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習練者談太極拳(1)
06-02
太極拳宗師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開篇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開),靜之則合。」這是250年前的總結性立論,是迄今解讀太極拳的基本準則。從理論上講,打拳「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感覺和想像),由腰脊內部動起,緩慢均勻,節節貫穿,連綿不斷,「意動形隨」。 太極拳目前成為健身的普及與時尚,尤其是奧運會以來,公園、小區,單位活動、健康品質生活內容等,到處可以見到太極的身影。但是,要遇到一位能運用拳勢呼吸、以腰為軸、節節貫穿、松腰松胯來達到真正健身效果的高師,卻是非常難的。最近有幸巧遇張幼泉老師,大開眼界,欣賞到「四兩拔千斤」、太極的「粘」、「松」「用意不用力」等理論的實際運用;同時也發現自己練了十餘年太極拳,不僅毫無長進,而且將腰以上的肩背頸椎練壞了,錯誤的道路走得越多,偏離目的地就越遠!要學點真正的太極拳,實在難上加難。不過,作為初學者,不必刻意追求「意」,但為了少走彎路,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找准明師。可以少走彎路。首先起碼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不彎腰弓背,動作綿綿不斷。如果方法錯誤,姿勢不正確,關節受力過大,起不到健身作用,反而導致疾病叢生。沒有師傅的點撥,會無從著手,碟片、書看得再熟都是沒有用的。比如,含胸撥背,如何「含」?很多老師,對太極或許自己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即使自己已經做得很好,還是難以將這種感覺很好地向學生表達出來。虛靈頂勁,常聽很多老師說如同頭上頂一盆水,保持平衡,不能掉下來,實際上又有多少人真正用這種方法去試過?只是一代代的老師都是這麼教下來的吧……讓學生如在雲里霧裡。但張老師的說法就特別實用了:含胸就是讓背貼住胸的感覺,過之即駝背,不足就成挺胸;虛靈頂勁,就象人拎住鴨頭自由地活動,始終保持同一高度,不上下起伏;節節貫穿,即要做到全身放鬆,從指節、手腕、肘關節、肩、腰等慢慢地用意貫出;太極拳,不能讓膝蓋用力,力點應該在腳底,否則,恐怕拳尚未打成,關節已開始病變;我周圍真的有不少人都是在練拳過程中,膝關節出現了嚴重問題,即便是某些自稱老師的人也不例外,免不了手術治療,最終仍未解除病痛的折磨。體會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含義,形象生動。 二、 熟悉套路。俗話說:「熟能生巧」,所學的每一套拳、每一招式,必須練熟,這是運用拳勢呼吸的基礎。這就要求每天堅持打拳,不能持斷時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即便颳風下雨也不間斷,只有經常運用形成習慣,才能逐漸體會打拳的樂趣。 三、 方法靈活。太極拳架子,有高、平、低三種,可按練習者的條件去完成,能高則高,能平則平,能低則低,不可勉強、不宜強求;方法上要靈活,在行拳走架中要打活,呼吸以自然為主。「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虛實任君改」,可任意運行方位。 四、 用意不用力。由周身和四肢末梢起,意氣內斂,迴向腰脊內部,緩慢均勻,節節貫穿,連綿不斷,意動形隨,靜回到腰脊內部;做到松腰、屈膝、松沉。在各種招式中,用意最難,就是拳勢呼吸,不懂拳的蓄與發,就談不上呼吸運用。《道德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徙,柔弱者生之徙。」 太極拳訣云:「全身放鬆,其經絡不閉自通,久久習練,自得內功」,其內勁是從鬆柔轉化而來,沒有鬆柔,就沒有太極拳。 五、 緩慢操作。拳式套路不必練太多,但不要根據比賽節奏追求速度,「慢」是練意的條件,太快不利意念介入,形體動作一定要緩慢進行,大部分都和呼吸同步,只有呼吸和形體緩慢才有效果,自然成為腹式呼吸,這是練好太極的要點之一。 六、 不斷悟。練拳過程中,要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找出形體動作的對與錯、好與差;進一步提高功力,提高質量;逐漸悟出太極拳的精髓和奧妙。太極不以只講形、不講質,當形質並重,姿勢動作才能規範到位,收太極拳應有之功效,否則動作姿勢成了無源無本的花架子,長此下去,還會走樣。如果有一天能夠悟到「以腰為主,腰不動,手不發,內不動,外不生」,恐怕可以算是入了太極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攔擦衣(陳式太極拳)實戰講座--孫國璽
※陳式太極拳怎樣移重心重心轉內弧怎麼轉
※太極拳之六大流派
※太極拳氣沉丹田法
※三十二式太極劍劍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