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基礎教案:第一課 攝影術基本概念
波長在400~700nm的電磁波能夠為人眼所感覺,稱為可見光,超過這個範圍人眼就感覺不到了。不同波長的可見光在我們的眼睛中產生不同的顏色感覺,按照波長由長到短,光的顏色依次是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傳播速度,數值是c=300,000km/s。光既然是電磁波,研究光的傳播問題,應該是一個波動傳播問題,但是在設計照相機鏡頭及其他光學儀器時,並不把光看作是電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傳播能量的幾何線叫做光線。光源A發光就是向四周發出無數條幾何線,這無數條具有方向的幾何線就叫做光線。這樣在幾何光學中研究光的傳播問題,就變成了一個幾何問題、數學問題,問題簡化多了。下面敘述幾何光學的幾個基本定律——光線的傳播規律:(1)光的直線傳播定律 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即在均勻介質中光線為一直線。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以見到,如物體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象等。光的直線傳播引出了光線這個概念。(2)光的獨立傳播定律 光的傳播是獨立的,當不同光線從不同方向通過介質某一點時,彼此互不影響。當兩支光線會聚於空間某一點時,它的作用為簡單的疊加。光線的這一性質,使被拍攝物體各點的光互不影響地進入照相鏡頭,在成象面上成象。(3)光的反射定律 當光傳播到兩種不同介質的分界面時,就會改變傳播方向,發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①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分界面上光投射點的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人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分別位於法線的兩側。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如圖1-2-2所示,入射光線與法線N的夾角記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線與法線N的夾角記為反射角,用α表示。則有i=α。光的反射現象還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線逆著原來反射光線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麼它將逆著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反射出去。
隨著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從一個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鏡子上的光線,入射點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著同一方向,如圖1-2-3(a)所示,則稱為定向反射。當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時(如毛玻璃面等),由於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許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組成,光線便從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稱為漫反射,如圖1-2-3(b)所示。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現象中,就每一條光線而言都還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術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並不發光,但當光線從各個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後,光線便可從各個角度有所反射。我們常利用反射光進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攝影術的基本原理在攝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機或者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作為照相設備,利用光學膠捲或者數碼存儲卡作為記錄介質。但也有例外,比如Man Ray於1922年發明的實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紙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機。照相利用的是小孔成像原理。為了保存影像信息,一般還要使用感光介質。完整的影像記錄,再現技術被稱為攝影術。
小孔成像原理(針孔模型)現實影像被依據針孔成像原理設計的光學結構轉化後投射到影像紀錄介面(軟片/CCD)上,介質記錄了光學信息並轉化為元信息(潛影或元數據),該信息通過化學或數字流程轉化為可被再次識別的現實影像副本。攝影包含靜態的圖片攝影和動態的電影、電視攝影,它們同屬於基於時間的媒體形式(time-based media)。背景資料: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古典光學中一種重要成像現象。如果在燭焰與光屏之間放一個帶有小孔的遮光板,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的燭焰的像,這一現象被稱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的典型例證。齊魯大地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早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中國偉大的古代科學家墨子進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倒像的實驗,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並給予了精闢的解釋。《墨經》中有「景倒,在午有端」的記載,意思是說,發光體發出的光線在隔屏的小孔處交聚成一點,由此給出的影是倒立的。這是對小孔成像現象的最早描述,也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西方稱墨子為「攝影光學理論和實踐的開創者,是探索光學成像原理的第一人」。墨子故里山東滕州也因此成為小孔成像的發源地。此後,人們對小孔成像的現象和機理進行了更多的研究,其中被提及較多的是所謂「倒塔影」。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元代楊瑀《山居新話》,均曾提及此現象。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對小孔成像理論作了進一步分析和解釋。延至明清,記述者更為多見,甚至還有人專門搜集各地「倒塔影」的實例,這表明小孔成像現象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注意。在西方關於小孔成像的記載,最早見於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美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公元1000年阿爾哈贊開始利用小孔成像研究黑盒子。1267年英國哲學家R·培根因描寫了利用小孔觀看日食的現象被教會以施巫惑眾罪名處死。1490年義大利畫家達·芬奇再一次利用小孔鏡頭做了黑盒子實驗。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小孔暗箱雖能成像並得到應用,但是不能解決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於是出現了有透鏡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機的雛形。帶透鏡的暗箱雖然能觀察景物,但卻不能把看到的景物永久保存,後來的人們開始對影像如何複製的問題進行了思考。19世紀30年代法國發明家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根據小孔成像原理製造的可攜式木箱照相機並於1839年8月19日正式 公布了「達蓋爾銀版攝影法」,這一天被世界公認為攝影術的誕生日。由此小孔成像技術在攝影領域開始了廣泛的應用,使人們的攝影夢想成為現實。背景資料:小孔成像實驗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圓紙筒,半透明白紙,不透明厚紙,漿糊(透明膠),縫衣針。製作實驗:⒈ 找兩個能緊密套在一起的圓紙筒,在大紙筒的一個底部粘上不透明厚紙,並用縫衣針扎一個小孔,在小紙筒的一個底部粘上半透明的白紙作屏幕,並把兩個紙盒套在一起。⒉將大紙盒扎有小孔的一面對著點燃的蠟燭(或室外物體),拉動小紙盒(或大紙盒),眼睛通過小紙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體的倒立的像,並且能控制像的放大或縮小。土照相機製作實驗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圓紙筒,半透明白紙,和紙筒底面一樣大的凸透鏡,漿糊(透明膠)。製作實驗:⒈找兩個能緊密套在一起的圓紙筒,在大紙筒的一個底部粘上凸透鏡,在小紙筒的一個底部粘上半透明的薄紙作屏幕,並把兩個紙筒套在一起。⒉將大紙筒粘了凸透鏡的一面對著物體,拉動小紙盒(或大紙盒),眼睛通過小紙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體的倒立的像,並且能使物體的像放大或縮小。3、歷史上人們對攝影術的幻想1760年,一本名叫《基凡提》的科幻小說描繪了一種人們嚮往已久的情景:即不經畫家之手就能把所看到的景物固定在畫布上。為了把會消失的影像永遠地凝固下來,人們製造出一種黏性物質,把這種物質塗在畫布上,對準要描繪的物體,這時塗有黏性物質的畫布可以很快地把影像固定在上面。固定好後,把畫布拿到一個黑暗的地方晾乾。一段時間後,畫布上的影像就凝固了,其描繪的景物足以亂真,而且這影像永遠也不會消失。這與我們現在的攝影有者很多的相似之處。二、影術的誕生及發展(一)影術的誕生1、 「牛眼」17世紀德國科學家斯切溫特發明的「牛眼」曾經流行於歐洲大陸,這種小設備是在一木球兩端鑽孔,孔兩端安裝透鏡,利用短焦距造成廣角效果,也許這個就算是最早的簡易廣角鏡了。利用逆光投影暫存活動影像的方式也是人類摸索影像存儲中不可或缺的階段,如中國的皮影戲、針孔成像、暗箱成像等。2、「光影畫箱」到了19世紀,西方的畫家為了取得更精確的寫實效果,開始普遍使用一種叫作「光影畫箱」的輔助性繪畫工具。這種工具頗似後來的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由一密閉的木箱,光學透鏡、反光板和毛玻璃景屏組成。使用時用透鏡對準明亮的景物,光線通過透鏡形成人工影像,再由與透鏡光軸成角的反光板反射,到達平放頂部的景屏就形成精確、明亮、視場可隨意調整的物影,如在景屏上覆以薄紙,便可用碳筆描摹成畫了。「光影畫箱」實際已完成了攝影技術一個重要方面,即成像設置照相機雛型的探索。3、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蝕法」「日光刻蝕法」:以日光作用於感光柏油,從而達到將影象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屬板上的方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技術系統。1826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將一種印刷用的瀝青塗在金屬板上,然後用金屬板放置於暗箱中拍攝出了窗外景物,雖然畫面很粗糙,卻是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尼埃普斯的發明大大地激發了後來者的靈感,也促成了攝影術的真正誕生。
這是尼爾普斯的油畫像,他也是達蓋爾的合作者,比達蓋爾年長四歲,早在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公布前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法國政府在授予達蓋爾6000法郎年金的同時,授予尼爾普斯的繼承人4000法郎年金以示獎勵。4、攝影術的正式誕生——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1829年,達蓋爾受到尼埃普斯的邀請,開始研究攝影術。鑒於「日光刻蝕法」曝光時間過於漫長,影像模糊不清,達蓋爾長期致力於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於觀看和保存的攝影方法的研究。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達蓋爾便獨自探索,經過八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在1837年創立了「達蓋爾攝影法」亦稱「銀版攝影法」——採用銅板作為影像的最終載體,也就是片基,使用光敏銀層作為感光材料,有完整「顯影」與「定影」工藝,已經全面完成了現代攝影的基本工藝。銀版攝影方法其實很簡便易行,即將銅板鍍銀拋光,使用前在暗箱中將銀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銀。將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機,曝光約15-30分鐘。曝光後的板片防入盛有水銀的暗箱中加熱,貢蒸汽與板片上受光從碘化銀中析出的銀粒生成貢銀合金影像。這就是「顯影」。此後將貢蒸汽熏蒸過的板片防入熱食鹽溶液中漂洗,為受光碘化銀與氯化鈉作用失去感光性能並溶解於水。於是由貢銀合金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於銅板基上面。銀版攝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質極其優良,由於銀粒細膩,貢合金明亮悅目,整個影像精微細膩,層次豐富充實。直到今日其影調、層次,悅目程度和經久不變特性仍是其他攝影方法難望其項背的。
達蓋爾銀版攝影作品《巴黎街景》。攝於1838年,曝光約15分鐘。因為曝光時間長,巴黎街頭熙熙攘攘的行人與車輛都不見了,只留下一個擦靴子的人。
達蓋爾銀版照相法是利用鍍有碘化銀的鋼板在暗箱里進行曝光,然後以水銀蒸汽進行顯影,再以普通食鹽定影,得到的實際上是一個金屬負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於曝光大約需要 20到 30分鐘,因此,早期攝影多拍攝靜物、風光、人像等等。這是達蓋爾的銀版攝影作品《靜物》。
製造於183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相機2007年5月26日再獲「殊榮」。在以近8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出售後,它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最貴的相機。這部相機由軟木製成,重約5-6公斤,是一名教授在德國的一座閣樓里發現的。這架相機採用老式的蓋爾銀板照相法,即把影像照直接曝光在易感光的鍍銀金屬板上,可能製造於1839年8月以前。背景資料:法國發明家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
法國1852年製造路易·達蓋爾 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公元1787~公元1851)享年64歲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首次成功地發明了實用攝影術。1787年達蓋爾出生在法國北方的科梅伊鎮,年青時是位藝術家,他約在三十五歲時設計出西洋鏡,用特殊的光效應展示全景畫。在從事這項工作的同時,他對一種不用畫筆和顏料自動再現世界的景色裝置──換句話說就是照相機──發生了興趣。先前達蓋爾為發明可使用的照相機作出了努力,但沒能獲得成功。1827年他遇見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發明照相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獲得了成功。兩年後他們成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達蓋爾仍在繼續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實用的攝影術,叫做達蓋爾攝影術(銀版攝影術)。1839年八月十九日,達蓋爾把他的技術公佈於世,但未獲得專利權,然而法國政府為達蓋爾和涅普斯的兒子提供終生恩給金作為酬謝。達蓋爾發明的宣布在公眾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達蓋爾成了一代英雄,享盡了榮華富貴,與此同時達蓋爾攝影術迅即得以廣泛的使用。達蓋爾本人不久就隱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鄉去逝。沒有幾項發明象達蓋爾照相有那麼多的用途,實際上它被廣泛地運用於每一個科研領域,在工業和軍事上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應用。它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對更多的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說是一種快樂的愛好。照片能夠傳遞教育、新聞和廣告等方面的真實信息(或錯誤信息),由於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現過去,因此它成為最常見的珍藏品和紀念物。當然電影攝影術是一項補充發明,除作為一種主要的娛樂手段外,實際上也和一般攝影術的用途一樣多。很少有哪一項發明完全是一個人的勞動成果。當然許多其他人早期的勞動為達蓋爾的成功掃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種與無透鏡照相機類似,但無膠捲的裝置)至少是在達蓋爾八個世紀以前就被發明出來了。八世紀吉羅拉摩·卡達諾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他在投象器的開孔內安置一塊透鏡,使其成為現代照相機的一個有趣的序幕;但是由於產生的圖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們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種攝影術。1727年,約翰·舒爾茨得到了另一項重要的發現──銀鹽感光。雖然舒爾茨用這項發現製成了一些臨時圖像,但是他並沒真正去尋求其中的奧妙。與達蓋爾成就接近的前輩是涅普斯,他後來成為達蓋爾的合作人。約 器結合使用,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攝的一張仍然存在)。由於這個原因,有些人認為涅普斯理應是攝影術的發明者。但是涅普斯攝影術根本就不實用,因為它大約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時間,而且在當時產生的圖像也相當模糊。使用達蓋爾方法,圖像就被記錄在鍍有碘化銀的平板上。曝光時間需要十五分鐘,這種方法雖然麻煩,但是卻具有實用價值。在達蓋爾把他的方法公佈於世不到兩年的時間,有人就建議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質的碘化銀里加入溴化銀。這個小小的修正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減少了所需的曝光時間,使攝影術照相廣為實用。1839年在達蓋爾宣布他的攝影發明以後不久,一位英國科學家威廉·福克斯·塔爾博特宣布他發明了一種不同的攝影術,一種牽涉到首先製作照相底片的方法,與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爾博特實際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達蓋爾攝影術首次問世的兩年前,這不能不令人驚奇。塔爾博特因忙於其它幾個項目的研究,沒有立即把他的照相實驗進行到底。要是他繼續製作的話,他也許會發明一種可以打入市場的照相儀器,而且今天會被認為是攝影術的發明家。在達蓋爾和塔爾博特以後的歲月里,攝影術有了很多的改進:濕板法、干板法、現代式膠捲、彩色照片、電影、彼拉羅伊德攝影術和靜電複印術。儘管為發明攝影術做出了貢獻的人眾多如雲,但是我認為路易·達蓋爾做出的貢獻遠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達蓋爾之前沒有實用的照相儀器,而達蓋爾發明的技術切實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廣泛使用。他的發明的正式公布對隨後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實際上我們所使用的攝影術與達蓋爾攝影術大不相同,但是後來的這些技術即使一項也未被發明,達蓋爾攝影術也會給我們提供一種便利的照相技術。5、「負片系統」與塔爾博特的「卡羅攝影法」英國發明家卡爾波特是底片從負片到正片的開創人。1835年,他開始試用塗有氯化銀或硝酸銀的圖紙作為感光材料,在照相機里拍成負像,然後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為「卡羅攝影術"「卡羅式攝影」其方法為在紙上先塗硝酸銀溶液,干後再塗碘化鉀溶液,從而在紙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銀。干後再以硝酸銀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後即成感光負片。使用時曝光約5分鐘,以硝酸銀、醅酸顯影,海波溶液定影,並塗蠟使其變得半透明,即得到紙基正像,需先將浸過食鹽溶液的白紙塗以氯化銀溶液,干後將紙基負像面對此紙,陽光曝晒20分鐘,再經海波溶液定影、水洗、晒乾,即得到紙基正像,即最終的照片。背景資料:英國發明家卡爾波特
英國發明家卡爾波特
卡爾彼特用他的卡羅攝影術拍攝的梯子
1845年用卡羅攝影術拍的一個部長肖像的負片及印片6、「火棉膠攝影法」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採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時間往往要幾十分鐘,因此,對拍攝對象的選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851年在阿切爾(Archer)發明了「火棉膠攝影法」後,才使攝影感光材料發生了質的飛躍,同時也取代了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採用的感光材料。火膠棉是將火棉(硝化纖維)溶於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產生的一種膠狀的乳劑,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膠合劑。將碘化鈉(NaI)和少量的溴化鉀(KBr)與火膠棉均勻混合,然後塗於潔凈的玻璃板上,再將玻璃板放入硝酸銀溶液中,使硝酸銀與玻璃板上的碘化銀和溴化鉀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銀和溴化銀晶體。這種以玻璃作載體的「火膠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時進行拍攝。拍攝後,用連苯三酚作顯影劑,用海波作定影劑,馬上進行沖洗,待晾乾後,即可得到一幅明暗與實物相反的負片。火膠棉攝影法的最大優點是,它能拍攝出像達蓋爾式攝影法那樣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卻不到達蓋爾式攝影法的1/10。同時,它像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那樣,能用查紙進行反覆印製,而影像質量卻遠比塔爾博特攝影法精細。它兼具二者之長,而無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達蓋爾式或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都高,在明亮陽光下,曝光時間只需要15秒至1分鐘,所以自1851年問世以後,曾在世界各國流行了20多年,成為攝影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時期。火膠棉攝影法的唯一缺點是,拍攝和沖洗必須在火膠棉未乾燥前約20分鐘之內進行。因為,火膠棉乾燥後不透水,藥液無法發生作用,所以,又名「濕板」攝影法。它的這個缺點,給攝影者帶來極大的麻煩,特別是外出拍攝,除了攝影機和三腳架外,還必須攜帶化學藥品、暗室帳篷及其他沖洗用具,使許多攝影愛好者不敢採用。(二)影術的發展1、攝影術的應用與改進1839年9月,即達蓋爾攝影法公布僅一個月後,攝影術便傳入美國,年底整個歐洲都在仿效這種令人興奮的技術.攝影一開始舊有極大的國際性,連當時被認為落後的亞洲,也很快接受了這種特殊技藝.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攝影術隨英國的炮艦來到中國,並很快在廣州等地傳播開來.許多畫家、文學家、記者甚至旅行家、科學家紛紛投入攝影行業。攝影成為肖像、靜物、風光、自然或社會場景記錄最便捷的工具。在攝影術誕生的第一個10年內,已一躍成為整個世界的時尚。2、1842年,耶拿光學玻璃於法國問世。此後這種光學玻璃為德國耶拿的肖特和光學儀器商蔡司所改進,成為精確成像的照相機鏡頭透鏡最主要的材料。曝光時間由數十分鐘縮短到30秒鐘又再縮短到數秒。1840年,法國人多恩成功的拍攝了骨頭、牙齒的顯微照片。1842年,英國人約翰.德雷珀拍攝了太陽光譜和月亮,到19世紀50、60年代,應用攝影術拍攝X光照片、顯微照片等已經普遍。1850年蛋白紙開始應用,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層次感,降低了反差和硬度。火棉膠濕版法在1851年由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徹首創。背景資料:世界感光材料發展年表1727○德國醫學教授J·H·舒爾茨發現硝酸銀具有感光性能。1826○法國J·N·尼埃普斯用光敏瀝青塗布錫板獲得影象的「日光繪畫」問世。1835○F·塔爾波特完成了用圖紙浸泡氯化銀溶液獲得負像,再複製出正象的「光力照相法」。1837○法國畫家L·J·M·達蓋爾用自己發明碘化銀法拍出照片《靜物》,1839年正式推出,命名「達蓋爾攝影法」。1839○1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J·W·F赫歇爾配製出迄今仍在使用的定影劑「硫代硫酸鈉」。1840○F·塔爾波特首次用碘化銀用作感光劑。1841○F·塔爾波特的用碘化銀用作感光劑取得英國專利,命名「卡羅式攝影法」,後又稱「塔爾波式攝影法」。奠定了負象——正象的感光洗印基礎。1847○J·N·尼埃普斯的侄子A·尼埃普斯研製成功「蛋白玻璃」感光板。1850○L·D·B·埃夫拉爾發明「蛋白相紙法」(一說為1848年6月)。1851○F·S·阿切爾的火棉膠濕板攝影法誕生,該法又譯作「濕珂羅丁法」使攝影的感光材料發展到一個比較完善的階段。1852○H·V·赫爾姆霍茨提出以T·楊的彩色感覺理論為基礎的彩色照相法。○12月,盧谷勒發明「蠟紙版」感光材料。1854○法國人M·A·戈丹的「干珂羅丁法」問世。1855○J·C·麥克斯韋爾發明了加色法彩色攝影原理。1861年由T·薩頓用三色濾光鏡予以驗證,(時間有說為1860年)。1868○L·D·奧倫提出減色法理論。1869○C·克羅同樣獨立提出該法設想。1871○R·L·馬多克斯發明明膠溴化銀照相干板,創立了現代所用負片——正片的印製方法。1873○德國H·W·烏蓋爾發現某種染料能使感光乳劑的感色性能從蘭色擴展至綠色,為創造「正色乳劑」創造了條件。1876○英國正式投產「干板」,使感光材料發展走上商業化道路。1882○「正色感光板」在英國正式上市。1884○(有作1888年)美國G·伊斯曼製造出剝離式紙基卷片——即「美國卷片」。現代感光材料的「形態」已確立,此類膠捲成為當今135相機的通用的膠片。1889○(有作1887年)美國「伊斯曼干板和膠片」公司生產出柯達硝化纖維卷片。1890○英國赫特和德里菲爾德用感光特性曲線制定「H—D」乳劑速度系統。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感光乳劑速度系統。1893○愛爾蘭的J·喬利發明條色屏彩色攝影法。1896○J·R·C·利澤岡提出柱鏡屏法。1901○法國發明不易燃的醋酸纖維素,為安全膠捲問世創造條件。1904○德國B·霍莫卡和E·克尼希發明黃紅兩色染色感光劑,為生產「全色片」問世創造條件。○法國生產出世界第一個澱粉加色法感光板—「天然彩色感光干板」(即L·呂米埃兄弟用J·喬利發明的方法製造出來的正片,一說為1907年)。1906○英國生產出黑白「全色」感光板。(一說首批全色膠片和干版為德國生產)。1908○世界第一個商業安全軟片「柯達賽爾厄奧醋酸纖維素」膠片 問世。1912○德國阿克發菲舍爾公司製成了內偶式彩色感光片。1916○阿克發感光鑲嵌干板問世。1919○美國亞當斯和哈勒共同發現新敏化色素(Kryptocyanine),促進了 紅外線攝影的發展。1923○三醋酸片基問世。1926○美國卡普斯塔夫公布了自己發明的微粒顯影液處方D76。1930○三醋酸片基取代了硝化纖維片基。1931○第8屆國際攝影會議決定以DIN(德國感光工業規格)為國 際統一標示感光片感光度的術語。1932○阿克發彩色感光鑲嵌膠片問世。1933○伊斯曼公司生產出紅外線干版。1934○伊斯曼公司生產出彩色軟片。1935○美國小L·戈多斯基和L·曼內斯研製成功減色法三層乳劑彩色反轉片——柯達克羅姆彩色反轉片。1936○美國柯達推出廠家沖洗的135反轉片。○德國阿克發推出攝影者可以自己沖洗普及型減色法三層乳劑彩色反轉片。1942○美國「柯達」公司和德國「阿克發」公司先後推出彩色135負片。1943○美國「安斯科」公司推出供製作彩色幻燈片用的彩色反轉相紙。○我國天津七星攝影器材廠生產牛皮熬制的明膠,手工塗制,照相干版上市。1945○「安斯科」又推出攝影者自己能沖洗的的反轉型「安斯科彩色膠片」。1946○美國「柯達」製造出使用者可沖洗的愛克塔彩色反轉片和染料轉印法。1947○美國E·H·蘭德博士發明黑白即顯攝影法,並由「波拉」投產,是世界上第一個黑白即顯系統。1948○我國東北電影製片廠化學研究室生產黑白正片乳劑,塗制再生膠片。1950○中科院長春化學研究所成功合成感綠菁染料——「南嶺紅」。1955○美國「柯達」生產出ASA200的「3——X膠片」和ASA650的「皇家X全色片」的高感光度細銀粒的黑白膠片。○聚酯片基問世。1956○我國已有汕頭公元廠、天津感光膠片廠和上海感光膠片廠三家國營廠家。1958○天津感光膠片廠生產ISO40-50黑白全色負片。○廈門感光化學廠生產黑白照相紙。1960○E·H·蘭德博士又發明彩色即顯感光片。1963○剝離式波拉彩色即顯膠片上市;「西巴」彩色反轉紙問世。1965○柯達克羅姆2型問世。○中國第一家膠片廠——化工部第一膠片廠投產。1968○柯達推出「塗塑」(RC)相紙。1972○「波拉」生產出高質量非剝離式(亦稱單頁式)SX—70彩色即顯片;「柯達」推出110彩色膠片。1973○我國第一種感光專業期刊《感光材料》創刊。1975○中國科學院成立感光化學研究所。1976○「柯達」隨後亦推出非剝離PR—10彩色即顯片與波拉競爭。○我國已能生產油溶性電影正片、電影底片(ISO40-50)和彩色中間片。1977○我國化工部第二膠片廠在河南建成,以製作滌綸片基作基底的通用產品。1980○英國「依爾福」推出XP1彩色工藝黑白膠片。1981○中國感光研究會成立,期刊《感光化學與光化學》、《影像科學與實踐》創刊。1982○柯達「碟式軟片」上市。1983○「波拉」公司生產ISO2000/44°全色燈光片。○「柯達」公司生產ISO1000/31°彩色負片VR1000。○我國感光材料生產完成了「水溶」改「油溶」 全部工作。1985○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的「樂凱2型100」彩色135膠捲面市。1986○柯達公司發明世界上第一塊電子感光材料(CCD),為數碼相機的問世創造了條件。○日本生產高感光度的彩色負片SR—V3200為其時最高感光度的膠片。1988○我國已生產感光材料3260萬m2,佔世界總產量1.4%。1989○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推出第二代彩色135膠捲「樂凱BR100」。1993○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第三代彩色135膠捲「樂凱GBR100」上市。○推出柯達埃克塔25彩色負片。1997○柯達金軟片系列(100、200、400、800)上市。○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第四代彩色135膠捲「樂凱新金100」上市。1999○推出以顯微T粒子替代園型粒子的高感光度軟片系列(200、400、 800)。○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推出第五代彩色135膠捲「樂凱超金 100」。2000○柯達公司在本年度美國照相市場協會(PMA)舉辦的博覽會上推出專業彩美(SUPRA)FG400度和FG800度高感光度和高品質的彩色負片。並獲2000年--2001年度TIPA大獎中最佳負片獎。○柯達推出皇家8型金相紙和麗晶8型相紙。○富士推出晶彩400、800度135彩色負片。2001○富士用第四感色層技術和最新先進的乳劑技術又推出「富士晶彩X-TRA400、800度」135mm彩色負片。三、攝影術誕生的意義1、紀實性:攝影術誕生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它是第一次實現了「客觀」地記錄自然精細。攝影術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具有記實的特性,記實性是攝影天然的本質屬性。紀實攝影家以冰冷的機器記錄邊緣景象或被人有意無意間「忽視」的事實,卻往往能借著影像的力量,使攝影成為參與改造社會的工具。從紀實攝影發生的社會背景與歷史看,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所謂紀實攝影,籠統地說就是攝影者用攝影機這種工具記錄當時的一種客觀存在。紀實攝影就是要告訴人們,某個時間或某段時間、在某個地點、某個或某些人物主體做了某些事情,最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它的功能不僅是傳達信息,更在於引導讀者佐證某種社會的真實狀態。2、促進社會進步:運用高級顯微照相機,人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並記錄下比灰塵好小的物體。通過紅外攝影,人們可以拍攝到熱輻射留下的影像。X射線可以很容易地穿透物體,這在後來被廣泛用於醫學攝影。不僅如此,水下攝影使人們對水下世界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全息攝影還可以使人們看到全息底片的立體圖像,這是平面照片所達不到的效果。小結1、 攝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延伸。2、 19世紀初,實用膠片誕生。3、 攝影不僅是記錄影像的技術,也是給人們美感的藝術。思考題1、攝影的作用是什麼?2、你認為攝影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是相輔相成的嗎?為什麼?說出你的理由。老相機圖片:1、柯達
2、 製造於183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相機,採用老式的蓋爾銀板照相法,即把影像照直接曝光在易感光的鍍銀金屬板上。
3、古老的間諜相機
這是Kodak的No. 2 Bulls-Eye
這是Carl Zeiss Jena生產的綠色Werra 1
推薦閱讀:
※交誼舞入門的概念
※八字中的267個概念詳解3
※範式和模式的區別是什麼?
※土豪圈裡流行的生態旅遊是什麼概念?
※一真法界這個概念本身是不是也是二元相對的指月之指?