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的精髓

老子的精髓

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

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卧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

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於道矣!」

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卧則卧,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

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

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

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

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

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

1、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妄為,不妄言)

2、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忘我、無我」境界,才符合宇宙法則)。

3、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為無為,則無不治。(有為與無為平衡,對立統一)。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話,要恰到好處,多言就會出現廢話、錯話,包括佛家說的: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5、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欲擒故縱,無私而私)。

6、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不爭而善勝,不爭之德,德高望重,德厚載物)。

7、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形的可以「取利」,無形的可以「使用」,有形無形辯證統一,才是真道)。

8、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求本質,不求形式,去末取本)。

9、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根—靜—復命—常—明—容—公—全—天—道—久。常,就是規律,不懂得規律,蠻幹妄為,就會造成禍凶。)

1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爭鬥的最高層次,是不參與爭鬥,超越爭鬥,站的更高,看的更遠,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才是智慧。)

11、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任何極端的事情,都不能維持長久)。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15、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16、善者,不善者之師。不善者,善者之資。

17、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19、知止可以不殆。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22、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2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4、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2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6、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7、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8、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9、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0、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3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3、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4、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35、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37、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38、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39、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40、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41、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42、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43、言有宗、事有君。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44、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45、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4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47、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4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9、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50、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5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儒釋道三家,都在追求的是:虛、空、不、無;靜、定、慈、恕;柔、弱、和、中;謙、讓、卑、下;清、凈、愛、善。

推薦閱讀:

尼瑪 嚇老子一跳!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老子心法十訣,終身受益!
老子學院: 老子《德道經》 (第一章 論德)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