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初風雲 十三

漢初風雲 十三甘寧蒙07.09 13:54閱讀74

五十七歲的劉邦仍不改遇事猴急樣,疊聲催促夏侯嬰駕車賓士,夏侯嬰不理他,徐行

漢初風雲十三。劉敬出使匈奴後回來,漢軍已經北征行軍至廣武,劉敬拜見劉邦,曰:「兩國交戰,這時本應誇耀自家的軍力,顯示所長。俺到那裡,只看到匈奴羸瘠老弱,此必故意示弱,設伏兵以欺騙於我。俺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這時劉邦已率二十餘萬兵先行,前鋒逾越句注山(句,gou通勾。也叫勾注山,恆山山脈中段,代縣以北,也稱雁門山,雁門關因而得名。此關在雁門山間峽道,傳說大雁南來,因雁門山太高,飛不過去,只能從此峽道口穿越。大雁秋天南下,至南嶽衡山雁回峰,再往北飛,一路征程,至此正是春天。雁門山東邊,則是夏屋山,春秋時趙襄子設宴殺代王處。)不願再聽劉敬之言,怒罵曰:「齊虜!憑個嘴皮子當官,今天還想胡言亂語敗壞吾軍。」命令給劉敬上枷鎖,關在廣武。

劉邦率軍直插平城(今大同市),冒頓傾全國之力調兵四十萬,將劉邦圍困於白登山(大同東北,今名馬鋪山)。

此戰如何結局被史書隱藏(也許太史公真的不知道,)而且戰役進程也是語焉不詳,雙方一線兵力究竟多少,從來沒有能讓人信服的說法。

劉邦率二十餘萬大軍過句注山,這個有記載,在《史記.劉敬傳》,從句注山至平城二百里路,這段路是否有分兵及沿路駐守;二十餘萬車騎步兵各是幾多。劉邦是否著急先率領的騎兵登上白登山?平城這時在誰手裡?若是在漢軍手中,以劉邦的軍事經驗,他應該不會親領先鋒騎兵貿然出擊,跟隨出征的樊噲、灌嬰、酈商、周勃都在幹嘛?

《史記.匈奴列傳》告訴我們的是,「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完全大白話,無須翻譯。雖然匈奴人見利如鳥翔集,但相信他們四十萬的兵力不會全部圍困劉邦,反要分出很大力量去隔斷後續漢軍,使「中外不得相救餉。」

按《史記》的敘述,劉邦被圍於白登山七天七夜,這期間應該有突圍、截殺,攻擊,抵擋等各戰術的運用,俺相信雖然匈奴人的兵法戰術只是初學(以後漢軍將領投降匈奴,才教授他們許多),這些簡單戰術,游牧民族在實戰中是能自我總結出來的。

除白登山之圍堅持七天(若是帶足糧食,弓箭,掘井得水等條件滿足,憑漢軍自滅秦、爭楚百戰餘勇,高水平發揮,不是沒有可能阻擋匈奴人的攻勢。)外,俺獨家設想了以下可能,姑妄聽之:劉邦大軍進入平城,為探敵情,帶眾將及侍衛至白登山上觀察(冒頓此前到了代谷,今河南蔚縣附近。匈奴大軍若來,白登山上有白登台,估計是烽火台亭障之類。)敵情,不意被匈奴先頭部隊發現,包圍之。此為白登之圍,為第一階段。劉邦及手下突圍回平城(這個也能做到,一是匈奴此時兵少,二是也不明白包圍的是什麼級別高幹,三是漢軍短促突擊的力量足以能至平城城下,可參閱李陵諸將的戰鬥,長時間遠距離會被匈奴拖死。四是城內會拚死接應)。冒頓接到情況報告,逮住條大魚,下令全軍蝟集平城城下,這是第二階段,平城之圍。總共圍困了七天七夜。(寫好後,發現《史記.陳平傳》有「七日不得食」句,這必然是荒郊野外的白登山才成,廢書嗒然。再一想《史記》常有前後各處牴牾,姑存一說。又看到《韓王信傳》,俺確定劉邦是在白登山被圍了七天七夜,上面假設取消。)

不論圍困於何處,匈奴人無法擊破漢軍,這是冒頓後來解圍的首要條件。漢軍在十幾年戰爭中的經驗鍛煉和兵陣,已使冒頓認識到,無力消滅漢軍。(朝鮮戰爭,俺朝長期戰爭摔打出來的志願軍,能與聯合國軍打個平手,真不容易。若是派現在的軍隊,扛麻包行,生死肉搏不敢預測。)

其次,漢軍後續部隊即將到達,有腹背受敵的可能;而且,匈奴人未曾與步軍大規模作戰過,心裡沒底。

再次,原約定好的王黃、趙利部隊未到,懷疑他們是否與漢軍設詐。

最後,劉邦派使者一番口舌,冒頓借坡下驢。

陳平獻計,派使者攜重禮,暗中面見閼氏,先說服了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 ,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兩主不相困」對曾弒父的冒頓毫無說服力,「漢王亦有神」同樣,頭曼位居單于,也有神靈護佑,照拿下。能打動冒頓的是漢地非游牧民族「能居之」,中原不是傳統草場,更因氣候不適宜,耐不慣。留一隨時可擄掠福地,也是優良選擇。

也許閼氏的話,最後讓單于定下放人的決心,不一定話說得多有道理,有人勸說,有傾向共鳴就成,是人都希望在猶豫不決時幫著拿主意,不論他位尊德劭。

而漢使對閼氏的說詞是什麼,絕不會是閼氏說給冒頓的話,太史公云:「其計秘,世莫得聞。」據稱東漢人桓譚在他的《新論》里說,陳平告訴閼氏,漢人有絕佳美女,已著人送來,閼氏若不速勸單于退兵,漢女一到,冒頓移情,可就沒你啥事咧。也是東漢人應劭的說法與此大旨略同。更有好探賾索隱者雲漢使攜帶美女圖以加強渲染效果。

白登之圍的結局是,冒頓對繼續圍困劉邦不再督促或命匈奴人撤圍一角。時天大霧,漢兵從包圍圈走出,匈奴人不覺或不再監視攔截。

劉邦趁機帶人出圍,為防萬一,陳平建議:「胡者全兵,弓弩全部拉滿,搭上雙箭,漢軍圍成圓圈,弓箭外指,徐行出圍(匈奴人都是刀劍戈矛之類攻擊性武器,缺少盾牌鎧甲防護性裝置)」。

漢軍移動中,五十七歲的劉邦仍不改遇事猴急樣,疊聲催促夏侯嬰駕車賓士,夏侯嬰不理他,徐行,安全進入平城,被圍漢軍與後續部隊會合。匈奴人撤離,漢匈第一次大戰,戲劇化收場。

劉邦回到廣武,命開囚放人,劉敬不是倒霉的田豐,劉邦更非袁紹可比,並道歉曰:「吾不用公言(前倨後恭,不用人時罵之「齊虜」,想人好時,尊之為「公」。不偷奸耍滑,真小人也,可也天真爛漫,厚顏無恥。還是比不過某人的「你們不原諒俺,俺不起身」為甚),以困平城。吾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

(無賴仍然無賴,探報是將眼見耳聞如實彙報,也可以附加看法。至於取捨判斷,是上層的職責,與探報何干!此舉斫傷漢人的誠實)。劉邦封劉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建成侯。

先講後面的事。征戰歸來,匈奴人仍是擄掠邊境,此事苦惱著劉邦。劉邦召來劉敬問計,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疲憊,依靠武力一時解決不了。冒頓殺父代立,妻後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服也。俺這有一長遠規劃,只是到兒孫輩才見效果,怕就怕陛下你不幹。」

劉邦曰:「若有用,為啥不做!你說咋辦?」

劉敬對曰:「陛下要是捨得把嫡長公主嫁給冒頓為妻,多陪嫁妝,他必得意,立之為閼氏(一般單于妻皆可稱閼氏,這裡指類似皇后。也許政權初建,一切制度禮儀粗略。),生子必為太子,繼承單于位。為啥啊?貪圖俺們的錢財。陛下每年派人將俺們的財政結餘轉化為匈奴所需送去,再辦些孔子學院之類教化他們。冒頓在,他是女婿;冒頓死,您外孫當單于。誰聽說過孫子和爺爺平級的?不費軍帑他們久而臣服也。可有一點,您要用宗室女或不是嫡公主代替,他們早晚會知道,不肯貴近,無益也。」

劉邦直拍大腿:「善。」

(皇后所生,為嫡;最大的那個,為嫡長公主。皇后呂雉只有一女魯元公主,已嫁給趙王張敖。東漢以後,稱呼固定:皇帝女兒稱公主,皇帝姊妹稱長公主,皇帝姑媽稱大長公主。)

劉邦回後宮,將此事商量於呂雉,呂雉日夜泣,云:「妾唯一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劉邦無法,找個宗室女封為長公主,嫁給冒頓,派劉敬為和親大使。

(與外族和親,非始於劉邦,周王室及諸侯通婚異族,互有嫁娶,正常的很。趙簡子嫁女與北翟代王,此例甚多。和親政策為人詬詈者,委屈求全,以女色侍人。

歷史上和親最多的恰恰是漢朝和唐朝,而奮發打擊外族最英勇的也是這兩個朝代。清朝公主多嫁蒙古,蒙古歸順,蒙古王爺皆是清朝皇帝的外甥、外孫,有清一代從無北患。偏偏中原政權國力軍力越弱,比如宋明,越以和親為奇恥大辱,豈不怪哉?心理不強大罷了。

有說這事對被嫁之女不公平,犧牲太大,這是以現代標準來評價歷史事件,枘鑿方圓。不說出生於政治家庭,享受政治利益,盡政治責任,歐洲大小各國王室論起來都是姻親,政治婚姻,如此而已。)

劉敬和親回來(這次和親,因劉邦耍賴,沒啥直接益處。可給後世子孫樹一榜樣,他們再和親,無心理障礙,朝廷上下不再爭議),向劉邦彙報,言:「匈奴居於河南地的白羊王和樓煩王,距離長安最近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抵達關中(秦朝由雲中至關中修有直道,古代的高速公路)。關中因戰爭殘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地肥人缺,需補充人口)。關東有六國宗族,一但有變,陛下怕不能高枕無憂。臣希望陛下遷徙齊國田姓、楚國昭、屈、景姓,燕、趙、韓、魏後人,以及其他豪門大族家居關中。國內無事,他們是防備外族力量;關東諸侯有變,率領他們征討。此為強本弱末之術也。」

劉邦同意。照著劉敬所言遷徙十幾萬口。(這一政策,秦統一後施行過。在陳勝和項羽時期,確實沒發現關中有異常,可能對穩定統一有好處,但也沒必要太高估這一政策的作用。)


推薦閱讀:

美國黑手黨百年風雲
漢代風雲人物33  元功第一之蕭何
兩宋風雲
《衛國風雲》之第三十三回 聞妙音 衛制新聲165

TAG: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