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四人真修學,整個世界的劫難都能轉
摘自凈空法師講《金剛經》第53集 1995年 講於 新加坡
點擊此處觀看視頻
我們世間有四人真正發心修學,整個世界的劫難都能轉【則般若為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當可洞明矣。】
這個「洞」是當清楚講、深入講,你應該透徹的明白、深入的明了了。這「不離相」能行嗎?「般若」就是講的「離相」。
真正發心修學,我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我們這個世間有四個人發心,整個世界的劫難都轉了。一般人講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戰爭,這個世間人要毀滅一半以上,有沒有人發大慈悲心來救這個劫難?四個人發心就能救,可是四個人找不到。
四個人發什麼心?發菩提心,組成一個僧團,六和敬的僧團,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個人一個意見,兩個人意見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裡找?僧團最少是要四個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這樣一個僧團住世,十方諸佛都擁護,這個世界劫難就沒有了、就化掉了。沒有人真正肯犧牲自己,不肯發心,各個都是自私自利,說為眾生、舍自己決定做不到,那就沒法子了。所以看到眾生遭這個災難,我們自己能不能倖免,這都不保險的。
我們中國古人常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個話在歷史上有證據。展開我們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那個朝代的興起,的的確確只有幾個人同心協力,他就能夠建立一個政權,能夠維繫幾百年之久,就是開國的時候幾個人同心,不多!
展開我們中國歷史,可能每一個朝代都沒有超過十個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條心,就能闖大事業。《三國演義》很有名,別的歷史不懂,《三國演義》提出來多少還聽說過。《三國演義》裡頭四個人同心,劉、關、張加上諸葛孔明,四個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個王朝,你才曉得這個「和」多重要!
所以想想我們僧團,今天佛教落得這樣的地位,我們實在非常痛心!緣故在哪裡?一個人一條心,兩個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沒有,哪有「六和敬」的團體?!戒律再嚴,表面是一樣,心裡不一樣,那個沒有用處,最重要是心裡一樣。為什麼做不到?「般若智慧」都沒有了,沒人講了,沒人學了,沒人修了,從哪裡同起?!當然不同。
沒有「般若」,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執著、煩惱天天增長,不會減少的,天天在增長,叫三毒增上。那個後面的結果,不說大家就曉得,哪有什麼好果報?這是我們常常想到這樁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機緣可遇不可求。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創教的時候也是五個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個人同心,在這個世間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團是六個人,度這個世間的一切眾生。這個我們也只能說說而已,想找誰,誰也不答應、誰也不肯;縱然答應,表面答應了,過兩天又變了心,又要來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虛情假意。
這說明「般若」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徹始徹終,正與前面相應了,不可須臾離也。你一離開「般若」,一定是墮落,一定是迷惑顛倒。「般若」就是覺,「般若」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執著,這是「般若」。
「離相」不是離外面的相,是離心中執著的那個相【度無邊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者,發菩提心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應離一切相也。】
這是江居士怕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感到茫然,特別就本經經文裡面舉一個例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曉得怎樣去做。
發心要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度眾生怎麼度法?學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
「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者。」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認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賢菩薩無有疲厭在做。
雖然在做,「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心裡頭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那就是「離相」,那是「般若」。如果做,「著相」那就錯了,那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薩,叫權小菩薩,權教、小教裡面的菩薩,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離相」的,做而無做,做是事做了,心裡沒做,心裏面沒這個念頭,我們一般講「三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三輪體空」是「般若」。
他舉這個例子好,舉這個例子讓我們明了佛是怎麼做的。度眾生,度無所度、無度而度;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四十九年天天說,沒說一個字。沒說一個字,他心裡頭沒有,心裏面清凈,不落一個字。其實佛四十九年天天說,從來沒有一天休息過的。這是教我們應當要學佛,要這樣學法,那就對了。
下面解釋:
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這是解釋「離相」。
「離相」怎麼個離法?「離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離,不是這個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說隔離,你永遠隔離不了。你離開都市找到山裡頭,挖個山洞去打坐,那還有個山的相,還有個洞的相,你怎麼能離開?!你沒有辦法離開的。這個諸位要曉得,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是離心裏面那個相,叫你心裡頭不要執著,不是叫你外面這個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麼度眾生?!佛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要「離相」,一個眾生也度不了。不是離外面的相,是離心中執著的那個相。那個相有害,妨害了我們,佛法我們修不成功,我們著了這個相;在世間法裡面,不能建功立業也是著了這個相。這個解釋就好,使我們曉得哪些不能夠執著。
【此節釋成上文應離一切相。發起平等慈悲之覺心,則心生起時,便當擺脫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則一切相皆離矣。】
這是先說「離相」,就是「應無所住」。因為「離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著相」,慈悲心就沒有了,就生不起來,慈悲、平等都生不起來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別、有執著,不清凈、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凈、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離一切虛妄,我們的真心才能夠顯露。
所以「不離相」,「真心」透不出來,不起作用。
能分別、執著、妄想以為是「我」,那是第六識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常講「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時候要在哪裡用功夫?要把所有一切相對的塵境把它去掉。「六根」對的是「六塵」,如果不去掉,這個裡面就生「六識」,「六識」就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所以,你一定要舍掉根裡面所對的相。
這個說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對「法相唯識」有一點基礎,我講這個話就很容易懂。譬如我們眼,眼見色,眼是真正見到色;我有沒有見到色?我沒有見到。如果我要真的見到色,給諸位說,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麼說我沒見到色?這個花擺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嗎?確實沒見到,你要是說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顛倒,你自己錯了都不曉得。我們見到這個花,這個「見」是從哪裡見的?眼根接觸外面色塵,產生「眼識」。
「眼識」裡面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我們能造業的,能夠分別、執著、打妄想的,以為是「我」的,那是什麼?第六識。「第六識」的「見分」緣眼識的「相分」,這樣見到的。就好像我們現在電視台一樣,這是現場,我們看在哪裡?我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沒有看到現場。
我們今天所有見到外面一切境界,這兩個眼睛是攝影機,就像鏡頭一樣,照進去了,裡面有「相分」,我們「第六意識」就是緣那個「相分」,所緣的境界感覺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樣的。從這一點你也能體會到,《華嚴經》上所講的「大小不異」。
我們「眼識」裡面,那個小屏幕裡面現的相,使我們感覺到跟外面這個相是完全一樣,這個大相小相沒有了,所以「芥子納須彌」。芥子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第六意識」那個「相分」,「須彌」是須彌山,我們「第六意識」緣「眼識」看的那個須彌山,跟外面一樣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我們眼識的相分沒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這個理就講得比較深一點,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所以一切萬法裡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錯覺,長、短也是你的錯覺。事實真相是萬法一如、萬法不二,那才是事實真相。
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一點味道,然後曉得我們這個心生起來的時候,離什麼相?絕不執著眼識的「相分」。
其實講「眼識」的「相分」,我們還是講得不徹底。真正再要是講的時候,事實真相不是那麼回事情。那說起來我們就真的太可憐,佛說眾生「可憐憫者」,這一點不錯!我們還沒有看到第一個電視的畫面,我們看到是什麼?是從第一個電視再轉播傳播去的,看另外一個電視的畫面,那個畫面是「第六意識」的「相分」,是從「眼識」的「相分」轉播成「第六意識」的「相分」,「第六意識」緣「眼識」的「相分」,自己變一個「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是緣自己的「相分」,這才看到了,轉播的,不是直接的。「眼識」造成的「相分」是直接的,「第六意識」從那裡接收過去變成第二個「相分」,是轉播的,不是直接的。我們把這個東西當作認為「我真看見了」,這天曉得!沒有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諸位要曉得,我們永遠躲在一個殼裡面。像現在的汔車,永遠在車裡面,從來沒有爬出來一步,你所見的透過幾層玻璃見到外面,不是直接見的。我們伸手去拿一樣東西是真拿到嗎?沒有!這個手是機械的手臂,不是自己,自己沒有摸到,是利用這個機械手臂去摸到。現在做工,機械手臂很多,挖土,那個人坐在那裡操縱機器,怪手出來抓土。是他抓到了嗎?沒有!我們今天自己坐在那個身體裡面,沒出來!這個機械手臂是怪手,確實沒有直接抓到東西,還感覺到自己摸到了。
佛法里的「唯識學」是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唯識學」好!「唯識學」可以說是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我們讀了「唯識」經論之後,再看大學裡面講的心理學的課程,一翻開不想看了,胡說八道,在胡造謠言。我們才略略曉得一點事實真相。
所以,一切造作全是虛妄的,自己從來沒有接觸到外面真正境界過,哪裡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不應住」,是「不應住」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不著那個「相分」,不是外面的色相,是教我們不著「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就行了,那就能「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如果你還著這個「相分」,那你怎麼能轉得了?!你一天到晚用什麼?一天到晚所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你用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在佛法叫「妄心」,那不是「真心」。
我們在六道里打滾,誰當家?「妄心」當家,「妄心」作主。也就是說「心心所」作主、「心心所」當家,那怎麼能見得了性?!怎麼能夠轉?!「般若」是直截了當,叫我們跟「心心所」的「相分」、「見分」脫離關係,我不用它,這樣才有能力「轉識成智」。
如來果地上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跟眾生起一切作用的時候,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的是什麼?令入「無餘涅槃」,這是佛菩薩所作的,這是終極的目標。如果把它分成階段:令眾生信、令眾生解、令眾生行、令眾生證,都是「成所作智」,沒有智慧怎麼行?!
智慧從「離相」來智慧從哪裡來的?「離相」。離心裏面一切執著的相,妄想、執著的相要不得,統統離掉。所以「離」不是離外面境界相,外面境界相要,那屬於事。《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你們對《華嚴》都很喜歡,《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沒有障礙,障礙在「心」、「心所」。「心心所」的「見、相」兩分是大障礙,你必須要認識它、必須要把它放下,恢復到自性清凈心,那就行了。
這就講「色聲等等對待的塵境,而不應住著」。「不應住著色,眼不住色,耳不住聲,鼻不住香,舌不住味,身不住觸,意不住法」;「不住」就是「轉識成智」,「不住」就是「舍」。
《楞嚴經》兩種註解:交光大師「舍識用根」,長水「三止三觀」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這是《楞嚴經》註解的權威,《楞嚴經》雖然有一百多種註解,一般人都認為古注《長水疏》是權威;新注就要推交光大師的《正脈》為權威,權威的註解。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裡面說了些什麼會被大家這樣的推崇?他就說出「舍識用根」。他教人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完全符合《楞嚴經》的教義,比長水高明。長水還是沒有離開天台的「三止三觀」,但是「三止三觀」依舊是用意識,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交光大師完全不用天台家的「止觀」方法,直截了當就「舍識用根」,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識」,用「根」。
「根」是什麼?根中之性。告訴我們,我們「見」不要用「眼識見」,凡夫用「眼識」。菩薩用什麼?見性,「性」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地方就是「舍識用根」。你如果能「見色」,在「色相」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你是「見性見色性」,那就不叫「塵」。「塵」是污染,它不污染。「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不但「轉八識成四智」,「轉十界為一真法界」;「色性」、「聲性」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不是「十法界」里的。「十法」界是「塵境」,不是「性境」,那一轉就轉到「一真法界」裡面去。
《楞嚴經》什麼人修的?還是法身大士修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在《楞嚴經》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示,能夠開解,所以古人講,開悟的《楞嚴》。《楞嚴經》的確可以幫助人開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只是「解悟」,不是「證悟」。「證悟」,那用交光法師這個方法行,「舍識用根」。舍識用根的方法,跟《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同,理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也相同,只是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這是說了上面這一句,下面是應生無所住心:
【但應生起於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樣子,說出來了,「於一切塵境裡頭都無所住」,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諸位要記住,並沒有離開一切對待的境界,境界在面前,心裡頭若無其事。不但在境界裡面不起「貪嗔痴」,順境裡面不起貪愛之心,逆境裡面不起嗔恚的心,你在境界里永遠保持著平等心、清凈心,這就是「菩提心」。順、逆境界現前,順境起了貪愛,逆境起了嗔恨,那是輪迴心,那是搞六道輪迴的心,不是菩提心,那是染污的心。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一念相應一念佛」?這「菩提心」還真難!我們常常掛在嘴裡說「發菩提心」,就是兩片嘴唇在發,除這兩片嘴唇,其他都沒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凈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跟《金剛經》的標準細細的比較一下,一樣不一樣?一樣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有一念求生凈土見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統統都放下了,與這個相應不相應?相應。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一念相應一念佛」?我們念念都不相應。原因在哪裡?我們念念之中夾雜了無量無邊的妄想雜念,所以跟佛不相應,還自己以為念得不錯,好像功夫還很得力,拿到經典來一比較,就完了!
念佛法門叫「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所有法門裡面比較起來它最容易,你不要太看容易了;太看容易了,這一生去不了。跟其他法門比較,它是最容易。實實在在講,也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這個念才相應。還有世緣放不下,還要擺在心裡,那個念佛沒用處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一「無所住」,我們往生真有把握。
知道佛法好而不真干,天天念「迴向偈」豈不是自己罵自己嗎?
這個事情說難不難,說不難很難,為什麼說難、不難?世間之事只有一樁事真的難,佛也講難,「求人難!」那是真難,不是假難。這個事情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就不難,自己不肯那就難,這不是求人的事情。
我們當初接觸到佛法,知道佛法這麼好,可惜沒有人宣揚,真正可惜!許許多多學佛人問他,佛是什麼?不知道。你說這個多遺憾!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宣傳的人太少了,我們自己才發心出來干。我不發心,勸別人發心,別人不答應,別人不肯;勸別人不行,只有勸自己,自己來干。
真正明了佛法的好處,真正知道這個佛法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不知道,那沒有話說;真的知道了,就有責任要來弘揚,要把它發揚光大。不知道,那沒事情,與我們不相干;知道而不做,我們天天念「迴向偈」豈不是自己在罵自己嗎?「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打妄語!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語,那個心多難過,那個心跟刀割一樣,這叫自己騙自己,自欺欺人!我們還說是在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在造罪業,都在欺騙眾生、欺騙自己,欺騙諸佛菩薩,干這個事情;一點慚愧心都沒有,還自鳴得意,你說這怎麼得了!
所以勸別人不行、求別人不行,回過頭來自己發心,自己認真努力去干,拚命去干!想想佛在因地修行,受多少折磨、多少苦難,「為求半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你想想那種捨身求法的精神,我們能做到嗎?叫你讀經,多讀兩個鐘點,「累死了,我疲倦了,我受不了!」他就受不了。這還沒割你的肉、沒剝你的皮,你都覺得受不了,你能成菩薩,你能成佛嗎?
讀經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所以讀了經之後,我們真正生慚愧心。讀《無量壽經》,你們念到法藏比丘「信解明記」,我為什麼沒有?我跟他沒兩樣,他能具足「信解明記」,我也應該有!我的「信解明記」到哪裡去了?被業障障住了。什麼業障?天天打妄語是業障,天天自欺欺人是業障。「我沒打妄語!」沒打妄語,那個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是打妄語。不給你說穿,你不知道,還以為我每天念佛迴向,還做了好多功德。我給你一說穿,才曉得打妄語,哪有功德!
說明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也是「大菩提心」,與金剛「般若」決定不違背。
推薦閱讀:
※凈業三福的時代意義——大安法師主講
※凈空法師開示語錄:
※凈空法師5月13日開示:六道眾生最大的麻煩,就是到處撿垃圾
※欲乃為障道之本,不可不慎 · 衍慈法師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七十一集)-凈空老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