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指南 修行嚮導

凈土指南  念佛原理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個個可念,方法極簡易,而念佛原理卻深邃浩博,乃佛果覺境界,極平常極玄妙,超出眾生的思量,茲謹依聖言量,對念佛原理,略施詮釋。  一、名具萬德,名召萬德  阿彌陀佛深知十方眾生,無始以來,念念不停,如急流水,漩洑不止,阿彌陀佛大悲愍念常沒眾生,以悲智願力建立名號,令眾生執持稱念,以起借一遣萬,以凈破染之功效。  阿彌陀佛名號,不僅凝聚著阿彌陀佛三身四智無量功德,而且,阿彌陀三音亦是本著眾生的心性而建立,乃佛法界的內在音聲。阿字是宇宙開闢,萬有生命生髮的根本音,表法界體相、空義、因義。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在生理效應上,持念阿音可以打開人體內髒的脈結,清理臟腑之間的各種宿疾,華嚴四十二字中,阿為第一字。彌字表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表含攝一切法藏之究竟處。《阿彌陀秘釋》云:"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  阿彌陀名號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彌陀佛萬德的載體,是聖凡同構呼應的媒介。名號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願力光明遍照之處。凈業行人念佛之時,即是蒙光照觸護念之時。名具萬德,名召萬德,信願持名,即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念佛法門的特質之一,就在於以阿彌陀佛果覺名號,作凈業行人修持之因地心。即因即果,因果同時,至心稱名,圓轉五濁,圓成五清,一句名號,極平常極玄妙,念念相續,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究竟大安樂法門,無過於此。  二、心作心是,繫念佛界  《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段經文昭示念佛的根本原理,阿彌陀佛是本覺之理,遍在一切眾生的心念中,念佛即是始覺之智,佛與眾生的想念不相隔離,諸佛正遍知海,依眾生的觀念而得以顯現。眾生若不念佛,則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遙遠。是心是佛即性德,是心作佛即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吾人妙明真心含藏在塵垢中,難以自現,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之力,清除垢障,顯明清白,聲聲喚醒自己,就路還家,領略本地風光。  現前一念為升沉苦樂之根因。無念心體唯佛獨證,九法界眾生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心念佛德,即佛法界現;心作惡業,即地獄法界現。《好生錄》記載,有一常探巢取卵以食的小兒,在桑田中自見一四門緊閉之城。滿城熱鐵碎火烙足,小兒號注狂奔。其父趕來呼子名字,小兒應聲倒地,城火俱不見,而小兒膝下腐爛如炙。證知,地獄不遠,即在目前,隨人業報以現。同樣,"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實因阿彌陀佛在眾生自心之內,以念佛觀佛之功,即能引發顯現。  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吾人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即波究水,遣盪雜念,契入本心,乃背塵合覺,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繫念佛界,乃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  三、以勢至都攝六根之方法修觀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大脅士,在首楞嚴會二十五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於末後,表證觀音法門被明選,勢至法門被暗選。今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二種方法結合起來,用於凈業修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  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唯攝一精明,不令六根緣六塵。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具體到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凈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佛種子,使之顯現佛國境界,享受佛國生活,臨終任運往生凈土。即生凈土,境緣殊勝,善業時時增上,惑業日趨淡萎,直至破俱生法執,盡轉所知障為菩提,成大圓鏡智,盡轉煩惱障為涅盤,成無垢識,不論善惡種子,悉皆轉智,圓成佛道。  觀音的耳恨圓通,利用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的特點,不出流循塵,而是入流亡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耳根圓通雖然傾重於自力解六結破三惑,然亦可與勢至的很大圓通合修念佛法門。勢至的都攝六根與觀音的旋轉倒聞機,皆有不循聲出流而入流照性之妙。勢至的反念念自性與觀音的返聞聞自性,都在自性開啟上用功。只是勢至用念佛的方法,觀音用觀照的工夫。二者有方法上的差異。觀音的入流亡所,破六結證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勢至的繫念佛號,從事念到理念,卻是三根均被的勝異方便。所以,將勢至的都攝六根、繫念佛號與觀音的返聞自性、入流亡所融合起來,雙取二種圓通的勝妙。取法於上,當生契證圓通;守住底線,乘佛願力,帶業往生,凈土華開見佛證圓通。  《無量壽經》開示凈業行人修持的態度與方法,是觀音勢至兩種圓通方法合修的示範。凈業行人對娑婆苦境的厭離與對極樂凈土的欣慕之心態建立後,應努力修善,攝心念佛,不動六根,不緣六境,不起六識,返念佛號,返聞自性,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心如虛空,不受一塵;淡泊寧靜,離欲無染,心存往生成佛廣度眾生之善願,精勤求索;對苦難眾生常懷哀愍慈濟之念。在世間生活中,言談舉止契合仁義禮智信,為世人作道德懿範,誠於中而形於外,事理雙圓,真俗並照。盡形壽不忘失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並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亦得解脫。如是善願因行與絕待之凈心,應恆常覺照保任,務令增上純熟,不循世間的業緣,唯取凈緣,就路還家,浪子渴望與慈母會合。在佛光照攝中,其心寂然不動,安然自在。任運常樂,綿密用功,佛號日覺親切,能所界限漸趨混滅。  如是久久用功,在無心三昧中,某一剎那心佛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禪宗稱為摸著向上關捩子)。如來藏性開顯,經文用四個"自然",表明心性法爾具足無量性德,不從外來(亦即與觀世音菩薩證圓通,寂滅現前而獲二種殊勝、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功德、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等相同)。自然中有自性本然之實相,自然中具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自然中流現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迴轉變化,超逾十方;自然中於十方虛空中流現珍妙萬物,自性光明精美潔凈,其殊勝微妙一切世間諸光無能為比。洞達明了無有上下之平等理體,神通妙用無有邊際。  《無量壽經》闡釋的如是因行果報,將勢至根大念佛方法與觀世音返聞自性的功夫融為一體,下手處是念佛,都攝六根念佛,自念自聽,安住佛念,入流忘所,心若虛空,不住空境,解六結,破二執,證三空,最終獲得"光精明俱出"的法益。觀音的慈悲與勢至的智慧,通體擔荷。念心(意根)與音聲(耳根)共趨真如,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全體展露,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於斯方慶圓成。  四、自念自聽的反饋機制  音聲是自然界與人類行為的神妙現象之一,於凈宗念佛法門關聯尤密。人腦是高度發達的語言信息處理系統。語言的發送與接收同時伴隨著生理、物理和心理的過程。發音與聽音形成反饋機制。說話人發出的聲波通過空氣傳輸到聽話人,經過聽話人大腦聽覺中樞的信息處理,配合聽覺理解得以接收。這是外反饋機制。音聲亦能通過內部神經細胞來傳遞,形成自念自聽的內反饋機制。  念佛秘訣即是自念自聽,在內循環反饋系統中,由心啟音,通過發音器官傳遞,左耳聆聽,右耳收音,回到內心;又由心啟音,左耳聽,右耳收……循環不已,即便默念,意地中亦應有聲相,以心默聽。總之,將物理、生理與心理三要素總攝在一句佛號中,不循塵出流,而入流聞性。一切時中,佛號歷然。佛是本覺,念是始覺,以念啟聞,以聞修念,有念必聞。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漸次轉穢成凈,轉凡成聖。聽覺悟解力日益敏銳,最易激活潛能(圓通常的自性)。又因為耳通氣海,自念自聽能將人體氣脈磁場有序化,故能起到強身祛病的功效。  自念自聽在音聲格調上亦應加以重視。西方極樂世界以音聲作佛事。針對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德用之殊勝,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凈土諸種音聲皆具八種特質。即為:清、暢、哀、亮、微、妙、和、雅。阿彌陀佛名號亦內具此八種美質。所以,凈業行人宜應賦予六字洪名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如是念佛,容易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吾人的聲聲佛號,匯入西方凈土的大交響樂中;同時,西方凈土的種種妙音,亦應和著吾人的聲聲佛號,相即相入。心光音聲,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難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聲格調應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為基準,以期達到與西方凈土音聲同構共振之效應。當念佛時,不求世間福報,唯冀一超直入極樂國,即為清;當念佛時,萬緣放下,虛空無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為暢;當念佛時,生大慚愧,怖地獄苦,落水呼救,求佛援手,即為哀;當念佛時,生慶慰心,幸遇凈宗,得脫苦海,歡快踴躍,即為亮;當念佛時,念念覺照,聲聲踏實,洗濯垢污,慧光漸顯,即為微;當念佛時,梵音入心,陣陣清涼,觸境會心,香光莊嚴,即為妙;當念佛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心平氣緩,人境協諧,即為和;當念佛時,沉著安閑,不欣世語,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為雅。概言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實為念佛之軌範,吾輩凈業學人當如教奉行。  以上概述了凈宗四大念佛原理,只是從基本理念上略作詮釋。如細究之,義理內涵甚為深廣。凈業行人應從原則上把握其精神實質,用以切實指導自己的凈業修持。  (選自《凈土宗教程》)  《凈社銘》淺釋  (釋演蓮)  小引  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何種職業,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成功,除了他自身所具備的品學才幹外,其平時能掌握機遇,運用訣竅,也是事業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從古以來,世間有許多不乏才智之士,往往因為沒有碰到好的因緣際遇,以致終生壯志未酬,抱負難伸;但也有一些人雖然碰上了,卻因為沒有及時抓住它、掌握它,而把難得的機遇當面錯過,到最後卻落得一事無成,懊惱不己,這都是很令人嘆惜的。  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佛經上常告誡我們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知道,六道之中,胎卵濕化,有無數芸芸眾生。我們人類在這芸芸眾生中所佔的比例只是極少數的一族。而這一族居然稱為萬物之靈,與天地並稱曰三才。所以,我們能夠生而為人,本身就是一次極難得的機遇。如果我們不珍惜人生,不好好做人,反而糊裡糊塗地生,糊裡糊塗地過日子,又糊裡糊塗地不斷造作惡業,不但糟蹋了這一生的人身,甚至連來生做人的機會也一併毀了,那豈不是愚昧人生最大的悲哀。  然而,要怎樣地去珍惜人生,好好做人?實在說,佛陀的全部教育,都是在教你做人的道理。不但教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且還教你怎樣地把你自性中所蘊藏的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無量德能,完完全全地釋放出來,去發揮無量的作用,而成為一個充滿真善美慧,毫無缺陷的人生。  所以,生而為人,如果沒有機會聽聞佛法,修學佛法,那是人生最大的缺憾;如果有機會聽聞佛法,而未能認真修學佛法,那是人生最大的損失,如果有機會聽聞佛法而又能認真修學佛法,那是人生最大的福份。我們既得人易,又能幸聞佛法,有此殊勝的機遇,乃是多生多劫種植的善因,如果不好好珍惜,輕易地把它放棄了,那不但是一種暴殮,簡直是自甘墮落。豈但辜負了佛恩,亦辜負了己靈。  當然,學佛也不是一件簡單易為的事。佛經浩翰,法門繁多,如何正確地去理解佛經的義趣?如何正確地去選擇適宜自己修學的法門?初學應從哪裡入門?在修學過程中,遇到障緣怎麼辦?諸如這些,對一個初學者未免茫然。這裡介紹藕益大師所作的《凈社銘》,我想正好可以作為初學者的嚮導,修學佛法的指南。  大師所作的《凈社銘》,即:  持戒為本,凈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一、持戒為本  我們平時常說:"學佛應從做人起。"意思也就是說,如果連做人都不能做好,那就沒有資格談學佛了。所以,學佛一入門,必須先受皈戒。而佛教裡面的戒律,實際就是教我們做人。戒的含義,在消極方面是防非止惡,意思是說,凡是傷天害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惡事:凡是非法的行為都要防而止之,而做一個明哲保身,恪守本分的人。在積極方面卻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意謂惡事、壞事,理所當然不可以做,而好事善事卻不可不盡心儘力去做。譬如大乘菩薩的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有情戒。"做壞事造惡業固然是犯成,而好事不做,善法不修也一樣是犯戒。這樣一來,只要你受了戒,你就非做好人不可。這便是戒律的作用。  那麼,怎樣叫做持戒呢?引用凈空老法師常常講的:"持戒就是守法。"因為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便是守法。不但佛教的戒律要遵守,國家的法律,以及你所服務的各社團單位里,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公約都要遵守。這樣,你不但在佛門中是一個好弟子,在社會上也必然是一個好公民。老法師又說:"持戒就是遵守老師的教誡。"這也是很切實的。好比我們皈依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師,以僧為師。如果不能遵從本師佛陀的教誨,如何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呢?所以,持戒不但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學佛的根本。做人如果不能處處守法,必為社會所不容;學佛如果不以持戒為根本,無論修習任何法門都不可能有成就。《薩遮尼犍經》上說:"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野干是畜類中的下等動物,而且滿身又生疥癩。一個不持戒的人,來生連這樣的身體都得不到,你想還能有什麼好結果。《大智度論》上說:"戒為一切善法住處。若棄此戒,雖山居苦行,飲水服氣,著草衣披袈裟等,受諸苦行,空無所得。人雖貧賤,而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敬愛,所願皆得。"由此可知,無論做人也好,學佛也好,都必須以持戒為本。好比一株果樹,根本無虧,長大之後,才能結出滿樹芳芬的果實。  二、凈土為歸  從上面我們己經知道,學佛無論修學任何法門,都必須以持戒為本,這是共同的科目。《華嚴經》上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因為能持戒,可以避免我們的行為產生過錯,而當我們不犯過錯時,我們內心就不會產生煩惱和憂慮:當我們不受煩惱干擾時,我們的心就能安於平靜與自然。從此善法和智慧就會在內心生起,有了這個因素,我們修學法門當然就容易成就了。  說到修學法門,佛教大小乘法門那麼多,各具其妙,而修學法門,只宜一門專修,一門深入。那麼我們該選擇哪個法門最合適呢?我們既不能判斷法門之優劣,也不可能一一法門都嘗試之後再作比較、揀別。所以,只能依據過來人的經驗。藕益大師是明末清初時的高僧,他的密因修證達何等果德,當然不是我等凡小所能知。但我們只要看看近代凈宗泰斗印光大師對藕益大師所著的《阿彌陀經要解》一書的評價,認為這部《要解》,即使阿彌陀佛降世,親自為這部經作註解,也不能超出其上。由此可知,藕益大師的知見,就是阿彌陀佛的知見。那麼大師告訴我們選擇法門當以"凈土為歸",我們遵從大師的教誨,自然不會有差錯。當然,你要是不放心,不妨抽出時間去閱讀經藏,你就會發現,不僅藕益大師教我們歸心凈土,實在是"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至於凈土法門何以這等殊勝,在許多經論著述中都有詳盡的介紹。我想,在這裡就不必再引述了。諸如隋天台智者大師所著《凈土群疑論》中說凈土有三十益;唐慈恩大師所著之《阿彌陀經通贊疏》中說凈土有十勝:宋永明大師《萬善同歸集》中說念佛具十種功德;明蓮池大師所著之《彌陀疏鈔》中以十義贊凈土等等,讀這些不朽著作可以使你信心倍生,願力更切。如果你沒有時間涉獵這許多著作,你只要把一部《無量壽經》讀熟,那麼,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凈土法門之種種超勝殊妙,自然會在你的內心中呈現出來。到那時,不用別人贊,不用別人勸,你對修學凈土法門也會直下承當,勇往直前。  三、觀心為要  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我們通常稱"信、願、行"為凈土三資糧,缺一不可。其實這三資糧中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念佛正行。因為唯有真正用功念佛,才能證實你是真的為了生死;也唯有真正用功念佛,才能證實你對凈土法門是深信不疑的,對求生凈土的願是真實不虛的,而不是隨眾打混,湊湊熱鬧而己。  不過,話說回來,一句佛號雖然至簡至易,人人都能念,但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得有成就,念出真工夫,念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可也未必人人都會念。在這裡,藕益大師告訴我們"觀心為要",可以說真正是把念佛用功的訣竅傳授給我們了。念佛怎樣觀心,其工夫有深有淺。深的如實相念佛,謂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實相,乃無形無相,猶如虛空,而心佛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念念相續,則三昧現前。又如天台宗一心三觀,謂觀能念之心。當下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了不可得,這是"空觀":正了不可得時,而能所宛然,一句佛號歷歷分明,這是"假觀",正歷歷分明時,而當處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時,而又歷歷分明,這是"中觀"。此種念佛作觀的工夫,修成了即得理一心不亂。但對初學見理未真的人來說,實在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們還是用比較淺顯的意思來說明。所謂觀,即觀照、觀察,亦可以引申為督察、監護。即以能觀之智,時時督察現前一念之心,是不是在念佛?所念之佛號,是不是念得字字分明,聽得清清楚楚。一旦發現你的心失了正念,即當收攝其心,回歸念佛。所謂"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能時時督察其心,及時糾正妄念,久而久之,妄念逐漸減少,佛號自然純熟。  所謂監護的意思,好比醫生護理病人,必須及時查出病因病源,觀察病情的變化,方好對症下藥。念佛的人為什麼不能至心念佛,老打妄想。大多病在對世事塵緣看不破、放不下。而許多妄想雜念皆因境而生,所謂觸境生情。境有順逆得失,情生喜怒哀樂。比如:或許正當你生活處於拮据困苦之時,竟在無意間得了一筆橫財,而使你欣喜若狂;或許你平時最心愛的人竟忽然棄你而去,而使你痛不欲生。類似這樣的情景很多,每一樣不同的情景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都會干擾你平靜的心,破壞你用功念佛。怎麼辦呢?這就必須對症下藥。你的另一個自己--理智,如同監護人,應清醒地告誡你;世間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的,有得必有失,有合必有離,緣聚緣散,緣生緣滅,這是自然界必然的規律。就如你無意間得來一筆橫財,安知日後不會給你帶來一場橫禍?所以,你不必歡喜太早。你心愛的人離你而去,這是緣盡緣滅,既然勉強不得,何不順其自然。更趁此時斬斷情根,舍離恩愛,正好了無牽掛地專心念佛。正如紫柏大師說的:"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辯。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使得念佛靈驗。果能於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現前必得受用,臨終必得往生。"此中勘驗念佛工夫,實際也就是藕益大師所說的觀心之法。  四、善友為依  善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也就是最高明的老師,最親切的好友。世間人無論學任何學術技藝,如果沒有高明的老師給予啟蒙指導,沒有同學互相切磋,單憑自己盲目地摸索,想要達到登堂入奧的造詣,即使有可能,也是極其艱難的。學佛亦是如此,如果不依止善知識修學,而自作聰明,盲修瞎練,不但徒勞無功,而且還可能陷入邪途,求升反墜,那是很危險的。所以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要以"善友為依。"  依善友有哪些好處呢?《華首經》上說:"有四法是善知識,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隨順教化。"這四法的意思是說,善知識能引導你修學最殊勝的法門,踏上美好的人生大道,趣入美好的人生歸宿。善知識能及時糾正你的錯誤觀念,阻止你的不端行為。善知識能在你即將退失道心時,及時勸導你,激勵你;讓你安住於佛法中。而當你的心境陷入極度煩惱困擾時,善知識能用種種善巧方便教化於你,使你的道業不斷進步。你想想,我們能有這樣的善知識提攜,能有這樣的善知識作依怙,何愁道業不成就呢?只可惜的是,末法時代,像這樣的善知識己是寥若晨星了。能夠遇上,那是你天大的福份。要是遇不到怎麼辦呢?我們只好依善法為友。所謂讀聖賢書,與聖賢為友。比如我們每天讀誦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便是我們的導師,蓮池海會眾菩薩都是我們的益友,能遵從導師在無量壽經中的所有教誡,能把--教誡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去,心與佛同,願與佛同,行與佛同,時時與佛同在。現前即預聖流,臨終何患不蒙諸佛菩薩接引,往生凈土。  結語  《凈社銘》雖只四句十六個字,然理精而義備,含意極具深遠。本人所學膚淺,所以只能就淺顯處略作解釋。以供初學者作為學佛入門之參考。現把這四句再作概要的說明,即:  做人學佛必須以持戒守法為根本  修學佛法必須以求生凈土為歸宿  行持工夫必須以觀照攝心正念為要務  菩提道上必須以親近明師善友為依怙  發菩提心與五類往生  徐進  在格魯派教授中,將往生凈土分為五類∶  1、以依止力往生。極度堅信三寶之威力,以赤誠至極故,心光互照,即凡心成佛心,故臨終時諸聖現前,彈指即生。  2、以厭離心往生。於此土濁噁心生厭離,無絲毫之留戀,但一心歸投極樂導師,願生安養。以願心成熟故,與佛相應,故臨終時凈業現前,如蟬脫殼,自在往生。  3、以現說菩提心往生。即歷來大德所提倡的,為利眾生願成佛。而生凈土,如進強化班培訓,能迅速圓滿我們的資糧,使我們的行願不退。此「現說菩提心」,乃指發起願菩提心。  4、以證空性往生。如彼阿羅漢等,但欲回心,十方凈土隨願即生。以不受三界縛故,心力自在故。(當然,除如來自證受用土,如密嚴等,非大菩薩不得與會)此證空性往生,非唯阿羅漢有分,諸證少分空性者,亦增往生之力也。因此可見,證空性之力量,亦是修行人生凈土之正因。如來在余經中,亦說以禪定力助生凈土,(如修安般法成就,亦可親睹極樂界,往生自在)即此謂也。  5、成就自證凈土往生。如文殊、普賢,方便示現,往來無礙也。十方諸佛亦復如是,未曾離凈土。又,修密乘之行人,得最極成就,往生自證凈土也。如密勒尊者即是。  據此,可知諸聖所言,皆無違也。漢地祖師大德,多強調欲生凈土,則與此土不可生絲毫貪戀心,而於西方凈土,生強烈之意樂心。藕益大師雲∶「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不二也」。此即欲使眾生乘厭離心、信心往生也。又,凈宗諸祖大多強調,從信他到信自,從事即達理即,此即「依止力」、「空性」之修證也。至於「往生安養,得諸忍已,即回娑婆」,宛然現說菩提心也。至於自成就凈土往生,顯然屬於凈土之果乘,不在我等初學者探討範疇。我等只需信樂奉受而已,如宗大師所言,要「仰推聖境非我知」。竊以為,就大乘行者而言,因以菩提心和空性見為往生正因,但前二者是當然基礎,又是接引眾生之方便。故印光法師有言∶往生西方凈土的妙處,有很多被不識字的愚夫愚婦得了去。這是指利用依止力和厭離心,方便攝受眾生歸入凈土。  在《大寶積經·發勝志會》(即《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佛還說過,成就以下十種心中的任何一種,即可往生西方凈土。哪十種呢?是∶  1、於諸眾生起大慈無損害心。  2、於諸眾生起大悲無逼惱心。  3、於佛正法不惜生命樂守護心。  4、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5、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  6、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7、於諸眾生恭敬尊重無下劣心。  8、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9、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  10、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佛說,成就以上十種心中的任何一種,欲生極樂而不能者,無有是處。仔細思之,確實,這十種心任何一種,都不易成就,要成就,都少不了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而信心則是基礎,不言而喻。因此,竊以為,我等初機學人,首先要從真正依止三寶做起,然後依三主要道努力修學。而要真正依止三寶,就必須從破我執、我慢入手,於凡夫習氣做徹底決裂。要知道,帶著我執我慢,是無法生起真正的出離心的,更何況是慈悲心、乃至菩提心。因為有我執,於眾生則有親疏,有愛見,不可能平等,經雲∶「於諸眾生生於愛見悲者,心則疲倦」。這是不可能發起凈菩提心的,而且容易墮落。在《諸法無行經》中,釋尊和文殊菩薩都談了自己往昔世曾墮惡道的經歷,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因我執、我慢障礙心故,不能見清凈妙諦,於無倒宣說之佛法起於嫌恨、誹謗。  其次,竊以為,往生凈土需要「博聞專修」。博聞,則於諸佛理深廣探求,不易偏頗;專修,則心力歸一,見效甚大。現在不少宏揚凈土者,悲心迫切,然方法似嫌不盡圓融;以貶斥他宗,專顯己勝,來引發眾生信心。故有提倡拋開一切經論、專提一句或一經之說。其實各派互不相違,但因眾生根器、因緣不同而現差異。如來於各經中悉皆贊為第一,何以故?以諸佛妙理無邊際故,緣起相應難思議故,平等法中離高下故。《四十二章經》雲∶「汝等比丘知我說法,猶如食蜜,中邊皆甜」。《楞嚴經》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李炳南老居士也提倡博聞,以聖言量為依,能遠離凡夫見地,開真智慧。  再者,何謂「專」?竊以為,並非寡聞、寡行為專;心無雜染為專。如果我們心中夾雜著太多的貪嗔痴慢疑,夾雜著太多的我執我慢,那麼無論修什麼勝法,欲求不退尚且難免,何況成就?達賴喇嘛曾開示說∶修密法之忿怒本尊者,如果背離了慈悲心、菩提心、為眾生而求正覺的心,那麼其所持誦的威猛密咒則會使其變為兇殘的的魔鬼。在藏地,有忘失菩提心,修大威德法,最終以本尊身相入於地獄者。我等寧不慎乎?  最後,末學認為,凈土能否往生,首先要看是否具有清凈意樂;一者,無論修什麼法,只要心中念念迴向凈土,則為專修、實修。二者,不破我執,心陷於污染,凈業難成。其次,往生關鍵是心力是否具足。如果臨終時往生凈土之願心所成就之善業,小於其餘先成熟之惡業,恐難離開娑婆。這就要求我們從當下做起,不能有絲毫的忪懈,以期早日得到把握。  以上片語,為末學臆想,請網上善知識多予指點,亦令我等後生能日有所進。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凈土。花開見佛,親炙彌陀,授菩提記,圓滿佛果。化身無量,重入娑婆,普度眾生,悉皆成佛!那摩阿彌陀佛—保佑您闔家幸福!凈土修行 http://www.ygjtxx.com/高僧大德 http://www.xynf.com/12.htm印祖專輯 http://www.lzgh.org/ygds/印光大師 http://www.jingtu.org/ygds 印祖文鈔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印祖全集 http://a.bonze.cn/wlsjwz/yzwc/index.htm印祖文集 http://www.dizang.org/wj/yg/index.htm 印祖專題 http://www.nmamtf.cn/list.php?fid=13 著作下載 http://www.dizang.org/down/xz/p01.htm 凈空法師 http://www.amtb.tw 凈空法音 http://ft.amtb.tw 凈土教育 http://www.amtb.cn 凈宗學院 http://www.pllc.cn凈心學院 http://www.amtb-aus.org 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佛陀教育 http://www.buddedu.com講經網路 http://www.amtb.org.tw因果教育 http://www.amtfweb.org東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大悲寺 http://www.jietuozhilu.net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弘願寺 http://www.hongyuansi.org 指歸凈土 http://www.nmwlgrl.cn凈土經典 http://a.bonze.cn 凈土專頁 http://www.jingtu.org 凈土導航 http://www.jt8421.com 凈土資料 http://www.pureland.info 凈土典籍 http://www.zhibeifw.com/jingtu.htm 凈土文集 http://www.dizang.org/bk/jt/index.htm凈土著作 http://www.fofaseng.cn/article_15.htm凈土專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2Dread/004/ 凈修叢林 http://www.jxcl.org/信願念佛 http://www.xynf.com覺海慈航 http://www.amtfamtf.net/ 修行指南 http://www.buddedu.com/ 教育在線 http://www.nmamtf.cn 蜀中凈土 http://www.szjt.org/ 回家 http://www.huijia.com呼喚 http://www.huhuan.net生死書 http://www.fosss.org 終極關懷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22.htm 靈異故事 http://www.foyan.cn/gushi 生死文集 http://www.lzgh.org/sssd.html壽康之道 http://www.shoukang.org/bianjibu/
推薦閱讀:

凈土念佛精舍共修章程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0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八五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二二集)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8講:自力與他力——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TAG:修行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