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百年悲情:錫金覆滅全記錄(上)

本文轉載自地圖驛棧《百年悲情——錫金覆滅全記錄(上)》

一、山頂天堂

喜馬拉雅山的山頂上,曾經有一個別稱「山頂之國」、古老而又弱小的世襲君主國——錫金王國,她曾經擁有54萬人口和7096平方公裡面積。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東臨不丹,南鄰印度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西接尼泊爾,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境內多山,平坦地區很少,各地海拔差異大,海拔8586米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就位於錫金和尼泊爾邊界。

錫金距離中國並不遙遠,中國古籍將錫金稱為哲孟雄,居民原是東南亞亞參山脈勒嘉人,後來西藏藏民逐漸移民至此,將此地稱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公元7世紀時哲孟雄是中國西藏(吐蕃)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部落,但境內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因為與西藏的特殊政治經濟關係,歷史上錫金一直尊崇西藏喇嘛為其精神領袖。

1642年,來自西藏康巴地區的普提亞族貴族蓬楚格·納穆加爾在寧瑪派(紅教)僧侶支持下降服了錫金土著雷布查族勢力,建立納穆加爾王朝,蓬楚格·納穆加爾自稱法王,錫金從此成為世襲君主國。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派,「寧瑪巴」就是「古舊」的意思,寧瑪派僧侶是藏傳佛教中的「原教旨主義者」,最講究密典、苦修、雲遊,當其他教派喇嘛享受供養論辯玄機的時候,寧瑪派僧侶早就雲遊天下弘法去了。因此寧瑪派傳播最廣,是不折不扣的草根教派。錫金納穆加爾王朝建立後,寧瑪派利用血腥恐怖的密教儀式來恐嚇、震懾當地土著,鞏固外族政權。

蓬楚格·納穆加爾仿照西藏政治制度,建立國王主持下的十二人政事會議,全國建立十二個宗,由宗本統治。錫金王國政治管理結構很鬆散,由外來普提亞族和土著雷布查族聯合管理,經濟上以游牧、商販為主並間以少量原始農業,軍事上因種族分立且各自為政而一直沒能建起統一的國家軍隊。錫金從建國起就是中國西藏的藩屬國,錫金國王得到達賴喇嘛的封贈和賜福。建國時普提亞貴族與紅教僧侶是同盟軍,錫金很大程度上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在內政外交上也有重要影響力,如同五世達賴喇嘛勾結蒙古人力量消滅西藏世俗政治勢力一樣,後來錫金喇嘛們依靠英國殖民者奪取政權時也絲毫沒有猶豫。

普提亞族信奉白教的部落竺巴噶舉派則在錫金東邊建國,以族名作國名即不丹,逐步成為喜馬拉雅山南麓強國。北面,不丹長期同西藏發生衝突,因內戰原因而勉強承認西藏是宗教上的宗主國、中國為政治上的宗主國;南面,不丹攫取了孟加拉山口,控制了這一線的印藏貿易並獲得巨利;東南面,不丹事實上掌控了比哈爾王國內政,不丹貨幣在比哈爾自由流通,至今印度比哈爾邦叛軍仍在受挫時逃往不丹尋求庇護;西面,不丹對鄰邦錫金不時侵擾,奪走了商道上的重鎮噶倫堡。

18世紀初,驍勇善戰的蒙古族廓爾喀部落經中亞輾轉來到錫金西邊的尼泊爾,迅速建立了廓爾喀公國。當時的尼泊爾地區正處於割據時期,尼泊爾谷地四周擁有四十多個小國,分成二十二國聯盟(百斯)和二十四國聯盟(喬比斯)兩大陣營,這簡直可以與安土桃山時代的日本列島存在六十六個諸侯國相媲美。廓爾喀公國很快擊破了這些彈丸小國,於1768年統一尼泊爾並定都加德滿都,隨即開始進一步向外擴張,第一個攻擊目標就選擇了正為爭權奪利而混戰不堪的錫金王國。

據《西藏與錫金關係史》載:1700年,納穆加爾王朝第二代國王去世,為爭奪王位,已經聯姻的普提亞族和雷布查族兩大民族上層貴族之間發生激烈爭端,兩族短暫的蜜月期宣告結束,爭權紛爭曠日持久。1788年,廓爾喀公國統一尼泊爾全境,趁錫金內亂向錫金髮動了猛烈攻擊,尼錫戰爭全面爆發。能征善戰的廓爾喀軍隊迅速攻佔錫金首都拉達孜,隨即佔領錫金全境,錫金國王逃亡到西藏熱日宗春丕谷避難,作為宗主的達賴喇嘛將此地賜給他使用,這也就是後來的亞東。廓爾喀軍隊繼續向西藏推進,一度佔領整個後藏,並洗劫班禪喇嘛駐錫地扎什倫布寺,達賴與班禪向清政府請求援軍。當時的乾隆皇帝先後兩次用兵,最後由福康安和海蘭察統率清軍於1791年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尼泊爾宣布投降,從此與錫金一起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清軍擊退尼泊爾後,錫金本欲收復失土,但尼錫戰爭中假意援助錫金的不丹軍隊突然攻擊錫金,本來被廓爾喀人打得潰不成軍的錫金腹背受敵。錫金提斯塔河谷地以西領土仍然淪於尼泊爾之手而無力收復,提斯塔河谷地以東領土反被不丹佔領,錫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領土,比現在的錫金邦大不了多少,但總算恢復了王國地位。錫金王國國旗為白色,四周紅色寬邊象徵國家周圍由巍峨雄壯、起伏連綿的喜馬拉雅山脈環繞,旗面中央法輪是佛教聖物,表示錫金是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家,也象徵世間萬物輪轉相傳、繁榮進步。

二、艱難偷生

當清朝軍隊幫助錫金收復國土時,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南亞地區也正受到歐洲列強的瓜分,印度莫卧兒王朝與葡萄牙、荷蘭等國混戰百年而虛弱不堪之際,英國強勢出手,於1805年控制了除旁遮普和信德以外全部印度領土。1814年11月,英國以尼泊爾殺死英軍士兵為由向尼泊爾宣戰,英尼戰爭爆發。由於錫金南部提斯塔河谷地兩側被尼泊爾和不丹兩國瓜分,英國希望利用錫金割斷尼泊爾和不丹以從東面包圍尼泊爾,英國人斯考特向錫金國王楚格普德贈送軍火,同時保證英國將支持錫金收復被尼泊爾侵佔的土地、並在未來的英尼條約中保護錫金獨立,楚格普德極其爽快地與英國人結成同盟。1816年初,英軍推進到距離加德滿都郊外,尼泊爾與英國簽訂城下之盟《英尼索果里條約》。條約中與錫金相關的條款規定:尼泊爾侵佔的全部錫金領土永久割讓給英國,尼泊爾與錫金之間的爭議由英國仲裁。

錫金為了收回被尼泊爾侵佔的失地而參戰,戰後這些土地卻歸了英國。錫金當即向英國政府表達了強烈不滿,最終於1817年和英國直接簽訂了《提塔利亞條約》,該條約共有十款,它歸還了錫金部分領土,即梅奇河與提斯塔河之間的領土,兩個月後又以錫金承認英國對莫朗地區的宗主權為條件將其授予錫金國王。作為回報,錫金承認索果里條約中有關英尼錫三方關係的條款,英國獲得錫金與尼泊爾之間爭端的裁判權,攫取了錫金的部分外交權力。更重要的是,英國人把《提塔利亞條約》視為打開錫金和西藏大門的開門咒。

錫金通過《提塔利亞條約》回部分領土,與尼泊爾發生衝突的風險也大大降低,東側惡鄰不丹剛被英國修理過而失去了長期控制的庫奇比哈爾,南面英國看起來既像紳士又像俠士,北面宗主國西藏則繼續對錫金國王恩寵有加,把熱日宗一片草場供其放牧並委任他代辦熱日宗營官事。錫金可謂四海昇平,普提亞族和雷布查族貴胄圍繞政權爭奪又開始大打出手了。

1826年,以滕伊克門楚為首的普提亞貴族在老國王楚格普德默許下屠殺了國王的雷布查族舅舅──首相昌竺克博萊克全家,其侄兒克拉特·格魯普率八百多雷布查人逃往尼泊爾避禍,與廓爾喀武士一起不斷襲擾錫金邊境。錫金不勝其擾,遵循《提塔利亞條約》要求英國政府干預,制止尼泊爾援助克拉特·格魯普。英國政府向尼泊爾政府提出要求,同時希望錫金善待本國的雷布查人以避免進一步衝突。得到國王寬恕後,這批逃亡的雷布查人回到錫金,但很快又遭到當權的普提亞貴族的迫害而再次流亡尼泊爾,於是變本加厲地頻繁攻擊錫金邊境,成為錫金始終無法解決的一塊心病。1835年,錫金再次向英國政府求援,英國卻看中了尼錫邊境上一個不滿百人的小山村──錫金的大吉嶺。

大吉嶺藏文意思是「霹靂之地」,海拔約2000米,是連接尼泊爾和錫金的要道,有山路通往孟加拉。如果打通從錫金大吉嶺到西藏亞東之間的通道,英國政府即可把貨物從加爾各答一路暢通無阻地輸入西藏而無須經過不丹中轉。大吉嶺氣候涼爽宜人,是苦於南亞酷熱的英國殖民者最理想的避暑勝地,也具備種植茶葉的各項條件──至今大吉嶺紅茶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英國政府1827年仲裁尼泊爾與錫金之間一塊土地糾紛時首次勘查大吉嶺,此後一直垂涎三尺。

錫金向英國求援時,英國勞埃德上尉向錫金國王提出用低地或現款交換大吉嶺,並哄騙國王說大吉嶺歸屬英國後反叛的雷布查人就會在此地定居,不會再騷擾錫金。雖然大吉嶺在當時只是一個由土著雷布查人居住的小山村,但畢生致力於收復錫金領土的國王楚格普德絲毫無意割捨,面對英國政府的強大壓力,錫金國王楚格普德提出了兩點前提條件:英國幫錫金逮捕並引渡盜取了錫金國庫兩年收入後潛逃到印度的錫金官員庫莫普拉坦(此公其實與英國政府官員一起吞沒了這筆巨款,錫金國王毫無所知);英國歸還錫金舊有領土德巴岡。隨後錫金國王簽署了一張將大吉嶺賜予英國的批文,指示手下在兩個條件都得到滿足後才能把批文給予勞埃德。

勞埃德卻從錫金官員那裡騙到了這個批文,他給錫金國王寫信說:「如果國王出於對英國政府的友誼,仍認為將大吉嶺讓與英國是合適的,那麼你就應該這樣說。」信中絕口不提國王的前提條件(錫金政治簡史,新德里)。國王在複信中表示,他既然已經答應,就絕不會食言。勞埃德馬上報告印度總督威廉班庭克,詭稱錫金國王自願無條件給予批文,請英國政府立即接收。英國政府終於將大吉嶺騙取到手,錫金國王之後曾屢次致信英國政府,對這種明目張胆的欺詐行為表示抗議。英國卻一面以國王寫給勞埃德的複信為託詞,一面唆使雷布查叛軍宣稱大吉嶺是雷布查人的土地,他們自願將此地獻給英國,同錫金國王毫無關係。

英國政府騙取到大吉嶺後迅速進行開發,英國在大吉嶺採取自由勞動制度,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鼓勵外來農民和商人在此定居,尼泊爾和普提亞族人口迅速超過土著的雷布查人。自由勞動制度導致大量錫金農奴逃離莊園前往大吉嶺,極大威脅了錫金傳統的農奴制度;而自由貿易則打破了錫金貴族和寺院對貿易的壟斷,同時也大大減少了錫金政府的關稅收入。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錫金國王決定採取一切手段阻止大吉嶺發展。英國原本希望用大吉嶺來取代不丹控制下的噶倫堡,打通並控制錫金與孟加拉平原之間的商道。現在錫金對大吉嶺設置重重關卡,商旅又重新流向噶倫堡,大吉嶺貿易一時陷於停頓。英國駐大吉嶺專員喬治·坎貝爾見把錫金逼急了,這才考慮給錫金一些補償來換取錫金對大吉嶺貿易的合作。他一手軟一手硬,一面說要為取得大吉嶺向錫金國王支付一筆錢,一面又威脅要收回英國對錫金的「友誼」,最終迫使錫金國王同意接受三千盧比年金作為割讓大吉嶺的全部代價。

緊接著是另一樁領土糾紛:根據英尼《英尼索果里條約》和英錫《提塔利亞條約》,梅奇河西岸與提斯塔河東岸的土地歸錫金,但錫金同尼泊爾在梅奇河東岸翁托地區的歸屬上仍然有爭議。1827年英國政府曾經裁決此地歸錫金所有,但坎貝爾上任後立刻改口,說翁托地區應該歸尼泊爾所有。錫金嘗到了政務由外人裁決的苦頭,對坎貝爾非常不滿。1847年坎貝爾再次惹出麻煩:快速發展的大吉嶺需要大量石灰作建材,而錫金擁有豐富的石灰礦,坎貝爾牛氣衝天地迫使錫金允許英國人使用其石灰礦,衝突一觸即發。

坎貝爾本來是負責大吉嶺的英國政府官員,卻同植物學家胡克博士跑到錫金去「調查」植物。這位胡克博士曾經同達爾文一起搞科研,坎貝爾摻和進來實在不倫不類,更何況錫金政府多次拒絕他們入境,這兩位就「偷渡」進入錫金。偷渡一次還不夠,1849年兩人再次闖入錫金「調查」,這次坎貝爾更富有冒險精神,試圖進入西藏,結果在亞東被攔了下來。趕來處理糾紛的錫金首相同康早就看坎貝爾不順眼,找了間小黑屋把他們扣押了六星期才遞解出境,讓坎貝爾吃盡苦頭、顏面盡失。英國政府隨即停發錫金國王的三千盧比年金,並於1850年武力侵佔包括提斯塔河和特萊地區在內大約640平方公里錫金領土,迫使反英首相同康引咎辭職。同康卻很快又重新執政,寫信要求英印政府每年為大吉嶺支付一萬二千盧比,或者歸還1850年吞併的錫金領土。英國人予以拒絕,反要錫金國王為此「無禮」行為道歉。同康見英國人一毛不拔,遂採取行動阻止英印商人進入錫金,並不斷騷擾印度邊境,雙方矛盾達到頂點。

1860年11月,坎貝爾率軍入侵錫金,但迅即慘敗。1861年2月,英軍再次大規模入侵錫金,順利佔領首都庭姆隆,3月28日迫使錫金國王簽訂新條約共23款,除了保持英國人從提塔利亞條約中獲得的權利並獲得七千盧比賠款外,還包括如下條款。自由貿易權:錫金不得對英國進出口貨物徵稅,對經過錫金的不丹、尼泊爾、西藏貨物只徵收5%過境稅;領事裁判權:在錫金境內犯法的英帝國臣民由駐大吉嶺英國專員審理,錫金無權過問;自由居留權:外國人可以在錫金自由居留;條約還規定前首相同康及其血親永遠不得在錫金政府任職;國王每年定居春丕谷(亞東)不得超過三個月;未經英印政府允許錫金不得割讓或出租土地給第三國;為了打通從孟加拉到西藏的通道,錫金允許英印政府修築一條經過錫金到春丕谷的公路並提供保護和幫助等。

新條約使英國事實上控制了錫金的內政外交,西藏只在名義上保有對錫金的宗主權,同時英國竭力削弱西藏對錫金的影響,所以英國極力限制錫金國王去春丕谷居住。自從1788年尼錫戰爭時錫金國王逃到春丕谷避難並獲得達賴喇嘛賜予他該地居住權和管理權後,錫金王室每年都來這裡居住一段時間、與西藏政府交換供品與賜禮,並接受達賴喇嘛的賜福,限制國王去春丕谷也就是限制錫金和西藏之間的交往。戰後英國迅速扶植恭順於英印政府的新國王西德凱翁及親英首相柴布喇嘛,他們對英國留在錫金的專員伊登言聽計從,尤其是允許大批尼泊爾人移居錫金,數量上很快超過當地人,為瓦解錫金國王的權力基礎埋下了隱患。作為對國王的嘉獎,英國恢復了從1850年以來一直中斷的三千盧比大吉嶺年金,1868年增加到九千盧比。

1887年,英國再次武裝侵犯錫金,囚禁併流放了錫金國王圖托布,任命克勞德·懷特為駐紮官。克勞德解散錫金政府,流放了所有反對英國殖民者入侵的親藏分子,建立了以他為主席、親英分子頗當喇嘛、柴布喇嘛、康薩迪萬和肖爾迪萬等人組成的懷特政府。懷特政府繼續大力鼓勵廓爾喀人定居錫金,進一步顛覆本土政權。這些外來移民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逐步形成親英集團,剝奪了當地雷布查人和普提亞人的土地,懷特和行政會議成員則大肆瓜分國王和親藏派官員的土地。

1888年3月20日,英軍兩千餘人入侵隆吐山,第一次英藏戰爭(土鼠年戰爭)打響。西藏地方政府與清朝駐藏大臣文碩雖積極備戰,但畢竟力量懸殊,藏軍先勝後敗。清政府將文碩革職,改派懦弱無能的升泰為新任駐藏大臣,前往亞東與英人談判。1890年3月17日,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在加爾各答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共八款。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管理,並劃定中國和錫金邊界,錫金內政外交均應由英國人經辦。「諸部長及官員等除由英國准行之事外,概不得與他國往來交涉」(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這個條約徹底剝奪了西藏對錫金的宗主權,從此錫金被納入英印帝國,成為英國土邦。1893年12月5日中英又簽訂《中英藏印續約》解決游牧、通商等問題。

1895年,錫金國王圖托布從流放地黯然返京。此時錫金政務由僧侶和領主貴族組成的政務會議負責,國王只是政務會議主持人,會議上的意見分歧由英國駐紮官最後裁決;國王歸來以前所實施的一切政策未經駐紮官允許不得變更;國王每月獲得一千盧比補助金,此外不得徵收任何現金或實物。英國人這種做法旨在懲罰錫金國王的親藏行為,並加強對錫金內政的控制,錫金國王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甚至不能選擇自己的王儲。在克勞德唆使下,印度總督寇松勛爵剝奪了被流放於春丕谷的國王長子松達克的繼承權,禁止他返回錫金,1899年指定受過西方教育並遊歷過歐美、日本的西德凱翁為王儲。

1903年,英國冒險家榮赫鵬率領一萬多名英印士兵再次從錫金入侵西藏,血洗江孜、攻佔拉薩,十三世達賴喇嘛逃往蒙古避難,希望獲得沙俄支持但未果,清政府派唐紹儀與英人談判善後事宜並簽訂了《拉薩條約》,允許英國在亞東、江孜駐軍。第二次英藏戰爭(木龍年戰爭)期間,英國政府迫使錫金動用全部人力物力修築從首都甘托克經納沙拉至春丕、以及從朗頗經拉城和拉倉前往康巴宗的道路,由王儲親自督導。王儲曾經抱怨道:「錫金的每一個人,包括領主和僧侶都不得不參加……沒有人被允許停下,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忍受寒冷、傾盆大雨以及種種危險,直到1904年年終的整個時間內一直如此,而這一切都是為英國政府服務的。」作為這場奴隸般勞動的報償,英印當局僅僅邀請國王一家於1905年12月訪問加爾各答,連國王提出的讓他長子和兄弟從流放地春丕返回錫金團聚的要求也被拒絕。

1914年老國王圖托布去世,王儲西德凱翁繼位,並雄心勃勃地試圖把錫金從中世紀軌道上拉向現代化道路,準備進行土地改革、實施政治世俗化,但遭到領主與喇嘛的反對,把錫金僅僅視為交通要道而不希望它發展強盛的英國駐紮官查爾斯貝爾也表示「強烈不安」。1915年,登基不滿一年的西德凱翁因病暴斃,異母兄弟塔西繼位,開始建立柴明達爾制度即印度傳統的王公土地世襲制度,錫金經濟制度進一步印度化。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隨即實行了許多社會及經濟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同時還進行土地改革,錫金王國繼續作為獨立國家生存發展。

《地圖驛棧》 隆重出品


推薦閱讀:

[轉載]各宮化權
(36)[轉載]盲人斷命賦文
[轉載]杭州岳王廟
【轉載】痛經的點穴療法,咳喘點穴按摩小驗方,速效退熱手法
[轉載]十八、逢三佩印篇

TAG:記錄 | 轉載 | 錫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