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家園】論滿族精神及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歷史貢獻

【作者簡介】何曉芳,滿族,中共黨員,民族研究學者。歷任遼寧省民族研究所所長、遼寧省民族宗教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東北大學中國滿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滿族研究》雜誌主編 。獲得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優秀專家稱號。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中國滿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民委遼寧省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政策、滿族歷史文化;代表性作品《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與構建和諧社會》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興邊富民與安鄰、睦鄰、富鄰關係研究》;主編國家清史工程項目《清代滿族家譜選輯》、《滿族研究論要》。發表及撰寫論文百餘篇。

【摘要】滿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奠定了中國今日版圖,發展了中國文化,在其從長白山走向中原的崛起過程中形成了「滿族精神」,「滿族精神」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創造了歷史文明,積累了歷史發展動力「滿族精神」概括起來共有四個方面:自強進取的奮鬥精神,從肅慎到滿族,頑強進取;繼承與開拓並舉的創新精神,將繼承中國歷史傳統和滿族自身發展實際有機結合,進而發展創新;巴圖魯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滿族崛起時反抗民族壓迫的頑強精神升華為抵抗外辱,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涵蓋繼承、團結、包容、借鑒和學習等內容。「滿族精神」具有厚重的當代價值,對我們今天有重要的鏡鑒和啟迪作用。

【關鍵詞】滿族精神;自強進取;繼承與開拓;巴圖魯英雄;海納百川

滿族從長白山走向中原,民族共同體形成之際迅速崛起,創造輝煌過程中給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和寶貴的歷史財富,即「滿族精神」。「滿族精神」是一部經典,具有厚重的當代價值。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的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說:經典是那些正在重讀的書,經典是常讀常新的書。「滿族精神」開啟了有清一代巍巍大國輝煌文明,積澱了今朝各民族同胞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動力。「滿族精神」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自強進取的奮鬥精神;繼承與開拓並舉的創新精神;巴圖魯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對我們今天有重要的鏡鑒和啟迪作用。

一、自強進取的奮鬥精神

滿族自強進取的奮鬥精神每每被史家所提及,著名的明清史學家孟森先生研究清史後十分感慨地說:從肅慎、靺鞨、女真到滿族,綿延二千年,三有其國(建立渤海、金、清)。滿族早期皆生存於我國東北邊陲惡劣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自古以來鑄造了滿族克服困難通往直前的勇氣和毅力。歷史證明「三有其國」,每次都從弱小受壓迫的境況起家。最初的肅慎僅為向中原王朝朝貢的渤海,享國228年,曾被譽為「海東盛國」,繁盛時期其疆域已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岸,西到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南至朝鮮咸興附近,幅員遼闊,國勢強盛。被遼滅後,為不留遺患,遼採取了滅絕根基的遷毀政策。遷居遼東、遼西、昭烏達等地的渤海遺民總計94000餘戶,而契丹滅渤海後所得的103座城池在這次遷移中多數被焚毀,其慘烈由今天渤海遺址即可推斷。但其遺留在原地的殘民幾經繁衍融合改族名為女真,189年之後,1115年完顏阿骨打反遼得勝,建立金國。金國佔取中國半壁江山,建都北京,從此開啟了北方少數民族突破長城經濟文化分界畛域的先河。再從金被元滅亡後到努爾哈赤,女真人始終偏居東北一隅,生活在森森草莽之中。民族學家謂之為漁獵民族,舊封建史書謂之為「蠻夷」,皆形容其經濟生產方式落後,不習中原文化。而努爾哈赤卻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反明,1616年建立大金,1635年皇太極建立大清,更族名為滿洲,1644年順治率八旗大軍入關,清王朝建立全國統一政權。既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時間最長久的王朝。在這沉重而激情的歲月里,最讓歷史感動的是,滿族(女真人)興起於遼、明兩代時,面對的對手都是正統的王朝統治者,具有經濟文化、軍事、人口等各方面壓倒的優勢。而滿族(女真人)依靠自強進取和獨立向上的民族精神,發揮昂揚勇敢的民族鬥志,遇強更強,遇挫不折。最終轉小為大、化弱為強。曆數中國二十四史,記錄了中國上下五千年,可圈可書的王朝有20個,但正史有書或正史不書的族群卻無以數計,唯有滿族「三有其國」,這就是一種可歌可泣、自強進取的民族精神。當時「將士各欲建功,一聞攻戰,無不忻然。功必爭前,戰則奮勇,威如雷霆,勢如風發。凡遇戰陣,一鼓而勝」已成為滿族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世界上曾經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唯有中國延續至今。原因有多種,但以華夏文明為核心向周邊地域及多種族族群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而鑄造凝聚力的正是自強進取的民族精神。中國歷史上,紛紛崛起的眾多少數民族政權無一例外的都經過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拼搏過程,不甘心落後,嚮往中原,儘管戰爭帶來了血與火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長遠看,延續了華夏文明,並將華夏文明發揚光大升華為中華文明,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而滿族「三有其國」的自強進取精神豐富發展了中華文明。

二、繼承與開拓並舉的創新精神

開拓與創新是發展的兩個動力,當史家及後人總結滿族崛起的歷史經驗時無一不提及於此。從滿族崛起的歷史來看,繼承與創新二者中繼承是前提,創新是發展,只有將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才能產生強大動力。繼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的歷史:滿族及其前身女真人崛起時,中原王朝已經有三四千年的國家治理歷史,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制等多方面的體制機制經驗,在當時歷史時期代表了一種先進。另一個是滿族自身的文化傳承。將中國歷史與滿族自身文化有機結合,進而達到開拓創新。

滿族崛起時的繼承與開拓並舉的創新精神,突出的表現在:

(一)對原有氏族社會組織進行繼承與改造,創新國家體制的設計與管理。建州女真自金亡國後偏居於東北一隅,經濟文化發展滯後。因而,如果要征服比自己強大的明王朝,最終達到挺進中原的目的,首先必須調整改造自身的社會組織,使其適應發展程度高於自己的中原地區,這項活動持續了清入關前的整個時期。早在努爾哈赤時期,開始著手對滿族的狩獵組織牛錄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新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組織形式——八旗,並逐漸發展成為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建立後金政權,統一了女真各部,結束了「各自稱王爭長」的混亂局面。皇太極時期繼承努爾哈赤的思想與戰略,並進一步發展為「參漢酌金」的國家建設策略,一方面尊重滿族舊有社會組織和習俗,繼續完善八旗制度,建立滿、蒙、漢八旗;另一方面仿照明朝中央政權結構,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於六部之外,根據加強蒙滿聯盟需要,設立專門管理蒙古事務的理蕃院。當1644年清軍入關時,滿族社會組織及清政權已經做好了接管明朝政權的基本準備。

(二)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滿族及有清一代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軍事制度,體現滿族尊重傳統、勇於開拓、善於創新的歷史成就。如上所述,其產生來源於對原始社會組織的軍事化改造和改革,從滿族入關前持續到入關後,歷經建立後金政權、入關統一全國建立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亂」等等鐵與火的錘鍊洗禮,制度上的傳承與變革,培育了滿族人古樸與奮發向上相結合的民族精神風貌。儘管清朝後期,伴隨清王朝腐朽而八旗制度走向沒落,滿族貴族不甚一擊,但滿洲八旗廣大士兵仍然保持了勇武不屈的戰鬥意志,從現今遺存的「滿城」仍然可窺見一斑。

(三)「因俗而治」,不斷建立和完善一國多制的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清王朝採取中央和地方政權分別對待,中央政府機構設置上實行「清承明制」,而在地方政權組織設置上則根據不同民族聚居區實施「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體制。在中原廣大地區實施歷史上形成的郡縣制;在東北地區實行將軍制的軍府管理體制,對漢人移民參照關內地區設立州縣制,旗民分治;在蒙古族的聚居區實行盟旗制管理體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與土司制度並存的管理體制,在西藏實行駐藏大臣管理體制,在川、甘、青、滇藏區實行土司制度;新疆少數民族眾多,則實行了不同適合各少數民族情況的軍府制、伯克制(維族聚居區)、州縣制(東疆地區)、扎薩克制(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區)。

(四)「清承明律」,建立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多元法律體系。滿族入關後十分注重汲取明王朝的政治統治經驗,摒棄了歷史上其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推翻一切」的做法,沿用了《大明律》,但根據時事變化加以修訂,直至乾隆初年始完成《大清律》。為了使《大清律》能夠適用於少數民族地區,在不違背《大清律》法律基本精神的原則下,制定了《回律》、《番律》、《苗律》、《蒙古律》、《西寧番子治罪條例》等等。保護了政權穩定,維護了全國法制統一,照顧了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不同習俗和利益集團,從而保證了清代長治久安。

民族與國家緊密相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從遠古走向今天沒有斷裂過,主要原因是始終保持了國家統一。在西方帝國主義崛起之際,滿族以繼承與開拓並舉的創新精神,創建和完善了國家、軍隊、法制、社會組織建設,從而保證了清代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與鞏固,奠定了中國今日版圖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基礎,避免了朝鮮半島、印度大陸那樣的民族分裂,粉碎了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妄想,保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

三、巴圖魯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

巴圖魯滿語意為英雄。清代,從清初到咸豐的200多年間,被授予巴圖魯的多為滿人武將,但總人數甚微。可見巴圖魯在滿族人心目中的珍貴。獲得巴圖魯稱號的人都為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滿族自古的生存第一文庫網環境造就了英勇尚武的民族精神,男兒出生即懸掛小弓箭於家門前,象徵著將成長為勇士。女子也精通騎射。史書中不少關於滿族弓馬嫻熟、剽悍驍勇的記載,例如《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善騎射,耐饑渴辛苦,騎上下崖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建州聞見錄》記載「女子執鞭馳馬不異與男。十餘歲兒亦能佩弓箭馳逐。少有暇日則至率妻妾畋獵為事,蓋其習俗然也」。滿族這種天然的尚武習俗早在入關前接收儒家「忠效」思想文化基礎上,不斷升華為維護祖國統一,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巴圖魯英雄精神。

周恩來總理曾說過,中國唐、宋、元、明從來沒有清代這樣統一,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清代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的時期。著名的統一戰爭有收復台灣重新回歸祖國,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侵犯,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以及新疆的準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這些統一戰爭將中國東南沿海到西北邊疆全部掃除了分裂邊患,八旗將士皆衝鋒陷陣,通往直前,做出了巨大犧牲。清初在全國軍事要塞之地派駐八旗駐防,修建滿城,伴隨上述統一祖國邊疆戰爭勝利,八旗滿城設立到祖國的西北邊疆烏魯木齊、拉薩、銀川等地,滿城記憶了滿族守衛祖國邊疆的英雄歷史。

近代以來,滿族又譜寫了抵抗外來侵略的英雄凱歌。最為感動中國歷史的是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鎮江之役,青州滿族八旗浴血抵抗英軍的事迹。滿族八旗的英勇也同樣感動了恩格斯,1857年4月恩格斯寫的《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滿腔熱情地給予高度評價:「……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決不缺乏勇氣和銳氣。這些駐防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但卻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愛國主義精神是具體的,其內容伴隨歷史不斷豐富發展。在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里,重要內容之一是精忠報國、捐軀濟危的民族大義,及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氣節操守。早在春秋戰國時即已誕生以屈原和屈原精神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隨著歷史發展而得到不斷充實和豐富。由於歷史的局限以及中國民族問題的特殊國情所決定,愛國主義僅囿於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民族關係問題以及分裂與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問題。但到晚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民族問題的國際化,使愛國主義具有了國際內涵,升華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中華民族尊嚴的意義。青州滿族八旗守衛鎮江的英雄氣慨是滿族人骨子裡的巴圖魯英雄精神,融入到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智慧寶庫里。儘管辛亥革命以後清王朝倒台,八旗制度跨台,但經過千百年錘鍊鑄就的滿族人骨子裡的巴圖魯英雄精神永存。青州滿族八旗的英雄壯舉對於今天的滿族人民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告訴人們:清王朝的腐朽沒落僅僅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結束,在歷史彼此輪迴的前進中僅是蒼海一粟。而滿族人骨子裡的巴圖魯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用鮮血向歷史證明,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滿族的重要歷史貢獻。這樣就清楚的解釋,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抗日戰爭中,滿族人民奮勇同中國各族人民一道奮勇殺敵,湧現了眾多英雄佟麟閣、吳克仁、白乙化、鄧鐵梅等。直到今天,滿族的巴圖魯英雄精神仍然有重要傳承的當代價值,是和諧與發展的動力。

四、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滿族精神最突出的核心特徵是「包容」。「海納百川」是滿族包容精神的最強寫照,有著深刻的寓意和內涵。

包容是繼承。滿族登上清代歷史舞台時,中國封建文明已經有了兩千多年歷史,蘊藏著富民強國的豐富智慧、眾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經驗教訓。滿族入關建立清政權後採取的一系列安民措施,以及後來的執政策略,都是對歷代王朝的經驗總結。還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民為貴、君為輕的治國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潔、克勤克儉的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如臨如履、朽索馭馬的防腐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幸福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積極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溫良恭儉、己欲達而達人的人間關愛,厚德載物、涓涓細流的博大胸襟,等等,都被滿族所吸納,體現於滿族的家庭生活及八旗官學的教育之中,被滿族人代代傳承。因此,在清王朝逐漸衰落的晚清,卻能湧現出青州滿族八旗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包容是團結。滿族以海納百川精神,敞開包容天下的博大胸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用人之長,補己之短,克服自身的狹隘性。一是滿族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各民族的優秀基因,優化了自己。滿族入關前利用原有的社會組織改造為八旗組織,將不同民族成員編入八旗。八旗內除滿洲外,擁有大量漢人、蒙古人、錫伯人,以及回回、朝鮮等多族群。今天的滿族就是在八旗基礎上形成的民族共同體,不僅迅速壯大了滿族人口,使滿族成為中國第二大少數民族,而且優化了滿族的成長基因,使滿族英才輩出。抗日英雄鄧鐵梅、黃顯聲,京戲藝術家程硯秋,《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等等,都不是嚴格血統意義上的滿族。滿族的國家觀與民族觀合為一體,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來源。二是善於博採各民族之長,發揮漢族的智力、借用蒙古族的武力。從努爾哈赤時期起到滿族入關後,每位皇帝都培育了一個以漢族為主組成的強大智囊團,例如皇太極的左膀右臂范文程,被雍正皇帝視為股肱之臣的張廷玉等,為滿族入關、穩定國勢立下汗馬功勞。蒙古族為草原馬背民族,驃悍善戰。滿蒙從聯盟到聯姻,不僅統帥八旗蒙古而且籠絡外藩49旗蒙古皆為清軍入關衝鋒陷陣。康熙時期加強聯姻外藩蒙古,廢止修長城,以蒙古為長城。在清朝的軍隊當中還有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就是八旗漢軍,八旗漢軍主要來源於招降明朝舊有軍隊,這些人精於戰事,擅長火器。滿族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團結這些不同民族共同奮鬥,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夯實了自己的階級基礎,這是滿族迅速崛起入主中原,維持近三百年統治的重要原因。

包容是學習和借鑒。滿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社會發育程度及文化水平與漢族等民族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但是,由於肯於學習和善於學習,多方面汲取漢文化的精華,以努爾哈赤為首的清朝滿族領導者和滿族知識分子大都是漢文化的接受者或精通者,並在學習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政治上,以最少的代價謀取最多的政治資源,逐步形成了「恩威並用」的政治謀略,形成滿蒙漢為主兼及各少數民族的階級聯盟,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統馭方略,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最終在清代鞏固定格。民生上,堅持以民為本思想,發展農業,興修水利,輕徭薄賦,締造了康乾盛世。據說,清朝中期的國民生產產值佔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文化上,推崇中國傳統哲學—程朱理學,文學詩詞、繪畫都在清代達到了高峰,納蘭性德等文學家燦若群星,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集中國文化精粹之大成。不僅漢文化在清代有了重大發展,而且少數民族文化在清代也有重大進步,蒙古族文學、藏族文學、維吾爾族文學、回族文學等等都是在清代產生重大進步。條條江河歸大海,各民族文化進步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所以,周恩來總理在談到滿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時說有三點,發展了中國文化是其中之一。

總之,滿族精神最突出的核心特徵是「包容」,決定了滿族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迅速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創造了自己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由於滿族建立了中國最後一代封建王朝,掌握了巍然大國的政治文化資源,因而,滿族精神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貢獻佔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中華民族精神由滿族精神的包容性可見項背。

編輯說明:本文來源於《滿族研究》2014年4期。原文和圖片版權歸作者和原單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釋從略。


推薦閱讀:

在減針的時候,怎樣織才能在邊上形成小麻花?
練拳體悟:整勁的形成與雙重病
從《舊制度與大革命》看優良政體的形成
怎樣預防腦梗和腦溢血形成?

TAG:歷史 | 民族 | 精神 | 滿族 | 中華 | 中華民族 | 貢獻 | 形成 | 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