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婚禮習俗

前段時間侄女問我老北京的婚禮習俗,我略知清朝末期及民國初期婚禮的部分事宜,為侄女寫出來供她參考。

作為幾代帝王建都的北京城,各時代的婚禮習俗不是完全一樣,但是主要還是遵循「六禮」的,「六禮」包括: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從清末到民國期間大家都遵循:保親、合婚、放定、陪奩、迎娶、洞房。

1:保親

保親:既介紹婚姻。父母給子女選擇配偶,一般都是由親友來保親,亦稱為「執柯」,俗稱「說媒」。此外,社會上還有專門以說媒拉縴為職業的中老年婦女,人們習慣地稱呼她們為「媒婆」。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後。首先要過「門戶貼」,兩家各用一紅紙摺子,上書姓名、年齡、籍貫、三代(既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號、官職等,令媒人相互傳遞。這便是(儀禮)中所說的「問名」。過去討媳婦的標準主要是要求女的「上炕一把剪(會做針線活),下炕一把鏟(會做飯菜)。

遂後,男方主婦或親友擇吉日去女方探訪,大門戶之家主要看女方家是否與自家條件相應相等、女方家庭成員的官職地位、財產狀況。姑娘的德才和容貌。一般門戶人家主要看女方家庭名聲、有無生計、品貌是否端正、是否健康、是否能操持家務。

女方父母等長輩也有相姑爺的,在媒人的陪同下明相和暗相,早期都是暗相,到民國以後才有明相。

2:合婚

經過互相探訪均無異議,再過「八字貼」。男、女雙方各用一順紅紙的摺子,上書:生人年、月、日、時,然後請「星命家」測看男、女雙方「八字」(「八字」中國周易學將天干、地支循環相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時的順序。而每個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時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佔有干、支各一個字,四個部分共計八個字,謂之「八字」)。這裡還包括:「十二屬相相合」「十二屬相相犯」(因為這裡有陰陽先生作弊嫌疑就不仔細講了)。謂之「合婚」,此為舊時結婚必經的手續。

通過命館的陰陽先生鑒定後寫出黃道吉日、喜神方位擇定迎娶日期以及忌什麼屬相等,寫在一張紅紙摺子上,謂之「龍鳳貼」,這就是當時的結婚證書。

3:放定

放定即訂婚,定禮是「六禮」中的「納彩」。這是婚禮中的主要程序和禮節,是確定婚姻關係的手續。放定分為:大定和小定。

放小定:一般是男方給女方一個或一對金戒指,表示「羅敷有夫」之意,同時,也是祝願她指細手巧,將來會做針線活計。講究的人家放小定男方要送女方首飾四樣:一,戒指一個或一對;二,鐲子一對;三,耳環一對;四,頸圈一個。滿人還要送「如意」一柄,以示祝願。此外還要送「大小八件」之類的糕點,通常都用點心匣子裝,忌諱用蒲包,因為蒲包意味「稀鬆平常二五眼」不吉利。放小定時還不能確定迎娶的吉期。

放小定至放大定的時間較長,二、三年不等,在此期間雙方各自操持、籌備,男做傢具,女做嫁妝。

放大定:意味著男女雙方聯姻已成最後定局,就可以下聘禮了,聘禮、聘金一般根據對方家庭情況決定,當然貧、富家庭的聘禮、聘金區別很大的。放大定既男女雙方規定迎娶的日期,此稱為「請期」。「請期」由男方家在上半月、下半月各擇一好日子,目的是為了躲開女子的經期,女子經期訂婚是「紅馬上床,家敗人亡」。還有女方進門後,立刻懷孕,沒有來過月經,稱為「邁門子兒(男)」:「邁門花兒(女)」(邁門子兒,妨到底兒。邁門花兒,妨三家兒)。

「早禮晚嫁妝」

過禮的數量均為雙數,即為「抬」,「抬」是指食盒。每一抬四層食盒,每層放兩樣東西,食盒寬約一尺半,長三尺,每層厚六寸。

過禮的主要物品:

1, 龍鳳婚書

2, 過禮大貼(重要內容是:迎娶的日子、迎娶是宜什麼屬相的人送親和忌什麼樣的人送親等事宜)

3,鵝籠:(民間傳說:過禮鵝叫,象徵新姑爺性格開朗。鵝不叫,象徵新姑爺沉默寡言)

4,海:(酒一壇)

5, 綢緞尺頭(衣料):皮、棉、夾、單、紗等四季衣服、鞋襪、金銀首飾。

6, 龍鳳喜餅:一般要到糕點鋪去定製。(是上面有紅色龍鳳花紋的酥皮點心)

7,果:干、鮮各四盤。乾果類主要有:桂圓、荔枝、生花生、生栗子、紅棗等,乾果表示:早兒立子、早生貴子等涵義。鮮果類主要有:柿子、蘋果等。表示: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等涵義。

8,蛋、鴨蛋若干。

9,葉(品種視季節而定)

10此外還要有羊腿或豬腿(肘子),這是經過女方家送給媒人的,取意於「媒人跑斷腿,賠她豬羊腿。」

女方在收到禮品後,也必須有所表示。通常多以文房四寶或者糕點類答謝男方

4,陪奩

女方收到男方的定禮之後,即把送來的龍鳳喜餅、茶食點心分成若干份,裝入食盒,給七姑八姨等近親送去,告之陪送妝奩的日期,表示邀請。凡是收到禮品和請貼的近親,都要屆時送些禮品,給姑娘買些嫁妝,如衣料、首飾、鞋襪等物品,謂之「填箱」,也有直接送禮金,裝在紅封套里。

嫁妝的多少一般是根據女方家庭經濟狀況決定的,從六抬至四十八抬不等。有的則根據男方過禮的抬數決定,原則上一增一倍還禮。

陪奩通常是樟木箱子(內放四季衣服、鞋帽)、條案、八仙桌、梳妝台之類的傢具,必須要有的物品:座鐘一架、盆景一對、帽鏡一座、撣瓶一個(內插毛撣)、燭台一對(上插紅燭)、「長命燈」一盞、茶葉罐一對、帽筒一對、花瓶一對。此外,臉盆、腳盆,尿盆都要有的。當時有女人出嫁三宗寶:「夜凈兒」「子孫盆」「長命燈」是必須要有的。

大戶人家就更講究陪奩了(陪奩不能送剪刀),例如:頂箱立櫃、架几案、方桌、元桌、琴桌、炕桌、太師椅等傢具,所用木料有:花梨、紫檀、硬木羅甸鑲嵌的傢具。甚至還有陪送姑娘買賣商號(只抬一塊商號匾額或貼紅簽的帳冊),房產(只抬一塊瓦),土地(只抬一塊土坯,上壓紅貼,寫著畝數),總之各類物品,無不應有盡有。

小戶人家嫁女,嫁妝自然較少,頂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內裝四季衣服)、臉盆、油燈等物品。所以不用抬,雇一到兩個「扛肩」(北京稱為「窩脖兒」)給送過到男方家。

5,迎娶

迎娶也叫「迎親」。老北京人辦喜事多在家裡,但是也有居住條件不能適應辦喜事的需要,便要去飯莊子去辦喜事(老北京有所謂:「有房寧借人停喪,不借人成雙」的說法)清朝末和民國初很多人講排場,去飯莊子的人就多起來了。當時老北京可以承辦喜慶宴會的飯莊子大概有十幾處(比較著名的有:什剎海的會賢堂、地安門外的慶和堂、金魚衚衕的福壽堂、前門外的惠豐堂、阜成門內的萬壽堂等,這些飯莊都有罩棚和戲台)。

1)喜棚

喜棚是為了前來賀喜的親朋設座,招待酒飯的地方,喜棚是按季節來搭建的。一種是

涼棚,其特點是高大席棚上安有卷窗,隨時可以用繩拉卷,以便通風。另一種是暖棚,其特點是要在棚裡面砌一兩個火池子,升上煤炭,可以讓棚內保持一定的溫度。

普通的喜棚是用布和蘆席搭成平棚,頂上安著欄杆,有兩面、三面、四面不等,欄杆為紅色,欄杆之下,圍以掛檐,上繪各種圖案。

講究的喜棚,四周做出廊子,安有「天井」。棚內四周,有各式精美掛屏,凡是能看到樑柱、杉篙的地方均裹上紅布,棚中地面上,鋪有紅氈或地毯。置身棚中,與室內無異。

2)喜房

新婚夫婦拜天地、坐帳的屋子,稱謂:「喜房」。房中設有:「天地桌」,圍著大紅緞

刺繡著鸞鳳合鳴的桌簾,供上「百份」(天地爺)。桌上設有裝著小米的木升一個,當做香爐(外貼喜字);蠟扦一對,下面壓著黃錢、千張、元寶敬神的「錢糧」。桌上放著桃木弓、柳木箭、新秤桿(用紅紙包著)、寶瓶、蘋果等新娘入洞房時,禮儀上的用品。對面炕上一律全新,地上滿鋪紅氈。

為了避凶趨吉,一般人是不能隨意出入洞房的,根據命相館勘定,要忌某些屬相。同時,除了娶親太太、送親太太以外,其他婦女都不得進入喜房,以防「沖犯」。

3)娶親人員

男方須請一年長婦人,做為娶親太太。其條件是:一、必須是「全福人」,因此,亦有「全福太太」之稱。既上有丈夫,下有孫男弟女;二、懂得迎娶禮節,會應酬的外場人;三、屬相不準與新郎、新婦相剋。

男方還須請四名至八名官客(男賓)路上陪新郎官。此外。有的人家找一位小男孩給新人提拉蓋頭,照例用一塊紅布將蓋頭包上,臨「發轎」交給這個小男孩。並囑咐孩子,途中不要將蓋頭倒手,不論左右手提,都要一提到底,說是倒手則意味著新婦將來必然要改嫁。有的人家則找一位小男孩給提「金銀水壺」,從男方家帶一壺水,倒在女家的水缸里;再從女家打一壺水,帶回來,到在男方家水缸里,此舉稱謂「金銀水」,有借水得財,互相帶財之意,認為這樣男女兩家均可人財兩旺。

4)發轎

新婚的迎娶儀式,無論滿、漢都是在上午九、十點鐘(已時)發轎。發轎前要行響房,

響房分為:正響房和倒響房。響房就是找一個小男孩在喜房裡打三下大鑼,意在驅逐邪崇,從此出了娶親太太和新郎外任何人不能進入喜房,以免犯屬相。正響房是發轎之前舉行,倒響房是等寶轎回到門前時進行(一般採用倒響房的多,因為來賓人多就不好掌握了)。

發轎前還需要給天地爺上香,都是由娶親太太來上香,上香時鼓樂齊鳴,上香後娶親太太要「照轎」「熏轎」,意為驅逐妖邪。

根據本家的經濟條件,有用紅、綠轎(一紅、兩綠),講究的還有官轎。按老北京的規矩,新婚必須用轎子迎娶,轎子抬過來的是正娶,只有寡婦再嫁或娶姨太太才用車。所以無論貧富迎娶時一律用轎子。迎娶轎子是由八名轎夫抬著,稱謂「八抬大轎」。

儀仗也是很重要的,清朝的依仗比較講究,到了民國就稍微簡單一些了。基本上娶親行列里都有:開道鑼一對、彎脖號一對、大號一對、紅傘(黃綢子帶拉「幌」)一對、上書「子孫萬代」字樣的綠色掌扇一對、大鏡一對、二鏡一對、篩鏡一對、令箭一對、捧笙的一對、吹笛的一對、吹嗩吶的一至二對、九音鑼一對、大鼓八面。

5)上轎、途中、下轎

迎娶到達女方家街口,首先鳴鑼,女方家聞訊後,既將街門緊閉,男方家的陪客陪同新郎叫門,女方家隔著街門向外喊話,要求吹鼓手們奏些喜慶的樂曲(現在都直接給錢了)。

隨後,新郎向老丈人、老丈母娘叩首,謂之「謝親」。娶親太太拜見送親太太后,女方家擺上酒席,每兩位娶親人員做一桌,由女方四人坐陪。此就是個禮節性的過場,並不能吃喝。此刻,新娘頭戴鳳冠霞帔,蒙上蓋頭,身穿紅色上轎襖,由送親太太攙扶上轎,新娘要留離娘淚,新娘哭哭啼啼上轎,人們認為是大吉大利,據說:新娘哭得越響,婆家越有財。喜轎走後,男方家即送來酒席三桌,兩桌是送給老丈人、老丈母娘等女方親戚的;另一桌是謝媒人的。

娶親歸途,須走另一條道路,謂之「不走回頭路」。途中凡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人員手張紅氈子將寶轎遮住,意為「避邪」。如果遇到出殯的,娶送親人員均須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啦!」(「財」與「材」諧音)

娶親到達臨近男方家,亦須鳴鑼,寶轎從男方院內事前設好的炭盆(盆中燒炭)上徐徐抬過,謂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越過越紅火。寶轎一直抬到中堂屋門口,堵門停下,如轎子與上門楣有空隙時,用紅氈子堵嚴。新娘下轎時,手抱寶瓶,瓶內裝大米、小米,謂之「金銀米」。由新郎象徵性地射三箭,謂之「桃花女破周公」。然後,新娘跨過木質金漆馬鞍,因「鞍」與「安」同音,故此說是象徵平平安安。這才從紅氈子上步入洞房,開始行三拜大禮。

6)洞房瑣禮

新郎、新婦雙雙坐於洞房的炕沿上(炕上習慣撒一些桂圓、荔枝、花生、棗兒、栗子等乾果),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壓倒女人一頭。新郎用裹著紅紙的秤桿把新娘頭上的蓋頭一挑,謂之「初會」,俗稱「露臉」。然後要儘快將蓋頭掖在自己的屁股底下,所謂「殺殺女方的暴氣」。

新郎、新婦然後要同吃「子孫餃子」(滿人謂「子孫餑餑」)「長壽麵」,子孫餃子由女方家做好,帶到男方家煮熟;由男方家製作長壽麵。吃時,照例由一男孩隔窗大聲問道:「生不生?」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說:「生」表示生育後代。接著。便是新郎、新娘喝交杯酒,要用一根紅線繩系在一起,各飲半杯,再予互換,稱謂「千里因緣一線牽」。這就是「合巹」之禮。

最末是「拜三代」(宗親三代),定名分,俗稱:「認大小」,即認丈夫家的長幼。俗說,新媳婦不拜祖,不能成為本家人。對神、佛、祖先例行三拜九叩(此在<儀禮>中謂之「廟見」),然後再給父、母(公、婆)等長輩三叩首禮,對於平輩則一揖,惟獨對於大姑子則叩首,謂之「高見禮」。受禮的長輩們要給新婚夫婦一些珠翠、首飾、衣料等作為回禮。

新娘多是三日回門(謂之「回酒」「回拜」),但是,不許在娘家過夜,俗雲,不許一月內男女空房,必須雙飛雙宿。

其實在老北京的婚禮中還包含著許多細節的講究,由於本人了解的還是很少,在此就不仔細寫出了。

推薦閱讀:

五月的心酸,不朽的詩魂
小年到,過了今天就是年,你準備好了嗎?
張家界記錄向·土家習俗之趕年
婚嫁習俗(二)

TAG:習俗 | 北京 | 婚禮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