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2道高頻錯題解析 | 你悟了多少

佛法基礎系列

fofajichuxilie

1、皈依是正式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皈依後必須要做到的是不再成為其他宗教的教徒。

正確率58%

有40%的人選擇了「持五戒」,其實皈依後可根據自身的願力和實際情況,再決定是否受持五戒。有決心者,可通過受持戒律得到戒體,隨喜讚歎!

皈依時虔誠誦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為佛弟子。這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而不是「三心二意」式的暫時投靠。因此,佛弟子可以接觸了解其他宗教,但不能同時成為其他宗教的教徒。

2、十善業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慳(qiān)貪、不瞋恚(huì)以及不邪見。

正確率55%

在《十善業道經》中,釋迦牟尼佛詳細說明了修行十善業的功德。十善業的最後一業是「不邪見」,也被稱作「正知正見」。知見正確了,自當知道為何佛法必須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動上;知見走偏了,越是用力越是南轅北轍。

3、真正的善財童子並非《西遊記》中的紅孩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修學經歷是佛陀在《華嚴經》中講述的。

正確率65%

善財童子是《華嚴經》中重要篇章之一,善財童子過去有大善根,通過文殊菩薩點化悟到了基本的智慧,在菩薩指引下外出參學,通過五十三次的參訪,向風格和法門各異的善知識學習,最終成就善果,並發願跟隨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

4、玄奘法師西行求法、九死一生,歷時17年帶回佛經657部,又用19年翻譯了75部經論,共1335卷。在《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大般若經》和《善生經》中,只有《善生經》不是玄奘法師所譯。

正確率51%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後,唐太宗兩度力勸其放棄佛道入朝為官,都被拒絕。玄奘法師從西域那爛陀寺傳承並譯出了《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等唯識學重要經典,成為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廣為流傳,這正是出自於《大般若經》。

《善生經》的譯者則是梵僧佛陀耶舍和竺佛念,比玄奘法師早了近兩百年。這部經是佛陀針對在家佛教徒所講,道理淺顯,把佛弟子在為人處事和修行中的責任義務講得非常明確,太虛法師非常重視並多次講解過這部經典。

5、菩薩所修行的「六度」也是有次第,正確次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正確率57%

布施不僅是「六度」之首,也是菩薩所修行的「四攝」之一。菩薩以這六度這六個方法,像船一樣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解脫煩惱、到達彼岸。

《解深密經》中對六度的順序有過闡釋,前面的一項既可以作為後面的引發之因,也能作為後面的所依之因。

若於身外財物無所顧惜,就能受持清凈禁戒;能護持禁戒,就能修行忍辱;能修行忍辱,自然會發起精進;要是能發精進,就能進入禪定(止觀)。五項具備,即可證得般若智慧。

6、「三藏十二部」中,「三藏」包括經、律、論,不包括「法」。

正確率57%

三藏是佛教典籍的統稱,指經、律、論三類。玄奘法師也被尊稱為「唐三藏」,正是因為他熟知佛教中的經、律、論三藏。

簡單來說,經,是佛陀住世時於不同場合所開示的內容,即佛經,是佛法的根本教義;律,是記述佛門戒規威儀的;論,是祖師大德對佛經和佛陀開示所做的論議解釋。

7、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名號中,調御丈夫代表佛陀以種種方便調伏修行者,令其遠離垢染而解脫煩惱。

正確率67%

釋迦牟尼佛即佛陀,有十大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教化引導一切可度者﹐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其契入正道,正如馴馬師善於調御馬性,故名調御丈夫。丈夫,即是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者。

8、漢語中不少日常的辭彙其實都源自佛教經典之中,世界、志願、單位等詞語最初都源自於佛教,宇宙一詞不是。

正確率31%

單位,是指禪堂中已經貼了名字的座位,《敕修清規》中記載,「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

世界,出自《楞嚴經》,佛陀為阿難開示,「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包括了所有的時間;界,代表東南西北上下等十個方位,包括一切的空間。

志願,這是個同義複詞,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稱讚善財童子道,「勇猛精進,志願無雜,深心堅固,恆不退轉......」

而宇宙一詞,最初源自《莊子》。

經典義理 系列

jingdianyinixinie

9、佛陀曾開示,但凡與「三法印」中任何一條不符,即非佛法。「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正確率61%

佛陀住世時各種學說宗派林立,部分理念有相通之處,難免有人分辨不清。佛陀對此曾開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條是佛法區別於外道的核心法義,有一條不符即非佛法。

這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準,猶如世間公文上的印鑒蓋章,所以被稱為「三法印」。因果、輪迴等,當時的其他宗派也有涉及,因此第四個選項「因果不虛」並不在「三法印」之列。

10、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屬於四念處。

正確率46%

四念處也被為四念處觀,其核心意義是進行如實的觀察。在禪修的過程中,經常以「四念處」為指導。

觀身不凈,能解除對身體或色相外貌的貪執,對治愛欲十分有效;觀受是苦,放下對世俗意義上短暫快樂的追求;觀心無常,看清心念的無常變化 ,不再執著於追求某種感覺;觀法無我,認識到從宇宙萬物到人生,都是眾緣和合而成,並不存在獨存不變的實體。

11、「八大人覺」指的是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念、正定、正慧以及不戲論。

正確率32%

在《佛遺教經論》中,曾闡述了八種覺悟之法,都能對應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如果用在世間的為人處事上,也有十分有益。

不戲論也叫「無戲論覺」,人想要得到涅槃寂靜的喜樂,必須清凈口業,止息各種戲謔言論,多說符合佛法的正語,或是保持止語。

12、「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中,把「眼耳鼻舌身意」集於一所的和合體,命名為識蘊。

正確率50%

「識蘊」可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唯識宗的經典中,也將「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列入「識蘊」,即為八識。


推薦閱讀:

解析八正道(宋澤萊)
基本級執法資格等級考試真題解析
[心理]兩張圖全面解析男女心理 讓你欲哭無淚
三命通會:庚午日不同時辰生人的命運解析
《三命通會》日時斷命例解析(十一)六甲日甲戌時斷

TAG: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