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三、經絡學

一、把丹田修復笫二心臟  心臟和丹田都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不同的是,心臟是先天自主地進行運動,是輸送血液的;而丹田是輸送內氣的,不能自主地運動,必須用意念引導,尤其需要很長時間的修鍊才能發揮其修復生命的神奇作用。  丹田位於人體生命的中心,是太極陰陽互換的轉換點。一般的情況下,丹田的神奇作用處於潛伏狀態,必須通過發掘才能使它具有第二心臟的功能。  練太極內功是培養丹田成為第二心臟的最好途徑,方法是練無極樁和太極樁功,使內氣在丹田運化,通過小周天大周天的運轉,打通任督二脈和全身的經絡,使生命始終處於最佳狀態。  內氣和血液是生命延續的兩大要素,它們相互依賴,彼此共存,氣行則血行,氣到則血到。當疾病襲來時,用意念支配內氣達於病灶,疏通了經絡,帶來了新鮮血液,使氣滯的地方不再阻滯,血瘀的地方化於無形,於是經絡不通或炎症疼痛等疾病會迎刃而解。  練無極樁和太極樁的過程是挖掘丹田潛能的過程,也是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首先要感覺內氣,然後再支配內氣為我所用。  把丹田煉成能夠修復生命的第二心臟,便可收到神奇的健身效果,誰能認識並接受太極內功,誰就能多活五年、八年甚至更長,這是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 二、經絡與太極拳修練  二、經絡系統簡說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合稱。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幹部分,左右對稱地分布循行於人體頭部、軀幹以及四肢,縱貫全身,與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相屬。絡脈是經絡系統中的分支部分,它比經脈細微,縱橫交錯、網佈於互為表裡的臟腑與皮毛筋骨之間。  人之身有陰陽,經脈也有陰陽之分: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胞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共計十二經,亦稱十二正經。十二正經依手足陰陽經互為表裡,有序聯接,構成一個循環網路。  人體除了有五臟和六腑外,還有腦腦、髓、骨、脈、膽、胞,統稱奇恆之腑。與奇恆之腑有密切關係的經脈稱為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陽二蹺脈和陰陽二維脈。督脈行於脊柱,總督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任脈行於胸腹總任一身之陰脈,為陰脈之海;沖脈其內上行脊柱,其外者與足少陰腎經並行腹部兩側,為十二經之海帶脈在季肋之下,繞身一周,狀如束帶;此四脈與太極拳內功修鍊關係甚密。此外還有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大陽膀胱經上行的陽蹺脈,陽蹺脈營養六腑;起於足跟內側,伴足少陰腎經上行,共司下肢運動並主寤寐,營養五髒的陰蹺脈;起於足跟,出外踝並足少陽膽經上行,維繫諸陽經的陽維脈;起於小腿內側,並足太陰脾經上行,維繫諸陰經的陰脈。此四經與太極拳下肢生髮內勁、傳輸內勁關係甚密。  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須通過分布在經絡上的孔穴(即穴位)才得以實現。所以在太極拳的修鍊過程中,開發、運用相關穴位的作用和功能至關重要。在太極拳修鍊中,通過激發相關穴位的作用與功能,來實現經絡平秘陰陽、調和氣血、發生內勁的功效。  三、經絡與太極拳的修鍊  我們從《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心為令」;「以氣運身」,「氣為旂」;「形為軀使」,「腰為纛」的闡述中以可領悟到,太極拳的修鍊與養生術「三調」(調心、調息、調形)並舉的修鍊同源同理。二者都是通過心意主宰下的腹式逆呼吸來培補內氣運行、駕馭形體運動,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秘陰陽、挖掘和激發自身潛能的目的。  在清中晚期問世的太極拳經典中,多有闡發走架打手理法,而很少論述周天養生,沒有周天養生、經絡論、氣化論在太極拳修鍊中具體運用的闡述,但卷中「氣沉丹田」,「動牽往來氣貼脊」,「氣遍周身 不稍滯」等文字,無不意涵了把周天養生、經絡論、 氣化論理念運用於武學。為了認知和理解先賢在這方面的論述,有必要先就何謂周天功有個淺近的了解。養生術把真氣沿經絡循行一周,稱為周天。但就周天循行的路徑,因功法有別,修鍊目的有異,其說法也不盡相同。主要有意念周天、經脈周天、丹道周天和卯酉周天之說,還都把周天分為大、小周天。  其中,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所運行之氣為受心意支配的混元氣。這也就造成這類周天的循行路線取決於意念的導引,往往與經絡走向不相合,卻與太極拳的修鍊密切相關。意念周天亦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一內氣出會陰,過長強,沿督脈上升於頂,爾後沿頭面部中線下行,交任脈下降,合於督脈運行一周;大周天一小周天運行的同時,再加上四肢經絡的循行。而卯酉周天的混元氣起於下丹田,沿體左(右)側上升至頂,再循體右(左)側下降,歸於下丹田。這種混元氣的運行過程正符合了太極拳「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的運作規律。有了以上對周天功的淺近認識,就有理由說太極拳融合了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循行經絡運行氣血的機制,因為太極拳論中「以意領氣」、「氣到力到」等論述中所講之氣,就是指既受心意支配又能生髮內勁的混元氣。  從經絡論與周天養生的角度講,太極拳論中「動牽往來氣貼脊」、「力由脊發」,即指內氣沿督脈上升;「氣沉丹田」即指內氣循任脈下沉于丹田,並由此激發丹田為內氣運行開源導流的功能,達到丹田有氣則開、無氣則合地運行內氣的目的,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意念周天的小周天。而「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即是論述在任督二脈貫通的同時,四肢的內氣循行的過程是:吸氣,丹田合,則腰以上內氣沿手三陰經歸於丹田,腰以下內氣沿足三陰經歸於丹田;呼氣,丹田開,則腰以上內氣貼脊而上升,經勁源點向兩肩散去,並把背部產生的內氣與循足三陰經下沉於足底,再沿足三陽經上升,與流行於背的內氣彙集起來,沿手三陽經施於手指。只是這段文字只講了腰以上內氣的運行,而沒講腰以下內氣的運行而已。  但這一內氣隨腹式逆呼吸,在貫通任督二脈的同時還把內氣施於手指、足趾的過程,也就是拳論中「力(氣)貫四梢」的過程(筆者註:經絡論依經絡中脈氣由微至盛的流勢,把分布於肘膝以下的穴位分別命名為井、滎、腧、經、合五個特別的輸穴。其中的井穴都分布在手指與腳趾的末端,是脈氣初出的源頭,所以筆者以為,太極拳論中的「力貫四梢」,是指勁力貫注於四肢的末端,並非指貫注於「發為血梢,齒為骨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的四梢)。這個過程不僅與盂子所講的內氣「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一脈相承,也是太極拳運用了意念周天的佐證。講到這裡,或許有拳友會問,意念周天內氣的循行有悖經絡的走向,說得通嗎?就這一問題,筆者曾於1983年夏,專門請教過時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研究員、姜容樵的學生焦國瑞先生和著名武術家、武術養生家馬禮堂先生。兩位老先生分別有以下回答:「手足三陰的募穴分布於人體的胸腹部,而手足三陽經的俞穴分布於人體的背部。所以太極拳的蓄勁應意在手足三陰經趨於胸腹,發勁應意在手足三陽經的外開舒展,這叫做陰收陽發」。「經絡雖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但以意領氣是主觀意識作用於客觀規律,可順行,也可逆行」。兩位老先生的回答告訴我們,在太極拳的修鍊中須把握呼氣時丹田開,氣貫四梢;吸氣時丹田合,氣歸於丹田,其內氣循經運行規律,自會有所體悟。  太極拳是意、氣、形內外完整合一的圓運動,並講求「進退須有轉換,往複須有折迭」的虛實變化。其形體在運轉中所呈現的態勢有前進與後退之分,有獨立與下勢之別,有側行與中定之異,可謂林林總總,難繪其形。因而要想圓滿地完成太極拳複雜的圓運動,除運用好意念周天的機制、理念外,還要運用好卯酉周天的理法。具體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無論是前進、後退、側行等虛實變換時,支撐體重實腿一側的內氣在腰腎下抽的同時,沿同側諸經絡下沉於足底;而腿欲運動一側的內氣在腰腎上托的同時隨胯、膝、踝的提起,沿同側諸經絡上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心意通過內氣駕馭形體運動的過程中,萬不可拘泥於如何讓經絡暢通,而是要「意在自然,貴在和諧」地充分發揮腹肌帶動下的腰胯聯合運動、引動形體的運動,拳論中叫做「腰為主宰」。  腰為主宰的左旋右轉不僅可促進腰肌充實,還激發了束腰一周的帶脈以束陰陽諸經的功能。在太極拳套路中,儘管弓步有順步(單鞭、野馬分鬃等)與拗步(摟膝拗步、搬攔捶等)之分,但成弓步姿勢時,弓腿在前,發揮了二蹺脈之力,蹬腿在後,發揮二維脈之能;同時手三陰、手三陽回循徐行,極盡柔筋活肌,調和氣血,達濡養筋骨之目的。由於太極拳運動形體變化千姿百態,其內氣沿經絡運行雖千言萬語,難窮其妙,但主要規律如上所言,不再贅述。  三、如何練拳打通小周天  (一)、氣聚丹田  氣聚丹田是指內氣集聚于丹田(不是指呼吸的氣)。在「以意行拳」操練中,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有時行拳會虛靜到「得意忘形」,真正做到了用意不用力,這時行拳用意度大大減少,甚至減少到「有意又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實際上已經轉換到神在摧動姿勢的演變!基本符合武禹襄說「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的要求,即能「以神行拳」。雖然這時的「以神行拳」,還離「純以神行」有一定差距,但對訓練「聚神」「凝神」「斂神」起了很大作用,明顯提高了調心調神的質量。神主氣,神斂氣自收。故調整心神,為收氣聚氣之首要,是氣聚丹田的基本功。  為氣聚丹田的需要,對所練的太極拳套路有一些特別的要求,比如說套路長度要能連續打30分鐘以上(少了不行,可以重複),套路中的動作要作一些小調整與修改,以為滿足養氣養生的需要,去掉發力和跳躍的動作,把外八字腳(135度)的動作姿勢更改為60度左右,等等。  練拳之前,最好先做熱身準備活動,練練《鬆柔功》,讓筋腱韌帶拉長,讓關節脊椎鬆開。行拳開始之後,要連續練完而不中斷。為減少內氣耗損,最好練高架子或中高架子。每日行拳早晚各一次,每次30-60分鐘。呼吸頻次以8-10息/分鐘為宜(一吸加一呼等於一息),比如,傳統楊式太極拳85式,練一遍大約300多息,約需30~40分鐘。每次練一遍或兩遍85式,由個人體能決定,以不疲憊為原則。但也不要連續練3~5遍,多練增加內氣耗損,反而得不償失。  呼吸方法如前,仍應鼻呼鼻吸,舌抵上齶。只是用意作些更改:吸氣仍用意於導引動作,呼氣用意引氣入丹田。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氣逐漸向下,一步步松落至丹田(小腹內)。即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也稱「意守丹田」,內氣會慢慢聚集於丹田。但用意必須輕鬆、緩慢、自然,務必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切忌用力吸氣和呼氣,不可過分用意,急躁冒進,易生流弊。如此練習,就會出現一股熱流下沉至丹田的感覺。丹田溫暖發熱之後,繼續修鍊,隨著功夫的積累,還可逐漸感到丹田內有一個「氣團」,這就為打通任督二脈奠定了基礎。  (二)、通任督脈  當小腹產生熱氣時,方可進行運氣。即用意識引領丹田的那股熱氣,由丹田向下行,循小腹,抵中極穴,經會陰穴,過穀道(肛門)至尾閭。至此就已完成導引內氣向下向後走的路線,無需繼續幫助,再不向前導引了,讓其自行打通督脈的尾閭關。不去管它能不能立即衝過,因為能否衝過尾閭關,完全取決于丹田內氣充實的程度,丹田內氣越充實,沖關力量越大,沖關速度越快,反之則沖關中止。只用兩三天時間導引內氣至尾閭,再回頭來仍然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等待丹田內氣充足時,會自動衝過尾閭關。沖關後意念須隨內氣上行,緊跟氣走,這就是「勿忘」。以後打通夾脊關和玉枕關,均用此「積氣自動沖關」的方法,即通關「勿助」。  通督是關鍵的一步,後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能否自然輕鬆通過,因人而異,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很困難。督脈一旦疏通,通關後吸氣時內氣由丹田向下行,轉而沿脊而上,過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沿胸腹正中線直下丹田,形成任降督升的循環,即為小周天通了,這就是逆行小周天。  從上面兩個階段六個步驟可知,第一階段的四個步驟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可能進行第二階段修鍊。打基礎稍難,時間稍長點,基礎會紮實。第二階段練拳打通小周天,方法簡單,且安全可靠,不會出偏。但氣聚丹田,也非易得,必須是得氣大於耗氣,每有節餘才有氣聚,要一點一點積累,也需要一段時間。六個步驟的順序排列,既不好顛倒,又不能跳過一步不練,因為前一步是後一步的基礎,只能一步一步上台階,不能性急,欲速則不達。不過,有明師指導者快,個人悟性高者快,心性德性好者快。
推薦閱讀:

太極拳內功修鍊的七層功法
太極雜說66
太極一圓的【大道太極】
太極的對稱關係
武派太極連環十三刀 

TAG:太極拳 | 太極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