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生命優雅地跨越終點
06-02
如何讓生命優雅地跨越終點 即將進入耄耋之年、身體也依舊健康的瓊瑤阿姨,前幾天寫下了「生前遺囑」,以公開信的形式,表達了「尊嚴死」的意願。她甚至以「大不孝」的名義向兒子、兒媳「施壓」,只為保證自己「自然死亡」的「權利」。 一封公開信激起千重浪。有人說瓊瑤阿姨矯情,有人則贊她豁達的生死觀。但不管如何,作為公眾人物,瓊瑤阿姨算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好事,把死亡這件大家諱言的事拿到了桌面上討論。 一個生命的誕生與死亡,本來就是最正常不過的自然規律。可是,我們往往滿懷期待和欣喜之心,做好各種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對於死亡,生命必經的終點,卻很難有人能夠做好準備,坦然處之,從容面對。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生得愉悅,死得坦然?在諸多討論中,一位重症監護室醫生的無奈或許道出了某些真相: 醫生,我知道老人不行了,但是兒子要 3 天后才從美國回來,請你想盡辦法維持一下; 醫生,我知道老人不行了,但是下周是孫子的婚禮,家裡實在分不開身辦事情,請你維持到這之後; 醫生,我知道老人不行了,但是我這個做兒子的不給他看病,是我不孝,所以請你先維持一段時間,一點錢都不花,我覺得於心不忍…… 這是他在工作中經常聽到的要求。雖然目前醫院內1/3的危重症病人,對其進行的搶救都是無謂的。但是病人已經沒有辦法決定他對自己生命的選擇,選擇權在家屬至親手中。可是,死亡突如其來,不僅病人自己,大多數家屬也並沒有做好準備。 中國傳統的生死觀,戀生惡死,總是希望親人能夠多存留在這個世上。而現代醫學還很年輕,把死亡作為醫學的技術極限和倫理選擇問題來思考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大多數醫院甚至有標準的處理瀕死病人的流程,如果不經過一番搶救,就讓病人自然離世,似乎是醫生的失職。正是因為這樣的現狀,討論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尊嚴離世才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哈佛醫學院教授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用大量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衰老與死亡。他在書中介紹了許多在家裡平靜離世的老人的案例。這些都是建立在高水平的臨終醫療的基礎上,醫生和病人充分互動,醫生能夠根據病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幫助病人做出最有利於他們的臨終治療方案和居家護理方案。 可是,我們在這方面存在著太大的欠缺。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發布《死亡質量指數》報告,在這份涉及80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告里,中國排在第71位。報告指出,中國400家專業腫瘤醫院,只有極少數慈善醫院和社區康復中心提供姑息治療服務,僅有不到1%的人可以享受到這項服務。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對晚期癌症病人臨終關懷服務覆蓋率約為10%,而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在80%以上。可見,不只是病人和家屬沒有做好準備,我們目前的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也還沒有做好準備。 只有當所有人都準備好,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才會成為文明社會的一種常態。 (評論員 譚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這個時辰出生命最好,准!
※壓倒他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關於四氣調神大論篇的疑問??
※一面之謀的朋友
※為什麼神創造生命的時候沒有賦予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