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彙編 第049集 黃柏霖警官 文字版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19句【忠孝】之三,請各位翻開課本164頁,第三段。  【顏光衷曰。凡人居官經世。大是非。大利害處。往往關著性命。暇時雖能經綸守正。到這裡囁嚅不前。依違首領。則殺人以媚人者有之。否則模稜首鼠。敗壞國事。而世界受其蕩軼者有之。古來幹事豪傑。成大功名。大人品。俱從萬死一生中來。此中得箇定力。而後國家始受其用】。  【如諸葛公之鞠躬盡瘁。郭令公之單騎見虜。李臨淮之置刀靴中。韓蘄王之十指存四。劉順昌之積薪待盡。彼出入萬軍中。矢石交下。神氣不動。默然制勝。豈易易哉。其身已早置為國家有矣。然猶曰戰將也。如徐有功。狄梁公。李籓。俱陷大辟。裴晉公。張魏公。韓魏公。委身劍俠。然卒以不死。勳滿天地。名懸日月。彼固如此捨得盡。而後大用隨之耳】。  【乃知造物鬼神。亦輒以此勘人。勘得過時。神靈供其呵護。宇宙屬其撐持。勘不過時。身名俱敗。如王衍殷浩等。其始也。亦自負壁立萬仞。衒聲四海。然見草而悅。見狼而戰。羊之質故在也。一遇事變。則嘶聲咋舌。彼又安能爭乾坤之命。而定人物之性哉】。  【蓋其植根原假。假與假相酬。或受得些小福澤。已自便宜。奈享名太重。自許太過。到曳腳露手起來。一籌不展。為天下笑。以此言之。鑒臨甚隱。自不容欺天罔人。僥倖成功耳。故此處急宜打得清淨。此身付與天地萬物。即不幸而死。關壯穆。張睢陽。岳武穆。文文山之死。視李林甫。楊國忠。韓侂冑。賈似道何如哉】。  【人孰無死。惟正直忠孝。其死為神。朝廷顯贈。崇祀赫奕。子孫食蔭。未見權姦之死有如此也。毋論權姦。即如哥舒翰。蕭至忠。王涯。賈餗輩。奄奄趨附。圖保首領。而當其大限到時。玉石無遺。早知亦是這等橫死。何不烈烈轟轟。頂天立地去乎】。  【又如漢武帝。唐武后時。乾坤何等。其無事夷滅者無數。而當時持平之吏。無一死也。阿意酷虐者。則未有不死。即不敢以是盡槩禍福。然命之為命。不益可自信哉。又何必惴惴焉。惜其性命。而負君之恩。種毒於世也】。好,我們就到這一段,這一段事實上是歷史故事,【忠孝】裡面,尤其是「忠」的歷史故事。所以這一段要解釋的歷史人物,跟裡面的一些地方其實滿多的。我們就一條一條來解釋,等一下解釋完以後,再來解釋白話,這樣整個這一段的內容大致就可以瞭解。【顏光衷】,第一句「顏光衷」,他就是顏茂猷,在看古代的因果善書,顏光衷(顏茂猷),這個名字常常出現。他是什麼時代的人呢?他是明朝人,他字光衷,號完璧居士,他對自我要求很高,「完」就是圓滿,完璧歸趙,「璧」就是像玉一樣這麼完美,一點都不能夠染濁,所以他的號叫「完璧居士」。  他是明朝福建平和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是崇禎,崇禎七年他參加會試落榜。會試通過,才有資格到皇帝那邊參加考試,叫殿試。他會試落榜,其實他的文章底子非常好,也就是他儒學的底子厚。包括近代這些佛教的大師,比如說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近代的淨空老法師,他們的國學底子都非常好,尤其是儒家的底子非常好。所以皇帝認為他兼通《五經》,那哪《五經》呢?做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懂得《五經》是什麼?可是你問一下現代的年輕人,你問他《五經》,他還聽成說幾斤菜的那個幾斤。所以《五經》是什麼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寶典。第一個《詩經》,第二個《尚書》,第三個《禮》,第四個《易經》,第五個《春秋》,這個是《五經》。因為崇禎皇帝認為他兼通《五經》,所以特別准他當進士,他作有《迪吉錄》、《六經纂要》。又增加一經,《六經》是什麼呢?就是《五經》再加一個《樂》。「詩、書、禮、樂、易、春秋」,我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常常會這樣背誦下來。  他通《五經》,他也通《樂》,《六經》又稱叫《六藝》,藝術的「藝」。這一段文,你注意看他文章寫得很好,這個就是什麼?這位顏光衷本身雖然他是官場中人,可是他本身也擔任教化人心的責任。所以我朋友常跟我講一句話,我朋友也是修行人。有時候我去問他,我說:「有些人當官就很順,一帆風順,官當很大,可是他沒有智慧。他有福報他沒有智慧,所以他往往做了錯誤的決定,乃至於他造下了因果罪業」。我們所謂的「三世怨」,前世修福,這一世有機會當官,當官以後,或者做大的企業,那就會造業。造業以後,凡是業必須要受報,第三世就到三惡道去了,這是真的啊!所以你要修福也要修慧,那「慧」是什麼呢?慧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三學」。  你看最近我們發生了一些食品安全的問題,在臺灣的媒體報 導之下,大家都已經產生一種危機感,到底是要買哪一個食物來吃好?老和尚講的沒有錯,老和尚說:「科技愈發達,人心愈不安全。」現在做大豆(黃豆)基因啊!玉米基因啊!食物改良的基因啊!它本來一年只生產一次,你順著自然走,沒事,古代人都順著自然,自然的運作叫作天道,自然的秩序那叫天道。人為的、人類的秩序那是人道,你照著人道走,你就能夠守「五倫十義」。那你改變那個順序,你就是違反天道,就違反自然。所以現在問題一個一個出來,科技愈發達,它造成的危害愈大,網路就是一個例子。所以食品安全,也是老法師講的:「科技愈發達,大家愈不安全」。所以還是傳統文化好,因為它依照自然、依照天道、依照人道來運作。  現在的人因為唯利是圖,所以就把道德、倫理、因果擺在後面。如果你把道德、倫理、因果擺前面,那怎麼會有食品安全(的問題)?所以我們看最近這些出問題的企業家,賠出去的錢,我看法院、檢察官給他起訴,要查扣他的財產,幾十億臺幣,交保金都是上千萬,得不償失啊!  你為了謀取當時的暴利,後面付出的代價更大,那整個商品的損失,你商業的損失、你品牌的損失,那根本沒有辦法計算。所以老和尚高瞻遠矚,倫理、道德、因果真的是三個根。所以如果當官的(公務人員、官員)、如果是企業家,能夠學倫理、道德、因果,那一定是國泰民安啊!民眾的福祉啊!所以這個顏光衷他本身雖然是當官,但是他不忘協助聖賢教育,聖賢教育是「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你看他是明朝人,那我們現在讀他的開示,這就是「百世勸人以書」。顏光衷他是這樣從事聖賢教育的一位進士官員。接下來【凡人居官經世】,「經世」就是你當官,你要負責整個,如何去照顧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所以經世,不管你是中央官員、地方的官員,你等於是在怎麼樣呢?經世,就是治理國事。【暇時雖能經綸守正】,「經綸」是什麼意思呢?經綸本來是古代在抽絲,紡織做衣服的時候,「治絲之事」,治絲的事情,以後比喻做規劃政治。「整理絲縷」,紡織要縫製衣服,需要把絲拉好,叫整理絲縷。理出一個頭緒出來,叫「理出絲緒」和「編絲成繩」,繩子你把它編織起來,需要先把絲緒抽好,統稱「經綸」。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大事,這個是經綸的意思。「守正」是什麼?我們講說恪守正道,有為有守,你應該有的節操,這叫恪守正道。【囁嚅】這個字唸「聶如」,囁嚅就是你想說,又突然間停止不說了,「囁嚅」就是欲言又止,這叫囁嚅。【依違】就是到底是要順著呢?還是不服從呢、不順從呢?「依」就是我依你的意見,依就是順,那「違」就是我不順從你的意見,所以「依違」,是順從跟不順從的意思,變成怎麼樣?不能夠作決斷。再下來【模稜首鼠】,「模稜」我想各位都瞭解,模稜兩可,遇到事情不置可否的態度。「首鼠」什麼意思呢?首鼠,在這個地方不是指老鼠,首鼠的意思是躊躇不決、猶豫不決,沒辦法作決定。再下來【蕩軼】,「蕩軼」就是放縱,不受拘束。【如諸葛公】,這個諸葛公,我想大家都曉得諸葛亮,他是三國時代蜀國的宰相,劉備的宰相,蜀漢在四川,所以叫蜀國。他是山東沂南人,他字孔明,曾經避亂在荊州,劉備三顧茅廬乃出,曾經在赤壁打敗曹操。現在《三國演義》都已經拍成電影,愈拍愈好。今年農曆年,我在家就把《三國演義》的精華篇一次把它看完,我們也必須要瞭解這些歷史典故。孔明跟劉備在赤壁打敗曹操以後,跟魏(就是曹操)、東吳的孫權,魏、吳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就是我們所謂的《三國演義》。  劉備死後,他接受了劉備的託付,照顧他兒子阿斗,封武鄉侯。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有散文家,他文章也很好。諸葛亮為了匡扶蜀漢政權,他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西元234年在五丈原(現在陝西的岐山)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民間小說描述他能夠通曉陰陽,尤其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我們也有長官在辦公室,我光臺北市的同仁裡面就有兩位長官,辦公室是放這諸葛孔明的雕像。決戰千里,運籌帷幄。我看過他們兩位長官的辦公室,都是擺差不多兩尺的雕像,木雕的諸葛孔明。那意思是什麼?就是辦案要靠智慧,不是靠蠻力。孔明他等於是通曉陰陽,智慧化身,而且怎麼樣?他料事如神。諸葛亮最有名的是兩次北伐,他北伐以後寫疏文給皇帝,《出師表》,我想大家都知道,《出師表》它感人肺腑,古今吟唱。《出師表》裡面就有這句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剛開始不是鞠躬盡瘁,它原文是這樣:「凡事如是,難可逆料」。其實「如是」這兩個字,在佛經裡面講,境界很深。我們佛陀經典結集的第一句話,阿難問佛陀:「第一句話要安什麼?」佛陀說:「安如是我聞」,所以各位讀經典都有「如是我聞」。你要問:「什麼是『如是』呢」?  「如」它有深有淺,有事跟理。如果你按照深的來說,這個「如」,我們講說「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個「如」是什麼?叫「真如」。真如是什麼呢?真如是我們的自性,如果從你的自性流露出來的萬事萬物,一切的身口意,從你的真如裡面流露出來的一切妙用,那都一定是清淨的,所以叫「如」。所以「如」在佛家講叫「體」,我們的性體,我們的體性,我們覺性的體性,叫「真如」,我們把它叫「佛性」、「本性」。像六祖大師悟道的時候,挑材到客棧去,客人在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大師他不認識字,可是他相應,他當下契入,他講:「應無所住生其心,是什麼境界啊?」那是個什麼境界?那是極樂世界啊!那是清淨的世界啊!你每天六根接觸六塵,你每天處理很多事情,聽了很多聲音,吃了很多東西,聞了很多味道,你都不會住在任何一個境界上。不管這個是善的、這個是惡的,這個是好的、這個是不好的,這個是美跟醜,這個是好聽、這個是不好聽的,任何的聲音或是色、聲、香、味、觸、法,你都不會住在任何一個境界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心裡不會有執著,你心裡不會有分別,你心裡不會有妄想。你心裡不會起心動念,不會起心動念那是誰的境界呢?那是佛的境界,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我們不是啊!我們只要聽到聲音就起心動念了。不然你回去試試看,等一下就可以試了。我講一句不高興的,你馬上就起心動念了。那你起心動念的時候,你情緒就生出來啦!你情緒生出來,你毛病就顯現出來,你不耐煩啦!你就生氣啦!你就討厭啦!或者是你喜歡的,你馬上顯出很興奮的樣子,喜歡而且很快樂、很高興啊!等一下失去了、不見了,你又很痛苦啊!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這個喜怒哀樂裡面、苦樂憂喜捨裡面,輪迴不已啊!這叫輪迴、人生。所以為什麼說你不執著就離開輪迴、出三界?因為你沒有貪、瞋、癡、慢、疑,你沒有見惑。你沒有分別的話,那就離開九法界了嘛!你沒有法執了嘛!你沒有執著就沒有我執,你沒有分別就沒有法執了嘛!那麼如果你沒有妄想,那你就跟佛一樣,那就「如」啊!見到「真如」啊!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六祖大師一聽到《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知道那是什麼境界。就像他看到神秀大師寫那個偈語:「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馬上就說:「這個沒入門,這個沒見性」。五祖也是這樣說,六祖大師一看那個小沙彌朗誦的時候,他也說:「這沒見性、沒入門」。你看佛佛道同,五祖是這樣的見地,六祖也是這樣的見地。所以每一尊佛跟每一尊佛看法都相同,所以佛跟佛不會吵架。但是我們人跟人會吵架,凡夫跟凡夫三句話不對就吵架了,那佛跟佛不會吵架。阿彌陀佛不會怪藥師佛,藥師佛不會怪阿彌陀佛說:「你把我的人都度走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貪、瞋、癡、慢、疑,他們沒有我執、沒有法執,又破根本無明了,這叫「如」。所以佛陀跟你講:「如是我聞」,如果這種以真如理體,從你的自性所眼見色、耳聞聲的,佛陀說那就是對啦!「是」啦!「是」就是對啦!「如是我聞」。所以那個「我」是什麼?那個「我」不是我這個黃某某的我。  那個「我」是「常住真心」,常、樂、我、淨,那個如來真我。那個「我」就是我們真正要去見的「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就是我們那個覺性,就是「自性佛」、自性的阿彌陀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果你的自性佛開發出來了,那你就跟因地的阿彌陀佛、果地的阿彌陀佛契入了嘛!  所以「如是我聞」,那個聞是聞性。什麼叫聞性?我一再(在講經)時強調:你聽聲音,你聽到這個聲音,是你喜歡或是不喜歡的,你都能夠放下那個攀緣、取捨,你都放下那個執著跟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那叫聞性。那誰有辦法做到?那要佛跟菩薩境界,他有甚深禪定。    老和尚講:「你念這句阿彌陀佛,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你都能用阿彌陀佛把它伏住,你不會起煩惱,不會起習氣毛病,可是又念得很清楚,那個叫作慧,這個叫作三昧。」三昧耶,我們叫作三摩地,印度話(梵語)叫三摩地,翻成中文叫三昧耶。三昧,三昧叫什麼?三昧叫定慧等持,這個才是真正的「如是」啊!這個地方講:「凡事如是」,它是事相上,不是理地的如是。所以你如果能夠這樣去相應佛陀講的「如是我聞」,你是用聞性,不是用聞識。你聽了這個聲音,聽得很清楚,讚歎你、毀謗你的,你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如如不動,那你是佛、你是菩薩、你是法身大士啊!你沒有苦、樂、憂、喜、捨,你沒有情緒了,那換句話說,你我執也破了,你法執也破了;那你的定功現前,你的智慧現前,這個就是我們要過的生活。你才有辦法出三界,你才有辦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你看任何東西、吃任何東西都是清淨的。所以當你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色、聲、香、味、觸、法,轉成什麼?轉成妙色、妙聲、妙香、妙味、妙觸、妙法,《妙法蓮華經》,也變成妙法了。那妙是什麼意思?不思議的啊!老和尚現在就過著妙色、妙聲、妙香、妙味、妙觸、妙法,老和尚過這個不思議的生活啊!     所以老和尚你問他,我常常跟他用齋吃飯。前幾天他來我們「孝廉講堂」,我們「孝廉講堂」二樓、三樓全部客滿了。我們講堂不大,小小的,擠了快六百三十個人。大家都很高興,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淨空法師。大家對老和尚就一直要求說要供養,我們就把所有的供養轉贈強帝瑪法師的斯里蘭卡大學,「龍喜大學建校基金」,我們一毛錢都不留。第二天,我就跟老法師吃飯,在華藏衛視。那個總裁跟他講說:「欸!師父,這個是臭豆腐啦!這個是臭豆腐啦!」老和尚八十七歲了,他耳聰目明,他說:「這不是臭豆腐,這是豆腐乳。」我一吃,豆腐乳,人家老人家不簡單啦!他妙色。然後我看侍者,因為我們吃完飯在品茗,然後再喝小小的一杯咖啡。侍者的那個糖包差一點要掉下來,師父說:「注意一下、注意一下,要掉下來、掉下來了。」妙聲、妙色、妙味啊!智慧啊!所以師父跟我們一樣地生活、一樣地吃飯,可是他不分別、不夾雜、不間斷,他不執著。  他不執著,就變成妙色了;他不分別,就變成妙色了;他沒有妄想,就變成妙色了。那你如果分別、執著、妄想,「唉!這個麵我不喜歡吃」,「唉!這個太辣了」,「唉!這個不辣,一點味道都沒有」,同樣吃麵,老和尚吃得法喜充滿,你吃得一身的苦惱。  同樣是麵,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就是這個道理。麵本身是無辜的,境界本身沒有好壞,好壞起於心哪!好醜起於心哪!這跟別人有什麼關係呢?跟麵有什麼關係呢?跟飯有什麼關係呢?沒有關係,跟你的心有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佛?我們為什麼要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就是指這個生活啊!不是有錢就是幸福啊!我剛剛講的那個食品安全,好,我看今天那個老闆一千萬元交保,我相信他比誰都痛苦。為什麼?他的品牌掃地了,大家都會怕了,很痛苦欸!那如果你今天有智慧,你就會慎獨啊!慎獨啊!  你會慎始,我們現在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它教你什麼?要慎獨啊!你看,他們現在食品安全出了什麼問題,你知道嗎?配方。從大陸進口那個棉籽油,他們有他們的配方,他們配方配得怎麼樣?配得不對啊!所以現在不只是臺灣,很多地方都這樣,現在進口油也有問題,說什麼叫黑心油。為什麼叫「黑心油」?為什麼不叫「良心油」呢?為什麼不叫良心油?因為沒有良心了嘛!那為什麼沒有良心呢?沒有學傳統文化,他不知道倫理、道徳、因果,不知道因果循環嘛!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企業家,你是一個有智慧的國家領導,乃至於政府的領導人,那是百姓之福啊!對不對?所以老和尚講,他說:「學佛是稀有難逢之事啊!」我們現在才瞭解,原來佛菩薩是教我們要過這種生活啊!  所以,《出師表》裡面講:「凡事如是,難可逆見」。他是怎麼樣呢?他還是在世間法的範圍。因為他還不曉得,諸葛亮雖然這麼會算,他也沒有想到後來劉備會這麼早走,會比他早走;那後來漢朝也被滅掉,最後一統的不是魏朝,一統的是司馬懿啊!  誰都沒有想到是司馬懿啊!司馬懿是曹操座下的一位軍師。曹操一再跟他兒子交待:「你就是要防司馬懿。」最後還是司馬懿拿到江山,誰都沒有想到。大家也不曉得是孫吳?也不曉得是劉備?也不曉得是曹操?最後是司馬懿拿到,所以他講:「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他這裡講的就是我們講的「鞠躬盡瘁」,他這裡講:「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唉!我只能盡心盡力,我輔佐這個少主,讓他能夠登基,能夠把國家穩住了,我只能做到這樣。所以,怎麼樣才可以長治久安?如果每一個都學佛,我現在在看大陸的傳統文化,風起雲湧,就能夠長治久安。如果你學傳統文化,真的紮根扎得好,那國家就會富強。所以諸葛亮說:「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他也有智慧啊!「非臣之明」,這個「明」就是智慧啊!他說:「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哎呀!諸葛亮他也是遺憾啊!他也見不到後面的結局啊!佛陀最有智慧了,佛陀寧願當什麼?人天的導師,生生世世的佛陀,他不願意去當國王。淨飯王千方百計,就是要把王位交給佛陀。佛陀半夜跟著他的侍者,還有他的白馬,奔出城以後,就到深山去修行了。然後六年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說了「三藏十二部」經典,成為我們現在的導師─佛陀。所以學佛好啊!那麼鞠躬盡瘁,你只能這一世,來世呢?他說的版本很多,也有「鞠躬盡力」,也有「鞠躬盡瘁」,他說的應該是「鞠躬盡力」。那麼這裡我就來跟各位探討的就是說,儒家講鞠躬盡瘁,我們佛家講智慧,定慧等持,我剛剛跟各位講的。那我們在唸〈迴向偈〉時都講:「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大家一起都到極樂世界去。那你「鞠躬盡瘁」,你只能還在世間輪迴,世間因果。那「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都是出三界、了生死。我們拿這兩個,來看它的差異跟對比。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間一切萬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得很清楚:當你臨命終的時候,一切的國城、車馬、妻子眷屬、金銀珠寶,都離你而去,唯有願王相隨。願王是什麼?菩提心。國城是什麼?國城大到國家,大到你的地位、你的權勢。  車乘是什麼?乘就是乘載的乘,車乘就是什麼?你的車子,以前古代是馬車,現在是你的賓士(奔馳車)。我們臺灣以前有一個很有名的,我想各位印象都很深刻,也是很有錢,他喜歡炫耀。  有一位喜歡穿白色衣服的那個企業家,他賺了一點錢以後,馬桶是黃金做的,各位都有印象吧?我就不要講他的名字。他喜歡搞選美,每天都是美酒加美女。他的車子是早期的凱迪拉克,美國的凱迪拉克,加長型的;裡面有冰箱、有電視,白色的,一般車子的兩倍大。  一到飯店門口,一給小費,那時候的錢臺幣一千塊。馬桶是黃金做的,金錢耗盡,福報用完了。跟各位講,他死的時候,他太太不理他,他兒子不理他,他連埋葬費用都沒有,連埋葬的費用都沒有。把好幾世來的布施,全部在這一世這樣揮霍掉。所以佛陀跟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不是告訴你:放棄有為法。佛陀是告訴你:在這世間做任何事情,你要直心、深心、大悲心,你要發菩提心。你做一個菩薩行者,讓眾生斷惡修善、返迷為悟、轉凡成聖,你要教化眾生。不管你在擔任哪個崗位,你是當公務人員也好,你當企業家也好,你當老師也好,你都能夠像佛這樣的心,去照顧所有的蒼生。那對世間的這些萬事萬物,一切有為法,這些世間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佛陀告訴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一個大悲心。所以你在這個世間,佛陀跟我們講:「有世間事,沒有世間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跟我們講得這麼清楚。不是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佛陀告訴我們都不要做了,對不對?大家都去學佛好了,那世間萬物誰來做呢?誒!每一個行業都必須要有,你要發這個心做菩薩。公車司機、捷運車的司機、火車的司機、計程車的司機、企業家、政治人物、警察、軍人,你都要抱著佛陀講的這個心,去自利利他,那這個社會才會祥和。那佛陀告訴你怎麼樣?「有世間事,沒有世間意」。那「意」是什麼?意是妄想、分別、執著,是攀緣、取捨。你有「世間意」,那就會強取豪奪;那如果你能夠照佛陀教誨去做,你可以把「世間事」做得很好。所以這個地方,「鞠躬盡瘁」跟「佛的境界」,我想我們佛的境界是「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我們來這個世間,印光大師跟我們講,我們是「酬業」而來的,我們這個是業報身,可是我們發菩提心以後,我們希望成佛,我們希望往生極樂,我們希望禪宗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我們希望能夠有朝一日,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出三界、了生死。了什麼生死?了我們的分段生死跟變異生死。我們簡單講,出三界就是離開六道輪迴。所以我們「盡此一報身」,一報身是什麼?我們這個業報身,我們發願以後,我們就變願力身了,我們就變成菩薩身了。那你的貪、瞋、癡、慢、疑斷掉了,你的身見破了,你的見惑破了,你的業報身就轉成願力身了。所以等到你能夠發願的時候,你如果真發心的時候,「真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如果你信心真的建立起來的時候,那就等同菩薩。所以「盡此一報身」,是在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以後,我們學佛以後,把我們的貪、瞋、癡、慢、疑斷掉了,把我們的見惑斷掉了,把我們的業報身轉成願力身了。所以老和尚說:「忠孝這兩個字」。剛才講那個諸葛亮,他也是忠,但是他是對劉備的忠,對蜀漢的忠,他還是相對性的。那老法師講說:「真正的忠,它是誠敬的,它是大忠大孝的」,所以老和尚說:「這個忠,它上面有中,中間的中,下面是一個心」,他說:「你的心,就是一定要正、要中」。  我們佛法講中道,什麼叫中道?中道就是不落兩邊。我們講說凡夫都落一邊,叫五欲六塵,執著有;那二乘人呢?著空,都是落一邊。你只要有取捨心,你只要喜歡跟不喜歡,你就落兩邊,對不對?我喜歡,我就跟你盡忠;我不喜歡,我就不跟你盡忠。那叫妄想,那是執著。所以老法師講說:「真正的忠是怎麼樣呢?它是要中、要正,大中至正。」那其實這個大中至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不落兩邊,不二。所以你不能夠偏,你只要偏那就是邪,不能夠偏也不能夠邪。那這個偏是什麼?偏就是自私自利。  所以老法師說:「古人解釋誠敬」,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那麼誰才是一念不生呢?我剛才講過了,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一念不生。所以一念不生是到什麼境界?一念不生是智慧,一念不生是菩提心哪!  所以真正的忠,他真發菩提心了。這個人如果他真的發菩提心了,他今天去當公務人員,他一定是為國家盡忠、為人民盡忠。他一定為他自己的工作盡忠,他一定是利益蒼生的,他什麼事情都是為蒼生著想,那就是忠,我們應該要學這一點。  當然不能說:諸葛亮這樣的忠是不對的,他畢竟也是一個,剛剛講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軍事家、一個文學家,但他畢竟是對劉備的忠。所以我們要真正學的,就是老法師講的這個:「一念不生謂之誠」,所以老法師說:「真正的忠是『一心』」。  所以你朝代再怎麼改變,你的領導者再怎麼改變,我對我的職責、我對我的使命(我工作的使命)、我對於國家、對於人民,我這個心不會變,這才是「一心」。那二心呢?二心就不忠,政治上的紛紛擾擾,對不對?  我們都已經體會很多、很深了,非黑即白、非白即黑,就是二心,二心就是不忠。「你只要當政,我就跟你反對到底」,我們一般叫「為反對而反對」,那就是紛擾的社會、紛擾的國家,二心就不忠。所以二心,你的心就偏了。  所以老法師說:「忠心是一念不生」,如果你生一個念頭為自己,那就不忠,你有私心。其實這個不一定只用到你處理國家的事情,乃至於處理公務的事情。你在一個企業裡面,我們講所謂的「企業倫理」,我們在一個職場裡面,在一個工作團體裡面,我們其實都要有這種的信念。如果說,你能夠做到「一念不生」,那你的工作一定會做得非常好,你一定是非常地盡責。所以四大天王裡面,第一個東方持國天王,那持國天王是做什麼?持國天王就是講盡責。佛法裡面四大天王,第一個先跟你講盡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我們往往會誤會說,那天王好像是在保護法王城─我們這個三寶的地方。是沒有錯啊!但是東方持國天王告訴你要盡責,不管你在哪個工作崗位、在哪個行業,你都要盡責,盡責就是忠,所以東方持國天王教你盡忠、盡責。那南方呢?南方增長天王。增長天王教你什麼?教你要精進,教你要付出,那南方增長天王。那西方呢?廣目天王,教你多看、少說。現在人不是,喜歡說,所以西方廣目天王教你多看。那北方呢?多聞天王。所以我們人跟人在一起相處,各位如果能夠秉持這四個,那四大天王一定保護你。先讓給別人,先不要搶著說話,多聽。所以我常常在跟別人互動裡面,我就發現有些人,他非常地有修持,他定功不錯,他都不會講話,靜靜地聽你講。你有問,我才告訴你我的見解、我的看法。老法師也是一樣,你看老法師,老法師智慧如海,老法師不會搶著說話,他一定靜靜地聽你講完。你有問題要問他,老法師才會這樣答覆你。有一次蓮友託我問說:「欸!師兄,你問老法師,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呢?還是念『阿彌陀佛』好呢?」你看,我們眾生就是為了這兩個到底哪個好,都搞不清楚。「到底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呢?還是『阿彌陀佛』好呢?」有些人說:「不能只念『阿彌陀佛』,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南無』就是皈依,『阿彌陀』是無量,『佛』是覺嘛」!我常常碰到很多蓮友,為了這兩句到底要念什麼,爭吵不休。自己都沒念到功夫成片,還念「到底念『南無阿彌陀佛』好?還是『阿彌陀佛』好?」我們叫作苦惱眾生哪!你知道我問老法師,老法師怎麼答?老法師說:「都好」,他說:「佛大慈大悲,隨順眾生,眾生喜歡什麼,佛就給什麼。」欸!老和尚答得很簡單,那我們苦惱了半天。所以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好,你念「阿彌陀佛」也好。但是我就看到有一些師姐很堅持喔!她一定念「南無阿彌陀佛」,她還沒有念佛,就已經苦惱了。為什麼呢?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她就說:「不對,你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結果)阿彌陀佛變成苦惱了。那阿彌陀佛應該是清淨菩提,怎麼變成苦惱呢?是這樣的。所以,「忠這個字,誠敬到極處,真誠恭敬到極處,叫作忠。」那這樣的話,我們如果從這樣去解釋,那就比「鞠躬盡瘁(鞠躬盡力)」那個境界是天高地別了、差得很遠了。那老法師有講說:「忠是法性如是」,什麼叫法性?法性就是我們的自性。其實忠本來是我們的性德,那你會不忠,是因為你有妄想、執著,你有習氣毛病。所以「儒家的教學、佛家的教學,就是教這個」,他說:「這是天理之常,常是常道,永恆不變。」所以忠跟孝是我們的性德,那為什麼有些人變成不忠不孝呢?因為他被貪、瞋、癡、慢、疑汙染了,他被六塵汙染了。他被什麼汙染?他被權力汙染了,他被官位汙染了,他被迷惑顛倒了。他被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汙染了,他失去了自己本身清淨的性德,所以變成不忠不孝。我們常常看這些報紙登出來的因果故事,對不對?以前我有講過:為了錢可以殺父、殺母,為了錢可以跟父母打官司,這舉目皆是啊!印光大師也是這樣說:眾生不相信因果,為什麼?迷惑顛倒。所以變成不忠不孝,造了五逆十惡的罪業,然後到三惡道去受報,冤不冤枉?所以老法師說:「它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你只要智慧開,你一定是盡忠盡孝。所以老法師說:「佛法裡面講『法性之常』、『法爾如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永不變異嘛!所以如果人能夠守著這個道(常道),這個人叫作佛,這個人叫作菩薩。你應該過這樣的生活,守這樣的規矩,這叫常道。你不過這樣的生活,不守這樣的規矩,那你就不是佛,你就不是菩薩。你如果失掉這個常道,違背了這個常道,老和尚說:「這個人叫眾生,這個人叫凡夫。」可見聖、凡從這個地方開始分,一念之差,一念的差別而已。所以盡忠盡孝、不忠不孝,也是那一念之差,一念之迷、一念之覺的差別而已。可是就差了很多,三界六道,四聖六凡。所以這個地方,「諸葛亮」這個部分,我們就解釋到這裡。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這個【郭令公】,「郭令公」就是第三行,165頁第三行「郭令公」,「郭令公」就是郭子儀,我們內湖這邊有一家郭子儀廟。郭子儀是古代唐朝的一個大將,他、唐代名將,他平定安史之亂。安祿山,各位知道吧?那麼史思明,安史之亂。因為他曾經擔任過中書令,所以用這個「令公」來稱呼他。  那麼他曾經在汾陽(汾陽郡),他封為汾陽郡王(在今天山西省的陽曲縣)。我們講這個《太上感應篇彙編》,我也接到山西省那邊來的電話,他們也是很發心,山西省太原。我還接到那個寫信來的,山西省,好像是山西省的法醫,他看到我們講這個《太上感應篇彙編》,他非常地歡喜。  他說:他常常在驗屍,他相信「靈性不滅」。因為我常常強調因果,首先要認識靈性不滅,靈性是殺不死的,因果是會循環的。他就寫信來說:他很認同這個說法,因為他都在驗屍,很多命案他必須要驗屍,他說:真的是有因果,真的是有報應。   所以郭子儀,人家稱他做「郭令公」。他在唐代宗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古代的西北遊牧民族,那個首領叫作僕固懷恩,僕人的僕,保固的固、固定的固,懷、是那個懷念的懷,恩、報恩的恩,叫僕固懷恩,僕固懷恩是以前西北遊牧民族的首領。   他這個僕固懷恩,曾經幫助過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但是他後來就聯合回紇,回紇是古代一個民族名,在以前大漠北方,它十五個部落,以遊牧為生叫回紇;還有吐蕃,來攻打唐國(唐朝)。這個吐蕃是哪裡呢?吐蕃就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政權,我們今天講的西藏叫吐蕃。    這個僕固懷恩,就聯合回紇跟吐蕃,要來攻打唐朝(唐國)。那麼唐德宗即位,他非常尊敬郭子儀,他尊稱他叫「尚父」。尚,高尚的尚,尚父,尚父就是我們一般講叫父執輩的。但是後來這個郭子儀,他還是被嫉妒、被罷兵權,這個叫郭子儀。   那接下來這個【單騎見虜】,「單騎見虜」是什麼意思呢?它跟郭子儀有關。就當時,我剛才講說北方軍,就是僕固懷恩,他聯合回紇跟吐蕃,要來入侵唐朝。那麼在唐朝的廣德元年十月,吐蕃一度進攻入長安,這個唐代宗就離開陝州(今天河南的三門峽西),他離開他住的地方。   郭子儀他就被派,當關內跟河東的副元帥,他後來就收復了長安,也抵抗了吐蕃。因為郭子儀在回紇這個民族裡面,他很有影響力。那麼當時在跟回紇的兵對峙的時候,郭子儀他只有帶了數十位騎兵,他就進入回紇那個部隊裡面,跟回紇帶領的將軍對話。   因為他可能對他們非常好,所以他告訴回紇:不要聽僕固懷恩的話,也不要跟吐蕃聯合來攻打唐朝。後來回紇就真的聽郭子儀的話,後來長安的局勢就終於穩定下來。當時那個僕固懷恩也死掉了,那後來就擊敗了吐蕃。   這個「單騎見虜」,就是郭子儀聯合回紇來打敗吐蕃。本來吐蕃跟回紇是聯合起來要攻打唐朝,這個叫作「單騎見虜」的意思。這個「虜」是什麼?虜就是回紇(遊牧民族),北方嘛!那麼再下來,這個【李臨淮之置刀靴中】,這是什麼意思?這有個歷史典故。「李臨淮」是唐朝的名將叫李光弼,他跟郭子儀一樣有名,唐朝就靠他們兩個了,兩個都是平定安史之亂有功的。所以他封為臨淮王,所以叫作「李臨淮」,事實上叫李光弼,他是唐朝的名將,跟郭子儀一樣,封給他叫臨淮王。他是契丹族人,是北方的民族。他有勇有謀,很有打仗的頭腦,善騎射,他很會騎馬,武功很好。那麼安祿山叛亂,他代替郭子儀為朔方(就是北方)的節度使,就領兵權的,他守洛陽。那史思明(我們講安史之亂),史思明殺死那個安慶緒,他自己稱為「大燕皇帝」。那李光弼(就是這個李臨淮)他認為這個洛陽很難守,他就把官員跟百姓撤出去。他退到河陽,一樣是在河南的孟州南方叫河陽,他把洛陽就退出去了,那洛陽就被安祿山他們佔了。那麼李光弼就退守到河陽,史思明就進入洛陽,他們中間挖水溝,兩軍就對峙。那麼後來李光弼大敗史思明在河陽,就在他守的那個地方。那麼這個地方為什麼叫作「置刀靴中」呢?因為當時安史之亂中,李光弼跟史思明在打仗的時候,李光弼把刀插在皮靴裡面,他對部隊講話,他說:「作戰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那我當到三公」,我們講三公,太尉還有宰相,這都是三公,三公是皇帝再下來最大的三位政治人物。  他說:「我位到三公,我不可以辱於賊,我不能夠被侵犯的史思明跟安祿山來侮辱我,不可辱於賊。」萬一我沒有打勝仗的話,就「萬有一不捷」,就我萬一沒有打勝仗的話,我「當自刎以謝天子」,所以有勇氣喔!  他說:「我如果打敗的話,我就自盡,我來感謝朝廷。」於是他就向西方(就朝廷的方向)拜舞,他就拜下去,然後三軍感動,他帶領的部隊就感動,所以大敗史思明、大敗叛軍。他殺敵一萬,生擒活捉八千。那麼這個勝利,牽制了史思明的主力軍,保障了長安的安全,這個叫作「李臨淮置刀靴中」典故的由來。好,那接下來,【韓蘄王】,這個字念「其」,「韓蘄王」是誰呢?韓蘄王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他是在宋孝宗的時候被追封為蘄王。韓世忠字良臣,韓良臣,他是陝西延安人。他跟岳飛一樣有名,當時的名將,他跟岳飛同為民族英雄。    他是部隊出身的,韓世忠身材非常魁偉,英勇善戰,胸懷韜略,治軍嚴謹,他輕財重義。這將軍不簡單,輕財重義,平生戰功顯赫。他曾經中毒,毒箭射到他的骨裡面去,「中毒箭入骨,以強弩刮之」,他把那個箭拔起來,刮那個傷口,雙手只剩下四個手指頭而已,那六隻不見了,「雙手僅餘四指」。    後來,他在那個時候被稱為中興武功第一。他帶領部隊(三萬個兵)守住淮河,打退金軍,就是金朝的這個軍隊。但是秦檜他一直主張要和談,所以這個韓蘄王,他就一直上疏反對。他十一年被召回到臨安(就是浙江杭州),派另外一個工作給他,叫樞密使,解除他的兵權,被秦檜把他解除了。    他又寫疏文反對和議,然後他認為說:秦檜把岳飛害死了,他當面責問秦檜。但是他所說的,沒有被採納,所以他自己乾脆退休,自行解職,閉門謝客,不見客,這「韓蘄王」。       那麼【十指存四】是指他韓世忠,剛才我們講說叫韓良臣,他被封為「蘄王」,所以他叫韓世忠,是南宋的戰將。那麼他十個手指頭只剩下四隻而已。這裡面《韓世忠傳》怎麼寫呢?「嘗中毒矢入骨,以強弩括取之,十指僅全四,不能動,刀痕箭瘢如刻畫。」那個中箭的毒箭拔起來的時候,那個疤痕都還在,這麼勇敢。好,我們再來看下面這個,【劉順昌之積薪待盡】,「劉順昌」他是怎麼樣?他名字不叫順昌,因為他是在順昌打敗金人,他是中興南宋四大名臣,他是南宋抗金名將劉錡,本名叫劉錡。但是為什麼叫「劉順昌」呢?這有典故的。當時完顏昌(是金朝的將軍),完顏昌跟秦檜第一次在紹興議和,那麼當時議和條件,金人把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還給宋朝。那麼這個劉順昌,他就率了八字軍三萬七千人,他就去到任了,他守在順昌,他在順昌大敗金軍。  他在距離順昌還不到三百里的時候,他聽說金兵已經南下了,所以他守城禦敵,他大破完顏宗弼的主力。不久,他奉命撤退了。不久就被秦檜還有張俊排擠,把他貶為知荊南府的這個知府,後來老病不能夠任事了,退到鎮江。不久憂憤而死,這「劉順昌」(劉錡)。那麼這個「積薪待盡」,就是指「劉順昌」(劉錡)他這個作戰的決心。那這「積薪待盡」這句成語,事實上是在講「劉順昌」的英勇。在宋高宗的時候,宋朝跟金朝達成以黃河為界的和議合約。那麼當時的金熙宗跟他的都元帥完顏宗弼,後來就毀約,他說要收回河南跟陝西的地,做藉口。    他就兵分四路,出山東跟陝西,還有開封跟洛陽,大舉攻宋。那宗弼率領主力部隊十餘萬,他奪取這個東京(東京就是當時叫開封府),然後他就揮師南下。那麼南宋當時派了守順昌這個指揮官,就是劉錡(劉順昌)。   他當時剛到任,他距離淮陽這個地方,河南淮陽這個地方(陳州),距離順昌還有三百里。他就想在那邊一決死戰。那麼大家當時都跟他講說:「金兵很強,沒辦法抵抗。」說:「可不可以請劉錡,能夠用精銳部隊殿後,然後用步騎、步兵掩護老小,順流返回江南」?   劉錡不以為然,他講說:「我心意已決,敢言去者斬。」敢說的話、敢退的話,我就斬頭。劉錡他就率領這個八字軍,就守了這個順昌。然後在開戰前,他把他的船全部擊沉了,他下他的決心,我不回南方了,我就跟這個順昌共存亡。      他就把船擊沉了,以激勵他的將士決心守城。那麼他擊沉以後,他告訴他的守兵說:「我這個船,已經把它擊沉了,我沒有回去的意思。那麼我的家門口,全部幫我擺木柴」,「積薪待盡」的意思就是從這樣來的。   他把他的妻子兒女放在哪裡呢?放在一個佛寺裡面,在那個佛寺門口就擺了一堆木柴,他就跟這個兵交待:「萬一我戰敗了,你就放火把我家妻小,全部都把他犧牲了,為國犧牲了。」他說:「不要讓我這個家落入敵手、敵人之手。」「焚吾家」,就是把我家燒掉。       軍心大振,男子備戰,女人磨刀劍,然後就爭呼(喊口號),說:「平時他們欺負我八字軍,今天我當爲國家破賊立功。」上下一條心,終於把金朝的主力部隊十萬擋在順昌,這麼有名的「劉順昌積薪待盡」。所以有時候真的是要靠決心,帶領部隊的決心。   那麼接下來這個【矢石交下】,「矢」就是弓箭,那麼這個弓箭射過來,就像石頭丟過來一樣,密密麻麻地,這叫「矢石」。有時候他們也會用壘石來丟,這叫「矢石」的意思。【豈易易哉】,這個「易易」是非常容易。   那麼再下來這個【徐有功】,「徐有功」他是河南偃師人,那麼他本身是擔任司法工作,是司法參軍。他掌理刑罰,他執政的時候,對犯人非常地寬厚慈悲,叫「為政寬仁」。他不侮辱一個人,縱使是犯人,他也不侮辱他。武則天的時候有一些酷吏,酷吏就是要求部屬非常苛刻的,對百姓也非常苛薄的,叫酷吏。   武則天那個時候,酷吏就用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來陷害那些無辜的人,就是「構陷無辜」。那麼這些文武百官,沒有人敢講真話,「公卿震恐,莫敢正言」,沒有人敢講話,獨有這個徐有功「犯顏累諫」。以前皇帝叫龍顏,他讓皇帝生氣,觸怒龍顏。   「獨有功犯顏累諫,以是重辟」,重辟是什麼?就是犯重罪、死刑犯,叫犯重辟。「嘗得減死」,這功德很大,這陰德很大,他有些是被冤枉的,你因為這樣諫言把他救起來,他說:「以是重辟,嘗得減死」,天下稱他叫作「仁人」(慈悲的人)。   「為獄持平守正」,他三次,這個徐有功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救,所以你看「慈悲沒有敵人」,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救。兩次被罷官,兩次復出。儘管如此,他堅守這個原則叫「持之不渝」。「不阿諛奉承」,他也不會去阿諛奉承,奉承這些奸臣、佞官。   人家給他判死的時候,他講一句話:「將死,泰然不憂」,我視死如歸。這種某一個程度上講,他這種浩氣凜然,他事實上就是我執非常地淡,他面對生死,他不會恐懼,有些將帥真的是這樣。       人家說:「人生惟死最難」,我常在助念,我自己有感覺。不是你想要死就可以死,有時候你要斷氣你斷不了啊!你業障沒有盡,怎麼斷就斷不了,在那邊苟延殘喘,插管,要不然就氣切,他就不讓你往生啊!   我以前常到那個,我們這邊有一個中華電視臺(華視)那邊,以前有一個醫院,現在改成安養院,那我去那邊關懷病人,裡面統統是植物病人。要不然就是什麼?叫作失智老人,臺灣叫失智老人,大陸不知道叫什麼?就是他不能夠辨別,比如說兒子來看他,他不知道他是他兒子,叫失智老人。    他們就是白天睡覺,那晚上去關懷的時候,晚上都大吼大叫。所以生病很苦,如果你今天是一個很清醒的人,你住在那個病房,你晚上根本不要睡覺,為什麼?每一個都大吼大叫的,你怎麼辦?所以業障不消不行。   佛陀跟我們講:「以苦為師」,所以為什麼我一再強調不要造殺業、不要傷害小生命?你殺一條小生命,就欠一個命債。欠命債就要還命債,欠錢的就要還錢債。老和尚講:「欠眼淚要還眼淚」,《紅樓夢》裡面欠眼淚要還眼淚,欠感情要還感情,欠命要還命。   所以,以前我們有一個主任,督察室主任,非常大,在我們警政高階裡面,算是第三號人物,全國的。(得)癌症,他唯一的兒子死掉,獨子死掉。師姐叫我去跟他關懷,住在臺北市近郊的一個社區裡面,家裡是一、二層樓的房子,還不錯。   我們這位萬主任,我非常尊敬的萬主任,以前他在當局長的時候,他曾經請我吃過飯,他對我的印象也很好。那麼師姐告訴我,叫我去的時候,他太太跟我交待。因為他唯一的獨子都已經往生了,他年紀也不大,才六十三歲,還沒有退休,退休是六十五歲。   一個人要放棄權力,要放棄官位,要放棄名聞利養,要放棄你所擁有的東西,要放棄你的舞臺,要放棄你的生命,非常不容易,很困難。所以我去的時候,他太太跟我講:「你不能講死,不能講往生。」那要講什麼呢?他已經癌症末期了,妳要叫我講什麼呢?好,後來我給他轉一個話題,講「生命的意義」,到底生命是為什麼?    講生命就可以提升到慧命,慧命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智慧的生命,你用權巧方便嘛!因為你講死他會怕啊!但是他真的到癌症末期的時候,他不死也要死啊!就像我們那個馬居士的爸爸,得癌症的時候,在亞東醫院,我還沒有去,馬居士跟我講說:「你不要跟我爸爸講死」。   那我就照他的話,都不講死,結果我一進去,我看他爸爸嚇得臉色蒼白,眼睛瞪大大的,最後我跟他關懷到他往生,還不到一個月。所以你常常去助念、常常去做臨終關懷,你對生死,坦白說,你慢慢就比較會看淡。       但是智慧一生出來,福德一俱足,善根福德因緣一俱足,你自己對自己生死有把握。什麼時候生死有把握?老和尚講:「你真正放下、你看破了,你就能夠放下;你看不破,就放不下;所以你智慧開,一定看破。那為什麼看不破?智慧沒有開,所以放不下」。       那我去跟這個萬主任關懷的時候,她叫我都不能講死跟往生。我跟他講三十分鐘生命的道理,我講到後來就講到「覺性」,講到我們這個彌陀自性,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我就把它帶進去了。他在不知不覺裡面,已經聽到佛法講最究竟的東西,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生不死、不增不減,我們這個「佛性」啊!   在我講完以後,不到一個禮拜他就往生了,知道往生來不及準備,穿著短的運動褲、短的運動上衣,他女兒給他送到我們臺北的榮總醫院,我進去跟他助念。師姐叫我趕快趕過去,我就趕過去了。我趕過去晚上九點多、快十點,在我們臺北這邊石牌的榮總。我跪下去跟他說佛法,是他女兒後來跟我講的,說他爸爸這邊,眼淚啊!有餘光啊!淚光,我是沒有注意看啊!那這是一種感應,我講到後來,他大概聽進去了。但是因為我們那個榮總,助念室旁邊,就是一個懷恩堂嘛!助念室外面都有一個出入口,那因為要搬到殯儀館去冰起來,念到晚上差不多兩、三點,我陪他陪到天亮。  那葬儀公司就把那個萬主任,因為他穿運動衣、運動褲,就把他丟在助念室的門口。所以你再有錢、你再高貴、你再漂亮,丟在那邊跟動物一樣。那我看起來很不捨,他畢竟是我們的高階長官。欸!全國第三號人物欸,統領萬軍,總共要統領8萬大軍耶!警察耶!你總是要有尊嚴嘛!  那我就跟其他還沒有走的師姐,我跟葬儀公司講,我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對待他呢?車子還沒有來,你可以放在一個擔架上面,或是一個助念室,稍微等一下嘛!」我跟師姐講:「把他圍起來,念佛」,你看佛號就可以莊嚴,佛號就可以讓他忘記「愛別離」。  那我們就把他圍起來,當然他師姐已經都快倒下去,因為他們夫妻非常恩愛。那是送到臺北市辛亥路的第二殯儀館,就是我們(在)臺北市往生的時候,都是冷凍在那個地方。到臺北第二殯儀館,已經是凌晨四點了。因為她父親是穿短褲、短衫嘛!他女兒就有帶著他的衣服來,那個(大體)要進入冷凍庫的時候,他要先幫你換衣服。我就看到那一道門(活動的那一道玻璃門)將要關起來,他女兒就要衝進去,要拿衣服給他換。然後那個葬儀公司、殯儀館的管理人員就說:「不用,我們這裡有給他換的衣服。」那他女兒就拿了這個他要換的衣服,進去的時候,這個門這樣就關起來,我看得非常清楚。我那時候站在門外,給我體悟一個道理,「陰陽兩隔」,這叫陰陽兩隔。一切所有的關係,一切所有的因緣,到這個門關起來、結束,叫「陰陽兩隔」。我那時候不曉得哪來的靈感?佛菩薩給我靈感。我只有帶兩個師姐,他遺(留)下來的這個孤女、寡妻(他太太跟他女兒),因為他兒子已經死掉了,我就拿了引磬,我說:「好,跟著我後面」。我就跟著他的大體,就是他屍體的後面,因為他的屍體已經放到推車上面,旁邊就是兩個殯儀館的管理員,那我就帶著他的太太跟他的女兒,跟兩個蓮友:「阿彌陀佛(唱誦)」,就噹一聲這樣,欸!這個「阿彌陀佛」念下去,你就沒有恐怖顛倒了。我看旁邊那個牌子:今晚冷凍人數五百八十幾人。因為我看到它旁邊有一個告示牌,今天晚上這個第二殯儀館冷凍庫的往生者,總共是五百八十幾人。欸!如果你沒有這句「阿彌陀佛」,你光看「冷凍庫」三個字,你就嚇得不敢進去,趕快眼睛不要看就走掉了。  那個時候,「阿彌陀佛(唱誦)」,我跟你講走那一段路,我看大概有六、七十公尺,莊嚴到不行,因為什麼聲音都沒有,一切沉寂。再有錢的、再沒有錢的,到這邊全部平等,所以叫「太平間」,我們臺灣叫「太平間」,太平等了。有錢的也是躺冷凍庫裡面,那個水槽式的冰庫,沒有錢的也是躺那個冰庫,有錢的也是躺那個冰庫,所以太平等了,叫「太平間」。  我就這樣陪他走進去,這樣緩緩地讓他進入冷凍庫就關起來。然後我再念佛把她帶出來,然後他太太跟我講說:「我不要活了,我先生已經死掉,我不要活了。」我就把她撐住說:「大嫂!」我說:「夫人,他死的是肉體,靈性沒有死」,我說:「妳現在不能想不開,要自殺,妳要自殺他更走不開呀!妳應該念佛,幫助他往生極樂啊」!  就這樣陪著她,陪著這位長官的夫人、她們全家,那再鼓勵她學佛。她本身就有學佛,後來她再精進的學佛。後來也學了這個古箏、書法,來怡情養性。那再鼓勵她布施,還是不忘記布施,不要絕望。  一年以後,她女兒本來是不孕症,她唯一的女兒嘛!她兒子死掉了,鼓勵她布施、學佛、轉境、轉苦為樂。就一直拚命布施以後,一年以後,她女兒的不孕症,在子宮外受孕,就我們講說「人工培育的子宮外受孕」,懷孕啦!生出一個兒子出來,後繼有人啦!香火可以傳下去,這中國人最重視這點,陪伴。  所以這個過程當中,我回到家已經天亮了。我跟我師姐只有講一句話,我躺下去已經六點多了,凌晨六點多啊!我師姐醒來,因為我到這個時候才回來。我說:「夫妻好像也不能太恩愛」,我說:「我今天上了一課,生命課」,我說:「太恩愛,好像分不開、走不開」,就這個意思啊!  這個「徐有功」,你看他就是這麼有智慧,他說:「將死,泰然不憂」;那皇帝給他赦免,「赦之,亦不喜」。那換句話,這個人怎麼樣呢?這個人已經沒有(憂喜),幾乎是把苦、樂、憂、喜、捨已經放下了。那這個武后就更加的器重他,他後來子孫世代榮顯。  為什麼?我剛才講過了,「犯重辟者,嘗得減死」,本來判死刑,是因為他敢跟皇帝講話,跟皇帝力爭啊!(跟)武則天講,求情啊!他說:「不應該這樣,要查清楚啊!」很多這樣(的犯人),得以逃過一死。所以天下的人稱他叫「仁人」,你看,他後來的子孫榮顯。  那麼接下來【狄梁公】,「狄梁公」就是狄仁傑。最近大陸也拍這個電影叫「狄仁傑」,他是唐朝的名臣,山西太原人。他忠孝兩全,為人剛正無私,以復興唐朝(唐室)為己任。在位時,他向皇上推薦賢良,像張柬之、姚崇。  他後來被當時一個奸臣叫來俊臣誣害下獄,他雖然判死刑,但是最後還是被赦免。而武后(武則天)重用他,尊稱他叫「國老」-國之大老,那麼他以功名來善終。一個人善終最難求,五福臨門裡面,「富貴、長壽、康寧、好德、善終」。  「善終」前面要有一個前提叫「好德」,狄仁傑就是好德。一般都有富貴、有長壽、有康寧,誒!就是沒有好德,所以就不能善終,但是狄仁傑他善終。他後來出任軍職的時候,他率軍打敗突厥,那地方就安寧。  那武則天,她對佛教還滿恭敬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武則天的偈文。所以她對佛教,雖然武則天的評價有兩極,但是她對佛教其實還是滿尊崇的。她對六祖大師,她也很尊敬啊!對神秀大師,她也是供養的,所以也有修到福報。  那麼當時她想造大佛像,誰跟她講話你知道嗎?狄仁傑。狄仁傑跟她講說,狄仁傑他不是反對佛教,狄仁傑他勸武則天:要從這個心性下手。這跟老和尚講的一樣,老和尚講說:「你蓋個大佛像,你要讓眾生得到什麼?得到教育的利益」。  比如說你蓋觀世音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像)要告訴眾生什麼?要大慈大悲。所以大佛像,只是讓你見到觀世音菩薩像,來起這個慈悲心出來。所以老法師說:「還是要落實教育,是最重要的,不能夠讓眾生迷信、執著」。  那麼再下來這個【李籓】,「李籓」也是唐朝河北人。他的曾祖父李至遠、他的祖父李畬,都是以志行名重一時,志行就是什麼?就是他的德行都是名重一時的。那麼他本身非常地恬淡修檢,本身修持也很好,很節儉,他的威儀非常好,而且好學。  他累官做到「給事中」,給事中就是古代的諫臣,就是專門向皇帝規諫的,還有糾察六部的這些錯誤。這個皇帝當時喜歡問神仙祈福的事情,那麼李籓他就會勸皇帝,他說:「你不要迷信」,他說:「這個太荒誕了,不可信」,他也勸皇帝,這是李籓。  那麼接下來,這個【大辟】,「大辟」就是古代的五刑之一,是死刑。那【裴晉公】,「裴晉公」就是裴度,是唐代的名臣。那麼他擔任御史,他主張要削藩。後來用兵的這個宰相武元衡被刺,他擔任宰相。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他經過這四個皇帝。但是當晚年的時候,宦官專權,他就辭官以後,隱居在洛陽。他蓋了一個綠野堂,然後以詩(詩歌)、酒、琴、書自娛。  那唐憲宗的時候,他當宰相,人家稱他叫「裴晉公」,就這樣來的,裴晉公是這樣來的。他神態豪爽、操守堅定,那麼他維持唐朝的這個國運,來主持這個國政,一身繫天下之安危,以全德始終,享高壽。去世的時候,唐文宗還停止上朝以誌哀悼,這個是「裴晉公」。  【張魏公】是南宋的抗金宰相「張浚」,封魏國公。他力主抗金,而且他認為說,應該要經營川陝(陝西跟四川),來保護東南。後來他也當了宰相,他重用岳飛跟韓世忠。那秦檜執政以後,他不附和秦檜的和議,他被貶。他被排斥在外將近二十年,就是這個「張魏公」,被排斥在外二十年。  他曾經連續寫五十張疏文給朝廷,他反對和議,反對跟金國和議。後來三十一年的時候,金海陵王攻打宋國,他才被重用。後來他自己本身帶兵的時候也失利,他就被主和派(準備要和談的人)把他排擠了,這是「張魏公」。     【韓魏公】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北宋的名臣「韓琦」,他是宋仁宗當時的宰相。那麼他在朝當官(宰相)的時候,他救了很多的饑民,減輕稅賦,這個貪官汙吏被他排除,那麼救活的饑民有九十多萬。他跟范仲淹,久在民間,名重一時,天下稱他們叫「韓范」。還有另外一位叫富弼。宋英宗即位的時候,他是宋英宗、宋神宗,還有宋仁宗這三朝,歷任三朝的宰相,叫「韓琦」。 那接下來,這個【委身劍俠】,這個「委身」就是以身相託,【然卒以不死】。那「劍俠」就是什麼呢?「劍俠」就是精於劍術而行俠仗義的人。【而後大用隨之】,「大用」是重用。【乃知造物】,「造物」就是天地。【輒】,這個「輒」就是往往、總是這樣。【勘人】,「勘」就是查看。【神靈供其呵護】,「呵護」就是指庇護。【撐持】就是支持。【勘不過時,身名俱敗】。    那麼165頁以後,我們下一回再來講,我們這個地方暫時解釋到一半,解釋到165頁的最後一行。那最後剩下一點時間,我一樣,我們來分享老法師對「忠」跟「孝」的開示。   老法師說:「這個純正的心念叫忠」。我們剛剛講這個「忠」,就是不偏、不倚、不邪。所以純正的心念是什麼呢?純正的心念就是清淨心。他說:「這個『念』,這個念頭的『念』,也是『今心』;我們現在的心,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你現在的心念如果清淨,那這個清淨的作用叫純正。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他都是用什麼呢?他的用心都是純正的」,就是清淨的。佛菩薩的用心是清淨、純正的,那純正的心,你對你的職場,對你的工作,對你的公務,如果能夠保持純正的心,沒有私心,沒有我貪、我愛、我瞋的這種心,是純正的心,這種清淨的心叫「忠」。  那麼老和尚說:「這個『心』、這樣的『心』,沒有任何的符號,那這個『忠』是『正用』,一點過失都沒有。所以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是心的體,誠意就是心的體,那『正心』呢?是心的用。所以要用得正,正就是忠」。  所以「忠」是什麼意思?「忠」就是這個心的妙用,這樣各位明白嗎?這個「忠」的心要從哪裡出來?要從純正的心,要從清淨的心,產生出來的妙用。所以你的心體要純正、要清淨,那所產生出來的妙用,那個叫「忠」。這樣各位明白嗎?  就是你產生出來的作用,自然就是正,我們講說:「正氣凜然,那就是忠」。所以老和尚說:「這個心真的很不容易明白,悟了這個心叫『明心見性』,所以禪宗裡面講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因為「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迷了以後有六道,有財、色、名、食、睡。那你悟了以後,你瞭解以後,「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智慧開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大地無寸土」。  「所以諸佛如來教人家沒有別的,教人家認得、識得這個心。認得這個心,你完全認得了,這個人叫佛。除了佛菩薩以外,聲聞、緣覺,他並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老法師說:「聲聞、緣覺,他還沒有完全明白他這個心。」那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他只是破我執而已,他沒有破法執,也沒有破根本無明。  那麼接下來,老法師說:「格物、致知」,他說:「儒家跟佛家修行都講斷煩惱、開智慧」,他說:「智慧開了以後,你就能夠認得心。那今天為什麼我們學的功夫不夠呢?就是沒有從這個地方下手。『格物』就是克制物慾,『物』就是物慾。」所以他說:「你修行想要有成就,你就必須要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你才有救」。  所以,「不但世間法不可貪,佛法也不能夠貪。《金剛經》裡面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致知」就是什麼?「致知」就是開智慧。那「格物」呢?就是遠離五欲六塵,遠離貪、瞋、癡、慢、疑,那如何去「格物」呢?「格」就是克服,「物」就是物慾。  那物慾來自哪裡呢?物慾來自你心動,你的攀緣取捨、你的習氣毛病、你的執著、你的貪愛,我們一般講叫貪、瞋、癡、慢、疑,對不對?所以「格物」不是去把物質拿開,是把你這個執著放下來。你把執著放下來以後,那就「致知」,你就明白你這一念心了。  我們禪宗裡面講:「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我們本有「佛知佛見」。所以《法華經》裡面講:佛為什麼示現人間成佛?佛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什麼叫「一大事因緣」?生死是「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就是你如何把你的煩惱伏住、把你的煩惱斷掉,這才是大事。  你煩惱伏住了,叫「功夫成片」;煩惱斷掉,叫「理一心不亂」。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緣」,佛陀來這個世間告訴(我們)什麼?示現成佛。所以佛陀在《法華經》裡面講:「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佛乘就是教你成佛,禪宗講叫明心見性,淨土宗講叫往生極樂(往生西方),這個叫作什麼?這叫「一佛乘」。  所以老和尚講:你只要往生極樂,你現在讀《無量壽經》,你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你念到煩惱伏住了。你功夫愈好,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在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花,就愈開愈大,上面刻著你的名字。  將來你捨報的時候,你因緣結束的時候,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就帶著這朵西方的七寶池中的蓮花,拿這朵你這一輩子用功所成就的蓮花,來接你往生極樂。所以這個蓮花是誰成就的?你的功夫成就的。  所以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看信願,品位高下看功夫。」老和尚講:「你只要一往生,到那邊見佛,花開見佛,蓮花苞就打開了。」花開見佛,你的蓮花苞,也許智慧還沒有開,一到極樂世界,蓮花苞開了。  所以「格物致知」是儒家的用語,用到佛家來講的話,「格物」就是什麼?看破、放下。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癡慢,放下五欲六塵,老和尚講的16個字(16字箴言),就是「格物」,簡單講就是格物。你放下這個東西: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你放下這些東西,那智慧就生出來了。  因為你能夠放下這些東西,你的執著就放下來了。但是《金剛經》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不能夠執著,為什麼法不能夠執著?因為我們本自清淨嘛!六祖大師說的:「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自性的東西,「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有的東西嘛!  所以,這個「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這個六度萬行,最後去黏解縛,把你的見思惑破掉、塵沙惑破掉,最後破根本無明;把你的我執斷掉,把你的法執斷掉,把你的習氣毛病改掉,你的智慧就生出來了。所以「煩惱即菩提」,煩惱是空的嘛!體是菩提,你只要煩惱、執著放下來,那菩提就現出來。  那第三個,「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老和尚講:「這個都是地獄業。」所以他說:「五戒十善能俱足的人不多」,他說:「因為不誠實。五戒裡面不妄語,十善裡面的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他說:「《地藏經》裡面講拔舌地獄,你能逃得了嗎」?  所以老和尚說:「如果自己的功夫不能夠成就,原因就是因為不知恥。」所以儒家講:「知恥近乎勇」,勇是什麼?精進不懈。為什麼不能精進呢?因為不知恥。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果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由於水準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感恩頂禮!)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九五集(文字版)
線性韓文有什麼利弊和有沒有應用前景?
《太上感應篇彙編》文字版 025集黃柏霖警官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