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 猶太人的教養藝術(中篇)

在猶太教育里,理念的地基是最重要的,否則,所學的將只是一堆皮毛而已。我們透過猶太父母對孩子所使用的諸多教育方法,來思想其背後究竟有何獨特的教育理念。

上一期,我們了解了猶太父母所秉持的部分教育理念,如: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學會生活,並用「帶進自然,欣賞世界」、「看著他人,欣賞優點」、「善盡本分,盡忠職守」這些方法教會孩子如何處世為人。

本期,我們繼續來了解猶太父母教養孩童的兩個重要理念:「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虛心接受管教」,以及「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劉清虔牧師:

現任:美和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專職副教授兼系主任;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高中教師在職進修生命教育類課程教學學分班」之課程(宗教學概論)召集人及靈修導師

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崁頂教會牧師(1996-2005);世新大學、基督書院、拿撒勒人會神學院、 中華信義神學院、長榮大學、永達技術學院、 屏東科技大學、台南神學院、聖光神學院兼任教師(1993-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屏東中會議長(2004)

學歷:輔仁大學神學博士班;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台灣聯合神學研究院宗教學碩士;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政治大學哲學碩士;政治大學社會學學士

作品:《向真理靠近一步》、《兒童神學》、《加爾文的實踐神學》等十七本書籍。

「牽手到白首——夫妻相處之道」、「我找真愛——青少年的戀愛智慧」等三十餘種演講現場錄音光碟。

一、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虛心接受管教

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這是我們早已知道的。猶太小孩的學習包括學習《妥拉》(指上帝啟示給以色列人的真義或《摩西五經》)、學習知識、學習做人。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總會犯錯,孩子的錯誤被區分為「無心的錯」與「明知故犯的錯」。華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依照自己的心情起伏來管教,而非以孩子犯錯的輕重來管教。當孩子犯大錯、而父母親的心情正好時,可能就輕輕帶過;但當孩子犯小錯、而父母的情緒正好大壞時,就可能被嚴厲管教。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小孩子有時是透過被處罰的輕重,來判斷事物的嚴重性的。教育,需要智慧;管教,則需要大智慧。猶太人認為,合理的懲罰有助於孩子成長。

1、不同的形象,一樣的標準

在許多家庭里,父親與母親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是慈母與嚴父或慈父與嚴母。不管如何,有一項重要的原則是猶太人提醒我們的,那就是父母親要用相同的標準來管教孩子。也就是說,當父親說「Yes」的時候,母親不可以說「No」;當母親說「No」的時候,父親不可以說「Yes」。千萬不可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看父母的臉色來決定他們的行為。在我的教會裡,我曾經聽到過兩個小學三年級的女生有這麼的一段對話:

甲:「等一下你到我家玩好嗎?」

乙:「好啊!我先問我爸爸一下。」說完,就拿起電話打給父親。「我爸爸在講話中,我等一下再打。」三分鐘後再度撥打電話。「奇怪,電話明明就通了,我爸怎麼沒有接呢?」

甲:「你很笨吶!你媽媽不是在顧店嗎?打電話問你媽不就得了!」

乙:「你才笨咧!如果問我媽,我媽一定說不可以的啦!」

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乙同學的父母親並沒有同一的標準,以致在這位小女孩的心裡,她很清楚什麼事要找爸爸、什麼事該找媽媽,才能遂其心愿。在我的家裡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有一回,兒子跑來問我:「可不可以看卡通影片?」我隨口回答說:「可以」。沒多久,我就聽到他的母親說:「我不是告訴你不可以看嗎?」他高聲回答:「爸爸說可以。」之後,就是我們夫妻之間的溝通了。往後,他再來問我時,我就會說:「去問媽媽,媽媽說可以,就可以。」現在,我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作出裁決,那就是:「媽媽叫我來問你。」我再說,父母形像可以不同,但標準一定要相同。

2、沉默,是對孩子最嚴厲的管教

「沉默法」是猶太教育中最獨特的一項。這方法其實來自他們悠久的歷史經驗。猶太人的上帝是一位「說話的上帝」,祂透過摩西對百姓說話,頒布律法並要求百姓遵守。當百姓遵行律法,上帝就賜福;當百姓離棄律法,則上帝降災。爾後,以色列人離棄上帝,上帝就差遣先知來傳上帝的旨意,但以色列人還是不聽,甚至將先知殺害。於是,上帝就「閉口不說話」了,甚至讓他們的國家被敵人消滅。總共有四百年之久,上帝是沉默的,以色列人中沒有任何一位先知。失去上帝的音訊,讓他們感到深深的恐懼。他們知道最嚴厲的處罰就是靜默不語。

於是,猶太父母當兒童期(一般指3-12歲)的孩子犯錯時,特別是在其明知故犯、屢勸不聽的情況下,便採取「沉默法」,不理會孩子,中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孩子對父母的依附情結是強烈的,當父母都不跟他講話時,他會有被拋棄的恐懼感與孤獨感。大約三十分鐘後,當父母再度開口時,孩子已經學到教訓了。我就曾經用過這樣的方法,效果真是好極了。

在我的孩子五歲時,有一次犯了明知故犯的錯,他的母親與我都不理會他。他哀怨地來求我:「爸爸,求求你跟我講話嘛!」然而,我轉臉過去,掩面不看他。他跑去找媽媽,媽媽亦不理他,只顧做自己的事。他隨即大哭,又哭著來找我,我的態度仍是強硬:再哭著找媽媽,媽媽還是不理他……

這孩子回到自己房間,跪在床前祈禱:「親愛的上帝爸爸,我做錯事了,我的爸爸和媽媽很傷心,他們都不跟我講話了。我知道我錯了,請禰原諒我、赦免我,我以後再也不敢了。求禰感動我的爸爸和媽媽,讓他們跟我講話……」當他在禱告時,我與他的母親就躲在門外偷聽,彼此會心一笑。二十分鐘後,我們一起出現在他的房間,向他伸出雙手,他就倒在我們的懷裡說:「我知道我錯了。」

這樣做,一方面讓孩子嘗到了父母掩面不看他的苦果;另一方面,讓他經歷到禱告是很靈驗的。

這個方法很好用,但不能常用:只能在孩子不聽勸告而惹禍上身時使用。對已經是青少年的孩子不能使用,因為當父母親不理他時,孩子可能會奪門而出。

3、管教的藝術

猶太教育家布拉尼提出了猶太父母常用的管教方法,特別是在孩子犯錯時,如何給予指正:

·指正孩子,最好是私下進行,不要讓他當眾丟臉,因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傷了孩子的自尊,有可能會導致他的人格被扭曲。

·指正的重點是對事不對人,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過失,因為錯誤已經發生,應該放在如何幫他改正上,畢竟責備的真正目的是改正。

·指正之前,應先說孩子的優點,孩子對大人的指正會心悅誠服,更易於接受。

·父母指正孩子時,態度要和善,切勿咄咄逼人,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指正孩子時,切記不可啰嗦,必須簡明扼要、嚴肅認真。

·若孩子犯同一錯誤,絕不可因情緒好壞時而指正、時而放任,以免使其難辨是非。

·孩子一旦有錯,父母要立即指正。如果錯誤發生已久,再進行指正,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其妙。

·不要以為一次指正,孩子就會徹底改進。如果孩子一再犯錯,要有耐心持續教導。

·只要孩子了解指正的意思,又有悔改之意,就要原諒他。

·每一次指正都應該以愛為出發點,並相信孩子能改正錯誤。

除此之外,在管教孩子時,也應避免一些易犯的錯誤,使原本的好意成為惡意、「愛之適足以害之」。

·不應過度讚美。讓孩子以為不管他做什麼,都可以受到讚美,或者讓他成為一個為了博得讚美才做事的孩子。

·不應過度挑剔。對孩子的要求太高是不當的,如此,會使孩子因怎麼做都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沮喪,甚至失去自信。

·不應情緒失控。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必須在水平之上,以免在管教孩子之時,自己情緒失控,反使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處罰過猶不及。父母管教必須公正、公平,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任何不當的處罰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處罰多元化。因著孩子的發展,處罰方式亦應靈活,不一定都用體罰、言語訓斥,也可以禁止玩遊戲、禁止看電視、禁止到同學家玩,效果也許更好。

·當因材施教。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性情溫和,有的個性急躁,應因材施教,有的可用「勉勵法」,有的可用「激將法」等等。

·不可隨意獎勵。隨意獎勵,很可能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淪為一種交易的關係。

·言詞必須慎重。言語不當,將會傷人至深。曾有父母叫孩子去死,結果孩子真的跑去上吊;亦有父母咒詛孩子一生無用,結果孩子真的自暴自棄。

·不可妄加判斷。有的父母還未了解全貌,即認定錯在孩子;這會使孩子蒙受委曲。父母當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免得因誤判而傷孩子造成更大傷害。

·不可總把孩子當作「孩子」。當孩子漸漸長大,管教時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用討論、商量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找出犯錯的原因,共謀改進之道。一味以權威壓制是不當的。

我家小孩是個能力很強的人,對自己做的作業深具信心。每當我指出他的作業何處不當時,他總會露出不耐煩的表情,然後抗拒改變,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了。當我要求他把寫得不好看的字擦掉重寫時,他會生氣。後來,我使用猶太人的方法,我先極力誇獎他,然後才告訴他作業里美中不足的地方,只要修改一下便可十全十美。這時,他便會欣然接受。

二、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認識自己

猶太父母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而不是將自己複製到孩子的身上。華人的父母常會在孩子身上找尋其失落的夢想:從小想學琴卻無法學琴的母親,會勉強孩子去學琴;從小想學醫卻未能如願的父親,會期待孩子行醫濟世;從小讀書不多的父親,就會指望孩子讀到博士、光宗耀祖……小孩,經常成為家長圓夢的工具,或是滿身家長慾望的投射。

但是,我們也別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有自己的興趣與發展的方向。所以,我們應該去發現上帝放在孩子身上的奧秘,然後與孩子一起把它開發出來。

1、與孩子一同遊玩、一同學習

有些孩子很可憐,父母從不會與他們一起遊玩,只會在他們玩得正起勁的時候制止他們:要求他們放下手邊的玩具,回來吃飯;要求他們關掉正在看的電視,去洗澡沖涼;要求他們把看得入迷的書收好,馬上上床睡覺。孩子會覺得,父母對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都沒有興趣;因此,他們也漸漸不將他們有興趣的事與父母親分享;最後變成,他們不願意將心裡的事告訴父母。有多少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父母漸行漸遠!

猶太父母通常會陪伴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並在其中觀察孩子的言行。他們會發現,在有些地方孩子極為專註,在另一處則心不在焉;做什麼事時孩子就興緻勃勃,做其它事時則意興闌珊。在與孩子一同遊玩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特殊之處,找到孩子的專長所在。之前曾提過,我的孩子對軍事充滿興趣,後又對美國職業棒球產生興趣,我就與他一起閱讀這些書籍、雜誌。我成為他交談這些主題的唯一對象,他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一個特別的紀錄,就會很興奮地與我分享。我也陪他打球,有一段日子,每一天傍晚都在自家院子里打棒球;我猜,打壞的球至少有二十個。

2、要做,就做到最好

猶太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喜歡做的事不必做,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到最好。」有猶太父母說:「我們絕對不會強迫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技藝,他自己想學,我們才讓他去學。」除了讀書之外,猶太孩子的學習是隨性的。父母希望孩子確定自己的興趣,然後支持孩子發展他的興趣。無論是學小提琴或是鋼琴,有興趣學就去學,如果厭倦了就不要學。孩子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或是醫師,或是律師,或是商人。當孩子在學習的事上受到尊重,沒有被強迫的壓力,他就更能自由釋放地往自己喜歡的方向奔跑。

當父母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興趣就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來源,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並不負雙親期待,他們將更加自動的學習;當然,最後往往便會有極為出色的表現。我們都曉得,愛因斯坦除了科學上的成就外,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原來他學習小提琴時也有一段特別的經歷:

愛因斯坦七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但因練習時間漫長,老師的要求又嚴格,所以,他很快就厭煩了,一年之後,就不再學習。但兩、三年過去,有一天他突然心血來潮,想要拉一首莫扎特的曲子,便再度拿起小提琴,重新開始學習。小提琴更成為他終身的摯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並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彰顯出最大的生命力,這是父母親的重要責任。

3、廣泛學習,從中認定志向

我一直覺得,猶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正如同台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先生,當年讀的是台大化學系。如果李先生念的是台大醫學系,有可能醫學界多了一個庸才,但化學界卻少了一個天才。他的父親是一位老師、畫家,卻沒有強迫自己的兒子一定要往繪畫的路上走。李先生將自己放對位置了,也就成功了。猶太人能如此有成就,大半原因即是如此。然而,他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呢?他們的父母總讓他們在生活上作多方的嘗試。不管是宗教上的、科學上的、人文上的、政法上、經濟上的,都讓孩子去接觸這些知識和相關領域的人。當孩子的視野擴大,他們未來的路也就相對寬廣了。

廣泛學習是猶太孩子從中確定自身方向的基礎。例如,孩子只有接觸了醫生、律師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適合當醫生、律師;接觸了窮人、弱勢者,也許才會激發起孩子的愛心,讓他願意成為社會工作者。

我記得在上中學時,我的父親告訴我:「你要認定志向,學一技之長,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確,幼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父母的責任是讓他們廣泛地面對這個奇妙的大世界,並與孩子一起從中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目標與方向。

敬請期待下篇

來源:網 絡

執行主編:Zoe

編輯:路 得

校對:多 馬

美編:路 得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 阿摩司書 5:24 -

推薦閱讀:

猶太民族:種族主義的接班人
猶太人的歷史(3-1)亞倫的法杖:神跡再現
猶太人的歷史(2-8)權杖之爭:米利暗的叛變
左手猶太人右手溫州人
猶太人的生意經

TAG:藝術 | 教養 | 猶太人 | 猶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