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迴旋灸臨床應用推薦

【操作方法】

迴旋灸的灸條分為清艾條(包括無煙艾條)和葯艾條。迴旋灸的操作法有二種:一種為平面迴旋灸。將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區或患部熏灸測試,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即在此距離作平行往複迴旋施灸,每次灸20~30min。視病灶範圍,尚可延長灸治時間。以局部潮紅為度。此法灸療面積較大之病灶;一種為螺旋式迴旋灸,即將灸條燃著端反覆從離穴區或病灶最近處,由近及遠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適用於病灶較小的痛點以及治療急性病證,其熱力較強,以局部出現深色紅暈為宜。

【臨床應用】

1.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取穴:阿是穴(莖乳孔)、地倉。治法:上穴均取,選患側。囑患者側卧位,患側面部在上。取清艾條點燃懸灸上穴,均為迴旋灸。其中阿是穴即莖乳孔的懸灸範圍為乳突及莖突之間。灸時距穴位2~3cm,往複迴旋,直至局部皮膚溫熱,潮紅而無痛感為度。但在灸地倉時應灸至出現輕度抽搐為好。每穴灸5~10min,最長不超過15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7日。在此期間囑患者用溫熱水洗臉刷牙,保暖患側,並停止其他一切治療。療效:共治50例,結果:臨床痊癒32例,其中:經治療3次,臨床治癒11例,治療10次而愈者12例,治療20次後愈者9例;經3個療程治療顯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2.帶狀皰疹取穴:分二組。(1)根據脊神經的節段性分布規律,確定皮損及疼痛部位所屬的胸神經,取該神經根相應的背俞穴。一般以2~4穴為宜。(2)阿是穴(病灶區)。治法:任取其中一組穴位。取背俞穴時,先視皮損大小,用清艾條2、3支(每支25g)。點燃後,在局部行迴旋灸,至皮損部充血發紅,疼痛瘙癢感消失為度,每次約灸20~30min。阿是穴,即皰疹皮損局部,可在皮損帶四周3cm範圍內先常規消毒後,以經嚴格消毒的三棱針快速點刺皰疹疹點正中,深約0.3~0.5寸,刺破水皰,可見少許黃水或污血溢出。然後用消毒干棉球擠壓皰疹,再將三根清艾條捆成束,點燃吹旺火、來回往返旋轉熏灸每一個皰疹及皮損帶四周約3cm範圍內,垂直距離以離皮損處約l~1.5寸,以患者感覺反覆出現能忍受的癢、脹、熱、舒適為度。要求邊吹旺火邊迴旋熏灸,灸治時間宜長,以灸治黃水或污血不再溢出,皰疹點由發紅至發暗、轉黑為止,約30min左右。亦可艾炷無瘢痕灸。迴旋灸法同前,艾炷灸的方法為先以5%稀碘溶液作穴位皮膚擦拭消毒,然後塗以少量凡士林。選用優質艾絨,製作底面直徑為0.6~0.9cm、高為0.6~0.8cm圓錐形艾炷,置穴位處後以線香點燃,口吹或手扇微風,令其速燃。可在灸處附近皮膚作輕微抓瘙和拍打,以分散灼痛感,待患者實在不能忍受時撤去殘炷,更換新炷,每次約以4~9壯為宜。治療期間皮損局部不得沾水,可不覆紗布,暴露皰疹面。上述方法1日1次,療程因人而異,直至治癒為止。療效:共治183例患者,痊癒165例,顯效11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100%。其中43例,與針刺治療41例作對照。結果提示艾灸和針刺治療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但艾灸治癒率較針刺為優,且艾灸對帶狀皰疹疼痛的總體改善及即時、持續鎮痛效果均優於針刺。3.降血沉取穴:大椎、陽陵泉。治法:上穴均取,陽陵泉取雙側。用藥艾條點燃後,在離皮表2至3cm處,以穴位為中心,2cm為直徑所圈定的範圍內施以迴旋灸。每穴灸5~10min,其中大椎穴每次不少於10min,灸至局部有明顯熱感、皮膚呈現紅暈為度。每日灸l~2次,5次為一療程。間隔2日,行第二療程治療。血沉檢查時間:患者均在艾灸前一周內檢查血沉為準,灸後則根據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分別在半個月、1個月、2個月內複查血沉並作為治療後療效分析依據。療效:紅細胞沉降率(ESR)增速,常作為風濕熱所致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及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輔助診斷之一。共觀察211例,血沉檢查在30mm/小時以上(長管法為準)。結果:近期治癒63例,顯效78例,有效5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1.5%。4.類風濕性關節炎取穴:主穴:中脘、氣海、大椎、大杼、陽陵泉、阿是穴(局部腫脹、疼痛處)。配穴:手、腕部加陽池、外關、陽溪、腕骨;足踝部加申脈、照海、崑崙、丘墟。照海、太溪。治法:主穴為主,據部位酌加配穴。外邪重者多灸大椎、陽陵泉,兼灸它穴;正虛明顯者灸氣海、中脘為主,兼灸它穴。囑患者用清艾條以迴旋灸法自灸以上穴位,每日1次。同時用艾條自灸疼痛關節(阿是穴),令有灼熱感為度。使用時點燃艾條在上述穴位來回往複溫熏,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20min。每日或隔日1次。內服中藥(方一:羌活、獨活各9g,延胡索12g,木瓜9g,當歸15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淫羊藿15g,威靈仙15g,露蜂房9g,肉桂3g,附子6g,生黃芪15g,孩兒參15g,生甘草6g組成,每日1劑。或:生黃芪20g、生地20g、仙靈脾15g、當歸10g、青風藤30g、七葉一枝花30g、炙甘草6g、陳皮10g,加水500ml,二鍋頭白酒50ml浸泡藥物20min後煎煮,每日1劑。)日服2次。所剩藥渣可乘熱外敷疼痛關節數次後再棄之。以上灸法及服藥,以1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3療程。有少數患者在艾灸後出現口乾咽燥,不必停灸,加針刺照海、太溪即可緩解。患者病久關節已變形,肝腎虧虛氣滯血瘀較重時,療效欠佳。這類患者在全身癥狀好轉之後,可部分恢復四肢關節生理功能,病情緩解。故囑其長期多自灸以維持療效。療效:共治81例,結果:近期控制14例,顯效25例,有效3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0.1%。肝腎虧虛型患者療效要比其他證型差一些;病程長短與療效無大關係;療程與療效之間無大關係。本療法對變型關節尚不能完全恢復正常。5.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取穴:阿是穴(病灶區)治法:患者充分暴露患部,首先以75%乙醇棉球消毒患部,待乙醇揮發後即以七星針進行叩刺,叩刺順序是由外向內(即從皮損周圍向中心)叩刺。叩刺力度屬重叩,腕力較重,針體垂直叩打在患處,節奏稍慢,以被叩局部皮膚明顯發紅,微量出血為度,再以干棉球擦盡滲血。然後點燃清艾條,對準患處部位約距皮膚2cm左右進行反覆旋轉施灸,每次施灸時間10~15min。隔日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日。療效:共觀察63例,通過3個療程的治療,在治療期間不用其它方法,結果:痊癒57例,顯效4例,好轉2例。其總有效率達到100%。 6.扁平疣取穴:主穴:阿是穴(疣多發部位)。配穴:中渚、丘墟、曲池、魚際。風熱加風池、商陽,鬱火加行間、俠溪。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或據症選加。阿是穴用圍刺法,再在疣多發部位行迴旋灸。即點燃一長約20cm,直徑為1.5cm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上的3cm高處,艾條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動,使皮膚有溫熱而不致於灼痛,移動範圍在3cm左右,每部位每次約15~20min,灸用瀉法,即「急吹其火」。其餘穴位均針刺,亦用瀉法。上述灸剌之法,每日1 次 ,10次為一療程。療效:共治50例,結果:痊癒16例,顯效14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7.創口感染取穴:阿是穴(病灶區)治法:創口首先消毒換藥後,取用清艾條或葯艾條點燃對準創口迴旋灸,距離以患者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以創口為中心,緩慢均勻移動艾條,灸至創口及周圍皮膚出現明顯紅暈。如創面化膿範圍較大者,可用2根艾條併為一體點燃後對患處施灸。每次20~30min,每日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療效:共治66例,結果全部有效,其中58例均於6日內治癒,8例因創口感染重,創面範圍較大11日內治癒,總有效率為100%。8.皮膚表淺潰瘍取穴:阿是穴(病灶區)。治法:艾條懸灸,距阿是穴即病灶區2~3cm,往複迴旋,直至周圍皮膚髮紅,傷口表面乾燥、結痂。患者自覺表皮不甚熱,熱力往深層透入即可。治療時,要注意艾條的高度,避免灼傷。一般需要20~30min,每日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療效:共治117例,結果全部有效。一般創面經2次治療後都可明顯好轉,3~5日可愈,最多不超過7日。9.褥瘡(壓瘡)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治法:(1)表皮紅,未潰爛者,可單獨採用清艾條熏灸,取無葯艾條或有葯艾條一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約距褥瘡處0.5~1.0cm左右進行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不感到灼痛為宜。每次每處15~30min,每日l~2次。7~10日為一療程。(2)表皮已潰者首先對褥瘡進行清創,初期表皮破潰有水皰者,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皰內滲液;新鮮瘡面未感染者,75%乙醇於創面四周皮膚消毒,然後用0.9%生理鹽水清洗,如有壞死形成,則應去除壞死組織;瘡面較大,分泌物較多者,用生理鹽水清洗後,局部濕敷慶大黴素。清創前均未取少量分泌物作細菌培養。然後採用清艾條,在距瘡面2~3cm處進行迴旋灸,每次20min~30min,每日2次。(3)對已化膿者,創面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後,配合紅霉素軟膏外敷,然後用艾條迴旋灸,每次30min,每日2次(註:創面清洗,每日一次,若膿性分泌物減少,創面有癒合趨勢,可隔日清洗1次)。(4)對於癱瘓患者往往伴有感覺減退,局都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張,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調節施灸的距離防止燙傷。即術者手執點燃的清艾條,對將壓瘡處,距離以患者感到溫熱而又能忍受為度,固定艾條集中於一點,連續施灸。一般每次30min,日1~2次。對水皰及膿液較多的壓瘡不宜直接將艾條對準患處,而應在其周圍施迴旋灸。I度壓瘡即未漬破者採用葯艾條施灸,並可在施灸前按揉局部5~10min。經艾灸後之瘡面覆蓋有一層薄黃色油狀保護膜,不需擦去,此物有殺菌作用,可保護瘡面。可於艾條灸時,醫者左手食、中二指張開,置於創面兩旁測知艾灸熱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以防燙傷。療效:運用艾條迴旋灸治療褥瘡176例,結果有效率為93.75%~100%。 10.肛門瘙癢症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治法:先令患者肛門排空,局部洗滌清潔,取側卧位。將艾條點燃,距肛門皮膚半寸(約2~3cm)用迴旋灸法(艾條在肛門周圍皮膚瘙癢區域來迴轉動,但距肛門皮膚的距離不變),灸治至皮膚略發紅,約20~30min,患者略感溫熱即可。每日1 次,10日為一療程,一般觀察二療程。療效:(1)72例中痊癒26例,顯效22例,有效12冽,無效12例,總有效率83%。其中局部乾燥者痊癒21例,占痊癒者80%,無效12例均為局部潮濕者。(2)所有有效患者艾灸處局部均感溫熱舒適,其中三次熏灸後,奇癢明顯減輕者40例,佔有效病例的67%。(3)另有25例患者自覺溫熱透達深部,9例溫熱感沿大腿內側向下傳導,12例溫熱感沿腰椎傳導至盆腔內,此乃所謂「灸感」。有灸感者均為痊癒及顯效病例,說明有灸感者治療效果好。11.輸液發熱反應取穴:命門。治法:醫者手持艾條在命門穴周圍5cm處迴旋施灸,以有灼熱感而不燙傷患者為佳。每次灸2~3min,最多不超過10min。並減慢輸液速度至每min70~40滴,全身反應嚴重者停止輸液。每日2次。療效:用艾灸療法治療發熱反應54例,其中顯效45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4%。患者艾灸後,一般體溫上升不超過38℃,不用其它方法即可恢復正常。 12.耳廓假性囊腫取穴:阿是穴(耳廓病灶區)。治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點燃艾條,對準患處,灸至患者感到溫暖舒適為度,一般距離為3~4cm。灸時艾頭要時時移動(迴旋灸),其幅度與囊腫的大小相符,使患處均勻受熱。每次灸艾條1寸,灸後包紮固定,15min後患者方可外出。每日治療1~2次。不計療程。若患者對熱耐受力較差,灸前可在患處皮膚塗油以防燙傷。療效:共治療30例,結果全部獲效。其中治療1~2次治癒者19例,3次治癒者9例,3次以上治癒者2例。13.妊娠劇吐取穴:主穴:至陰;配穴:中脘、足三里、內關。治法:患者取仰卧位,用普通艾條,首先在雙側至陰穴上方約2cm處,施迴旋灸與雀啄灸手法,交替灸15min,以表皮充血發紅為度。接著將雙側內關穴乙醇消毒,用1.5寸毫針直刺0.5寸深,待得氣後施以瀉法,行針10min留針。隔15min如法行針1次。然後再依次迴旋灸中脘、足三里穴,施平補平瀉手法,每穴灸10min。最後再次灸至陰穴1次。10min後起針收灸。如此每日1~2次,7次為一療程。療效:共治13例,結果全部治癒。其中經治療2次痊癒者5例;3次痊癒者3例;4次痊癒者2例;5次痊癒者2例;7次痊癒者1例。14.排卵障礙取穴: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配穴:腎虛加腎俞,肝鬱加肝俞,痰濕內阻加脾俞、豐隆。治法:主穴每次灸2穴,配穴據症配加。點燃艾條,距穴位1.5寸,施以迴旋灸法,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宜。主穴每穴灸20min,配穴每穴灸15min,每日或隔日1次,月經周期的第12~16日必須每日灸1次,經期停灸。同時於月經第7日開始配合服用中藥,每日1劑,經期停葯。腎陽虛型治以溫腎益精、調補沖任為主,用右歸丸加減;腎陰虛型,治擬滋腎陰、益精血為主,左歸飲加減;肝氣鬱結,則擬舒肝解郁、養血理脾為主,開郁種玉湯加減;痰濕內阻,則治以燥濕化痰、理氣調經為主,蒼附導痰丸加減。1個月為一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療效:共治45例,結果:有效4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l%。15.輸卵管炎症性阻塞取穴:主穴:神闕、關元、中極、阿是穴(位於兩側少腹,亦即附件相應皮表部位)。配穴:腎虛加腎俞,肝虛加肝俞、次*s、下*s、三陰交、太溪,輸卵管足部反射區。治法:主穴為主,阿是穴必取,余穴取1~2穴;配穴據症配加。採用雷火針懸灸法:點燃雷火針灸葯條之頂端,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1寸左右,施以迴旋灸法,灸至皮膚髮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度(避免燙傷),隨時吹掉葯灰,保持紅火。主穴每穴灸15min,兩側少腹部加用雀啄法灸療和按揉手法。配穴每穴灸5min。每日1次,每次1支雷火灸葯條,經期停灸。病情嚴重配合四逆散加味。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療效:共治54例,結果:痊癒14例,顯效19例,有效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7%。16.小兒遺尿取穴:背部膀胱經循行的路線(上從大杼至大腸俞)。治法:患兒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取清艾條1支點燃後沿膀胱經循行背部的路線(上從大杼至大腸俞)距皮膚2~3cm左右進行循經來回熏烤,使患兒背部產生溫熱舒適之感為度,每次溫灸20min,以兩側膀胱經皮膚潮紅為佳。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2日行第2療程,療效:共治34例中,從第2療程開始統計療效。結果:痊癒29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3%。17.新生兒先天性肌性斜頸取穴:風池。治法:患兒取仰卧或側卧位,醫者左手固定好患兒頭部,右手持點燃的葯艾條,對準患側風池穴,迴旋式溫和灸15~20min,然後逐漸向下移至病灶處,再旋灸10min左右,使之有溫熱感,局部皮膚潮紅為度。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療效:共治80例,均在一個療程內痊癒。其中,治療2次而愈者2例,3次而愈者23例,4次而愈者31例,5次而愈者24例。 18.咽炎取穴:主穴;以頸局部取穴為主,一線:任脈頸段,其中以廉泉、天突穴為主;二、三線;胃經頸段左右各一線,其中以人迎、水突,加小腸經天容為主。配穴:急性咽炎加少商,慢性咽炎加太溪。治法:患者仰靠坐位或仰卧位,一手持鏡子對照頸部,一手持點燃的無煙灸條,先灸一線,後灸二、三線及其他穴位。方法採用小幅度迴旋灸,距離以患者能忍受為度,要求熱力深達病位,如患者感覺病位象有泉水湧出,效果最佳,每次30min,6次為1個療程。注意防止燙傷;頸部灸時不宜說話和吞咽動作;灸條燃後的灰燼及時去掉,以保證效力;若熱力一次不能透達病位,不可強求,多灸幾次逐漸達到。療效:急性咽炎208例中,痊癒193例,顯效15例;慢性咽炎112例中痊癒90例,顯效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9%。 19.青少年近視取穴:主穴:睛明、承泣、瞳子繆、攢竹、四白、印堂、耳郭內外側穴區。配穴:風池、大椎、肝俞、腎俞、光明、合谷。治法:每次主配穴均取。點燃雷火針灸葯條頂端,用懸灸法施。隨時吹掉葯灰,保持紅火,灸至皮膚微紅,感覺發熱為度。先眼部各穴灸約2min,再圍繞眼睛慢慢旋轉各灸1min。接著對準耳廓旋轉各穴灸1min。最後灸配穴,先風池、大椎,後肝俞、腎俞、光明和合谷,每穴灸2min。1次總計灸20min為宜。每日治療1~2次,10次為1療程,1療程5至10日。視力無變化,行第2療程。視力提高到5.0後,改為1周鞏固治療1次,連續4次後,改為每月1次,逐漸停止治療。療效:共治74例計143隻眼,顯效和有效者共計137眼,無效6眼,總有效率為95.8%。20.鼻炎取穴:主穴:迎香、印堂、上星、合谷、頸1~7椎、列缺。配穴:睛明、上星、印堂、風府、啞門、風池、雙鼻孔、雙耳道孔、肺俞。治法:主穴用於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如為肥大性鼻炎,鼻息肉酌加配穴。點燃雷火針葯灸條頂端,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1~2cm,施以迴旋灸法,灸至皮膚微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度,隨時吹掉葯灰,保持紅火,主穴每穴灸15min,頸部旋灸3min,每日一次,每次半支雷火針葯灸條,6日為一療程,一般1~3療程,3療程後評定效果。療效:經臨床對53位患者,其中過敏性鼻炎35例,慢性鼻炎鼻息肉18例,用趙氏雷火灸治療方法從治療前及治療後疾病證狀對比其效果如下。總有效率為88.9%~100%。
推薦閱讀:

[轉載]崢崢日上的八字
【轉載】勵志修養對聯5
[轉載]真正的福德是什麼
[轉載]12張養生圖,張張能保命!太有用了,趕快拿走!(轉載)

TAG:推薦 | 轉載 | 應用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