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之子:紅樓隨筆續(34)

771、林黛玉如何又「脂正濃、粉正香」?

關於第一回甄士隱註解《好了歌》一段,有一種版本的批語,認為「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是指的:黛玉、晴雯一干人,而「如何兩鬢又成霜?」說的是:寶釵、湘雲一干人。這樣就通了。

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確實是通了。但其實不通。

第一,那「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指黛玉晴雯一干人,到底指什麼呢?

是說她們年紀輕輕風華正茂就死去了嗎?可以這麼理解,但總覺得太倉促了。因為接下來就是「如何兩鬢又成霜?」立馬又跳到薛寶釵和史湘雲那去了。好像都是說了半截子話,意思相當不完整。我就不相信,對於林黛玉晴雯薛寶釵史湘雲這樣的一等一的主角,反倒是一筆帶過,倒是賈雨村賈赦賈政柳湘蓮賈蘭賈菌這些人反而是一句一句的完整話?

其實通篇來看,我以為整個關於甄士隱《好了歌》的註解的批語都是相當混亂、不準確或者說相當庸俗的。這個我隨後會講到。

第二,而且,我們更要看到,林黛玉也好,晴雯也好,都是賈寶玉或者說曹雪芹心目中最美的美女,他們的美是超凡脫俗的,不帶有一點點風塵的顏色,這是和王熙鳳秦可卿尤二姐尤三姐之流的所謂脂粉堆里的英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所以,細心的讀者不妨仔細去看看小說原著,整個前八十回,通篇,那裡有一處是寫過林黛玉和晴雯化妝的?有嗎?至多有個梳頭。而脂粉氣化濃妝的歷來是王熙鳳、秦可卿、尤二姐、尤三姐之流。這說明什麼?說明在賈寶玉或者曹雪芹看來,或者說在小說的角色定位當中,林黛玉和晴雯都是那種「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美,這種美,和脂粉氣一點關係也沒有。

當然,我也要說清楚,這不能坐實為林黛玉和晴雯生活里壓根兒不化妝,這是曹雪芹的一種筆法及其蘊含的意義,如果你真要那麼理解我就只有無語了。

第三,關於我的判斷,其實小說中是有證據的。第十九回,寫賈寶玉和林黛玉共枕閑話時,有這樣一段:

寶玉總未聽見這些話, 只聞得一股幽香,卻是從黛玉袖中發出,聞之令人醉魂酥骨.寶玉一把便將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籠著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誰帶什麼香呢."寶玉笑道:"既然如此,這香是那裡來的?"黛玉道:"連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裡頭的香氣, 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

看到沒有?林黛玉的香,不是脂粉的香,而是從骨子裡頭帶來的香,是異常天然異常高貴的香。

所以,在這裡,曹雪芹也就絕對不會用「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來暗指林黛玉和晴雯的。

那麼,這「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到底指的是誰呢?林黛玉,又該是那一句來註解呢?甄士隱整篇註解中還有那些錯誤而可笑的批語呢?正確批語又是什麼樣的呢?這些問題,我會一一做出交代的。

772、《紅樓夢》好了歌註解那些迂腐而可笑的批語

我發現,就是第一回,甄士隱註解好了歌的批語,就有說不完的話題。我覺得,總體來講,除眉批有較高的藝術性之外,那些穿鑿附會,說那句是某人指什麼的,大多顯得迂腐而可笑,不會是脂硯齋或者畸芴叟的批語。

前面說過的就不說了,今天,再集中嘲弄幾處,以解吾恨。

原文及批語如下: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批語:寧、榮未有之先。)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批語:寧、榮既敗之後。)蛛絲兒結滿雕梁,(批語:瀟湘館、紫雲軒等處。)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批語:雨村等一干新榮暴發之家。)

這一段批語,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其實細細琢磨,問題多多。

第一,他賈雨村算個什麼東西,竟然出現兩次?

一處是這裡,另一處就是「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批語:賈赦、雨村一干人。)賈雨村是《紅樓夢》的主角?笑話!只是那些酸儒羨慕賈雨村的暴發而情不自禁「意淫」、「自慰」、「自摸」而已!中國囂小文人的可憐可恨之處就在這裡,猥瑣而卑微的人格!這種心態和我在《《紅樓夢》批語偽批太多》里批判的說賈雨村什麼真英雄啊,什麼豁達呀,什麼爽快呀,什麼恭喜呀的心態差不多,是小人對小人的獻媚,說不定就出自一人之手。

第二,竟然如此坐實。

好,就算第一句「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是如批語所言說的是:寧、榮未有之先,那麼,「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為什麼就不能是指的「寧、榮未有之先」?而偏是「寧、榮既敗之後」呢?

關於這段,眉批說:先說場面,忽新忽敗,忽麗忽朽,已見得反覆不了。這話似乎有理,說的是一段周而復始的繁榮與覆滅的故事,寧榮之先,已經有榮華富貴之家,如今,賈府也衰敗了,昔日的歌舞場,已經荒蕪。

但是,我以為這樣的理解是牽強的。眉批之人也著了此批之道了。為什麼這麼說?

1.這兩句是註解開篇,一般不可能就講到一個輪迴,輪迴在後面說賈蘭賈菌「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不是這裡;

2.這兩句註解,對應的應該是「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講的是過往的王侯將相已經消失了,所以,「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和「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都可以講的是「寧榮未有之先」,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功名利祿的過往雲煙和周而復始;

3.註解後面還有一句「反認他鄉是故鄉」,和這裡是呼應的,所以這兩句都應該是講的「寧榮未有之先」,這裡曾經也上演了一幕幕一段段榮華富貴的故事,可是都已經消失了衰敗了,可是,寧榮賈府認識不到這個層次,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根,把這個已經上演了無數悲歡離合的地方當作了自己的故鄉,此地其實不是故鄉,是他鄉,是之前很多王侯將相的他鄉,這裡始終是他鄉。

所以,只要一聯繫起來分析,這兩句批語什麼「寧榮未有之先」和「寧榮既敗之後」的迂腐和可笑就顯現出來了。這兩句不過是鋪墊,告訴我們,寧榮二府即將上演的榮華富貴悲歡離合,其實之前已經無數次上演,這裡不是寧榮的故鄉,而是他鄉。這兩句說的,都是寧榮之先。

如此坐實、穿鑿的批語,著實令人可笑!迂腐之人必出迂腐之論也。

第三,更可笑的還在後面:

蛛絲兒結滿雕梁,(批語:瀟湘館、紫雲軒等初。)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批語:雨村等一干新榮暴發之家。)

1.「蛛絲兒結滿雕梁」怎麼就一定是要指的是瀟湘館、紫雲軒?賈府那裡不雕樑畫棟?那裡不可以結滿蛛絲?荒唐!

2.「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怎麼就是指的雨村等一干新榮暴發之家?隨便舉例,為什麼不可以指賈蘭賈菌中興?

說白了,都是些猥瑣文人很差勁的批語,純屬臆想和猜測。

當然了,明天我就會進一步證明這個問題,告訴大家,這「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誰?是什麼?蘊含著怎樣高妙而深情的意義。

773、《紅樓夢》里是誰「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今天要說小說第一回甄士隱註解《好了歌》那一段的批語中的「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把前面的捋順了。

陋室空堂 ,當年笏滿床。(批語:寧、榮未有之先。)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批語:寧、榮既敗之後。)蛛絲兒結滿雕梁,(批語:瀟湘館、紫雲軒等處。眉批:先說場面,忽新忽敗,忽麗忽朽,已見得反覆不了。)

這一段,拙文《紅樓夢好了歌註解迂腐可笑的批語》已經分析過了,批語都是不著調兒的。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是這樣的:

陋室空堂 ,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批語:寧、榮未有之先。眉批:先說場面,忽新忽敗,忽麗忽朽,已見得反覆不了。)

我以為這一段,都是總寫賈府興盛之前,其實早已經在這裡上演過無數次的繁華與幻滅了。這其實也暗含這賈府的興盛際替。

然後,很關鍵的一句,我以為引子的話出來了,這句話是高度濃縮的,既暗含了寧榮二府所組成的賈府自寧榮二公以來開創的繁華,也暗示了這種繁華一直延續到一段故事的開始,而這段故事就是由林黛玉的到來而引發的伴隨著賈府覆滅的木石前緣的愛情,而這個引子,就是林黛玉和林黛玉到賈府。

所以,這一句「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其實脂硯齋或者畸芴叟沒有批語,如果要有批語,也是「黛玉、晴雯一干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來告訴你證據。

第一,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說的就是林黛玉初次到賈府,其實這也是故事的開始,這部小說的開端,是也不是?

第二,也就在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賈府,安歇的時候,有這麼一段:

當下,奶娘來請問黛玉之房舍.賈母說:"今將寶玉挪出來,同我在套間暖閣兒里, 把你林姑娘暫安置碧紗櫥里.等過了殘冬,春天再與他們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罷. "寶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紗櫥外的床上很妥當,何必又出來鬧的老祖宗不得安靜. " 賈母想了一想說:"也罷了."

這裡面有一個詞很關鍵,那就是「碧紗櫥」。什麼叫碧紗櫥?還需要解釋嗎?這碧紗櫥是不是「綠紗糊在蓬窗上」?

而一個「今兒」,其實就是曹雪芹要告訴我們,雖然之前已經上演過那麼多繁華與幻滅的故事,但是,今兒,現在,又要上演一段繁華與幻滅的故事了。而這個故事,就是由一段發生在碧紗窗下的愛情故事引發的呀。而且,很明確的,當晚,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在碧紗櫥安歇的,這種安歇要一直到賈母說的「等過了殘冬,春天再與他們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罷」。

第三,第四十回,林黛玉早已經搬到大觀園瀟湘館居住,但是,還是有一段話,把林黛玉和碧紗聯繫在了一起。原文:

賈母因見窗上紗的顏色舊了,便和王夫人說道:"這個紗新糊上好看, 過了後來就不翠了. 這個院子裡頭又沒有個桃杏樹,這竹子已是綠的,再拿這綠紗糊上反不配.我記得咱們先有四五樣顏色糊窗的紗呢,明兒給他把這窗上的換了."

可見,自搬到瀟湘館,林黛玉的居所,蓬窗上糊的依然是綠紗呀。而在這綠紗窗下,賈寶玉和林黛玉已經演繹了多少甜蜜、天真而美好的愛情?

所以,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的是:

1.整篇甄士隱關於《好了歌》的註解的批語,特別是那一句指什麼人的批語,其實不是脂硯齋和畸芴叟的批語,人家壓根兒沒作批語;

2.這些所謂的某句指某人的批語,其實是後人的偽批;

3.但既然人家已經批了,而且流傳下來,並且被某些學者津津樂道,就得正本清源,把它的謬誤指出來;

4.所以,「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這一句,真的要說是暗示某人,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林黛玉:

一則,林黛玉初到賈府,引出整個《紅樓夢》故事,和註解里的先總寫之前的繁華輪迴然後用「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做引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則,林黛玉初到賈府,第一夜就是和她命中的冤孽賈寶玉住在了賈母的碧紗櫥里,第一次呼應,其實也暗含著之前我說的意指賈府的興盛,即賈母的碧紗櫥——賈府的興盛;

三則,林黛玉到瀟湘館居住,其窗也是碧紗糊的,到第四十回,林黛玉和賈寶玉已經在碧紗窗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情定終生了。

所以,無論如何,一句「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那會是指的什麼狗屁不通的「雨村等一干新榮暴發之家」,他也配!?我呸!有著這麼美好寓意的一句話,竟然被這些一知半解的無聊文人理解批註成這樣,我激憤的心情,大家能不能理解?

星期一,我就把整篇關於甄士隱註解《好了歌》的我以為準確的批語修正出來,作為陸陸續續啰啰嗦嗦的關於第一回這段冤孽註解的批語分析的結束吧。

然後,我們繼續啟程。774、《紅樓夢》好了歌註解批語梳理

前面對甄士隱註解《好了歌》的批語基本上是逐條進行了梳理。先不管這些批語是不是脂硯齋或者畸芴叟批註的,或者那些是那些不是?這些都已經很難考證了,不管誰批註的,我現在只關心這些批語合理不合理。我把這些已經不管以何種方式呈現在我面前的批語進行一個我以為比較合理、比較經得住推敲的梳理吧。

我手上的鳳凰出版集團、鳳凰出版社的《紅樓夢脂硯齋批評本》原文原批(括弧內為原批)是這樣的:

陋室空堂 ,當年笏滿床。(寧、榮未有之先。)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寧、榮既敗之後。)蛛絲兒結滿雕梁,(瀟湘館、紫雲軒等處。眉批:先說場面,忽新忽敗,忽麗忽朽,已見得反覆不了。)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雨村等一干新榮暴發之家。)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寶釵、湘雲一干人)如何兩鬢又成霜?(黛玉、晴雯一干人。)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熙鳳一干人。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愛,倏痛倏悲,纏綿不了。)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甄玉、賈玉一干人。)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眉批:一段石火光陰,悲喜不了。風路草霜,富貴嗜欲,貪婪不了。)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言父母死後之日。柳湘蓮一干人。)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眉批:一段兒女死後無憑,生前空為籌劃計算,痴心不了。)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賈赦、雨村一干人。眉批:一段功名升黜無時,強奪苦爭,喜懼不了。)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賈蘭、賈菌一干人。)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總收。眉批:總收古今億兆痴人,共歷幻場幻事,擾擾紛紛,無日可了。)反認他鄉是故鄉。(太虛幻境、青埂峰一併結住。)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語雖舊句,用於此極妥,是極。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眉批:此等歌謠,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極。其說得痛切處,又非一味俗語可到。)

關於這些批語,我總的有以下認識:

第一,眉批註重從創作方面解讀、從人生閱歷去感悟,註解的藝術性較高,很可能是脂硯齋或者畸芴叟的批語;

第二,什麼那一句指那些人這樣的坐實的批語,很可能後人偽批。而我之前的反駁主要就是針對這些已經流傳並已經被大家接受甚至被專家們奉為經典的批語;

第三,也有鑒於此,我不得不對整個甄士隱關於《好了歌》的註解的批語,主要是我以為的那些已經流傳開來的偽批進行梳理;

第四:梳理如下,並把和前原文調整處用紅筆注出:

陋室空堂 ,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寧、榮未有之先。眉批:先說場面,忽新忽敗,忽麗忽朽,已見得反覆不了。)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黛玉、晴雯一干人。)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寶釵、探春一干人。)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熙鳳一干人。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愛,倏痛倏悲,纏綿不了。)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甄玉、賈玉一干人。)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李紈一干人。眉批:一段石火光陰,悲喜不了。風路草霜,富貴嗜欲,貪婪不了。)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賈芹一干人。)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湘雲、妙玉一干人。眉批:一段兒女死後無憑,生前空為籌劃計算,痴心不了。)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賈政、雨村一干人。眉批:一段功名升黜無時,強奪苦爭,喜懼不了。)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賈蘭、賈菌一干人。)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總收。眉批:總收古今億兆痴人,共歷幻場幻事,擾擾紛紛,無日可了。)反認他鄉是故鄉。(太虛幻境、青埂峰一併結住。)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語雖舊句,用於此極妥,是極。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眉批:此等歌謠,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極。其說得痛切處,又非一味俗語可到。)

第五,關於這些梳理,有必要再做一下解釋:

1.寧、榮未有之先。

我以為前面「 陋室空堂 ,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說的都是寧榮也就是賈府還沒有興盛之前的興衰際替,這個和眉批也很吻合,沒什麼不妥,沒必要硬要去區分那句是寧榮未有之先,寧榮既敗之後,太坐實,太書呆,不是脂硯齋和畸芴叟的水平;

2.黛玉、晴雯一干人。

這個見拙文《紅樓夢裡是誰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晴為黛影,林黛玉如斯,晴雯亦當如斯。

3.寶釵、探春一干人。

這個變動較大,原批是寶釵、湘雲一干人。之所以如此調整的理由:一是如此重要之註解,一般一個人能出現一次已經是了不得了,斷不會出現兩次;二是要說小說里的年輕女子,痛苦至兩鬢斑白自然死亡的,只有寶釵和探春,寶釵是被棄,探春是遠嫁;三是探春是重要人物,註解里應該有表現,而這裡較貼切。

4.李紈一干人。

這裡原無指某人的批語,但這就是令我哭笑不得的地方,這裡所指太明晰,和第五回的判詞是多麼的吻合。李紈苦苦教養賈蘭,明哲保身,所謂何來?難道不是為自己看到賈蘭功成名就那一刻?是的。所以,她是活得很長的,她一直慶幸自己活得夠長,終於可以享受兒子帶給自己的榮光,很可惜,雖然她曾經慶幸自己不像賈府的其他女人那樣短命,但她自己的死期也不遠了。

5.賈芹一干人。

這個見拙文《《紅樓夢》里的柳湘蓮做了強盜?》和《《紅樓夢》里誰做了強盜?》。而被我刪掉的那句「言父母死後之日」完全就是畫蛇添足,為了增加所謂的「柳湘蓮一干人」的可信度而加上去的。

6.湘雲、妙玉一干人。

這裡原本也是沒有批語的,但是,這裡也是第五回判詞里有明晰的指向的,這裡應該是指史湘雲和妙玉,湘雲的定親衛若蘭,小說里沒寫,我以為是賈母促成的,原本是好姻緣,賈母也是為湘雲計;妙玉的避禍,是父母和師傅安排的,這點可參見我的博文;但是,兩位冰清玉潔的女孩,最終還是淪落煙花巷。

7.賈政、雨村一干人。

這個我也說過的,見拙文《紅樓夢裡賈赦如何「因嫌紗帽小」》和《誰是《紅樓夢》里最愛做官的人?》,不會是賈赦,應該是賈政。賈政儘管正值,大難之下,焉能自保?

其餘,維持原判。

這樣的關於甄士隱註解的批語,我以為,才是比較合理的。775、林黛玉她爹是賈府乘龍快婿

今天說個輕鬆點的話題。曾經看到一篇博文,居然以被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無情嘲笑、被魯迅先生批判的才子佳人模式來解讀林黛玉的父母林如海和賈敏的愛情故事。說什麼林如海家雖然是列侯出身,但家道中落,一日偶遇賈府千金賈敏,心生愛意,上門求婚,賈府嫌棄林家貧寒,不答應,賈敏堅持要嫁,後來林如海發奮讀書,中得探花,賈府猜勉強答應,林家與賈府從此心存芥蒂等等,真的令人哭笑不得。

當然,這只是一個引子。我今天要說的就是,其實小說里表現了,林如海不僅僅對賈府很有感情,而且就是賈府最得意的乘龍快婿。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林家和賈府門第相當。

賈府是寧、榮二位國公開創的,爵位是公爵,林家是列侯出身,爵位是侯爵,公侯伯子男,都是貴族之家。賈母的娘家史家,爵位也是侯爵,由此就可以看出,根本不存在什麼林家門第清寒的事情。

第二,林家家底厚實。

這個可以從小說的描述中看出來,第二回:

原來這林如海之祖,曾襲過列侯,今到如海,業經五世.起初時,只封襲三世, 因當今隆恩盛德,遠邁前代,額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襲了一代;至如海, 便從科第出身. 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

這裡要注意兩點:

1.當今皇帝對林家也是恩寵有加的。

賈代善臨終之時,遺本一奏,皇帝格外開恩,免除了賈政科舉之路,令入工部學習。人家林家也不差,本來只封襲三代的侯爵之位,加襲一代,到了林如海,才走的科舉。

2.林家乃「鐘鼎之家」。

什麼是鐘鼎之家,就是鐘鳴鼎食之家,是很有實力的,我們可以想像,賈母的娘家史家是侯爵之家,不差,林家也是侯爵之家,又怎麼會差?

第三,林如海是科舉出身做官的,而且是探花,這點比賈府子弟強很多。

我們知道,賈府幾代,都是世襲爵位,沒有科舉出身做官的,賈政本來要科舉的,皇帝開恩,直接進入公務員系列,賈珠有希望科舉,也已經中了個秀才,死了。賈寶玉呢,就始終沒去科舉,直到賈蘭那一代,賈府衰落了,才科舉做官的。

從古代來說,世襲官爵固然可喜,但科舉入仕才是正道。這也就是賈政如此高度重視科舉的原因。但在這一點上,賈府子弟是無法與林如海比的,林如海不僅科舉入仕,而且中的是探花,是全國第三名,不是一般的牛。

正是在這一點上,林家是超過賈府的。

第四,正因為林如海是科舉探花,所以,林如海深得賈府器重,也深得他這些舅子的器重。

最典型的例子,賈雨村的事情,林如海一封信,賈政立馬照辦,而且為賈雨村跑官的所有花費皆是賈政照林如海的囑咐支付,這是多大的面子啊。可以看出,賈政對林如海這個妹夫,是極其看重的。

第五,賈母對林家的事情極其關注。

賈敏一死,賈母立即派人三番五次去接,還不是一般的接,是派了「男女船隻來接」,場面之大,很明顯不是接去玩幾天,就是要接去長住的。這樣的感情,是極其親密的。

第六,最重要的一點,林如海對賈府對賈母對賈政都是極其尊重和自豪的。

第三回,林如海是這樣對賈雨村介紹賈府、賈赦和賈政的:

如海笑道:"若論舍親,與尊兄猶系同譜, 乃榮公之孫:大內兄現襲一等將軍,名赦,字恩侯,二內兄名政,字存周,現任工部員外郎, 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否則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 即弟亦不屑為矣."

這裡面我們要注意幾點:

1.林如海對自己的岳丈家的家世非常自豪,所謂「榮公之孫」。賈政是榮國公之孫,實際在告訴賈雨村,他林如海是榮國公之孫婿;

2.林如海不僅僅是對賈政讚賞有加,其實是對榮國公的為人作風十分敬重,所謂「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

3.林如海內心是把賈府當成自家人的,也是心甘情願成為賈府一員的。所謂「大有祖父遺風」,稱榮國公為祖父,絕不是虛禮,這樣的稱呼已經把內心的感情深刻的表達出來了。

如此種種,都可以看出,林如海絕對不是賈府隨隨便便就相中的,而是賈府為賈敏千挑萬選挑中的,而林如海也十分敬仰賈府的家世和作風,所謂門第相當,惺惺相惜,同氣連枝,親如一家。賈府以林家和林如海為榮,而林家和林如海也以賈府為榮。還用說什麼呢?林如海其實就是賈府最得意的乘龍快婿,而且沒有之一。

所以,林黛玉做為一個寄養賈府的外孫女,能夠如此深得賈母的寵愛、賈府的重視,地位甚至比賈迎春、賈探春和賈惜春這樣的賈府正牌小姐還要高,幾乎和賈寶玉平起平坐,就連賈寶玉和薛寶釵有時都拿林黛玉做擋箭牌,不是沒有原因的。776、林黛玉的母親賈敏為何如此尊貴

小說第二回,說到林黛玉的母親賈敏,有這樣一句話:

子興嘆道:"老姊妹四個,這一個是極小的,又沒了.長一輩的姊妹,一個也沒了. 」

這句話透露出來的信息,也是很豐富的:

1.告訴我們,賈府賈赦賈政賈敬那一輩,也有四位小姐,林黛玉的母親賈敏是最小的;

2.這賈府上一輩的四姐妹,都已經亡故了。

那麼,這四位小姐,除了賈敏,為什麼都沒有交代呢?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提及。

首先,小說的第一女主角,就是賈敏的女兒林黛玉,交代一下林黛玉的身世和賈敏的情況很正常;

第二,其他三位小姐,也可能是寧國府的,也就是賈敬那邊的姐妹;

第三,還有一種可能即便這三位姐妹中也有榮國府這邊的,但並非賈母親生,是賈代善的妾所生的;

第四,之前我們已經說過,林黛玉的母親賈敏,是賈母唯一親生的女兒,賈母跟賈代善,就生了三個孩子,賈赦、賈政和賈敏,即如文中所說「目今你貴東家林公之夫人,即榮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 在家時名喚賈敏」,胞妹者,一母同胞也;

第五,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這老姊妹四個,除了賈敏以外,所嫁之夫家,門第不行,和賈府差距太大,也就是說夫家不硬,所以在賈府就不顯得那麼重要了,慢慢的也就疏遠了,所以在小說里,我們壓根兒就沒見到其餘三姐妹的兒女和賈府走動過。這同時也再一次反證出,這四姐妹中,地位最為尊貴,最得賈母寵愛的就是賈敏,賈敏不僅僅在賈府時尊貴,賈母為她挑選的夫家也很硬,這樣一來,賈敏無論是未嫁之時還是出嫁之後都在賈府佔有了一個非常高端和重要的地位;

第六,這也再一次說明了夫榮妻貴的道理,賈母老辣,深知這一點,所以賈敏的夫家,是精挑細選的;

第七,這同時就反襯出賈府或者說賈母對其餘三姐妹的婚姻是不甚在意,隨便打發的,這也很正常,這三姐妹,如果是寧國府那邊的,寧國府說了算。如果是榮國府這邊,也非賈母親生,賈母也不會多管的。

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婚姻幸福,自己不能做主,只能靠父母做主,父母開明一些,心疼女兒,重視一些,擇個好人家,結局會好一些,如果草草了事,那就不堪設想(比如小一輩的賈迎春),就連賈府這樣的小姐,也是如此,賈敏一輩姐妹四個,其餘三個,默默無聞,就像未曾存在過。只有賈敏,生前身後,影響力猶在,為何?只緣她有一個好母親,這個母親,就是賈母。

所以,當我們讀到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嘆道:「你說的何嘗不是,但從公細想,你這幾個姊妹也甚可憐了。也不用遠比,只說如今你林妹妹的母親,未出閣時,是何等的嬌生慣養,是何等的金尊玉貴,那才象個千金小姐的體統。如今這幾個姊妹,不過比人家的丫頭略強些罷了。」——時,就不會太過於驚訝了。

777、《紅樓夢》里賈雨村的假英雄與真獻媚

記得我寫賈雨村面對甄士隱的真誠而博大的資助,毫無感恩之心,一切理所當然時,聯想到香菱的遭遇,激憤之情不能自己,爆了粗口,還遭到了大家的批評。更有些人,和彼時彼處的批語一樣,認為賈雨村雖然也壞,但本身性格就是個洒脫的人,不拘小節,是讀書人性格,不足為怪。

我想問,真的麽?

還是先來回味下賈雨村面對甄士隱資助時的不知感恩吧。第一回:

第一處:

士隱笑道:"今夜中秋,俗謂`團圓之節",想尊兄旅寄僧房,不無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 , 邀兄到敝齋一飲,不知可納芹意否?"雨村聽了,並不推辭,便笑道:"既蒙厚愛,何敢 拂此盛情."(批語:寫雨村豁達,氣象不俗。)

第二處:

雨村因干過,嘆道:"非晚生酒後狂言,若論時尚之學,晚生也或可去充數沽名 ,只是目今行囊路費一概無措,神京路遠,非賴賣字撰文即能到者."士隱不待說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時,兄並未談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雖不才,"義利"二字卻還識得.且喜明歲正當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戰,方不負兄之所學也.其盤費餘事,弟自代為處置,亦不枉兄之謬識矣!"當下即命小童進去,速封五十兩白銀,並兩套冬衣.又雲:"十九日乃黃道之期,兄可即買舟西上,待雄飛高舉 , 明冬再晤,豈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批語:寫雨村真是個英雄。)

第三處:

士隱送雨村去後,回房一覺,直至紅日三竿方醒.因思 昨夜之事, 意欲再寫兩封薦書與雨村帶至神都,使雨村投謁個仕宦之家為寄足之地. 因使人過去請時, 那家人去了回來說:"和尚說,賈爺今日五鼓已進京去了,也曾留下 話與和尚轉達老爺, 說`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批語:寫雨村真令人爽快。)

關於這三處的三條批語,我不僅批駁過是偽批,而且是罵髒話泄了私憤的,參見拙文《《紅樓夢》批語偽批太多》。我以為,這是賈雨村虛偽、薄情、寡恩、冷酷、自私的表現,而不是什麼不拘小節,就是無恥!他的所謂爽快、英雄和豁達,都是假的,是裝的,後面就不帶那個髒字了,呵呵呵。

當然,為了證明這一點,我還得有新東西,如果老是重複前面的罵來罵去也沒什麼意思,也跌份。

我要證明賈雨村是個假英雄的證據在第三回,當賈雨村從張如圭得知朝廷要重新「起複舊員」,又有機會當官的時候,是怎麼表現的?

首先,是「面謀之如海.」當面主動提及,這下好像已經不顧及什麼讀書人的身份和臉面了;

其次,是在林如海答應幫忙之後,賈雨村的表現是「一面打恭,謝不釋口」,看看,和面對甄士隱時的大恩不言謝的瀟洒怎麼沒有了?有的只是哈巴狗一般的作揖打躬謝不絕口了呢?差距有這麼大?這個時候的賈雨村怎麼不拽了?怎麼不略謝一謝就完啦?

第三,賈雨村還有點不放心或者不敢相信,又問「不知令親大人現居何職?」等到林如海詳細介紹了賈府和賈政的情況之後,賈雨村徹底放心了,於是「雨村聽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興之言,於是又謝了林如海.」看到沒,又謝了一次,獻媚啊,小人嘴臉!

第四,在林如海讓賈雨村跟著林黛玉進京的計劃說出來後,賈雨村的表現就更哈巴狗了,那是「雨村唯唯聽命,心中十分得意.」看到沒,還有讀書人的氣象嗎?還「氣象不俗」嗎?沒有了,像條佔了便宜的小哈巴狗一樣只會唯唯諾諾的聽命是從了。

還用我分析嗎?這就是賈雨村的真英雄?這就是賈雨村的豁達?這就是賈雨村的爽快?他這點英雄、豁達和爽快怎麼面對林如海的時候沒有了?而面對甄士隱的時候就有呢?我再問一句,第一回頻頻用批語讚歎賈雨村「真英雄」、「豁達」和「爽快」的傻逼去那兒啦?怎麼不再批兩條?

回歸正題。問題到底出在那?甄士隱以五十兩白銀和兩套冬衣資助賈雨村進京趕考,不是大恩?沒有甄士隱的資助,賈雨村這二貨怕是沒有出頭之日吧?這樣的恩情大不大?

當然,林如海的恩情也大。但是,賈雨村的表現為何差異如此之大或者說對比如此強烈呢?

原因只有一個,甄士隱不過是個小小的鄉紳,而林如海是列侯出身、科舉探花和巡鹽御史,是高官,而且是賈府的乘龍快婿。在賈雨村看來,甄士隱的身份地位和林如花的身份地位簡直是天壤之別,在甄士隱這樣的鄉紳面前,是可以擺擺讀書人的譜,尥尥讀書人的蹶子,假裝一下讀書人的瀟洒和不拘的,但是在林如海面前,算了,還是別裝逼了,低調一點的好,拜佛求神吧。這就是賈雨村的心態,這就是賈雨村的假英雄和真獻媚。

說穿了,賈雨村骨子裡面還是一個勢利和媚俗的人,是一個崇拜權勢的人,和清高呀,和節操呀,邊都沾不上,小人一個!

令我欣慰的是,在此處,倒是有人識破了賈雨村的嘴臉的,雖然沒有和之前甄士隱資助的情節相對比,但也不無憤怒的寫下了批語:

雨村一面打恭,謝不釋口,一面又問:"不知令親大人現居何職?(批語:奸險小人欺人語。)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驟然入都干瀆."(批語:全是假,全是詐。)

這兩條批語,大快吾心矣!不僅僅識破了賈雨村假英雄與真獻媚的小人嘴臉,而且和之前那些大義凜然批判賈雨村的批語一氣貫通,比如「是莽、操遺容」、「今古窮酸色心最重」、「奸雄心事,不覺露出」等等,實在爽快之極!

我以為,對待賈雨村這種薄情寡義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就該拿出魯迅先生痛打落水狗的態度來,把他醜陋的的原形打出來!

778、曹雪芹家為《紅樓夢》甄家原型證據

拙文《《紅樓夢》中那家是曹雪芹家?》說過,作為一部並非自傳體但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紅樓夢》真真假假,用一個假寶玉和假府來敷衍一個真寶玉和真家,而這個真寶玉和真家就是小說里側寫的甄寶玉和甄家。這就是所謂的「真事隱」。

今日,讀至第二回,批語方面的證據有了:

只金陵城內,欽差金陵省體仁院總裁甄家,(批語:眉批:又一個真正之家,特為假家遙對,故寫假則知真。)......但這一個學生,雖是啟蒙,卻比一個舉業的還勞神.說起來更可笑,他說:`必得兩個女兒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 心裡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裡糊塗."(批語:甄家之寶玉乃上半部不寫者,故此處極力表明,以遙照賈家之寶玉。凡寫賈寶玉之文,則正為真寶玉傳影。)

此兩條批語,印證了我之前的判斷:

1.曹雪芹的家的真實情況其實在小說里有所提及;

2.曹雪芹家在小說里對應的不是賈家,而是甄家;

3.曹雪芹本人如果說要對應,恐怕對應的也不是賈寶玉,而是甄寶玉。

其實,按照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亦真亦幻的寫法來看,可以這樣推演:

1.曹家(本相)——甄家(曹家之幻相)——賈家(甄家之幻相);

2.曹雪芹(本相)——甄寶玉(曹雪芹之幻相)——賈寶玉(甄寶玉之幻相);

3.其餘事物皆可以此類推。

所以,由此可知:

第一,《紅樓夢》是一部關於幻相的幻相的小說;

第二,但同時,《紅樓夢》又是一部關於真相的真相的小說;

第三,所謂真相與幻相,真與幻,全在於自己,你謂之真即真,謂之幻即幻;

第四,第五十六回,真假寶玉曾夢中相會(鏡中相會)暗示,八十回以後,如果「甄寶玉送玉」的批語確實,那麼,真假寶玉不僅僅相會,而且會有一番徹夜長談,而這番長談,對於家世同樣敗落的真假寶玉來說,進一步促使了他們各自的「了悟」。而這,其實你也可以看做是曹雪芹內心的兩個寶玉之間的痛苦掙扎和最終融合。

融合了便是「好」,「好便是了」,「了便是出家」,呵呵呵,懸崖撒手出而為僧,與其說是賈寶玉的自我救贖,不如說是曹雪芹的精神救贖。779、林黛玉賈寶玉他爹為何被賈雨村蒙蔽 朋友們一再問我,賈雨村這樣一個小人,為何未被甄士隱、林如海和賈政識破?這個問題,我想是這樣的。

第一,賈雨村因為無錢,滯留在葫蘆廟的時候,只是一個落魄書生,醜行並未暴露,而且他也沒有暴露醜行的資本。那個時候,一個有才學的讀書人,困頓如此,發奮讀書,是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的,尤其甄士隱那樣本身就是讀書人,而且愛才的人;

第二,至於林如海,賈雨村在林家教林黛玉念書,主要表現的是他的才學。那時他被罷免了官職,只是個教書先生,也沒有暴露醜行的舞台,況且是在林家,那敢放肆?這樣也會蒙蔽林如海,只讓林如海和林黛玉父女只看到了他有才的一面,而沒有機會看到他醜陋的一面;

第三,至於賈政,更是如此,他對於賈雨村的判斷,基於幾點:

一是對妹夫林如海的判斷深信不疑;

二是對賈雨村面相的認可,賈雨村長得不錯,很有官相,第一回嬌杏眼中的賈雨村「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可謂「雄壯」,按照古代的說法就是很有官相;

三是賈政雖然沒有科舉進士,但歷來喜歡讀書和讀書人。

所以,第三回,賈政「見雨村相貌魁偉,言語不俗, 且這賈政最喜讀書人, 禮賢下士,濟弱扶危,大有祖風,況又系妹丈致意,因此優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內中協助,題奏之日,輕輕謀了一個復職候缺,不上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便謀補了此缺,拜辭了賈政,擇日上任去了.」

關於這一點,就在這裡,是有批語的:「君子可欺其方也,況雨村正在王莽謙恭下士之時,雖政老亦為所惑,在作者系指東說西也。」

這條批語,我以為就很好的解釋了甄士隱、林如海和賈政之所以被賈雨村蒙蔽的原因:

1.一般像甄士隱、林如海和賈政這樣的君子,是很容易相信別人,很容易上當的;

2.當時賈雨村正是不得志,有求於人之時,即便王莽和曹操這個時候都是表現得很謙恭的,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3.再加上甄士隱、林如海、賈政這些人都具有良好的家教,樂善好施,樂於助人;

所以,甄士隱也好,林如海也好,賈政也好,就被賈雨村這個「奸雄」蒙蔽了。

其實自古以來,奸雄都是高智商有心計的人,他們特別懂得什麼時候委曲求全,什麼時候殺伐決斷,欺騙性極大。古往今來,王莽、曹操這樣的奸雄,騙得了天下,賈雨村騙區區幾個人,又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如果你是甄士隱、林如海或者賈政,其實也會上當。賈雨村這樣的人,不使人上當,又如何飛黃騰達?又何來奸雄一說呢?

780、《紅樓夢》隱藏著曹雪芹家事的驚天大秘密

我一直疑惑,曹雪芹在甄家和甄寶玉之外,為什麼還要弄出個甄士隱來?為什麼在賈家和賈寶玉之外,還要弄出個賈雨村來?現在,這個問題漸漸的清晰起來。今天先說甄家吧。

關於甄家的情況,小說里雖然鮮有提及,但總體還是清晰的:

第二回:

雨村道:"正是這意.你還不知,我自革職以來, 這兩年遍游各省,也曾遇見兩個異樣孩子.所以,方才你一說這寶玉,我就猜著了八九亦是這一派人物.不用遠說,只金陵城內,欽差金陵省體仁院總裁甄家,你可知么?"子興道:"誰人不知!這甄府和賈府就是老親,又繫世交.兩家來往,極其親熱的 .便在下也和他家來往非止一日了."雨村笑道: "去歲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薦我到甄府處館.我進去看其光景,誰知他家那等顯貴, 卻是個富而好禮之家,倒是個難得之館.」

第十六回:

「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噯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若不是我們親眼看見,告訴誰誰也不信的.別講銀子成了土泥,憑是世上所有的,沒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

第五十六回:

剛說著, 只見林之孝家的進來說:"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進宮朝賀.此刻先遣人來送禮請安. "說著,便將禮單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妝緞蟒緞十二匹,上用雜色緞十二匹,上用各色紗十二匹,上用宮綢十二匹,官用各色緞紗綢綾二十四匹."李紈也看過,說:"用上等封兒賞他."因又命人回了賈母.賈母便命人叫李紈, 探春,寶釵等也都過來,將禮物看了.李紈收過,一邊吩咐內庫上人說:"等太太回來看了再收."賈母因說:"這甄家又不與別家相同,上等賞封賞男人,只怕展眼又打發女人來請安, 預備下尺頭."一語未完,果然人回:"甄府四個女人來請安."賈母聽了, 忙命人帶進來.那四個人都是四十往上的年紀,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別.請安問好畢,賈母命拿了四個腳踏來,他四人謝了坐,待寶釵等坐了,方都坐下.賈母便問:"多早晚進京的?"四人忙起身回說:"昨日進的京.今日太太帶了姑娘進宮請安去了,故令女人們來請安,問候姑娘們."賈母笑問道:"這些年沒進京,也不想到今年來."四人也都笑回道 :"正是,今年是奉旨進京的."賈母問道:"家眷都來了?"四人回說:"老太太和哥兒,兩位小姐並別位太太都沒來, 就只太太帶了三姑娘來了."賈母道:"有人家沒有?"四人道:"尚沒有."賈母笑道:"你們大姑娘和二姑娘這兩家,都和我們家甚好."四人笑道: " 正是.每年姑娘們有信回去說,全虧府上照看."賈母笑道:"什麼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親,原應當的.你們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們才走的親密."四人笑道 :"這是老太太過謙了."賈母又問:"你這哥兒也跟著你們老太太?"四人回說:"也是跟著老太太. "賈母道:"幾歲了?"又問:"上學不曾?"四人笑說:"今年十三歲.因長得齊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氣異常,天天逃學,老爺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賈母笑道:"也不成了我們家的了!你這哥兒叫什麼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當作寶貝一樣,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寶玉."賈母便向李紈等道:"偏也叫作個寶玉."李紈忙欠身笑道: " 從古至今,同時隔代重名的很多."四人也笑道:"起了這小名兒之後,我們上下都疑惑, 不知那位親友家也倒似曾有一個的.只是這十來年沒進京來,卻記不得真了."賈母笑道:"豈敢,就是我的孫子.人來."眾媳婦丫頭答應了一聲,走近幾步.賈母笑道:" 園裡把咱們的寶玉叫了來,給這四個管家娘子瞧瞧,比他們的寶玉如何?"

第七十四回:

探春道:"我的東西倒許你們搜閱,要想搜我的丫頭,這卻不能.我原比眾人歹毒,凡丫頭所有的東西我都知道,都在我這裡間收著, 一針一線他們也沒的收藏,要搜所以只來搜我.你們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說我違背了太太, 該怎麼處治,我去自領.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日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裡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 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說著,不覺流下淚來.

第七十五回:

話說尤氏從惜春處賭氣出來,正欲往王夫人處去. 跟從的老嬤嬤們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別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幾個人來, 還有些東西,不知是作什麼機密事.奶奶這一去恐不便."尤氏聽了道:"昨日聽見你爺說,看邸報甄家犯了罪,現今抄沒家私,調取進京治罪.怎麼又有人來?"老嬤嬤道:"正是呢.才來了幾個女人,氣色不成氣色,慌慌張張的,想必有什麼瞞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尤氏聽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這邊來了.

賈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說甄家因何獲罪,如今抄沒了家產,回京治罪等語.

以上就是粗略的關於甄家的基本情況的原文敘述,我引下來,不是弔書袋子,而是兩便,一便我論述,二便大家看。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紅樓夢》里的甄家的基本情況是這樣的:

1.甄家的官職是欽差金陵省體仁院總裁,就在金陵任職;

2.甄家的基本情況是,甄寶玉這一輩,有五位小姐和一個哥兒;

3.甄家也是深得皇上眷顧,曾經接駕四次;

4.甄家因為犯事兒,被抄了;

5.但是,從抄沒的情況來看,並不是很嚴重,因為被抄之時,尚有幾個娘們能夠跑來賈府,寄存些東西。

至此,關於甄家的敘述就戛然而止了。

那麼,後來呢?

根據批語,有「甄寶玉送玉」情節,但是,這個情節,顯然是虛構的,一來玉是虛構的,真實的甄寶玉之所以叫甄寶玉不是出生的時候嘴裡含玉,那早噎死了,而是因為他長得白,可愛,所以叫寶玉;二來既然是賈府和賈寶玉是虛構的,那麼,這送玉肯定也是虛構的,相當於甄寶玉這個真實的人物和虛構的人物打交道了。

所以,八十回後的「甄寶玉送玉」,還真的只能當小說本體研究來讀,要探尋甄家的情況,這個情節不靠譜。

那麼,之後,甄家和甄寶玉的情況如何呢?

因為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甄家被抄,但是甄寶玉應該是無罪的,和賈寶玉一樣釋放了的。所以,甄寶玉的結局,小說里一定有。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這時候,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人,甄士隱。

甄寶玉的後半生,會不會就是幻化為了甄士隱呢?

完全有這種可能。

第一,都姓甄;

第二,甄家被抄,甄寶玉無罪釋放,靠之前寄存在親戚家(小說里表現為賈府)的資產成為鄉紳,客居他鄉(小說第一回寫了是姑蘇,但妙的是批語寫道:是金陵),隱姓埋名,將甄家之前顯赫的身世埋沒,娶妻生子,過著平凡的生活,這,難道不是「甄士隱(真事隱)」?

第三,所以,甄士隱的出家,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後來甄寶玉也是出家的,真實的寶玉的出家就是甄士隱(真事隱)的出家;

第四,甄寶玉的女兒,也就是小說里的甄英蓮,很可能也是被拐賣了,而甄寶玉晚年遭遇女兒被拐賣、火災,投靠岳父的情況,遭遇跛足道人點醒,才出家的;

第五,由此看來,曹雪芹很巧妙的將甄寶玉(也就是甄士隱)被拐賣的女兒的遭遇虛構了出來,由此與賈家與賈寶玉,甚至與甄家、甄寶玉產生了一種極其微妙的蛛絲般的聯繫紐帶。這紐帶雖然細,但是是看得清摸的著的;

第六,而我們早就說過,小說里的甄家,其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曹家(參見拙文《《紅樓夢》中那家是曹雪芹家?》》、《曹雪芹家為紅樓夢甄家原型證據》)。

如是一來,曹雪芹通過《紅樓夢》,就像現代比如希區柯克、陳凱歌、張藝謀這樣的大導演喜歡在自己的電影里給自己留個影一樣,他既寫了虛構的賈家,也寫了真實的曹家,即小說里的甄家的情況,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呀! 這樣看來,《紅樓夢》里的關於曹雪芹家事的情況就基本完整了,那就是甄家的基本情況:

曹雪芹家在金陵任職,曾經深得皇上寵幸,四次接駕,風光一時,到曹雪芹這一輩,曹家是五個姑娘,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曹雪芹也就是小說里的甄寶玉。這期間甄寶玉和甄家的某位親戚小姐有過愛情糾葛,但後來這位小姐死了。甄家後來犯事被抄家了,甄寶玉倖免,靠著寄存親戚家的資產隱姓埋名(曹雪芹隱姓埋名過日子在小說里就成為了甄士隱),娶妻生子,不成想老來得的一個女兒又被拐賣了,接著遭遇了火災,家境漸漸破敗,這些曾經的繁華幻滅與破敗遭遇,促使曹雪芹晚年產生了強烈的出家的念頭。需要說明的是,但曹雪芹其實沒有出家,他出家的願望化為甄士隱的出家,這一點是虛構的。其餘的,我以為就是曹雪芹的晚年。781、《紅樓夢》「三真三假三幻」敘事模式

今天要說一個創作方面的問題,也許有些枯燥。但《紅樓夢》這樣高妙的敘事方式,確實是我今生未見到過的,也是兩百年來再未出現過的,它的巧妙,不經過一段時間的侵淫,是很難感覺得到的。

關於《紅樓夢》的敘事模式,我現在的感覺(搞不好以後我還有新感受)是「三真三假三幻」。

那「三真」?

甄家、甄寶玉和甄士隱;

那「三假」?

賈府、賈寶玉和賈雨村;

那「三幻」?

太虛幻境、警幻仙姑和石頭。

先說三真吧。

所謂甄家、甄寶玉和甄士隱,乃是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對應的就是曹家和曹雪芹(早年為甄寶玉、晚年為甄士隱),就這樣,曹家及其曹雪芹的「真」影射為小說里的「甄」;

再說三假。

小說里的「甄」,即甄家、甄寶玉,又影射為小說里的「假」,即賈府和賈寶玉。但為什麼又敷衍出來一個賈雨村呢?

賈雨村,「假語存」也。我們知道,這個假語存,是得到了甄士隱,即隱姓埋名的甄寶玉的資助後與賈府發生關係的,這其實是這種由真即假的小說創作方法的一個形象性的表達,賈雨村(假語存——賈府和賈寶玉的虛假的存在)是經過甄士隱(真事隱——甄家和甄寶玉也即曹家和曹雪芹的存在)「通假」出來的。

說白了吧。就是甄家和甄寶玉通過將「真事隱」的方式,把曹家和曹雪芹的事情,用「假語存」的形式表現為賈府(假敷也,一段虛假的敷衍的意思)和賈寶玉的事情。

然後說三幻。

太虛幻境和警幻仙姑,就是支持曹雪芹這種創作方法的一種神話理論,所謂一切皆是虛無,一切皆是幻境,切莫沉溺於幻境而不可自拔。所以,無論是曹家曹雪芹也好,還是甄家甄寶玉也還,還是賈府賈寶玉也好,雖然有一個「真實」的起源,但幻化確實它的本質,因此,她既可以是曹家曹雪芹,又何嘗不可以是甄家和甄寶玉?更何嘗不可以是賈府和賈寶玉呢?

可以的。真實的基礎,依然是虛幻,真實只是表象,虛幻才是本質。這就是曹雪芹對世界的認識,所以他認為他曹家和他自己的悲歡離合其實是世界上所有悲歡離合的一個,而這個悲歡離合和其他的悲歡離合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因此,它可以幻化為其他比如甄家甄寶玉甚至賈府賈寶玉的故事而本質相通。

至於那塊石頭,也是虛無的,女媧補天剩下的唯一一塊石頭,這塊石頭起到的作用,和甄士隱和賈雨村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說真事隱是方法,假語存是形式,那麼石頭就是見證。

曹家的事情,通過真事隱的方法,以假語存的形式,表現為賈府的事情,而石頭是唯一穿越太虛幻境、甄家(甄士隱親見和甄寶玉送玉)和賈府的,它不僅僅是把這三真三假和三幻貫穿起來的東西,而是他們的見證。

我的論點,可以這樣概括:

本真——曹家——曹雪芹——曹雪芹以真事隱的方法製造幻象——幻象——甄家——甄寶玉——真事隱通過假語存的形式製造出幻象的幻象——幻象的幻象——賈府——賈寶玉——賈寶玉出家回歸存在的本質——本質——太虛幻境——警幻仙姑——石頭。

這樣的敘事模式,真的是匠心獨具鬼斧神工,達到了「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的不二高度。782、林黛玉和弟弟是否一母同胞

這是一個細如髮絲的問題。但是,在《紅樓夢》里,任何一個細如髮絲的問題也可能就是個大問題。所以,我讀《紅樓夢》的經驗就是,不管大小,事無巨細,只要感覺到的,都非要搜羅出個子丑寅卯來。

這個問題,就是在這次以研究批語為主的閱讀過程中重新獲得的感悟。

小說第二回,有這樣一段文字: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偏於去歲死了。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

這段話透露出以下信息:

1.林黛玉其實有個小弟弟,可惜三歲就夭折了;

2.去年弟弟三歲死的時候林黛玉四歲,今年五歲,林黛玉應該大弟弟一歲。

但是,疑問接踵而至。林黛玉的這個弟弟,是不是林黛玉一母同胞的弟弟?還是林如海的姬妾生的?小說里說得很含糊。相反,倒是林黛玉說得很清楚,賈敏生的。這是怎麼回事?曹雪芹行文之飄忽,由此可見一斑。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幾方面來考慮。

第一,從小說行文習慣來看,一般妾生子或者庶出,曹雪芹是註明的。

比如,說到賈迎春、賈探春和賈惜春三姐妹時是這樣說的:

子興道:"便是賈府中,現有的三個也不錯.政老爹的長女,名元春,現因賢孝才德 , 選入宮作女史去了.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春,四小姐乃寧府珍爺之胞妹,名喚惜春.因史老夫人極愛孫女,都跟在祖母這邊一處讀書,聽得個個不錯.」

你看,賈元春是王夫人生的,就不再專門說明,賈惜春是專門點明是賈珍的胞妹,也就是說是賈珍的母親所生,是嫡出,而賈迎春和賈探春也專門點出來的,是庶出,是賈赦和賈政的妾生子。

再比如,說到賈環,是這樣說的:

子興道:"政公既有玉兒之後,其妾又生了一個,倒不知其好歹.」

賈環是妾生子,是註明了的。

第二,由此,從本段文字行文來看,林如海這三歲之子,應該是嫡出。一來正因為是嫡出,所以不加以特別說明;二來如果是姬妾所生之子,是應該註明的;三來如果是姬妾所生之子,後面就不會有「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這樣的說法了,因為這樣的說法隱含著這樣一個邏輯,即這孩子是賈敏生的,死了,雖然還有幾房姬妾,可惜也沒生出孩子來。

第三,賈敏之死的原因值得探討。

賈敏為什麼死的?小說里說了,賈敏是林如海嫡妻,也就是原配夫人,續弦的如邢夫人、尤氏小說里都是說明了的。林如海和賈敏夫妻倆到了三十多歲才要孩子,原因可能有幾個。一個是林如海苦讀詩書致力於功名,小說里說了,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也就是說,林如海是才中的探花沒幾年;二個是林如海長期在外做官,耽誤了。所以,夫妻倆才會在功成名就後急著要孩子。

還有,我們看林黛玉和弟弟的出生日期,其實很接近,基本上是林黛玉出生後一年,弟弟就出生了。

而且,如此艱難得來的兒子,居然夭折了。這對於賈敏的打擊何等之大。

我以為,賈敏就是因此而死的,賈敏體質柔弱,嬌生慣養,又是高齡產婦,如此密集的生育吃不消,身體被拖垮了,加之愛子夭折,痛苦不堪,精神和體力都支撐不住了。

第四,林黛玉常常感嘆自己孤苦伶仃,除了是有感於父母的離世外,這個小弟弟的離世,對她也是很大的打擊,如果這個弟弟和她不是一母同胞,是庶出,以林黛玉高傲的性格,是不會如此較真兒的。

第五,還有體質方面的近似。林黛玉的這個弟弟,很明顯,也是先天就很弱的,說白了,和林黛玉一樣,也是「先天不足之症」,甚至比林黛玉還弱,所以不保,這些更多的都來自賈敏基因的遺傳。

如此種種,都使我更加傾向於認為,林黛玉那三歲便早夭的弟弟,其實是賈敏耗盡生命所生,是林黛玉的親弟弟。783、林黛玉寄養賈府前怎麼沒到過外婆家

說個有趣點的問題,但我絕對不以為是八卦問題。近來老是有人譏諷我們對《紅樓夢》的芝麻問題進行探究,屬於無聊之類。我想說的是,芝麻再小,它還是芝麻呀。事物的輕重不是以大小來判斷的,而是靠有無必要來判斷。如果,我們對於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可以稱為天下第一小說的東西都不當回事,尤其是在好多東西還沒搞清楚的時候就不當回事,能說什麼呢?打個比方,一隻小老鼠,怎麼知道糧倉之大?怎麼知道糧倉之外的世界有多大?這就是我們對於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的態度?

有個很有趣的問題,有人問我,既然賈母如此珍愛賈敏,如此看重林如海這個女婿,為什麼在林黛玉寄養賈府之前,賈敏沒帶著林黛玉回過一次娘家呢?

這個問題,雖然很小,但並不無聊,想想也有趣的,人之常情的事情,如果在《紅樓夢》里都解釋不通,還妄談什麼研究呢?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賈敏是遠嫁。

在那個時代,賈敏由京城嫁到揚州、蘇州一代,就是在現在,已經算是遠嫁了。路途遙遠,自然是難以回娘家了。

其次,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沒有現代飛機火車汽車那麼方便。

看看賈府去接林黛玉就知道,那是大費周章的。賈敏回一次娘家,算是一次費時費力的浩大的遠行了。

第三,最關鍵的,賈敏的孩子尚小。

賈敏去世前一年,林黛玉四歲,林黛玉的弟弟三歲,而且病重,這麼小的孩子,如何忍受舟車勞頓?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我相信,如果孩子再長大些,賈敏是會帶著孩子回娘家的,這沒有問題。

第四,賈敏要伴夫君苦讀。

小說里說了,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也就是中探花也才不過幾年,一般科舉三年大考一次,就算現在是下一屆了,林如花的為前科,也不過是五六年光景,林如海中探花後,夫婦兩才開始要孩子,哪有時間回娘家?

如此種種,雖然細微,但是其實要想通了也不容易,因為你得把小說里的人情世故想通了才行,這是小事嗎?這是無聊的事嗎?不是!784、林黛玉一家其實深受科舉這害

在正題之前,說點閑話。

第一,有人嘲笑我研究無聊問題。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紅樓夢》的問題,只要有疑問,就不無聊,得搞清楚,搞清楚之後,說不定就柳暗花明,是另一番景象了。說實話,關於林黛玉一家深受科舉之害的發現,就是研究林黛玉和弟弟是否一母同胞以及林黛玉之前怎麼沒到過外婆家這等所謂無聊問題,使得林黛玉家的情形漸漸清晰,進而發現林家之苦的,這樣看來,之前的那些問題無聊嗎?如果我們看《紅樓夢》,動不動就以虛構,以無聊來對待,只能說明我們的膚淺和無知,以及自大。

第二,只要一談到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相愛,我們就會說,是因為他們志同道合,有相同的見解,比如賈寶玉厭惡八股,林黛玉也厭惡,這是他們相愛的基礎,也是賈寶玉和薛寶釵和史湘雲分歧的地方。但是,我們往往淺嘗即止,就此打住,包括我自己,在此之前,也沒有問問,為什麼?賈寶玉為什麼厭惡八股?林黛玉為什麼厭惡八股?只是因為天性?這兩人是出生在公侯之家,從小錦衣玉食的公子小姐,單單以性格論,說不通啊,還有教育,難道林家和賈府會教育賈寶玉和林黛玉反對八股?不可能。賈寶玉和林黛玉為何反對八股厭惡八股?原因何在,有人想過嗎?

我想說的是,通過對林黛玉和弟弟是否一母同胞以及林黛玉之前怎麼沒到過外婆家等「無聊可笑」的問題的研究,我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原因,一個很容易就被忽視但確實存在的原因。

今天先說林黛玉,其實,林黛玉深深反感和厭惡八股科舉,只有一個原因,因為自小早慧的林黛玉,目睹了自己的家庭,一個父母恩愛,子女乖巧,原本和睦幸福的家庭是怎樣被科舉摧殘而變成支離破碎的。

首先,通過小說的敘述,我們知道,林黛玉家,也就是林如海家,是列侯出身,世襲三代,至如海之父,皇帝恩寵,又加襲了一代,林如海這一代,只能從科舉出身入仕了。

第二,我們還知道,賈敏死後一年,林黛玉五歲,林如海已經四十歲了,而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也算是個成功人物了。但仔細算算,其間的辛酸有誰知道?

一般大的科舉考試,三年一試,即便就算林如海四十的時候已經開始了下一屆的科舉考試,林如海中探花的時間也就是五六年前,也就是林如海三十四歲左右,而且,可以判定,也就是在林如海中了探花之後,林如海和賈敏夫婦才要的孩子,就是頭胎的林黛玉,時間剛好對上。

第三,在此之前呢?林如海走科舉之路,就必須從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麼一步一步的走來,也就是說,在林如海三十四歲之前,他走過了童生、秀才和舉人之路,然後在三十四歲左右進士中的探花。

第四,賈敏不可能三十多歲才嫁的林如海,也不可能是續弦。小說里說了,賈敏是林如海的「嫡妻」,嫡妻就是原配結髮妻子的意思,那麼,林如海應該是在十八九歲二十歲的時候,經過有侯爵爵位的父親和有國公之爵位的賈敏的父親賈代善首肯同意,娶的賈敏,賈府一等一尊貴的千金小姐。

第五,這小夫妻倆,門第高貴,鐘鳴鼎食,郎才女貌,才情契合,原本是多麼幸福的一對。但是,振興家族的使命壓迫著林如海和賈敏,林如海是第五代,不能世襲爵位了,只能科舉考試了,因此,這小夫妻兩,為了重振林家的地位,也為了對得起賈府乘龍快婿的名聲,只能默默的發奮讀書,參加科舉考試,這一考,就至少是十四年,不要孩子,沒有享樂,只有苦讀,林如海苦讀,賈敏伴讀,一步步從童生到探花,全國第三名,其間的辛酸和甘苦,有誰知道?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當時,風華正茂的林如海和美麗絕倫的賈敏是怎樣的互相鼓勵堅持,苦讀,發誓要出人頭地的。

第六,終於,這夫妻兩在苦讀伴讀十四年之後,如願以償,中得探花,林如海也做得高官了,但是,歲月蹉跎,耽誤了,更或者,林如海和賈敏的青春、精力和激情,已經被漫漫十四年的科舉之路消耗殆盡了,他們成功了,但是他們年紀也大了,身體也垮了,這個時候要的孩子,包括林黛玉,包括林黛玉的小弟弟,都無一例外的是「先天不足」,而更令人悲痛的是,林黛玉的小弟弟還因為先天不足在三歲的時候死去了。賈敏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她的原本就因為伴讀而消耗的生命在經歷了高齡生產和喪子之痛後終於支撐不住了,死了。

第七,就這樣,一個原本應該是天作之合美滿幸福的家庭,破碎了。兒子早夭,母親早逝,林黛玉被外婆接走,父女分離,而萬念俱灰的林如海也不久就去世了。

第八,這個家庭,原本一直苦苦追求的科舉功名,為之不惜拋棄一切,結果呢?功名得到了,但沒有得到幸福,得到的,卻是為科舉功名付出後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可悲可嘆!

所以,我們體會林如海和女兒告別時的一番話「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午母親教養,下午姊妹兄弟扶持」時,是不是能夠體會林如海對妻子賈敏的深情,對女兒兒子的愧疚?這裡的批語好極,說的是「可憐!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是呀,這難道不是為科舉所害的林黛玉一家的血淚史。如果不是為科舉為功名,林家完全可以幸福美滿,衣食無憂的呀。

所以,當早慧的林黛玉目睹這一切,知道父母為什麼這樣憔悴?這麼晚才要孩子?以及弟弟的羸弱與早夭,以及母親的痛苦與病勢,以及與父親的生離死別,當聰慧的林黛玉看到這一切,都是拜科舉所賜,都是父母為了功名瘋狂追求科舉所致,林黛玉會有怎樣痛徹心扉的感受?她還會贊同科舉嗎?還會羨慕功名嗎?不會了,因為她從自己家庭的切身之痛看到,科舉功名和美滿幸福無關,毫無關係。

因此,她極力贊同賈寶玉對科舉八股的反感,從來不主張賈寶玉拚命去科舉,也就變得非常好理解了。這就是林黛玉理解和支持賈寶玉不走科舉八股之路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教訓,是用她的父母兄弟的生命換來的。

曹雪芹對科舉制度的控訴和批判,可謂犀利,可謂深隱,可謂徹底!785、賈寶玉為啥對科舉八股深惡痛絕

關於上一篇文章《林黛玉一家其實深受科舉之害》,因為和此篇密切相連,因此有些話不得不說。有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林如海賈敏再怎麼在意科舉功名仕途,也不會不要孩子。這話對,可我沒說林如海賈敏不要孩子呀,只是說為了科舉功名仕途,他們耽誤了二十幾歲年輕時候要孩子了。又有人甚至說那個時候避孕措施很不給力,懷孕係數很高,這話也對。但千萬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其實在那個時代,皇宮之內,已經有用穴位控制是否懷孕的技術了,普通老百姓肯定沒有權利享用這種技術,但林家和賈府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小夫妻兩目標一致,一定要取得功名,出人頭地再要孩子二者兼顧呢?可不可以這樣?我覺得可以,人家的選擇即使在那個時代也沒什麼過錯。還有一點,我告訴大家,古代科舉考試,尤其是參加鄉試或者進京趕考,即便林家再有錢,限於交通不便,一個來回一兩年也是有可能的,這就意味著夫妻的別離。林如海從童生到探花,要參加多少次科舉考試,要準備多少時間?出去多少時間?計算過沒有?一般古人為了備考,都是要獨院獨居苦讀的,然後參加考試,一別數月甚至一年半載,你說這夫妻兩有幾天相聚?相聚了又有幾天放鬆的?

當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我待會會說到。

另外,關於林黛玉的反思問題,更可笑了。也許是,五歲的孩子不會反思,但是,林黛玉會不會長大?長大了會不會對自己家庭的不幸進行反思?我想應該會吧。反思些什麼?會不會想爹媽怎麼三十多歲才要我和弟弟?那個時候三十多歲要孩子很稀奇的。會不會想爹爹中了探花,怎麼不快樂?媽媽為什麼那麼憔悴?付出了多少?媽媽快樂嗎?探花或者巡鹽御史給林家帶來了什麼?會不會想?如果會想?林黛玉會得出個什麼結論來?

至於,為什麼林黛玉反對科舉?是因為林黛玉生性高雅洒脫的解釋,我覺的可笑!在邏輯學上,有一種偽邏輯,叫循環解釋。為什麼她很漂亮?因為她很美麗。是不是可笑?這有什麼兩樣?林黛玉反對科舉?是因為她的生性洒脫,是因為她的審美意識。那我要問了,林黛玉所受的家庭教育,她的審美意識為何會是反對科舉的?她的反對科舉的審美意識是怎麼形成的?是她老爹老媽教的?還是她在反思家庭的不幸中逐步形成的?我覺的是後者。我歷來認為,一個人的思想認識的重大轉變必然是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和傷慟,不是輕飄飄幾句循環解釋就可以掩蓋過去的。

好了,說了那麼多廢話,其實不廢。為什麼?因為這些疑問,和我今天要說的賈寶玉為何反感科舉八股是相通的,有些問題是可以舉一反三的。

同樣的問題,賈寶玉為啥對科舉八股深惡痛絕?是因為什麼?

是不是簡單一句,是因為賈寶玉的意識形態或者性格就可以解釋的,太膚淺了,太不負責任了。固然,正如賈政所說,賈寶玉的反科舉反八股,和他讀的一些「歪書」有關係,這一點,林黛玉也是,但這只是一個外因,是一個催化劑,不是內因。我前面說過了,一個人的思想的重大轉變,絕對是遭遇或者目睹了一次對於他本人來說是重大打擊的事件,加之一些外因,才會發生變化的。因為無論林家還是賈府,對林黛玉的教育也好,對賈寶玉教育也好,絕不會是反科舉反八股的。

那麼,如果說是家庭的不幸促使林黛玉思考,從而對科舉功名有了新的深刻的甚至叛逆的認識,那麼,又是什麼促使賈寶玉發生了相同的轉變的呢?

我以為,是賈寶玉哥哥賈珠的早夭。小說第二回,是這樣寫的:

「頭胎生的公子,名喚賈珠,十四歲進學,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這短短的一句話,你以為曹雪芹要表現什麼?

第一,所謂進學,就是中了秀才。賈珠十四歲就中了秀才,了不得,可是,直到二十歲他死,也沒中舉人,其間是將近六年的時間,科舉有多難,由此可見一斑。林如海用十四年的時間由童生到探花,已經相當了不得了。很顯然,賈珠在中了秀才之後,遭遇了科舉的瓶頸,遲遲中不了舉人。

第二,好嘛,暫時中不了舉人,就先結婚嘛,要孩子嘛,賈府的想法,賈政的想法,王夫人的想法,賈珠的想法,和大家一樣,要孩子也很重要啊?結果呢?致力於科舉的苦讀,以及結婚生子消耗,雙重甚至三重壓力,消耗盡了賈珠的青春,壓垮了賈珠的生命,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就這樣死去了。請問,這跟科舉有沒有關係?當然,你要說沒關係也可以,確實,這事兒沒法較真,但公道自在人心。賈寶玉的哥哥,賈珠,其實也是被科舉八股害死的。錯不了。

而這,也就是我之前說過的,林如海和賈敏覺得既要科舉苦讀,又要生育懷孩子,精力顧不過來呀,苦不起呀,科舉苦讀已經很苦了,再懷孕生孩子,賈敏的伴讀伴不了了,非但伴不了,林如海還要分心?面對懷孕的妻子,面對嗷嗷待哺的孩子,林如海怎能安心苦讀?怎能一別數月經年的趕考?能嗎?即使能了,能心無旁騖嗎?林如海苦讀已經很累了,累不動了。這種累是發自心底的累,是類似於賈珠的累,所以,林如海和賈敏沒像賈珠李紈那樣冒險,選擇先就其一,等功成名就再及其二,其實是很明智的。但即便如此,也沒能逃過科舉的戕害。不論是賈珠的奮不顧身不知進退,還是林如海的有進有退,有所取捨,在殘酷的科舉面前,所有生命終將耗盡。

這就是曹雪芹要告訴我們的呀。

第三,是呀,我知道,又有人要說了,賈珠死的時候,賈寶玉還小呢?小屁孩一個,懂啥?是的,賈寶玉那個時候是不懂的。但是,隨著他慢慢長大,目睹寡嫂孤兒的寂寞而痛苦的生活,天性善良,天生可憐女人的賈寶玉會不會想?會不會思索?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讓哥哥早死的?

其實,賈政痛打賈寶玉以及王夫人與薛姨媽襲人的聊天中可以看出,賈珠之死,就是管的太嚴了,讀書太苦了,才出的事,所以對賈寶玉不敢再這麼嚴格了。為什麼?很明顯嘛,就是賈府也私下承認賈珠是科舉苦讀給累病累死的呀。這樣的看法,賈寶玉長大了,會不知道?會不認同?肯定是會認同的。

第四,所以,賈寶玉目睹了哥哥為科舉苦讀、為家庭負累的早死,目睹了寡嫂孤兒的可憐,感同身受,加之自己苦讀的痛楚,甚至與林黛玉交流中(千萬不要有曹雪芹沒寫到就沒有發生過這種2B想法,太弱智了)意識到姑爹姑媽的死、林家的慘狀都與科舉有關的時候,賈寶玉對科舉八股和功名利祿的虛偽和殘酷的反感和反對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第五,再說一點,在曹雪芹筆下,即使在曹雪芹看來,林黛玉和賈寶玉都是智慧過人的人,比他曹雪芹高,所以,這麼聰明的兩個人,不會看不到我們看到的,不會想不到我們想到的,只會比我們想的更透徹,看得更清楚。所以,千萬別拿你的腦子去比人家的腦子,那很2B的。儘管我承認在很多地方,你比林黛玉和賈寶玉強,強很多。

所以,這就是我的理由。哥哥賈珠的早死經歷促使賈寶玉反思科舉八股對人的生命的摧殘,反思自己的人生要怎樣度過,是像哥哥一樣還是?這個,賈寶玉做出了選擇。786、《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其實是姑蘇十二釵

今天說個小爆眼球的話題,呵呵。這完全是一條批語引起的。

第二回介紹林如海時,有這樣一句話:

「本貫姑蘇人氏」,此處有批語云:「十二釵正出之地,故用真。」

這條批語是什麼意思?

原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寫的金陵十二釵的小說人物原型,其實是在姑蘇,也就是現在的蘇州。

只不過,因為要用「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幻筆來寫,所以,曹雪芹把真實存在過的他眼中的姑蘇十二釵,硬生生移植到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來,成為了金陵十二釵。

當然,這裡面的信息還不止於此。

之前,我們說過,小說中金陵甄家對應的是曹家(參見拙文《曹雪芹家為紅樓夢甄家原型證據》),現實中的曹家確實長期在金陵生活。如此一來,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為?

曹雪芹塑造的小說中的賈府以及金陵十二釵,其實是他綜合了曹家以及在姑蘇的親戚家的姐妹情況,把二者捏合起來完成的。

難怪,小說中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林黛玉,是姑蘇人氏,妙玉是姑蘇人氏;副冊之首香菱,還是姑蘇人氏;就連賈薔採買的十二個演戲的女孩子齡官芳官等人,也是從蘇州採買的。

看來,金陵十二釵的淵源,真的跟姑蘇不一般吶。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也是自古繁華,人傑地靈,富貴溫柔之鄉,正是曹雪芹所謂「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也。

如此,倒也沒有辱沒了十二釵。787、林如海的熱烈與林黛玉的冷靜

讀至第三回,林黛玉到賈府,看到寧國府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

黛玉想:「這是外祖之長房了。」

這句話,使我想起點什麼。還是第三回,林如海對賈雨村說起賈政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二內兄名政,字存周,現任工部員外郎。其為人謙恭,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

林黛玉所謂之外祖,指的就是賈府。賈敏是賈代善的女兒,林黛玉是賈代善的外孫女,林黛玉確指賈代善和賈母為外祖父和外祖母,兼而泛指整個賈府為外祖家,所以寧國府為外祖家之長房。

小小一個林黛玉,彼時年方七歲,居然分得如此清楚,所謂內外有別也。

再來看,她老爹,堂堂的科舉探花,巡鹽御史林如海。

林如海是賈代善和賈母的女婿,是第一代榮國公賈源的孫女婿,但是,這裡,林如海用了一個非常感性的詞,稱賈源為祖父,嚴格說來,賈源只是林如海的岳祖父。

很奇妙,林如海略去了一個「岳」字,林黛玉加了一個「外」字。

這兩個字,我以為,正好反映了林如海和林黛玉父女倆的性格。

林如海雖然是侯門之後,但卻是地地道道的讀書人出身,以科舉得功名,做到高位,其骨子裡對讀書科舉、仕途功名的熱情還是在的,所以,尊榮國公賈源為「祖父」,那股子熱烈,不由得使人相信,沒有這麼巨大的熱情,這樣的侯門子,是斷斷不可能忍受科舉仕途之苦,達到如此成就的。

而她的女兒林黛玉呢?雖然此時年方七歲,卻已經是異常的冷靜了。祖父就是祖父,外祖父就是外祖父,分得異常清楚,雖然,我們看到,賈府作為林黛玉的外祖,對待林黛玉,確實是夠意思的了,從主觀方面,可以說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可是,林黛玉為什麼還是如此冷靜?

原因還是在第三回:

「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的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恥笑了去。」

這話說得雖然簡略,並沒有說賈府如何如何,但是,其間的大致情形是清楚的。

第一,彷彿是為了印證我的分析,此段話里以林黛玉的口吻再一次點題。「外祖母家」、「其家」,這都是見外的表現;

第二,一個「常聽得」已經說明賈敏生前是時常給女兒講起自己的娘家的;

第三,賈敏乃賈府嫡出的女兒,是賈代善和賈母的唯一的女兒,對賈府之了解可謂透徹,因此,很多私密的判斷,肯定是對女兒講了的。冥冥之中,賈敏彷彿知道女兒遲早是要到賈府去的,因此,先做好功課。至於是那些私密話題,曹雪芹不說,我也不說。其實,那些私密的判斷,就陸陸續續的在其後的故事中演繹出來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第三,林如海只是賈府之婿,說實在的,了解的更多是賈府的外在顯赫和聲名,更多的是仰慕,是榮幸,是倍感光榮,而作為妻子,賈敏也沒糊塗到要把那些雖然小,但卻異常可怕的複雜內幕告訴丈夫,一來自曝家醜,於她賈敏沒有任何好處,二來於林如海也沒有任何好處,三來於賈府與林家的關係也沒有任何好處。因此,賈敏限於妻子的角色是不可能把一些很私密的關於賈府的話題告訴丈夫的;

第四,但是,女兒卻不同了,一是都是女性,母女同心,二是賈敏可能要培養女兒將來在權貴大戶人家的生存經驗,三是感覺到自己身體不行,恐不久於人世,以對丈夫林如海的了解,以及賈母書信往來的意思,判斷出孤女只有依傍外祖之家的極大可能,所以,如實相告,給女兒打個預防針。

如此種種,皆是在面對賈府時,林如海熱烈,林黛玉冷靜的細如髮絲的原因。而從中,我們當可以看出了些賈敏的風采,那種睿智,那種縝密,那種苦心,那種清醒,不是有這樣敏睿的母親,又那來林黛玉這樣聰慧的女兒?不是這樣敏睿的女兒,賈母又怎會愛如珍寶,舍之不得?不是這樣處處展示出母親氣質的外孫女,賈母又怎會心肝寶貝的至死不渝呢?

而這其中,我們又是否可以窺見賈母年輕時的氣質來?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吧?賈母為何對賈敏、林黛玉如此看重?因為,如果說在賈母看來,賈寶玉身上,流淌的是兩代榮國公賈源和賈代善的血液,因為賈母和張道士都說過,賈寶玉和他爺爺也就是賈代善最像了,那麼,賈母這一血統的延續者,就是賈敏和林黛玉。賈母愛賈敏愛林黛玉,就是愛自己,反之亦然。

而讓賈寶玉和林黛玉結合,在賈母看來,難道不是新一代版本的賈代善和賈母夫妻再世的重演嗎?是的。我相信賈母內心,是有這樣隱秘的甚至是潛意識的心理的。所以,那些如高鶚一般說賈母八十回後會反水,轉而支持賈寶玉和薛寶釵的人,你們是沒有真正的讀懂賈母,讀懂賈敏,讀懂林黛玉,也沒有真正的讀懂《紅樓夢》呀。

賈母要看到的,其實是隔代之後,她和丈夫賈代善最正統最優秀的血統的繼承人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再一次結合!

無它!788、林黛玉初到賈府為啥只走偏門

這次重讀,準備回答朋友們屢屢提及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林黛玉初到賈府,為啥不進正門,進的是偏門?

第三回:

「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

我覺得,其中的原由,大致有六點。

第一,古時達官富豪之家的大門一般只是在盛大的典禮活動時才用。

這是當時的一個約定俗成。就拿《紅樓夢》來說吧。寧榮二府的大門,輕易是不會開啟的,除非是盛大的家族性的活動。比如賈妃冊封上朝接旨,比如賈妃省親,比如秦可卿、賈敬出殯,比如賈府宗廟祭祀,比如寧榮二府有封號的夫人為老太妃出行守制,比如賈探春以國禮遠嫁,比如賈母率眾媳婦清虛觀打醮等活動,一個是政治影響大,一個是活動規模大的,才會開啟大門。

這些達官富豪之家的大門,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門第身份和高貴威嚴的象徵,輕易是不能開啟的。

第二,即使賈府的主子平時出入也是走的東西角門。

賈母也好,賈赦賈政賈珍,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王熙鳳,賈寶玉賈璉賈蓉,這些主子,即便是平時進出府邸,也是走的偏門,而不會大張旗鼓的開啟正門。

第三,林黛玉乃賈府至親,三代之內的血親,賈府視之為一家人也未為不可,這也是不見外的意思。很明顯的例子,薛姨媽家舉家搬遷進京,到的賈府,也沒有走正門。

第四,反之,如果大張旗鼓的開啟正門迎接,一是不合禮制,二是恐林黛玉承受不起。小說中賈母屢屢提及,不能太過於金貴了賈寶玉,沖了反而不好,會折陽壽,要隨意些甚至卑賤些。這裡也有這個意思。

第五,林黛玉還是未成年人,是賈府的孫輩,是小輩,賈府雖然重視和疼愛林黛玉,但老幼尊卑還是要講的。林黛玉初見賈母,尚未行禮,賈母已經急不可耐的跑出來摟著哭,已經是相當大的不顧及禮節了,已經給足林黛玉面子了,這個以後我還會說到。

第六,林黛玉還是服喪守孝之人,凡事不宜鋪張。

如此種種,都讓賈府隆重遠道接來、賈母疼愛無比的林黛玉初到賈府,不進正門,而進西邊的角門,顯得妥帖而恰當,並沒有什麼不妥。這也絲毫不代表賈府對林黛玉輕視和不待見。相反,我們看見了,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其實堪比其母賈敏在賈府時的地位。789、林黛玉進賈府為何不走東角門而走西角門

本以為問題已經解決。林黛玉初到賈府,為何不進正門而走偏門(參見拙文《林黛玉初到賈府為啥只走偏門?》)。不想,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又有人問了,榮國府正門之兩側,有東角門和西角門,一般東為貴,為何不走東角門?呵呵呵,我只能佩服,這些朋友的嚴謹,其實勝過古人了。

首先,作為角門來說,說穿了就日常起居進進出出的方便之門,這東角門和西角門,只是位置方位的問題了,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了,怎麼方便怎麼走,沒那麼多講究。

其次,林黛玉進榮國府走西角門是順勢而為。

小說第三回說了的:

「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

一條街市,寧國府在東,榮國府在西,這個是有尊卑之分的,寧國公是兄,榮國公是弟,所以建造寧榮二府的時候,兄長優先,佔據東方,兄弟居次,佔據西位。林黛玉自東向西而來,順勢從西角門進,合情合理,何必還要經過正門,然後到東角門,再進去呢?喜歡繞路?

第三,最重要的,大家沒有好好研究榮國府的起居構造特點,林黛玉進西角門是為榮國府的獨特構造決定的。

其實第三回也說了的,西角門進去,住的是賈母、賈政王夫人、賈璉王熙鳳、李紈賈蘭、賈寶玉和賈迎春、探春和惜春,還有榮國府的後花園。而東角門那邊,說實話,其實是賈赦住所。看原文吧:

「方駕上騾馬,亦出了西角門,往東,過了榮府正門,便入一黑油大門中,至儀門前方下來......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榮府中之花園隔斷過來的。」

也就是說,賈赦的居所,是於榮府隔斷出來的,從賈赦那裡到榮府,要出東邊的黑油大門,過正門,再從西角門入,反之亦然。這樣來看的話,東角門,很可能是通向賈赦之居所的。即便不是如此,那榮國府的東角門因為賈赦居所的隔斷,也就是個沒有多大意義的便道了,不通向任何人的住處,很可能一進去就是榮府花園,林黛玉沒必要從東角門進去,進去找誰?

這樣一來,我以為,已經把問題說清楚了。林黛玉初到榮國府,走的西角門,只是一個合符日常生活情理的小細節,不涉及賈府對林黛玉的任何態度和傾向。

《紅樓夢》的很多問題,其實答案就在小說里,曹雪芹貌似隨意,其實沒有任何紕漏,都是說得通的,關鍵的是,我們要勤讀,善思。790、林黛玉進西角門到底繞嘴 有人說我方位搞錯了。林黛玉自西向東而行,自然先過東角門,正門,然後進的西角門,我的所謂順勢而為,先到的西角門,就進西角門是錯的(參見拙文《黛玉進府為何不走東角門走西角門》)。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們知道,一般來講,左西右東,上北下南,是對的。但具體到某個位置,就要另行確定了。

我們來看林黛玉從街上到榮國府的情形。

第三回:

「又行半日,忽見街北蹲者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這是寧國府的方位。如圖: 北

西東角門榮國府西角門東角門 寧國府西角門東

街道 林黛玉一行

這樣一來,我想就清楚了吧?

第一,大的方位是,這條街是東西橫向大街,林黛玉自東向西在街上行走,寧國府和榮國府在街道的北邊,實際上也就是面南背北;

第二,對於整個街道的方位來說,沒錯的,寧國府在東,榮國府在西。但是,站在寧國府和榮國府的角度,以正門面向南方為準,他們的大門的兩邊的東西向就發生變化了,這個時候,他們的左西右東,與面向北方的左西右東就剛好反過來了。

所以,林黛玉按照大街的方位,自東向西行,經過面南背北的寧榮二府,首先經過的,就是西角門。

不知道我的解釋,把問題說清楚了沒有?
推薦閱讀:

心裡住著一個粗壯的漢子
隨筆丨聖誕節總是為了某個人
包世臣《竹西藝集圖記》所集十八人小識
枕草子:日本隨筆文學之源頭 | 一日一書
隨筆(三)

TAG: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