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74)
第六十八講講於2009年7月22日
獸性與佛性
昭明太子把最後一品的標題寫成「應化非真」,這個名字起得有點兒意思,佛陀應化世間四十九年說法。又說空又說有,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這是在幹什麼?禪宗說人們開悟的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一個境界;繼續學習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又一個境界;又經過一段刻苦修行之後達到第三個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有體驗的同學就笑了,知道佛說的這三個境界真實不虛,禪宗說得這三個境界。第一個是普通人的境界,他不能領會空性。當他學習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這些東西看著挺真的,實際上都是緣起性空的,因緣和合之物本無自性。其性本空,緣聚緣散,只不過是運動當中給它一個假名。假名安立、名言共許而已,不是什麼特別地實有實法,這個時候他領悟空性了。他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這是好事情但不是終極目標,如果停在這個地方人就會偏空。就會變成南先生說的學佛懶蟲、學佛了的懶漢,他光曉得這個也空、那個也空,他不曉得弘法利生、發菩提心度眾生,他不曉得助人為樂。你讓他起來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兒,學佛的不講這些,不貪福報、不貪功德,他偏空偏得很厲害了。
他認為這也是假的無所謂,反正那也是假的無所謂,他變成一個沒有用的廢物。學佛學到第二階段,如果死在那裡不動,就成廢物點心、沒有用了。啥也不幹不是本事,不是大菩薩,菩提心完蛋了,沒有菩提心就是老佛爺說的焦芽敗種了。他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成兩張皮了,光搞出世間法了、不搞世間法,這樣叫光有「自悟自覺」,沒有利他那部分了。光有自覺自悟這一部分了,而且悟得也不通透才會這樣。通透了就會還原成一個普通人,看起來泯然眾人也,跟一個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但是他開悟了、覺悟了,沒發菩提心自然會有大菩提心生起。他就知道弘法利生,知道度眾生,知道還要做回一個最普普通通的人。就像太虛大師的那首詩里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連個人都做不成還做佛,那不是開玩笑嗎,把一個人做到完美、做到完善也就是佛了。
有一天我聽劉參謀和他前面那個女朋友打情罵俏的時候,那個女孩兒罵他,你這個人有獸性、沒人性。他倆罵著玩兒呢,這句話我聽著一激靈,這個人身上有很多屬性:獸性、人性還有佛性。你的獸性佔得比例越大,人性佔得比例就越少。人性佔得比例越多,到了沒有獸性,就剩純人性的時候就成佛性了。人性的光輝達到極致成了完美人格的時候,就是聖賢了,佛性就顯現了。他是這樣,你可以從這個角度也去理解佛性,我們老說佛性遍一切處,這是一種常見的理解。他們那天說笑話的話,讓我換了一個角度去想佛性這個詞,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樣有點像漸修法門,「南能北秀」,南方的慧能是頓悟法門,北方的神秀大師是漸修。你先「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使獸性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樣你可以做成一個好人。當這個好人做到圓滿,整個過程其實佛性都在其中,也就徹底放光了。
見到明海法師頭些年,明海法師老是沖著我喊,東亮要「放光」。那個時候不曉得他說什麼事,他說放光,放什麼光啊?見了我就喊要「放光」,要我放光,放什麼光啊?那時候不懂。老和尚見了我就說東亮來了,西邊亮了沒有,說這樣的話。我傻乎乎的聽不懂啊,我說亮了,老和尚就笑。真的亮了嗎?追問幾句自己心裡又沒底了。後來有時候我的工作做得不錯,或者這段時間修行比較精進。有點體驗了,老和尚遠遠地看見就突然喊一嗓子,說「西邊亮了」。我才知道老和尚說的東邊亮、西邊亮,不光是開玩笑,是話裡有話。佛講其實每個人都是佛菩薩應化世間,我現在是這樣理解,因為大眾都有佛性。阿貓阿狗也都有佛性,但是為什麼他還過苦日子呢,因為他的法身肯定是圓滿的,報化二身不一定圓滿。很多時候他不知道就放不出光來,佛性的光芒他就放不出來。
三主要道
明心見性之後曉得了,就知道原委了,但是有的人偏空,也就不放光了。所謂「放光」就是智慧光芒照耀大眾,這叫放光,所以說不但要領悟空性,還要有慈悲度眾生的心。觀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聞聲救度的精神不能忘,不然學佛就僅僅是自利,而少了最重要的利他部分了。前一段時間咱們把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印出來了,封面設計是李兵搞的,非常漂亮。三主要道就講了學佛三個最主要的事情:第一就是發菩提心,第二是出離心,第三是正知見。正知見就是講空性部分的,知道這個事情都是緣起性空,本無自性,這是正知見。而不是拜一個黃鼠狼、拜一個胡大仙,跟著一個輪子功之類的跑,那是沒有正知見的,缺乏般若精神的,這是正知見。出離心是離苦得樂,不是說離開我們的娑婆世界,去外面另找一個世界。而是你心態一變,這個娑婆世界馬上就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在眼前只是你認不出來。
因為你沒有那個悟性,所謂「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心中有魔、所見皆魔」。這個人他討厭社會,他說你看這個馬路上走的都是狗頭、馬頭、牛頭馬面,因為他有個地獄的心態。他看誰都害他,所以他看誰都是妖魔鬼怪,他的心在地獄,他的心在陰山鬼世界。那麼世界對他來說就形同地獄,那它就是地獄,哪裡是什麼形同啊,在他眼裡真真地看著就是地獄啊。當然他的思想境界提高了,他能平等心對待了,看著就全是人了,看著誰都挺好。又過了一些時間他又提高了,你學了聖賢思維,領悟那個眾生都有佛性的時候,這時候他再抬起眼來一看全是佛、全是菩薩。實際上身體沒有動地方,心動了世界就變了,出離心是要離苦得樂。而不是像南懷瑾先生批評八指頭陀,說八指頭陀開悟了,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南先生說這大有問題,難道三界之外還有個第四界給他呆嗎?難道五行之外還有個第六行供他用嗎?大有問題。開悟在當下開悟,極樂也不在什麼東南西北,佛陀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指方立向,有個方便說說,有個方便說法。地球是轉的,你用手一指西,指到哪邊誰知道呢,那是西嗎?只有地球上有公轉、自轉才有東南西北,出了地球哪有東南西北啊?因為地球有個自轉,地球中間有一個像軸一樣的中心點,中心那個軸,北邊那個軸在北邊是北極,南邊是南極。你坐飛機上天,地球就跑那邊了、跑這邊了,就沒了東南西北了。你出了大氣層哪兒還有東南西北啊,佛陀說此去西方極樂世界,西字是歸宿的意思。前面咱們講《易經》,東是生髮的意思,西是歸宿的意思。極樂世界是歸宿,是這個意思,所以他這個西字裡面是有用意的。而極樂在當下,所以凈空法師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的,這話很有意思。你明心見性了、開悟了,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母音老人說明心見性就是心花開放,心花一開放就是往生成功。
所以有些大修行人在你面前就明白告訴你,說「我現在就在極樂世界,坐在蓮花寶座上」,我這個心花開放悟無生了,我已經往生了。不懂的人說你怎麼沒死啊?你說我的煩惱命已經斷了,智慧命已經活了,就已經往生、已然坐蓮台,面見彌陀當面說法。那可不唄,他曉得彌陀是佛性,佛性遍一切處,他看哪裡不是彌陀啊?那不就是面見彌陀嗎?山河大地都說法,他都聽得見、都曉得,在在處處都是在表現緣起性空啊。不就是山河大地都說法嗎?在在處處都是佛性光芒之顯現啊,伽陵頻伽共命之鳥。哪裡是別的啊,我樓下的喜鵲不就是伽陵頻伽嗎?它在那裡講無生法忍。你會聽就聽得見、聽得懂,他不是在那裡獨享法樂了,他開始做事了,他開始大量地做社會福利工作。這樣的是老佛爺認同的菩薩精神,菩薩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啊。上求下化這是菩薩,只上求不下化那是半個菩薩,那不是菩薩了。菩提心不完整,菩提心是利他精神啊,一定要把自己領悟空性的覺受給大家分享、給大眾分享。
四攝法門
要人們從現實的痛苦中擺脫出來,然後再把智慧的思想傳播給他。他現實的痛苦可能是生病,可能是貧困。你要幫助他,想法而讓他擺脫貧困、擺脫疾病,那怎麼辦呢?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去幫他解決。這就是大量的慈善、做功德的事情,然後再陸陸續續把智慧的思想告訴他,讓他擺脫精神上的痛苦。先擺脫世間困苦,最後還是擺脫世間困苦,使他的精神世界達到一個形而上的高度。這個痛苦在他面前不再是痛苦,開始我們用一些現實的手段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門,來幫助他。然後再給他以智慧,這樣就是度眾生,這是起大用,是起慈悲心。所以真正懂菩提心的人知道,菩提心是內聖外王之道,治國平天下的大方略。治國平天下需要用菩提心的,真正發起大菩提心的人,往往會有一些很巨大的成就。南先生講課的時候明確地講,早年間革命的時候,那些人都是佛教徒。他說我有特別多一手的資料可以證明。像李大釗啊、陳獨秀啊,還有那個時候的改革派,什麼梁啟超啊、譚嗣同啊都是佛學大家。章太炎啊,魯迅學佛學得很深入,他自己也印過一批經書,印過很多經書啊。很多搞革命的包括孫中山,佛學研究得很深入,包括孫中山手下的很多文化人。做了大事的人,他們都是從佛教里出來的,只不過後來沒有打佛教這個旗兒。自己用自己、各自用各自的手段,去救國、去度眾生,只是後來你的方法、我的方法發生衝突,他們打起來了。包括毛啊、周啊,他們都是發大菩提心的人,都在為整個的國家、為整個的民族、為全世界的人類、為所有的眾生,他發心在做事。起用手段上出現問題那是後話,起用手段上發生衝突、打起架來,那是後話,但是這些人都是發大菩提心的人。所以南先生反覆講,知道菩提心真正意義的人,往往他能做到內聖外王。就是出將入相了,發大心去為所有人做事情。
有一次,大概在十五六年前,我到柏林寺到老和尚房間里去,拜訪老和尚的時候。凈慧老和尚正在批評一個小和尚,小和尚把那個香爐擺正,擺到佛堂中間。擺好了插香,那個香爐的香灰高高低低的,沒有抹平。這一個磨平的工作沒做好,老和尚正在批評他。你這點事情都沒做好將來怎麼領導世界?我聽了心裡一乍,老和尚原來培養學生目標那麼大,不是為了將來有碗飯就完了。他要求他的弟子將來要領導世界,走向智慧光明,他是這樣去要求弟子的。要領導世界走向和諧,這是他要求小和尚的。我聽後心裡好像炸開了一樣,他做和尚做得心裡裝著所有的眾生,心裡連阿貓阿狗、一草一木他都裝著。他都要把這些都搞和諧,這是他的根本目標,不是培養一個和尚有碗飯拉倒。找個小廟孤燈老經、黃卷青燈,那不是本事,那是躲清靜,不是功夫。該入世做事了,深入到社會撥亂反正、扭轉乾坤、力挽狂瀾,這是大菩薩精神。救民生於水火,這是佛對弟子的真實要求,他也領會空性了,他在回到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去。這樣就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了,而且是無私的服務。
不粘不斷
好我們回到經典,看這一段,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裡有一個詞兒叫無量阿僧祇世界,阿僧祇是無限大的一個數,一阿僧祇大概頂個三億億、五億億的。有一個運算方法,算一阿僧祇多大網上有,他給你算七百萬億、九千萬億多少多少。他給你出個數,那就是一阿僧祇,基本上我們看見阿僧祇這三個字,就約等於無限大的一個數。阿僧祇是一個數字,是一個大的不得了的天文數字。如果有人用那麼多的七寶,各種好的吃喝、用的、玩的、值錢的來布施大眾,功德特別大了。如果有人用那麼多世界裡的七寶,這七寶是什麼啊?金、銀、琉璃、赤珠、瑪瑙、珊瑚、玻璃、琥珀,各種珍饈吧,各種好東西。珍饈是吃的,包括珍饈,包括好吃的、好喝的、好玩兒的、好用的、值錢的,全算進去,這個意思。有那麼多的世界、無量多的七寶,來布施大眾、做奉獻,功德特別大了應該。大得沒邊,特別大的功德。但是如果有善心男子、善心女人真正發起菩提心,就是利益大眾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但是覺悟這個詞不是講的普通文學裡面中文的覺悟,想起個嘛、鬧明白嘛就叫覺悟。不是,指的是悟透天地玄機,悟透緣起性空的至理,了知般若不二,這個是覺悟。也知道生命之可貴、利他之重要,真正發起這個菩提心,開始了上求下化,就是下化眾生這個活兒開始掄圓了幹了,這叫發起菩提心。或者是發起了掄圓了干利益眾生的心,還沒幹已經開始想幹了,功德已經產生了。產生的功德之大,比無量阿僧祇布施產生的功德大太多了,所以發菩提心的功德都那麼大,何況你開始下手、開始做了呢,那就更大了。所以說發菩提心的持於此經,持就是用,你堅持這個經典提倡的這個思想,緣起性空的思想。
徐老有個總結說《金剛經》最主要的特點一個是講的不粘,一個是講的不斷,不粘不斷,《金剛經》這四個字就可以總結了他。不粘就是不住於事情的假象,這個桌子是真的、那段感情是真的、那個美女是真的、那筆錢是真的、那個官兒是真的。信以為真就粘了,了知空性就不粘了。但是不粘了容易落斷滅相,就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什麼事兒也不做,一天到晚做大懶豬。學佛懶漢、學佛廢物,不利他了,就斷大悲種了。後面《金剛經》裡面有很多重點句子,比如講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還有什麼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些都是在講不斷的道理的。前面很多講不粘的話,包括「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在教我們不住,讓我們不粘。不執取於外物是真,杜老師拿著拂塵,他看見拂塵高興說「格物致知」,鬧著玩兒呢。我們那天他拿著拂塵,我說你忽悠啥?「格物致知」,他這麼比劃。他這個動作比喻掃除,就是掃除我們以為事物是真實的執著,物質世界的真實情況是我們的心變的,但是你總以為它是外在的、固有的。但是實際上它是心變的,它是緣起性空的。這個動作儒家叫「格物」,就是格除物質的實在性對我們的矇騙。你一直以為它是真實的,它不是真實的,就是不粘、不住。好了,你能夠了知這一部分了之後,你成了大懶漢了,你什麼也不做了。不搞弘法利生的活動了,不做利他的事情了,不利益社會了。找你幹什麼,我們學佛的人不搞這些,那都是空的、假的。空啊、假啊不是,懶是真的,他就是個大懶豬。他是沒有悟透菩提心的根本意義,我們剛才提到三主要道,一個是正知見,了知空性。一個是出離心,就是離苦得樂之心。還有就是菩提心,真的你離苦得樂了,別人還水深火熱呢!不管他們,我開悟了都開悟了,你覺著他是佛。不行,那不是本事,你得讓人家真實地有覺受,你還得問他你是佛嗎?我才不是佛呢,你才是佛呢,我都苦成那樣了,我慘得渾身上下沒一件兒值錢玩意兒。我飯都吃不上,他念叨這個,他不快樂。你覺得他是佛,他還得問他「你有佛的快樂嗎?」那個人說沒有,你能讓他有了嗎?你有本事讓他有了像佛陀一樣的快樂、禪悅、法喜,你有他也有。你能幫助大眾都有了這種禪悅法喜,你是大菩薩。你是真厲害,那是真本事。
共產和極樂
到那種情況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是真本事。所以說這是內聖外王的大學問,出將入相的大學問,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好多人不理解菩提心,他老那麼念叨,我學佛這麼多年了就升不起個菩提心來。你問他,你覺得菩提心是啥啊?我看他們那個小魚兒死了,他們都哭我卻沒哭,這什麼菩提心啊。看電影我看他們都心軟,看電視掉眼淚我不掉,我升不起菩提心來。不是這個,這把菩提心理解差了,有的那個掉眼淚那是婦人之仁,那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胸中裝著廣大的大眾和眾生,你用自己的言行去帶動這個社會,影響這個世界。就像毛澤東在《心之力》裡面所講的那個,用心的力量改變世界,使世界能成為理想世界,盡其量的理想。當然後來他打了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他用那一套也是追求一個完美,講共產主義有個理想,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共產主義跟我們描繪的極樂世界差不多,就是名不一樣,共產和極樂是從兩個角度說的,共了產了也就極了樂了。他就是換換詞兒,實際上毛澤東是個全心全意地在為人民服務的,至於他服務的質量怎麼樣,可能有點問題。但是他服務的方向沒有問題,他也希望所有的人加入到為人民服務的行列里去。
這是一個高屋建瓴的認識,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句話的。但是我敢說像凈慧老和尚那樣的高僧大德,他們能夠很親切的體會個中深意。所以《金剛經》講到最後就講出一句「為人民服務」了,不但不衝突,而且是極其緊密、極其契合的關係。你參他一點不牽強,不是生拉硬拽的,是非常完美地結合,中間一點兒磕磕絆絆都沒有,就是菩提心的別名。咱們講到最後了,這裡佛陀說「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就是你堅持《金剛經》教導我們的思想,並且為人演說就是你教會他人,其福勝過所有的布施。你再多的布施也是物質的、形而下的,不如利他精神的布施。
八字方針
後面一句
「云何為人演說」。
呢?這裡的「云何」二字當「怎麼」講,當「如何」講。你給別人講《金剛經》、幫別人領會《金剛經》的時候怎麼講呢?就是八字方針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就是將來以後咱們傳播菩薩精神的原則,這是講《金剛經》的八字精神。「不取於相」就是「不粘」,「如如不動」就是「不斷」。不粘就是起用,領悟空性領悟了那麼久,那個空性怎麼起用呢?煩惱來了知道它是假的就等於起了用了,不以煩惱為煩惱了是你的本事。這件事發生在張三身上哭得跟淚人似的,上吊、自殺、摸電門了,出在李四身上打個哈哈就過去了,多大個事兒沒關係,這個李四就比張三厲害。前段時間我們念叨同學裡面有幾個走了、沒了、死了,其中有一個女生是因為考大學沒考上,家裡給的壓力大了,自己從鐵道過街天橋上掉下去了。不會起用,以為這都是真的,爹娘給的壓力大了,校方給的壓力大了,不能領會空性了,就會黏著於這些假相對他的迫害。假象的迫害沒關係的應該,有功夫的人,當然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真要事情來的時候,是真需要有把子功夫的。如果粘著太重就會出自殺的情況,跳樓活不下去了。
有一個大富翁有很多財產,但是一筆生意讓人騙了他百分之九十八的財產,他說沒法活了,我自殺啊,就自殺了。人們查他的百分之二的遺留財產,發現還有良田千頃、還有金銀百庫,但是他扛不住,九十八都沒了,以為翻不了身了。對一個農民來說還是一個超級大財主,他自己精神崩潰了。因為他財富的基數大,剩下那點錢他認為沒法過了,還有良田千頃、還有金銀百庫。不行自殺吧,沒活頭了,我以後吃什麼啊?一點苦就受不了,承受能力太差了。不能了知這些都是緣來緣去、緣聚則聚、緣散則散,無所謂的,這個身體、色殼子尚且是緣聚緣散,和那些朋友、人也是緣聚緣散。何況那些錢財更是身外之物,更是緣聚緣散。
能夠了知空性就不會被這些東西傷害,很多心理疾病就是因為太粘糊,心太粘。覺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好,認為禮拜五不能過,禮拜五是個壞日子。後來我好不容易禮拜五給他弄點好事,都給他趕到禮拜五,幫他治病啊。他就好了,回頭又認為禮拜二不好了,愁死我了,心理疾病還禮拜二。我們的祖先哪有禮拜這個概念,禮拜幾不都是人安的嘛。編了一天是禮拜一,從這一天往下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就順著數了。咱們老祖先茹毛飲血的時候,誰知道禮拜幾是禮拜幾啊。禮拜幾這個概念那是公元元年耶穌誕生才有的,之前哪兒有禮拜幾這個概念啊。禮拜是個宗教活動,禮拜天去教堂磕頭是歐洲的節日。你又不信基督教,就是拿它計個時間,還禮拜幾。
基督教產生得晚,公元元年才產生,咱們的孔老夫子講課的時候是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前五百年那時候,佛講經說法的時候是公元前五百年,佛經里也沒說星期五佛陀上了舍衛國。沒提過這話吧,道家、儒家都沒有這個概念,所以根本是荒誕的。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住山的人沒有甲子乙丑那些黃曆,冬天過去了都不知道過年了,那日子不是也過得很好嗎,你們懂多了煩惱也多了,自己的知識和自己的知識打架。這個日子好,那個日子不好這叫「所知障」,知識太多了反而成了智慧的障礙。好多東西沒大用,有個初一到十五的記記數就完了,後來又編出個禮拜幾來。然後再按上二十四個星座,我是獅子座的、他是寶瓶座的,寶瓶座的跟獅子座的不能結婚。他屬牛的、她屬羊的,屬牛的和屬羊的沖啊,煩惱就越來越多了。搞易經研究也不能搞到這步田地,出門先邁哪條腿,先打一卦。今兒中午吃大米飯還是吃麵條?算一卦吧,不行,麵條不吉利,咱吃大米飯吧,那就不對了。
推薦閱讀:
※越來越多人卧室不放床頭櫃了,老師傅都點贊誇好,暗喻越住越富裕
※5歲男孩在幼兒園午睡後就再沒醒來,查明原因後家長和老師崩潰了
※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蔡禮旭老師講述
※大千老師講《氣道中醫》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