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小傳

農曆六月十九,是漢地佛教信眾所公認的觀世音菩薩成道之日。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歷來為佛教徒所重,而其在漢地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佛教——在元明之間,道教吸收觀世音菩薩這位大神,給其名號「慈航道人」,經過《封神演義》為代表的一系列小說的宣傳,民間逐漸接受了這位「慈航道人」。儒釋道三教合流,於此可見一斑。

其實,觀世音菩薩是十分罕見的一位從平民到皇帝,從內地到西藏全都崇敬、信奉的菩薩,影響力之大,沒有其他菩薩可比。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又有人稱之為「觀音菩薩」,而玄奘法師在《心經》里譯為「觀自在菩薩」,名相雖異,其實為一。

民間對觀世音菩薩的崇信,大約開始於東晉(公元4-5世紀),一直到唐代,「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已經深入人心。不過,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後,為了避李世民的諱(不能出現「世」、「民」兩字),故大家就稱菩薩為「觀音菩薩」,而玄奘法師在翻譯《心經》時選擇了取巧的譯法,譯為「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Alokite?vara-bodhi-sattva)這個名稱中「觀世音」三個字是鳩摩羅什的翻譯,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翻譯。

所謂「觀世音」,是指其觀世間音聲而拔苦救難。另一方面,後來玄奘法師譯為「觀自在」,則是就自性而言,說其已經了脫生死、自在無礙。佛陀教法之中,菩薩、佛,都是「自覺覺他」的,類似於儒家所說的「推己及物」,從這方面來講,玄奘翻譯為「觀自在」注重其「自覺」的部分,而鳩摩羅什所譯「觀世音」則重在「覺他」(覺悟大眾)之意。二者側重點不同,其實卻是同一的。

元代刊刻的彩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在南北朝時,漢地曾經一度流行一部《觀音經》(現在部分寺廟中仍有流通),這部《觀音經》自然是以觀世音菩薩的事迹為主要內容的。不過,這部《觀音經》其實不是單獨的一部佛經,而是從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取了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單獨出版流通的。

在《觀音經》的敘述里,漢地的信眾知道了這樣一位發大願力、救苦救難的大菩薩,而《高僧傳》里也多次記述高僧遠行求法、弘法之時,遇難呼觀音之名得救的故事。

有些人或許聽說過,觀世音菩薩的世間形象,是在唐宋之際固定下來的。唐代以前,幾乎所有的觀世音菩薩的藝術形象(包括繪畫、雕像)都是男性,而在中唐以後,則基本完成了向女性轉化的過程。

究其原因,恐怕是慈祥、具有母性關懷的觀世音菩薩,更容易被勞苦大眾接受吧。

最為人熟知的「送子觀音」

在觀世音菩薩逐漸被普通人接受之後,她的形象經過了一定的變化。

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稍加改動,在其中加入了民眾向觀世音菩薩求子而得子的內容。因為古印度的血緣觀念比較淡薄,不像漢地這樣有著強烈的「多子多福」的追求。因此,羅什就在翻譯時加入了一部分觀世音菩薩求子得子的內容。

自此,觀世音菩薩多了一個身份,而「送子觀音」也成了普通民眾對觀世音菩薩認識的一個側面。

至於千手觀音、千眼觀音、魚籃觀音這些不同「形象」,或者是最初的菩薩信仰與密宗相結合、或者是觀世音菩薩經過民間的一些藝術想像加工之後的變化形象,不一而足。

央視春晚上的「千手觀音」

不管是在漢地還是藏地,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包括道教引入的「慈航道人」),早已經深入人心。有些信徒,甚至到了知道觀世音菩薩、卻不認識佛教教主的地步。

不過,客觀地講,觀世音菩薩現在兼具兩重身份:一為佛經與佛陀教說中「自覺覺他」的菩薩;另一則為民間信仰(包括民俗活動)中一位擁有無邊法力的神祇。咱們平時接觸的,恐怕更多的是後者,但卻多少忽略了對於前者這樣一位「自覺覺他」的菩薩的崇敬,多少有點顧此失彼了。

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包含著國人許許多多的寄託,早已成了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是,有時候咱們還得分清,到底咱們在談論的「觀世音菩薩」,是「自覺覺他」的菩薩,還是民間信奉的一位神祇。

尋找作者:triac2016

推薦閱讀: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感應靈通卦
觀世音菩薩慈悲囑語─世間無常看破是真
觀世音菩薩師兄弟都成佛了 為什麼她卻沒能成佛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104)
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你見過這麼多的菩薩嗎?

TAG:菩薩 | 觀世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