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
06-02
(一)禮儀的起源 社交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歸納起來,大體有五種禮儀起源說:一是天神生禮儀;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三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五是禮生於理,起於俗。 1.天神生禮說 這是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禮儀的真正起源時的一種信仰說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類田騰崇拜時期對原始禮儀的一種認識。(左傳)有言:「禮以順天,天之道也。」意思說,禮是用來順乎天意的,而順乎天意的禮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禮說」雖然不科學,但卻反映了禮儀起源的某些歷史現象。 2.禮是天地人統一的體現說 這種觀點是春秋以後興起的一股思潮。它認為,天地與人既有制約關係和統一性,又具有高於人事的主宰性。把禮引進到人際關係中來討論,比單純的「天神生禮說」有了很大進步,但仍沒有擺脫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學的。 3.禮起源於人性說 這是儒家的創見,儒家學派把禮和人性結合起來,以為禮起源於人的天性。孔於以仁釋禮,一方面把「禮」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總則,另一方面把「仁」當作「禮」的心理依據。克己以愛人,就是「仁」;用仁愛之心正確而恰當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就是「禮」。 4.禮是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 這一學說的目的,在於解決人和環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復禮」的觀點,就是看到了人和環境的矛盾,而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惡慾望如不加以節制,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於是聖人制札,節制貪慾。 5.禮生於理,起於俗說 這是對禮儀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討。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們為了正常生存和發展,根據面臨的生存條件,制定出合乎人類生存發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為規範,就是「禮」。「禮」是理性認識的結果。事物的禮落到實處,使之與世故習俗相關,所以又有了禮起源於俗的說法。荀於說;「禮以順民心為本……順人心者皆札也。」從理和俗上說明禮的起源。 根據上述種種說法,可以認為, 「禮」先於「儀」,有了「禮」這個道德規範,才用「儀」這種形式去表現。 「禮」與「儀」常常密不可分。禮儀與部落群居的形成過程同步產生,並隨著社會組成形式和國家制度的變化而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二)禮儀的發展 我國禮儀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禮儀形成階段(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時期。從史料上看,夏代已開始制禮,商代禮儀已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記載周代禮儀的書籍「三禮」的出現,標誌著(周禮)已經達到了系統完備階段。在這一時期,禮儀的特徵巳從單純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約人們行為的領域。在這一階段中,禮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周禮)中的「王禮」部分。所謂「王禮」,就是分別用於祭祀、冠婚、賓客、軍旅和喪葬的「吉禮」、「嘉札」、「賓禮」、「軍禮」和「凶禮」。這是對我國古代禮儀的總結彙編。這些禮儀內容,對後世人們的行為規範、人際交往以及社會公德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封建禮儀階段(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從儒學的產生,到以儒學為基礎的封建禮儀形成、強化和衰落時期。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報逐步形成。這一時期,禮儀成為儒家學派的核心——「禮教」。在這時期,禮儀的明顯特徵,就是把人們的行為納入封建道德的軌道,把人們教化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精神奴隸。禮教文化是這個時期「禮」的核心和基本內容。 3.近代禮儀階段(1911年至1948年) 辛亥革命的勝利,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新的禮儀禮俗也就隨之出現。這一時期的禮儀,體現丁近代自由、平等的原則,因此,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文化習俗和審美觀點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衝擊了森嚴的封建意識和等級觀念,對當今中國社交禮儀產生了重大影響。 4.當代禮儀階段(1949年以來)新中國成立後,新型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的確立,標誌著我國禮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確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關係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會關係,而尊老愛幼、講究信義、以誠待人、先人後己、禮尚往來等中國傳統禮儀中的精華則得到繼承和發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我國又吸取了世界上一些先進的文明禮儀,融入我國當代禮儀部分。借鑒國際上一些通行的禮儀規則和慣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三)禮儀的概念 「禮儀」是「禮」和「儀」兩個詞的合成詞,面組成這個片語的兩個詞的涵義又非常豐富。要真正理解現代禮儀的概念,首先要弄清「禮」的涵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見面介紹禮儀
※關於做人的一些最基本的禮貌和素養
※烏珠穆沁蒙族牧民的禮儀
※應聘文員不可不知的面試技巧與禮儀
※關於衣著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