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資料(二)
對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幾點思考
左瑞紅
摘要:由於受「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觀念及當今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等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父親淡出幼兒家庭教育,使幼兒教育幾乎處於女性文化中,這種家庭教育文化的單一性給幼兒的身心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父親角色是幼兒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身體、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在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傳統的父親角色定位應該有新的內涵,同時,也要求父親迅速實現角色定位,從觀念到實踐穩中求進。
關鍵詞:幼兒 家庭教育 父親角色 角色定位
一、幼兒家庭教育及父親角色的內涵
(一)幼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兒童和青少年在家庭里接受到的父母和其他年長者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對兒童、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出生到十六、七歲的孩子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對象,而六、七歲前(幼兒期)兒童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最深。這裡,我把幼兒家庭教育定義為0-6、7歲兒童在家庭中接受的來自父母和其他長輩的自覺的、有意識的影響。
幼兒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開端,家長實施的各種教育將成為其子女一生成長的基石,具有早期性、針對性、社會性等特點,它起著撫育、培養、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幼兒家庭教育這種獨立的教育形態中,教育者包括兒童的父母和其他長輩,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家庭規模的小型化,由父母雙親和一個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逐漸佔據很大的比例,其他長輩對兒童的影響逐漸弱化甚至是消失,父母的教育狀態和教育行為越來越成為家庭這一環境中最主要的教育因素。但在實際家庭生活中,教育子女的任務大多落在了母親的肩上,使現代幼兒家庭教育幾乎處於女性文化狀態中,甚至很多研究者也忽視了家庭教育方程式的另一半——父親角色對兒童發展的不可替代的影響。
(二)父親角色
「角色」一詞借用了戲劇的概念,社會學中所講的「角色」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佔有的地位及其規定的行為模式。具體地說,就是指與人們特定的社會地位相一致的、與社會對這個地位的期待或要求相符合的一套行為模式。那麼,父親角色就是有子女的男性在其特定的家庭關係中佔有的地位及相應的行為模式。
父親角色的內涵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會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個人對於父親角色的建構也是會不同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點:①發展良好的夫妻關係,共同撫養孩子成長。②承擔父職分工擔當的責任,包括對孩子經濟的、生理的、社會的照顧與撫養。③發展良好的親子溝通,給予孩子必要的教養,做孩子成長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④發揮男性性別優勢,為孩子提供性別角色示範。⑤理解並實踐終身教育理念,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二、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影響
(一)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父親角色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富有家庭教育傳統的中國曆來重視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歷史上,顏之推的《家訓》、曾國藩的《家書》和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以及魯迅的《我們怎樣做父親》堪稱父親角色研究的典範。但是,20世紀50年代起,這方面的研究就被研究者們所捨棄,人們似乎忽略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跨入新世紀以來,以人為本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日益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新型人才必須具備創新、人文等素質,而某些素質的培養亟需父親對現代幼兒家庭教育的投入和參與。
1.父親是家庭關係的重要元素
完整的家庭關係包括父母關係、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其中兩種家庭關係中有父親的角色,一旦父親角色缺失,孩子的家庭關係就只剩下母子關係,這極不利於孩子對健全家庭關係的認知。
2.父親角色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父親將教育子女的責任推給母親一人承擔,或是母親獨自「把持」教育孩子的位置,對孩子都是不利的。從心理學論述的男性和女性的氣質差別來看,男性勇於冒險、富於智慧、大度、堅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穩重、溫柔、服從、忍耐、易焦慮和自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氣質特點是相互補充的,都有優秀的一面和缺憾的一面。幼兒期是孩子情感和個性發展的關鍵期,若希望後代能兼容並蓄、揚長避短,在勇於冒險的同時又不失穩重,在堅定大度的同時又能以忍耐和服從的態度和別人相處,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全面而和諧的參與,而非母親一人承擔。更何況,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包括父親的形象、語言、動作,父親的思維過程、情緒情感和行為方式的特點,父親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處世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些都是母親無法代替的。
3.父親角色可以彌補幼兒園教育男性文化的缺失
之所以強調父親參與幼兒家庭教育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我國托幼機構中很少有男性教師,這就減少了幼兒與男性接觸的機會。這對男孩的損失尤其重大,因為他完全沒有可模仿的榜樣,不知道男人應該怎樣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使女孩的損失是長大成人以後在男性面前手足無措、緊張羞澀。如果再深一步討論的話,問題就更嚴重了,有極少數男孩因很少接觸父親,性格中多數是女性性格,甚至發生角色混亂,長大後的戀愛與婚姻會遇到困擾和障礙。因此,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父親積极參与家庭教育。
(二)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孩子體格的健壯。從幼兒期到少年期,孩子在體格發育速度方面,父親的影響巨大。父親更多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觸覺、肢體運動遊戲等給孩子以強烈的身體活動刺激促進嬰幼兒的身體發育。據統計,孩子在父親的帶領下進行這樣的運動佔70%,而母親只佔4%。
2.促進孩子認知的發展。父親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催化劑。孩子在家裡和父親在一起的機會越多,時間越長,孩子的智力越發達。父親帶孩子從事範圍廣闊的多樣化的活動,促進他們更廣闊的認識自然和社會,這時,孩子開始在實際操作中模仿父親,這是一種「仿效行為」。如果孩子希望像父親,就會仿效父親的行為、思考方式、使用語彙和追求的目標。這對於提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認知技能、成就意識和自信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究發現,父親與孩子在實際活動(尤其是遊戲)中的交往與孩子的智商呈正相關。父親多喜歡和孩子玩運動性、技能性、智能性較強的、異想天開的遊戲,經常富有戲劇性的變化,忽強忽弱,而這樣的遊戲能滿足孩子對新異刺激的好奇,激發孩子活動的積極情緒,從而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開發孩子的智力。
3.促進孩子情感的發展。父子的交往和遊戲引起孩子興奮,誘發孩子的興趣,遊戲的多樣化導致孩子極大的滿足和快樂。父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有自己獨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動內容,他們把自己變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做各種遊戲,他們極有耐心的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們和自己的孩子想好朋友般一起盡情嬉戲,常常是孩子最受歡迎的遊戲夥伴,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冒險、鍛煉體能,並強化對外界的刺激感覺,培養孩子活潑、勇敢、自信等多種心理品質。
4.有利於孩子社會性的發展。父親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際關係方面會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處,真誠相待。一般來說,經常和父親在一起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強,更容易適應新環境。心理學家的研究資料表明:一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男孩比那些一星期內與父親交往不到6小時的男孩人際關係更融洽、從事活動更富有男子漢氣概。
5.對於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兒童與性別有關的行為與父親的教養是分不開的。對於男孩來說,父親是他的典範,男孩從父親那裡模仿學習「男子漢氣概」;對女孩來講,父親是第一個引導女兒認識男人社會的男人,女孩也從父親那裡學習與異性交往的經驗。兒女在與雙親的交往中學習集陽剛與陰柔兩種美於一身、學習怎樣與異性交往,可為將來的一生奠定基礎。
6.有助於孩子性格的完善。父親角色決非母親角色所能替代,父親較多以他們固有的男性特徵諸如獨立性、進取心、自信心影響兒童,他們熱情寬厚、勇於冒險、勇于堅持以及不懼困難等特徵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與學習,這與孩子在母親的性別特徵中得到的諸如關心、同情心、溫和、善良等品質潛移默化的結合起來,將有助於形成孩子較為完善的性格特徵。
綜上所述,父親角色是幼兒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淡出幼兒家庭教育的現狀不容忽視。
三、父親淡出幼兒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的表現
來到幼兒園的家長學習班,70%的學員是孩子的母親;在兒童醫院的病房裡,哄孩子不苦鬧、陪孩子打吊瓶的絕大多數還是孩子的母親;在接送幼兒的家長隊伍里,父親的身影也是寥寥無幾。難怪常聽到母親們「工作、家庭、孩子讓我們在超負荷運轉」……的抱怨。顯而易見,父親淡出幼兒家庭教育的現象已非常嚴重。一些父親根本就不參與家庭教育,即使有少數父親能參與家庭教育,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角色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耐性不夠,忽冷忽熱
大部分男性做父親後在養育孩子方面明顯不如母親有耐性,嫌孩子臟,討厭孩子愛哭,高興時哄得孩子歡天喜地,心煩時罵得孩子摸不著頭腦,生氣時打得孩子哭哭啼啼,孩子有了錯就表現出灰心喪氣的表情,毫無忌憚的給予劈頭蓋臉的批評,對孩子抱有過高而不切實際的期望,並且對孩子的問題表現得極不耐煩,往往是用「一邊玩去」、「你知道什麼」等話語把孩子支開。
2.借口多多,推卸責任
很多父親這樣認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東跑西,哪有時間照顧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親的事情。這些借口推卸了父親的教育責任,因而父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少於母親,漸漸就不了解孩子。應該說,父母對於孩子來說一個都不能少,誰也代替不了誰。有些國家十分盛行父親「陪產假」,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在出世時就能享受到父親的照料和養護。父親能為男孩子樹立一個母親之外的大人的形象,從而讓孩子感受到父子關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僅有母親的養育是不夠的,父親的參與影響孩子的交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尤其對女孩具有更大的影響效果。
3. 剛多柔少,寬嚴失度
在家庭中,父親象徵著一種雄性力量,雄壯、威武、勇敢、進取,但一般缺乏對孩子撫慰、擁抱、呵護的柔性,很多的父親認為,男人嘛,就該說一不二,把對孩子的柔情等同於「女子氣」,動不動就對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對父親「敬而遠之」,這種遠離只代表溝通的失敗,沒有任何教養的魅力。其實一個能展現母性力量的父親,不但不會使他的雄性力量遜色,反而會因為其剛柔並濟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慧。父母對子女影響力的大小,並不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職業、受教育的水平和教育方法,還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否融洽。據統計,無論是嚴格的家教,還是寬鬆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成功人士在受教育的年代裡無一例外的希望有一個寬鬆環境。寬與嚴的度可以用於孩子的融洽關係來把握。古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爭,雖令不從」,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糾正孩子亂扔垃圾的壞習慣,你光靠一遍遍地說還不行,還要做給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自然會模仿,同時也就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麼會聽你的?
4.目標不一,教育失衡
夫妻倆人的教育觀點和方法、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執一詞。比如一個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個卻說孩子還小呢,應該多幫助他(她);孩子犯了錯誤,一個不以為然,一個卻非要孩子立刻改正。兩人經常為這些事情發生衝突,搞得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還老鑽大人的空子。這樣就很難樹立家長的威信。前後的教育也要一致,要善於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會兒高興起來隨便逗笑孩子,一會兒心情不好又任意打罵孩子。
(二)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的原因
縱觀目前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的種種表實現,我們不難看出很多父親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一些觀念和方法上的偏頗,致使父親對孩子的影響變得淡薄、膚淺。導致現代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的原因很多,諸如「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等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壓力等,但追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父親對自己角色和兒童發展缺乏科學的認識和必要的知識儲備,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幼兒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責任和地位。
新世紀前後,教育改革從觀念層面、制度層面全面展開,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兒童全面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國上下的共同行動。這一切為父親角色的重塑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希望。
四、現代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認定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阿莫納什維利曾經說過「父親在家裡應當是有權威的人,他的威信越高,孩子對自己要求越嚴……孩子需要父親,父親應當是善良的、愉快的人,孩子小的時候,父親常常忘記自己是大人,像淘氣的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孩子長大了,父親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導師,即嚴格又正直,言行一致,成為孩子的榜樣。」魯迅在《我們現在如何做父親》中提到「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今天,當我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思考現代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定位,他們的真知灼見依然有難得的可鑒之處。父親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應該只是家庭經濟方面的供應者,還應該是妻子和子女在人生路上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這一角色定位至少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一)孩子開心的玩伴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耍中可以獲得有益於身心的體驗和樂趣。母親大多和幼兒說話的時間多,常給兒童講故事以及講解玩具的用法以教給孩子知識、啟發孩子的智力。而父親對幼兒智力發展的助益通常是通過遊戲來發揮作用的,如果父親擅長遊戲,那將對孩子認知能力、情感、意志力、性格等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春天,帶孩子到地上跌打爬滾、翻跟頭、放風箏,可以鍛煉孩子強健的體魄;夏天,帶孩子到花叢綠蔭間散步,教給孩子各種花、樹的名稱和習性,可以拓寬孩子的知識視野;秋天,陪孩子到公園觀秋菊、賞秋景、詠秋詩,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冬天,與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同嚴寒作鬥爭,可以錘鍊孩子堅強的意志。在玩中,父子(女)之間其樂融融的和諧真情會像甘露一樣滋潤著孩子的心田。在玩中,孩子眼中的父親不再是威嚴的長輩,使父親有機會和孩子親密交流,這樣就更易於覺察孩子多變而細微的心理需求,易於與孩子避免溝通的隔閡。同時,父親的堅毅、果斷都會在玩中注入孩子的心田,塑造他們完美的人格。
(二)發現和釋放孩子潛能的「伯樂」
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從孩子出生時,哲學家的智慧、美學家的視角、科學家的思維都開始悄無聲息的醞釀,但這些往往由於母親過於細膩,對孩子嬌縱溺愛,常使孩子某方面的創造潛能甚至是超常潛能受到壓抑,而父親的學識和粗線條的風格則是孩子釋放孩子潛能的沃土。事實證明,父親的才幹不僅表現於學識、智慧、技能和力量而且包括為孩子創造的寬鬆自由、嚴而有格的環境使孩子擁有自主想像和創造的空間,喚起孩子探索的興趣,促進孩子潛能的發展和轉化。
(三)妻子教育子女的合作者
母子親情是無可替代的,父子親情亦然。只有充分利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情優勢,才能把家庭教育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要達到教育目的,父親無論是「領銜主演」還是「配角」,都應與妻子配合默契。妻子管束孩子時不護短,經常主動承擔義務,不抱怨,不推卸,這樣才能讓妻子騰出時間教育孩子,也留給妻子一份熏陶孩子的好心情,父親的「高大」形象也能在默默無私的奉獻中得到體現。相反,儘管夫妻都愛孩子,有共同的教育目標,但不講求合作,在技巧和方法上你唱你的南腔,我唱我的北調,這無疑會使孩子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甚至會形成孩子執拗而怯懦的雙面性格。而一句商量的話語,一個削好的蘋果,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愛的深沉與博大,也是和諧家庭關係的潤滑劑,並給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最好的榜樣和環境。
(四)孩子良好品行的「偶像」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雖不盡然,但作為一家之主,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卻是舉足輕重。因為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尤其愛模仿他心目中的權威,以身作則、充滿智慧的父親會很讓孩子佩服並成為孩子模仿的「偶像」。一旦父親成為孩子的「偶像」就會時刻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為父親,要時時處處為孩子做表率,以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和善良友好的處世心態,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智力環境和道德環境,教會孩子如何「為人」。這樣,孩子在積極暗示和榜樣的誘導下,才能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五)永不止步的學習者
孩子一直處於發展的狀態中,幼兒身心的迅速發展需要家庭教育提供充足的空間,包括要求父親角色不斷充實,迅速實現角色定位。「終身學習」不僅是人們適應社會的金鑰匙,同樣也是父親角色不斷完善的金鑰匙。因為,任何一位父親都不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而是基於自我潛能的開發,在自主學習新知識、積极參与育兒實踐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而且這一自主的動態學習應該走在孩子發展的前面,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的持續發展推波助瀾。
五、如何實現現代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定位
在嶄新的二十一世紀,幼兒家庭教育已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以人為本」!那麼,怎樣實現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定位、怎樣發揮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良好影響力是我們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我認為,要想成功扮演新教育理念下的父親角色,至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樹立正確的家教意識,提高父親對教育幼年子女重要性的認識
要想從更本上轉變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轉變意識是先導,父親門應做時代反思,衝破教育思想觀念以及文化歷史傳統中的誤區,視教育兒童為己任,明確有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父親必備的人文素養,積極發揮父親的教育作用。
(二)增強親子互動,促進父親成為兒童的「重要他人」
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家非常強調家庭互動環境的營造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家庭中父子之間也應保持愉快的非正式高頻交往:一次傾心的交談,一句關心的問候,一個鼓勵的微笑………飽蘸情感趣味的理性直觀,縮短了父子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滿意度,增強了父子間的凝聚力,提高了父親教育的可接受性。通過交互作用,促進父親成為兒童的「重要他人」。
(三)注重言傳身教,發揮榜樣作用
父親的品質、言行、個性、興趣、生活方式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對兒童起到示範作用,這些示範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兒童對於這些信息的接收是十分敏感的,父親應多用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操來影響、感化、帶動子女。歷史上聞名遐邇的「二王」書法家父子、「三蘇」文學家父子是言傳身教的結果,已成為耳熟能詳的佳話。
(四)優化家教氛圍,提高父親教育影響的親和力
首先,家庭成員應保持健康和諧的親密關係。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麼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而這種溫暖大多來自父母的情感。父親的寬容、熱情、詼諧、睿智是保持良好家庭關係的催化劑,健康的婚姻狀態為兒童提供了最佳的自我發展空間。
其次,父親與子女共同建構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父慈子嚴」是父子間交流的良好模式。父親不妨將角色定位於孩子的知心朋友,改變教育中的「目中無人」,將兒童視作「大寫的人」、一個能獨立體進行交流,容許兒童解釋、申辯、反駁,甚至勇於向子女承認錯誤,父親如能懷著一顆童心,站在兒童的立場理解兒童的心靈欲求,建立親密、寬鬆、平等的教育氛圍,具有較強親和力的教育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縱觀古今,成功的父親角色沒有固定的模式,正如「教必有方,教無定法」,不同類型的家庭中的父親角色行為也可謂「行必有方,行無定法」。以上幾點建議,還需要父親結合各自的家庭、兒童及個人實際靈活把握並賦以鮮活的個性,使良好的父親角色卓有實效的推進幼兒家庭教育的全方位發展,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全面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在孩子的世界裡,母親是一部偉大的書,父親則應是寬闊的海,具有廣納百川的豪情,具有放牧蒼穹、啟迪天涯的氣概。對幼兒家庭教育來說,僅有母親的參與是不夠的,父親的海才使他們永遠枕著揮灑的波濤,以碩大的包容之心和超強的陽剛之氣去展開人生的航程。願父親們熱情的伸出關愛的雙手與妻子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參考文獻:
[1]王煥勛,實用教育大詞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祝士媛、唐淑,幼兒教育百科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李偉民、吳宗憲、張少波、張強,男性心理學,知識出版社,1990年版。
[4]馬以念、苗雪紅,性別因素與兒童教育,學前教育研究p48,2002年第2期。
[5]魯迅,魯迅全集?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父教缺失對孩子影響深遠
昨天是父親節,在感恩父愛的同時,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話題,也引起社會關注。心理專家指出,社會傳統賦予男女角色的差異、「高成就激勵」的社會環境,導致一些父親很少參與孩子的教養,這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深遠,需要警惕。 許多父親從家庭教育中「消失」 世界盃開始以來,11歲的小江就對爸爸很有意見。爸爸下班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視,鎖定央視5套,或者乾脆與朋友相約酒吧看球;半夜12點時趕緊睡一覺,等待鬧鐘叫醒自己,以便看2點半的球賽。媽媽非常生氣,怪他平時見不到人、回家後還影響家人,球迷的情緒容易激動,於是爸爸媽媽吵架。 現在正是小江複習功課、準備期末考試的關鍵時期,聽到爸爸在電視機前壓低嗓子的叫聲,他心痒痒地希望能跟爸爸一起看球,可是爸爸揮揮手要他「好好學習、好好休息」,不懂的地方「問媽媽、或者打電話問老師」。小江很不滿:平時爸爸都不管自己,家長會也都是媽媽去開,卻有時間看世界盃。 深圳市康寧醫院副院長、亞洲家庭研究聯盟副主席胡赤怡告訴記者,在孩子的生活照顧和情感發展方面,父親普遍缺位,而世界盃使這個問題更為凸顯。 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洪也注意到心理門診中存在的一種現象:帶孩子來諮詢心理醫生的,十之八九是母親,很少看到父親的身影。國內一項調查也顯示:八成家長認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責任,但有六成的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只有一成。父親,似乎正在從家庭教育中消失。 「忙」不應成為推脫教育責任的借口 為什麼父親疏於教養孩子?他們的回答不約而同:「忙。」環顧身邊不難發現,大多數父親確實很忙,忙工作、忙8小時以外的應酬、忙賺更多的錢。但真的忙到一點參與教養的時間都沒有嗎?專家認為,「忙」其實是一個借口。 楊洪分析,這與社會傳統有關:「大多數父親對孩子不聞不問、態度粗暴、缺少耐心,與『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有關,傳統性別角色的差異,讓人們認為女人更懂得照顧孩子,而男人就該在外打拚幹事業,因此父親們多以忙為借口,將教育孩子的陣地拱手相讓,由母親全盤接收。」 胡赤怡認為,「忙」確實是父親們的現狀,而背後有更深的社會背景。「目前社會處於『高成就激勵』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取得『高成就』就是『好』的,因此人人都特別追求成功,這在深圳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當然,這會帶來一些好處,比如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都在增加;但壞處之一,就是導致父親們普遍從家庭中缺失,因為人人都有很大的成功願望,他們會認為與家庭在一起是浪費時間、會妨礙成功。」 父親的缺失導致「第三性」 管教孩子時父親讓出陣地、母親付出很多,效果會理想嗎?專家們都說不見得,甚至後果嚴重。「它破壞了正常的家庭結構和關係。一旦父親缺位,母親就會用高度的熱情去填補,這是一種錯位與顛倒,甚至出現不恰當的『嚴母慈父』格局,使孩子的發展偏離正常軌道、甚至心靈扭曲。」楊洪告訴記者。 有位女大學生快畢業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後該與男人還是女人在一起生活,而她並不是雙性戀者。楊洪認為,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在於她在家庭中沒有建立起性別認同感,因此難以建立身份認同、並適應社會。 事實上,「嚴母慈父」很多時候是「嚴母缺父」,而父親的缺失讓孩子缺少了性別的模板,胡赤怡認為,這也是當前社會上越來越多地出現所謂「第三性」的一大原因。世界由男女兩個性別組成,所謂「第三性」是對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一種「戲說」。「男孩子如果沒有了父親的榜樣,在女性的環境下長大,容易膽小、不夠勇敢、缺乏擔當、娘娘腔,舉手投足、衣著裝扮都帶有濃厚的女性色彩。要知道,母親養育的是『男孩』,父親培養的才是『男人』。另外,父親教育的缺失也會影響女孩的成長,因為正常的家庭結構里需要一個男性化的人,慢慢地,女孩會在無形中承擔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 胡赤怡指出,父親缺失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父親的缺失,導致婚姻關係、夫妻關係沒有一個模板,孩子不知道心目中的父親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形象,只是拚命地工作、賺錢,這對孩子將來婚姻的影響是致命的,因為他/她會不知道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妻子/丈夫,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丈夫/妻子。」意識到責任才有行動 有位父親很傷心地對楊洪說:「孩子上高中了,一年多沒叫我爸爸,只有在要錢時才叫,我有時想討好他,主動跟他說放學後陪他打球,兒子說累了不去,可是吃飯的時候,他卻拿著拍子說下去打球,真是故意跟我過不去,我工作這樣辛苦、對他是這樣地愛……」這份傷心表明,父親必須花時間與家庭共處、共同參與教養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胡赤怡指出,現代社會裡,「父親」不再單純是家庭的經濟支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只有意識到這責任,才會有相應的行動。「其實工作未必是父親缺失的罪魁禍首,很多母親也很忙,孩子卻願意向她們傾訴心事,而很多父親很忙,卻有時間看世界盃,如果他們把孩子都當成世界盃去看,『父親』可能就不缺失了。」他建議,父親要積极參与孩子的教養,不如就從眼下開始:「世界盃是個契機,父親不要單獨看球,不妨跟孩子一道看一場球賽,這時你會發現,跟孩子的交流容易多了,孩子會跟自己更親密。」 心理專家支招父親教育 忙碌的父親們如何更好地參與到孩子的教養、參與到孩子的情感發展中?胡赤怡提醒父親們,作為男人確實需要放鬆,但不要像二三十年前的日本人那樣下班後就與一幫同事去酒館喝酒發泄或解愁、幾乎大醉了才回家。不妨適當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應酬,或者允許的話帶上家人一起參與。而最簡單可行、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家人每周有一次運動,既鍛煉和放鬆了自己,又有了家庭聚會、相互交流、促進感情的好機會,同時也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示範和榜樣。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但在單親或者分居的狀況下,孩子可能會缺乏來自父親的教育,這時該怎麼辦?楊洪認為,這種狀況下的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關鍵在於母親千萬不要去亂填補,而應寧缺毋濫,否則母親的過度補償會讓孩子出現問題。再則,孩子對男性的學習,並非只能一定來自父親,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或者替代父親的榜樣,可讓孩子多接觸一些男性親屬,逐漸學習。而社會更是一個廣闊天地,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男性榜樣和學習機會。要知道,父親教育並不是說教,更多的是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父親教育缺失對教育孩子的影響在當前絕大部分中國家庭中皆為母親在扮演家庭教育的主角,或者說在唱著育兒的獨角戲,而很多父親教育卻成演變成為輔助角色,甚至不少家庭中還出現父親教育缺失的現象。
父親教育缺失現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比如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或者受性格與脾氣的影響,儘管參與了,但是不講究方法,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沒有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說,在很多家庭里,最終還是讓家庭教育的責任落在了妻子的肩上。而大部分孩子父親則認為教育孩子想當然就應該是女人的事兒,甚至有時看到孩子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時,便去指責和埋怨妻子教育不得力,再看看媽媽們無疑不一個個滿腹委屈,有時矛盾加劇還會發生爭吵。
案例一:
朵朵,女孩兒,三年級,爸爸在某行政單位工作,媽媽在一家公司做財務工作。朵朵媽媽現在最頭痛的事:害怕老師給自己打電話,批評自己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加強監督,導致孩子聽課困難,作業完成質量差,孩子上課還愛交頭接耳,注意力不專註。有時老師毫不客氣地會把朵朵媽媽叫到學校去當面談(說是談,實則就是批評家長)。有時朵朵媽媽實在不願意麵對老師,便讓朵朵爸爸去,可是朵朵爸爸卻以自己工作忙抽不身為理由經常拒絕。在家裡,朵朵媽媽有時實以難以解決女兒的教育問題時,便求助於老公,可是朵朵爸爸卻不是找理由要有應酬出去,就是自己在電腦前玩自己的遊戲,彷彿這孩子不是他的似的。看到這種情況,朵朵媽媽有時便心生哀怨:我真的選擇錯了男人了嗎?難道他就一點責任感沒有?
案例二:
小琦,男孩兒,初一,爸爸長年出差在外地,媽媽在家裡照顧兒子的生活,以及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教育。最近,小琦學習成績一下處於下滑狀態,小琦媽媽非常焦急,自己已經輔導不了孩子的學習,同時在母子溝通上困難也逐漸顯露出來。不管小琦媽媽苦口婆心地如何勸導孩子你應該少去關注電腦遊戲,適當增加一些學習的時間。可是這一切皆不管用。小琦放學回家後,總是先跑到電腦前痛快地遊戲一陣子,每次總是在媽媽的催促下才不情願離開電腦前去吃飯。可是小琦吃完飯寫作業時全然沒有了玩遊戲的那種勁頭,總是心不在焉,不是東張西望,便是磨磨蹭蹭,作業總是拖的很晚才結束。面對這種情況,小琦媽媽非常無奈,她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教育孩子,讓孩子把心情用在學習上。
案例三:
兵兵,男孩兒,小學六年級,父親是醫生,母親在一家行政單位工作。兵兵父親沒有什麼業餘愛好,除了工作之外,偶爾會有一些應酬,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對孩子學習關注的比較多。兵兵爸爸性格非常暴躁,每次看到兒子寫作業中有錯誤便會大發雷霆,有時如果兒子有頂嘴現象便會揮起巴掌。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兵兵媽媽發現兒子不再那麼聽話了,心情好時還可以照著做,可如果心情不好時,乾脆作業也不寫了。看到父子關係一天不如一天,兵兵媽媽試圖參與對孩子的教育,可是兵兵的爸爸總是橫加指責,埋怨妻子對孩子總是縱容,嫌妻子對孩子太過於遷就。
類似例子有很多,不再去一一列舉。我想通過上面的例子,讓家長們看看,父親的表現到底如何。看後再去反思一下,在你的家庭里,父親教育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面對很多現實的家庭教育問題,如果父親教育缺失會帶來哪些不利的影響呢?
其一:父親教育缺失,會導致父親在孩子眼中的威信降低。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和母親教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通過動態的平衡,通過優勢互補使各自在教育中的不足得到彌補。但是如果父親不參與教育,或者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必然會使孩子感受不到良好的父愛關懷。當孩子學習吸納不到父親身上良好的品質時,便會把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看的不那麼重要。如果一個缺點很多的父親,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屑,甚至瞧不起。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把父親的話當做可有可無的事。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孩子會更加依賴於母親,如果母親在觀念上,在教育的能力上存在不足時,那麼很難把孩子的教育搞好。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經驗,人生目標,學習目標,做事的毅力等方面皆有很大的不足,這些都離不開父親的正面教育、引導和激勵。讓孩子清楚自己當前最緊要做的事是什麼?你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愛?從現在開始,你將著重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以為將來社會上立足做充足的準備等。有很多為什麼,都需要父親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去培養孩子。如果父親做不到,做不好,那麼無疑會讓孩子在一種缺失狀態中成長,必然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二:父親教育缺失,會導致孩子的習慣養成出現困難。我們都清楚,孩子的好習慣養成,與家長的自身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生活中是否有好習慣,學習上是否有好習慣,都會讓孩子看在眼中,記在心上。如果我們只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或者其中一個人做不到,都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氛圍。而父親教育缺失,就會讓這種習慣氛圍被打破,比如父親在家中不能與孩子生活作息時間同步,或者在孩子學習時自己卻在電腦上玩遊戲或者看電視,都會讓孩子在學習中的注意力被轉移,被分散。
不可否認的是,父親的榜樣作用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親給孩子樹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形像,給孩子規則的內容,自己都堅持做好,同時帶動孩子媽媽一起來做好,那無疑會給孩子在自覺遵守習慣內容方面增強了信心,同時也會讓孩子在行動力上得到強化。但反觀父親習慣不好的家庭里,只要父親懶散,頹廢,愛找借口推脫責任,消極逃避,就很難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面,這就是父親的負面榜樣作用影響。
其三:父親教育缺失,會導致孩子責任感缺乏。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對家裡的事不參與,哪怕是一些細小的家務勞動,甚至是整理自己的卧室,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一個孩子責任感的建立,最初是從自我服務,做一些簡單的小事開始的。如果父親在這方面,缺乏關注,自己不去做,不帶領孩子去做,時間長了,孩子便會認為做家務只是媽媽的事,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比如有些孩子父親回到家裡,不幫助孩子媽媽做飯,不打掃家裡衛生,相反卻指揮著孩子媽媽做這做那,很容易讓孩子效仿,讓孩子媽媽成了保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責任感貫穿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家庭責任,學習責任、社會責任、集體榮譽、個人榮譽等諸多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從家庭責任方面從父親身上得到積極的影響,那麼必然就會在學習方面的責任也受到影響。比如孩子學習時有時會認為是給老師學習,給爸爸和媽媽學習,全然不清楚學習是為了自己。比如,在家庭責任分工方面,如果父親不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孩子就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直接的後果便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比如,孝順老人方面,如果父親不給孩子做出一個良好的形像示範,孩子不可能去關心老人,照顧老人,甚至為父母分憂。
其四:父親教育缺失,會讓孩子自信心培養受到影響。做為男性,從對事物的判斷,目光的廣度,思考的深度,執行力方面無疑會有優於女性的一面。這些優勢會為孩子在做事,思考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等方面提供良好的自信支持。但如果父親不能把優勢轉化為家庭教育的實踐活動,不踏踏實實地在教育孩子的每一個細節中去落實,那麼孩子在父親身上將會得不到這些有益的品質。同時父親教育缺失,也會讓孩子媽媽在自信心方面得不到最強有力的支持。如果教育孩子過程中夫妻雙方形成合力,共同去相互理解、支持、鼓勵和配合,便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向心力,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媽媽給予肯定、鼓勵和支持後,很容易去面對困難,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說,自信心是孩子能力不斷提高的源動力。
比如,孩子在學習方面,如果父親不及時關注和發現孩子的問題,就問題去做合理的解決,給孩子指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法,同時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力爭下一次做的更好,那麼孩子不可能自己去解決問題,或者在自信心上得到加強。比如,孩子在勞動教育方面,有時孩子媽媽分擔家庭事務比較多,很容易把好習慣被家庭瑣事打破,那麼這時就需要父親及時來分擔一下家務,引導孩子也參與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全家人都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這就避免了有人忙碌不堪,有人閑的無事可做,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也樂得個輕鬆,也不願意做事而只光顧著玩耍了。在父親的帶動和影響下,孩子參與勞動的信心便會逐步增強,孩子願意參與家務,這對孩子在學習方面的付出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既而最後形成自覺自愿的行為。
其五:父親教育缺失,會讓孩子在感恩教育上受到影響。父親雖然為男性,但是在感恩教育上卻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父親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記在心上,為心靈的成長提供豐富的養料。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孝順老人方面產生分歧,原因是對愛的付出有偏有向,經常是對自己的父母給予的多一些,對愛人的父母給予的相對要少一些。甚至要求愛人對自己的父母好一些。這些都會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談中,從父母的做法中受到影響,時間長了很容易讓孩子厚此薄彼,在待人處事上產生偏見,甚至偏激地看待人看事。
感恩教育不僅從孝順雙方的老人方面給孩子以影響,還能從父母對待他人的觀點和做法中得到影響。比如一位父親如果自己經常幫助他人,或者經常帶著孩子去幫助他人,會讓孩子很容易從內心深處建立一種善良的品質,讓孩子知道: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寬容他人也是一種美德,欣賞他人更是一種美德。長期的影響,會讓孩子在心胸方面,在價值觀方面得到積極的促進和影響。當孩子從內心深處懂得施愛時,那麼無疑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無私,更加願意付出自己的愛。
其六:父親教育缺失,會降低孩子戰勝挫折的勇氣。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對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所不同的是,孩子的心理更為脆弱,更容易受諸如批評、嘲笑、非議、被人欺負、成績不好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只願意聽表揚的話不願聽批評的話,只願意享受別人的給予不願意吃苦付出,只願意做簡單的事不願意挑戰困難。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如果父親不能及時發現並激勵孩子,會讓孩子陷入困境。可以說,父親的積極干預,給予孩子以激勵和引導,會讓孩子正視困難,提高孩子輕鬆應對挫折的能力。
可是在很多家庭中,父親在面對孩子成長中遇到的挫折現象往往容易忽略,甚至不去關注,總認為孩子遇到的那點事兒,幾乎不值得一提。要知道,很多小問題的長期積累便會成為大患,很多問題很突出的孩子便就是在得不到家長的幫助和鼓勵,最後逐漸讓自信心消失,最後導致做什麼事都患得患失,不敢放開思想,不敢去嘗試,害怕再受到傷害或者失敗。儘管孩子的母親會幹預,但是父親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戰勝挫折的勇氣大打折扣。
其七:父親教育缺失,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便已經接觸人際關係,所不同的是,兒童人際關係很簡單,輻射範圍較小,很容易被家長忽略掉。如何構建良好的兒童人際關係,將會直接影響孩子將來從容地與同學、夥伴和大人們交往能力。縱觀一些不合群、膽怯、不能在公眾場合下表現自我的孩子,都與父親培養孩子人際交往和表現自我的能力缺失有關係。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初都是以一種膽怯的目光審視周圍的一切。如何給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並在此基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適應陌生環境,接納陌生人的能力,是父親必須要考慮並做好的事情。比如在家裡,對於來訪的陌生人和小夥伴,父親可以積極主動地把對於孩子來說的陌生人介紹給孩子,並邀請對方來和自己的孩子做好朋友,一旦對方付出熱情和行動,孩子就有了被他人接納的感覺,心理上便會放鬆警惕。通過遊戲活動,讓孩子感受到與他人溝通和娛樂所帶來的快樂。比如在幼兒園和小學裡,父親可以搭起人際互動的橋樑,讓兩個不熟悉的小夥伴相互介紹,握手或者擁抱來彼此熟悉,並且共同遊戲,也會讓孩子很快有了新的玩伴兒,隨著孩子認識的小夥伴的增多,會讓孩子享受快樂的範圍也越來越大。
其八:父親教育的缺失,對孩子禮儀習慣的養成不利。一個孩子能否被人接納和喜愛,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看這個孩子是否能落落大方,有禮貌地問候別人。而這一切皆不可能讓孩子自己學會,必須要依賴於家長的引導和示範。當孩子在家裡主動幫助大人時,我們必須要對孩子說「謝謝」,然後告訴孩子及時回應說「不客氣」,或者說「應該的」、「沒關係」。而很多父親恰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好,有的甚至忽略了自身禮儀的養成。試想,一個缺乏禮儀習慣的父親,又怎麼能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禮儀習慣呢?當孩子連最起碼的「謝謝」或者「請幫助我一下好嗎?」都不會說,又怎麼能禮貌地尋求他人的幫助呢?
所以,做為父親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培養一個具有良好形像的孩子,必須要從自做起,並且關注孩子生活中的細節,不能隨便就放過每一次鍛煉孩子講究禮儀習慣的機會。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以良好的形像舉止出現在他人面前,得體地應用禮貌用語,就會讓孩子受到積極的影響,通過對孩子長時間的培養,定會讓孩子成為一個人見人愛懂禮貌的人。
以上通過八個方面分析,列舉了父親教育缺失對孩子教育的部分影響因素。雖然並不全面,我想足可以引起我們家長的警醒和重視了。如果你是一位理性的父親,一位合格的父親,你應該主動承擔起你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盡好父親所應該盡的義務,從而解放母親教育的沉重負擔。當然,你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家庭教育現狀,拓展你的思路,通過觀察和分析,進一步發現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育兒能力。
最後送給父親們一句話: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父親為何不可缺少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會導致哪些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究竟起什麼樣的作用?家庭教育究竟是方法重要還是理念重要?這些問題凝結著楊洪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思考。兩個小時的精彩講座結束後,意猶未盡的聽眾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 古話說「子不教,父之過」,但楊洪認為,即便在過去,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歷史上只留下「孟母三遷」或「岳母刺字」這樣的故事,並未留下父親教育的經典,現在也是如此,家長會往往成為「媽媽聚會」,很少看到父親出席。 國內一項調查表明,八成家長認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責任,但有六成的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只有一成。「大多數父親對孩子或不聞不問、或態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這與『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有關,『女主內』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則在外打拚幹事業,認為教育孩子是婆婆媽媽的事情,並非大男人所為,因此父親以忙、事情多為借口,將教育孩子的陣地拱手相讓,由母親全盤接收。」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若隱若現」、母親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嗎?楊洪認為,不見得,對子女教育的不均衡,會導致嚴重後果。「它破壞了正常的家庭結構和關係。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後,夫妻關係慢慢變淡,就是因為母親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為一個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關係逐漸趨於平淡,家中出現一個很厲害的『第三者』,這種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壞,對家庭結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旦父親放棄了教育的陣地,母親就會用高度的熱情去填補,楊洪認為,這是一種錯位與顛倒,甚至出現「嚴母慈父」的格局,這同樣是不恰當的,會使孩子的發展偏離正常的軌道、心靈扭曲。「單身母親覺得孩子缺少父愛,容易對孩子過多地投入或者補償,但這是一種過度的關注,如果母親的注意力總是放在單親家庭的不足之處,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應看到單親家庭也會帶給孩子一些好處,如孩子更容易樹立責任感、更自立、更懂得關心別人,這是雙親家庭沒有的條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為二的,要發現它的優勢,把危機變成一種『成長的機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為何母親不可以取代父親?楊洪從男性與女性的不同心理,進行分析:「父親和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是不同的。男性總體上比女性粗心,他們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長的『主幹』,母親的細心則提供了枝葉與養分,只有粗細結合,孩子這棵『樹苗』才會長得主幹挺拔同時枝繁葉茂。」 再如,父親膽大,有利於維護孩子的探求欲與好奇心;母親相對膽小,所以顯得安全。「這是一對矛盾,但都是需要的。過多的安全使我們不能冒險,也就缺少創造,所以母親的過度補償會讓孩子出現問題。」另外,男性活動範圍大、內容多,可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外部環境;女性活動範圍小,更傾向於觀察細節,會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體驗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學生快畢業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後該與男人還是女人一起生活,她並非雙性戀,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的性別認同感沒有建立。」楊洪以這則病例說明,父母應樹立孩子的性別模板,我們將來能否在社會中建立起身份認同,取決於我們是否建立起性別認同感,顯然,父親的缺失會讓孩子的性別認同、繼而是身份認同出現問題,也就難以適應社會。 家庭教育應「宜粗不宜細」,分清「主幹與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父親不要放權,母親也不應爭權。但在單親或者分居的狀況下,孩子會缺乏父親的教育,這時該怎麼辦?楊洪認為,此時母親千萬不要去亂填補,寧缺毋濫,而且孩子對男性的學習,並非一定要來自父親,這種狀況下的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鑒或者替代父親的榜樣,可讓孩子多接觸一些男性親屬,逐漸學習,社會更是一個廣闊天地,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
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現象初探蒲江中學實驗學校 曹麗霞 2011年8月獲成都市二等獎
[摘要] 本文主要闡述了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現象的一些具體表現,並對此現象出現的原因及對子女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影響子女的性別角色、個性品質、社會交往能力、學習成績等。並且,針對此現象,本文還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此來引導父親們,讓他們真正有效的參與到子女的教育中,進而促進子女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父親缺位;家庭教育;建議
一、引言
現今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一向比較聽話,為何現在變得如此逆反?他/她究竟怎麼啦?的確,許多孩子從出生到小學畢業都表現得特別乖巧。可是上了中學以後,個別孩子表現出沉迷於網路遊戲、與老師對著干、厭學、自卑、打架、離家出走、早戀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平穩度過這一時期,但也有家長發現,一向聽話的孩子會像文章開頭所說的一樣,突然會變得無法控制,甚至有的還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這些都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想盡了一切辦法,但是卻不見成效,有得家庭中親子關係會變得越來越緊張。
針對上述情況,對我校的部分學生進行追蹤調查後發現,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孩子反映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心,尤其是父親在整個過程中,更是很少關注自己的成長。雖然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我們發現孩子的行為問題和父親在教育問題上的缺失有很直接的關係。就像古語說的「養不教,父之過」一樣。本文著重從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現象入手,談談「父親缺位」對子女的影響及個人的一些建議。
二、「父親缺位」的含義及主要表現
(一)、「父親缺位」的含義及原因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競爭增強、工作壓力增大。由於經濟壓力等諸多原因,在家庭中,父親們總是忙於工作和社會競爭。加之「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父親外出務工,甚至個別孩子的父母同時外出務工,以及離婚率持續上升等原因,結果是父親們逐漸遠離對子女的教育,與世界許多國家一樣,產生了子女教育中的「父親缺位」現象。
「父親缺位」指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很少參與子女的教育或沒有參與子女的教育,從而導致孩子很少得到父愛甚至得不到父愛的狀況。
(二)、「父親缺位」現象的主要表現
在生活中,「父親缺位」現象主要表現為:正常家庭的「父親缺位」;單親家庭的「父親缺位」及「留守兒童」家庭的「父親缺位」。如果說後兩種缺位是不得已而為之,那麼正常家庭的孩子有父親,但是父親的教育功能幾乎處於缺失狀態就不得不引人深思。目前,我國的「父親缺位」現象主要表現如下:
1、「父親缺位」主要表現在對子女教育的時間投入方面
不管是在完整家庭還是單親家庭中,都存在孩子與父母見面的時間很少,甚至沒有時間見面的現象。在我的身邊,正常家庭中父親與子女交往的時間明顯少於母親與子女交往的時間。相關資料表明:80﹪的父親認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只有20﹪的父親承認與孩子交往,但時間並不多。對我校初一至初三三個年級近21個班級(每個年級7個班)做抽樣調查:在你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誰是你的主要教育者?有68.5﹪的同學選擇母親;有16.5﹪的同學選擇爺爺、奶奶;只有15﹪的同學選擇父親。可見,目前母親在家庭教育中處於主要地位,而父親在子女教育中處於次要地位,有的甚至是「缺位」。
那麼,在單親等特殊家庭中,情況將不容樂觀。由於父母外出務工、離異、喪偶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國有成千上萬的單親或是假單親家庭。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美國,父母離異的孩子中,有42﹪的孩子已有一年沒有見到自己的父親,每周有5﹪的孩子不能與父親見面。俄羅斯有學者在1993至1998年對離異家庭做兩次調查。結果顯示,有1/3的父親經常和孩子見面,有50﹪的父親偶爾與孩子見面,而母親認為父親從不和孩子見面的百分比是35﹪。
綜上所述,目前多數家庭中父親在子女的教育中投入的時間不足,並且,我國的社會現狀又決定了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跟隨母親生活。可見,單親家庭「父親缺位」情況比完整家庭嚴重得多。
2、「父親缺位」現象表現在父親對子女教育的空間方面
在此,將空間分為地理空間和心理空間。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父親,迫於生活的壓力,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奔波。這種社會現實,導致父親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子女的教育。只能將子女的教育責任放給在家庭的母親、長輩或者親戚。這種現象在「留守子女」身上表現突出。地理空間的距離導致的「父親缺位」的確有些無可奈何。如果說這種因地理空間的距離造成的「父愛缺失」比較無奈,那麼,因「心理距離」造成的「父愛缺失」更應該引起關注。許多父親每天都在子女身邊,有充裕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接觸,但是大部分父親每日忙於奔波,為子女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卻很少與子女進行交流、去了解子女內心的想法和心理需求。有個別的父親,家庭責任感較為淡薄,每天只顧自己在外面的應酬娛樂等;有的父親對子女的情感冷漠,時間久了,這樣家庭中的子女也會向父親關閉心門,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大。這樣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有父親在身邊,但是在真正意義上父親是缺失的。這種心理距離導致的「父親缺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大,不僅阻礙親子溝通,更嚴重的會發展到親子衝突、逆反、厭學等。由於得不到父親這位異性的關愛,子女在個人情感上會出現早戀甚至走極端的現象,總之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3、「父親缺位」還表現在學校教育這一塊
許多師範院校的畢業生中,大多數男同學認為教師這一職業缺乏挑戰性,太過於清貧,諸多因素導致目前我國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目前小學女教師占該段教師總人數的80﹪,幼兒園女教師的比例為95﹪甚至更高。在我校的初一至初三56個班級中,班主任為男性的僅有15個班級。在我們這個縣城的4所幼兒園中竟然沒有一位男教師。
可見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大部分是「母性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也存在嚴重的「父親缺位」現象。孩子若能在學校教育這一塊得到「父性教育」的補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三、「父親缺位」現象對子女的負面影響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父親缺位」現象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不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取向及社會交往能力等。在此,將對此現象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做簡單闡述。
(一)、「父親缺位」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影響
性別角色是指兒童形成與自己的生理性別相同的社會期望的性別認識和性別行為的過程。發展心理學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對兒童性別角色的認同起著關鍵作用。父親在鼓勵子女性別角色發展上與母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兒童性別角色的獲得是通過同性別父母的榜樣作用形成的。父親為男孩提供了一種男性的基本行為模式,男孩通過對父親的性別認同和模仿,發展出自己的性別角色行為。對於女孩而言,父親是她們生命中的第一個異性,他們從父親身上獲得相關異性品質的參照,他們對父親的依賴性往往更強,並從父愛中獲得安全感。研究顯示,如果男孩在很小的時候缺少父愛,會使他們在性別角色的發展中傾向於一些女性的表現。如:比較喜歡一些非競賽性的、較安靜的活動(看電視、看書、聽歌等)。當然,女孩的性別角色的發展同樣也受父親的影響。如果女孩很小就失去父親,在青春期的時候。她們在與男孩交往時,會表現為羞怯、焦慮、更容易發生早戀現象等。對他們以後的戀愛、婚姻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總的來說,在「父親缺位」的情況下,母親更多的承擔著既是母親又是父親的角色,這就使得男孩對男性的性別認同弱化,「男孩女性化」是「父親缺位」最直接的表現之一。
(二)、「父親缺位」不利於孩子積極個性品質的養成
不同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形成不同的個性品質。在教育子女時,由於性別的原因,父親和母親的教養方式會有所不同。母親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細心、溫柔等性格去教育、影響孩子。她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傾向於和孩子進行安靜的和沒什麼冒險的活動。我們並非是在否認母親教育的重要性。母親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而缺乏父親教育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階段會表現出膽小、內向、孤僻、自卑等特點。而父親通常具有大膽、勇敢、堅強、果斷、自信、豪爽、獨立等性格特徵。這些特徵對於孩子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具有積極的作用。父親參與子女的教育將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因為子女在與父親交往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去模仿自己的父親,同時,父親也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慢慢地養成這些個性品質。
相關資料顯示,孩子在早年失去父親,將不利於個性的發展。這樣的孩子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性格較內向,比較容易自卑等。
(三)、「父親缺位」將影響孩子社會交往能力
在上面已經談到在「父親缺位」現象嚴重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多數性格較為內向、膽小、孤僻等,這種性格將決定他們不能大膽地與人進行交往。生活中的大多數女性表現為猜疑、敏感等性格,而父親卻表現為特有的膽大、堅強、敢於並善於與朋友交往等性格特徵。如果孩子從小與父親交往較多,這樣孩子能從父親身上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社交經驗,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四)、「父親缺位」影響子女的學習成績
可能個別人會認為,孩子的成績優異與否完全在於孩子本身,怎麼會與父親有關?研究表明,男性的思維較敏捷,女性與之比較起來存在一定的差異。男性的數理能力,識別方位的能力,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及動手能力等都較強,孩子與父親交往,可以從那裡學到更多知識,並逐漸形成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意識及愛思考的習慣。當父親參與孩子的學習時,孩子將學得更輕鬆,思維更敏捷,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大量研究表明父親在子女的教育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四、對目前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現象的一些建議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父親缺位」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有關專家的大量研究也證明了「父親在位」有很多優勢。如:美國耶魯大學連續進行的一項12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從小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高,更聰明,善於交際,學習成績好。因此,我們應注重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的重要性。針對目前家庭教育的現狀,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於社會,應加大宣傳、轉變觀念
加強父親參與子女的教育,首先應轉變人們陳舊的諸如「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尤其是在我國中西部,特別是在農村父親們由於忙於生計,參與子女教育的時間較少,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目前,我國許多市縣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都比較重視家庭教育相關科普知識的宣傳,如「親子教育」等,但對父親進行的專業的關於家庭教育的培訓仍然比較薄弱。對此,相關部門可以將相應的工作提前做,如社區服務中心等部門可將家庭教育知識向年輕夫婦作宣傳,尤其是將準備當父親的這類人群作為重點培訓對象。
總之,加大宣傳,為親子教育提供一個科學的平台,從而轉變社會上廣大群眾的傳統觀念,尤其是轉變父親們的觀念,這對孩子的成長有促進作用。
(二)、提高父親的角色意識,加強學習,給孩子有質量的父親教育
作為父親本人,應深刻意識到自己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己不僅是家庭的供養著,同時也是家庭的教育者。徹底改變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觀念,並有意識的查閱相關的親子教育的書籍等,加強學習,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子女。當父親意識到自己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後,父親才會發自內心地去與子女進行交流、溝通。
目前,社會競爭和壓力大等現實問題使父親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縮短,從而使得父親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管理」孩子。如果家長能注重子女教育的效率,將能或多或少地彌補這一缺陷。比如:①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用於陪孩子。在不改變自己的生活規律和不影響自己正常工作的情形下,父親應儘可能多的陪孩子,將更多的空閑時間和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同時應注意使親子交流的質和量得到保證。②學會表達父愛。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父親一般都是給予子女默默的深沉的愛,有時子女並未體會到,反而覺得父親過於嚴肅 ,甚至害怕與父親進行交流。因此,作為父親還應該學會用各種方式表達和傳遞父愛,讓子女感受到父親的關注和愛的存在。
(三)、家庭成員應提高家庭責任感,從而減少單親家庭的數量
目前,我國離婚率在不斷攀升,許多單親家庭的子女都隨母親生活。這樣的環境讓孩子缺少父愛,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儘管這是個社會問題,但是社會是由一個個的小家庭組成的。作為家庭主要成員的父母,應該增強自身的道德、責任意識,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婚姻,盡量減少婚姻對子女的傷害。不要因父母的情感原因讓子女缺少父愛,這些都應引起每個家庭的重視。
(四)、孩子自身也應轉變觀念
作為「父親缺位」現象背後的孩子們,應該清楚的意識到「父親缺位」對自己的影響,這類孩子應面對現實,主動去尋求幫助,將內心的困惑及
(五)、教育部門應該引起重視,在學校教育中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目前,許多中小學及幼兒園男女教師比例失調,甚至出現整個幼兒園沒有男教師及整個班級的教師搭配中出現全為女教師這一現狀。針對這一情況,應從根源入手,如提高教師待遇,激發更多的求職者去追求教師這一職業,作為學校領導在引進人才時也應注意協調男女教師比例。在班級教師搭配時應結合實際,進行教師比例的合理搭配。
如何在孩子家庭教育中建立父權父親既是天賦的身份,也是一個終生的事業,這也是許多父親把子女當成自己的最大榮耀。如果一個父親只忙於所謂的事業,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可能最終滿盤皆輸。所以父親教育孩子,也是每一位父親的責任。父親既然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必然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缺失的角色。1、通過管理,讓孩子明白父親的地位及在家庭中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是讓孩子學習社會角色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尊敬權威、明白等級,並在家族小社會中初步接觸社會,為孩子的自然學習、建立規則、品德培養、快速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個好的父親,其社會角色清晰,孩子以後會比較容易融入社會。同時,孩子也會具備社會道德、倫理正常的人格特徵。在這方面,絕大多數的父親都可以正確做到。因為只要你有正當的職業,是一個守法的人,在孩子眼裡,你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比較頭痛的是下面幾種父親:從事當今法律或道德不允許職業的、犯人(無論是何理由)、遊手好閒的人、長期吸毒的人,這些人的社會角色在孩子眼中是不清晰的,且父親的角色易被社會輿論唾棄。 在這些家庭成長的孩子,從小「照存」的都是對社會的偏見,非常容易造成自己的社會角色缺失,長大後,反社會意識傾向較高,不易融入社會。針對這樣情況,如果家庭中沒有其他長輩男性,母親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某種程度上,她要行使父親的權利,雖然不完美,但可以多少保證孩子有其社會角色。
藉助自己的父系家族使孩子有「根」的感覺
孩子對社會認知的起點,是對家庭環境的識別。一個家族,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而這個社會,由於對家族晚輩的疼愛和保護,也是對孩子危害最小的社會。目前的中國社會,信仰缺失,對各種行為的判斷,都轉換為金錢標準,人們也失去對家族或宗族的依賴。 當一個孩子只生活在一個小家中,不可避免的自我中心感強,較少考慮其他人的感受。長大後,做事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面對沒有信仰的困境,孩子要和父親的家族有歸屬感,這是孩子的根所在。孩子有「根」,自然有所依託,心中有惦記、責任,以後融入社會也沒有障礙。這幫助孩子在獲得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家族的利益。讓如山父愛挺起家庭教育的脊樑 ——男性在現行家庭教育中的調查與思考第一、原創: 楊章珊 孫向京 歐鐵強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確立的新目標和新要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家庭,和諧家庭需要和諧的家庭教育。但是,目前在家庭教育問題上不和諧的現象比較突出,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又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配合上的失調,更典型的還表現為家庭教育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最近,我們對100名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作了一項專門調查,調查結果的統計表明,這些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以母親為主的佔60%,以父親為主的佔18%,父母相配合的只佔22%。和這些父親交流家庭情況時,有的說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管理孩子;有的說,脾氣不好,沒法和孩子溝通;有的說,男人應酬多、交際廣、愛活動,在家裡「呆」不住;有的乾脆說女人的天職是「相夫教子」,教育子女應該是母親的責任。在相當一部分男性那裡,他們忘記了「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淡漠了教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天職,從而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中父愛的缺失。調查分析的結果還表明,往往正是這些家庭教育中父愛缺失的家庭,其小孩更容易形成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有的甚至直接發展為「問題少年」。俗話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水,二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相互補充才能相得益彰。而從現行家庭教育的狀況來看,我們認為,尤其應充分發揮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讓如山的父愛挺起家庭教育的脊樑。一、現行家庭教育中男性角色缺失的狀況堪憂 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易成功、成才(載2006年5月5日《Michigan Chinese American News》)。這項調查持續了12年,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階段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重視男性家庭教育,更有利於子女的培養教育,使子女更能適應今後的競爭與發展。 21世紀的今天,市場經濟競爭如此激烈,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時代呼喚男性在家庭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適應今後的發展。但是,根據我們調查了解,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十分嚴重,其主要表現及嚴重後果是: 1、缺愛。現在家庭教育普遍是「爸爸隱形」,母親、奶奶、外婆或阿姨成為管理孩子生活細節的主力。孩子缺乏父愛,直接影響到性格,影響到健康成長。近年來,離婚率上升,「婚變型」家庭增多,因缺乏父母完整教育的孩子,在外界因素的誘惑下,容易走向輕生和犯罪的道路,最終釀成家庭悲劇。 2、溺愛。視孩子為掌上明珠,要什麼買什麼,穿戴都是名牌。零花錢給的也不少,孩子從小就比吃比穿。稍有不如意,就撒驕耍橫,嘴巴一翹,跑出去上網,甚至被網上色情引誘,夜不歸宿。「溺愛型」家庭容易使孩子貪圖享受,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專橫霸道,一旦慾望達不到,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高壓。父母望子成龍,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逼使孩子加班加點讀書,斷其一切文娛活動,這是一種「高壓」,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曠課、逃學。「高壓型」家庭極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這樣的孩子一旦犯罪,便會兇狠地報復社會,危害極大。 家庭教育光靠女性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缺位導致5+2=0,對不少孩子而言,五天學校的德育成果,還來不及鞏固,就可能在周末的兩天中受外界不良影響而消失殆盡。 一個成功的父親,當孩子在學習中出現滑坡或生活上有什麼過失的時候,切忌粗暴壓制,指責謾罵,而應耐心疏導,幫助孩子總結教訓,給予鼓勵,讓孩子增強自信,贏在「終點線」上。 總之,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發揮主動、積極作用,變「缺愛」為關愛、「溺愛」為真愛、「高壓」為疏導,夫妻形成家庭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營造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促進孩子成長、成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應時代進步的需要。二、 積極探索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我們在倡導充分發揮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時,並不否認女性教育的重要性,那麼,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怎樣定位,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我們認為首先應當認真分析並充分發揮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特點和優勢。 一要發揮好男性在愛好上的特點和優勢,做孩子的朋友 我們認為父親更應尊重孩子,關愛孩子,加強與孩子的情感溝通,主動與妻子一道,帶領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質,營造良好的家庭親情文化。 男性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態度。英國科學家發現,孩子太乾淨對身體並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是「臟」孩子更健康,免疫力更強。這樣,男性對孩子衛生問題的寬容態度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男性愛好運動,會經常帶孩子做一些戶外活動,如爬山、打球、野營、騎自行車郊遊,去圖書館走走,參觀科技館、博物館。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又增長了孩子的知識,增強了孩子的思維能力。比單純在家裡練鋼琴、補數學強多了。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07年6月19日報道:別讓孩子成為「戶內兒童」,常常待在戶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一系列少兒健康問題。《三十二個興趣班讓十一歲少年成「白頭翁》(祥見附錄)的教訓。猶應吸取。把孩子當成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幸福、歡樂的童年,才是真愛。 男性一般愛下象棋、軍棋、圍棋等,雖是業餘活動,但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要發揮好男性在個性上的特點和優勢,當孩子的嚮導。 有的學者提出,素質教育應從教育母親開始,誠然,母親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細膩,做事認真細緻,性格溫柔去影響教育孩子,通過講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給孩子很多的關愛與呵護,「潤物細無聲」,功不可沒。然而缺乏男性教育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做事不果敢,優柔寡斷,缺乏男性應有的陽剛之氣。男性教育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男性的特點往往是堅韌、大膽、剛毅、果斷、自信、豪爽、大氣、粗獷、獨立。這些對於女性來說略顯薄弱,這就顯示了男性教育具有女性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男性喜歡冒險,因此父親對孩子的冒險行為也會適當鼓勵。如果孩子從台階往下跳,母親往往會勸阻,而父親就不是這樣,他會伸出大姆指,對孩子說:真棒!「吾將上下而求索」,從小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至關重要。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較強,和孩子一起往往會搞些探索性的活動。如果孩子把玩具拆開,父親卻常常不以為然,甚至會和孩子一起拆玩具,裝玩具,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可母親往往不是這樣,生怕孩子把玩具拆壞了,還不了原。 男性傾向於自立,因此會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親往往不是包辦代替,而是鼓勵孩子獨立處理與解決問題,「練習照顧自己」。有時孩子摔倒了,父親常說一句話是:真勇敢,沒有哭,站起來,往前走,從而使孩子充滿了自信心。 實踐證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於母親,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則依賴於父親。積極探究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特點,正確定位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將男性與女性教育和諧融合,共同承擔責任,優勢互補,將會更加彰顯家庭教育的實效,家庭教育將會更加和諧,更加完美。 三、充分發揮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當今社會推崇男女平等,在社會事務、政治經濟活動、家庭建設等諸多方面倡導男女共同承擔責任與義務。俄國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現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締造祖國未來的歷史,因而也就是締造世界的歷史。」我國著名的愛國人士宋慶齡女士說:「教育下一代是我們全民族的責任,首先作家長的要負起這個責任來」。這些論述都表明一個明確的觀點,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家庭的自身職責,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家庭和子女未來的幸福,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每位家長、每位家庭成員都應履行好這份天職,承擔起這份責任。 美好家庭,源於責任,責任的同義語就是付出。為了顯現男性教育的優勢、特點,發揮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我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來體現:①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發揮榜樣示範作用,時刻注重自身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家庭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應酬,減少打牌聲、吵罵聲,減少煙酒味,杜絕家庭暴力,多些讀書聲,多些家庭文化熏陶與高尚情趣。②注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從小著重品行教育,培養孩子獨立、誠實,善待自己,關愛他人的優良品質,並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小學階段,要多花點精力,持之以恆,習慣培養好了,以後孩子和父母都輕鬆。③積極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包括培養孩子的耐挫力,培養孩子大氣、寬容的胸懷,培養孩子的進取心與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的成功感,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等。④引導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長見識,擴大視野。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帶領鼓勵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體育運動或公益勞動,使孩子身體健壯有力,反應敏捷,動作協調,聰明樂觀,視野開闊,知識面廣,有利於孩子良好品德和思維素質的全面提高。 孩子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塊土地需要陽光,需要雨露,需要和諧的氣候與環境,父母的體貼、關心、教育、培養,正是為這塊土地的耕耘提供條件的山和水,父親是山,母親是水,山水相融,雨露滋潤,在這塊神奇土地上,定會收穫豐碩的和諧家庭之果。(市委關工委家教科研論文評選中榮獲三等獎)
第二、附錄: 一、三十二個興趣班讓十一歲少年成「白頭翁」 滿頭白髮,一雙空洞無神的眼睛,身體瘦弱,背微駝。這樣的文字一般是用來描寫老人的。誰能相信,這是三湘某某小學小毛(化名)真實面容的寫照!不到12歲,本是天真活潑,朝氣蓬勃的年齡,他卻「白了少年頭」,成了名副其實的「小老頭」! 小毛1995年出生,父母都在縣城做生意,他家周圍的鄰居都是做小生意的,他們和小毛家一樣,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於是小毛的母親將生意交給丈夫一人打理,做了全職太太,將全部時間和精力放在培育孩子上。除了照顧孩子的一日三餐外,就是督促孩子的學習。從小毛6歲進小學開始,望子成龍的小毛母親就送他去書法、口琴培訓班學習。就這樣,到了二年級,小毛更是每天晚上都要參加三個培訓班的學習。就這樣,短短五年,他先後參加過書法、繪畫、舞蹈、小提琴、鋼琴、寫作、英語、奧林匹克數學培訓班達32個之多! 學校要開八九門課程,再加上每晚兩到三個培訓班,此外還有一大堆作業,小毛每天忙得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早晨6時,母親就像報時的公雞一樣,不差一分地準時把小毛從床上拉起來。睡眼惺忪的小毛一邊洗臉一邊聽錄音機的英語播音,之後匆匆進廁所。正在準備早餐的母親,會要求兒子趁這工夫背幾個單詞!吃完早飯,出門上學。小毛也必須一路走一路背誦英語單詞。中午回家吃完飯,則要將上午的作業做完。下午放完學,母親則守在校門口,一手接過兒子的書包,一手遞過保溫飯盒。在搖搖晃晃的公交車上,小毛吃著飯,下了車,母子倆匆匆趕往下一個戰場——奧數班。上完這課,母親又拉著他急匆匆趕「英語強化班」。等到上完第三個班——「作文輔導」班,他們回到家已是22時了。小毛好睏啊,母親忙給他泡營養麥片,他不能睡,一大堆作業還沒有做。作業也像山一樣重啊!有下午在學校里沒有做完的,也有晚上三個培訓班老師布置的。等做完所有作業,已是深夜零點左右。精疲力竭的小毛扔了筆就直奔床鋪,倒頭就睡著了。母親這才開始打掃「戰場」,收拾紙筆課本……五年多來,幾乎每一天,小毛過的都是這種激烈緊張的「戰鬥」生活!小毛快挺不住了,他能怎麼辦? 2007年4月16日《文萃報》轉載 二、撿彩蛋 1、原創:今天星期六陽光燦爛。侯蕾和我帶領Amy到Ann Arbor附近一個著名的Domino農場撿復活節彩蛋。復活節彩蛋裡面含有各種給小朋友的小禮品。我們每人交了5美元(一共15美元)就可以進去撿藏在草地上各處的復活節彩蛋,那裡的工作人員規定彩蛋只能小朋友撿,嚴禁父母幫小孩撿。農場裡面簡直是人山人海,在美國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都是父母帶孩子來撿彩蛋,我估計可能有上萬人。方圓幾十里的人都帶小孩來了。中午12點一到,農場的人把繩子一放,大家一起涌到農場草地上尋找藏在草地裡面的彩蛋,Amy很機靈,幾分鐘就撿了6個彩蛋。人實在太多了,十分鐘不到,漫山遍野所有彩蛋都被撿完了。 Amy的彩蛋裡面有小孩的糖果、項鏈、玩具小綿羊和一個比薩餅的獎券。撿完彩蛋以後,Amy又去騎農場養的矮腳馬Pony(5美元)、喂牛羊吃東西,還坐農場的大拖拉機繞農場一周。Amy玩得很開心。玩完農場我們去飯店吃西餐,Amy吃了不少冰其凌。 前兩天我和侯蕾問Amy,爸爸是誰,媽媽是誰。Amy很清楚地說:爸爸是楊盛,媽媽是侯蕾。然後Amy自己又補充一句:心肝肝是Amy。 把我和侯蕾都逗樂了,因為有時候侯蕾叫Amy媽媽的心肝肝。帶小孩實在是一件既辛苦又有趣的事情。 楊盛 2009年4月11日於美國 復活節彩蛋是西方國家在慶祝復活節時特別裝飾性的蛋。傳統上一般是使用經過染色的蛋類。現代的習慣通常是使用蛋狀的巧克力代替。彩蛋一般事先藏好,然後由兒童來找尋。是復活節的象徵性物品,是表達友誼、關愛和祝願的方式。基督徒以復活蛋比喻為「新生命的開始」,象徵「耶穌復活、走出石墓」。 用蛋來象徵生命的復活,在耶穌基督降生之前就已經很流行。西歐人士相信蛋是有兩次生命的,第一次是「新生」,第二次則是「重生」,重生就是象徵了復活的意思。 2、回復:楊盛、侯蕾做得好。高度注意帶領艾米去戶外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開發了智力。 老爸老媽 4月12日早晨於寧鄉 第三、回復:楊老爸,如果您有機會在美國深造教育學,憑藉您的能力和閱歷,一準輕而易舉那個EdD (Education Doctor)(教育學博士)。楊盛拿的是PhD。 侯蕾 4月12日於美國
推薦閱讀:
※孩子學會這幾項技能真的比考試成績還重要!
※培養「刺蝟型」小孩
※女兒從特別老實聽話變得品德不好怎麼辦?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學區房裡住著不同的人類:有些父母,養孩子還不如養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