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十三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13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 (第十三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七面,倒數第四行:
【菩薩修持第三十】
請看經文。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
從這個地方看起。世尊又叫著阿難給他說,『彼佛剎中』是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面『一切菩薩』,這是指四土三輩九品,都包括在其中。這些菩薩他們的『禪定,智慧』,禪定就是《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禪定,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神通,威德,無不圓滿』,這裡面就是說的菩薩種種的修持。在他方世界修到圓滿確實是相當不容易的,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各個都修到圓滿了,這是極樂世界修行的緣殊勝。前面我們曾經讀過,極樂世界的菩薩皆是三不退,這是緣特別的殊勝,才能夠圓滿成就。『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是指佛所說之法,佛法是從如來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意義非常的深廣,所以稱之為密藏。像開經偈裡面說過,「無上甚深微妙法」,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究竟明了」,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諸佛密藏」。這是聞法明了,教下所謂是大開圓解。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調伏這就是講的修行,根是指六根,如果不入甚深法藏,我們諸根就不容易調伏。《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世尊所請教的一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調伏諸根實在上說就是降伏其心。心,實在講就是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裡面是意根做主,意根是主宰,其餘的五根可以說都是意根的作用,幫助意根起作用。由此可知,調伏諸根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調伏意根,也就是《金剛經》里所強調的「降伏其心」,因為意能調伏了,其餘的五根自然不成問題。所以佛法律儀戒是調伏前五根的,眼耳鼻舌身,是調伏這個的,定慧就是調伏意根的,這是戒定慧它的功能。「身心柔軟」,這是諸根調伏之後身心柔軟了,輕安、解脫,也可以說像經上常講的大自在,《心經》里講的觀自在,身心柔軟就是大自在的意思。「深入正慧」,正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現前,無明煩惱就斷不盡,微細的無明煩惱,需要智慧觀照它才能夠消失的。
底下說,『無復余習』,習是習氣,縱然煩惱斷了,習氣還是不斷。過去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表演給我們看的,有許多他確實是斷了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習氣沒有斷,習氣沒有斷,他就是沒能深入正慧;如果深入正慧,就是般若智慧現前,他習氣必定也就斷了。這是說這些菩薩習氣都斷了。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
底下講菩薩行說了很多,說得這麼多,當然句句都是菩薩修行的綱領,這個兩句是總說。修行不僅要明理,要懂方法,同時我們還要有個學習的榜樣,那就容易了。一般的榜樣就是《華嚴經》上的善財童子,他是普遍作為一個菩薩的修行樣子,修行的榜樣。菩薩是以佛為修行的榜樣,『依佛所行』,佛怎樣存心,佛怎樣待人接物,佛怎樣去幫助別人,這些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我們要學習,學得跟佛一樣,這是依佛所行。
『七覺聖道』,七覺是七菩提分,聖道是八聖道分,像《彌陀經》裡面給我們提出的綱領,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此地雖然沒有說五根五力,但是前面講調伏諸根,又給我們說身心柔軟,深入正慧,這就是五根、五力要是不具足,是決定做不到的。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大小乘共同學習的科目,名稱相同,內容當然有淺深不一樣。
【修行五眼。】
『五眼』就是承前面所說的「依佛所行」。通常我們講人有肉眼,天人他不但有肉眼,他有天眼,羅漢有慧眼,阿羅漢、辟支佛有慧眼,菩薩有法眼,到成佛了,所謂是五眼圓明,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統統具足。
【照真達俗。】
慧眼『照真』,天眼『達俗』,到法眼、佛眼更不必說了,「照真達俗」都到了究竟圓滿。底下這個五眼,經上有跟我們說明。
【肉眼簡擇。】
這是我們凡夫都有的,我們人間都有的,我們有肉眼,我們會觀察,我們會選擇。所以善於『簡擇』的,我們都常常說他有眼光,他有眼力,他能夠認識真妄,能夠認識邪正,能夠辨別是非。
【天眼通達。】
『天眼』是沒有障礙的,我們肉眼雖然能見,隔一道牆我們見不到,隔一張紙我們也見不到了,所以說肉眼礙非通,它有障礙,不能通達。天眼就沒有障礙了,天眼,隔著牆他能夠見得到,這是真正有天眼。小乘聖者,像證阿羅漢果了,我們不要說證阿羅漢,證得初果,天眼就現前。小乘須陀洹初果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初果證得六通裡頭他具足三種。到二果聖人就有宿命通,三果的聖人就有神足通,到四果羅漢那就能證得漏盡通。你到這個程度,你不必修神通,它自然的現前。所以,我們自己修行究竟功夫到什麼程度,實在說也不必去問人,想想我們的煩惱斷了幾分,我們的能力恢復了幾成,就明了了。如果你修行的功夫,你得到天眼、天耳、他心,自己明白大概是小乘須陀洹的地位。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往往到這個境界他就自以為不得了,貢高我慢的心生起來,以為自己修行證果,於是乎功夫停留在這個階段不能夠再進步,這是個很大的毛病。所以,絕不能夠以得小為足,得一點點就滿足了,這是錯誤的。
【法眼清凈。】
『法眼』是菩薩才具足的,內外清凈,真俗清凈。
【慧眼見真。】
所以講二乘人證得偏真涅盤。
【佛眼具足。】
佛是前面四種眼統統具足,圓明廣大。
【覺了法性。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這都是說西方世界的菩薩們,他們有這樣的能力,而且每位菩薩幾乎統統都具足。我們發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也就像此地所講的一樣,這個要是在他方世界修行,實在不容易。在現前的社會裡面我們常常聽到,有天眼通的人,有天耳通的人,有他心通、宿命通的人,有,確實是有。這些人也常常在外面講經說法,也擁有許多的信徒,我們能不能親近他?不能。為什麼不能?佛在《楞嚴》上說得很好,許多有這種五通能力的人並不是他自己修得的,而是妖魔鬼怪附在他身上,使他有這個神通發現。可能這個神通並不是那個人自己的,是妖魔鬼怪藉這個人的身體,顯示他的神通;魔要是離開了,他這個能力立刻就失掉。因為這個緣故,我們不能親近他。
怎麼曉得他那個神通不是自己的?實在講,我們頭腦稍微冷靜一點就能夠觀察得到,他有通他一定有慧,一定有慧解,有慧有通,他一定有德有行。如果我們觀察這個人,他有通,他沒有德,他沒有行,那我們就曉得,這個通縱然是有,不是他自己的;如果他具足智慧、德行,這個神通可能是他自己修來的。我們在古聖前賢裡面所看到的神僧,《大藏經》裡頭有個《神僧傳》,都是有神通,那個神通是他修得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人都是有智、有德、有行,我們拿這個標準來衡量就不會出錯。
不僅如此,甚至於像近代,說這個人走了,他留著有舍利,他留的有肉身,在一般上講這個了不起,到底靠得住靠不住?也有疑問。為什麼?妖魔鬼怪也會變這個戲法,來欺騙我們。所以我們要明了,這個人縱然是走了以後,他留有舍利,他留有肉身,我們還要跟他生前去對照一下,從他的德行裡面來觀察。如果他這個瑞相與他的德行相應,這個瑞相是真的,我們不必懷疑;如果他這個瑞相與德行不相應,這個瑞相就未必是真的。我曾經見過舍利,這人過世了,燒出來有舍利,我們揀起來,舍利也非常之好,把它收藏,供養起來。幾個月以後再打開看看這個舍利,這舍利變成灰了,本來舍利是一粒一粒的凝聚的,它散了,散了變成什麼?變成粉末一樣,我們才曉得這是假的。還有,沒有粉末的,我們用手輕輕去拿一下,一捏它就碎了。舍利是堅固子,鐵鎚都敲不碎的,我們只稍稍用力捏一下它就碎了。由此可知,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事情我親見過,所以我曉得。肉身與舍利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都不可靠,原來是佛家裡頭一種瑞相,叫人起信心的,現在這些都被妖魔鬼怪利用,他也變這個戲法,搞得我們真是邪正莫辨,真假難分,這實在是苦。
我們怎麼辦?好在佛教誡我們,依法不依人,我們要守住這個原則就好。不求神通,不求瑞相,即使有神通、瑞相現前,我們也要抱著見怪不怪,以這種心態我們就不會著魔,不會被妖魔鬼怪欺騙。我們守住正法,說依法,法是經典,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行持,只要符合經典就好,就決定不會錯。有些人他起了有某種感應,好像有不思議的神力顯現,但是他與經上所講的並不相應,這個我們還是不去做的為好。因為現代人好奇鶩怪,妖魔鬼怪他有這些手段,眾生有這個愛好,投其所好,所以容易受他的欺騙;如果真正能夠依法,魔有再大的神通,他也無可奈何。這是學佛,尤其是生在這個時代,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經上都是讚歎西方世界的菩薩,我們往生就得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樣不具足。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他智慧、德能現前,當然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通達,一切眾生心之所思。佛菩薩給我們說的話真正是至誠懇切,經上講『所言誠諦,深入義味』。我們細細去思惟,他所說的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字字句句都有甚深的法味。為度一切眾生,『演說正法』,演是表演,說是言說。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從他出生,叫八相成道,所示現的,以身來表法,以言來說法,身表法就是演,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讀《華嚴經》,這個例子就太明顯了,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五十三位菩薩,將佛在《華嚴》上所講的圓教一乘,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表演給我們看。我們才真正明白了,原來一乘妙法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就是一乘妙法。法在哪裡?法在起心動念、生活行為,這真正是妙極了。所以,佛法稱之為妙法,原來這個就是,悟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實在講只有迷悟。
迷了,這一切法我們叫它做世間法,為什麼?它有障礙了。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它有界限;間是間隔,間也有界限的意思,就是十方。所以,世間,或者講世界,就是講三世十方,它有障礙。悟了,三世十方障礙沒有了,叫一真;迷了,就把一真變成十方三世,變成世界。所以認真的說,佛法只講迷悟,並沒有什麼世間與出世間,所謂世間、出世間是佛的方便說。再看底下一段。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個幾句話實在是將這些菩薩們的身心柔軟,無比的清凈,都顯露無遺,都顯示出來。『無相』是他不著相,不是說一切形相沒有了,不是的;一切形相統統在,統統具足,無相是心裏面的相沒有了。在迷的時候,心裡頭著相,一天到晚打妄想,你只要想,心裡頭就有相。所以無相,是無你心裏面的虛妄相。『無為』,為是作為,菩薩哪能沒有作為?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到處奔波,今天這個人請,明天那個人請,他忙得不亦樂乎,怎麼說無為?無為說他心裏面決定沒有攀緣,沒有說他一定要去想做個什麼事情,沒有,所謂是無為而無所不為,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心裏面要有所為,我們心就不清凈,為什麼?你只一有為,必然有分別執著妄想,必定有的;只有心裡清凈,無相無為,才是真正的清凈,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自然的相應。
所謂說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這個感應是無相無為的,這才叫真正感應。像我們敲磬,我們一敲,這是感,你敲了它立刻就響,它響就是應。我們試問問,磬有沒有起分別執著?這人敲我一下了,我趕快要響一響。如果它要有這個念頭,那就是有為的,它沒有這個念頭。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不叩則不鳴,所以它是無為的。我們敲它就響,無為而無所不為,諸佛菩薩的智慧亦復如是。他心清凈,什麼也沒有,你一問他,他立刻就回答你,給你解釋得頭頭是道,那個答覆、解釋,就是我們有感他有應,他應完了以後他還是清清凈凈。他不會記掛著,某人來問我,我給他講了些什麼道理,常常念著這個事情,沒有,他心清凈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所以無相無為,不是說無相,我們什麼相不要了,無為,我們什麼事也不要做了,那就錯了,那是望文生義。
『無縛無脫』,這兩句是講煩惱,煩惱叫系縛,好像繩索把我們捆住了,這很難過。貪瞋痴慢,喜怒哀樂,那都是一條一條的繩索。是不是真的有?沒有。既然沒有,哪談上什麼解脫?佛家講解脫是對煩惱講的,因為你有煩惱系縛,才給你說個解脫,實際上煩惱性空。所以,人要想斷煩惱,有的人說煩得不得了,非常的痛苦,人一天一天消瘦下去,他真煩惱,他也很想擺脫煩惱,他就是擺脫不掉。實在講,佛家有妙法,幫助你解決這個煩惱。什麼妙法?教你去找,譬如你生煩惱了,你立刻迴光返照,去找,那個煩惱在哪裡?在頭上,在身體上,在手上,在腳上,你去找,看看你能不能把煩惱找到。如果你認真一找,你找不到,不曉得煩惱在哪裡,就像什麼?就像《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教阿難,叫他找心,心在哪裡?阿難找了七處,都找不到,「七處徵心」,那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我們心裡歡喜了,你去找那歡喜在哪裡,你什麼地方歡喜?你悲傷了,你哪個地方悲傷?你生氣了,氣在哪裡?你找去,看你有沒有辦法找到。到你認真去找找不到了,你才曉得空的,它是一樁什麼事情?事情是有,你決定找不到。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只是一種抽象的觀念而已,並不是真的,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我們要了解,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都找不到,心之作用當然更是虛無縹緲。這樣用功,這就是用觀照的功夫,把你煩惱都照破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此以後一切苦沒有了。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你現在智慧把它照破了。因滅了,哪裡還會有果報?所以實在講「無縛無脫」,誰系縛你?沒人系縛。
當年禪宗二祖慧可大師,也是出家之後學道,道業修不成,心不安,憂慮。遇到達摩,向達摩請教,達摩理都不理他。到最後他實在沒法子,在冬天,跪在雪地裡面,把自己的手臂砍斷,拿著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看到他這個樣子,你何苦來?他說我為求法而來。他說你求什麼?他說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你把心拿來」,他聽了這句話,馬上回頭找心。達摩祖師說,「你叫我給你安心,行啊,你把心拿來」。他這一靜下來,回過頭去找找不到,告訴達摩祖師,「覓心了不可得」。實在講,慧可大師比阿難尊者高明,阿難尊者還講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間,講了一大套理由,都是胡思亂想,一條一條被釋迦牟尼佛駁倒。慧可大師比阿難程度高,他回答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你現在沒事了。他恍然大悟,他從這裡開悟。悟了什麼?悟了本來沒煩惱,沒什麼安與不安,就是悟了「無縛無脫」。既然沒有纏縛,哪有解脫?所以,佛實在講是無法可說,佛也無有法與人,只是眾生有病,有心病,佛法無非是給你所謂去念解縛而已。去念解縛是誰?是你自己。佛只點醒你,一句話點醒你,你自己要能夠去念解縛。你覺悟了,誰系縛你?沒有人。沒有人系縛你,你還要個解脫幹什麼?那不是頭上安頭,畫蛇添足,不是自找麻煩嗎?這個地方是要覺悟的地方。
『無諸分別,遠離顛倒』,清凈心裏面本來沒有分別,諸位要曉得,我們所有一切的業障,所有一切的苦難、罪業,都是從分別心起來的。這一分別、一執著,你才有迷惑顛倒,業障苦難。如果一切法裡頭沒有分別,心清清凈凈,所謂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現在在凡夫,我們常講我們染污了,真的染污了嗎?如果真的染污了,你還有恢復的日子?沒有了,沒有染污。好比說今天陰天,太陽被雲彩遮住了,真的遮住了嗎?沒有,太陽多大!實在講雲彩沒有遮住太陽,遮了我們的眼睛,這個沒錯,它怎麼能遮得了太陽!原來遮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不明真相,以為它遮了太陽,這叫顛倒,這叫迷惑。
我們心有沒有被染污?沒有。心就像太陽一樣,貪瞋痴慢、七情五欲就像雲彩一樣,與清凈心毫無交涉。沒有染,我們自己以為染了,毛病就產生在這裡,自己以為染了那就染了。染什麼?你執著它,你心裏面起了分別、起了執著,我染污了。執著的那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第七末那意識,不是真心,分別是第六意識,統統叫妄心。阿賴耶也不是真的,唯識裡面雖然說阿賴耶是真妄和合,就是半真半妄。怎麼說半真半妄?體是真心,作用是妄心,因為它迷了,它落印象,迷了。如果一覺,所謂覺後空空無大千,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要曉得,一切分別執著是錯誤的,不是真實的,遠離顛倒,顛倒妄想。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受用有沒有?有,我們看,就是經上所說的,不要說別的經,本經,你看阿彌陀佛的受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諸大菩薩的受用,我們讀了羨慕得不得了。《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受用,我們剛才所說的,《華嚴》末後,五十三位善知識與善財童子的受用,有,不是沒有;雖有怎麼樣?他沒有攝取,所以他自在。攝取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愛取有」。我們凡夫,所以說顛倒,就是在受用裡面起了愛,愛就是無明。愛了怎麼樣?愛了就想得到,想自己擁有它,得到它,不能把它舍掉,這叫取。取什麼?取就造業,迷惑造業。這個愛是廣義的,順心我們就貪愛,我們愛,愛得到它;不順自己意思我們就討厭,討厭怎麼?討厭也是愛,我們愛,愛舍離它。所以,這個愛字是廣義的。取也是廣義的,我要擁有它,這是取,我要破壞它也是取,只用一個字來代表。
你要是無愛、無取、無有,那個受用才叫做正受,一切有受用,受用裡頭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愛取有是妄想,沒有妄想。這樣受用是清凈的,這樣受用永遠沒有過失,這樣受用不造業。我們看諸佛菩薩的受用,人家受用不造業。所以他這個世界沒有六道,沒有三途,因為這些菩薩遠離顛倒,他在受用裡頭他沒有愛,他沒有分別,他沒有愛,受用裡頭他也沒有取,愛取有他都沒有。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我們凡夫就是有愛、有取、有有,就有輪迴;佛菩薩沒有愛、沒有取、沒有有,所以他那個叫一真法界。
底下說得更明白了,『遍游佛剎』,遍游佛剎是上供諸佛,求法,下化眾生,上求下化。『無礙無厭』,他這個心是平等的,一切隨緣,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感應裡面也沒有愛,也沒有有。『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不希求二邊都沒有,可見得這個心真正清凈。『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沒有彼此之分,沒有,這就是證得清凈法身的境界。法身是什麼?法是一切萬法,這個時候真正覺悟,真正明了,也真正契入,原來一切法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萬法,這個境界很難懂。平常我們不得已,拿夢境來比喻,譬如作夢的時候,夢醒過來,回頭想想,夢中所有一切境界全是自己心裡變現之物。換句話說,全夢即心,全心就成了夢境,心跟夢境是一不是二。你要曉得,心是自己,那整個夢境不是自己,誰是自己?夢裡頭有個自己那個人是自己,夢當中有其他別的人也是自己,夢裡面山河大地、一切萬物,沒有一樣不是自己。真正承認了,沒有「彼我違願之想」了,這就是你證得了清凈法身。你才曉得,你不會再以為這個身是我。我有沒有?我有,我在哪裡?一切萬法沒有一樣不是我,包括虛空,虛空也是我變現的。這種境界,佛法沒有到我們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聖人也體會到,像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就是這個境界,這就是如來法身的境界。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何以故。】
這是一句問話,為什麼?底下要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出。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前面講了無相無為,你看看此地是有為,不是真正無為。菩薩真正有慈悲心,真正有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而且這個心是念念不忘,永無退時。所以,佛菩薩對眾生恩德之大,不可思議。由此可知,無為就是不著所為之相,也就是佛家常講三輪體空,是這個意思。譬如我們經上常舉布施的例子來說,布施是有為法,他做了,做了他不執著一個能布施的我,不著我相,「我今天做了哪些好事」,他沒有,沒有這個念頭,做了就跟沒有做一樣。也不執著接受我布施的那個對象,「某人今天受了我的恩惠」,他也沒有,他心裡乾乾淨淨。也不執著當中布施這個物相,「我把這個物送他了」,也沒有執著這個物相,叫三輪體空。
不著我相、不著人相、不著當中布施的物相,真是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心清凈。心清凈是不著有,他又常常在修布施,他不著空,這叫空有二邊都不著,這才叫中道第一義諦。這才合乎心性裡頭有體、有用,體如其用,用如其體。凡夫有體、有用,但是用不如體,體不如用,毛病出在哪裡?毛病出在分別執著。因為體裡頭沒有分別執著,用裡頭也沒有分別執著,可見得分別執著就叫做妄想,它產生這個東西來。所以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的本體,迷失了自己的大用;換句話說,迷失了自己清凈法身,迷失了自己一真法界,這個虧吃大了。
佛在此地讚歎這些菩薩們,說這些菩薩們修行的一些原則,句句話都是開啟我們的智慧,破除我們的分別執著。我們果然覺悟了,果然把虛妄的給捨棄了,放下了,我們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就相去不遠。將來往生品位一定增高,必然與這些諸上善人會聚一處,這經上講俱會一處。
【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一切執著歸納起來不外乎人我執、法我執。經上常說,破人我執證阿羅漢果,破人我執,見思煩惱沒有了;破法我執就斷無明了,就證清凈法身,這是圓初住以上的菩薩。所以說『舍離一切執著』,我們把一切執著丟掉,那真是心開意解,比什麼都舒服,比什麼都自在,這就是『成就無量功德』。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這兩句話說得好。實在講,諸佛如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說什麼法?就是說的『如如』。佛經一展開第一句話,「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說盡了,說得圓圓滿滿,無欠無缺。這一《大藏經》就是「如是」兩個字的註解,你要不懂,好,什麼叫如?什麼叫是?給你仔細講講就講了三藏十二部,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有沒有講完?這個意思無有窮盡的,哪能說得完?也可以一句話就說完了,「如是我聞」不就說完了嗎?「解法如如」,法是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兩個如字,第一個如是講法性,第二個如是講法相;如果你說第一個如講法性,第二個如講法相,都可以,沒有什麼差別。一切相如其性,性如其相,這叫如如。我們沒入這個境界,你入這個境界你就是大菩薩,絕對不是凡夫,你入這個境界你必定沒有分別執著。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也會說這個,那你只是在解的位子上,你沒有做得到,你沒有證得。
佛法講悟有兩種,一種叫解悟,一種叫證悟,解悟是你理解了,你沒有做到。怎麼曉得沒有做到?凡事還有分別執著,這是沒有做到,心沒有真正到清凈。如果是證悟,他心清凈了,他所講的跟他所證的境界完全一樣,這叫證悟。證悟是功夫,解悟裡頭沒有功夫,換句話說,他還是有六道生死輪迴;證悟的人必定了生死出三界,因為這是他的境界,是他親證的境界。就像我們剛才所講的作夢一樣,一下真正覺悟了,好像我們在作夢裡面,夢裡面覺悟了,雖然覺悟還在作夢,並沒有醒過來,在夢中知道我現在在作夢,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己。
一切法,夢中境界那就是法相,能作夢的那個心就是法性,所以說全夢即心,就是法相如法性;全心即夢,法性如法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就是解法如如。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跟眾生說什麼?就是說如如法。經的前面這四個字,「如是我聞」,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的經,經一開頭用這四個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經,前面都冠上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也就是佛經的標誌,也就是佛經之所為,佛經之所說,就是講這個如如。所以「以無礙慧」才能解法如如,要在宗門裡面講,這兩句話就是明心見性,無礙慧就是明心,解法如如就是見性。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這裡面就講的四諦法,四諦法是苦、集、滅、道,只說了兩個字。兩個字就行了,集是因,苦是果,說一個就可以了,在世間法裡面說了一個因;滅與道是出世間法,滅是果,道是因,在出世間法講了一個果,講了個滅。苦集滅道,世出世間各說一個就行了,苦集滅道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音聲方便』,這是代表世出世間法。『善知』,不僅是知,善知。善什麼意思?善是知而不執著,知而不分別,這個叫善。我們說這個事我知道,我知道的比別人多,這值得驕傲,這個知不善。他那個知,知若不知,這叫善。他知道得再多,他心裡一點波動都沒有,這叫善知。沒有感覺得驕傲,沒有覺得有炫耀之處,沒有,知若無知。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對於世間語言他不執著。『欣』是欣喜,世間語多了,像世間的音樂、歌舞,都包括在其中,世間人以為是樂事,他不執著。他『樂在正論』,正論是什麼?佛法,講經說法利益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永脫輪迴,超生死,登彼岸,菩薩樂於做這些事情;對世間人以為這些歌舞這是樂事,菩薩並不欣賞這些,並不愛好這些。『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相有,作用也有,體性沒有,體是空的。我們世間人所以迷,認為世間一切法相有,體也有,作用也有,認為它統統都有,於是他才有執著,他才有分別。假如真正知道了,相有體無,相是幻相,不是真相,這個相與作用,我們享受這些作用,決定沒有貪著,沒有分別執著,他心地自然清涼自在,心開意解。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俱盡就是永斷,煩惱永斷,生身就是生死,煩惱、生死這兩樣永遠斷了。斷了他還有沒有這個身?他有,他這個身不是生死身了,可是我們凡夫看到生死身。譬如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也看到他出生,八十歲他也死了,我們凡人看到他有生死,其實他自己沒有生死;我們凡夫看到他也有煩惱,其實他有沒有?他沒有,他沒有煩惱。他的生死、煩惱統統都盡了,都沒有了。他的生與死,我們講受生,生是接受這個生命,受生就像穿一件衣服一樣,死就像脫一件衣服一樣。有沒有生死?沒有,只是捨身、受身而已,捨身就像衣服脫下來再換一件新的,他自在,他沒有生死。實在上講,我們凡夫跟佛菩薩有什麼兩樣?菩薩在六道捨身受身,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不驚不怖,他很自然,脫個衣服、換個衣服很自然。凡夫不自然,凡夫就像小孩,迷戀著這個衣服,他穿得很舒服,要把它脫掉的時候大叫大哭,他捨不得,他不知道這個衣服髒了應該要換一件的,要常常換的。所以,凡夫也是不生不滅。
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的確沒有兩樣,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迷,一個悟。佛菩薩曉得這個情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生死沒有煩惱。生死就是捨身受身,再比喻就是換衣服,他不生煩惱,隨隨便便,脫一件,再換一件,很自然的。凡夫迷了,認為這個衣服是自己,一脫了,這還得了,這個不得了。所以,捨身受身都苦,都有極大的痛苦。痛苦從哪裡來的?痛苦從他那執著來的,執著的愈深,痛苦就愈大,執著淺一點,痛苦就少一點,沒有執著就沒有痛苦。煩惱亦復如是,執著愈重煩惱愈大,執著輕的煩惱輕,不執著的人沒有煩惱。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此地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實在講它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又說『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這個我們懂得,這個沒有問題。西方極樂世界也有三界,但是它欲界裡面有人天,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這是它特殊的地方。同時,我們也明白的看得出來,西方世界這些諸菩薩們,每天早晨都去供養他方無量無邊諸佛,供養完了以後,回來聽經聞法。他方世界都有六道,都有三界,既然供佛聞法,當然也隨緣度化眾生,這是一定的道理,上求下化。佛勸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必定也會幫助佛,勸一切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個經文我們前面讀過的。所以,他們不管是在極樂世界,或者是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都是平等勤修,究竟一乘,就是一佛乘,像《法華經》上所說的,「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乘法」。『至於彼岸』,彼岸是大涅盤、大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證無所得』才是真正智慧現前,可是前面這一句很重要,『決斷疑網』,疑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疑,簡單的說是疑聖教,對於佛菩薩的教誡、佛門的經典懷疑;第二是懷疑自己業障深重,不能成佛,甚至於懷疑自己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這是自己造的障礙,障礙到你不敢學佛。這些人都還是好人,為什麼?他還是有良心,他做了壞事,他受良心的責備,惡事做多了不敢進佛門,看到佛菩薩他害怕,這都是好人;有些人做盡壞事情,見佛菩薩像沒看到,那真是無救了。像這樣的人,沒有碰到善知識把他點醒,他畢竟還是有慚、有愧的,慚愧在佛門講是兩種善根。但是他因為就是疑,雖有慚愧但是他懷疑,壞就壞在疑上。慚愧是良心發現,那是好心,但是他懷疑,懷疑自己不配跟佛菩薩在一起,不敢進佛門,不敢進佛殿,不敢看佛像,他覺得他自己罪業深重,於是乎一生把學佛的機緣錯過了,毛病都出在疑上。所以,這個疑網要把它斷掉,網是比喻,像羅網一樣。
「證無所得」,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講什麼?就是講無所得。六百卷般若,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這是給我們講真實話,你在這個世間,什麼都得不到,沒有一樣你能得到。將來出世了,你成佛了嗎?成什麼佛!你要以為有個佛可成,那壞了你就迷了。成佛沒有別的,智慧德能現前而已,你所得到的統統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沒有一樣是你本來沒有的,你得到的,沒有,沒有一樣。所以才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到最後無所得。因為到那個時候,你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一個自己,你還得什麼?禪宗所謂,盡虛空世界是沙門一隻眼,真正看清楚,真正明白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證無所得,那是你真正得道了,我們俗話常講真正證果了,證阿羅漢果、證緣覺果、證菩薩果、證佛果,都是證個無所得。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證無所得也就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就是無所得,這是智之本體。體當然就有作用,作用叫方便智,叫權智。從根本智起後得智,這個地方的兩句話是「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以根本智起後得智,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後得智,就是此地講的「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就是無所不知。換句話說,你今天還是有所得,因為你有所得,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不出來。阿羅漢、辟支佛他因為有所得,所以他沒有智慧,他沒有證法身。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秘藏,阿羅漢只有半個解脫,就是有少分的解脫,般若跟法身他統統沒有證得。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他證有所得,他成阿羅漢,他證得偏真涅盤,他證得涅盤。所以他是有修有證,壞在這個地方,壞在他有得,般若智慧透不出來。當然後得智他更沒有,根本智他沒有露出來,他哪有後得智?他的神通是從禪定裡面發現的。所以,阿羅漢有神通,他沒有般若智慧,他沒有證得清凈法身。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那不得了,可以說人人都是圓滿功德。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這在佛法裡頭是最高的佛法,叫一乘法,一乘法是一佛乘。五乘佛法裡面,講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他們所修的是一佛乘。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是自覺自悟的,自己證得的。
到這個地方,說了個修行的綱領,我們認識這些菩薩他們怎麼修的?他們所修的這些,當然在境界上我們做不到,但在原理上我們能夠體會少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可以模仿少分。我們要盡心儘力去做,為什麼?你做到一分你得一分受用,你做到兩分你得兩分受用,決定不會空過。
再看底下一章: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這個經文緊接著前面來的。你看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每一章開頭都有「佛告阿難」,那是個段落,此地沒有。這沒有,可見得這個文是接著上面,這是集結的人,這個兩段它有兩個重點,他把它加上兩個標題而分開來了,實在上這個兩段是一氣呵成的。
【其智宏深。】
智慧太大太深了。
【譬如巨海。】
這比喻。
【菩提高廣。】
『菩提』是講覺性,講他的覺悟,覺性高,覺的量廣。
【喻若須彌。】
須彌是高山,大山,我們世界最大的山。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這是講這些菩薩的光明,前面我們說過,極樂世界菩薩身光一百由旬,有這麼大的光明,我們在「大士神光」裡面讀到。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這裡都是形容詞,比喻心地清凈,一塵不染。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實在講,忍辱是我們說的,這個名詞在西方極樂世界用不著,為什麼?人家根本就沒有忍辱相。我們這邊忍辱,人家是對我們侮辱,我們忍耐不與他計較,他有個忍辱,著了相;西方極樂世界不著這個相。佛說,不得已方便說,忍辱像大地,地最能忍,你給它最名貴的香水撒在地上,地接受了,最污穢的大便擺在地上,它也不生氣,它平等的接受。這是形容那些菩薩們,他們那個心就是這麼樣的平等,這麼樣的清凈。
【清凈如水。洗諸塵垢。】
水有能力把一切塵垢洗乾淨,比喻說他的心清凈,菩薩的心清凈,一切的煩惱、塵垢都被清凈心洗脫掉了。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熾盛的火就是猛火,比喻菩薩的智慧。煩惱好比柴火,火一燒就把它燒乾凈了,燒盡了,智慧猛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對一切法的不執著像風一樣,風一吹就過去了,絕無留戀的。於一切法,世出世間法他不執著,所以他沒有障礙,這些都是顯示菩薩尊勝自在之德。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前面這三行是講他自在尊勝之德,內修的,底下是講他起作用,他利益眾生的功德。菩薩利益眾生就是為眾生說法,『法音雷震』,說法警覺人,使人內心震動。『覺未覺故』,未覺是指六道迷惑的眾生,覺是教學,佛說法、菩薩說法就是要覺悟那些沒有覺悟的眾生。
【雨甘露法。】
這個『雨』念去聲,當動詞講,落下來,從上面落下來。『甘露』是比喻清涼自在的佛法,好比說從天而降。
【潤眾生故。】
來滋潤眾生無明煩惱的心情,來滋潤他們。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曠若虛空』是講這些菩薩心量之大,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有這麼大的度量,像虛空法界一樣。『大慈等故』,他這個大慈大悲,對於一切眾生絕對是平等的,平等的慈悲。
【如凈蓮華。離染污故。】
這是說他的身心,身心都清凈,像蓮華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這就好比菩薩在世間,與三途六道的凡夫和光同塵,不但他心不染,身也不染,身心都不染。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尼拘樹』是印度很大的樹,我們曉得印度是熱帶,熱帶的樹,大的樹樹葉都很大,所以樹底下就蔭涼,這個樹翻成中國意思叫無節樹。這個樹長得直,高大,蔭也大,『覆蔭大故』。這個比喻這些菩薩們能夠庇佑這些眾生,眾生得到菩薩覆蔭,才得到清涼自在。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金剛杵』也是比喻叫智慧,所以般若經裡面比喻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用金剛來作比喻,金剛就是金剛杵。金剛杵這是佛經裡面說的,天上有勢力很大的金剛力士,大力士,這個大力士他手上有個兵器,武器就是金剛杵。金剛杵能壞一切的兵器,一切兵器碰到它都壞了,沒有一樣能夠破壞金剛杵。用這個來比喻,金剛杵『破邪執故』,就是一切眾生的執著。智慧不開,你執著不會破的,真正智慧現前,執著就破了。破執著就證道果,譬如說破我執就證阿羅漢果,破法執就證圓教初住菩薩果,或者是別教初地菩薩的果。
由此可知,我們之所以不能夠證果,就是因為有執著。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我執破了就得事一心不亂,法執破了就得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處所不一樣。破我執的人生方便有餘土,破法執的人生實報莊嚴土,兩種執著都沒有破的,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執著雖然難破,我們要努力,怎麼個破法?就是要勤修定慧,真正的定可以破我執,慧能破法執。當然智慧開了,法執都破了,我執當然不必說,當然是已經破了。所以破我執的,未見得破法執,破法執的人,必定破我執。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這是說他的信心堅定,志願不退,就像大鐵圍山,一切魔王外道,雖然他有神通、有勢力,他對於大鐵圍山是無可奈何,動不了它。這些菩薩,他們的信願、智慧、德能就跟大鐵圍山一樣,所有魔王外道對他都無可奈何。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這是講度他的這些化儀,就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方式,教化眾生的方式。至於方式當然也不能細說,也只能說個大概,說個綱領。他的『心正直』,像《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至誠心,他是以這個心待人接物,真誠,待人真誠,一點虛偽都沒有。『善巧決定』,因為一切眾生,實在講,他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他的習性變幻莫測。菩薩跟他們在一起,什麼時候應該給他們說什麼法,什麼時候應該教他們怎樣行,不是一定的。如果是一定的,佛何必說這麼多法門,何必這麼辛苦,一個法門度一切眾生不就夠了?不行,因為眾生志心不定,變幻莫測,佛以無量無邊的法門來適應他,來誘導他,這就是善巧的決定,像《普門品》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志無窮,學不厭,永遠不疲不倦,為求法,為弘法。這句我們應當要學,要認識法之可貴,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開經偈上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怎麼能說我疲倦了,我要休息一下,那實在太可惜了。所以,要珍惜聞法的機緣,珍惜學法的機緣,決定不能讓它空過。《普賢行願》十大願王,願願到最後都是無有疲厭,我們看看這些菩薩們,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他們能夠增長智慧,能夠增長德能,斷煩惱證菩提,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家天天在討論,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求法,才有這樣的成就、這樣的成績,這都不是平白無緣無故而得來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