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旋態宇宙模型與《易經》

星旋態宇宙模型與《易經》

讀者對《易經》不會陌生,甚至有所研究。在中國,它被稱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之首;在世界,它被稱為三大經典(聖經、吠陀經、易經)之最。《易經》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世界文明的源頭活水之一。

據史書、史料中的文字記載,《易經》在上古時代有過三種傳本:伏羲的《周易》、神農的《連山易》、黃帝的《歸藏易》。令人遺憾的是《連山易》、《歸藏易》的原貌近乎失傳,故《周易》才是流傳至今的易學典籍。

《周易》包括兩大組成部分:由八經卦、六十四別卦、三百八十四爻組成的符號系統,加上卦辭和爻辭的簡要說明構成了第一部分 ——《易經》。另一部分是闡述卦辭和爻辭的文字系統,即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故稱「十翼」,統稱為《易傳》。

《易經》與《易傳》不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也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著作。尤其對《周易》經、傳的研究,從先秦至清末大約有3400多位儒道佛三家學者作過著述,加上現代國內外學者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已形成一個龐大的「易學」文庫。

值得一提的是,《周易》一書,從漢代開始直稱《易經》,因被列入儒家經典「五經」之首。隨著漢儒經學的確立,《易經》被奉為儒家的經典,但先秦《周易》實際上屬於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經典。近代以來,易學早已「熱」出了國門,由東半球「熱」到了西半球,這一罕見現象絕非偶然。

有學術研究就會有學術爭鳴,就會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觀點。因此,我們對《周易》的成書時代和創作者是誰等等問題,只採用一家之說,對不同的觀點不作介紹。換言之,我們只能圍繞本書的主題,在易學叢林中搜索與星旋態宇宙模型相關的主要信息。

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足見,伏羲創造八卦已經載入了史冊,具有權威性。按《乾鑿度》所言:「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便有了「人更三聖」成《周易》的傳統易學觀點。三聖乃是:伏羲、文王和孔子。

然《易正義》解釋:「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這就是說,伏羲始作先天八卦,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位聖賢的演繹和整理,使得《周易》一書最後定型。我們採用這一說法。

《易經》成書,始於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初期。伏羲依據《河圖》畫出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姬昌依據《洛書》畫出了後天八卦,進而演繹成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周公姬旦(文王的第四子)作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合成《易經》。

《易傳》成書,由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始作,並由他的學生及再傳弟子增添完善而成「十翼」,由經、傳合成了如今廣為流傳的《周易》一書。請注意,狹義地說,《易經》是指《周易》的經文部分;廣義地說,是指「上古三易」或者直指《周易》。書名中的「周」字,並非表示周朝的意思,而是指宇宙大化流遷、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周期性。其「易」字,則是指萬事萬物陰陽交感、形式流變的動態反對稱性。

此刻,要涉及到一個評論了幾個世紀的老問題:《周易》究竟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我們應給予它一個歷史的定位:《周易》是人類文明歷史中第一部最系統的包羅萬象的「宇宙學」專著。也就是說,它是一部中國古代的象數科學書籍。

為什麼要給予這麼高的評價呢?因為,作為宇宙學它絲毫不比現代宇宙學遜色。比如,現代宇宙學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用它解釋宇宙的物質行為並預言宇宙的未來。《周易》則提出了雙螺旋反對稱的「太極宇宙」模型,它不僅能解釋宇宙的物質行為和預言宇宙的未來,而且能解釋和預言人生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與發展。顯然,它有更勝一籌的一面。

然奧妙在於,周易宇宙學乃是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原始宗教學三位一體的大科學;現代宇宙學則是從形上哲學、基督教神學中分離出來,獨立發展的純物質科學。我們用「博大」兩個字來概括東方象數科學的成就,再用「精深」兩個字來概括西方現代科學的成就,以彰顯「博大與精深」的對立互補性。事實上世界文明在對立碰撞、互補兼容的軌道上走過了許多世紀,一個博大精深的地球文明,永遠是人類的共同嚮往。

《易·繫辭》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孔子述聖人之道而預期未來,人們務必從四個層面去重新發現、運用易道。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驗證,孔子確實有先見之明!

以言者,發現《周易》是哲學、歷史書籍;以動者,發現《周易》是軍事、決策書籍;以制器者,發現《周易》是科學、技術書籍;以卜筮者,發現《周易》是占卜、預測書籍。當然,發現與運用是兩回事。從某個層面或是多層面發現並運用易道者,並不乏其人,有古代的聖賢和智者,有現代的偉人和學者。現搜索部分信息引以為證:

中國古代的易學家們普遍認為,《周易》是一部神聖的、內容無所不包的(科學、人文、藝術)大一統的萬世經典,譽為群經之首。唐太宗時期,宰相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可見《易經》是治國安民的大學問。

無獨有偶,日本明治維新時的組閣原則提出—— 不知《易》者,不得入閣。足見易學對東方世界的影響之深。

易學家李景春認為:「《周易》不僅是中國古代一部最早的有系統的哲學著作,而且也是在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統的哲學著作之一」(《周易哲學及其辯證法因素》)。

易學家黃壽祺說:「冠居群經之首的《周易》,是我國古代現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學專著」(《周易譯註》)。

史學家郭沫若在《周易之製作時代》中指出:「從《易》的純粹的思想上說,它之強調著變化而透闢地採取著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在中國的思想史上的確是一大進步。」他還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說:「《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Hegel 1770~1831)的《哲學史講演錄》指出:「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黑格爾在其自傳中還提到,他所創造的正反合辯證邏輯定律正是得自《易經》的啟發。

近代學者章太炎認為:《易經》講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並以此觀點解釋了前十二卦。

近代史學家胡樸安說:「自《屯》卦至《離》卦,為蒙昧時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過》一卦,為周初文、武、成時代之史」(《周易古史觀》)。

黎子耀先生說:「《周易》是一部奴婢起義史」。

李平心先生說:「《周易》基本上是用諧隱文體和卜筮外形寫成的一部特殊史書」。

古代的軍事家們都是運用易道的大師,姜子牙、鬼谷子、孫武、孫臏、吳起、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為其中之著名者。《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乃流傳千古的軍事謀略書。

一代偉人毛澤東(1893~1976)有極其深厚的易學功底,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發展了馬列主義並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西方先進思想與東方易學精華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說:「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此「一陰一陽之謂道」正是《周易》的精華所在。

據易學家邵偉華、凌志軒等人的研究,毛澤東同志不僅在理論上應用《周易》,而且在整個戰略決策上也採用了《易經》八卦的軍事謀略。從二萬五千里長征至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毛澤東同志千方百計地把「開門」和「生門」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與八卦布陣的規律完全一致。

孫中山(1866~1925)先生看到了《周易》的科學性,他指出:「昴始之時,太極(此用以譯西名以太也),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期也」(《孫文學說》)。

1701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G.W.Leibniz 1646~1716)收到在北京傳教的法國人白晉(Joachim Bou-vet 1656~1730)神父寄來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和方點陣圖。他發現,六十四卦的陰爻和陽爻與0和1對應,《易經》符號系統與「二進位」數學完全一致。萊布尼茨驚嘆道:「易圖是流傳於宇宙間科學之最古老的紀念物。伏羲是古代的君中王,世界知名的哲學家。並且是中華帝國和東洋科學的創造者」。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n 1900~1995)盛讚中國《易經》八卦的科學性,他說:「八卦是東方科技史上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關於萊布尼茲的二進位數學與伏羲八卦的關係問題,他說:「我們看到他的關於代數語言或數學語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國的影響,正如同《易經》的排列系預示二進位一樣」(《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萊布尼茲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論中國哲學》中,說到二進位數學受益於伏羲八卦圖的啟發。

比利時籍華人沈宜甲先生指出,《周易》象數學含有「排列組合法、二進法、十進法、自乘法、三次方程式或然法、極大、極小法、極合適法,無數之固定率、周期率、級數……」等(《科學無玄的周易》)。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論《孔子研究》時,明確提出:「周易哲學可以稱為宇宙代數學」。

1949年,榮格先生為英文版《易經》撰寫的序文稱:「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易經》」。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因提出「互補學說」,描述粒子性與波動性對立互補的關係,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選擇了《易經》太極圖來表達「互補」思想,並且用太極圖作為族徽圖案,還把它印在自己的衣袖上。

質樸性原理的倡導者、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惠勒指出:「陰陽太極圖是並協原理的一個最好標誌」。

諾貝爾獎得主普里高津卓有洞見地說:「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側重研究整體性的自發性,研究協調協和……可逆與不可逆,對稱與非對稱,確定論與不確定論,有序與混沌等都無法在機械論中容納,但在《周易》中得到了自然合理的解釋」。

1940年,巴黎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劉子華,其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學》稱:太陽系存在第十顆行星。他按八卦原理推測和計算,預言40年後人類可以觀測到這顆行星。1987年7月美國國家宇航局宣布:發現了第十顆行星。

1973年,德國學者M.申伯格最先發現,64個DNA遺傳密碼與《易經》六十四卦相對應,並繪製出對應圖。

中國科學家進一步發現了四種鹼基與四象的對應關係,排列出新的對應圖。其中,秦新華女士的研究成果獲得比利時太極科學研究院頒發的「太極科學金獎」。

田新亞先生將八族比擬八卦並按先天八卦方位排列元素,得出圓形化學元素周期表。鄭軍先生按「太極太玄結構」排列元素周期表,展現了元素螺旋排列的三維圖象。

英國漢學家克利斯朵夫·巴克特(Christopher Markert)在其《易經—— 第一號成功預測》中說:「當代科學也發現了我們世界的缺陷,並且他們還發現《易經》中的許多真理同最新的科學理論萬般巧合」。

雷潔瓊副委員長指出:「在新世起之交的歷史時刻,科學地理解和研究《周易》,對於我們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包括各種人際關係、社區關係、民族關係、國際關係,都有重要意義」(1997年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究會上的講話)。

易學家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說:「《周易》古經是因古人迷信而產生的一部筮書。筮就是算卦」。

易學家李鏡池的《周易探源》指出:「《周易》本來是一部占書,這一點已無疑意,《左傳·國語》可做證據」。

當代易學家劉大鈞先生認為:「因為歸根到底,《周易》是一部筮書」(《周易概論》)。

當代新儒家、美籍華裔學者成中英先生認為,「《周易》是生命的學問,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價值的源泉。《周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

當代新道家、自然科學史研究員董光璧指出,自春秋戰國以來「善為易者不佔」成為學術主流,「占而不言學理者成為流落民間的算命術。精英易學所開創的易學世界使《周易》不再只是一本占筮的書,也被作為哲理的書、道德的書、歷史的書和科學的書進行研究」(《世界易學和易學世界》)。

儘管孔子把「卜筮」之道排在易道的第四位,但在民族虛無主義者的眼裡,它就是第一位,代表了《周易》的全部—— 封建迷信、偽科學。他們絕對不考慮易道的全息規律性是否可以滿足「卜筮」的預測性。

對於預測學略知一二者大有人在,真正精於此道者乃是鳳毛麟角。古代預測家一般是指:梓慎、鬼谷子、鄒衍、諸葛亮、管輅、郭璞、陶弘景、李淳風、袁天綱、陳摶、邵雍、張鐵冠、劉伯溫、張三丰。例如,唐代太史令李淳風(公元604~672),著有預測千年時事變化的奇書《推背圖》;北宋時期的邵雍(公元1011~1077)作過一部《皇極經世》,預言和推演宇宙與人類的演化規律—— 十二萬年周期性螺旋變動。當代預測家邵偉華(邵雍的第29代孫),被新加坡授予「易壇泰斗」稱號。

以上信息印證了孔子的預言。我們再聽一聽,科學權威人士向全人類發出的呼籲。1988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的宣言稱: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

頭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什麼呢?當然是易道的智慧,是運用易道的學問。21世紀向中國人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須認準《周易》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進而發現易道智慧的結晶。使之造福於中國、造福於世界。

我們之所以稱《周易》是「宇宙學」專著,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以象含數」的太極宇宙模型,揭示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作用—— 雙螺旋運動與演化。

下面,我們來搜索和分析《河圖》與先天八卦、《洛書》與後天八卦中的重要信息。什麼是《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要研究易道,必須弄明白這些最基礎的問題。不然的話,就會「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隨著東北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西安半坡遺址、四川金沙遺址、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遺址的相繼發掘。證明7000多年以前就有了八卦符號,中國文明史比文字記載的「上下五千年」要早得多,應該上溯到一萬年以前。

《河圖》與《洛書》是中華文明的上古源頭,或者說中華文明根在河洛。由於河洛誕生在還沒有出現文字的遠古時代,是誰創造和發明了河圖與洛書?人們無從得知。雖說它們的起源無法考證,卻有著神奇美麗的傳說,《易·繫辭》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八卦的記載。

相傳在伏羲時代,一匹龍馬從黃河躍出,馬背上負有黑白圈點圖形,此圖稱為「河圖」。在河南孟津縣,還保存有歷史上所建造的「龍馬負圖寺」。相傳在大禹時代,一隻神龜從洛水浮出,龜背上刻有黑白圈點圖形,此圖就是流傳至今的「洛書」。河南洛寧縣長水建有「洛出書處」古碑。

《河圖》與《洛書》都是沒有文字說明的「奇書」,僅僅只有黑白圈點「數」的排列。然而,伏羲和文王分別破譯了這兩部奇書的奧秘,從而創造了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

遺憾的是,由河洛變換到八卦這一步是如何走出的?今人不得而知。是伏羲和文王沒有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公諸於眾呢,還是前人已遺失了這份寶貴的資料呢?正是這一懸而未決的歷史公案,造成了令人驚訝的兩種後果:一是否定《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的上古源頭,稱《河圖》、《洛書》是北宋道士陳摶玩弄的把戲。二是肯定《河圖》、《洛書》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根源,稱《易經》是一部破譯不盡的天書。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是易學疑古派的先驅,在河洛問題上他第一個提出質疑:河出圖、洛出書,古之偽言不足信。北宋文學家蘇軾不贊成這種觀點,他說:「夫《河圖》、《洛書》,其詳不可得而聞矣。然著於《易》,見於《論語》,不可誣也。」南宋儒學大師朱熹指出:「夫以《河圖》、《洛書》為不足信,自歐陽公以來,已有此說。然終無奈《顧命》、《繫辭》、《論語》皆有是言,而諸儒所傳二圖之數,雖有交互,而無乘戾,順數逆推,縱橫曲直皆明法,不可得而破除也。」

自歐陽修之後,南宋薛季宜、葉適,元明清三代陳應潤、劉濂、顧亭林、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胡渭等,這些學者都是否定《河圖》、《洛書》的。自陳摶之後,北宋劉牧、邵雍、周敦頤及蘇軾和王安石,南宋朱震、蔡元定、邵伯溫、朱熹,元明清三代胡一桂、吳澄、李光地、胡熙、江永、杭辛齋等,這些學者都是肯定《河圖》、《洛書》的。在河洛問題上,對立觀點的激烈爭論持續了幾個朝代。以至於從清末到現在,河洛問題已爭論了上千年仍未平息,堪稱易學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

可以說,論戰的雙方都無法回答一個實質問題—— 河洛變換到八卦這一步是如何走出的?這是千年之爭的易學背景。疑古派否定河洛,迴避了實質問題;圖書派肯定河洛,必然面對實質問題。但要解釋「這一步」並非易事,朱熹也為之困惑,他曾感嘆道:「《河圖》、《洛書》於八卦九章不相著,未知如何?則固自疑卦與數,不相比附,雖強為紐合,終不安於心也。」

由此可見,一代又一代的易學家在破譯《周易》的經文部分《易經》的奧秘時,遇到了難題—— 八卦之象與河洛之數的對應關係問題。而實質問題是:河洛是如何變換到八卦的?

我們也要面對這個難題。幸運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已取得了新進展。在解讀《周易》時,我們把握了一個原則:尊重伏羲和文王的原創精神,揣摩他們的變換思路及其方法,從而確定這部天書的本意。

我們獲得的結論是:《河圖》與《洛書》是宇宙數學模型,前者是完整宇宙本體模型、後者是分形宇宙應用模型。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是宇宙象數模型,前者是從地球的角度探索宇宙、後者是從宇宙的角度探索地球。所謂「象數」,是指以抽象的爻象結構來包容河洛的數學結構。河洛變換到八卦這一步,關鍵在於象與數的結合和觀察角度的變換。

河洛變換到八卦這一步,完全符合易學傳統理論:《河圖》與先天八卦為體,講對待;《洛書》與後天八卦為用,講流行;體與用的關係根在河洛。河圖是宇宙數學本體模型—— 假定觀察者從軸向看到的左右反對稱的全宇宙,故謂體。洛書是宇宙數學應用模型—— 假定觀察者從徑向看到的前後重疊的半個宇宙,且意識到被遮擋的另一半宇宙,故謂用。

對待與流行是體與用的延伸,直指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深層聯繫:一分為二,乃左右反對稱的兩半宇宙,以至於萬事萬物的對待(一陰一陽之道),都服從太極二分律;合二為一,乃太極雙螺旋的結構秩序,以至於萬事萬物的流行(形式流變),都服從太極二合律。換言之,對待與流行的內在規律,乃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高度統一;先天隱秩序結構的自洽統一為本,後天顯秩序結構的自覺統一為用。

地球所處的位置對於宇宙本體而言,具有時空相對性。伏羲在創造先天八卦圖時,已考慮到時空的相對性問題。他先將河圖數學模型展開,然後變換成—— 人類從地球的視角全面考察宇宙的象數模型。文王也是先將洛書數學模型展開,使象數結合,然後變換成—— 從地球以外看地球的象數模型。

於是,河洛之數與八卦之象相互之間已融為一體。先天八卦立足於自然本體,本天道以立人道,定天地乾坤之上下;後天八卦立足於人事萬象,應天文以立人文,定南北離坎之方向。先天八卦講對待—— 使人們知道地球與人從何而來;後天八卦乾坤顛倒講流行—— 使人們明白地球與人往何處去。

於是,河洛之數與八卦之象相互之間已融為一體。先天八卦立足於自然本體,本天道以立人道,定天地乾坤之上下;後天八卦立足於人事萬象,應天文以立人文,定南北離坎之方向。先天八卦講對待——使人們知道地球與人從何而來;後天八卦乾坤顛倒講流行——使人們明白地球與人往何處去。

上圖(圖1-15)是中國古代的《河圖》模樣,它以黑白圈點之「數」構建了宇宙數學本體模型。伏羲反覆研究河圖,深入實際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獲得靈感,最終悟出這部無字奇書的真諦。他剖析了河圖的數學結構後,將天地人間萬物之象與數聯姻,創造了「以象含數」的先天八卦——太極宇宙模型。伏羲的創造性思維和模型變換謀略,可歸納為四個要點,讓我們藉助圖形(圖1-16)來逐次解讀。

馮友蘭先生說過:周易哲學是宇宙代數學。陰陽符號就是一隻只的「空套子」,任何事件都可以套進去。在我們看來,這是因為《河圖》事先已提供了宇宙的天然數學結構。因此,請讀者多留意圖1-16中的無極=太極、兩儀(陰、陽)、四象(太陰、少陽、少陰、太陽)、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是否包容了圖1-15中的1~10個河圖本數。

(1)宇宙呈現太極八卦狀態

如圖所示,無極而太極,太極分陰陽。河圖數學結構隱含著太極的陰儀和陽儀:1~10個河圖本數中,有1、3、5、7、9五組奇數白圈,有2、4、6、8、10五組偶數黑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1和2是奇偶數的起點,故此伏羲便以一橫爻「—」象徵太極的陽儀,以兩斷爻「––」象徵太極的陰儀。依此推演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太極宇宙模型。

太極宇宙是陰陽兩儀(5奇、5偶)組成的對稱性結構,具有一分為二地無限可分,陰陽對稱性結構無法可分的全息規律。河圖本數既隱含太極、兩儀,又隱含四象、五行、八卦。

陽儀(5=1+4)二分為 —— 太陽(1)、少陰(4),

陰儀(5=3+2)二分為 —— 少陽(3)、太陰(2)。

在「太極二分律」下,由兩儀產生「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與之對應的1、4、3、2為陽奇、陰偶的屬性。在河圖外層的6、7、8、9與「四象」對應,奇數7、9為陽二象,偶數6、8為陰二象。河圖內層的1、2、3、4及中央5與五行、五方對應,1為水、2為火、3為木、4為金、5為土。即:

太陽(9)居右方為金(4),

少陰(6)居下方為水(1),

少陽(7)居上方為火(2),

太陰(8)居左方為木(3),

5與10 居中央,為土。

四象、五行、五方皆由河圖本數所隱含。《易·繫辭》依此解釋時空一體關係:「上下左右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在「太極二分律」下,由四象產生「八卦」。規律是:按四象所在四方的河圖本數而變。例如,右方的太陽象有本數9,奇數加陽爻「—」就變成了乾卦;還有本數4,偶數加陰爻「––」就變成了兌卦。依此類推則是:

太陽象二分為——乾(9)卦、兌(4)卦,

少陰象二分為——離(1)卦、震(6)卦,

少陽象二分為——巽(7)卦、坎(2)卦,

太陰象二分為——艮(3)卦、坤(8)卦。

四象二分為八卦之後的位置次序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如果也寫成阿拉伯數字,則要注意其序號與河圖本數的區別,不可混淆!

乾9、兌4、離1、震6、巽7、坎2、艮3、坤8,代表了八卦之象與河圖之數的完美結合——象數。由此而來,河圖本數的陽奇、陰偶,確定了先天八卦各卦的陰陽屬性。

(2)顯在與隱形的表裡結構

從河圖本數的排列陣容(圖1-17)來看,可以發現宇宙的表象和里象結構。所謂表象,乃是易學界常用的表述方式:從河圖本數看宇宙的顯秩序,即萬事萬物所彰顯的螺旋發展變化。所謂里象,則是跟隨伏羲的假定視角研究河圖:從河圖本數看宇宙的隱秩序結構,即萬事萬物所隱微的雙螺旋運動軌道。請注意,該圖的河圖本數是用1~10表示,並且完全符合《河圖》黑白圈點之「數」的排列陣容。

請讀者先看河圖(右)表象:5和10居宇宙天球的中央,外圍的陽氣(物質)沿1、3、7、9順時針方向運行,陰氣(物質)沿2、4、6、8順時針方向運行。這種順行的太極物質氣流,形成了S形螺線的雙旋臂表象。

再看河圖(左)里象:宇宙的一半沿9、4、1、6、5順時針方向運行;宇宙的另一半沿7、2、3、8、10逆時針方向運行;呈現對流格局。由於在表象中,奇數陽旋臂由中央5數主導,而偶數陰旋臂與中央10數相連;因此物質世界的雙旋臂必然具有自身的運行迴路——雙螺旋圈環軌道。

這意味著,正反物質系統,在閉合的雙螺旋圈環中周而復始地運動,以相互穿越來交換時空位置。從地球的角度看不到宇觀天體在時間中往回走的里象!

可見,古代「太極宇宙」學說早已涉足宇宙的隱秩序,現代科學對宇宙隱秩序的探索才剛剛起步。我們在討論宇宙的手性問題時,運用了莫比烏斯圈表示宇宙雙旋臂的運行軌道;再看河圖裡象由正、反S形螺線組成的8字圈環軌道,與莫比烏斯圈立體圖像並無二致。此兩者堪稱是人類文明的「智慧之圈」!

(3)生成數自組織的超巨系統

1、2、3、4、5是宇宙的生數,6、7、8、9、10是宇宙的成數。即:

生數1+5=6, 6是1的成數。

生數2+5=7, 7是2的成數。

生數3+5=8, 8是3的成數。

生數4+5=9, 9是4的成數。

生數5+5=10,10是5的成數。

顯然,成數是生數與中央5結合而成的,因此5被稱為生數之祖。並且,5×5=25為天數,5×6=30為地數, 5×2=10為小衍之數,5×10=50為大衍之數。這就是說,5數佔據宇宙天球的中心,主導了物質世界由生至成的循環過程!

《河圖》生數5與成數10的陰陽結合能量50,稱為「大衍之數」。易學家用其反推過去事件和預測未來事,南宋理學家朱熹(公元1130~1200)的《周易本義》稱:「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止用四十九,蓋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

物質系統離不開生、成之數的陰陽交感作用,它使得物質既具有陰陽對稱性結構,又沿著木→火→土→金→水→木,五行時空圈環軌道運行。河圖生成之數的數學法則,規範了宇宙天球五個時空方位之間,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即能量轉換與力量制約的動態平衡關係。即:

1與6在下方,為北、屬水;天1生水,地以6成之。

2與7在上方,為南、屬火;地2生火,天以7成之。

3與8在左方,為東、屬木;天3生木,地以8成之。

4與9在右方,為西、屬金;地4生金,天以9成之。

5與10在中央,中央屬土;天5生土,地以10成之。

《易·繫辭上》載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這是指:

1+3+5+7+9=25 奇數和25稱為河圖——天數,

2+4+6+8+10=30 偶數和30稱為河圖——地數,

25+30=55 奇偶數之和55稱為河圖——天地之數。

天地數理變化由5和6主導:天數1、3、5、7、9,而5居天中,為天數之主;地數2、4、6、8、10,而6居地中,為地數之主。由此而來的「太極數學」推演,古代稱「術數」。故《黃帝內經》稱「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依此闡發「五運六氣」陰陽交錯的變化機制、「10天干12地支」時空周期與節律,並成功地應用於天文、曆法、氣象、物侯和醫學之中。

上述表明,宇宙是由生成之數自組織的超巨系統。我們不作過多的闡釋,保持象數科學信息的原貌,利於讀者思考。

(4)反對稱的雙螺旋結構

前文講過,伏羲將河圖本數變換成八卦象數的操作方法,但沒有畫出一個相應的圖形來加深理解。故有必要藉助一個直觀的圖形(圖1-18),看一看變換操作之後的宇宙圖式,進而解讀宇宙反對稱的雙螺旋結構。

如圖所示,左右兩個圖式都省略了八卦符號,以突出阿拉伯數字的八卦序號,便於鏡像對照。伏羲運用了「太極二分律」變換,即「一分為二」的推演程序,首先將河圖本數展開成右邊的河圖八卦,然後取它的鏡像並順時針旋轉了90度,以此符合乾坤定位,形成左邊的先天八卦圖。在這裡,我們非常直觀地看到左右兩個圖式,是互為錯動的鏡像。這意味著,伏羲在運用空間反射對稱的同時,還兼用了空間旋轉對稱進行時空變換。人類在數千年前就有如此高超的智慧,豈不令人驚嘆!

伏羲的智慧不僅僅在於發現了時空的相對性,同時也意識到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之間的相互關係。果真如此嗎?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眾所周知,在古代「太極宇宙」理論中,宇宙與人是合一的,人與人類社會都是宇宙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妨再看一看由伏羲創立的先天八卦方點陣圖(圖1-19),它已然顯露出其中的端倪,還有可能掃清我們心中的疑惑。

讀者也許看出,這個先天八卦方點陣圖,就是河圖八卦的時空變換圖,只是將省略的八卦符號還了原。八卦符號都是由三個爻符組合成的,上爻象徵天、中爻象徵人、下爻象徵地。這足以證明伏羲充分考慮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足於天地之間的共生關係!從此,一個「天人合一」整體把握世界的「太極宇宙」模型誕生了。

先天八卦圖,形同雙魚交纏之態。左邊白魚與右邊黑魚呈現相抱之狀,且互為顛倒180度的鏡像。陰陽魚反平行相抱,散發出遠古文明的信息——宇宙是反對稱的雙螺旋結構。

雙螺旋宇宙,陰陽相反相成,互為其根。陰陽魚呈現頭大尾小,表示陰陽由漸變到質變循環不息——物極必反的回歸性,陰可以變為陽,陽也可以變為陰。

雙螺旋宇宙在反對稱運動中無限分形、在反對稱運動中回歸聚合。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二分律使得「萬物負陰而抱陽」,都是太極的全息元。反之,層層收攏合二為一,復歸無極而太極。

上述四個要點,解答了河圖變換到先天八卦的奧秘。令人興奮的是,從《易經》到《星旋態》居然驚人的一致:河圖數學模型、八卦象數模型具有陰陽對稱性,如果把電磁波結構中的電與陽對應、磁則可與陰對應;如果把攜帶力的粒子與陽對應,組成物質的粒子可以與陰對應;河圖、太極數為10,十種自然力與其對應;生數5和成數10居中起主導作用,旋動力、左旋動力與其對應;太極具有無限二分和陰陽對稱性無法可分的規律,星旋態無限可分而電磁結構無法可分與其對應……

太極宇宙認為:組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炁(炁即氣),由「太極二分律」轉化為八種類型 —— 八卦。田新亞先生將八卦比擬八族元素,發現:「如以震卦方位比擬第一族元素的話,就元素來講此族元素都是新電子層殼開始建立,在卦象上是靜極生動,陽爻初現,兩者都表示生機新發的涵義,兩相搭配,頗為理想。以卦象最完滿成熟的乾卦方位,安放第四族最穩定的元素,安排亦是合理的,最後在坤卦方位上,除第八族外,主要為零族。這些是隋性氣體,是對任何元素都不起作用的一群。這是說,八卦本身的卦德,和元素的特性,存在不謀而合的相似性」(徐道一《周易科學觀》)。

顯然,八卦不是代表八種元素,而是對物質性質高度抽象地歸類。八卦上下重疊,組合成先天六十四卦(參見下圖);其周而復始的螺旋起伏演化,揭示了萬事萬物在變化發展中的內在聯繫——一物一太極的全息律。

《周易》宇宙學的核心是「象數」科學,它以象數變化描述宇宙,而不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描述宇宙。《易·繫辭上》如是說:「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所謂象,是指用「取象比類」的研究方法,將抽象和具象統一於八卦符號系統——無限二分的雙螺旋幾何結構;所謂數,是指河洛數理——宇宙時空的數學結構及自組織規律。簡而言之:象,是物質世界(器)的抽象模擬;數,是事物演化規律(道)的信息變數。

《易·繫辭下》曰:「象也者,像也。」這是說,象,是幾何圖像。伏羲和文王創造的兩種「太極宇宙」模型,其實是不同視角的宇宙象數模型。都是以符號之象含河洛之數,揭示宇宙反對稱運動與演化的總規律,並包容分形具象的屬性和變化規律。宇宙被描述成了無窮嵌套的太極圖像——原始之氣無限二分、陰陽結構無法可分的全息系統。

這種原始之氣,古人稱之為「元氣」,相當於現代科學苦心追蹤的基本粒子或場。但「象數」科學有不同的特點:忽略「基本粒子」的具象,把握其宏觀走向——陰陽對稱運動,五行圈環運動,八卦分形、分維運動。《易·說卦》載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不僅闡明了八卦相互錯落,卻不背離陰陽交感作用,而且包含抽象與具象的統一。即:

乾 —— 天,坤 —— 地;艮 —— 山,兌 —— 澤,

震 —— 雷,巽 —— 風;坎 —— 水,離 —— 火。

《易·繫辭上》明確指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無形的陰陽周期演化;器,是有形質的載體,是道的具象,體現道的精神。一陰一陽之道,乃是宇宙的總規律;形而上的隱秩序和形而下的顯秩序,都服從一陰一陽之道的流變;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統一,則是道的最高原則。

誠如《易·繫辭下》所言:「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不難看出,對於隱秩序和顯秩序的精闢論述,只用了四個字:微與顯,隱與彰。由此可見,道是無形的陰陽交感作用及過程,又是有形載體的陰陽對稱結構、陰陽對稱運動、陰陽對稱運動軌跡!

這與星旋態宇宙的雙螺旋規律有何區別?似乎只有措詞上的歷史印記之別。我們繪製了一個對比圖形(圖1-20),藉以闡明古今宇宙模型的共性特徵。

前文述及,先天八卦的排列序號,是河圖本數展開成八卦圖時的自然次序,它規範了兩半宇宙對流與穿越的運行路線。右邊的八卦圖表明:宇宙的一半沿乾1、兌2、離3、震4陽氣逐漸消退的方向運動,為逆時針方向;而宇宙的另一半沿巽5、坎6、艮7、坤8陰氣逐漸增長的方向運動,為順時針方向。

一逆一順與陽消陰長相對應,兩半宇宙遵循陰陽消長反對稱漸變的太極運動模式。逆時針和順時針兩種方向相對運動,形成了物質世界對流運動的格局。由震4→←巽5,乾1→←坤8,則是兩半宇宙相互穿越的路徑。

換一種方式說,古人把黑色比類為陰,白色比類為陽,陰陽魚代表正、反物質世界。它們的運動軌跡,在太極圖平面上呈現沿序號的S形螺線,且與陰陽魚之間的反像S形螺線相表裡。由正、反S形組成的8字圈環,就是一個莫比烏斯圈。它是正、反物質世界周而復始地對流與穿越運動的宇宙軌道。

把兩半宇宙的對流運動與星旋態宇宙的手性比較:右圖外圍箭頭所指,順時針方向運動的物質世界與右手性完全吻合;逆時針方向運動的物質世界與左手性完全吻合!

按取象比類,右手心為陰,對應黑色陰魚;左手背為陽,對應白色陽魚。若從相反的視角而言,手性則相反。中國讀者都會明白,陰陽只是一種相對性的概念,取象比類分辨的陰陽也是相對而言的,並無絕對不變的意義。

如,女子相對於男子為陰,其左半身相對於右半身為陽,而左手心相對於左手背又為陰。給外國讀者打個比方,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中,根目錄下可建立一陰一陽兩個子目錄,子目錄下又可建立一陰一陽兩個孫目錄……它們相關但不相等。假如當初把反粒子叫做正粒子,那麼今天的正粒子只好叫做反粒子了;正如中國古人把順時針方向叫逆方向一樣。由此可見,「星旋態宇宙」與「太極宇宙」竟然萬般巧合。這意味著,星旋態這座橋的兩頭有著牢固的根基!

接下來,要討論4000多年以前的中國洛書。前面說過,伏羲和文王創造性地將河洛模型變換成八卦模型,他們以不同的觀察角度,全方位地描述我們的宇宙。那麼,文王又是如何將洛書變換成後天八卦圖的呢?我們也歸納了三個要點,逐一解讀文王的創造性思維。讀者先看一看《洛書》的模樣(圖1-21)。

如圖所示,洛書只有1~9個本數,缺少黑點10數。依照易學界的表象描述:洛書奇數呈1、3、9、7排列,表示陽氣沿順時針方向起伏運行;偶數呈2、4、8、6、排列,表示陰氣沿逆時針方向起伏運行。陰陽兩股氣流(物質)的波浪起伏運動,體現了雙螺旋交感作用。與河圖表象相比,洛書表象有逆行的特徵,此乃「河圖以順主生,洛書以逆主克」的出處。其實,宇宙雙旋臂的逆行特徵,在洛書里象中更為直觀(見圖1-23洛書八卦中兩個箭頭方向)。它是文王將洛書本數展開成的洛書八卦。

在古代,洛書本數的排列形式稱為九宮八卦。前人編有取象歌詞: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宮(見圖1-22)。

圖左所示,洛書九宮本數縱、橫、斜各向之和等於15,奇偶數之和等於45。即:

縱向,4+3+8=9+5+1=2+7+6=15

橫向,4+9+2=3+5+7=8+1+6=15

斜向,4+5+6=2+5+8=15

奇數和,1+3+5+7+9=25

偶數和,2+4+6+8=20

本數和,25+20=45

圖右所示,洛書本數與八卦對應,其象數結合之操作與河圖本數展開成八卦是一致的,故不贅述。問題在於,洛書本數為何按九宮八卦排列並缺少10數,有什麼奧妙呢?

(5)洛書是另一個視角的河圖

從邏輯上講,宇宙不會接受兩種數學模型的支配。事實正是如此,河圖是唯一的宇宙數學模型!如前所述,要有一個特定的視角——從宇宙的軸向去看宇宙;若從地球的角度(徑向)看宇宙,則產生不同的視角效果——洛書數學模型。還是用圖形(圖1-23)來說明:右邊是伏羲將河圖本數展開的河圖八卦,左邊是文王將洛書本數展開的洛書八卦。

顯而易見,河圖八卦是陰儀四卦與陽儀四卦「陰陽互抱」的動態模式,洛書八卦則是陰儀四卦與陽儀四卦「陰陽相重」的動態模式。它們確實是同一個宇宙數學模型,只不過是從軸向和徑向兩種視角觀察的結果。毫無疑問,此圖解令河圖與洛書自洽統一的深層道理明朗化了。由此看來,古人斷定「河洛一體」原本就是有根有據的。從徑向視角觀察,即從正物質世界中的地球看宇宙,反物質世界會被正物質系統不同程度地遮擋。果然,在洛書八卦的中間只有5數,而不見10數。

進而言之,古人常說的「河洛一體」具有深意:當指伏羲先天太極宇宙「本體模型」與文王后天太極宇宙「應用模型」乃是合為一體的。當然有分才有合,即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自覺統一。換句話說,本體世界與現象世界是一體的、天文與人文是一體的,但又存在本體與現象、天文與人文之間的差別。這些差別只有通過後天的自覺性變革,返回到先天的自洽性同一。故「體」與「用」相結合的種種學說,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鏈。

南宋朱熹的困惑:「《河圖》、《洛書》於八卦九章不相著,未知如何?」所指的是「卦與數,不相比附」。從上述圖文中,讀者可以看出河洛之數與八卦之象相互協調一致,並沒有絲毫「不相著」的地方。也許是由於某些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河洛變換到八卦這一步的原始資料失傳。因此,尊重伏羲和文王的原創精神,揣摩他們的變換思路及其方法,是彌補「原始資料失傳」的重要途經,進而確定《周易》這部天書的本意。

(6)先天以全為體、後天以半為用

就視角效果而言,洛書描述了半個宇宙——正物質世界。這意味著,先天八卦是以《河圖》全宇宙為體,後天八卦是以《洛書》半宇宙為用的太極宇宙模型(圖1-24)。

正因為如此,文王充分考慮到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共存關係:河圖與洛書的相對時空關係、地球與洛書半宇宙的相對時空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再一次改變了視角——從正物質世界看地球,創造了後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含五種創新理念,從中可以領略到文王的創造精神和傑出智慧。

其一,顛倒了乾坤之上下。地在上而天在下,表明是從地球以外看地球。由於視角的變換,陰陽魚之間呈S形螺線,而先天八卦圖陰陽魚之間呈反像(鏡像)S形螺線。這與「先天八卦五行主生,後天八卦五行主克」相吻合。

其二,以離、坎定上下之位。表示人(離坎象徵人)與天地齊位,人體系統、人類活動與宇宙運動相互作用。

其三,以乾卦象徵父,率長男(震)、中男(坎)、少男(艮)在下;以坤卦象徵母,率長女(兌)、中女(離)、少女(巽)在上;表明人與自然都是宇宙的組成部分。

其四,將寒來暑往四季循環之道、人事興衰沉浮之理、萬物生長化收藏之機,與北斗極星、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近天象聯繫在一起,組成「天干地支」時空網路系統。

其五,後天八卦的陰陽屬性判別不同於先天八卦。它是把一橫爻「—」計為一划,兩斷爻「––」計為二劃,依此累計每卦的劃數和,得出:奇數為陽卦,與男性對應;偶數為陰卦,與女性對應。

順便指出,易學界曾經爭論過八卦的陰陽屬性問題。有人提出要確定一個判別標準,讓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陰陽屬性統一起來。這意味著,先天和後天兩個八卦次序圖所表達的陰陽屬性並不一致,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讀者不妨先看一看「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圖」和「文王后天八卦次序圖」。

乾9、兌4、離1、震6、巽7、坎2、艮3、坤8,乃是河圖本數對於先天八卦各卦的陰陽屬性,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指定。因此與「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圖」,以白色為陽、黑色為陰相互一致。顯而易見,「文王后天八卦次序圖」完全符合以每卦的劃數和,得出奇數為陽卦,偶數為陰卦。相比之下,兩種八卦次序圖表示的陰陽屬性,有四卦是相互一致的,而離、坎、震、巽四卦的陰陽屬性剛好相反。

其實,沒有必要去爭論八卦陰陽屬性的判別問題。因為古人說得很清楚「河圖主合,洛書主分」。這意味著,河圖描述了整個宇宙,洛書描述了分形全息宇宙。與此相關,先天八卦被稱為大周天循環,而後天八卦被稱為小周天循環。

古人還說「河圖法天,洛書象地」。這也意味著,河圖是完整宇宙模型,洛書是分形宇宙模型。如是說,先天八卦是以自然為本、而後天八卦是以人為本。洛書和後天八卦所描述的正物質世界服從小周天循環,即與時空位置相一致。後天八卦講究應用與流行,即「唯變所適」地對待著,河圖和先天八卦所揭示的大周天循環的宇宙背景。

由此可見,先天和後天兩個八卦次序圖,所表達的陰陽屬性都是正確的。兩個不同層次的陰陽對稱關係,不可混為一談。有四卦相互一致,離、坎、震、巽四卦的陰陽屬性相反,屬於正常現象。兩個八卦的差異源自河洛數理,河圖天地之數55,相對洛書而言稱為天數,洛書奇偶數之和45稱為地數。河圖、洛書之數相加等於100,稱天地陰陽之全數。全數乃易學術數系統,即萬事萬物運動與演化的自然數控系統。故《黃帝內經》以漏下100刻為一晝夜(「漏刻」是古代記時器)。

(7)三才合一、後天返還先天

天、地、人稱為三才,三才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因為天廣義指宇宙,包括了天體和地體。人與天地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這不僅僅是後天八卦提出的命題,而是整個《周易》科學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後天返還先天,則是後天八卦提出的重要命題。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世界觀及方法論。由先天到後天、由後天返還先天是什麼意思呢?比方說,先天似燈塔主生、後天似航船主克,人類在生與克之間,追求人與自然的終極真理。廣義地說,由混沌的無極狀態到有序的太極狀態——宇宙在膨脹中螺旋對流;從有序的太極狀態返還混沌的無極狀態——宇宙在收縮中螺旋穿梭。也可以說,宇宙乃是一開一合的巨大混沌態,兩半宇宙在雙螺旋圈環中周而復始地運動與演化。

宇宙在發展、生命在發展,物質不增不減生生不息、精神不死不朽與天地共存。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同質、同構、同規律,遵循陰陽交感的雙螺旋運動與演化。

我們從宇宙中來,還要回到宇宙中去;這是河圖與洛書給予的啟示。那麼,如何回到宇宙中去呢?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告訴我們:要「天人合一」講對待、「唯變所適」講流行,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別無它途。誠如《易·繫辭下》所言:「《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後天八卦為人們提供返回先天的途徑是——取坎填離。意思是說,將坎卦的中爻「—」取出與離卦的中爻「––」互換,這樣離卦變成了乾卦,坎卦變成了坤卦。於是乾上而坤下,返回到了先天八卦,則可進入宇宙大周天循環!

取坎填離是應用、是流行,強調了人的參與價值。八卦每三爻的中爻象徵人、六十四卦每六爻的中間兩爻也象徵人,突出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人類要發展自己,必須與上爻天、下爻地相和諧,才能共同發展。《易經》的象數和《易傳》的義理,以符號語言和文字語言表達了共同的易學道理——宇宙與人完全出於自然的造化,遵循自然的法則。

因此說,取坎填離的意義在於:人類可以獲取自然資源建設物質文明、獲取自身資源建設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相得益彰,相互並存、協調發展……。對於個人而言,取坎填離是一項修鍊身心的小工程;對於人類而言,取坎填離則是千秋萬代的宏偉大業!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呈現諸子並起,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景象。雖然諸子百家的學說各放異彩,而她們的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無不打上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思維的烙印。例如:儒家推崇中庸之道,避開兩個極端,注重人倫道德及現世和人事與自然節奏合拍。道家主張淡泊現世名利,關注生命本身,崇尚效法自然之道、清靜無為而無不為。墨家反對不義之戰,關心「國家人民百姓之利」,重視自然科學。而法家強調變革,主張以法制國。此外,兵家、農家、名家、縱橫家都以各自精湛的學說,從不同層面闡發了易學豐富的科學內涵,同時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存體驗及易道的人生智慧。

伏羲和文王創造的先天、後天八卦,顯示了超越時代的科學思想:東方世界在數千年以前,把人與自然視為一體、物質與生命同質同構;以一陰一陽之道,整體把握宇宙與人類命運的雙螺旋演化規律。《周易》象數學將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融合在一起,使得易學歷經數千載而不衰!

誠如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所言:「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周易》亘古常青,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有其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有頗多相同的地方」。

由西方世界建立起來的現代科學、宇宙學的起點,是基於對物質行為的理解,進而發現宇宙的規律。換言之,是由人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並不考慮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從牛頓力學發展到量子力學之後,才改變了這一局面。

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告訴人們:觀察者及其觀測工具會干擾被觀測的對象,即人與自然之間有著不可迴避的相互作用。於是,現代物理學也提出了「以參與者代替觀察者」的全新觀念。誠如尼爾斯·玻爾所感言:「當一個人尋求生活的和諧時,必須永不忘記,在存在的戲劇中,我們自己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惠勒說:「要描述已經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不拋棄"觀察者』這箇舊詞,代之以"參與者』這個新詞。在某種奇妙的意義上來說,宇宙是共享的宇宙」。

20世紀以來,一些西方哲學家和科學家發現了東方《易經》的科學性,或者說看到了東方與西方兩種思維方式的平行性和互補性。國內外的有識之士都強烈意識到,東方與西方兩種不同的科學原理、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必須互補。誠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F.Capra 1938~)在《物理學之道》中所指出的:「近代物理學中許多新發現與古代東方思維驚人的巧合。這兩種思維方式、研究方式是不可替代的,而是互補的,二者不可偏廢,不可排斥」。

在這一章節,為探討「星旋態宇宙」模型與《周易》宇宙學的關係,解讀了中國古代科學的標準著作《易經》。我們作重解讀懸而未決的最基礎的易學問題,而不是全面解讀《周易》。儘管=2篇幅不長,卻能證明《星旋態宇宙模》傳承了「太極宇宙」模型天人合一的東方思維方式。正因為如此,「星旋態宇宙」模型的建立,期盼著東西方宇宙學的接軌,更期待著世界文明新的燦爛輝煌早日來臨。可以預見,當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完全融為一體之時,將是地球文明跨入星際文明之刻!

作者:王 春 2010-9-3

您可能也喜歡:【引用】<原創>《黃帝內經》與人體旋動力(上) 【引用】【原創】煨腎散
推薦閱讀:

命運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又是否可以預測?
我們本身就處在銀河系裡面 ,卻能看到自己星系的樣子,為什麼呢?
說說吧,有關月亮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NASA公布的「來自外太空的聲音」是怎麼形成的?是普通太空雜訊還是所謂的「外星文明」發出的?
如果民航飛行員無限提升飛行高度會怎樣?

TAG:宇宙 | 易經 | 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