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揚州慢》賞析1
06-02
姜夔《揚州慢》賞析 2008-10-03「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舊址在今揚州西郊,相傳古有二十四個美人在此吹簫。夜晚,作者還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聽不到美人吹簫的聲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蕩漾,顯得十分清冷、空寂。「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紅葯」是指紅色的芍藥花。二十四橋又名紅葯橋,附近盛產紅芍藥花。這幾句是說,想橋邊的紅芍藥,還是一年一度地盛開著,可它們是為誰生長為誰開放呢?可見已經無人來欣賞它們了。經過戰亂,這裡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來的,也沒有賞花的心情了。芍藥花的情懷是多麼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況是人?結處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姜夔終身布衣,不曾仕宦,當然更不可能帶兵殺敵,因此,他不能象岳飛、辛棄疾那樣發為壯詞。他對國事的關懷,是用比興寄託的手法寫入詞中,委婉蘊藉。張炎《詞源》說他的詞「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騷雅」便有格調,「清空」就有神韻。這首《揚州慢》詞,寫揚州戰亂後的蕭條景象,感懷家國,哀時傷亂,抒寫了深沉的「黍離之悲」。詞中還融化了杜牧的詩句,使形象更加鮮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華,反襯了今日的荒涼,反而使詞更沉鬱,內容更豐厚。詞中「過」、「盡」、「自」、「廢」、「漸」、「杜」、「算」、「縱」、「二」、「念」等字都作去聲,用於領頭處,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飛動之美,而將去聲字用於句子中間,則增加句子的傳神之韻,如「波心蕩,冷月無聲」中的「盪」字,以響亮的聲音來體現水波蕩漾,冷月無聲的境界,既具神韻又添音韻之諧婉。這首詞正體現了姜夔作詞追求「騷雅」和「清空」的特點。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 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於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