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就大紅袍之岩骨花香?陳德華為您細說工藝
本文由陳德華獨家授權刊登
小編薦語:本文旨在探討「武夷茶王」大紅袍獨特的製作工藝,內容專業嚴謹,細讀之,定然助益您的習茶之路。武夷山是我國山水名勝之地,位於福建北部,有三十峰,九十九奇岩,峰岩交錯,怪石嶙峋,翠崗起伏,清溪九曲流出其間,碧水丹山,景色十分優美。由於武夷山懸崖綿亘,岩頭兀突,爛石沃土,氣候勻和,且泉質清冽,雲氣絕佳,這裡所產茶葉,氣味奇異,別有風韻。獨特的制茶工藝,製法之巧、質量之優、風味之佳,都是素負盛名的。採摘:
採摘標準:武夷岩茶要求茶青採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較完熟(采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
採摘時間:茶葉開採期主要由茶樹品種、當年氣候、山場位置和茶園管理措施等因素決定,武夷山的春茶採摘期約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一天當中采青時間以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為最佳。採摘當天的氣候對品質影響較大,晴至多雲天,露水干後採摘的茶青較好,雨天和露水未乾時採摘的茶青最差。因此,春茶宜選擇晴至多雲的天氣採制,陰雨天不採或少採制,有利於提高茶葉的品質。
採摘方式:有人工和機械兩種方式。人工採摘需人員多,成本高,管理難度大。機械採摘省勞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初次使用機采時,茶青質量較差,因此,應先用修剪機定剪若干次,使樹冠形成整齊的採摘面,以提高茶青質量。機采連續使用2-3年後則茶青質量比人工採摘的更好,但長期連續採用機采會影響茶青外觀質量,因此,通常都會採取人工採摘和機械採摘交替使用,來防止該項缺陷。
茶青儲運:茶青採下後,應及時送達加工廠,進入萎凋工藝。儲運期間應縮短時間,注意通風散熱,避陽薄攤,減少搬動次數,防止青葉堆放過厚、過緊,而造成機械損傷、堆沃燒傷。
萎凋:
採摘之後就是曬青,即將茶青薄攤在陽光下。初採下山的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彈性,經過日晒後,鮮葉漸呈萎凋狀態,失去光澤,葉質柔軟,青味大減,茶香漸顯。
根據日光的強度、風速、濕度以及鮮葉的老嫩、品種的不同,靈活掌握日晒時間,這個過程稱之為「倒青」。倒青採用「寧輕勿過」原則,這樣有利於恢復青葉一部分彈性,即茶農口中的茶葉俗語「還陽」。
倒青程度,視覺上以第二片葉子呈柔軟,下垂狀,葉子顏色失去固有光澤,由深變淺,水分蒸發掉7%~12%為適度。觸覺上,以柔軟、不頂手為宜,嗅覺上,青葉會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山場差、施肥過多的茶青不會有香氣顯現。
倒青中最為顯著的是水分的喪失,曬青過程中,可將兩篩並為一篩,輕輕搖動2、3下,再曬片刻,即移入室內晾青架上,稱「晾青」,在通風陰涼的環境里散失葉子內的熱量,繼續緩慢的進行萎凋。
如遇陰雨天氣,只好採用室內進行加溫萎凋,即使用綜合做青機、萎凋槽等萎凋工具,通過人工加溫使茶青受熱失水,以達萎凋目的的方式。
岩茶的萎凋難度關鍵在於對鮮葉的狀態、性質進行準確的判斷,只有判斷正確,才能做出正確的實施方法,這也是遵循了「看青做青」的原則。
做青:做青是大紅袍製作工藝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形成武夷岩茶品質、風格的關鍵工藝,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岩茶品質的高低與風格,也是製作最複雜、最耗時間的一道工序。
手工做青:要以特有的手勢搖青,將水篩中的涼青葉不斷滾動迴旋和上下翻動,通過葉緣碰撞、摩擦、擠壓而引起葉緣組織損傷,促進葉內含物質氧化與轉化。按照搖青——靜置的程序重複進行,歷時8—12小時。
必要時以「做手」彌補搖青不足。甩雙手左右將葉互碰,反覆數次,但不可使勁用力,動作力求自然,先輕後重。靜置時間先短後長,多搖少做。優質原料,則只搖不做。
好的制茶師傅在正確判斷了茶樹品種的特性後,制定出適應該品種的做青方法,順勢而為,以充分發揮該品種的優點。做青的指導原則「看青做青」是指先「看」(判斷)後「做」(制定方法),而不能邊做邊看,甚至只「做」不「看」。
機器做青:機器做青更符合規模生產的需要,佔用場地小,生產效率高。按照吹風——搖動——靜置的程序重複進行,歷時8—12小時。
做青的過程還是茶葉「走水」的過程,靜置時,會發現葉片逐漸失水軟化,搖青後,茶梗中的水分進入葉片,葉片又「活」過來了,一般稱為「死去活來」。
做青適度與否判斷:葉脈透明,葉面黃綠,葉緣硃砂紅邊三成,葉形呈湯匙狀,手觸葉子略感柔軟,翻動時有沙沙響聲,香氣濃郁,花果香顯露,俗稱「三紅七綠」為做青的理想狀態。
殺青:殺青是利用高溫破壞茶青中酶的活性,防止青葉繼續氧化,以固定毛茶品質和做青質量,同時使做青葉失去部分水分呈熱軟態,為後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礎條件。
機器殺青:使用機器殺青之前,要將筒內清洗乾淨,筒內溫度上升至230度後進青,殺青時間約為7~10分鐘。
手工殺青:手炒鍋溫為140~160度,將青葉倒入炒鍋中,高溫下完成團炒、吊炒、翻炒三樣主要動作,才能達到品質要求,歷時2~3分鐘。出青時需快速出盡,特別是最後出鍋的尾量需快速,否則易過火變焦碎末,俗稱「拉鍋現象」。
起鍋後趁熱迅速於特製的十字狀階梯形的揉捻笠上揉捻,然後復炒。復炒時間極為短促,是補炒青不足,促進香韻和味韻的形成。
理想的殺青狀態:葉態干軟,葉張邊緣起白泡狀,手揉緊後無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氣去盡呈清香味即可。殺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溫,後期低火低溫出鍋,這樣才能保證茶葉的品質。
揉捻: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響茶葉制優率的主要因素,殺青後要趁熱揉捻,由於烏龍茶原料偏老,因此必須採取熱揉、少量、逐漸加壓和短時、快速的揉捻措施。
手工揉捻:初揉時殺青葉起鍋後,將茶青取出,趁熱投入有十字狀梭骨凹凸形的揉茶笠內快速重揉二十餘下,雙手虎口相向,將殺青葉向左右、前方交叉的倒蝴蝶形,迴轉法揉捻。直至葉汁足量流出,捲成條形,濃香撲鼻,即解塊抖松,然後在再復炒約半分鐘,翻轉數下,取出復揉,揉至條索緊結為度。
機器揉捻:通常採用小型揉捻機。將殺青葉快速盛進揉捻機乘熱揉捻,投葉量5~10公斤,先輕壓,後逐漸加重壓的原則,中途需減壓1~2次,以利桶內茶葉的自動翻拌和整形,全程需5~8分鐘。
小型機揉捻程度更重,應該注意加壓和時間不可過度,以免造成碎末和盤底偏多。大型機揉茶力度輕,青葉過老時,需注意加重壓,以防出現條索過松,茶片偏多「揉不到」現象。
烘乾(毛火):揉捻後的茶葉需快速進行烘乾,不能置放過久,否則干茶會產生悶酸味,降低品質。
傳統烘乾:多選用硬木炭進行烘焙,現也有用竹炭、果木炭(荔枝、龍眼等)。用具有焙籠、焙篩、焙篦、軟簍、茶築、地歷、谷斗、平面木四角架、焙鏟、焙刀、抹灰刀、灰瓢、火剪等。
烘焙時採用明火,但無火焰,每個焙窟炭溫從高而低依次排列。每焙籠大多放700克左右茶葉攤放在焙篩上,即一手炒鍋的青葉量。先放在120~140度的焙窖上,每4~5分鐘翻動一次,約四成干時,換至100度的焙窖上,每8~10分鐘翻動一次,待烘至半干時下籠攤涼。
傳統初焙屬純手工操作,工效低耗時長。這種烘焙作業,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普遍採用,現仍有少數茶農過渡使用。
機器烘乾:現在大部分茶廠都使用自動烘乾機配熱風爐或無煙灶,熱源燃料大都採用煤或柴片或柴油。揉捻後的茶葉一般要求在30~40分鐘內烘完第一道,而後可靜置2~4小時,再烘乾第二道,通常2~3道即可全乾(含水率達到7%以下)。第一道初烘工序,進風口溫度掌握在150℃左右,並根據茶樹品種、老嫩和加工量來調節攤葉厚度和烘茶時間。第二道烘焙工序,進風口溫度掌握在130℃左右,保證烘乾烘透。
毛火要求「薄攤、高溫、快速」,以提高滋味甘醇度、發展香氣、加深湯色。
毛茶烘乾後不可攤放長久,一般冷卻到室溫時即可裝袋進庫。
精製(復火):在毛茶的基礎上,茶葉再進行定級→歸堆→撿剔→走水焙→勻堆→復焙(復火)→裝箱等一系列精製工藝,才能得到我們平時喝的成品茶。
精製工藝開始於定級歸堆,然後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撿剔過程,其重中之重是焙火,即把茶放在焙籠里用炭火去「燉」,以固定茶葉品質,去除其中雜味、青味、湯水苦澀感,使茶湯醇厚、順滑。
精製足火(復火)採用暗火,即用草木灰蓋在火紅的炭面上,炭灰面溫度掌握在170℃左右,每焙投葉量在3.5公斤左右,葉溫為70~90℃ 之間,茶葉距炭灰面距離約20~35公分,烘焙時間約3~8小時,主要根據品種、名叢、產地、茶葉的品質及銷區要求,由焙師傅靈活掌握。標準也是以茶葉有轉色,有炭火香為準。
決定焙火程度的因素是溫度和時間,其中最重要的是溫度,溫度過高會把茶「焙空」,只能「小火慢燉」。
焙火程度分為四種:輕火、中火、足火、高火。
輕火:一般用於強調清香的小品種茶,通過焙火去除茶葉表層水分、雜味、使茶味得以體現,清香明顯。
中火:根據茶葉品種、品質不同,適當增加焙火時間,去除茶葉內層水分、雜味、葉面青味,茶本味和茶本香得以體現,茶性溫和,茶味醇厚。
足火:根據茶葉品種、品質不同,適當增加焙火時間,使火「吃進去」,去除茶葉的苦澀味。此茶須陳放,一般隔年退去燥火才能飲用。足火茶茶性溫和,茶味醇厚,顯露工藝香與山場香,而無炭焦味,一般岩茶都要求焙至足火。
高火:在足火的基礎上,繼續增加焙火時間,使茶中帶有明顯的「碳香」、「焦香」,品質特別好的茶一般不會採取這種烘焙法。
在烘焙結束前半小時是否加蓋地藶,是全蓋或留一小部空隙,以及下焙後是否攤涼或趁餘熱裝貯等,目前都存在一些不同做法。
以精湛工藝特製而成的大紅袍,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的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因其獨特的口感和品質被譽為「武夷茶王」。
-End-
推薦閱讀:
※華為nova 2有幾種顏色?
※聯想與蘋果、華為相比在中國區商用平板電腦的市場份額如何? 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Double kill!英美雙殺中興 一顆晶元都不賣了!
※華為Mate RS保時捷怎麼樣?
※用做手機的理念和態度做筆記本——華為榮耀Windows 10 筆記本MagicBook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