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醫學理論《黃庭妙義,命理微觀》
道家既以養生延命為主旨,其於人體生命機理,自然十分重視,在自先秦神仙家以來的三千年中,經過不斷的觀察、體驗與探究,道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命觀與生理觀。在形神統一論的指引下,道家構成了以精氣神為生命本質,經絡與臟腑為生命主要形態的生理學說。這一學說與中醫的經絡、臟腑理論是一致的,因為醫、道原本是一家。只是在道教形成之後,結合道教的修鍊和宗教學說,道教的生命理論常常與道家修鍊體驗相互溶合,並籠罩了一層宗教神學的色彩,形成了道教生命理論的鮮明特色。
精、氣、神構成人體生理、命理之根本原素,三者之性質與相互關係及其在養煉、保健、療疾中之地位與作用,本章上節已有論述。這裡著重說明道教醫家之經絡學說與臟腑理論。
經絡學說是中醫診治與道家修鍊的極其重要的基本理論。經絡系統的發現與創立,是醫道一體的重要成果。經絡是人體的客觀存在,而這種存在又非生理、解剖等現代人體科學手段所能證實,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或可謂之為"形而上的〃生命體系的存在,因此,它的發現與不斷完善,離不開感悟、內省等體驗方式,即人體超常智能的"內視〃、「透視〃等功能的運用。當代不少氣功師與功能人的體驗,一再證實了經絡系統特殊的存在方式及對它們的認識特殊途徑與方法。
經絡為人體經脈和絡脈之簡稱,上下直行曰經,左右橫行曰絡。人身一小天地,地之有溝渠江河猶如身有經脈絡脈。經絡為精、氣、神運行通道,左右貫通,前後連接,周流不息,循行無端。故《內經》強調認識經絡之重要性云:
"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靈樞·經別〉)指出對經絡學說的認識、掌握與運用,直接決定醫者的診治功效與水平之高下。
經脈可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正經十二條,即手足三陰經與手足三陽經,為氣血運行之主要通道。奇經八條稱"奇經八脈〃,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有統率、調控十二經脈之作用。在道家修鍊與治療中,以奇經八脈為重點。此外,經絡中還有十二經脈所分出的別支,補正經之不足,它們是十二經別、十二經筋與十二皮部。絡脈為經脈的分支,圍繞全身,加強經脈之間與人體表裡之聯繫,有十五別絡、孫絡、浮絡等。經絡之組成與名稱,可見下表。
經絡為聯繫人體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內外各部器官、組織之聯絡網,使氣血周流全身,人體表裡協調,達到形神共濟,成為統一平衡之整體。正如《內經·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絡者,內屬於臟腑,外終於肢節。」《內經》概括出經絡的主要臟器及走向,手三陰由胸走手,手三陽由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腹。形成全身內外上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奇經八脈中之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沖脈為"五臟六腑之海〃,亦稱"十二經脈之海〃。
經絡學說對道家的養煉及道醫診治病患,運用按摩、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道藏精華)收入有關經絡學說的重要著作,如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對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之陰陽往複、氣穴駐會詳加考釋,圖詳穴明,精要中肯。
(十四經脈穴歌)一書解說更為詳盡,均為道家修鍊及治療之重要經典。道家從修鍊內丹出發,尤重奇經八脈之作用。李時珍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水交媾之鄉。」《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上身中一竅,名曰元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鄉。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空,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滑伯仁指出任督二脈之緊密關係:"任督二脈,一源二政,一行於身之前,二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尤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綸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表明任督二脈在周天貫通之後,成為一體之特點。《奇經八脈考》引張紫陽真人《八脈經》,除指出任督二脈之重要作用外,還強調陰躋之作用云:〃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惟在陰躋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躋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豐都鬼戶,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對陰躋脈之作用作如此分析與強調者,在道家亦非常論,故李時珍指出「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認為這是道家於修鍊中之體驗內視之發現,必然有其根據,是值得修道者重視的。
與經絡學說相聯繫,古道家與醫家還創立了穴位理論。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之處,於人體生理病理有極為重要之意義。道家修鍊意守、按摩、導引及道醫診治針灸、點穴等均離不開穴位之認識。《靈樞.九針十二原》云:"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靈樞*小針解》寫道:〃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指出人體存在365穴,穴之作用為神氣之遊行與灌注之處。其名稱亦稱為腧、俞、輸、節、會等。《內經》據腧穴之分布與作用分為若干大類:分布於十二經脈與任、督脈上者為「經穴〃,上述經穴之外者為"經外奇穴〃。十二經脈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者為「五輸〃,它們分別名井、滎、輸、經、合。「絡穴"為絡脈從經脈分出處穴位。又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者稱「俞穴〃,匯聚於胸腹者稱「募穴〃。
穴位的認識與道家煉功意念集中部位及內氣之運行關係極為密切,內丹意守部位多為頭部之印堂(亦稱上丹田),胸部之膻中(中丹田),腹部之神闕、關元(下丹田)、氣海、命門及足掌心之湧泉穴等。又有陰躋穴,即會陰穴,亦名虛危穴,亦為丹家之要穴。清劉敲蹺《道源精微歌》云:
「虛危穴,即地戶禁門是也,上通天谷,下達湧泉,真陽初生之時,必由此穴經過,故曰關係最大。昔日呂祖教劉海蟾曰:水中起火,妙在虛危穴。故海蟾長坐陰鞽,而轉老還童矣。道經認為,人身精氣聚散,水火發端,陰陽交會,子母分胎,均在此處,所以《黃庭經》有』閉塞命門保玉都』之句,玉都即此穴也。位在任督中間。」上文敘張紫陽《八脈經》所論之陰躋脈,實則指此穴位,於道家修鍊關係極為重要者。此外道家修鍊之周天運行等功法,均為經絡、穴位學說之運用。故此亦為道家之重要基礎理論,是道教醫家所必須首先精熟的。
早在先秦時期方術醫家之士,便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之上,對人體內臟器官之構成與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逐步形成了古代醫家之臟腑學說。《靈樞.經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這裡明白地記載了先秦醫家通過人體解剖認識臟器的情況。在解剖生理學基礎上,加上長期體驗與經驗的累積,中醫創立了醫學的核心理論藏象學說。
《內經》根據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府。五臟即心、肺、脾、肝、腎;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府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內經》認為五臟之功能為化生及貯藏精微物質,六腑之功能則是受盛、傳化水谷和排泄糟粕。《素問.五臟別論》云:「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而奇恆之府,不與水谷接觸,與五臟有類似作用,《素問。五藏別論》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上述分類之中,膽分別屬於六腑與奇恆之府,是由於古人對膽的功能的認識而來,一方面膽與胃腸等器官相近,但其性質又屬於"藏而不瀉〃,故既屬六腑,又劃入奇恆之腑。
道家依據《內經)臟腑原理,結合修鍊與宗教神學,創造了一套道家生理命理之理論體系,集中體現在道教經典《黃庭經》之中。成書於魏晉時期的《黃庭經》為道家著名典籍,深受歷代養生家重視,何謂"黃庭」?唐代務成子注《上清黃庭內景經》解"黃庭內景〃四字曰:"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內景者,心也;景者,象也6外象諭即日月星辰雲霞之象;內象諭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也。」可知《黃庭經》以天人相應之觀念,論說人體腦、心、脾等血肉、筋骨、藏府之形態作用與特徵。《黃庭經》有外景經和內景經之分。《黃庭外景經》相傳為東晉魏華存夫人(251-334)所傳,經中以古道經中人身臟腑有主神之說為本,結合中醫臟腑學說,闡述道家修鍊之醫理根據及長生久視之要訣。指出黃庭一竅,實為人身根本,修鍊應精至黃庭,氣歸黃庭,神入黃庭。其開篇云:"老君閑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說明此經從人身構造指點修鍊方法。」「黃庭〃一竅,解說各異,務成子云:「黃庭者,目也。」近代著名道教學者陳櫻寧《黃庭經講義》謂"臍內空處,即黃庭也。」修鍊主要意守丹田,氣入丹田,清水為唾液,舌為靈根,咽而嚥之。下關元為臍下三寸之穴,其內即丹田。此經依據人體經穴解說,頗受後人重視。南朝時期,有《黃庭內景經》,仍以七言詩歌形式,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詳述五臟諸神及修鍊臟腑之法,更多地從人體五臟構造、性質來闡述修鍊的要訣。其法重在存守,謂人體有"八景二十四真〃之神,即每個臟器均有神靈,存思諸神,則能通靈,洞觀自然,養精鍊氣,長壽成真。其(心神章》有五臟神之稱謂:"心神丹元字守靈,肺神皓華字虛成,肝神龍煙字含明,……腎神玄冥字育嬰,脾神常在字魂停,膽神龍曜字威明。六腑五藏神體精,皆在宗教神學的說法,但對五臟特點及生理、病理的分析,則包含有道教生理觀的合理成分。《黃庭內景秘要六甲緣身經》(見《雲笈七籤卷十四》)亦為道教解釋黃庭內景之重要經典,基於五臟之性質、生理作用講解較詳,當然也籠罩著神學迷霧。其五藏各有圖象,並結合五行八卦之理論述五臟之生理、病理,節引如下:
治肺當用泗,泗為瀉,吸為補。夫肺者兌之氣,金之精,其色白,其象如懸磬,其神如白狩.…肺合於大腸,上主於鼻,故人之肺有風則鼻塞也。色枯者,肺乾也。人鼻癢者,肺有蟲也,人之多怖者魄離於肺也。人之體生白點者肺微也。人之多聲者肺強也。人之不耐寒者肺勞也。好食辛者肺不足也。顏色鮮白者肺無他惡也。人大腸鳴者肺氣壅也
治心當用呵,呵為瀉,吸為補。夫心者離之氣,火之精。其色赤,其象如蓮花,其神如朱雀..·心合乎小腸,主其血脈,上於舌。人之血壅者,心驚也。舌不知味者,心虧也多忘者,心神離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多悲者心傷也。重應者心亂也。面青黑者心冰也。容色赤者心無他惡也治肝當用噓,·噓為瀉,吸為補。夫肝者,震之氣,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懸匏,.肝王魂,其神如龍……肝合於膽,上王於目,肝盛則目赤。又王於筋,肝虧則筋急。皮枯者肝熱也,肌肉黑暗者,肝風也。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色青者,肝盛也。手足汗者汗無他惡也。毛髮枯者肝傷也……治脾當用呼,呼為瀉,吸為補。夫脾者坤之氣,土之精,其色黃,狀如覆盆。脾王意,其神如鳳……脾連胃,上王於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轉,化生而入熟也。食不消者,脾不轉也,食堅硬之物磨之不化也。人不欲食訖便卧,其脾則側,側則不轉。食堅物生食不化,則為宿食之患也。故食不調則傷脾,脾藏不調則傷質,質神俱損則傷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堅澀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為脾中有不化食也。多惑者脾識不安也。多食者脾虛也。食不下者脾塞也。無顏色者脾傷也。好食甘者脾不足也。顏色鮮滑者脾無他惡也……
治腎當用吹,吹為瀉,吸為補。夫腎者陰之精,坎之氣,其色黑,其象如圓石。其神如白鹿兩頭……腎合於骨,上主於齒,齒痛則腎傷也。又主於耳,人之骨痛者腎虛也。耳不聞聲者腎虧也。齒多楚者,腎虛也。齒黑齬者腎風也。耳痛者腎氣壅也。腰不伸者腎冰也。色黃者腎衰也。容色紫光者腎無他惡也。骨鳴者腎羸也……。
以前名五藏,加膽名六府。膽亦受水氣與坎同道。膽有疾,當用嘻。嘻為瀉,吸為補。圖刑已附在肝藏。夫膽者金之精,水之氣,其色青,其象如懸瓠,其神龜蛇:.膽合於膀胱,上主於毛髮。毛髮枯者,膽損也。發燥者膽有風也。無懼者膽洪大也,顏貌青光者,膽無他惡也。爪甲乾者膽虧也,毛焦者膽熱也。無事淚出者膽勞也。好酸者膽不足也……
從上引《黃庭內景秘要六甲緣身經》對人體臟器性質及生理病理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道家以《黃庭經》為代表的生理學說大體是符合實際的,在道教神學的神秘外衣下,閃耀著人體科學的光輝。道教對人體內臟器官與人體生理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相傳為尹真人高弟手筆之明代重要道家內丹典籍《性命圭旨)一書中,即繪有說明人體內臟器官之《內照圖》,並以文字解說各器官之性質、功能。其圖與近代人體胸腹解剖圖基本相同。可知道家在解剖生理方面亦達到一定的水平。道家對人體生理的探究,為道教的修鍊與祛病療疾取得優良效果提供了理論基礎,成為宗教科學與醫療保健養生學中的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