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恥近乎勇 國人當自強

---------------------一談牢記甲午戰爭血的教訓---解放軍評論員2014、7、26

馬克思曾經形象地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

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敗得讓人不堪回首,敗得讓人椎心泣血。一個以「天朝上邦」自居的帝國遭到「蕞爾小國」的致命一擊,兩個國家的命運就此發生逆轉。

民之大痛,國之大殤。歷史的煙塵不能掩埋失敗的教訓。當時的大清,挪用海軍經費,大擺生日慶典,國土淪喪之時,北京城仍鼓樂連天,弦歌悠揚。清廷內部相互傾軋,地方和軍隊派系林立,部隊開拔時,「男女老幼奇哭怪號聲震雲霄」,普通民眾對戰爭漠然視之。而在日本,明治天皇一心「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帶頭捐款,甚至每天只吃一頓飯,省下錢發展海軍。許多豪商大族表示「不參軍也要盡國民之責」。普通國民皆以參軍為榮,舉國上下士氣高昂,決心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一方渾渾噩噩,一方處心積慮;一方文恬武嬉,一方磨刀霍霍。還沒開戰,勝負已經可判。

歷史最冷麵,歷史又最客觀。晚清的中國,儘管經濟總量仍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洋務運動紅火一時,然而都是「落日輝煌」。一場甲午戰爭,讓一個龐大的帝國跌向歷史的低谷。學者梁啟超曾經痛切地指出:「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缺失國民意識、缺少家國情懷、缺乏國防觀念,即使疆域再大,人數再多,物產再豐富,也只不過是一盤散沙,很難形成眾志成城的力量。

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有安身。甲午戰爭中,日軍陸、海兩路,協同並進。旅順淪陷後,日軍連續4天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忘記就意味著背叛,冷漠無異於自棄。中國的近代史,大半是飽受日本入侵的歷史。日軍的槍刺,刺痛了中國人的眼睛,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腦海里刻下殷紅的字跡:「民族」「國家」。

知恥近乎勇,國人當自強。一個不忘國恥、深刻自省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現代世界,最可怕的命運莫過於失去國家。「沒有祖國,你什麼都不是」。愛國不需要理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中國的主人。飽嘗挨打之痛、動蕩之苦的中華民族,理應把愛國主義作為「最大的公約數」,齊心協力地為民族求發展,為國家爭榮耀。

重溫國恥,是為了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痛定思痛,是為了曾經的屈辱不再遭受。甲午戰爭的硝煙雖然已經散盡,但戰爭的警鐘仍在長鳴。邦境雖安,忘戰必危。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頻頻挑釁,面對時隱時現的軍國主義陰魂,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被「中國威脅論」的鼓噪束縛了手腳,而要邁開大步,更加堅定地朝著中國夢、強軍夢的目標挺進。


推薦閱讀:

命格過硬、自強不息的四大生肖
願你做個獨立、自強、自信的女人

TAG:自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