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仇什麼怨?烏克蘭人對波蘭人的屠殺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貓不聞餃子 時拾史事
《沃倫》這部電影去年剛在波蘭上映的時候專門去電影院看過,我的觀影體驗跟我看同類型的電影《鋼琴家》、《盧安達酒店》時是一樣的,震撼之餘是透骨的寒意。記得有一次跟一位學導演的朋友聊到恐怖片,我說這類電影才是真正讓人感覺恐懼的,沒有什麼比人性更可怕。而那位朋友說她不敢看這類電影,因為很容易對人類感到失望。
雖然《沃倫》這部電影在波蘭反映強烈,我也在看完後的第一時間向身邊的朋友推薦,但那個時候在國內知道這部電影的人寥寥無幾。前段時間無意中在網上看到《沃倫》的中文字幕版資源,隨即決定重看一遍。而我決定寫下這篇文字,主要的關注點在於影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以便更好地深入理解電影的含意。
片名「沃倫」波蘭語「Wo?yń」是一個地名,位於現在的烏克蘭西北部地區。加利西亞—沃倫地區的主權歸屬問題,早在二戰之前就已經爭論已久。這一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基輔羅斯時代的加利西亞—沃倫公國。
西班牙加利西亞
公元9世紀基輔羅斯在東歐平原崛起,981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對波蘭征戰,搶奪沿加利西亞和沃倫邊界的城鎮。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迎娶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並正式宣布立定東正教為國教,此舉讓基輔羅斯躋身歐洲基督教文明大家庭的行列。1199年原本分離為兩個公爵領地的加利西亞和沃倫合二為一。而此時也正是基輔羅斯的全盛時期,其版圖東至伏爾加河,西抵咯爾巴阡山脈,北起拉多加湖,南達黑海,在當時的歐洲可謂幅員遼闊。
13世紀蒙古大軍西征中斷了基輔羅斯的歷史進程,其東北部淪為金帳汗國的屬國,並逐漸演變為後來的俄羅斯民族。而從基輔羅斯分裂出來的加利西亞—沃倫公國也先後被波蘭、立陶宛兩個新興大國給分割。沃倫地區從1340年後,一直出於立陶宛統治之下;而加西利亞地區先是在1370——1387年間被匈牙利佔據,1387年後波蘭吞併了加利西亞,並將其歸入到波蘭的行政轄區。
1377年立陶宛國王阿吉達斯去世,其子雅蓋沃出於權力鬥爭的目的派人暗殺了他的叔父,叔父的兒子無奈之下尋求條頓騎士團的協助。雅蓋沃為避免條頓騎士團入侵,只好迎娶當時年僅11歲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採取聯姻的方式與波蘭結盟。史稱「克列沃聯合」。到了1569年波蘭、立陶宛又簽署了盧布林聯合協議,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正式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立陶宛大公國做出妥協將兩國存有爭議的領土和靠近南方的烏克蘭居民區全部劃歸給了波蘭,沃倫當然也在其中。
1660年,波蘭與俄羅斯之間爆發了爭奪烏克蘭領地的戰爭,最後的結果是兩國於1667年公然瓜分了烏克蘭,俄羅斯人如願以償控制了東烏克蘭地區,而波蘭人則得到了西烏克蘭。加利西亞—沃倫地區依舊歸屬波蘭管轄。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隨著波蘭國力日漸衰落,遭到了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三國共同瓜分,1795年波蘭直接從世界版圖上消失了。俄羅斯與奧地利分割了如今烏克蘭境內的領土。此時的沃倫處於俄羅斯的掌控之下,而加利西亞則被劃歸到了奧地利。
一戰結束後,波蘭在凡爾賽和約的基礎上復國,波蘭人自然希望恢復自己領地的歷史邊境,但這又不得不考慮到當時的世界局勢。因此波蘭東西部領土邊界並不確定,波蘭、蘇維埃俄國、烏克蘭人都各自宣稱自己擁有對爭議領土的主權。波蘭先是和新生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爆發戰爭,但很快烏克蘭共和派領袖們就感覺到了蘇俄對自己的威脅更甚,於是轉而採取聯波抗俄的策略。波烏聯軍進入基輔後不久,蘇俄大軍拍馬趕到,不僅摧毀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還一路攻打到了華沙,結果被波蘭復國領袖畢蘇斯基擊潰,俄羅斯人只能鎩羽而歸。這就是軍事史上著名的「維斯瓦奇蹟」。戰爭的結果是蘇聯同波蘭在1921年簽訂《里加條約》,波蘭承認蘇維埃俄羅斯,和實際上成為傀儡的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的合法性,而東加利西亞—沃倫地區再次成為波蘭領土。
如此一來,波蘭第二共和國中就出現了一個數量龐大的烏克蘭少數民族,他們的人口數量佔到波蘭總人口數的14%。這些烏克蘭少數族群希望能夠獲得自治的權利,但他們的期望與波蘭政府的同化政策相衝突。波蘭政府處處壓制烏克蘭人的發展,歧視性的政策當然積蓄著烏克蘭人的不滿情緒。《沃倫》這部電影,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完全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控訴,對於波蘭人自己對烏克蘭少數族群的打壓也多有刻畫。
「烏克蘭」一詞在斯拉夫語中的原意是指邊疆或偏遠地區。哥薩克人興起後,自稱 「烏克蘭人民」,自此「烏克蘭」一詞才逐漸從邊疆轉變為民族或國家稱謂。
出於國際社會對民族自決原則的影響,波蘭政府反覆強調自己尊重境內的烏克蘭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權利。但這一承諾僅僅出現在憲法中,並未真正落實。
為了鞏固波蘭的東部防線,波蘭政府先是對東加利西亞地區進行軍事移民,後來移民的主體變成了平民。這些新移民不僅獲得了富饒的土地還享受政府的大量補貼,波蘭人雖然在東加利西亞地區的人口數量要比烏克蘭人少得多,但他們卻很快成為了該地區的優勢群體。擔任警察、郵遞員、鐵路工人、政府文員等職務的幾乎全是波蘭人。波蘭新移民的注入進一步激怒了烏克蘭人。
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正是借著烏克蘭人對波蘭政府的憤恨情緒而發展壯大的。1930年7月,烏克蘭民族主義激進分子開始了大量的破壞行動和恐怖襲擊,行動的針對目標不僅僅是波蘭人,還包括試圖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烏克蘭人。9月,波蘭政府開始進行鎮壓,共有一千七百餘人被捕入獄。
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OUN),宣稱其直接目的是保護烏克蘭人不受波蘭政府壓迫與剝削,以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烏克蘭國家為目標。OUN主張對烏克蘭土地上的異族人進行種族清洗。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是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中的班德拉派,以及其軍事部隊烏克蘭起義軍(UPA)。
UPA是既反蘇聯也反波蘭的,在他們看來二者都是侵略者和壓迫者。為了反抗蘇聯,二戰時期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的領袖斯捷潘.班德拉積極配合納粹,煽動烏克蘭民族情緒屠殺波蘭人。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的突然襲擊結束了蘇聯人對西烏克蘭地區的統治,德軍佔領加利西亞—沃倫地區後並沒有把該地區與原蘇維埃烏克蘭地區合併。在德國人看來「所有的東方民族,都是次等民族,絕沒有什麼自由烏克蘭可言」。這讓班德拉派大失所望。
當德國在斯大林戰役中失敗後,班德拉派認為德國人戰敗在所難免。班德拉派認為波蘭在戰後絕對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當初被瓜分出去的東部領土,所以務必要在波蘭復興對自己實行軍事打擊之前先下手為強。況且此時德國受到重擊正自顧不暇,蘇聯紅軍也尚未到達東加利西亞和沃倫地區。班德拉派正是在此權力真空時期,發動了最大規模的對波蘭人的種族清洗。
對於那些拒絕加入UPA的烏克蘭青年,同情波蘭人的烏克蘭人,或改信羅馬天主教的烏克蘭人,也同樣遭殃。
二戰結束後,波蘭和烏克蘭都同屬於蘇聯勢力範圍下的社會主義陣營,這段歷史被選擇性遺忘。烏克蘭獨立後像斯捷潘.班德拉這樣,當年的烏克蘭民族主義極端分子,又被塑造成烏克蘭獨立運動的民族英雄。正如《沃倫》這部影片片頭的那句話:「東部的波蘭人被屠殺了兩次,一次是死於斧子,第二次卻是死於沉默。」
參考資料:
鄭雪:《二戰期間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班德拉派對波蘭人的種族清洗》
金雁:《波蘭、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恩怨糾葛》
知乎專欄「波蘭歷史」:《赤血與黑土——加利西亞-沃利尼亞大屠殺》
新浪文化歷史論壇:《二戰期間烏克蘭人對波蘭人的「種族滅絕」》
更多靠譜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讀者群號 535858375
推薦閱讀:
※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三大原因,希特勒為何稱中國人是:特殊人種
※李自成部下屠殺一地,受害者隱忍數年後報仇,導致南明損失慘重
※美議員反對特朗普「穆斯林禁令」:周一夜大屠殺
※1983呼倫貝爾盟大屠殺
※極權主義與人性——對猶太人大屠殺與卡廷慘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