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被放逐前後的詳細資料
請微博專家回答檢舉
最好對幾個主要人物有介紹的wufess採納率:50%11級2013.10.12屈原大約生於公元前34O年,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生活在戰國後期的楚國。當時正是中國思想史上諸子雜出、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屈原具有高度的文化修養,知識淵博,才學非凡。 戰國後期也正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完成轉化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帶來的大分化,由戰國初期七雄爭霸的局面發展形成了秦、楚、齊三強鼎立的格局。其中,秦國由於改革比較徹底,國力比較強大,齊國地處東方,戰爭破壞較少,比較富庶,但國力並不強大。楚國雖是南方大國,而且歷史悠久,但保守勢力較大,也遠遠落後秦國。尤其是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用司馬錯之計滅了巴蜀以後,楚國所處的地位就更加被動了。 由於屈原才華出眾,又懂得國家治亂的道理,還增長講話應酬,楚懷王對他十分欣賞,重用他為左徒、他「人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一次,楚懷王今他起草「憲令」。屈原寫了草稿還沒有完稿,上官大夫靳尚看到了就想篡改他的稿子,屈原不許,靳尚便懷恨在心。靳尚為了爭得楚懷王的寵信,心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便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叫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個法令制定出來,屈原都說這是他的功勞,認為『除了我就沒有誰能制定法令了」』。楚懷王聽了非常生氣,從而疏遠了屈原,後來又罷免了他的左徒職務,任命他為三閭大夫,掌管宗室子弟的教育工作。靳尚一夥小人還不甘心,繼續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屈原知道後,對楚懷王說:「我為什麼屢進忠言?我是希望大王您的美德能夠發揚,祝願大王您象三皇五帝那樣,千古流芳。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大王不聽信奸佞小人之言。」懷王聽罷大怒,把屈原放逐漢北。 屈原被放逐後,感到自己偉大的理想不能實現,十分痛恨上官大夫這伙小人,也非常痛心楚懷王不聽自己忠言勸告。所以他心中十分憂傷,創作了《抽思》、《思美人》、 《離騷》等作品。詩人在《抽思》里,回憶了他向楚懷王建議革新政治,遭受讒言而被放逐的情況;詩文激烈而悲憤:「望北山而流涕兮,臨流水而太息。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惟?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思美人》表現了詩人堅持改革政治的主張,雖然遭受打擊,仍不動搖。可看作是《抽思》的續篇。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也是詩人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並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一篇光芒四射的浪漫主義傑作。詩的前半篇,詩人反覆傾訴了對於楚國命運的關懷,反映了他要求革新政治、與保守勢力堅決鬥爭的堅強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上、追求理想的實現以及理想不能實現的巨大悲痛,反映出詩人無限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看到靳尚等一夥小人陷害賢良,楚懷王反覆無常、不辨賢愚。他無限悲憤,痛苦不堪。他面對著祖國的大好山河,想到生他養他的偉大祖國將被他國所佔領,他肝腸欲斷、疼不欲生。他在似睡非睡之中,看到前面一片混亂,人民四處逃散,楚國君臣慌忙出逃,原來是秦國軍隊打到楚國來了。屈原悲憤交加,呼天喚地,請來了各路神明,喚來了歷代名人先哲,讓他們驅趕著日月星辰,風雷閃電,來為楚國、為人民排憂解難。他展開想像的翅膀,在天地間邀游。所有「叩間閱」、「游壽宮」、「求宓妃」、「見佚女」、「靈氛占卜」、「巫威降神」、「舊鄉臨脫」、「仆悲馬懷」等等的上下求索,象徵著詩人的苦悶和追求。這一切神話題材的運用和故事的虛構,都成了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組成部分。通過這些藝術形象反映了詩人錯綜複雜的思想鬥爭和內心矛盾,從而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偉大光輝的藝術形象。 屈原免官以後,秦國攻打齊國,齊、楚聯合抗秦。秦國對此很擔心。於是用了3條離間計。一是用張儀破壞齊、楚兩國的關係。張儀假裝離開秦國,用豐厚的禮物送給楚國作為信物,表示願意侍奉楚懷王,並且騙楚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卻與楚國友善,如果楚國真正能和齊國斷絕交往,秦國願意把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地方劃給楚國。」楚懷王貪心,輕信了張儀的詭計,於是同齊國絕交。楚懷王派使臣到秦國接受劃給楚國的商於一帶地方,張儀卻說:「我與楚王商定只割讓六里地方,從未聽說六百里。」楚國使臣一聽十分憤怒,回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舉兵討伐秦國。結果楚軍大敗,大將屈句被俘,漢中地區丟失。楚懷王怒不可遏,派國中所有軍隊與秦國交戰。魏國趨機偷襲楚國鄧縣一帶,懷王害怕,把軍隊撤回來。齊國因懷恨楚國與之絕交,始終未救楚國。楚國處境十分艱難。 這時楚懷王想到了屈原,把他調回來出使齊國,促使兩國友好。秦國這時並不善罷干休,以割漢中一帶地方為誘餌要與楚國講和。楚懷王上一聽,大動肝火:「不要地方,得到張儀就心甘了。」張儀聽了說:「用一個張儀換得漢中這麼大地方,合算,我到楚國去。』」張儀到了楚國,賄賂了上官大夫,讓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謊言。懷王居然鬼迷心竅,聽信謊言,放走了張儀。屈原對楚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楚王后悔莫及。接著秦國又來一計,要與楚國通婚,要懷王到秦國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一不能去。」懷王不聽屈原的話,反而聽了小人之言。奏國扣留了楚王並強求楚國割地,楚王不答應,結果死在秦國。楚傾襄王繼位後,秦國終於給楚國以致命的打擊。這時楚國上下都抱怨上官大夫、令尹子蘭這伙小人,屈原當然也不會放過他們。屈原說,楚懷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不聽忠良之言,而輕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這伙小人。所以內被鄭袖所迷惑,外被張儀所欺騙。軍隊潰敗,國土被占,連自己也死在秦國。令尹子蘭這伙小人聽了之後,火冒三丈。在傾襄王面前編造謊言,傾襄王聽了非常生氣,就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髮,一邊走著一邊吟唱。漁夫見到他便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裡?」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漁夫說:「賢良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夠隨著時代變化。整個社會都混濁,為什麼不隨著潮流推波助瀾呢?大家都醉了,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去喝酒呢?為什麼要保持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髮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拍掉衣服上的塵土。作為一個人,誰願意讓自己潔白的身軀蒙上污垢呢?我寧可葬身在魚腹之中,也不願如此。」 他先後在玩水、湘水,淚羅江一帶流浪,境遇十分悲慘。這個時期他先後寫了《涉江》、《哀郢》、《懷沙》等作品。《涉江》一詩記敘了詩人從鄂請到淑浦的行程,抒發了詩人對於楚國保守勢力的強烈不滿情緒,以及堅持崇高理想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哀郢》寫詩人離郢東遷之所思,即「哀故都之日遠」,自己雖被放逐,仍然心系楚國。「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詩的結尾,以「鳥飛反故鄉」,「狐死必首丘」作比喻,充分反映了詩人真摯的愛國之情。他寫道:「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攻破了楚國京城郢都。屈原看到楚國很快就要滅亡,人民流離失所,無比悲憤、就在這一年農曆五月五日,寫了《懷沙》一詩、他說:「伯樂既沒,驥焉程兮。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寫罷.懷抱一塊大石頭,跳進汨羅江中,以表白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抗秦到底的決心。後來,每年五月五日這天,人們吃棕於,並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紀念。 屈原雖然離開我們已兩千餘年,但他給我們留下的光輝不朽的詩篇卻永住人間。他的作品流傳到今天的有:《離騷》、《九歌》(11篇)、《九章》(9篇)、《 招魂》、《天問》等20餘篇。屈原死後,楚國雖有宋玉、唐勤、景差這些人愛好詩賦,但始終沒有超過屈原。郭沫若說,屈原「解放了中國的詩歌,利用了民間歌謠,創造並完成了中國的一種詩體」(《沫若文集》第12卷第12O頁)屈原的「藝術是富於革命性的藝術」,《楚辭》的出現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為我國文學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詩經》絕大部分都是民歌,雖然經過人們的加工改造,但集體創作的痕迹還是明顯的。而《楚辭》雖然也是吸取了民歌的營養,甚至沿用了民歌的形式,但它卻是一種再創造,比原來的民歌提高了一大步。而且內容廣泛,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以及痛苦和遭遇都在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在詩歌形式上屈原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創造了四、五、六、七言長短不拘的形式,形成了一種新詩體--楚辭體,開中國辭賦之先河。這一新詩形式,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如語助詞「兮」字的應用,不僅使詩歌調子婉轉動人,而且便於表達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抒發奔騰澎湃的激情。還有比興手法,早在《詩經》當中就已經廣泛運用,而且比較準確和生動,但比較簡單,象徵也很單純。屈原筆下的比興手法的運用,非常豐富複雜,而且互相關聯,構成一連串的藝術形象。作品中的「美人」,「香草」、「寶玉」、「明珠」等等,都成了抽象意識的象徵,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這種比興手法的運用不僅對修辭學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參與到整個作品的藝術構思之中。《楚辭》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在我國文學史上,《詩經》為我們開闢了現實主義道路,而《楚辭》則是我國的浪漫主義創作之源。 屈原詩歌的浪漫主義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它深深地植根於現實生活之中。詩人的豐富想像,強烈感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神話傳話的運用,對美女香草的描繪等等,都是從現實生活當中升華而來的。他執著於浪漫,又不脫離和逃避現實。他真實地寫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反抗鬥爭,也真實地寫出了整個時代的動亂和變革。這種浪漫主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黑暗政治的堅決鬥爭,對後世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總之,屈原的作品,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思想之深邃,藝術之高超,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劉勰所說,「不有屈原,豈見《離騷》」。唐代大詩人李白歌道,「屈乎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人格和作品,光照千古。 屈原不僅是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且還是一個政治改革家。他在政治改革上有一整套理論,可惜我們不能像看諸葛亮的「隆中對」那樣看到他的精彩文章,但我們可以從他的大量詩篇中略窺一二。比如他在用人原則上,他企圖打破貴族獨攬朝政的格局,他主張木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到朝中作官。所以他在《離騷》里說「舉賢才而授能」,「說操築於傅岩兮,武了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因文而得舉。寧威之匯歌兮,齊桓用以該輔。」從他舉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出身貧賤的人照樣可以作官,這種主張無疑是進步的。還有,他主張用法治思想來治理國家,振興楚國。他在《惜往日》里回憶說:「借往日之管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定兮,屬貞臣兩回?。」主張用法來治理國家.打擊、反對貴族的特權,這在當時偉大變革的時代是適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在外交上,屈原主張聯齊抗秦。他認為秦國不可信,只有聯合齊國,共同對付秦國,才能不被秦國個別擊破,但楚王不聽屈原正確的建議,而聽信靳尚、子蘭一夥小人的錯誤意見,結果楚國被秦國滅亡。實踐證明屈原的主張是正確的。從用人制度上,從內政外交上來看,屈原確實是位了不起的政治改革家。 70
推薦閱讀:
※戰國 ?屈原 ?《離騷》
※屈原過不過端午節?
※屈原與「楚辭」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那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大美詩詞】 屈原:開闢「香草美人」傳統的中華詩祖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