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寓言故事選
06-02
1、昔有長者子原文: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③得一車,持來歸家。詣④市賣之,以⑤其貴故⑥,卒⑦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⑧。心生疲厭,以為⑨苦惱。見人賣炭,時⑩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13)。(選自伽斯那《百喻經》)譯文:從前,有一位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進入海中打撈沉香木。累積了很多年,才得到一車(沉香木),把它運回家。他到集市上去賣沉香木,因為沉香木價格昂貴的原因,最終沒有人來買。過了許多天,他還不能賣出去。他心中產生疲勞厭煩的情緒,把這看成是一種苦惱。他看到別人賣木炭,時常能很快地將木炭賣出去,就產生了一種想法:不如把沉香木燒成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他於是把沉香木燒成木炭,前往市場賣木炭,結果還不能賣到半車木炭的價錢。世界上的愚蠢的人也正是像這樣。注釋:①長者子: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②沉水:即沉香木,是名貴的木材,香料,中藥。因木質堅硬,能沉於水,故名。③方:才,剛剛。④詣:前往,到……去。⑤以:因為。⑥故:原因。⑦卒:最終。⑧售:賣出去。⑨為:當做⑩時:時常。?速:很快的。?直:同「值」,價值。13、是:這樣。2、芮伯獻馬賈禍原文:周厲王使芮(ruì)伯帥①師伐戎②,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③之。王欲無厭④,而多信人之言。今以⑤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嘵⑥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⑦也。」弗聽,⑧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譖⑨諸王,曰:「伯也隱。」王怒⑩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⑩①而啟之:芮伯之罪也。譯文:周厲王派芮伯率領軍隊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馬,芮伯想把它獻給周厲王。芮季勸阻說:「不如捨棄這主意。大王貪慾無厭,而且又好聽信別人的讒言。現在在軍隊回來的時候獻上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認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沒有東西應酬他們,他們就會在王面前說你的壞話,大王必定相信他們的話。這樣做是招引禍患啊。」芮伯不聽勸告,終於把馬獻給了周厲王。榮夷公果然派人來向芮伯索求東西,沒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誣陷中傷芮伯。說:「芮伯還有藏私啊!」周厲王大怒,將芮伯逐出。君子談到這件事都說芮伯也有過錯。你既然知道大王貪得無厭,卻又誘引他的貪慾,這就是芮伯的過錯啊。注釋:①帥:通「率」,統帥。②戎:中國古代西部少數民族。③捐:拋棄,捨棄。④厭:滿足。⑤以:在……時候。⑥曉:嚷叫。⑦賈(gǔ)禍:招引禍患。賈:招致。⑧卒:最終,終於。⑨譖:誣陷,中傷。⑩逐:趕走,放逐。⑩①瀆貨:貪財貨。瀆:通「黷」,貪污。3、父子性剛《父子性剛》原文:有父子俱性剛不肯讓人者。一日,父留客飲,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將出城門,值一人對面而來,各不相讓,遂挺立良久。父尋至見之,謂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飯(飲),待我與他對立在此!「------選自明代馮夢龍《廣笑府》譯文:有一對父子都性格剛烈,一點都不肯讓人。一天,父親留客人飲酒,派兒子入城買肉。兒子提著肉回家,將要出城門,遇到一個人面對面走來,兩人不肯相讓,橫眉豎眼,挺著身子面對面地站在那裡,僵持了很久。父親見兒子這麼長時間也沒有回來,就去尋找,看到這種情景,就對兒子說:「你暫且帶著肉回去陪客人飲酒,等我跟他在這裡對站著!(看誰站得久)「注釋:俱:都遣:派市:買值:適逢,恰好碰上遂:於是良久:很久姑:暫且之:到謂:對···說將:將要入:進寓意:人與人之間,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相互諒解,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盡;倘若使氣鬥狠,對誰也沒有好處。「子入城市肉「不能及時回家的原因是:將出城門,值一人對面而來,各不相讓,遂挺立良久。《父子性剛》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人不能倔強固執,使氣鬥狠;要學會謙讓諒解,要有寬大的胸懷。這則故事諷刺了那些不懂得謙讓、氣量狹小、凡事斤斤計較的人。4、景公好弋原文: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殺之。晏子曰:「燭鄒之罪有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於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輕士,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譯文:齊景公喜歡捕鳥,讓燭鄒管理那些鳥。不久,鳥飛走了。齊景公十分生氣,下令想讓官吏殺了他。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將他的罪狀一一列出加以斥責然後殺掉他。」齊景公說:「好的。」於是召見燭鄒,晏子在齊景公面前列數他的罪行,說:「燭鄒!你是我們君王的養鳥人,卻讓鳥逃跑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君王為了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行;讓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君王看重鳥而輕視手下的人,這是第三條罪行。」把燭鄒的罪狀列完了,晏子請示殺了燭鄒。景公說:「不用處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2]注釋弋:(yì)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系著繩的箭,此處名詞作動詞,指用弋射;此處指捕鳥使(使燭鄒主鳥):命令,派遣(上級對下級)。使(使吾君、使諸侯):致使,讓。是:這。故:原因,緣故。景公:姜姓,呂氏,名杵臼。春秋後期齊國國君,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好:愛好,喜愛。燭鄒:齊景公的一個臣僕。主:掌管,主管,負責管理;也可翻譯成「養」。詔:詔書,皇上的命令或文告。這裡指下令。數(shǔ):曆數;列舉重:重視,以……為重。輕:輕視,以……為輕。聞命:接受教導。命:命令,這裡指教導。亡:丟失,逃跑,讓……逃跑了,這裡指讓鳥逃走了。以(以吾君重鳥):認為。以(以其罪而殺之):按照。以(以鳥之故):因為。士:商、西周、春秋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讀書人。前:前面。畢:結束。而:連詞表承接;連詞表並列 。汝:你。諫:規勸罪三:三條罪狀。古代漢語中數詞作定語常常放在中心詞後。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是:這。欲(召吏欲殺之):想請:請求寡人:古代君主自稱。寓意:1.揭露當時的帝王統治者重鳥輕人的殘暴本質,頌揚晏子的能言善辯與機智、正直的精神。2.人與人交流需掌握適當技巧,在勸誡指正別人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3.勸阻他人也要講究方法,有時應學會避其鋒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晏子不是直接勸阻,而是間接委婉地提醒齊景公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從而使他改變了主意。[3]5、齊王築城原文:齊王一日臨朝,顧謂侍臣曰:「吾國介於數強國間,歲苦支備,今欲調丁壯,築大城,自東海起,連即墨,經大行,接軒轅,下武關,逶迤四千里,與諸國隔絕,使秦不得窺吾西⑨,楚不得竊吾南,韓、魏不得持吾之左右,豈不大利耶?今,百姓築城,雖有少勞,而異日不復有徵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聞吾下令,孰不欣躍而來耶?」艾子對曰:「今旦大雪,臣趨朝,見路側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問其故。答曰:"大雪應候,且喜明年人食賤麥,我即今年凍死矣。』正如今日築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當在何人也。」——選自《艾子雜說》東坡居士(著)譯文:齊王一天上早朝,環顧對侍臣們說:「我們國家處於幾個強國之間,年年苦於要支付大量軍備費用。現在我想抽調一批壯丁,修築一座規模很大的長城,從東海築起,連通即墨,途經太行山,連接軒轅山,直下武關,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與各強國隔絕,使秦國不能窺覦我國的西方,楚國不得偷犯我國的南方,韓國和魏國不得牽制我國的左右,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嗎?現在讓老百姓去修築大城,雖會有些勞累,但日後就不會再有遠征和遭受侵犯的禍患,可以一勞永逸了。(老百姓)聽見我下達這個命令,誰能不歡欣踴躍地參加呢?」艾子回答說:「今天早晨下雪,我來趕早朝,看見路旁有一個百姓,袒露著身子,凍倒在地上,望著天哀嚎。我很奇怪,便問他什麼緣故。他對我說:"這場大雪順應了時令,正高興明年人們能吃到減價的麥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凍死了。』這件事正像今天所說的築大城,等到大城築完,還不知道享受永久安樂的是些什麼人呢?」注釋①臨朝:指帝王到朝廷上處理政務。②支備:調度戰備。支,調度、支付。③丁壯:即壯丁,指壯年的男子。④即墨:戰國齊邑,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⑤大行(hang杭):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⑥輟(huan環)轅: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東南,接鞏、登封二縣界。據《元和志》云:「山路險阻,凡十二曲,將去復還,故日輟轅。」⑦武關:在今陝西省商縣東。⑧逶迤:斜行;曲折前進。用以形容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⑨窺:窺覦,指從縫隙或隱蔽處偷看,以窺伺可乘之機。⑩征戍:舊稱遠征和守衛邊疆。侵虞:侵犯。⑩永逸:永遠安逸。⑥旦:早晨。⑧踣(bó搏):跌倒、倒斃。?應候:順應時令。⒀歲:每年,年年啟示:【這則寓言教育人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有遠大目標,又要注意眼前利益,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才會做到福國利民。】齊王看到築大城防禦敵國的好處,卻沒有想到築城會給人民帶來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借雪中餓民的故事諷諫齊王,不要只看到將來的好處而不惜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樣,所謂將來的好處,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頂多也不過是望梅止渴罷了。寓言採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雙層結構」法,使作品形散神聚、畫龍點睛,鮮明而突出地展現出寓言的義理。小故事是平凡的、偶然出現的,但它卻深括了大故事大事物的必然實質,成為大故事、大事物的靈魂之窗。6、越工善為舟原文:越工善為舟,越王用之良,命廩人給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歲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雋李之役,風於五湖,溺焉,越人皆憐之。郁離子曰:「是畫蛇而為之足者之類也!人無問智愚,惟知止則功完而不毀。」譯文:(有一個)越國的工匠善於造船,越國國王用了他造的船,覺得很好,命令管糧官供給他上等的食物,越地的造船者都尊崇他。(做了)一年多,(他)對越王說:「我不只能造船,並且能駕船。」越王相信了他。在雋李戰役中,風在五湖颳起,他被淹死了。越國人都很憐惜他。郁離子說:「這人和那畫蛇添足的是同一類啊。人沒有智慧和愚蠢,惟一就是要知道適可而止就功成名就不會失敗。注釋:1.廩(lǐn)人:管理管庫糧倉的官員。2.宗:尊崇,崇仰。3.雋李之役:戰役名。4.善:善於。5.為:添。啟示:明白的道理:人不論智慧和愚蠢,做該做的事,而不做不該做的事,就能取得成功。文章的結尾隱含了一個成語:畫蛇添足,它的含義是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有害無益,徒勞無功。7、夔有一足原文: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虁有一足。』非一足也。」——《韓非子》注釋:①夔:我國見諸記載最早的音樂家,以精通音樂著稱②樂正:古代官名,負責音樂事務地位的官員譯文:魯公問孔子說:「我聽說夔這個人只有一隻腳,這是真的嗎?」孔子回答說:「夔是個人,怎麼會一隻腳?這個人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堯說:"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指派他當了樂正(官名)。因此對有學識的人的作用給以很高的評價說:"有像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隻腳啊。」啟示: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8、齊景公出獵【原文】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①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②焉。夫有賢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④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⑤曷為不祥也?」《晏子春秋》卷二【注釋】①殆:大概,恐怕。②與:在其中。③賢:賢能的人。④如:到,往。⑤曷:同「何」 ,什麼⑥是:這 ⑦知:明白⑧任:信任【譯文】齊景公出外打獵,在山上看見了老虎,在沼澤又看見了蛇。心情很不好,回去之後,他詢問晏子:「今天我去打獵,上山看見老虎,下沼澤又看見了蛇,這大概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不吉利的預兆吧!」晏子回答說:「一個國家有三種不吉利,而你剛才說的都不在其內。國家的不祥是:有賢人卻不知道,這是第一不吉利;知道了卻不能任用,這是第二不吉利;任用了卻不能信任,這是第三不吉利。所謂不吉利,就是像這樣的事情。今天大王上山看見老虎,山本來就是老虎的窩呀;下沼澤看見蛇,沼澤本來就是蛇的洞穴呀!到老虎窩看到老虎,到蛇穴看到蛇,這是很正常的,怎麼說是不吉利呢?」【啟發】晏子借齊景公迷信所說的不祥來闡述真正的不祥:一是國家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二是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用;三是用了有賢能的人卻不信任。這種本不是什麼不祥的事情卻認為是不祥.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者都應目光遠大9、臧穀亡羊原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①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亡羊同也。――《莊子·外篇》翻譯:臧和谷兩個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丟了。問臧幹什麼事情去了,說是拿著竹簡在讀書;問谷幹什麼事情去了,說是在和別人擲骰子遊戲。他們兩個人乾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丟失羊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小貼士:工作的時候工作,念書的時候念書,這不僅是老生常談的法則,也是讓孩子培養專註力的法則。字義臧:男僕娶婢女所生的兒子稱「臧」。谷:孺子,幼童。與「臧」同為奴隸的稱謂。策:鞭子。10、金壺丹書原文:景公游於紀,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魚無反,則惡其鰠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於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所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於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何鄙也,不亡何待乎?」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注釋:1景公:春秋時齊國的國君。2紀:原是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國,後為齊國兼并。3發:打開。4反:同「翻」5若:代詞,這個,這樣。6惡:討厭。7鰠(sāo):魚腥味。8道:治國的道理。9晏子:名嬰,春秋時齊國的國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10不然:不是這樣的。然:這樣的。11駑馬:劣馬。12不肖:沒有才能的人。13何以:為什麼。14閭:里巷的大門。15鄙[1]:粗俗16.《晏子春秋》:一部記載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17.書:現指言語。翻譯:齊景公在原紀國的土地上遊歷時,得到一個金壺,就打開一看,裡面有紅筆寫成的文字:「吃魚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不要乘坐劣馬。」景公說:「有道理!就像這樣說的!吃魚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是因為不喜歡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馬,是不喜歡它走不了遠路。」晏子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吃魚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是說不要用盡老百姓的力氣。不要乘坐劣馬,是說不要讓沒有才能的人在國君身邊。」齊景公說:「紀國有這樣深刻的言語,為什麼會亡國呢?」晏子回答說:「有這樣的言語也會亡國。我聽說:君子有治理國家的好策略,一定會公行於天下。紀國有這樣的言語,卻藏在金壺裡,不亡國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主旨:1.有法不實行,便像無法一樣。2.一個人如果只是將修身的格言置於座右,卻並不打算實行,他就不可能獲得長進;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將治國良策付諸實踐,那麼再好的國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話!3.大道理不應該空掛在嘴上,而應該親身去實踐。4.有了正確的結論而不去實踐,也是毫無用處的。11、陳軫貴於魏王原文:陳軫(《戰國策》作「田需」)貴於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戰國策》作「無」)生楊。夫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眾(從),子必危矣!」譯文:魏國的謀士受到魏王的重視、信任,魏相惠施對他說:「你必須善於團結周圍的臣僚們。比如楊樹,橫著種它可以活,倒著種它也可以活,折斷了種它還是可以活。但是,讓十個人種樹,而有一個人毀壞它,就沒有一棵活楊樹了。以十人之多,種容易成活的楊樹,可是經不過一人毀壞它,原因在哪裡呢?這是因為種樹難而毀樹容易的緣故。你雖然善於樹立自己的威信取得魏王的信任,可是想要排斥你的人很多,你的處境真危險啊!"啟示:毀樹容易栽樹難,經營起來一件事業十分的不容易,而毀掉它卻很容易。要多樹立朋友,少樹立敵人。注釋:陳軫(貴)於魏王:器重必善(事)左右:侍奉橫(樹)之即生:插,栽而不(勝)一人者:禁得起子雖(工)自樹於王:善於橫樹之(即)生:可以12、澄子亡緇衣原文: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塗。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禪緇也,以禪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譯文:宋國有一個叫澄子的人,丟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去尋找。看見一位婦人穿著一件黑衣服,就拉住不放,要拿走人家的衣服,說:「今天我丟了一件黑衣服!」那婦人說:「您雖然丟了一件黑衣服,但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先前我丟的是一件紡絲的黑衣服,現在你穿的是一件單的黑衣服。用你的單衣來賠償我的紡帛的黑衣服,你豈不是已經佔了便宜嗎?」注釋:①亡緇(zī)衣:亡,丟失。緇,用黑色帛所做朝服,也用以指黑色的衣服。②求之凃(tú):求,尋找。凃,同「途」,道路。③衣緇衣:前一個「衣」,動詞,穿;後一個「衣」,名詞,衣服。④援而弗舍:援,拉。弗,不⑤紡:有里子的衣服,即夾衣。⑥禪(dān)緇:單的黑衣服,無里的衣服。禪,單。黑色的單衣.⑦當:抵,償。⑧得:便宜4啟示寓言中的澄子是一個強橫的不講道理的人。他為了彌補自己的損失,肆無忌憚的損害別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稱自己損人利己的行為使被掠奪者得到了利益。這是典型的強盜邏輯。13、海上鷗鳥原文:海上之有人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注釋:①選自《列子·黃帝》②旦:早晨③不止:不斷的飛來。譯文:在那遙遠的海岸上,有個很喜歡海鷗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來到海邊,和海鷗一起遊玩。海鷗成群結隊地飛來,有時候竟有一百多隻。後來,他的父親對他說:「我聽說海鷗都喜歡和你一起遊玩,你乘機捉幾隻來,讓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舊來海上,一心想捉海鷗,然而海鷗都只在高空飛舞盤旋,卻再不肯落下來了。寓意:1.誠心才能換來友誼,背信棄義將永遠失去朋友。2.如果一個人想做壞事,他就會在他的言行當中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14、家藏宋箋原文:公家藏宋箋數幅,偶吳中有名卿善書畫者至,或諷之曰:"君紙佳甚,何不持向某公索其翰墨,用供清玩?"公曰:"爾欲壞吾紙耶?蓄宋箋固當請宋人畫!"——(明·張令夷《迂仙別記》)譯文迂公家中藏有幾幅宋箋,吳中有個善作書畫的名人來此地,有人勸說迂公說:"你的紙很不錯,何不拿去向名人索取書畫,來作清閑時玩賞?」迂公說:"你想毀壞我的紙箋嗎?留著的宋紙箋就應該請宋人來畫的!」注釋:①箋:精美的紙張,供臨時政府題詩或寫字用。寓意:號召世人不能拘泥於一時,應當與時俱進。15、州官放火原文: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陸遊《老學庵筆記》譯文:田登作郡守時,非常忌諱別人冒犯他的名字,甚至連「燈」字也不讓別人說。為此,他先後懲治了包括吏卒在內的許多人。於是,整個州郡內,人們都戲稱「燈」為「火」。元宵節晚上放燈,田登允許人們前來游觀,就讓手下人寫了一張公告榜貼出去,榜上寫著:「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州郡中人人見了都暗自發笑,有人還編出歌謠諷刺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注釋:1、作郡:治理郡縣2、諱:避諱,畏忌人家直稱自己的名字3、觸:觸動,觸怒4、榜揭:張貼告示,榜,告示;揭,高舉,舉,這裡是張貼的意思。5、榜笞:榜,通「搒"(bang),捶擊,捶打;笞,用竹板或荊條打。6、上元:陰曆正月十五7、其:他的8、卒:士兵9、舉:全10、書:書寫11、於:在12、市:街頭13、依:按照14、例:老習慣,舊例,慣例。16、獨醒雜誌之《鬥牛圖》原文:馬正惠公嘗珍其所藏戴嵩《鬥牛圖》,暇日展曝於廳前,有輸租氓見而竊笑,公疑之,問其故。對曰:「農非識畫,乃識真牛。方其斗時,夾尾於髀間,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圖皆舉其尾,似不類矣。」公為之嘆服。(選自宋曾敏行《獨醒雜誌》)譯文:馬正惠先生曾經珍藏戴嵩《鬥牛圖》,閑暇的日子就在廳前展開曬太陽。有一個繳納田租的農民看見後偷著笑。馬正惠公對他的舉動感到疑惑,問他偷笑的原因。農民回答說:「我不懂得畫,可是認識真牛。在它們爭鬥時,要把尾巴夾在大腿之間,即使是強壯的漢子用盡全力也不能將它們的尾巴從大腿之間拉出來。這個圖上的牛都是豎著尾巴的,不像是鬥牛時的樣子。」馬正惠被他所說服。17、爭雁原文: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劉元卿《賢類編》譯文:從前有一對兄弟看到天上的飛雁,準備拉長弓射擊大雁,一邊說:「射下來就煮著吃。」他的弟弟爭著說:「行動舒緩的雁煮著吃最好,善於飛翔的雁烤著吃最好。」爭吵起來,而且同到社伯那裡去評理。長者建議把雁剖成兩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決了他們的爭吵。隨後兄弟倆再去找天上的飛雁,飛雁早已又高又遠地飛走了。[1]注釋:昔,以前,昔日。①烹,煮。②燔,烤。③伯,長者。1.睹:看見。 2.援:拉。 3.烹:燒煮。 4.舒燕:棲息的大雁。 5.宜:應該。 6.燔(fán):烤。 7.競鬥:爭吵;爭吵。 8.訟(sòng):裁決。 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長。 10.索:尋找。啟示表面意義是不要一昧無休止去爭論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錯過完成它的機會。引申意義是完成一項事業、實現一個理想,就象獵雁而烹一樣,不但有階段性,而且還有時效性。不完成前一個階段的任務,是無法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不把握時機即使條件具備了,同樣無法達到目的。它告訴人們: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輕重緩急,否則將一事無成。18、渡者之言原文: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簡束書從。時西日沉山,晚煙縈樹。望城二里許,因問渡者:「尚可得南門開否?」渡者熟視小奚,應曰:「徐行之,尚開也;速進,則闔。」予慍為戲,趨行。及半,小奚仆,束斷書崩,啼未即起,理書就束,而前門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敗,窮暮而無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其猶是也夫!譯文:庚寅年的冬天,我從小港出發,打算到蛟川城去,命令書童用夾書的木板捆著書跟從。當時太陽已經落山,傍晚的雲霧環繞著山林。遠望離城大約兩里路,於是問船夫:「還可以趕得上南門開嗎?」船夫仔細地看著書童,回答說:「慢慢地走,可以進入;快步行走,城門會關閉。」我惱恨他,以為他在戲弄我,快步趕路。走到了一半的時候,書童跌倒了,捆書的繩子斷開了,書散落一地,書童哭哭啼啼的,來不及馬上起身。等我們整理好書籍捆好書,可是這時南門已經關門上閂了。我恍然大悟,覺得船夫說的話很有道理。天下間因為急躁而導致失敗,一直到晚上也沒有地方睡覺的人,真的像這樣啊!真是像這樣啊!注釋:1.自:從。2.以:用。3.命:命令.4.木簡:用木板做的書夾子。5.束:捆綁;理書就束:把書捆好。6.縈:環繞7.許: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左右」;二里許:兩里左右8.望:遙望.9.因:於是。10.熟:仔細地,詳細地。11.徐:緩慢地。12.趨行:快步而行。趨,疾走。13.仆:跌倒。14.就:完成。15.牡下:指閉門上閂。牡,門閂。16近道:很有道理。近,接近。道,道理。15.窮暮:一直到晚上。窮,窮盡。17.其猶是也夫:真的像這樣啊!其,語氣詞。也夫,語氣詞。猶:像18.小奚:小僮,年少的奴僕。19.闔:閉。20.慍:惱怒,惱恨。19、富者乞羊原文: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願百。嘗訪邑里故人,其鄰人貧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則牧數足矣。譯文:楚國有個富人,養了九十九頭羊而希望有一百頭羊。他曾經尋求他村裡的熟人。他的鄰居是個窮人,有一頭羊,富人請求那窮人說:"我有九十九頭羊,現在您這一頭給我,我就增加到一百了,那麼我擁有的羊數就足夠了。"注釋:①牧:放養②盈:滿足③邑里:縣裡④願:希望⑤訪:尋求⑥之:這寓意:諷刺了為富不仁,貪得無厭的人結尾:窮人沒有答應他這個要求。富人很懊惱,在遺憾中度過的餘生。出處:梁元帝《金樓子》20、伯牙破琴原文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譯文伯牙在彈琴,鍾子期聽他彈。伯牙正彈奏到意在描繪泰山的樂曲,鍾子期(彷彿就看到了高山)說:「彈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會兒,伯牙又彈奏到意在描繪流水的樂曲,鍾子期(彷彿就看到了江河)又說:「彈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蕩蕩的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萬分,拉斷了琴弦,把琴摔破,並發誓終身不再彈琴。他認為這個世上沒有值得再為之彈琴的人了。不僅僅是彈琴這樣,對人才也同樣是這個道理。雖有能人,而不能以禮相待,為什麼要求人才對你盡忠呢?就好像不善於駕駛車馬,好馬也不能發揮日行千里的才能。道理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箏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注釋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時楚國人,善彈琴。鍾子期為其知音。②方:正在。③鼓:彈。④志在太山:心裡想到高山。⑤曰:說。⑥哉:語氣詞,表示感嘆。⑦巍巍:高。⑧少選:不一會兒。⑨湯湯(shāng):水流的樣子。⑩破:摔破。?以為:認為。?足:值得。?復:再次。?者:……的人。21、南桔北枳原文: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譯文: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幹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注釋:①詣:(拜見)②曷:(疑問詞語,什麼)③坐:(表原因,因為)④所以:(倒裝用法,真確順序為以所,「以」表示「造成……的」,「所」表示「原因」,連在一起的意思為「作為……的原因」)註:「所以然者何」整個都是一個倒裝,順寫為「何以所然」,直譯即為「什麼原因造成這樣呢?」啟示不同的環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何其的大!22、對牛彈琴原文: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為牛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註: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著小步。譯文:公明儀為牛彈奏曲名是《清角》的音樂,牛低頭依舊吃草。不是牛沒聽見,是不適合它的耳朵聽。轉而發出牛虻的聲音,孤單牛犢的鳴叫聲,那就牛馬上搖擺尾巴,豎起耳朵,踮著小步仔細地聽。23、管莊子刺虎原文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譯文有兩隻因為爭吃一個人而打鬥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們。管與阻止他說:「老虎,是凶暴的動物;人,是(它們)美味的食物。現在兩隻老虎因爭吃人而互相爭鬥,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等這兩隻老虎死的死、傷的傷,後再刺死它們,一次就同時殺死兩隻老虎.不用費一點兒力氣,就一下子獲得殺死兩隻老虎的名聲!」[1]出處選自《戰國策秦策二》注釋[1]刺:刺殺。[2]爭:爭搶。[3]斗:爭鬥,搏鬥。[4]管莊子;人名。同下文管與也是人名。[5]止:阻止,制止。[6]戾:凶暴。[7]蟲:老虎(古代)。[8]甘:美。[9]今:此時[10]待:等待。[11]兼:同時具有。[12]勞:辛勞。[13]名:名聲。[14]舉:舉動[15]而:因而;而:卻[16]之:他們;之:它們道理做事情要善於分析矛盾,把握時機,可以事半功倍,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坐山觀虎鬥。啟示要取得勝利,不能光憑勇敢,而要運用智慧。善於運用智慧的人,可以用小的代價,取得大的收穫。24、弓與矢原文一人曰:「吾弓良,無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無所用弓。」后羿聞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譯文一個人說:「我的弓精良,什麼箭都不用。」另一個說:「我的箭特好,什麼弓都用不著。」后羿聽後說:「沒有弓,你怎麼能把箭射出去?沒有箭,你又怎麼能射中靶子呢?」於是叫他們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後教他們射箭。注釋:①善:很好②非:沒有③往:射出④以:憑,憑藉⑤令:叫,讓⑥合:合併;合起來7:令:教8:良:精良9:何以:怎麼10:的:箭靶說明這篇寓言是說,在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只強調自己一方的作用,將一事無成,相關事物協調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這個寓言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賴對方而存在的,只有通過對方才能顯示出它本身的光彩來.如果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繫而強調一面,就很難使它發揮出真正的優勢來.25、晏子逐高繚原文高繚仕於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後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也。」譯文高繚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辭退了。隨從的官員們向晏子提出勸阻,說:「高繚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沒有給他一個職位,而且還要辭退他,不合道義啊。」晏子說,「我是一個狹小鄙淺的人,通過各方支持來輔助才能穩固,才能立國。到現在為止,高繚在我身邊工作三年,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就是我要把他辭退的原因。」注釋①高繚,晏子屬臣。②仕:舊稱做官為仕。③爵位,君主時代,貴族封號等級,有公、侯、伯、子、男五級。④仄陋。仄,狹窄。陋,鄙淺。這裡指狹窄淺薄。⑤四維。維,維繫,引申為輔助。四維,是系在魚網四角或車蓋四方的大繩。魚網和車蓋有了四根大繩撐張,穩固而安全。晏子所稱「四維之然後能直」,是指四邊都穩固了,才能正直。境內都安全了,才能立國。至於《管子·牧民》所謂的禮、義、廉、恥四維,是為人四德。晏子自稱仄陋之人,需要有人像張網之繩,幫他撐張立國之網。他把高繚看做協助穩固事物的大繩。⑥弼:糾正。⑦過,錯誤。⑧嘗,曾經。⑨夫子:指晏子⑩事夫子:侍奉晏子26、公冶長背諾原文:世傳公冶長能解百禽語。一日,有鴟來報長,曰:「冶長,冶長!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腸!」公冶長應而往,果得獐,然其無意飼鴟以腸也。鴟是以怨之。居無何,鴟又來報如前。長復往,望見數人圍一物而嘩。長以為死獐,恐人奪之,遙呼曰:「我擊死也!我擊死也!」至,乃一死人。眾遂逮長見邑宰。宰審問,長再三辯,宰曰:「爾自言"我擊死也』,何為詐?」冶長無以對。譯文:世上流傳公冶長這個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語言。一天,有一隻鷂鷹來報告公冶長,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一隻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公冶長答應後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隻獐,然而他並沒有想把腸子餵給鷂鷹吃的意思。鷂鷹因此抱怨他。沒多久,鷂鷹又來向公冶長報告,公冶長又前往。遠遠看去,有很多人都圍著一個東西在喧嘩。公冶長以為它是一隻死獐,怕別人奪走它,遠遠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後,才知道是一個死人。眾人就逮捕公冶長,扭送去拜見縣官。縣令審問他,公冶長再三辯解,縣令說:「你剛才自己說"我打死的』,難道是欺騙(我的話)嗎?」公冶長沒有話可以應答。注釋:(1)公冶長:孔子的學生。(2)鷂:鷂鷹。(3)宰:縣官。(4)解:理解,懂得。(5)無何:不久。(6)居:過了(7)對:回答(8)食:喂(9)應:答應(10)是以:這是(11)乃:於是寓意:諷刺了公冶長貪得無厭、言而無信。27、多言何益原文: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選自《墨子·墨子後語》譯文:子禽向老師請教道:「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疲,可是沒有人去聽它的叫聲。再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振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只有在切合時機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啟示:多說話不一定有好處,只有在適當的時候說話才是明智的。注釋:1.選自《墨子·墨子後語》。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學生。3.益:好處。4.蛙蠅:蛙。黽、蛙的一種。(可以理解為蛙和蠅)5.恆:常常6.觀:看,看到。7.時夜而鳴:時,切合時機、按時。恆,常常。鳴,啼叫。在黎明按時啼叫。8.多言何益: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9.以時而鳴:按時鳴叫。10.擗(pǐ):同「敝」,困、疲勞。11.時夜而鳴,天下振動:翻譯天未亮時就引吭高歌而鳴,驚醒天下生靈,紛紛振作行動起來。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dí),魯陽人。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28、千金求馬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譯文:古代有一位國君,用千金的代價去買一匹千里馬。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還是買不到千里馬。近侍對國君說:「您把買馬的任務交給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個月,買到了千里馬,可馬已經是死的,他用五百兩金子買了那匹馬的頭,返回報告君主。君主大怒,說:「要你買活馬,為什麼用五百兩金子買死馬?「近侍回答說:「死馬都要用五百兩金子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會真心買馬的,千里馬現在快要到了。「果然不出大臣所料.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接連有好幾個人領著千里馬來見國君。國君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千里馬。寓意:這則寓言通過大臣懸賞千金求馬,而花了五百金的買一匹病馬故事,而使國君達成心愿。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千里馬故事!其實這則寓言可以啟發我們企業,人才就好比是千里馬!現在企業經常說人才難尋,其實只要企業認定你所需人才的價值,發出懸賞,自然會有「千里馬」被你尋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注釋:(1)君:國王;皇帝。君人:人君,國君。(2)以:用(3)涓人:國君的近侍,古代王侯宮中通報傳達的人。(4)請:請讓我;請允許我。(5)反:通「返「,返回。(6)市:買。(7)遣:派遣。(8)年:一年。(9)三:泛指多數。``與千金求千里馬者``中的`千`意思相同(10)或:有時(11)安事:怎能(12)且:尚且,姑且(13)況:況且(14)以......為:把......當做(15)今:現在(16)徐:徐淼(9)陳:陳禕陽29、宋賈買璞原文: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毀瑕,得千溢焉。(選自《韓非子·說林下》)譯文:宋國有一個叫監止子的富商,與別人爭著購買一塊價值一百金的璞玉,所以假裝失手掉在地上將玉摔壞了,賠了賣家一百金,而後將摔的傷痕修補好,(到別處賣),得到了千鎰的利潤(多了好多倍)。注釋:宋賈:宋國的商人璞:玉石。 佯:假裝負:賠得:得到溢:同「鎰」,古時二十兩為一鎰。編輯本段寓意①奸利小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擇一切手段。②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失敗了,其實敗中有勝。30、郁離子·祛蔽原文:瓠里子之艾,謂其大夫曰:「日君之左服病獸,人曰得生馬之血以飲之可起也。君之圉人使求僕人之驂,仆難,未與也。」大夫曰:「殺馬以活馬,非人情也,夫何敢?」瓠里子曰:「仆亦竊有疑焉。雖然,亦既知君之心矣,願因而有所請。仆聞有國者必以農耕而兵戰也,農與兵孰非君之民哉?故兵不足,則農無以為衛;農不足,則兵無以為食,兵之與農猶足與手,不可以獨無也。今君之兵暴於農而君不禁,農與兵有訟,則農必左,耕者因矣,是見手而不見足也。今君之圉人,見君之不可無服,而不見仆之不可無驂也。昔者陳胡公之元妃大姬好舞,於是宛邱之人皆拔其桑而植柳,仆竊為君畏之。」譯文:瓠里子到了艾地,對那裡的大夫說:「往日國君的左服馬病倒了,人們說用了活馬的血喝了就可以治好。國君的圉人派人要殺我的驂馬,我拒斥,沒有給。」大夫說:「用殺馬來救馬,這不合乎人情,那怎麼敢呢?」瓠里子說:「我私下裡也感到疑惑了。即使如此,也已經了解國君的心了,想由此而有所告誡。我聽說執掌國政的人須依靠農耕和兵戰,農夫和兵士哪個不是國君的百姓呢?由於兵力不足,那麼農夫就沒有安全保障;農耕不足,那麼士兵就沒有糧食吃了。士兵和農夫相比就像腳和手一樣,不可缺少一個。如今國君的士兵對農夫施暴行,而國君卻不禁止,農夫和士兵發生訴訟案件,而農夫必定失敗,耕田的人困窘了,這是只見手而不見腳啊。現在國君的圉人,只見國君不可沒有左服馬,卻不見我不可沒有驂馬。從前陳胡公的元配夫人大姬喜歡舞蹈,於是宛邱一帶的人們都拔了那裡的桑樹而植上了柳樹,我內心擔憂怕國君也會這樣去做。」注釋:①艾(ai):古地名。春秋吳艾邑,西漢置艾縣。治所在今江西省修水縣西。《左傳·哀公二十年》:「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於艾,遂適楚。」亦指年長;老。古代對老年人的尊稱。《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王逸註:「艾,長也。」②圉(yu)人:《周禮》官名。掌管養馬放牧等事。亦以泛稱養馬的人。《周禮·夏官·圉人》:「圉人掌養馬芻牧之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使圉人駕,寺人御而出。」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清·戴名世《北行日紀序》:「寢纔安,而圉人已趣之起矣。」③元妃:指國君或諸侯的嫡妻。《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預註:「言元妃,明始適夫人也。」《後漢書·皇后紀序》:「晉獻升戎女為元妃。」《晉書·禮志中》:「前妻為元妃,後婦為繼室。」④宛邱:即宛丘,地名。古宛丘地為春秋時陳都,秦置陳縣,隋開皇初改稱宛丘縣,清為淮寧縣,即今河南淮陽縣。傳縣東南有宛丘,高二丈,但久已平沒,不可考。《詩·陳風·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即指此丘。毛傳,即宛丘,春秋陳國都,今河南淮陽縣。一說,四方高中央低為宛丘。小議:重兵輕農,有手無足。治國之道在於均衡,考慮問題須要周全,不可偏頗。切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倘若顧此失彼,厚此薄彼,必將捉襟見肘,弊端百出。31、郁離子·自諱自矜原文:郁離子曰:「諱者欺之媒乎,矜者諂之宅處,媒以招之,宅以納之,奸其不至乎?故舟必漏也,而後水入焉;土必濕也,而後苔生焉。奸人伺隙以圖進其身,奚暇為人國家計哉?故因其矜也,而施之謅;因其諱也,而投以欺,然後昭然,知其為諂與欺,而弗之拒也。由是而貫,貫而後寵生焉,寵生慕,慕生效。夫奸人之得志於人國家也,一且不能堪也,而況於慕效之相承乎?腐肉之致蠅,非特盡其肉而巳也,蠅生蛆,而蛆復為蠅,蠅蛆相生而不窮,夫何以當之?是故君子修慝辨惑,如良醫之治疾也,針其膏肓,絕其根源,然後邪淫不生。苟知諂與欺之能喪人心、亡人國也,屏其媒,壞其宅,奸者熄矣。」譯文:郁離子說:「好忌諱的人易被媒介欺騙么,自矜的人易受周圍人們的諂媚么,如果這樣,媒介就招引它,周圍的環境就容納它,姦邪壞事不就到來了嗎?所以船必定先漏,而後水才能進入;土必定先濕,而後才有青苔長出。奸惡的人伺機圖謀而企圖得到高升,哪有空閑替人君、國家考慮呢?所以由於他自矜,就對他加以諂媚;由於他好忌諱,對他進行欺騙。然而後來清楚了,明知道他們是諂媚和欺騙,卻又不能拒絕他們。由此而習慣,習慣了以後就對他產生寵幸了,寵幸又產生愛慕,愛慕又產生效法。奸惡的人由於受人君和國家的器重得志,一次尚且不能禁止阻擋,而何況是從愛慕到效法爭相承接呢?爛肉招引蒼蠅,蒼蠅生蛆蟲,而蛆蟲又變成蒼蠅,蒼蠅和蛆蟲相繼滋生而沒有窮盡,用什麼辦法能阻擋得住它呢?所以君子清除邪惡,辨別妖惑,如同良醫治病一樣,針刺其膏肓,斷絕它的根源,然後邪淫就不再發生。如果知道諂媚和欺騙能喪失人心、亡掉國家,就應該摒棄傳播它的媒介,毀掉其存身之地,這樣,奸惡的人就自滅了。」注釋:①諱者:好忌諱的人。②矜者:自矜的人。③繇(you):介詞,同「由」。④修慝(di te):修,同「滌」,清除。慝,邪惡。小議:船漏水入,土濕苔生。船必漏而後水入,土必濕則後苔生。忌諱的人,人們就會欺騙他,自誇的人,人們就會奉承他,要杜絕欺騙、諂媚,就必須釜底抽釜,斷絕其根源。32、郁離子·自瞽自聵原文:郁離子曰:「自瞽者樂言已之長,自聵者樂言人之短。樂言已之長者不知己,樂言人之短者不如人。不知已者無所見,不知人者無所聞。無見者謂之瞽,無聞者謂之聵。人有耳目,而見聞有所不及,恆思所以聰明之,猶懼其蔽塞也,而況於自瞽自聵乎?瞽且聵而以欺人曰"予知且能』,然而不喪者,蔑之有也。」譯文:郁離子說「自己視而不見的人,喜歡說自己的長處;自己聽而不聞的人,喜歡說他人的短處。喜歡說自己長處的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喜歡說人家短處的人,不能正確對待別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就什麼也看不見;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人,就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見的人,可以說他是瞎子;什麼也聽不到的人,可以說他是聾子。雖然人們都有眼睛和耳朵,但是所見所聞,有時還有達不到的地方,因此經常思考能使人聰明。即使這樣,人們還擔心他眼不明,耳不靈,更何況是自己把眼睛蒙上,把耳朵堵上呢?眼不明耳不靈卻騙人說:"我聰明而且能幹』。這樣做卻不喪失視力和聽力的人,是沒有的。」注釋:①自瞽(gu)自聵(kui):瞽,盲也,這裡比喻沒有觀察能力。聵,耳聾,這裡引申為昏聵,不明事理。②蔑(mie)之有也:蔑,無。「無之有」即「無有之」,賓語前置。小議:見聞不及,恆思則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對他人的長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不可能以人之長,補已之短,就會成為不明事理、孤陋寡聞的瞎子、聾子。所以,要使自己「耳聰目明」,首先必須謙虛好學。33、郁離子·彌子瑕原文:衛靈公怒彌子瑕,抶出之。瑕懼,三日不敢入朝。公謂祝鮀曰:「瑕也懟乎?」子魚對曰:「無之。」公曰:「何謂無之?」子魚曰:「君不觀夫狗乎?夫狗依人以食者也,主人怒而抶之,嗥而逝;及其欲食也,葸葸然復來,忘其抶矣。今瑕君狗也,仰於君以食者也,一朝不得於君,則一日之食曠焉,其何敢懟乎?」公曰:「然哉。」譯文:衛靈公對彌子瑕發怒,用鞭子抽打,並把他趕了出去。彌子瑕害怕,三天沒敢上朝。衛靈公對祝鮀(子魚)說:「子瑕會怨恨我么?」子魚回答說:「他不敢怨恨。」靈公說:「為什麼說他不敢怨恨呢?」子魚說:「君沒有見過那狗嗎?那狗是倚仗著主人餵養的,主人發怒並鞭打了它,它就嗥叫著逃去不見蹤影;等到它想吃東西了,就會膽怯地跑回來,忘了它先前被打的事了。如今子瑕像是你養的狗一樣,靠著你的餵養,一旦從你這得不到食物,他就得餓一天肚子了,他怎麼敢怨恨你呢?」衛靈公說:「是這樣啊。」注釋:①衛靈公:春秋時衛國的國君,公元前534年至公元前493年在位。②彌子瑕:春秋時衛靈公寵愛的幸臣,參閱《通志·氏族三》。③抶(chi):笞擊;鞭打。《左傳·文公十年》:「命夙駕載燧,宋公違命,無畏抶其僕以徇。」杜預註:「抶,擊也。」《漢書·揚雄傳上》:「屬堪輿以壁壘兮,梢夔魖而抶獝狂。」顏師古註:「抶,笞也。」唐·柳宗元《宥蝮蛇文》:「余胡汝尤,是戮是抶。」明·張溥《五人墓碑記》:「衆不能堪,抶而仆之。」④祝鮀(tuo):《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祝鮀,字子魚,春秋衛國大夫,能言善辯,或謂其善以巧言媚人,後因以為佞人的典型。《晉書·王沈傳》:「達幽隱之賢,去祝鮀之佞。」明·歸有光《士立朝以正直忠厚為本》:「孔子生於周末,褒史魚之直,惡祝鮀之佞,思史之闕文,而稱周公之訓,其所感者深矣。」⑤懟(dui):怨恨。⑥葸葸(xixi)然:害怕膽怯畏懼貌;小心謹慎貌。明·唐順之《戶部郎中林君墓志銘》:「君爲人悃愊質訥,葸葸細謹。」引申為使人恐懼。漢·揚雄《百官箴·執金吾箴》:「如虎有牙,如鷹有爪。國以自固,獸以自守。牙爪葸葸,動作宜時,用之不理,實反成災。」⑦曠(kuang):空缺。小議:走狗奴才,仰人鼻息,搖尾乞憐,身不由己。主人發怒,奴才驚恐。奴才像狗一樣靠主人豢養,縱然主子打斷其筋骨,它也不敢有絲毫的怨恨。34、郁離子·子僑包藏禍心原文:西郭子僑與公孫詭隨、涉虛,俱為微行。昏夜逾其鄰人之垣,鄰人惡之,坎其往來之塗。而置溷焉。一夕又往,子僑先墮於溷,弗言,而招詭隨;詭隨從之墮,欲呼,子僑掩其口曰:「勿言」。俄而,涉虛至,亦墮。子僑乃言曰:「我欲其無相咥也。」君子謂西郭子僑非人也。已則不慎,自取污辱,而包藏禍心,以陷其友,其不仁甚矣!譯文:西郭子僑和公孫詭隨、涉虛,三人一道暗中出遊,黑夜裡總是從他鄰居的牆上越過,鄰人很厭惡他們,便在他們來往的路上挖下坑穴,並設下了茅坑。一天晚上,他們又從那裡走,子僑先掉到了茅坑裡,他卻故意不吱聲,反而招呼詭隨過來;詭隨跟著他也掉進了茅坑裡,正想喊,子橋急忙掩住他的嘴說:「別吱聲。」一會兒,涉虛趕到,也掉了進去。子僑才開口說:「我想這樣做大家就不會相互取笑了。」君子評論起子僑,都說他不是好人。他自己由於不小心,蒙受了污辱,反而包藏禍心,又去坑害他的朋友,他的行為太不仁義了!注釋:①微行:舊時指帝王或高官隱蔽自己的身份改裝出行,這裡指暗中行走。②塗:同「途」。③溷:茅坑。④咥(xi):大笑貌,這裡指取笑。小議:包藏禍心,害友不仁。自己不慎,自取其辱,卻包藏禍心,陷害友人,以此達到心理上平衡。如此惡作劇、損人辱己的小人行徑,實在太可鄙,萬萬不可與之為友。35、郁離子·官舟原文:瓠里子自吳歸粵,相國使人送之,曰:「使自擇官舟以渡。」送者未至,於是舟泊於滸者以千數,瓠里子欲擇之而不能識。送者至,問之曰:「舟若是多也,惡乎擇?」對曰:「甚易也,但視其敝蓬折櫓而破帆者,即官舟也。」從而得之。瓠里子仰天嘆曰:「今之治政,其亦以民為官民與?則愛之者鮮矣,宜其敝也。」譯文:瓠里子從吳國返回粵地去,吳相國要派人送他,說:「派的人會自己選擇官府的船而過河。」送的人還未到,此時停泊在水中的船有上千隻,瓠里子想自己選擇一隻官船,但不能識別。送的人來了,瓠里子問他說:「有這麼多船,怎麼選擇呢?」那人回答說:「這太容易了,只要看到那破篷斷櫓而又掛著舊帆的就是官船。」瓠里子按他說的果然找到了官船。瓠里子仰天嘆息說:「如今治理國政,難道也把民當做"官民』對待嗎?那麼愛他們的人就太少了,大概他們就像那破舊的官船一樣破敗不堪吧。」注釋:①滸(hu):水邊。②惡(wu):疑問副詞,何;怎麼。③敝(bi):壞;破舊。④颿(fan):「帆」的異體字。⑤宜:(yi)大概。小議:官舟破舊,官民無助。歷代統治者總是喜歡宣揚「仁政」,標榜「愛民如子」,而實際上卻把百姓當做「敝蓬、折櫓、破帆」的官船一樣對待,又有誰會考慮他們生活的苦難呢?36、郁離子·即且原文:即且與蝁遇於疃,蝁褰首而逝,即且追之,蹁旋焉繞之,蝁迷其所如,則呀以待。即且攝其首,身弧屈而矢發,入其骯,食其心,嚙其晵,出其尻,蝁死不知也。他日行於煁,見蛞蝓欲取之。蚿謂之曰:「是小而毒,不可觸也。」即且怒曰:「甚矣,爾之欺予也!夫天下之至毒莫如蛇,而蛇之毒者又莫如蝁。蝁噬木則木翳,嚙人獸則人獸斃,其烈猶火也。而吾入其骯,食其心,葅鮓其腹腸,醉其血,而飽其膋,三日而醒,融融然,夫何有於一寸之蜿蠕乎?」跂其足而凌之,蛞蝓舒舒焉,曲直其角,喣其沫以俟之。即且黏而顛,欲走則足與須盡解解,?(月忍)?(月忍)而卧,為蟻所食。譯文:蜈蚣和蝁在田舍旁的空地上相遇,蝁撩起頭就逃走了,蜈蚣就追它,在那裡旋轉繞圈,蝁迷失了逃跑方向,就張著口等待敵手。蜈蚣上前抓住它的頭,身子彎屈一下就像箭似的射出去,鑽進了蝁的喉嚨,吃它的心,又啃它的腓腸肉,然後從它的屁股鑽出來,蝁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後來蜈蚣爬行在爐灶上,看見「鼻涕蟲」又想獲取它,多足蟲勸它說:「這蟲子雖小,但毒性可大了,切不可去觸動它。」蜈蚣怒道:「你騙我太過分了!那天下最惡毒的沒有像蛇那樣毒的了,而蛇毒又是如蝁毒。蝁咬了樹,樹就死了,咬了人和獸,人和獸就死,它毒性之烈就像火一樣啊。然而我卻能鑽進它的喉嚨,吃它的心,像切碎爛針那樣咬碎它的肚腸,飽飲它的血,並飽食它的腸脂,三天不吃東西仍精神振奮,對這一寸來長的小蠕蟲有什麼可畏懼的呢?」蜈蚣說著伸出它的足就欺凌「鼻涕蟲」,「鼻涕蟲」舒展了身子,一曲一伸它的觸角,吹出粘液而等待蜈蚣。結果蜈蚣一下子被粘液粘住腳跌倒了,想逃走,但腳和頭須全分開了。無能為力地躺在那裡,最後被螞蟻吃掉了。小議:驕兵必敗。目空一切,狂妄喪身。蜈蚣因一次取勝便頭腦發昏,自以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結果死於鼻涕蟲之手,最終為小小螞蟻所食。即且亡身,難道不應引人深思嗎?注釋:①即且:即蝍蛆,蜈蚣的別名。《史記·龜策列傳》:「蝟辱於鵲,騰蛇之神而殆於即且。」張守節正義:「即,津日反。且,則余反。即吳公也。狀如蚰蜒而大,黑色。」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六:「莊子言:"即且甘帶』。即且,蜈蚣;帶,蛇也。」清·曹寅《再題朴仙畫五毒圖》詩:「跂跂胍胍善緣壁,即且甘帶鼄羅織。」②蝁:最有毒的蛇名。《爾雅·釋魚》:「镻,蝁。」邢昺疏:「蛇也,蝮虺之屬,大眼、有毒,一名镻,又名蝁,淮南人呼蝁子者是也。」③疃:田舍旁的空地。④褰:撩起,昂起。⑤蹁:蹁旋,旋轉貌。⑥骯:同「吭」,喉嚨。⑦嚙其??:嚙,咬;??,腓腸肌。⑧尻:脊骨末端,臀部。指屁股。⑨煁〔chén〕:可移動的爐灶。⑩蛞蝓:即「蜒蚰」,俗名「鼻涕蟲」,身體本能分泌粘液,形似去殼的蝸牛,為蔬菜、果樹等的害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蛞蝓》:「惟許慎《說文》云:"蚹蠃背負殼者曰蝸牛,無殼者曰蛞蝓。』一言決矣。」⑾蚿:[xián]蟲名。節肢動物,多足,有臭腺,俗稱香延蟲。《莊子·秋水》:「夔憐蚿,蚿憐蛇。」陸德明釋文:「司馬云:"蚿,馬蚿蟲也。』《廣雅》云:"蛆渠,馬蚿。』」元·張養浩《普天樂·閑居》曲:「自在身,從吟醉,一片閑雲無拘系,說神仙恰是真的,任雞蟲失得,夔蚿多寡,鵬鷃高低。」清·曹寅《題朴仙畫〈五毒圖〉》詩之二:「朱天長養豈無意,《南華》只解夔憐蚿。」⑿翳:通「殪」,樹木枯死。《詩·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毛傳:「自斃為翳。」陸德明釋文:「《韓詩》作殪。」⒀葅鮓:葅,即「菹」切碎。鮓,經過加工的魚類食品,腌魚之類。⒁膋:指腸子的脂肪。《詩·小雅·信南山》:「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鄭玄箋:「膋,脂膏。」⒂融融然:和樂貌;和暢貌。⒃喣:吹氣。⒄足與須盡解解:「解」上原脫「解」字,據明成化本、嘉靖單行本增。解解,鬆懈,分解開。⒅?(月忍)?(月忍):無能為力貌。支離破碎,渾身解體的樣子。⒆螘:同「蟻」。37、郁離子·無畏階禍原文:蒙人衣狻猊之皮以適壙,虎見之而走,謂虎為畏已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復與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為虎所食。邾婁子泛於河,中流而溺,水渦喣而出之,得壺以濟岸,以為天佑已也,歸而不事魯,又不事齊。魯人伐而分其國,齊弗救。君子曰:「無畏者禍之本乎,惟有德可以受天祥,祥不妄集,聖人實有之,猶內省而懼,畏其不能勝也,而況敢於自祥乎?非祥而以為祥,喪其心矣,其能免乎?」譯文:有一個蒙地人披上獅子皮便走到墓穴地里,老虎看見了他就逃去,他認為老虎是害怕自己了。回到家而感到自傲,膽子就更大了。第二天,他又穿上狐狸皮衣到曠野去,又與一隻老虎相遇,老虎停下來斜視著他,他恨老虎不逃跑,便呵叱它,就被老虎吃掉了。邾婁子乘船在河中漂游,至河心失足落水,水渦又把他旋出來,得到了一隻葫蘆而漂流上岸,他認為是上蒼保佑了自己,歸來以後,既不侍奉魯國,又不侍奉齊國。後來魯國討伐並分佔了他的國家,齊國也不肯去援救。君子說:「膽大妄為是災禍的根源,只有具備功德才可以承受上天所賜福祉,吉祥不會輕易出現,只有聖人才配得到它,卻還經常反省擔憂,害怕自己不能承受,何況怎麼敢自己妄想吉祥如意呢?不是吉祥卻自己認為吉祥,失去了自己的理智,那怎麼能免遭災禍呢?」小議:膽大妄為、肆無忌憚、鋌而走險是一切災禍的根源,那些自以為強大,便目空一切,自以為聰明的人,與蒙人何其相似,最終引火燒身,必然自取滅亡。注釋:①階禍:召致禍患;惹禍。《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董卓首難,盪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新唐書·宦者傳上·楊復光》:「後天子寤威階禍,罷之,以兵與復光,乃進禽徐唐莒。」宋·葉適《除淮西提舉謝表》:「不惜厚費,以解詿誤之窮愁;不變本謀,以消奸非之階禍。」②蒙人:蒙地的人。蒙,戰國時屬宋(今河南商丘縣東北)。③狻猊(suanni):亦作「狻麑」。獸名,獅子。《爾雅·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璞註:「即師子也,出西域。」④壙(kuang):墓穴。唐·曹鄴《始皇陵下作》詩:「壘壘壙中物,多於養生具。」⑤邾婁子:邾婁,即邾國,春秋時諸侯國名。《公羊傳·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於眛。」何休註:「邾人語聲後曰婁,故曰邾婁。」《禮記·檀弓上》:「邾婁復之以矢,蓋自戰於升陘始也。」陸德明釋文:「邾人呼邾聲曰婁,故曰邾婁。《公羊傳》與此記同,《左氏》、《穀梁》但作邾。」亦以喻微賤的家族。清·姚鼐《疑冢》詩:「邢史何嘗識天道,邾婁家盡大長秋。」⑥喣(xu):吹氣;吐出。《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夫眾喣漂山,聚蟁成靁。」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喣,吹喣也。」⑦壺:通「瓠」即葫蘆。《詩·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毛傳:「壺,瓠也。」⑧濟:渡,過河。《書·大誥》:「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孔傳:「往求我所以濟渡。」⑨天祥:指天時和順;上天所示祥瑞;此指上天所賜福祉。《管子·五輔》:「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順,此所謂三度。故曰:天時不祥,則有水旱;地道不宜,則有饑饉;人道不順,則有禍亂。」《孔叢子·執節》:「若中山之穀,妖恠之事,非所謂天祥也。」38、郁離子·晉靈公好狗原文:晉靈公好狗,築狗圈於曲沃,衣之綉,嬖人屠岸賈因公之好也,則誇狗以悅公,公益尚狗。一夕,狐入於絳宮,驚襄夫人,囊夫人怒,公使狗搏狐,弗勝。屠岸賈命虞人取他狐以獻,曰:「狗實獲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之俎,下令國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於是國人皆畏狗。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飽則曳以歸屠岸賈氏,屠岸賈大獲。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賈,則狗群噬之。趙宣子將諫,狗逆而拒諸門,弗克入。他日,狗入苑食公羊,屠岸賈欺曰:「趙盾之狗也。」公怒使殺趙盾,國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趙穿因眾怒攻屠岸賈,殺之,遂弒靈公於桃園。狗散走國中,國人悉擒而烹之。君子曰:「甚矣,屠岸賈之為小人也,繩狗以蠱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寵安足恃哉!人之言曰:"蠹蟲食木,木盡則蟲死』,其如晉靈公之狗矣。」譯文:晉靈公好玩狗,在曲沃專門修築了狗圈,給它穿上繡花衣。頗受晉靈公寵愛的人屠岸賈因為看晉靈公喜歡狗,就用誇讚狗來博取靈公的歡心,靈公更加崇尚狗了。一天夜晚,狐狸進了絳宮,驚動了襄夫人,襄夫人非常生氣,靈公讓狗去同狐狸搏鬥,狗沒獲勝。屠岸賈命令虞人(看山林的)把捕獲的另外一隻狐狸拿來獻給靈公說:「狗確實捕獲到了狐狸。」晉靈公高興極了,把給大夫們吃的肉食拿來喂狗,下令對國人說:「如有誰觸犯了我的狗,就砍掉他的腳。」於是國人都害怕狗。狗進入市集奪取羊、豬而吃,吃狍了就拖著回來,送到屠岸賈的家裡,屠岸賈由此獲大利。大夫中有要說某件事的,不順著屠岸賈說,那麼狗就群起咬他。趙宣子將要進諫,狗阻止並把他拒之門外,不能進入。過了幾天,狗闖進御苑吃了靈公的羊,屠岸賈欺騙靈公說:「這是趙盾的狗偷吃的。」晉靈公發怒派人殺趙盾,國人救了他,宣子逃往秦國。趙穿趁大家怒恨、指責屠岸賈,便殺了他,接著又在桃園殺了晉靈公。晉靈公的狗在國內四處逃散,國人把它們全部捕獲並煮了。君子說:「太壞了,屠岸賈真是小人啊,他別有用心地稱譽狗來蠱惑君心,最終喪命並禍及君王,憑榮寵怎麼可靠呢!人們常說這樣的話:"蠹蟲食木,木盡則蟲死。』那就如同晉靈公的狗的下場一樣啊。」注釋:①晉靈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607年在位。②曲沃:地名,山西曲沃縣。③嬖(bi)人:受寵愛的人。《左傳隱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④絳(jiang):晉都,在曲沃西南。⑤俎(zu):古代切割肉所用的鑽板,引申為肉食。⑥刖(yue):斷足,古代一種酷刑。《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⑦趙宣子:即趙盾,春秋時為晉國執政。晉靈公十四年(前607),避靈公殺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趙穿殺死靈公。他回來擁立晉成公,繼續執政。⑧弒(shi):古代稱地位在下的人殺死地位在上的人。⑨繩(sheng):稱譽。《左傳庄公十四年》:「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杜預註:「繩,譽也。」孔穎達疏:「字書"繩』作"譝』字,從"言』,訓為"譽』。」《逸周書皇門》:「乃維有奉狂夫,是陽是繩,是以為上,是授司事於正長。」《呂氏春秋古樂》:「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繩文王之德。」高誘註:「繩,譽也。」清王韜《淞濱瑣話畫船紀艷》:「[二仰山人]平章花月,眼界頗高,獨屢繩觀鳳之美於倚玉生。」小議:晉靈公寵信小人,玩物喪志,亡國喪身,下場可悲。群狗跟隨屠岸賈作惡多端,最終被擒而烹之,如古人云:「蠹蟲食木,木盡則蟲死。」39、郁離子·采藥原文:豢龍先生採藥于山,有老父坐石上,揖之不起,豢龍先生拱而立。傾之,老父仰而噓,俯而凝其神,玉如也,頷而笑曰:「子欲採藥乎?余亦採藥者也,今子雖採藥而未知葯也,知葯莫若我。」豢龍先生跪曰:「願受教。」老父曰:「坐!吾語子。中黃之山有葯焉,龍鱗而鳳葩,玉質而金英,宵納月彩,晨晞日精,宅厚坤以為家,澡沆瀣之流榮。其味不苦不酸,其性不熱不寒,淡如也,淳如也,其名曰芝。得而服之,壽考以康,百病不生。皥皥熙熙,躋於泰寧,而五百年一遇之。太行之山有草焉,丹荑而紫蕤,根如伏龍,葉如翠翹,蔥蔥萋萋,蔚茂以齊,其名曰參。得而服之,老者少,少者壽,病者已,尪者起,而三百年一遇之。南條之山有草焉,性溫而和,味芳以辛,馥馥芬芬,香氣襲人,其名曰朮。得而服之,養精益神,救死扶生,去疾除根,瘴癘莫干,寢興以安,而百年一遇之。岣嶁之山有木焉,碧干而瓊枝,綠葉菁菁,上拂穹青,下臨層崖,霜雪灑之而不凝,赤日過之而不炎,其馨菲菲,其味如飴,鬼魅畏之,避不敢窺,其名曰桂。煮而服之,可以祛百邪,消毒淫,扶陽抑陰,斂真歸元。岷山之陰有草焉,葉如翠眊,根如南金,味如人膽,稟性酷烈,不能容物,名曰黃良。煮而服之,推去百惡,破症解結,無穢不滌,煩痾毒熱,一掃無跡,如司寇之殛殘賊。之二物也,有病乃服,無病者不服也。故有弗用,用必中。陰谷有草,狀如黃精,背陽而生,入口口裂,著肉肉潰,名曰鉤吻。雲夢之隰有草,其狀如葵,葉露滴人,流為瘡痍,刻骨絕筋,名曰斷腸之草。之二草者,但有殺人之能,而無愈疾之功,吾子其慎擇之哉!無求美弗得,而為形似者所誤。」豢龍先生愀然而悲,顧求老人,已不知其所之矣。譯文:豢龍先生在山上採藥,見一位老人坐在石頭上,便向他拱手行禮,他卻不起身。豢龍先生兩手合抱致敬,站立一旁。過了一會兒,老人仰天嘆息,又低下頭凝神不動,就像玉雕一般。片刻之後,便點頭笑著說:「你想採藥嗎?我也是採藥的呀。今天你雖然採藥,但不認識葯,對葯的了解你不如我。」豢龍先生跪拜說:「願意接受您的指點。」老人說:「坐下!我告訴你。中黃一帶的山上有一種藥草,龍鱗而風葩,玉質而黃花,夜間容受月彩,早晨接受日精照射,居山地而為家,沖洗露水中的流華。它的味不苦不酸,它的特性不熱不寒,淡而薄,淳而凈,它的名叫靈芝。得到它服用,長壽而健康,百病不生,精神舒暢、樂和,能登泰山,腿腳安寧,但五百年才能遇到它一次。太行山上有一種藥草,紅色葉芽而紫花下垂,根像伏龍,葉子像翠鳥尾上的長羽,蔥蘢茂盛,蔚茂而整齊,它的名叫參。得到它服用,老年可變得年少,年少的可以長壽,患病的可以去病,瘦弱的可以強壯,但三百年才能遇見它一次。南條山那裡有一種藥草,它的特性溫和,氣味香而辣,芬芳濃郁,香氣襲人,它的名字叫朮。採得它服用,可養精益神,能救死扶生,去病除根,邪氣瘟疫不能染身,卧起平安,但一百年才能遇見它一次。岣嶁山上有一種樹,碧干瓊枝,綠葉茂盛,上拂蒼穹,下臨層崖,霜雪灑落在它上面而不凝冰,烈日暴晒它而不炎熱,它馨香濃郁,它的味甜如飴,鬼魅怕它,避開不敢窺視,它的名字叫桂樹。煮好了服用它,可以除百邪,消除毒淫,扶陽抑陰,收斂真氣,恢復元氣。岷山的北坡有一種藥草,葉子像翠眊,根如南金,味苦如人膽,稟性酷烈,不能容物,它的名字叫黃良。煮好後服用它,除去百惡,破症解結,無穢不滌,煩病毒熱,一掃無跡,如同司寇誅戮殘賊一樣。以上這兩種藥物,有病就服用,無病則不能服用。所以有時無用,需用必有效。陰谷有一種草,形狀像黃精,在背陰處生長,放入口中,口裂,接觸皮肉,皮肉潰爛,它的名字叫鉤吻。雲夢澤的低濕處有一種草,它的形狀像葵,葉露滴到人身上,就變成瘡痍,能壞骨絕筋,名叫斷腸草。以上這兩種藥草,只有害人的功能,而沒有治好病的效用,你千萬要小心地選擇它們啊!不要尋求好的得不著,卻被形狀相似的壞葯所傷害了。」豢龍先生神色嚴肅而悲傷,轉過頭再向老人求教,卻已經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注釋:①揖:拱手行禮。②拱:兩手合抱致敬。③頷:點頭。④中黃:古國名。《後漢書·桓帝紀》載:「芝草中黃。」⑤葩(pa):華美。⑥納:容受;享受。⑦晞(xi):曬。⑧沆(hang)瀣(xie):夜間的水汽;露水。⑩皥皥熙熙:皥皥,心情舒暢貌。熙熙,和樂貌。⑨壽考:猶言高壽。⑾躋(ji):登;升。⑿丹荑(ti)而紫蕤(rui):荑,植物初生的芽葉。蕤,草木花下垂貌。⒀萋萋:茂盛貌。⒁尪(wang):尪羸,尪,指脛、背或胸部彎曲的病,瘦弱。⒂朮(zhu):草名,即山薊。《爾雅·釋草》曰:「朮,山薊。」⒃瘴(zhang)癘(li):瘴,瘴氣,舊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氣。癘,瘟疫。⒄寢興:卧起。⒅岣(gou)嶁(lou):山名,即湖南衡山。⒆菁菁:茂盛貌。⒇菲菲(feifei):香氣盛貌。(21)飴:用麥芽製成的糖漿;糖稀。(22)祛百邪:除去災邪。「祛」,除去,原作「袪」。據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單行本改。(23)眊(mao):(24)根如南金:此句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單行本均作「根如團金」。(25)煩痾(e):擾人的疾病。(26)殛(ji):殺死,誅戮。(27)雲夢之隰(xi):雲夢,即雲夢澤,古澤藪名;隰,低濕的地方。(28)愀(qiao)然:形容神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小議:不恥下問,虛心求教,採藥之道。採藥須知藥性藥理,辨清其優劣好壞。良藥可救死扶傷,強壯筋骨,益壽延年;劣葯卻使人皮肉潰爛,斷腸絕筋,奪人性命。但它們之間往往面目相似,難辨真偽,故為醫者應熟諳藥理藥性,明辨優劣,對症下藥。學藝不精,粗枝大葉,必然會害人害已,毀之一生,悔時晚矣!40、郁離子·術使原文: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夭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悟。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來覺也,一理有開之,其術窮矣。」譯文:楚國有一個靠養獼猴謀生的人,楚國人稱他「狙公」。每天早晨他就在庭院向眾獼猴分配任務,派老獼猴領它們到山中採摘草木的果實,並要它們獻出十分之一的收穫供養自己,有的獼猴不給,他就用鞭子抽打。群獼猴都害怕吃他的苦頭,不敢違抗。一天,有隻小獼猴問眾猴說:「山上的果實是狙公栽培的嗎?」眾猴說:「不是的,是天然生長的。」小猴又問:「沒有狙公我們就不能摘取嗎?」眾猴說:「不是的,大家都能摘取。」小猴說:「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給他,還要被他奴役呢?」話未說完,眾獼猴都省悟了。那天晚上它們一起等狙公入睡後,就衝破柵欄,毀壞籠子,取走那些積存的果實,一起逃入森林,不再返回。狙公因飢餓而死。郁離子說:「人世間那些只靠權術統治百姓而不講法度的統治者,他們不就是像狙公一樣么?由於百姓還昏昧不覺醒,他們的那一套權術還有效,一旦有人開導百姓,那麼統治者的那套把戲就沒有什麼用了。」小議:民不可愚,術不可使。治理國家要靠法度,而不是權術,蒙蔽群眾使其不察內情,不明真相,只能得逞於一時,一旦大家覺醒,其權術也就一文不值了。注釋:①狙(ju):即獼猴。《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②棰(chui):鞭打。《韓詩外傳》卷八:「小棰則待,大杖則逃;索而使之,未嘗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唐·薛用弱《集異記·劉惟清》:「惟清有膂力,以所執鐵鞭連棰其背。」清·徐士鸞《宋艷·奇異》:「君纔出門,即遭棰,勢不復可生,自經死矣。」③假(jia):授予;給予。《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史記·孔子世家》:「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漢書·循吏傳·龔遂》:「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顏師古註:「假謂給與。」④破柵(zha)毀柙(xia):柵,柵欄;柙,籠子。⑤餒(nei):飢餓。《左傳·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陸德明釋文:「餒,奴罪反,餓也。」⑥道揆(kui):道,道術;揆,法度。道揆。即指法則;準則;法度。《孟子·離婁上》:「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朱熹集註:「道,義理也;揆,度也。道揆,謂以義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41、郁離子·蜀賈原文:蜀賈三人,皆賣葯於市,其一人專取良,計入以為出,不虛價亦不過取嬴。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價之賤貴,唯買者之欲,而隨以其良不良應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賣,則賤其價,請益則益之不較,於是爭趨之,其門之限月一易,歲餘而大富。其兼取者趨稍緩,再期亦富。其專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則昏不足。郁離子見而嘆曰:「今之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縣之尹三,其一廉而不獲於上官,其去也,無以僦舟,人皆笑以為痴。其一擇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稱其能賢。其一無所不取以交於上官,子吏卒,而賓富民,則不待三年,舉而任諸綱紀之司,雖百姓亦稱其善,不亦怪哉!」譯文:蜀地有三個商人,都在市上賣葯。其中一個專收購好藥材出賣,計算著收入和支出相當,不賣虛價,也不過多地謀取盈利。另一個商人把好葯、壞葯都收購來賣,價格的貴賤,只根據買者的需要,用好葯和壞葯來應付顧客。第三個商人不收購好葯,只靠多購多賣,降低葯的價格,顧客請求添點就添點,從不計較,於是人們都爭著去買他的葯,他家店鋪的門檻,一個月就得更換一次,過了一年,他就發了大財。那個好葯、壞葯都賣的商人,買葯的顧客稍少些,過了兩年也富了起來。而那個專賣好葯的商人,他的藥店里,每天中午都靜如夜晚,吃了早飯而到了晚飯就無米下鍋了。郁離子聽了此事,嘆息了一聲說:「如今做官的人,也同這三個商人的情況一樣啊!從前楚國邊遠的三縣,有三個縣官,其中一個,為官清廉,卻不被上級官僚所喜歡,當他離任的時候,連一隻船都租賃不起,人們都譏笑他,認為他「痴呆」。另一個,選擇一切可能時機,索取錢財,人們卻不怨恨他,反而稱讚他「賢能」。再一個,則有利就沾,無所不貪,他用索取的錢財,結交上司,他待吏卒如子,把富豪當做賓客敬奉,於是不到三年,他就被推舉擔任了掌管綱紀的要職,即使平民百姓也稱頌他好,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注釋:1、賈(gu):古指設肆售貨的商人。《周禮·地官·司市》曰:「以商賈阜貨而行市。」鄭玄註:「通物曰商,居賣物曰賈。」2、嬴(ying):通「贏」,利潤。3、限:門檻。4、肆:店鋪。5、鄙:邊遠地區。6、縣之尹:縣官。7、無以僦(jiu)舟:此句,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單行本均作「無以就舟」。僦,租賃。8、綱紀之司:掌管治安與法紀的官署。小議:世俗不公,是非不分。流俗之弊,真假不辨。三個藥商,賣良藥者,門可羅雀;賣疵葯者,卻顧客盈門。三個縣官,為官清廉者,遭人譏笑;靠搜刮行賄者,卻飛黃騰達。良莠顛倒,豈不怪哉!商場、官場如此之怪現狀,雖時過境遷,但並未絕跡。倘若任憑此種怪現狀泛濫,則國將危矣!42、郁離子·居山原文:郁離子居山。夜,有狸取其雞,追之弗及。明日,從者擭其入之所以雞擭:讀音huò,捕捉野獸的木籠,此處做動詞用,狸來而縶焉縶:讀音zhí,困住。身縲而口足猶在雞縲:讀音léi,繩索,又是做動詞,且掠且奪之,至死弗肯舍也。郁離子嘆曰:「人之死貨利者,其亦猶是也!」翻譯:郁離子住在山裡。夜晚,有野貓偷他的雞,追它沒追上。第二天,家人在它進入的地方裝上捕獸木籠並用雞做誘餌,野貓一來就被困住了。它身體被捆著但口和腳還在雞身上,邊打邊搶那雞,它是到死也不肯放的。郁離子嘆道:「人為了財貨利益而死的,它也是如此啊!」感: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彼此彼此啊!別可憐動物無知,更別自矜是動物之靈。在對待私慾方面,其實人較動物還要更蠢些的。因為人更聰明,才有本事更貪婪,又因為執著於貪婪,所以才會做出更蠢的事來。動物的「弱肉」還是說在同一類被食者中,也是弱小的被食,這樣就留下了強壯的繁衍更強壯的後代以適應物競天擇。但是人呢,專挑肥美者獵殺。更有甚者,人與人這同類之間還普遍存在弱肉強食的現狀!只是表現形式不是血淋淋的弱者為肉強者食之,而是強者榨取弱者被榨取的文明的形式而已。43、郁離子·捕鼠原文: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選自劉基《郁離子捕鼠》譯文:趙國有個人他家老鼠成災,到中山國求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貓)。貓擅於捕捉老鼠和雞。一個多月,老鼠沒了,雞也全沒了。他的兒子覺得貓是禍患,告訴他的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他的父親說:「(你)理解不了。我所擔心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就偷竊我的糧食,毀壞我的衣服,洞穿我的牆壁,破壞我的器具,我將會挨餓受凍。沒有雞吃又會怎麼樣啊!沒有雞的話,不吃雞就可以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如此怎麼能驅除貓啊!」編輯本段啟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凡事有利也有弊。做事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注釋①盍去諸:何不把它趕走呢?②垣墉:牆壁3予:向4吾:我5患:擔心6則:就7去:離8是:這9是非若所知也:你理解不了10若之何:怎麼能44、魏文侯期獵原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選自《魏文侯書·資治通鑒》)譯文魏文侯和掌管山澤的官約定好去打獵。那天,(魏文侯和大臣們在宮中)喝酒喝的很開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將要出去。大臣們說:「今天喝酒這麼開心,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裡呢?」魏文侯回頭看手下侍臣說:「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去打獵。雖然現在很快樂,難道我可以不遵守約定嗎?」於是他就出去了。魏文侯親自去管理山林的人那裡取消了這次打獵的活動。魏國從此變得強大。註解1.魏文侯(?―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親,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2.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員。3.期:約定4.焉:何,哪裡。5.罷:通「疲」,文中指停止6.雨:下雨名詞作動詞用7.之:到,往8.是日:這天9.諫:規勸、勸諫。10.雖:即使11.豈:難道12.乃:於是,就13.身自罷之:親自取消了這次活動。啟示做人要講求誠信,不能因為自己的個人原因就違背承諾。45、反裘負芻原文:魏文侯出遊,道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明年,東陽上計,錢布十倍,大夫畢賀。文侯曰:「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反裘而負芻也,將愛其毛,不知其里盡,毛無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廣,士民不加眾,而錢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聞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賀我也。」(選自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二》)譯文:魏文侯外出遊歷,看見路上有個人反穿著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說:「為什麼反穿著皮衣背柴草?」那人回答說:「我愛惜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說:「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沒地方依附了嗎?」第二年,東陽官府送來上貢的禮單,上交的錢增加了十倍。大夫全來祝賀。魏文侯說:「這不是你們應該祝賀我的。打個比方這同那個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既要愛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個皮沒有了,毛就無處附著這個道理。現在我的田地沒有擴大,官民沒有增加,而錢增加了十倍,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計謀才徵收到的。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樂了。這不是你們應該祝賀我的。」啟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規律,大家不能背道而馳,應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捨本逐末,否則最終只能起到相反的結果。46、欲食半餅喻原文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譯文比如說有一個人,因為他肚子餓的緣故,買了七塊餅吃。當吃到六塊半餅時停止了,就覺得已經吃飽。他責怪自己有病,用手打了自己,卻說:「我現在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前面的六個餅都白白浪費了!假如知道這半個餅能吃飽,就應該先吃的。原典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①(嗔恚)⑥,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②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痴倒,橫生樂想。如彼痴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於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注釋1.恚悔(嗔恙【chēnyàng】):恚,忿怒而懊悔;責怪自己有病2.唐:空,徒然3.故:原因4.已:停止,完畢5.嗔恙:責怪自己有病6.設:假如,如果7.譬:假如8.足:吃飽9.便:就10.是:這(是)11.今:現在12.已:停止13.捐棄:浪費14.設:假如啟示諷刺了那種鑽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後果,徒生苦惱的糊塗蟲(愚蠢的人),也諷刺了不注重過程的人。其實,這半塊餅如同世間的榮華富貴,是不實在的。偏偏世人執假為真,汲汲營求名利財富,到頭來卻是一場遊戲一場空。肚子飽,是累積之前的六塊餅,他卻以為,是吃了後面這半塊餅才飽,這是對世間顛倒的想法,也是不明因果的想法。47、迂公修屋原文有迂氏者,世稱迂公,性吝嗇:籬敗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東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號且詬,妻詰曰:「吾適爾,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為父?何以為夫?」迂公無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後二月,天晴月朗,不見雨兆。迂公嘆曰:「適葺治,即不雨,豈不徒耗資財?」譯文有一個姓迂的人,世人稱他迂公,個性吝嗇:籬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頂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兒女東躲西藏,還是被雨水打濕了大半身,妻子邊喊邊罵,責問他說:「我嫁給你,是因為你家中富貴,卻沒有想到要受這種苦累。你憑什麼做孩子的父親?憑什麼做我的丈夫?」迂公無可奈何。第二天早晨,請來工匠修屋子。然而,在後來的兩個月中,天氣晴朗無比,看不見一點要下雨的徵兆。迂公嘆息說:「剛剛將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難道不是白白的消耗錢財嗎?」注釋1、迂:姓迂的人。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迂,迂腐。2、詬(gòu):責罵。3、葺(qì):修理,治。4、徒:白白地。5、雨:(名詞作動詞)下雨。6、良:很。7、交:一起。8、適:指女子出嫁。9、雨兆:下雨的徵兆。10、號:大聲叫;叫喊11、修:修理,修建。12、夜半:半夜。13、何以:(以何)憑什麼。14、匿:躲。15、妻子:妻子和兒女。16、旦日:第二天早上。旦,早上。17、延:請。18.、乃:竟然19、詰:責問。20、治:修。21、意:料到,想到。22、暴:大,這裡形容大雨。23、無奈:無可奈何文章主旨迂公是個吝嗇小氣,為一點錢而斤斤計較,為了財富而不願花錢,缺乏遠見,並且目光短淺的人。文章諷刺了缺乏遠見的人,批評了那些目光短淺,不求上進,懶惰的人。告誡我們做事不能呆板,要有遠見,這樣才能使我們成功。48、曾子殺豬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汝殺彘(zh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選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著也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煮了之後把豬給孩子吃掉了。注釋(1)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個作助詞「的」,後一個作動詞「去」。(3)其子隨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場。(4)女:通「汝」人稱代詞,你。(5)反:通「返」,返回。(6)顧反為女殺彘:回頭回家時給你殺豬(吃)。彘(zhì):古代意為「豬」。(7)適市來,去集市上回來。適:往,到,去。(8)止:阻止。(9)特:只不過,只是。(10)戲:玩笑,戲弄。(11)非與戲:不可同他開玩笑。戲:開玩笑。(12)非有知:沒有知識,意思是孩子很單純。(13)待:依賴。(14)子:你。對對方的稱呼。(15)是:這。(16)而:則,就。(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為教育的方法。(18)遂:於是。(19)烹(pēng):煮。賞析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體現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道理教育兒童言行一致,家長不能信口開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49、馬價十倍原文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選自《戰國策·燕策》)譯文有個賣駿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卻沒有人知道他賣的馬是駿馬。他拜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駿馬想要賣掉它,連著三天站在市上,沒有人來問過。希望您能圍著我的馬查看它,離開的時候再回頭來看它一眼,請讓我奉送給您一天做買賣所得的錢。"伯樂就走過去圍著那匹馬查看它,離開的時候又回頭看了一眼。一會兒這匹馬的價錢漲了十倍。[1]注釋1、比:副詞,接連不斷,接連,連續。2、莫:沒有誰。3、知:了解。4、見:拜訪,謁見。5、臣:先秦時代,普通人之間有時也謙稱自己為「臣」。6、旦:天。7、立:站立。8、於:在,到,向,從9、言:交談。10、願:希望。11、去:離開。12、顧:回頭看。13、一朝之賈:一天的費用;賈:通「價」,這裡指報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14、乃:就,於是。15、還:通「環」,圍繞。去:離開。16、之:代詞,這裡指好馬。17、一旦:這裡是「一會兒」的意思。1)人莫知之:人們不知道那是(一匹好馬)。2)人莫與言:人們不跟他交談。3)臣請獻一朝之賈:我願意奉送給你一天做買賣所得的錢。4)願子還而視之:希望您環繞著馬看它5)人有賣馬者,比三旦立於市,人莫之知:有賣駿馬的人,連續三天站在集市上賣馬,人們也不知道他賣的是好馬6)去而顧之:離開的時候再回頭看它(馬)7)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希望您環繞著馬看它,離開的時候再回頭看看它8)伯樂乃(13)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伯樂就走過去圍著那匹馬查看它,離開的時候又回頭看了一眼。一天過後這匹馬的價錢漲了十倍。寓意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現和舉薦。駿馬待伯樂至而增價,說明權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別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藉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從而達到目的。作為權威人士而言,說話做事都要憑良心,實事求是,要愛惜自己的名譽,不能被貪慾蒙蔽,隨便收別人好處而辦事。50、郢人燕說原文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譯文從前有人從楚國的都城郢寫信給燕國的相國。可是夜晚在寫信,光線不夠明亮,就對舉著蠟燭的僕人說:「舉燭。」。結果無意識地在信里寫上了「舉燭」兩個字。其實,「舉燭」這兩個字並不是信里要說的意思。燕相看到信中「舉燭」二字,很高興,說「"舉燭』,就是崇尚清明廉潔。要施行清明政策,則應舉薦賢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個意思告訴燕王,燕王很高興,並予以施行。結果燕國治理得很好。國家雖然治理好,卻不是信的本意。現在學習的人,都和這個相似。注釋1.郢人:楚國人。郢(ying),楚國國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2.書:寫;寫信。3.遺(wei)送出。4.尚明:以明察為貴。尚,崇尚,重視。5.白:稟告。6.持:拿著。7.明:明亮寓言本文用一個生活中的故事,說明當時之學的人在徵引、解釋前賢遺言時往往穿鑿附會的學風。憑主觀臆斷,把原本沒有的意思勉強加上去,以誤傳誤,這種學風與「郢書燕說」是相類似的。篇末點題,是我國古代常用的一種說理方法。51、濟陰賈人原文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譯文濟陰有個商人,渡河的時候他的船沉沒了,(他)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大聲呼救。有個漁人用船去救他,還沒等到到那兒,商人就迫不及待地喊:「我是濟陰的富人,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給你一百兩銀子!」漁人用船載著他到了岸上,商人卻給了漁人十兩銀子。漁人說:「剛才你許諾給一百兩,而現在只給十兩,恐怕不行吧!」商人勃然大怒,氣沖沖地說:「你,一個打漁的,一天能賺多少錢?現在卻突然得到十兩銀子,還不知足嗎?」漁人只好不高興地離開了。又一天,那個富人乘船從呂梁順流而下,船撞到石頭上,又翻了,而那個漁人就在那裡看著。有人說:「為什麼不救他啊?」漁人說:「這就是那個許諾給人酬金而不履行的人!」漁人站在那裡靜靜地看著富人,於是富人就被水淹沒,死了。注釋1.濟陰:郡縣名。2.賈(gǔ)人:商人3.浮苴(jū):水中浮草。4.焉:兼詞,於之,在那裡。5.巨室:世家大族。6.諸:兼詞,於之。7.向:剛才。8.無乃:恐怕。9.薄:迫近,這裡指衝撞、觸擊。10.諸:兼詞,之乎,表疑問。11.盍:何不。12.予:給予。13.亡:失去。現代解讀「人無信不立」這句話,用在這篇文章中真實在恰當不過了。與人交往,估計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許諾,而一旦許諾,就要兌現,哪怕困難重重也要想方設法克服,更不能中途反悔。你對別人守信,別人也會對你守信,並且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信任你,喜歡和你交往。千萬不要存在僥倖心理,認為失信一次無所謂,妨礙不大,或天下人多著呢,就對他一個人失信沒事。殊不知,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今天這樣對待這個人,明天就會以同一方式對待那個人,時間長了,身邊的人就都對你「敬而遠之」了。更重要的是,也許正是因為一次認為無所謂的違背誠信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無法彌補的災難和損失!啟示人無信不立。我們一旦答應了別人的事,就要兌現承諾。如果言而無信,就必然失信於人。「濟陰之賈人」就是因為不信守承諾,當他再次遇到危險時,無論他怎樣再次對漁夫承諾,漁夫都不會再聽信他的話而去救他了。「濟陰之賈人」最終把自己最為寶貴的生命丟掉了,是「承諾是金」這句話的最好詮釋。52、刻舟求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船已經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4]注釋①涉:過,渡。②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③遽:急忙,立刻。④契:用刀刻(記號)⑤是吾劍之所從墜: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⑥矣:了。⑦若:像。⑧此:這樣。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愚蠢,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寓意刻舟求劍是由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揭示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一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53、燭鄒亡鳥原文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於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輕士,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晏子春秋》)譯文齊景公喜歡捕鳥,讓燭鄒管理那些鳥。不久,鳥飛走了。齊景公十分生氣,下令想讓官吏殺了他。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將他的罪狀一一列出加以斥責然後殺掉他。」齊景公說:「好。」於是召見燭鄒,晏子在齊景公面前列數他的罪行,說:「燭鄒!你是我們君王的養鳥人,卻讓鳥逃跑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君王為了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行;讓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君王看重鳥而輕視手下的人,這是第三條罪行。」把燭鄒的罪狀列完了,晏子請示殺了燭鄒。景公說:「不用處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2]注釋弋:(yì)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系著繩的箭,此處名詞作動詞,指用弋射;此處指捕鳥使(使燭鄒主鳥):命令,派遣(上級對下級)。使(使吾君、使諸侯):致使,讓。是:這。故:原因,緣故。景公:姜姓,呂氏,名杵臼。春秋後期齊國國君,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好:愛好,喜愛。燭鄒:齊景公的一個臣僕。主:掌管,主管,負責管理;也可翻譯成「養」。詔:詔書,皇上的命令或文告。這裡指下令。數(shǔ):曆數;列舉重:重視,以……為重。輕:輕視,以……為輕。聞命:接受教導。命:命令,這裡指教導。亡:丟失,逃跑,讓……逃跑了,這裡指讓鳥逃走了。以(以吾君重鳥):認為。以(以其罪而殺之):按照。以(以鳥之故):因為。士:商、西周、春秋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讀書人。前:前面。畢:結束。而:連詞表承接;連詞表並列 。汝:你。諫:規勸罪三:三條罪狀。古代漢語中數詞作定語常常放在中心詞後。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是:這。欲(召吏欲殺之):想請:請求寡人:古代君主自稱。文章寓意1.揭露當時的帝王統治者重鳥輕人的殘暴本質,頌揚晏子的能言善辯與機智、正直的精神。2.人與人交流需掌握適當技巧,在勸誡指正別人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3.勸阻他人也要講究方法,有時應學會避其鋒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晏子不是直接勸阻,而是間接婉轉地提醒齊景公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從而使他改變了主意。54、掩耳盜鈴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鎚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寓意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注釋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亡,逃亡。 (2)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8)惡(e):害怕。55、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麼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麼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什麼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麼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注釋(1)楚人:楚國人。自相矛盾圖片(2)鬻(yù):出售。(3)譽之:誇耀(他的)盾。譽,稱讚,這裡有誇耀,吹噓的意思。(4)吾:我。(5)堅:堅硬。(6)陷:刺破,這裡有「穿透」、「刺穿」的意思。(7)利:鋒利。(8)無不:沒有。(9)或:有人。(10)以:用。(11)弗:不。(12)應:回答。(13)夫:句首發語詞,那(14)子:你的之①:代詞,代指他的盾。之②:虛詞,起連接作用。之③:虛詞,起連接作用。之④:的。之⑤:的。之⑥:的。之⑦:的。啟示不要誇過頭,免得喧賓奪主。56、南轅北轍原文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譯文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最近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這就是南轅北轍。【評析】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繫,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注釋1.方北面而持其駕駕:車持:駕馭;趕2.我欲之楚之:到......去楚:楚國,在魏國的南面。3.吾御者善善:技術好,善於4.中道而反中道:半路反:通「返」,返回5.頭塵不去去:彈下身上的塵土6.此數者愈善數:幾個,幾樣7.曰:「吾用多用:資財8大行:大路9奚為:為什麼10衣焦:衣裳皺縮不平11申:通「伸」,伸展12方北面:正朝北方13.恃王國之大恃:依靠,憑藉。14.猶至楚而北行猶:猶如。15.舉欲信於天下信:取得信任。16.「此數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詞「這」,「數」,幾;「者",代詞,事57、韓非子《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出自《韓非子·五蠹》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後人所恥笑。58、工之僑獻琴劉基原文: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譯文:工之僑得到一塊好的桐木,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還回來。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道理: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59、晉平公炳燭而學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炳燭而學?」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好啊!」60、劉基《象虎》原文: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獲。或教之曰:「虎,山獸之雄也。天下之獸見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於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於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諸衢。田者呼,豕逸於莽,遇象虎而返奔衢,獲焉。楚人大喜,以象虎為可以皆服天下之獸矣。於是野有如馬,披象虎以趨之。人或止之曰:「是駮也,真虎且不能當,往且敗。」弗聽。馬雷呴如前,攫而噬之,顱磔而死。翻譯:有個遭受狐狸禍害的楚國人,用了很多種方法捕捉它,沒有抓獲。有的人就開導他道:「老虎,是山裡野獸之雄者。天下的野獸見到它,都嚇得失魂落魄的,趴著等候處置。」(他)就讓(木匠)做了只老虎的模型,拿虎皮蒙上,拿出來放到窗戶下面。(一隻)狐狸進入,遇見了,(嚇得)驚叫並跌倒了。過幾天,有一隻豬損害他的農田,(他)就(在草叢裡)埋伏下老虎模型,又讓兒子拿著戈把守在大路上。(他在)田裡叫了一聲,豬逃入草叢中,,遇見老虎模型便返身跑往大路,被抓住了。那楚國人十分高興,認為老虎模型都可以用來讓天下所有野獸臣服的。在這時,曠野里有個似馬非馬的動物,披著老虎模型迎上前去。有人制止他道:「這是駮啊,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擋,你前往要失敗的。」不聽。駮雷鳴般地吼叫著奔上前來,抓住他就咬,楚人被撕裂了頭顱死去了。61、鄭人買履【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自己的腳,並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帶尺碼,於是就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於是就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腳試鞋呢?」他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寓意】 諷刺了那些墨守陳規,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理論點擊】 諷刺了那些固執己見,死守教條,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