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第27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27集
六祖壇經講記(27)
凡夫 小乘 大乘
莊嚴非莊嚴 是名莊嚴
相 體 用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 見山又是山
緣起 性空 緣起
隨緣 不變 隨緣
一切 一 一切
色 空 色
萬法 歸一 萬法
假象真空 妙有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法界]即是法性、自性。《華嚴經》的「一真法界」,就是說你要徹底地見性,才能夠體悟到〔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正受、正定,即你真的能夠去受持及展現般若;見性才能夠展現和應用般若智慧,這才對你有用,這個「用」就是三昧,三昧是一種境界。
【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須修般若行,]你要解行相應。如果你不修般若行,你怎麼去開發和印證你的般若三昧?![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五祖也叫人受持《金剛經》。一般人以為他每天就是在誦《金剛經》,這樣可不可以見性?不反對你誦《金剛經》,但這裡不是叫你只誦,而是既誦又持,持即受持。怎麼受持《金剛經》呢?就是不住相,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理論你怎麼去突破?《金剛經》裡面有三句論法:「什麼,非什麼,是名什麼。」舉個例子。比如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就是《金剛經》的思維模式,你要懂這個理論,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莊嚴佛土者」,這個叫現象;「則非莊嚴」,這個叫本體;「是名莊嚴」,這叫作用。體、相、用,三個就是一個。「人,非人,是名為人。」「事,非事,是名為事。」「境,非境,是名為境。」「我,非我,是名為我。」「心,非心,是名為心。」你可以用一個你關心的名詞來替換,最主要是破你自己,道理完全是一樣的。凡夫看到一個人、一件事,他就執著這個「相」,我們要「見相,非相。」非相是什麼?凡夫的境界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例如「「他罵我」,他只看到「他罵我」,他只看到「花謝了」,「一個人死了」,或「一個出家人」。你現在只看到我在上課,同學在聽課,別的你什麼都沒有看到,這叫凡夫。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看的,不是沒有這個現象,而是你看不清楚。
《金剛經》的公式人人都會,不相信,你隨便去問一個路人,「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三句話路邊的人都曉得,原來你早就在應用《金剛經》的思想了,你卻不知道。我們凡夫只看到現象,這個現象怎麼來的?叫緣生;這個現象怎麼去的?叫緣滅;這個現象是怎麼形成的?你就不知道了。我們看到的都是它已經形成了的樣子,前後經過還有它的本質你都不懂。所以,在路邊看到一對夫妻在吵架,你說:「這對夫妻有夠沒水準,在吵架!」你不知道前因後果,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動不動就生氣,所以世界上有那麼多誤會。當然會有誤會,因為你根本沒有看清楚,怎麼不誤會?「非相」,很簡單,緣生必然緣滅,所以它是無常的、幻化的、不實的,它並沒有真實的現象,所以叫「非」。舉個例子:「一切有為法」,現象和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它是不實的、虛幻的,它的本質是性空的。事實上,處於「相」的階段一般人是執著的,到「非相」才能夠破執著,所以《金剛經》最困難的部份是從「相」到「非相」;你認為「有」,它並不是真實的,這樣是破你的執著;你的執著一破,就算一個開悟的人。但是到這裡不願意再深入探討的人,叫小乘人。為什麼?到這裡悟到「空」,這是小乘人的境界,所以阿羅漢證悟之後,不喜歡干涉世間事,他獨善其身;為什麼?他認為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這樣也不對,他沒有更深入地去體會到,「相」是現象,「非相」是本體,假設不產生作用或妙用,對人類就沒有幫助。而且佛真正的意思是:「當我告訴你,你懂了之後,也希望你去告訴別人。」這就是「「是名為相」的境界。所以你要去展現妙用,要去度化眾生。《金剛經》一開始叫你去「度化一切眾生」,只是「實無眾生可度」,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但是要會妙用,這叫大乘。所以《金剛經》一天到晚談菩薩:「菩薩不住相,行於布施。」你現在的思維模式就是在「相」,你要突破。
我再換個角度談:「相」和「非相」是緣起的現象,「非相」本身是性空,然後性空再緣起,所以,「相、非相,」這兩句叫「緣起性空」,「非相,是名為相。」這叫「性空緣起」;緣起就是變化,因為它是緣起,所以你應該隨緣,隨「緣起」的因緣。性空是如如不動,叫不變,所以「隨緣不變」;但這個不變當中,又能隨緣,所以叫「不變隨緣」。以中國人的思想模式來說,這叫「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根本的意思,從這個根本再產生「萬變」。因為「萬變」,它的變化很多,所以叫一切;但是無論怎麼變都不離其宗,所以叫「一」;這個「一」」又能變一切,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是《華嚴經》的思想。這個現象叫色,這個叫空,空又產生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你懂,佛法隨便你套,可以無限的展現…。「萬法歸一」,「一」展現「萬法」,也是一樣的巧妙。這樣,你會了嗎?你看到所有的事情,應做如是觀。到最後明白這個理論了,你才能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相」到「無相」,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你才會「應無所住」,不會執著,但又能夠展現變化,「無所住」並不是叫你不要做,不是叫你這顆心死掉了,它接著還能夠延伸出來,到「是名為相」,這叫「生其心」,生起清凈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這個既然是個現象,所以它是一個假相。它有沒有?有。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幻有。這個幻有會停留多久?暫時有,不用高興。「有沒有太太?」暫時有。「有沒有錢?」暫時有。「有沒有身體?」暫時有。不用高興的意思就是不要執著啦!也不要失望,因為都是暫時的,這就是平常心。「非相」叫真空,為什麼加個「真」?就是真的「空」才能展現「有」。你就是真的「不空」,才裝不下東西。學習任何事物,你是不是要真空?!你裝得滿滿的話,我講的東西你根本不能夠接受。你要真空才能真有,不真空就沒有辦法「真的有」。真空,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六祖寫這首偈時,五祖說他沒有開悟,為什麼?因為沒有辦法在真空中產生妙用。一直到五祖大師再為他講《金剛經》之後,六祖大師講的話就不是「本來無一物」啰!他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講的都是「有」。你們有沒有觀察到?第一次六祖聽到《金剛經》是悟到「空」,後來悟到「有」,就是妙用。假相是緣起的,真空是緣起的本性,從真空再產生緣起,接下來這個緣起就是妙用了。所以「見山是山」是凡夫的境界;「見山不是山」,體悟得更深,體悟到它的本質;「見山還是山」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但是他已經解脫了,完全不一樣了。
你把《金剛經》這個模式懂了,你可以貫通一切法,就像孔老夫子講「吾道,一以貫之。」你這個懂了,無論你現在是學什麼經論學派,你都能貫通。六祖大師就是最好的證明,他沒有讀書,《壇經》裡面什麼都有,有般若,也有唯識,什麼經論他都懂。你的腦袋不能夠明白,你想:「怎麼有這樣的人?」這不奇怪,為什麼?因為「一即一切」!我們今天之所以不明白,是因為用你的腦袋嘛!見性之人必然要離開他的腦袋,才能夠見性。你要受持《金剛經》,就是要這樣受持。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補一句話:「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還是我送給大家一句最白話的:「認真做,不執著。」這就是《金剛經》的內涵。如果你能這樣,你必然見性。所以你們要受持《金剛經》的人,念完之後就要去思維,生活中,時時刻刻去察覺;然後好好把三句論法真正貫通,自己運用,一直運用到無礙,你就一切都貫通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新加坡學佛答問(21-30集)
※大乘起信論述記 慈舟法師講述
※六祖壇經(1) 慧律法師
※定弘法師答問:末學習氣深重,修學不是斷斷續續,就是乾脆放棄,怎麼辦?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