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前就有自己的婦女節

中國幾千年前就有自己的婦女節

明天是國際三八婦女節,而且正好是百周年,說起婦女節,不少中國人認為婦女節的由來是源於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市的女工為了反對資產階級壓迫、剝削、和歧視,爭取自由平等,舉行了大罷工和示威遊行。這一鬥爭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支持和熱烈響應。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大會根據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議,為了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鬥爭,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1911年的3月8日,為第一個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鬥爭的偉大節日。

其實,中國在幾千年前就有自己的婦女節,而且一年之中有幾個婦女節,最典型的是三月三和七月七。

三月三,蛇出洞,每到這天,中國人總要外出採集地米菜(湖南的土話,學名丁丁不清楚),然後回家清洗乾淨後煮雞蛋,煮熟後母親會要求全家人都吃,說是吃了後能夠避邪消災,一年無病,這個傳統至今在丁丁的家鄉十分盛行,而且丁丁每年都要從母親的手中接過她遞過來的地米菜煮雞蛋,然後美滋滋的吃完,吃完後總能看到母親那幸福的笑容。

其實,三月三的正式稱呼是「上巳節」,是自西周以來的中國傳統女性色彩十分濃重的節日,後來由於宋明理學的壓制掩蓋漸漸消沉不彰,但在日本、韓國每年這一天仍然舉行種種節日活動。說明了三月三不僅在中國盛行,而且具有國際性。唐朝偉大詩人杜甫的《麗人行》中就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可現在知道三月三日為婦女節的中國人卻不多了。

七月七日「七夕節」在中國的影響至今還十分大,這主要緣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其實,這是中國最具影響的婦女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漢代〈古詩十九首〉記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源於神話傳說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詩歌,讓織女的形象產生廣泛的影響。在中國歷史發祥地的黃河流域各省,民間便把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稱為「女節」或「乞巧節」。河南《宜陽縣誌》載:「七月七夕為女節,祀天孫以乞巧。」陝西《蒲城縣誌》又載:「七月七夕,嫁女避節。」到了唐代,民間就有在「七夕」乞巧節這一天祭拜織女的習俗,主要是希望織女神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性們;而這一天她們則能走親訪友,交流織藝,連平時被禁錮在綉樓里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遊覽井市、踏街串戶,古代許多男女青年一見鍾情的愛情故事也由此產生。

宋、明兩代,「七夕」這天婦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桑椹、角黍、葫蘆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子們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兒節」的記載。

在清代,「婦女節」又從「七夕」發展成端午的「女兒節」,這天不僅女子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時想都不敢想的遊藝、聚餐、休假等特權,連遠嫁的女子也可以在這幾天回娘家看望雙親,共享天倫。

而在少數民族中,古時的「婦女節」習俗更是多得數不勝數,如苗族姐妹節、怒族仙女節、侗族姑娘節、壯族婭拜節、藏族女兒節等,都是中華女性盡展美麗和聰明才智的時刻。


推薦閱讀:

看穿男人:他為什麼不公開承認自己有女友
男女擇偶觀---如何看待對方和自己的條件
丈夫背叛自己女人到底該怎麼辦?
偶然間的可愛
精妙話語:人生的路要自己走

TAG:中國 | 自己 | 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