說洪承疇投降,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庄妃勸說洪承疇投降,歷史上沒有這件事情,純屬戲說。 第四,皇太極如何勸說洪承疇投降。明朝的將領是很有骨氣的,一般的不輕易投降,在努爾哈赤打下遼陽之後,俘虜了一個人叫張銓誓死不投降。軟的、硬的方法勸降,就是不投降,最後是絕食而盡。死之前,還望南祭拜,忠於大明王朝。後來又活捉過一個人叫張春,弓長「張」,春天的「春」,皇太極用軟的辦法勸說不投降,開始絕食,後來他想也不能絕食,也可能有一天明朝軍隊又重新佔領了瀋陽。後來就把他送在一個廟裡頭,送到廟裡頭還穿著明朝的衣服,不剃髮,在一個廟裡頭十年,最後老死,所以皇太極是很讚賞這些事情的,說明朝的文武官員因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們都很講氣節,他要清朝的官員要學習一些儒家的知識,還談不到經典,也要有自己的節氣。 洪承疇被俘虜之後,押到瀋陽,他不投降,皇太極先派了范文程去勸,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裔這個時候已經很有地位了,到了洪承疇的囚所,洪承疇是拍案大罵,說你背叛了大明,投降了清朝,你沒有資格同我說話,范文程也不氣,慢慢跟他講古今的道理,就是這種例子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我看大明氣數已盡,應該歸順清朝,洪承疇還是態度強烈,非常抵制不投降,據歷史記載,這個時候是房子上掉了一塊塵土,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看這個灰塵落在自己衣服上,就把這個撣掉了。范文程看到這個情節,馬上就返回到皇宮就見了皇太極,他跟皇太極說,他說洪承疇已經是快死的人了,房樑上掉下一塊土,他撣掉了,他對自己的衣服尚且這麼愛惜,可見他對他的生命會更愛惜,這個人想求生,不想死,可以勸降。皇太極得到這個消息之後,親自到了洪承疇的囚所,《清史稿·洪承疇傳》記載是這樣的:「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上大悅」。就是皇太極到了洪承疇的囚所,沒有講大篇的道理勸他投降,因為天比較冷,把自己穿來那個貂皮的衣服脫下來給洪承疇披上,完了說你覺得很冷吧,把衣服給他穿上,洪承疇看了一會兒,就想真是難得呀!明朝的崇禎皇帝不會這樣子,很受感動,就決定投降。這個事情說明洪承疇投降的關鍵是皇太極的勸降,而不是庄妃的勸降。皇太極的出現,洪承疇做了個比較,就是把皇太極和崇禎帝做了個比較,他認為皇太極可以算是真命天子,將來會有一番作為和事業,他決定投降,我認為,洪承疇的投降原因很複雜,不會一兩句話勸動,他在囚所裡頭,要冥思苦想,把他這一生的經歷全面地回顧。農民軍的情況,洪承疇知道,因為交過仗,他認為農民軍將來不可能統一天下,明朝他也了解,他做過三邊總督,也了解,明朝的腐敗他也了解,他認為明朝的腐敗之勢不可挽回,清朝的情況他打過仗,在囚所呆過又到了瀋陽,應當也有一些了解,他判斷清朝有可能繼續發展,進入中原,在這種政治的權衡之下,洪承疇做了決定就投降清朝,不是靠著庄妃眉來眼去,就說服洪承疇投降了,不可能是這樣的,也不會這麼簡單。 但是有一點請大家注意,就是著名的清史學家孟森先生他看了清史稿洪承疇傳這段記載他說了一句話,他說這是好事者附會之詞,他認為皇太極這麼去勸這個事情可能是沒有,後來一些文人加上去的,為了說明皇太極的聖明,這個事情我們今天不做考證了,我主要是說明洪承疇的投降,主要不是庄妃去勸說的,庄妃勸說洪承疇投降的事情子虛烏有。 洪承疇降清剃了發意義重大,為什麼皇太極這麼看重洪承疇?歷史上有大書特書,並且說他親自去,勸降意義我認為:第一,就是祖大壽當時還在錦州沒有投降,祖大壽的三個弟弟都在洪承疇的軍中,皇太極下令也不要殺祖大壽的幾個弟弟,後來放祖大壽弟弟到了錦州去勸祖大壽投降,祖大壽投降了,祖大壽是明朝在關外當時最傑出的將領,祖大壽投降了,就標明明朝在遼東整個軍事力量的瓦解,和將領人心的瓦解。還有吳三桂是洪承疇的部下,洪承疇是總督吳三桂是總兵,寧遠總兵,留著洪承疇,進一步地勸說吳三桂投降,因為下一步要解決是寧遠,寧遠的守將是吳三桂,後來,果然吳三桂也投降了。就是招降了洪承疇,可以瓦解明朝一部分重要的高級將領,特別是關外地區的高級將領,這一點後來證明是做到了。第二洪承疇投降之後皇太極的時候並沒有重用他,洪承疇受重用是順治入關、多爾袞對他加以重用,讓他做了大學士,做了總督,做了左督御史。洪承疇在清軍入關以後,定鼎中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洪承疇做了總督,又做了經略,定江南,掠湖廣,占雲貴,主要是洪承疇統帥的,南寧幾個王的投降,洪承疇統帥軍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洪承疇在清軍入關之後,定鼎中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個也證明了皇太極當時千方百計要勸降洪承疇,他的決策是對的。第三,史書說:「清初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是為承疇事成之」。 清朝的大計是清太祖、清太宗定的,把這個事情變成現實是洪承疇,因為皇太極有入主中原這個宏偉的志願,把這個實現了,是洪承疇,我說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所誇大,說到這裡,我們再做一個比較,就是皇太極和崇禎皇帝做比較,崇禎皇帝把自己的督師,薊遼督師,國之長城,著名英雄袁崇煥視同敵人,處以磔刑,自毀長城。皇太極把原來是自己的敵人,千方百計地勸說讓你投降,化成自己的力量,然後再用洪承疇等這些降人再攻打明朝,一個是把自己的人,變成敵人,殺了;一個是把自己的敵人降服了,變成自己的力量,洪承疇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就這點來說皇太極比崇禎皇帝高明。所以我說,皇太極的勝利和崇禎帝的失敗不是由天定,而是由人定,崇禎的錯誤,就是不能用人,忠臣給殺了,自己修的長城自己毀了。皇太極是把原來的敵人拉過來,投降了,為我用,替我大清打江山,就這一點來說皇太極比崇禎皇帝高明,也說明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明朝的滅亡,我說不是由天而是由人,明朝後期的皇帝在處理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有錯誤。所以我們要了解清史,必須了解明史,常說明清不分家,清承明制,所以大家不僅要關心清史,還要關心明史。這樣對清史有一個總體地了解,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
|
推薦閱讀:
※洪承疇——從名將到名奸
※歷史人物 — 洪承疇
※揭秘皇太極奪取中原的引路者:出招直指殘明「死穴」|洪承疇| 清軍
※如果你是洪承疇……
TAG:洪承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