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冷經熱關係的出現看世界變革 // 風留痕
06-02
風留痕:從政冷經熱關係的出現看世界變革2015-11-04 14:44 政冷經熱,顧名思義即政治外交關係上冷淡甚至對立,但卻並未因此而影響經濟往來和經濟關係。這一名詞是近年來常被用在中日關係上。自中日釣魚島爭端以來,中日高層幾乎斷絕了來往,中日的政治外交關係變得緊張而對立。但是,中日之間的經濟關係卻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只是變得不是那麼緊密而已。 其實,不僅是中日關係是如此,自美國提出重返亞洲搞戰略再平衡以來,中美的政治外交關係就不斷的走向冷淡,雖然中美高層依然保持頻繁的交流與溝通,但卻也時不時的惡化的跡象。最近,中美的政治關係更是因為美國在南海無理侵犯中國主權,使雙方的政治關係迅速降溫,甚至有引發軍事衝突的危險。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就在美方做出侵犯中國南海主權決定的同時(雙方首腦會談),雙方卻達成了眾多的經濟合作協議。這已經預示了雙方的經濟關係不會因此而受嚴重的影響,說明雙方也都認為不會因此而受影響。 其實,目前中國與歐洲主要大國的關係也很類同。目前歐洲各國積極的與中國打造合作關係的黃金時代,這種關係並不是全方位的,主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合作關係。因為雙方還存在著巨大的政治上(發展道路)的差異。目前只是擱置或者說弱化了意識形態上和價值觀民主人權等方面分歧。 美俄因烏克蘭危機而出現政治外交關係緊張。雖然美國對俄進行了經濟制裁,但美俄的貿易額卻並沒有受到影響,相反,有數據表明美俄之間的貿易額似乎還有所上升。也出現了近似於政冷經熱的現象。目前雖然不是熱戰冷戰爭霸年代,但是,美國要維護霸權,中俄則意在削弱美國的霸權,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秩序,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陷形爭霸戰。 美國的戰略目標是繼續長期獨霸世界,既然中俄都是美國未來的強勁挑戰者,理應是全面進行戰略打壓或遏制。一般來講,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是為政治服務的。經濟越強大,政治基礎越牢靠。換句話說,不在經濟上進行打壓遏制,政治上的打壓根本不起作用。可以說,政治不為經濟服務,連屁用都不項。 個人的觀點,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政經分離的對抗現象,與全球經濟一體化有很大的關係。經濟一體化決定了雙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別是經濟危機的重要關頭,一旦走向全面對抗,不是兩敗俱傷也是自損八百。這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也正是因為經濟一體化的原因,不但對抗的雙方利益受損,整個世界都難以倖免。也就是說,對抗不符合全球的利益。這也就是新的冷戰熱戰難以開啟的重要原因。 雖然經濟一體化是重要的因素,但卻未必是唯一的重要因素。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的實力下滑,美國已經失去了全面對抗而完勝的能力。如果美國足夠的強大,就不會在乎雙方對抗的損失,對抗本身就會有損失。即美國已經失去了與大國進行全面對抗的能力,也已經失去了獨霸世界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普遍認為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大變革時代的熏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全球性危機不斷,ISIS危機所引發的中東亂局,氣候環境惡化等,都是急於解決的全球性危機。而這些危機的解決也都需要國際合作。如果大國之間不能合作甚至走向對抗,危機就無法解決,任何國家都要受損。 最後就是,與中俄等新興大國崛起相對應的是美歐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衰退。一方面證明了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和價值觀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另一方面,美國雖然強大,但已經無力統治世界。世界進入大變革時代是歷史的必然,建立多極世界格局已經形成歷史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不敢跟任何大國展開全面對抗,這將消耗掉其自身的霸權實力。 從以上來看,全球政治多元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治理合作化,全球國家平等化,是大勢所趨。而中國提出的,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與外交理念,正是符合這種潮流。美國雖然強大,但也無法阻止歷史前進的腳步,也無法遏制中國的崛起。如果政治經濟領域同時對抗,就意味著全面的冷戰或熱戰,這不是正確的選擇。政治分歧更多的是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很難彌合更難合作。經濟發展則更容易取長補短,相互合作。 政治往往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私慾和野心的一種工具,是為權利服務的。歷史上所有的戰爭都是由政治家野心家失心瘋們製造的禍端。而經濟長期的屈從於政治之下。政經分離的出現,是一種可喜的現象。當經濟高於政治的時候,政治就是經濟的工具,或許政治就會逐漸的走向消亡。人類才會永遠和平。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