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胡小石文史論叢

「楚辭」之名,西漢已有之,最早見於《史記·酷吏傳·張湯傳》中。文云:「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庄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又《漢書·朱買臣傳》:「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詞,帝甚悅之。」又《王褒傳》:「宣帝時……徵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自此以後,遂為定名。王逸敘《九思》曰:「讀楚辭而悲愍屈原,故為之作解。」晉、宋以下,郭璞、何晏、楊穆、皇甫遵、徐邈之屬著書,皆題「楚辭」云云矣。「楚辭」之名,當以其聲,買臣召見,言「楚辭」,此言當讀為「子所雅言」之言,又《御覽》五百八十九引《七略》言「被公年衰老,每一誦,輒與粥」,則此雖不歌,亦當異常調,又買臣能言「楚辭」,而傳言其「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意者或是歌「楚辭」耳,則買臣妻之求去,正為屈大夫所累也。又《隋書·經籍志》云:「隋時又釋道騫善讀之,能為楚聲,聲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言。」可見「楚辭」成誦,古有專門。買臣(吳人)、被公(九江人)皆南人,近楚,故能為之。《漢書·禮樂志》言「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武帝立樂府,有趙、代、秦、楚之謳。又武帝使淮南王安為《離騷傳》,而買臣以「楚辭」進,又《王褒傳》言被公所以召見,乃以宣帝時修武帝故事。由此推之,則「楚辭」之名,當成於武帝時,而東漢人多沿用之,如《說文·萑部》矱下引《離騷》「求矩矱之所同」,而稱「楚辭曰」云云。王逸為《離騷》以下諸篇作章句,而總目之為「楚辭」是也。原為楚人,「楚辭」又特異詩。以雅以南,雅為北音,南是楚音之類矣。(《小雅·北山之什·鼓鍾》:「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其後擬者,並其聲而擬之,故曰「楚辭」。《禮樂志》又言:「河間獻王……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當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河間好經術,此雅樂是北音也。黃伯思謂「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東觀餘論·翼騷序》)云云,可見「楚辭」實以聲重。後世以「楚辭」名書,或以「騷」名該全辭。案:班固、賈逵但為《離騷》作傳,其外十五篇,闕而不說。自王逸以下,總以屈、宋全文稱「楚辭」,其第一篇則曰《離騷》。其以「騷」為通名者,當起漢、魏以下。《中山經》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郭注曰:「言樹枝交錯相重五齣,有像衢路也。《離騷》曰:『靡萍九衢』。」又《海外東經》「湯谷」,郭注曰:「《離騷》所謂:『羿焉□日?烏焉解羽?』者也。」又《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郭注曰:「《詩含神霧》曰:『東注無底之谷。』謂此壑也。《離騷》曰:『降土大壑。』」又《大荒北經》「燭龍」註:《離騷》曰:「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案:靡萍、□日、燭龍,並出《天問》,「降土大壑」出《遠遊》,而郭俱稱之曰《離騷》,則已以「騷」該餘篇矣。《水經》三十六溫水註:「《山海經》曰:『離耳國、雕題國皆在郁水南。』林邑記曰:『漢置九郡,儋耳與焉,民好徒跣,耳廣垂以為飾,雖男女褻露,不以為羞,暑褻薄日,自使人黑,積習成常,以黑為美。《離騷》所謂玄國矣。』」案今《離騷》無玄國之文,惟《招魂》言南方雕題黑齒與此合,是道元引「楚辭」,亦以「騷」該餘篇矣。《文心雕龍·辨騷》自「《離騷》之文,依經立義」以下,兼舉《天問》、《涉江》、《招魂》而納之篇中,是亦舉「騷」見全。《文選》三十二至三十三刊「騷」為一目,含《離騷》、《九歌》(六首)、《九章》(一首)、《卜居》、《漁父》、《九辯》(五首)、《招魂》,其例同劉。吳子良《林下偶談》訾《選》名為無義,其實此端不自昭明始也。《直齋書錄》十五錄本《離騷》釋文,《九歌》、《天問》以下,統以「騷」稱之,其後金人瑞(《唱經堂匯稿·序騷》一卷)、屈復(《楚辭新注》)皆沿其說。劉向集「楚辭」,尊《離騷》為經,王逸因之,此實漢儒相承之陋習。《文心雕龍》謂:「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又云:「王逸以為詩人提耳,屈原婉順。《離騷》之文,依經立義。」又云:「及漢宣嗟嘆,以為皆合經術。楊雄諷味,亦言體同詩雅。四家舉以方經,而孟堅謂不合傳。」洪興祖即不以此說為然。司馬、淮南,則只稱《離騷》耳。《漢志》列入賦類,屈原賦二十五篇,後人以原為辭賦之祖(新賦始於荀子入楚,又受屈之影響也)。《志》本《七略》,則以為賦者,亦西漢舊說,蓋以賦繼詩,兼包六義,班生所謂古詩之流也,近儒戴注屈《騷》,即用班名。合上所舉觀之,名「楚辭」,以聲言;名「騷」,以情言;名「賦」、名「經」,以地位言。吾謂「楚辭」本自名詩,十五國風無楚風,古楚無詩也,《漢志》言:「春秋之後,周道□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案:班意以賦繼詩,然考之「楚辭」本文,實有以詩自名之證,今刊五例如下:(一)《九懷·陶壅》曰:「悲九州兮靡君,撫軾嘆兮作詩。」《九懷》擬《九歌》,而王褒乃雲作詩。(二)《哀時命》曰:「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屬詩。」王注「則抒我中情,屬續詩文,以陳己志也。」案:庄忌擬原作,而自命所作為詩。武帝好聲,世乃更名為「楚辭」耳。(三)《悲迴風》曰:「眇遠志之所及兮,憐浮雲之相羊。介眇志之所惑兮,竊賦之詩所明。」王註:「言己守高妙之節,不用於世,則鋪陳其志以自證明也。」(四)《惜往日》曰:「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詩。」(五)《九歌·東君》曰:「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補曰:「展詩猶陳詩。」是原亦自以楚巫所歌為詩。巫歌為詩,則屈、宋所作為楚詩,不亦可乎?(原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月刊社《中國文學》第一期〔一九四四年重慶〕)
推薦閱讀:

經管文史類的研究有用嗎?
文史隨筆 齊桓公入情入理逐佞臣——管仲識人的藝術
【文史】明朝家家向道張三丰重振世人信仰
文史隨筆 諸葛亮調虎離山打敗司馬懿
周恩來、陳毅、鄧小平等人,法語怎麼樣?

TAG: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