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挺善良的,怎麼人生這麼不順?

曾經有一些同仁,跟我們探討一些發生的情況:「這個人挺善良的,怎麼人生這麼不順利?」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當事人有沒有懷疑因果啊?大家修學這幾年,看到一些現象,有沒有傷腦筋?有沒有懷疑過?所以明理很重要,理得,心才能安。不然遇到很多事情,自己就生煩惱、打妄想了。

因果是究竟的。俗話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一些人,心善行善,很好的德行,可是為什麼他自己,甚至他的家庭,有很多的凶災?那是因為他以前的余報還在。只要肯繼續行善,余報盡了以後,福報就現前,善果可以圓滿。

所以我們面對任何境界,都要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能只看眼前,要看究竟,才能明白因果的原理和人生的事實真相。了解這個原理,對我們自身來講,這一生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逆境惡緣,都不抱怨,都是我們自己招感來的,明理了,心平氣和。

真學的人一定笑得出來,為什麼?因為真學的人,明白一個真相:人生沒有一件事是壞事。你說惡報來了,惡報不是還債嗎?還債好不好?「我就偏不還」,那叫耍賴皮。還債會越還越輕鬆,無債一身輕。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哪有笑不出來的?所以,不管面對什麼樣的考驗,我們的善心善行絕不退縮,還是盡心儘力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這就對了,最終一定會有福的。

可能我們感覺,我都是在行善,應該不至於這樣。不是自己想我是不是善人,不是用自己的標準,要對照經典的標準才行。

經典里記載一個宋朝的讀書人因為不敬祖先和晚睡晚起而大大折福的故事。我們冷靜分析,小事,可以見一個人的心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假如心地在某些方面是錯的,只是看起來像個善人,那是偽善;心地真善,應該一切行為都善。我們修學很怕落到偽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現在學習都是為了給別人看,沒從心地隱微處,默默洗滌。

心裡沒有祖先,沒有天地神明,孝敬就不足了。我們說「飽暖思淫慾」,一個人晚睡晚起,邪思邪念就會特別多,意惡就會很重。俞凈意公,那是讀書人啊,比我們的學問不知多多少倍,他修了一輩子,到了中年,窮困潦倒,還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灶神告訴他,「意惡太重,專務虛名。」這個意惡就多了,貪嗔痴慢疑,都是意惡。

我們今天面對主管,「是是是,好好好。」表面上看起來很恭敬,背地裡懶惰,甚至罵自己的主管,陰德都損得非常大。我們學《了凡四訓》,「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你們怎麼都沒有反應?學過了,好像恍若隔世,我念的時候,你們好像第一次聽一樣。這個學,每一句要領納在心,拳拳服膺,不然都是落印象,很難在這一生得利益。「公修公得,婆修婆得」,領導不對是他的事,我們自己不守倫常,那是我們自己造業。我們真正守本分,自有我們的福慧雙修,誰能障礙得了我們?理要想通,就不怨天尤人了。

真正的德行在哪?父母不好,我依然是個孝子;老師不好,我依然是聖賢的好學生;領導不好,我依然是盡忠職守的忠臣。這才見出可貴處啊。你說,得要領導好,得要父母好,我才能好,那叫分別執著,那叫挑境界,那跟修學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是在順境福報當中產生貪求。「我喜歡的人事物,我才接受」,那不叫貪求,叫什麼?順境淘汰人。我們不知不覺,心性產生執著點,假如不冷靜觀照,發覺不了。所以,灶神爺提醒俞公,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不清楚自己問題出在哪。

有個讀書人,一生喜歡布施,可是生活中放縱了自己,都在折福,自己還不知道。曾經受他幫助的人,了解到這個情況,非常警惕:這麼喜歡布施的人,都因為不注重生活的一些行持,把壽命從五十九歲折到只有三十五歲,我們怎麼敢再輕易放縱自己的習氣跟慾望?

這一些道理、故事,我們得多學多看,不然覺得自己修得不錯,到時候結果不好,還罵古聖先賢,那又罪加一等。這個真理,我們不能懷疑。老祖宗提醒我們:任何不如意,沒有好的結果,都要回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態度才好。

選自《感應篇四十九講》

推薦閱讀:

善惡真的有因果定律嗎 若有,現實中為什麼多相反情況 人真的可以超越命運嗎?
善和惡到底是啥?
你只知她蛇蠍心腸卻不知她本善良(上)
善良之心是最好的法律

TAG:人生 | 善良 | 怎麼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